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漢語文字)

鎖定
部(拼音:bù),漢語一級通用漢字(常用字) [2]  。此字始見於戰國文字,《説文解字》對“部”的解釋為“天水狄部”,即天水郡狄部所在地。現代有學者認為“部”本義是某一地域下分出的下級行政單位。後引申為統率,又引申為區分、分開的意思。又用作名詞指類別之義。“部”因此也用為官署,行政機關。“部”還作量詞用,多用來指書籍或影視片,如一部影片、兩部電視片、三部書。也用於指其他事物,如説一部機器、兩部汽車等。 [5-6] 
中文名
拼    音
bù,pǒu [9] 
部    首
阝(右) [7] 
五    筆
UKBH [1] 
倉    頡
YRNL [1] 
鄭    碼
SUJY [1] 
筆    順
點、橫、點、撇、橫、豎、橫折、橫、橫撇彎鈎、豎
字    級
一級(編號:2044) [2] 
平水韻
上聲七麌(bù)、上聲二十五有(bù、pŏu) [3] 
注音字母
ㄅㄨˋ,ㄆㄡˇ [4] 
總筆畫數
2+8 [1] 
異體字
[1] 
統一碼
基本區 U+90E8 [1] 
結    構
合體字,左右結構 [1] 
筆順編碼
4143125152 [1] 
四角號碼
0762₇ [1] 
造字法
形聲字

文字源流

字形演變流程圖(文中出現序號參照此圖所示文字) 字形演變流程圖(文中出現序號參照此圖所示文字) [6]
“部”為形聲字。戰國文字字形(圖1)從、咅(pǒu)聲。從邑,指與行政區域而言;咅聲,表示音讀。從篆文(圖2)到楷書皆承戰國文字字形而來。
説文解字》對“部”的解釋為:天水狄部。即天水郡狄部所在地。但這是否為其本義還值得商榷。徐鍇《説文解字系傳》提到:“部之言簿也,分簿之也”。即認為“部”有分開之義。另有一些對古文的註解中也有類似説法。例如:《荀子·王霸篇》:“如是,則夫名聲之部發於天地之間也。”唐楊倞注:“部當為剖,謂開發也。”柳建鈺《從“咅”得聲字初探》一文中通過對從“咅”得聲字的分析概括出,從咅聲多訓背、增或開。結合“部”字的形旁和聲旁,可推出其本義為“某一地域下分出的下級行政單位”,這一意義本身就包含了“整體與部分”的背景信息,這也為其可引申為“部分、單位、門類、部隊”等意義提供了意義基礎。
部由“行政單位”這個意義又引申為官署之意。中國從隋唐開始設吏、户、禮、兵、刑、工六部,這個制度一直沿襲到清代。現代一些國家級的機構,諸如民政部、文化部等,也是這個意義的沿用。“部”在現代漢語中,除保留古代六部的意義以外,還擴大用於某些單位的名稱比如經理部、銷售部、採訪部、流通部,甚至只有一兩個人經營的食雜部。 [6]  [17] 
用於量詞是“部”的一個常見用法。在古代漢語中,“部”作為量詞主要與三類詞語搭配使用:樂隊或樂器類詞語、書籍類詞語、部隊類詞語。《梁書·武帝紀上》:“(永元)三年二月,南康王為相國,以高祖為徵東將軍,給鼓吹一部。”“鼓吹一部”是古漢語中“部”稱量樂器類詞語最常出現的一個短語。“鼓吹”作為古代的一種樂器合奏,體現了整體與部分的組合關係,這種語義特點與“部”的語義背景信息相吻合,故成為常用搭配。同樣,書籍因其種類或門類的特性、軍隊因其編制的特點,都與“部”的整體與部分的背景意義相吻合,因而可以組合搭配。也就是説,量詞“部”是對由各部分組成一個整體性名詞的範疇化。在現代漢語中,量詞“部”搭配的類別有所改變。主要有書籍類、文藝作品類、機械類。 [17] 

詳細釋義

讀音
詞性
釋義
英譯
例句
例詞
動詞
管轄;統率。
administer;
command
《史記·項羽本紀》:“春,漢王部五諸侯兵,凡五十六萬人,東伐楚。”
晉·陶潛《晉故徵西大將軍長史孟府君傳》:“闢君部廬陵從事。”
唐·柳宗元《嶺南節度饗軍堂記》:“唐制:嶺南為五府,府部州以十數。”集註:“部猶管也。”
部屬;所部;部領
安排;佈置。

東觀漢記·鍾離意傳》:“鍾離意,闢大司徒侯霸府,詔部送徒詣河內。”
部署
分。

《荀子‧王霸》:“如是,則夫名聲之部發於天地之間也,豈不如日月雷霆然矣哉?”

名詞
古代軍事編制單位,後泛指軍隊。
army
《墨子·號令》:“城上吏卒養,皆為舍道內,各當其隔部。”
漢·揚雄《羽獵賦》:“移圍徙陣,浸淫蹴部。”
部隊
軍隊(連以上)等的領導機構或其所在地。
headquarters
李大我《同心結》:“我們奉命到團部附近演習進攻,準備再擠下一塊敵人的陣地。”
柳青《銅牆鐵壁》第十五章:“他跟着過了一夜的那個營部的同志們……不知道他要打掃糧站。”
連部;師部;司令部
古代地方行政區劃名,方三十里為部。

《管子·乘馬》:“方六里命之曰暴,五暴命之曰部,五部命之曰聚。”
《漢書·尹翁歸傳》:“河東二十八縣,分為兩部。”

古代地方行政區劃名,漢武帝稱州為部。

《漢書·王尊傳》:“行部至邛崍九折阪。”
明羅頎《物原·名原》:“漢武帝始稱州為部,唐太宗改稱道,宋太祖改稱路,元世祖改稱省。”

舊時按察區域名,亦即謂分部按察。

《漢書·尹翁歸傳》:“河東二十八縣,分為兩部。閎孺部汾北,翁汾部汾南。”

門類,類別(多指文字、書籍等的分類)。
category
《後漢書·黨錮傳序》:“由是甘陵有南北部,黨人之議,自此始矣。”
魯迅《墳·文化偏至論》:“如詩歌説部之所記述,每以驕蹇不遜者為全局之主人。”
位置;整體中的一份。
part;section
素問·陰陽類論》:“帝曰:‘三陽為經,二陽為維,一陽為遊部。’”王冰注:“部謂身形部分也。”
《山海經·西山經》:“是神也,司天之九部及帝之囿時。”
部分;部位;局部;內部;上部;頭部
中央政府按業務職能劃分的單位(級別比局、廳高)
department
《後漢書·馬融傳》:“太后崩,安帝親政,召還郎署,覆在講部。”
初刻拍案驚奇》卷四:“忤逆之子,負心之徒,自有雷部司之。”
教育部;外交部;商務部
一般機關企業中按業務劃分的單位。
unit;department

科技部;編輯部;工程部
部落,由若干血緣相近的氏族結合而成的集體。
tribe
《後漢書·南匈奴傳》:“八部大人共議立比為呼韓邪單于。”
《晉書·慕容廆載記》:“曾祖莫護跋,魏初率其諸部入居遼西。”

車蓋的蓋鬥。

《周禮·考工記·輪人》:“信其桯圍以為部廣,部廣六寸。”
《遼史·禮志五》:“賜公主青幰車二,螭頭、蓋部皆飾以銀。”

星名,即北斗七星的搖光

《晉書·天文志》:“石氏曰……七曰部星,亦曰鷹星,主兵。”

(Bù)姓氏用字。



量詞
用於書籍、影視片等。

《魏書·劉昶傳》:“及發,高祖親餞之,命百僚賦詩贈昶,又以其《文集》一部賜昶。”
清·譚嗣同《治事篇·湘粵》:“五內傍皇,悲喜交集,一部十七史苦於無從説起。”

用於樂隊、劇組等。相當於“班”“組”“隊”。

《梁書·武帝紀上》:“(永元)三年二月,南康王為相國,以高祖為徵東將軍,給鼓吹一部。”

古白話作品中用於鬍鬚等。

《水滸傳》第十三回:“楊志看那人時,身材七尺以上長短,面圓耳大,唇闊口方,腮邊一部落腮鬍須,威風凜凜,相貌堂堂。”

用於機器或車輛。

茅盾《送考》:“等是等不了的;湊湊人頭,合僱一部出租汽車罷!”

pǒu
名詞
小阜;土山。

漢·應劭《風俗通·山澤·培》:“部者,阜之類也,今齊魯之間,田中少高卬,名之為部矣。”

通“棓”。大杖。

《淮南子·説山訓》:“羿死桃部,不給射;慶忌死劍鋒,不給搏。”

動詞
通“踣”。跌倒,仆倒。

《墨子·旗幟》:“寇卻解,輒部幟如進數。”
馬王堆漢墓帛書《十六經·正亂》:“累而高之,部(踣)而弗救也。”

(表格信息來源:《現代漢語詞典》 [8]  《漢語大字典》 [9] 

近義辨析

部—本
兩者都可與書籍類名詞搭配,一般來説“書”傾向於用“本”,“作品”傾向於用“部”。因此諸如“長篇小説”“法律”“憲法”“文學史”之類內容豐富、由多個篇章或部分組成的書籍類名詞是“部”的典型搭配。從這兩個量詞的語義來源上講,量詞“部”因其本義“分離出來的部分”的特點,將具有“由各部分組成的整體”這一特性的名詞範疇化,具體到書籍類名詞而言,它們在外觀上顯得比較厚重,內容上比較豐富。而“本”的本義是樹根,通過隱喻引申為事物發展的基礎、源頭,再進行詞性引申為動詞根據、遵循,進而引申為名詞所依據的經典、冊子,其量詞用法正是由此引申而來。因此,“本”作為書籍的量詞與書籍本身引經據典的特性相關,而對書籍本身的內容或組成部分並無要求。 [17] 
部—台
二者都可與機械類名詞和部分文藝作品類名詞搭配。如:一部汽車|一台汽車;一部戲|一台戲;一部拖拉機|一台拖拉機等等。但是二者之間還有很大的區別,這主要是由於二者的語義特徵不同所造成的。量詞“部”主要凸顯的是一個整體是由幾個部分組成的;而量詞“台”主要凸顯“高”和“平”這兩個語義特徵,是將突出平面上物體或事物的名詞範疇化。由此可以理解“一部汽車”凸顯的是一個汽車有幾個部分構成,“一台汽車”主要凸顯在地面上的高。簡而言之,當突顯物體是由各部分組成的整體時,用量詞“部”,當突顯位於平面上的物體或事物時,用量詞“台”。 [17]  [18] 

古籍釋義

説文解字

【卷六下】【邑部】蒲口切(bù)
天水狄部。從邑咅聲。
【註釋】天水狄部:漢地名。約在今甘肅省天水市市區、清水縣、秦安縣、兩當縣、禮縣、徽縣一帶。 [10] 

説文解字注

【卷六】【邑部】
“天水狄部”注:《地理志》天水無狄部,未詳。顧氏祖禹曰:“漢天水郡,今陜西鞏昌府以東秦州之境是其地。”
“從邑,否聲”:蒲口切,四部。按《廣韻》曰:“部,署也。”許《最目》曰:“分別部居,不相雜廁。” [11] 

廣韻

裴古切,上姥並 ‖ 部聲侯部(bù)
部,部伍。又部曲。
蒲口切,上厚並 ‖ 部聲侯部(bù)
部,署也。又姓,出《姓苑》。蒲口切。十。 [13] 

康熙字典

【酉集下】【邑部】部
(bù)《廣韻》《正韻》裴古切。《集韻》《韻會》伴姥切。並音蔀。《集韻》:總也,統也。《前漢·地理志》:凡十三部置刺史。《後漢·宗室傳》:柱天都部。注:柱天者,若天之柱。都部者,都統其眾也。
又《廣韻》:署也,六卿之署曰六部。
又分也。《荀子·王霸篇》:名聲部發於天地之閒。注:部,猶分佈。言聲稱四溢也。
又《正韻》:部曲也。《前漢·李廣傳》:行無部曲。注:將軍領軍皆有部曲,大將軍營五部,部校尉一人,部下有曲,曲有軍侯一人。廣尚簡易,不立部曲也。
又星辰佈列亦曰部。《史記·曆書》:分其天部。注:分部二十八宿為距度也。
又五行謂之五部。《前漢·律曆志》:起五部。注:五部,謂金、木、水、火、土也。
又書分四部。《正字通》:晉李充為著作郞,刪定典籍,以類相從,分五經為甲部,史記為乙部,諸子為丙部,詩賦為丁部,甚有條貫,秘閣以為永制。《唐書·藝文志》:聚書四部,以甲、乙、丙、丁為次,因充制也。
又星名。《晉書·天文志》:北斗七星,七曰部星,亦曰應星,主兵。
又《字彙補》:鬥蓋也。《周禮·冬官考工記》:輪人為蓋,部長二尺。
又與棓同。大杖也。《淮南子·説山訓》:羿死桃部。
又百部,藥名。蔓生,根多百十相連。一名野天門冬。
(pǒu)又《唐韻》蒲口切。《集韻》《韻會》薄口切。並音培,讀與剖近。部婁,小阜也。《左傳·襄二十四年》:部婁無松柏。
(fǒu)又《字彙補》:府九切。音否。闞駰《十三州志》:諺雲:仕宦不偶值冀部。 [12] 

字形書法

字形對比

字形對比(楷體) 字形對比(楷體)

書寫提示

古籍書影 古籍書影
“阝”2畫,㇌(橫撇彎鈎)一筆寫成。“咅”“阝”寬窄相當,頂部“咅”高,底部“阝”低。“咅”,“立”大“口”小。“立”,下橫從橫中線起筆,右端過豎中線;“口”,上寬下窄,㇕(橫折)的豎段緊靠豎中線“阝”,㇌(橫撇彎鈎)在橫中線部位。 [7] 

書法欣賞

音韻集成

中上古音

時代
聲韻系統名稱
韻部
聲母
韻母
先秦
王力系統
b
隋唐
擬音/王力系統

b
u
擬音/董同龢系統

uo
擬音/周法高系統

b
uo
擬音/李方桂系統

b
uo
擬音/陳新雄系統

u
(表格信息來源:漢典網 [15-16] 

韻書集成

韻書
字頭
小韻
韻攝
聲調
韻目
聲母
聲類
開合
等第
清濁
反切
擬音
廣韻
簿
上聲
十姥

合口呼
一等
全濁
裴古切
bʰuo
上聲
四十五厚

開口呼
一等
全濁
蒲口切
bʰu
集韻
簿
上聲
十姥

合口呼
一等
全濁
伴姥切
bo
上聲
四十五𠪋

開口呼
一等
全濁
薄口切
bəu
禮部韻略


上聲





裴古切



上聲





薄口切

增韻


上聲





裴古切



上聲





普厚切



上聲





薄口切

中原音韻

去聲
魚模

合口呼

全清

pu
中州音韻


去聲
魚模





旁暮切

洪武正韻
簿

上聲
五姥


全清
博古切
pu

上聲
十九有


次清
普厚切
p‘ou

去聲
五暮


全濁
薄故切
b‘u
分韻撮要

陽去
第十二孤古故






(表格信息來源:漢典網 [14-15] 

方音集成

注意:方言字音的聲母和韻母用國際音標標註;各方言點的字音以當地城區中老年人口音為依據,僅作參考
方言類別
方言點
聲母及韻母
調值
調類
備註
官話(北京官話)
北京
pu
51
去聲

官話(冀魯官話)
濟南
pu
21
去聲

官話(中原官話)
西安
pu
55
去聲

官話(西南官話)
武漢
pu
35
去聲

官話(西南官話)
成都
pu
13
去聲

官話(江淮官話)
合肥
pu
53
去聲

官話(江淮官話)
揚州
pu
55
去聲

晉語
太原
pu
45
去聲

吳語
蘇州
bu
31
陽去

吳語
温州
bu
34
陽上

湘語
長沙
pu
45
陰去
文讀
pu
21
陽去
白讀
湘語
雙峯
bu
33
陽去

贛語
南昌
pʰu
陽去

客家話
梅縣
pʰu
52
去聲

粵語
廣州
pou
22
陽去

粵語
陽江
pou
陽去

閩語(閩南片)
廈門
33
陽去
文讀
pʰo
33
陽去
白讀
閩語(閩南片)
潮州
pou
35
陽上

閩語(閩東片)
福州
puɔ
242
陽去

閩語(閩北片)
建甌
pu
42
陽入

(參考資料:《漢語方音字彙》 [19]  、漢典 [14] 
參考資料
  • 1.      .漢典[引用日期2021-02-22]
  • 2.    國務院關於公佈《通用規範漢字表》的通知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引用日期2021-02-22]
  • 3.      .搜韻網[引用日期2021-02-22]
  • 4.      .漢典[引用日期2018-11-25]
  • 5.    丁義誠等主編.常用字音·形·義·用 第3分冊[M].北京:國防工業出版社,1998.01:103-105
  • 6.    李學勤主編;趙平安副主編.字源[M]:天津古籍出版社;遼寧人民出版社,2013.07:586
  • 7.    商務印書館辭書研究中心 編.新華寫字字典 第2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1.11:28
  • 8.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現代漢語詞典 第6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2.06:115
  • 9.    漢語大字典編輯委員會編纂.漢語大字典[M]:四川辭書出版社;崇文書局,2010.04:4030
  • 10.    [東漢]許慎 原著;湯可敬 撰.説文解字今釋[M].長沙:嶽麓書社,1997.07:870
  • 11.    《説文解字 最新整理全註譯本》編委會編. 説文解字 最新整理全注全譯本 第3卷[M]. 北京:中國書店, 2010.12:988
  • 12.    漢語大詞典編纂處整理. 康熙字典 標點整理本[M]. 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 2008.08:1259
  • 13.    餘乃永校注. 新校互注宋本廣韻[M]. 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 2000.07:266-325
  • 14.    部的音韻方言  .漢典[引用日期2021-06-05]
  • 15.    部的上古音  .漢典[引用日期2021-06-05]
  • 16.    中古音  .漢典[引用日期2021-06-05]
  • 17.    葛鍇楨. 量詞“部”的來源、用法及認知闡釋[J]. 殷都學刊, 2016, 第37卷(1):104-108.
  • 18.    杜亞鵬. 量詞“部”和“台”的認知語義研究[J]. 和田師範專科學校學報, 2014, 第22卷(1):44-46.
  • 19.    北京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語言學教研室編.漢語方音字彙(第二版重排本).北京:語文出版社,2003.06:101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