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廣信

(漢代嶺南地區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

鎖定
廣信,即廣信縣(今廣東封開、廣西梧州一帶) [23]  ,古代地名。兩漢時期的蒼梧郡廣信縣地處離水與鬱水的交匯處,取漢武帝詔曰“初開粵地,宜廣佈恩信”之意。因其獨特的地理位置,自古以來廣信縣即是嶺南重要的交通樞紐,漢代統治者對此地亦頗為重視,將交趾刺史部始建於此地。同時,因為其獨特的地理位置,廣信縣成為了漢代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對接點,對嶺南地區的開發及嶺南與中原地區的經濟交流和文化交融產生了重要作用,併成為漢代嶺南地區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 [1] 
漢高後五年(公元前183年),趙佗自稱南越武帝,在梧州市建立蒼梧王國,封趙光為蒼梧王 [17]  。西漢朝廷把嶺南的首府設在蒼梧郡的治所廣信城。自公元前106年起一直到東漢末年、三國時期的300年間,廣信一直是嶺南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 [2] 
漢獻帝建安八年(公元203年),交趾刺史部始稱交州士燮上表推薦其兄弟分別任合浦、九真、南海太守,並把州治從交趾郡龍編遷到蒼梧郡廣信。此後,至建安二十二年(公元217年),步騭把交州州治從廣信東遷番禺。據西晉廣州大中正王範《交廣春秋》:“交州治贏婁縣,元封五年移治蒼梧廣信縣,建安十五年移治番禺縣,詔書以州邊遠,使持節並七郡皆授鼓吹,以重威鎮,加以九錫六佾之舞。” [3-4] 
中文名
廣信
外文名
Cochin
釋    義
古代地名
所在位置
兩漢時期的蒼梧郡
設治時間
交州治(公元203年-217年)
範圍語言
古漢語
代表文化
廣信文化

廣信歷史沿革

古廣信地圖 古廣信地圖
在距今五千年前後的傳説中的堯舜時代,嶺南地區已出現的最早蒼梧古國,其分佈範圍主要在湖南湘江流域及南部地區,廣西的東北部和東部地區,廣東的北部和西北部。包括今廣西的梧州市、賀州市、桂林市東北部、湘東南、粵西北。 [5] 
蒼梧古國後被楚國攻滅,納入楚蒼梧郡。“南巡狩,崩於蒼梧之野,葬於江南九嶷(今湖南永州),是為零陵。”《山海經·海內經》也有記載:“南方蒼梧之丘、蒼梧之淵,其中有九嶷山,舜之所葬。蒼梧縣是秦朝蒼梧郡轄地,漢朝廣信縣就是廣西梧州至廣東封開一帶。 [4] 
公元前214年,秦軍基本上佔領嶺南。隨即,秦始皇將所奪取的嶺南地區,設“南海、桂林、象”3個郡。南海郡東南瀕南海,西到今廣西賀州,北連南嶺,轄番禺龍川博羅四會4個縣,郡治番禺(今廣州)。(據《漢書》記載)
屹立在西江邊上的廣信塔 屹立在西江邊上的廣信塔
漢武帝在距今兩千多年前,平定了南越國,完成了南中國歸中原漢朝的統一大業,重賞立功將士,下令將原南越國地區設為南海、蒼梧、鬱林、合浦交趾、九真、日南儋耳珠崖九郡,治贏婁縣 (今越南河內市西北)。轄地包括今之廣東、廣西、雲南南部、海南、越南。
西晉王範《交廣春秋》曰:"交州治贏婁縣,元封五年移治蒼梧廣信縣,建安十五年移治番禺縣,詔書以州邊遠,使持節並七郡皆授鼓吹,以重威鎮,加以九錫六佾之舞。” [6-7] 
東漢順帝,"交趾太守周敞求立為州,朝儀不許,即拜敞為交趾刺史" [7]  。據此,交趾刺史部治所尚未設在廣信縣,交趾刺史部未改州。 [3] 
漢獻帝建安八年(公元203年),"張津為刺史,士燮為交趾太守,共表立為州,乃拜津為交州牧"至此交趾刺史部始稱交州 [3]  [7] 
漢獻帝建安十五年(公元210年),吳國的孫權任命步騭交州刺史,率兵抵番禺 [8]  。建安二十二年(公元217年),步騭把交州州治從廣信東遷番禺。
三國東吳,264年(吳景帝永安七年)把南海、蒼梧鬱林高涼4個郡(今兩廣大部)從交州劃出,另設廣州,州治番禺,廣州由此得名,廣東、廣西中的“廣'字即源於此。
西晉太康三年(廣信、端溪、元溪、高要、新寧、臨允6縣隸蒼梧郡;謝沐、封陽隸臨賀郡;統屬廣州。
南北朝時期(公元420~479年),設置高要、廣信、封興、武化、端溪、晉化、都城等38縣,分隸南海、蒼梧、晉康、新寧、綏建、宋隆(原宋熙)、臨慶7郡,分屬廣州、湘州。
唐初地方設州、縣。嶺南45州分屬廣州桂州容州、邕州、安南5個都督府(又稱嶺南五管)。655年以後,五府皆隸於廣州。唐朝中期潮州汕頭一帶曾經隸屬福建,屬閩州都督府和福建節度使等。756年,升五府經略使為嶺南節度使。862年(懿宗鹹通三年),嶺南道劃分為東、西道,東道治廣州,廣東屬嶺南東道;西道治桂州。 [8] 
宋太宗至道三年(公元997年),今廣東省境包括廣南東路14州和廣南西路境內的7州,共61縣。宋朝對唐制有所繼承與調整。粵西及海南島裁撤8個州,而粵東、粵北除循唐制外,仍保留南漢所增置的4個州。997年(宋太宗至道三年),廣南路分為廣南東路和廣南西路,東路治所在廣州,西路治所在桂州,廣東大部分屬廣南東路,“廣東”即廣南東路的簡稱。宋朝開始以“千里長沙”“萬里石塘”來規範南海諸島,並劃歸廣南西路管轄。
封川古城所在地 封川古城所在地
據明朝《封川縣誌·城邑總論》有“江口,古廣信治地”的記載 [22]  唐以後,封川縣和蒼梧縣分屬不同行政區域。因此才有後來廣信縣治地在封川縣和蒼梧縣的爭端 [21] 
古廣信”的主要區域是粵語區域,其中西江流域是粵語的主要分佈區域。漢武帝平南越後,在蒼梧故地建立蒼梧郡,郡治廣信,領十縣,其分佈範圍包括今梧州市、賀州市、桂林市東北部、湘東南、粵西北。今廣東封開縣南部,漢時均為廣信縣轄地。漢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至隋煬帝初年(公元581年),此一帶都屬於同一行政區域內。 [9] 

廣信文化發展

廣西地區最早的古國,見諸文獻記載的是《商書·伊尹朝獻》正南,甌鄧、桂國、損子、產裏、百濮、九菌。蒼梧古國,是嶺南地區較早的古國,在距今五千年前後(相當於傳説中的中原堯舜時代)出現的蒼梧古國,勢力到達今湖南洞庭湖區與三苗人接垠交錯而居。其分佈範圍主要在廣西的東北部和東部地區,廣東的北部和西北部,湖南湘江流域及南部地區。嶺南地區的社會發展是極不平衡的,特別是在廣東地區,從古國時期開始,就是多種文化匯合並存的地方。就某種意義而言,春秋戰國時期,廣東地區的社會經濟和文化可能要高於廣西地區,主要原因是那裏是多族系、多文化彙集的地方。文化只有交流才有進步提高,生產技術的交流就必然促進經濟發展,這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但是,正因為是多族系、多文化匯合地帶,就沒有統一的思想,沒有一個權威的、能號令各小方國的政治實體,整個社會是鬆散的方國林立格局。
梧州地圖
梧州地圖(2張)
先秦時期,嶺南屬百越之地,分屬的南越西甌駱越等部落 [10]  ,就是壯族侗族黎族布依族傣族毛南族仫佬族水族壯侗語族少數民族的祖先。 [11-13] 
《漢書·武帝紀》元鼎五年(前112年)秋,漢武帝所遣的十萬大軍分四路進攻南越王國,一路由伏波將軍路博德率領,從桂陽溯耒水而上,跨越騎田嶺入連江;一路由樓船將軍楊僕率領,溯贛江而上,跨越大庾嶺入湞江;一路由戈船將軍鄭嚴及下厲將軍田甲率領,由零陵出發後,沿灕江而下至蒼梧;一路由馳義侯何遺發巴蜀兵及夜郎國兵,沿北盤江而下。計劃最終四路大軍在南越國首都番禺會師 [14] 

廣信西江文化

西江文化作為一個地域文化,產生於西江流域特定地理環境之內。西江流域在廣東境內包括封開、鬱南、懷集、廣寧、德慶、羅定、雲浮、新興、高要、四會、肇慶等縣市,分屬西江及其支流賀江、新興江、羅定江、綏江等流經範圍。以廣信(封開)為中心的這個水陸交通網絡,非常利於接受來自四面八方的先進文化,融合、吸收為西江文化。 [20] 

廣信爭議

廣府人廣州府人的簡稱。廣府民系是指廣東省珠三角廣州府地區使用粵方言的漢族居民。“”在嶺南的設置最早可追溯到東晉南北朝所設的廣州都督府,隋唐時期設置總管府和廣州都督府。都督府是官署,是一個機構,不是行政區的名稱。因此,這一時期不存在“府”的地方行政區劃,不能將一個地區稱之為“府”,不存在“廣府”的區劃概念。宋、元時期的行政區劃上也不存在與“廣府”名稱相關的情況,直到明代開始設廣州府。 [15-16] 
後來一些學者提出廣義的廣府人應該是泛指以粵語為母語的漢族族羣 [19]  ,認為“廣府”即“廣信縣”,提出了“封開是‘廣信首府’”。此提法的依據是:漢武帝統一中國, 在嶺南設交州,下轄兩廣交趾地區,刺史治就設在古廣信,即今天的廣東封開與廣西梧州一帶,所以封開是中央政權在嶺南粵語區域最早的行政首府。“廣信府”歷時長達近400年,誕生了輝煌的“古廣信文化 [18]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