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杉關

鎖定
杉關位於福建光澤縣北90裏的杉關嶺上。自光澤縣城出西關,過西橋至環翠橋,向西行經石岐鋪、冊下、雙門、黃溪、長山村、京牙街到止馬,過路上橋,出杉關即江西新城(黎川)縣境。
自古有“閩之有仙霞、杉關,猶秦之有潼關、臨晉,蜀之有劍閣、瞿塘也。一或失守,閩不可保矣”的説法。
中文名
杉關
地理位置
福建光澤縣北90裏的杉關嶺上
始建時間
唐廣明元年(880年)
美    譽
“一夫當關,萬夫莫上”

杉關地貌特點

杉關依杉嶺而設,左有豬石山,右有黃狗嶺,南北山脈綿亙巍峨,且山脊築城建堞,一色青條石的關牆,木石關門建築,高數丈。關內為閩地,地勢險要高峻;關外為贛境,地勢漸低平緩。杉關如屏障立於這“雞鳴兩省聞”的閩贛之界,大有“一夫當關,萬夫莫上”之勢。自古有“閩之有仙霞、杉關,猶秦之有潼關、臨晉,蜀之有劍閣、瞿塘也。一或失守,閩不可保矣”的説法。

杉關歷史沿革

杉關 杉關
杉關始建於唐廣明元年(880年)。據清光緒《光澤縣誌》記載,關隘“嶺峻道狹,僅容單騎。”至明洪武三年(1370年),“增雉堞,甃以石門,而閣其上,商賈蹲趾交道,置税焉。”
清咸豐七年(1857年),毀於兵燹。光緒四年(1878年),復建。杉關兩翼城牆,大多利用山脊作為基礎,外側用石塊砌壘,牆內側比較平緩易登,有的地段鋪有石砌磴道,牆外側則十分陡峭。牆內高約1~2米,外高4~5米,下寬上窄,牆面厚約0.4米,有的地方殘留有磚砌痕跡,殘長約1500米。杉關為閩北的軍事要塞。明提學馮挺撰《儒學改建碑記》文中雲:“閩於方輿,東西一奧垠也,宸山襟海,另開局面。從北以入,必由三關:中為大安,則崇安當之,東為小關,則浦城當之,西為杉關,則光澤當之。而川、湖、江、廣,從杉關為優,則光澤固咽喉之地也”。
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據統計,自南宋紹興元年(1131年)至清康熙十五年(1676年),憑據杉關或路過杉關的農民起義軍就有十多次。封建朝廷頻繁調兵遣將,強兵把守,如宋代的韓世忠、元朝的王溥、明朝的張楷、清朝的許貞等將領均率所部奉旨守關。
宋範汝為、元至正十九年(1359年)陳友諒皆由杉關入閩。至正二十五年(1365年),明朱元璋使胡廷瑞朱亮祖、王溥從陸路督師入杉關,定閩中陳友定割據勢力。明正統十四年(1449年),鄧茂七發動農民起義,據杉關,順江而下。南明隆武二年(1646年),朱聿鍵從福州至延平,命鄭成功鎮守閩北三關,即杉關、仙霞關等地,抗擊清兵。清同治三年(1864年),太平軍3000餘人南下,經崇仁、繞金陵、出杉關入江西。民國22年(1933年),紅軍扼據杉關,出擊洵口(今江西省黎川縣地),殲滅國民黨的一個師。 [1] 
杉關入選福建省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2] 
2022年12月,被批准為國家3A級旅遊景區。 [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