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郭興

(明朝陝國公)

鎖定
郭興(1330年1384年),濠州(今安徽鳳陽市)人。明朝開國名將,淮西二十四將之一,武定侯郭英郭寧妃的哥哥。
元至正十二年,參加郭子興起義軍,歸順朱元璋作戰四方,屢立功勳。參加鄱陽湖之戰,建議使用火攻,大破漢王陳友諒。平定張士誠後,出任鎮國上將軍、都督僉事,跟隨徐達北伐。
明朝建立後,獲封鞏昌侯,平定四川,鎮守北平,巡行邊疆。洪武十七年(1384年),去世,獲贈陝國公,諡號宣武。
所處時代
元末明初
民族族羣
漢族
出生地
濠州
出生日期
1330年
逝世日期
1384年
主要成就
鄱陽湖大戰獻火攻計
本    名
郭興
爵    位
鞏昌侯→陜國公(贈)
諡    號
宣武

郭興人物生平

郭興早年經歷

郭興本名郭子興,因與同時期的濠州紅巾軍領袖郭子興同名同姓,故史料多稱之為郭興。 [4-6] 
郭興半身像 郭興半身像 [20]
郭興是濠州人,年輕時“拳勇有膂力,善騎射”,至正十三年(1353年)時加入郭子興的濠州紅巾軍。 [7]  當時朱元璋在郭子興軍中逐漸嶄露頭角,還娶了郭子興的養女馬氏(即馬皇后)為妻。 [8]  郭興的父親郭山甫有相人之術,認為朱元璋之相貴不可言,遂讓兒子追隨朱元璋,還將女兒郭氏(即郭寧妃)嫁給了朱元璋。 [9]  郭興和弟弟郭英從此轉投朱元璋麾下。 [10] 
至正十四年(1354年),朱元璋脱離郭子興自謀發展,帶着徐達湯和、郭興、郭英等二十四人離開濠州,南略定遠。他們沿途逐漸壯大,先後奪取滁州和州(治今安徽和縣),又渡江攻佔採石磯(在今安徽馬鞍山西南)、太平府(治今安徽當塗)等地,至至正十六年(1356年)時攻取了集慶路(治今江蘇南京)。 [11]  朱元璋改集慶路為應天府,以之為根據地,自稱吳國公。 [13]  郭興一路隨軍征戰,常擔任朱元璋的宿衞,並在攻取集慶一戰中有“先登”之功,被授為管軍總管。 [12] 

郭興從平江南

至正十七年(1357年),郭興隨徐達攻取常州,又升任統軍元帥。 [14]  當時,應天府周邊形勢極為嚴峻。東有張士誠,西有徐壽輝。南方又有別不花石抹宜孫、石抹厚孫等一眾元朝將領分屯於寧國(治今安徽宣城)、處州(治今浙江麗水)、婺州(治今浙江金華)、衢州等地。 [15]  郭興在此後幾年間隨軍轉戰,先後奪取了寧國、江陰、宜興、婺州、安慶、衢州,屢立戰功。 [16]  朱元璋的勢力由此不斷髮展壯大。 [21] 
至正二十年(1360年),徐壽輝為部將陳友諒所殺。 [25]  陳友諒自立為帝,建立了漢國(陳漢)政權,據有江西、湖廣之地。但朱元璋於次年(1361年)親征陳友諒,長驅直入,攻取了其根據地江州(治今江西九江),迫使陳友諒逃往武昌(治今湖北鄂州)。 [17]  郭興當時亦從徵陳友諒,並在至正二十二年(1362年)時隨軍攻取了漢國重鎮龍興路(後改稱洪都府,治今江西南昌)。 [18] 
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陳友諒趁朱元璋與張士誠交戰,以重兵圍攻洪都,卻頓兵八十餘日不能破城,後聞朱元璋來援,乃撤圍而走,至鄱陽湖迎戰朱元璋。當時,陳友諒的水軍以龐大的戰艦“連鎖為陣”。而朱軍船小不能仰攻,接連受挫。朱元璋於是採納郭興的建議,改以火攻迎敵,果然連戰連勝,屢破陳友諒。陳友諒困守湖內,最終糧草將盡,只得冒死突圍,卻在混戰中被流矢射死。殘部在張定邊的率領下逃回武昌,擁立其子陳理為帝。 [24] 
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朱元璋進稱吳王,正式建立西吳政權。(張士誠此時亦稱吳王,故史家稱張士誠為東吳、朱元璋為西吳。)不久,朱元璋又親征武昌,迫降陳理,滅亡了陳漢政權。他隨後改革軍制,撤銷了諸翼統軍元帥府,改設十七衞親軍指揮使司 [22]  郭興在攻打武昌的戰役中“灑血馳戰,多所斬獲”,因功被委任為鷹揚衞指揮使,後隨徐達攻取廬州(治今安徽合肥)、安豐(在今安徽壽縣),“率先陷陣”,大破東吳軍。 [26]  他在次年(1365年)又南攻湖廣,相繼攻取襄陽、衡州(治今湖南衡陽)、澧州(治今湖南澧縣)、辰州(治今湖南沅陵)等地。 [27] 
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徐達在奪取高郵、淮安等淮東重鎮後,又攻入浙西,奪取湖州,繼而與常遇春、郭興、華雲龍、湯和、王弼、張温、康茂才、耿炳文、仇成、何文輝等將合圍平江,經過八個多月的攻城戰,最終於次年(1367年)九月攻破平江。張士誠被俘送應天后自殺而死,東吳政權至此滅亡。 [28]  郭興在平吳之役中隨徐達轉戰淮東、浙西,多次“裹創力戰,功績尤著”,升任鎮國上將軍、大都督府都督僉事。 [23] 

郭興建功封侯

洪武元年(1368年),朱元璋稱帝,建立明朝,史稱明太祖。徐達、常遇春則率大軍北伐,於當年八月攻入大都(治今北京),結束了元朝在中原的統治。元廷退居漠北,史稱北元。 [33]  當時,郭興隨徐達進兵中原,攻取汴梁路(治今河南開封),在明軍攻取大都之戰期間一直留在河南,率鷹揚衞指揮使於光、威武衞指揮使金興旺扼守潼關 [36]  。潼關號稱三秦門户,陝西的哈麻圖、李思齊、張良弼等元朝將領若想收復河南,必先奪回潼關。郭興在潼關“悉力捍禦”,力抗陝西元軍。 [34]  元將王左丞曾自河中(治今山西永濟西南)來攻潼關。郭興和於光等大破元軍,追奔數十里。 [35] 
洪武二年(1369年),徐達攻入陝西,命郭興率輕騎直搗奉元路(治今陝西西安),自率大軍繼進。奉元守將哈麻圖不戰而逃。明軍順利佔領了奉元路,並改為西安府。 [37]  不久,郭興又隨徐達攻取鞏昌府(治今甘肅隴西),並留守其城。 [38]  他在鞏昌招聚流亡,威服境內的西戎、羌夷。 [40] 
洪武三年(1370年),郭興被任命為秦王府武傅,兼任陝西行都督府僉事。 [31]  是年十一月,朱元璋大封功臣,冊封六公二十八侯,並欽定功臣位次。郭興因“不奉主將之命,不守紀律,雖有功勞,未足掩過”,最終僅被封為侯爵。他位列功臣第十五 [32]  ,授開國輔運推誠宣力武臣、榮祿大夫、柱國,封鞏昌侯,食祿一千五百石,許子孫世襲,並獲賜誥命鐵券。 [39] 
洪武四年(1371年),明軍分兵兩路,攻滅了割據蜀地的明夏政權。郭興隸屬於傅友德的北路軍,由秦隴南下,從破漢州(治今四川廣漢)、成都。 [29-30] 
洪武六年(1373年),徐達命郭興與李文忠、馮勝等將領分屯山西、北平等處,準備伺機進討北元。 [41]  不久,郭興和臨江侯陳德兵進答剌海子(即達裏諾爾湖,在今內蒙古克什克騰旗),大敗元軍,斬首六百餘級,生擒同僉興都等七百餘人,繳獲駝馬牛羊千餘頭。 [42]  後來,郭興又與陳德、葉昇奏請朝廷,將綏德、慶陽等地的百姓遷入內地。 [43]  他在次年(1374年)曾和馮勝、鄧愈、湯和被一同召回應天,商議邊務,但很快便“復鎮北邊”。 [44-45] 

郭興晚年及病逝

洪武十二年(1379年),郭興與湯和、陸仲亨、周德興、黃彬一同奉旨到臨清練兵。 [46]  他後來又隨徐達“巡撫北邊,訓練士卒”,至洪武十六年(1383年)被召還應天。 [47] 
洪武十七年(1384年),郭興在應天病逝,終年五十四歲。朱元璋為此輟朝三日,追贈其為陝國公,賜諡號宣武。 [49-50] 
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郭興被追定為胡惟庸逆黨,其世襲爵位被廢除。 [48] 

郭興歷史評價

張廷玉:諸將當草昧之際,上觀天命,委心明主,戰勝攻取,克建殊勳,皆一時之智勇也。 [1] 

郭興軼事典故

郭興在攻取常州之戰中,一連七個月晝夜不卸戰甲,以致身上都生出了蝨子。 [16] 

郭興人際關係

郭興家族
輩分
關係
姓名
簡介
家世
曾祖
郭參
累贈營國公。
曾祖母
何氏
累贈營國夫人。
祖父
郭聚
累贈營國公。
祖母
趙氏
累贈營國夫人。
父親
郭山甫
累贈營國公。
母親
韓氏
累贈營國夫人。
同輩
長兄
名不詳
早夭。
次兄
名不詳
福建都指揮使
四弟
武定侯,贈營國公,諡號“武襄”。
幼弟
驍騎舍人。
姐妹
郭氏
嫁明太祖朱元璋,寧妃
——
配偶
汪氏
鞏昌侯夫人。
子輩
長子
郭景儀
徵五開時,去世。
次子
郭振
生平不詳。
三子
郭宗
生平不詳。
四子
郭官僧
生平不詳。
親屬參考資料: [1-2] 

郭興史料索引

明史·卷一百三十一·列傳第十九》 [1] 
明名臣琬琰錄·卷四·陝國宣武郭公神道碑銘》 [2] 

郭興後世紀念

刻滿了雲龍紋飾的郭興墓碑 刻滿了雲龍紋飾的郭興墓碑
2011年,大報恩寺遺址附近發現一塊雲龍紋飾的石碑,十分精美。石碑立於1865創意產業園中一個正在改建的廠房內,中央豎着刻了“大明敕賜陝國公神道碑”十個大字,被確認為是郭興的墓碑。 [3] 
參考資料
  • 1.    明史·卷一百三十一·列傳第十九  .國學網[引用日期2014-09-23]
  • 2.    明名臣琬琰錄  .國學大師[引用日期2020-01-15]
  • 3.    南京城南老廠房挖出明代開國功臣郭興墓碑(圖)  .南海網[引用日期2014-09-23]
  • 4.    《罪惟錄》卷8《郭興傳》:郭子興,嫌滁陽王,單名興,濠人。
  • 5.    《名山藏》卷57《郭英傳附兄興傳》:英兄名子興,以與滁陽王同名,但名興。
  • 6.    《皇明開國臣傳》卷5《郭子興傳》:子興拳勇善騎射,隸滁陽王,避其名,止稱興。
  • 7.    《明名臣琬琰錄》卷3錄劉三吾撰《鞏昌侯陝國宣武郭公神道碑銘》:子興世鳳陽人,拳勇有膂力,善騎射,自癸巳歲起兵,首隸元帥郭某麾下。
  • 8.    《明史紀事本末》卷1《太祖起兵》:子興奇其狀貌,與語,大悦之,取為親兵。凡有攻伐,命之往,輒勝。子興故撫宿州馬公女為己女,遂妻焉,即高後也。軍中鹹呼為朱公子。
  • 9.    《明史》卷113《郭寧妃傳》:寧妃郭氏,濠人郭山甫女。山甫善相人。太祖微時過其家,山甫相之,大驚曰:“公相貴不可言。”因謂諸子興、英曰:“吾相汝曹皆可封侯者以此。”亟遣從渡江,並遣妃侍太祖。後封寧妃。李淑妃薨,妃攝六宮事。山甫累贈營國公,興、英皆以功封侯,自有傳。
  • 10.    《罪惟錄》卷8《郭興傳》:興拳勇,善騎射,隸滁陽王,與弟英旋從太祖宿衞。
  • 11.    《明史紀事本末》卷1《太祖起兵》:十四年秋七月,徇定遠,下滁陽。時彭、趙御下無道,太祖乃以七百人屬他將,而獨與徐達、湯和、……郭興、郭英、……周德興等二十四人,南略定遠。……得壯士三千人。又招降秦把頭,得八百餘人。定遠繆大亨以義兵二萬屯橫澗山,太祖命花雲夜襲破之,亨舉眾降,軍聲大振。定遠人馮國用與弟國勝率眾歸附。……秋七月,太祖將兵進攻滁陽,花云為先鋒,……既戰,遂克滁陽。……十五年春正月,滁師乏糧,諸將謀所向,太祖曰:“困守孤城,誠非計。今惟和陽可圖,……舉火為應,絳衣兵即鼓行而前,破之必矣。”……湯和奪其橋而登,將士從之,遂據和陽。……六月朔,太祖帥諸將渡江,……太祖麾之,應聲挺戈,躍而上,守者披靡,諸軍從之,遂拔採石,乘勝徑攻太平。丙辰,克太平路。……八月,分命徐達等取溧水、溧陽、句容、蕪湖,皆下之。……十六年春,元兵屯採石,……三月朔,太祖率諸將取集慶路,……庚寅,克集慶路。太祖入城,……獲民兵五十餘萬。改集慶路為應天府。
  • 12.    《皇明開國臣傳》卷5《郭興傳》:興備宿衞,從克滁、和,渡江,拔採石,取太平,定金陵,先登,授管軍總管。
  • 13.    《明史》卷1《太祖紀一》:十六年三月庚寅,再敗元兵於蔣山。元御史大夫福壽,力戰死之,蠻子海牙遁歸張士誠,康茂才降。太祖入城,……改集慶路為應天府,……秋七月己卯,諸將奉太祖為吳國公。
  • 14.    《明太祖實錄》卷168《郭子興附傳》:丁酉,升統軍元帥,攻常州,身冒矢石,凡七閲月而克。
  • 15.    《明史》卷1《太祖紀一》:當是時,元將定定扼鎮江,別不華、楊仲英屯寧國,青衣軍張明鑑據揚州,八思爾不花駐徽州,石抹宜孫守處州,其弟厚孫守婺州,宋伯顏不花守衢州,而池州已為徐壽輝將所據,張士誠自淮東陷平江,轉掠浙西。
  • 16.    《明文衡》卷74錄劉三吾《陝國郭宣武公神道碑》:攻圍常州,身犯矢石,晝夜不解衣甲,為生蟣蝨,七閲月,城始下,被賞優渥。載調克宣州、江陰、宜興、婺州、安慶、衢州,勢劇破竹。
  • 17.    《明史》卷123《陳友諒傳》:壽輝既死,以採石五通廟為行殿,即皇帝位,國號漢,改元大義。…既僣號,盡有江西、湖廣之地,恃其兵強,欲東取應天。……明年,友諒遣兵復陷安慶。太祖自將伐之,復安慶,長驅至江州。友諒戰敗,夜挈妻子奔武昌。
  • 18.    《明文衡》卷74錄劉三吾《陝國郭宣武公神道碑》:壬寅,分兵之江西南昌,得其全城。
  • 19.    郭興彩像,取自明代唐寅繪《明開國十二功臣小像》。
  • 20.    郭興半身像,取自清顧沅輯,道光十年刻本《古聖賢像傳略》。
  • 21.    《明史》卷1《太祖紀一》:十七年三月,徐達克常州。夏四月丁卯,自將攻寧國,取之,別不華降。六月,趙繼祖克江陰。十八年冬十二月,胡大海攻婺州,……命胡德濟迎戰於梅花門,大破之,婺州降,執厚孫。……十九年九月,常遇春克衢州,擒宋伯顏不花。中原亂,人心離散,以故江左、浙右諸郡,兵至皆下,遂西與友諒鄰。
  • 22.    《明史》卷1《太祖紀一》:二十四年春正月丙寅朔,李善長等率羣臣勸進,不允。固請,乃即吳王位。建百官。二月乙未,復自將徵武昌,陳理降,漢、沔、荊、嶽皆下。三月乙丑,還應天。庚午,罷諸翼元帥府,置十七衞親軍指揮使司。
  • 23.    《明太祖實錄》卷168《郭子興附傳》:丙午,取高郵、淮安,克湖州,進攻姑蘇。吳元年,平姑蘇,子興每裹創力戰,功績尤著,升鎮國上將軍、大都督府僉事。
  • 24.    《明史紀事本末》卷3《太祖平漢》:二十三年夏四月,陳友諒忿其疆場日蹙,大作舟艦,……空國而來,兵號六十萬,攻南昌。……時太祖方親破張士誠將呂珍於安豐,解安豐圍。……七月癸酉,太祖自將救洪都。……丙戌,友諒圍南昌凡八十有五日,聞太祖至,解圍,東出鄱陽逆戰。……己丑,太祖復親佈陣,與友諒戰。友諒悉巨舟連鎖為陣,旌旗樓櫓,望之如山。我舟小,仰攻多卻,太祖親麾之,不前,右師少卻,立命斬隊長十餘人,猶不止。郭興進曰:“非人不用命,舟大小不敵也。臣以為非火攻不可。”太祖然之。……焚水寨數百艘,燔焰漲天,湖水盡赤,死者大半。友諒弟友仁、友貴及其平章陳普略等皆焚死。我師乘之,又斬二千餘級。辛卯,復率眾大戰,自辰至巳不解。……至午,敵兵大敗,棄旗鼓器仗,浮蔽湖面。……友諒戰不利,……乃斂舟自守,不敢更戰。……友諒食盡,掠糧於南昌,朱文正遣人燔其舟,勢益困。八月壬戌,友諒計窮,冒死突出,繞江下流,欲由禁江遁回。太祖麾諸軍追擊,以火舟、火筏衝之,……未幾,有降卒來奔,言“友諒在別舸中流矢,貫睛及顱而死”。……張定邊乘夜以小舟載友諒屍及其子理奔還武昌。復立理為帝,改元德壽。
  • 25.    《明史》卷1《太祖紀一》:二十年閏月丙辰,友諒陷太平,守將朱文遜,院判花雲、王鼎,知府許瑗死之。未幾,友諒弒其主徐壽輝,自稱皇帝,國號漢。
  • 26.    《明文衡》卷74錄劉三吾《陝國郭宣武公神道碑》:甲辰春,侍上親征湖廣武昌,灑血馳戰,多所斬獲,用屢功,擢鷹揚衞指揮使,簡在上心。俾從中山王拔廬州,拔安豐,率先陷陣,大敗姑蘇,張士誠為之奪氣。
  • 27.    《明太祖實錄》卷168《郭子興附傳》:乙巳,平襄陽,下衡州,取澧州、辰州。
  • 28.    《明史紀事本末》卷4《太祖平吳》:二十六年三月,徐達自宜興還攻高郵,……一鼓克之,戮其將俞同僉等。……夏四月,徐達移師會常遇春攻淮安。……士誠將梅思祖封府庫,籍甲兵,出降,並獻所部四州。……太祖以淮東諸郡既平,……八月辛亥,命徐達為大將軍,常遇春為副將軍,帥師二十萬伐張士誠,……甲戌,師至湖州之三里橋,士誠右丞張天騏分兵三路以拒我師,……十一月甲申,左丞張天騏等以城降,伯升亦降。……徐達既下湖州,會諸將進攻平江。辛卯,進圍吳江,……達軍葑門,遇春軍虎丘,郭子興軍婁門,華雲龍軍胥門,湯和軍閶門,王弼軍盤門,張温軍西門,康茂才軍北門,耿炳文軍城東北,仇成軍城西南,何文輝軍城西北,四面築長圍困之。……太祖吳元年,元至正二十七年也。春二月,大軍圍姑蘇,久不下。……九月辛巳,達督將士破葑門,……士誠軍大潰,諸將蟻附登城,城破。……達遣士誠舊將李伯升至士誠所諭意。……士誠瞑目不言。乃以舊盾舁之,出葑門,至舟中。士誠卧舟中不食,至龍江,堅卧不肯起。……士誠竟自縊死,賜棺葬之。……浙西、吳會皆平,諸將振旅還。
  • 29.    《明史》卷131《郭興傳》:四年伐蜀,克漢州、成都。
  • 30.    《明史》卷2《太祖紀二》:四年春正月丁亥,中山侯湯和為徵西將軍,江夏侯周德興、德慶侯廖永忠副之,率舟師由瞿塘,潁川侯傅友德為徵虜前將軍,濟寧侯顧時副之,率步騎由秦隴伐蜀。……六月壬午,傅友德克漢州。……秋七月辛酉,傅友德下成都,四川平。
  • 31.    《明史》卷131《郭興傳》:三年為秦王武傅,兼陝西行都督府僉事。其冬,封功臣,興以不守紀律,止封鞏昌侯,食祿一千五百石,予世券。
  • 32.    《明史》卷105《功臣世表一》:鞏昌侯郭興,一名子興,洪武三年十一月封,第十五,勳祿同前。七年八月加祿千石。十七年十一月癸酉卒。追封陝國公,諡宣武。子振,洪武二十二年十月辛酉襲,坐胡黨除。
  • 33.    《新元史》卷26《惠宗紀四》:二十八年春正月乙亥,吳王朱元璋稱皇帝,定有天下之號曰大明,建元洪武。……二月癸丑,明將常遇春陷東昌。……三月己亥,徐達陷汴梁路。……閏月乙丑,詔淮王帖木兒不花監國,慶童為中書左丞相,同守京師。丙寅,帝御清寧殿,召見羣臣,議幸上都。是夜,出建德門,率三宮后妃、皇太子幸上都。……八月庚午,翰林學士承旨李百家奴兼知樞密院事。是日,徐達陷京師。……壬申,車駕至上都。
  • 34.    《明史》卷131《郭興傳》:洪武元年,從達取中原,克汴梁,守禦河南。馮勝取陝州,請益兵守潼關。達曰:“無如興者。”遂調守之。潼關,三秦門户,時哈麻圖據奉元,李思齊、張思道等與為犄角,日窺伺欲東向。興悉力捍禦。
  • 35.    《明太祖實錄》卷35“洪武元年十月”條:甲戌,元左丞王某自河中以眾攻潼關,都督僉事郭子興等御之。兵始接,指揮於光持矟大呼,橫衝其陣,敵眾披靡,子興等乘勝擊之,追奔數十里,元兵大敗。
  • 36.    《明太祖實錄》卷32“洪武元年五月”條:大將軍徐達自河南進至陝州,都督同知馮宗異請益兵守潼關。達調都督僉事郭子興,將鷹揚衞指揮於光、威武衞指揮金興旺守之。
  • 37.    《明太祖實錄》卷40“洪武二年三月”條:大將軍徐達師至鹿台,遂入奉元路。……遣都督僉事郭子興將輕騎直搗奉元,而自率大軍繼進,渡涇、渭至三陵坡,父老千餘迎降。達遂按兵令左丞周凱入城撫諭,明日,達整師入,改奉元路為西安府。達師之至鹿台也,元陝西行省平章哈麻圖棄奉元走盩厔,為民兵所殺。
  • 38.    《明太祖實錄》卷46“洪武二年四月”條:大將軍徐達師至鞏昌,元守將平章樑子中、侍郎陳子林、郎中譚某、員外郎鄢某俱出降。既而總帥汪靈真保、平章商暠、左丞周添祥、達魯花赤張虎、都帖木兒、萬户董禔、雷清、石榮等亦繼至,達皆禮待之,遂以都督僉事郭子興守其城。
  • 39.    《明太祖實錄》卷58“洪武三年十一月”條:丙申,大封功臣 。……上召諸將臣諭之曰:“汝等其聽朕命,朕今日定封行賞,非出己私,皆仿古先帝王之典,……僉都督郭子興不奉主將之命,不守紀律,雖有功勞,未足掩過,此四人止封為侯。”諸將鹹頓首悦服,遂班爵行賞。封公者六人,……封侯者二十八人,……鎮國上將軍、僉大都督府事郭子興,授開國輔運推誠宣力武臣、榮祿大夫、柱國,封鞏昌侯,食祿一千五百石,……俱令子孫世襲,……並賜誥命鐵券。
  • 40.    《明文衡》卷74錄劉三吾《陝國郭宣武公神道碑》:戍鞏昌,招麾逋殘,嚴戢部曲,西戎、羌夷兩境帖然。
  • 41.    《明太祖實錄》卷83“洪武六年七月”條:大將軍魏國公徐達分遣左副將軍李文忠、濟寧侯顧時、南雄侯趙庸、潁川侯傅友德、永城侯薛顯、鞏昌侯郭子興、臨江侯陳德、營陽侯楊璟、都督僉事藍玉、王弼統騎兵,右副將軍馮勝、右副副將軍湯和同南安侯俞通源、永嘉侯朱亮祖、宜春侯黃彬、都督何文輝、平章李伯昇、都督僉事張温等統步兵,分駐山西、北平等處,相機擒討殘胡,遣指揮李玉入奏,詔可之。
  • 42.    《明太祖實錄》卷84“洪武六年八月”條:臨江侯陳德、鞏昌侯郭子興進兵至答剌海子口,遇胡兵,戰敗之,斬首六百餘級,生擒其同僉興都等七百餘人,獲駝馬牛羊千餘頭,餘眾潰去。
  • 43.    《明太祖實錄》卷86“洪武六年十一月”條:臨江侯陳德、鞏昌侯郭子興、都督僉事葉昇等奏,綏德、慶陽之境,胡寇出沒無常,民多驚潰,請遷入內地,聽其耕種,有脅從詿誤者招撫之。詔可。
  • 44.    《明太祖實錄》卷88“洪武七年三月”條:召右副將軍馮勝、左副副將軍鄧愈、右副副將湯和、鞏昌侯郭子興入計邊務。
  • 45.    《明太祖實錄》卷88“洪武七年四月”條:丙辰,命宋國公馮勝、衞國公鄧愈、中山侯湯和、鞏昌侯郭子興復鎮北邊。
  • 46.    《明太祖實錄》卷122“洪武十二年二月”條:丙寅,命信國公湯和率吉安侯陸仲亨、江夏侯周德興、宜春侯黃彬、鞏昌侯郭子興等,往臨清練兵,賜賚有差。
  • 47.    《明太祖實錄》卷157“洪武十六年十月”條:遣使召魏國公徐達、雄武侯周武、永平侯謝成、鞏昌侯郭子興、南雄侯趙庸、永城侯薛顯、都督僉事馬雲、蕭成還京。先是命達等巡撫北邊,訓練士卒,至是召還。
  • 48.    《明史》卷131《郭興傳》:二十三年追坐胡惟庸黨,爵除。
  • 49.    《明文衡》卷74錄劉三吾《陝國郭宣武公神道碑》:方倚之永鎮西垂,而溘先朝露薨於家矣。上為之震悼,輟朝三日,賻贈有加,追封陝國公,諡宣武。以洪武十七年冬十有二月某日葬聚寶山之原。公生以某年某月某日,薨以某年某月某日,壽五十有四。
  • 50.    《明太祖實錄》卷168“洪武十七年十一月”條:癸酉,鞏昌侯郭子興卒。……軍還,居京師,至是以疾卒,年五十四,詔追封陝國公,諡宣武。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