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漢語文字)

鎖定
邑(拼音:yì)是漢語一級通用規範漢字(常用字) [1]  。此字初文見於商代甲骨文 [2]  ,古字形上部是“囗”(wéi),表示城市;下部為跪着的人形。有土地有人,意思是都邑、城市。邑也作為縣的別稱。上古時,國都也稱作邑。
“邑”是漢字部首之一,用作偏旁時變體為阝(右耳旁)。以“邑”為意符的字多和國家、城市、行政區劃、地名等意義有關,如都、郡、邦、鄰、鄭、鄴等。 [15] 
中文名
拼    音
部    首
邑、口
五    筆
KCB [3] 
倉    頡
RAU [3] 
鄭    碼
JYIA [3] 
筆    順
豎、橫折、橫、橫折、豎、橫、豎彎鈎
字    級
一級(0748) [1] 
平水韻
入聲十四緝 [4] 
筆畫數
7+0,3+4(部首+部首外)
統一碼
CJK統一漢字-9091 [3] 
四角編碼
6071₇
造字法
會意字
結    構
上下結構
異    體
𡇃、𨙨
注音字母
ㄧˋ

文字溯源

字形演變流程圖(文中出現序號參照此圖所示文字) 字形演變流程圖(文中出現序號參照此圖所示文字) [2]
會意字。甲骨文(圖1、8)上部是“”,意指城牆所包圍的城市;下部是一個跪坐的人表示城中按秩序生活的居民——有人居住的城市便是“邑”。金文(圖2)字形基本沿襲甲骨文。發展到秦代小篆(圖5)階段,表示“城市”的“囗”由方到圓,表示跪坐臣服的“人”也變成了“卪”,漸漸失去了其造字本義。發展到隸書(圖6、7)和楷書階段,表示疆域的“囗”不變,人卻已訛變為“巴”了。在發展過程中,這字在秦篆階段還分衍出偏旁“阝”來。這偏旁,在形聲字裏,都放在字的右邊作為表意的形旁,表示和地域城鎮有關。如“邦”即國家,“鄭”“鄧”“那”為古代國名,“郡”“鄙”為國家的一級行政區劃。又可以表示地名,如“鄔”“鄞”“鄴”都是古代地區名稱,需要説明的是,以上列舉的這些字都是以“阝”作為唯一表義符號的形聲字,也就是説,它們的字義只是維繫在“阝”之上。 [2]  [5]  [15] 

詳細解釋

讀音
詞性
釋義
英譯
例句
例詞
名詞
〈文言〉京城,國都。
capital
《尚書·召誥》:“周公朝至於洛,則達觀於新邑營。”
《詩經·商頌·殷武》:“商邑翼翼,四方之極。”
商邑
古代稱國為邑。
state
《尚書·湯誓》:“率割夏邑。”
左傳·桓公十一年》:“鄖人軍其郊,必不誡,且日虞四邑之至也。”

指古代無先君宗廟的都城。
city
《左傳·莊公二十八年》:“凡邑有宗廟先君之主曰都,無曰邑。”

〈文言〉人民聚居之處;城市。
city
周禮·地官·里宰》:“里宰掌比其邑之眾寡與其六畜兵器,治其政令。”
宋·蘇洵《六國論》:“小則獲邑,大則得城。”
城邑;通都大邑
古代行政區劃名。五家為軌,六軌為邑。

國語·齊語》:“三十家為邑,邑有司。”
管子·小匡》:“制五家為軌,軌有長;六軌為邑,邑有司。”

古代行政區劃名。三朋為裏,五里為邑。

《尚書大傳》卷二:“三朋而為裏,五里而為邑,十邑而為都。”

古代行政區劃名。四井為邑

《周禮·地官·小司徒》:“九夫為井,四井為邑,四邑為丘,四丘為甸,四甸為縣,四縣為都。”
鄭玄注:“四井為邑,方二里。”

舊時縣的別稱。
county
淮南子·時則訓》:“命司空,時雨將降,下水上騰,循行國邑,周視原野。”
葉聖陶《隔膜·歡迎》:“這都是本邑幾位前輩先生的苦心孤詣,才成就了這一樁善舉。”
邑乘;邑僚;邑宰
〈文言〉封地,君主分封給諸侯,或諸侯分封給大臣的土地。
fief
《周禮·地官·載師》:“以家邑之田任稍地。”
新唐書·房玄齡傳》:“進爵邗國公,食邑千三百户。”
采邑;食邑
〈文言〉特指皇后、公主的封地。
fief
漢書·高帝紀下》:“六年冬十月,令天下縣邑城。”
《漢書·百官公卿表上》:“列侯所食縣曰國,皇太后、皇后、公主所食曰邑。”

動詞
〈文言〉分封城邑居住;建築城邑。

《左傳·隱公十一年》:“吾先君新邑於此。”
孟子·梁惠王下》:“(太王)去邠,逾梁山,邑於岐山之下居焉。”

形容詞
〈文言〉通“悒”。憂鬱的樣子。

戰國·屈原《九章·悲回風》:“傷太息之愍憐兮,氣於邑而不可止。”
戰國·屈原《離騷》:“忳鬱抑餘侘傺兮,吾獨窮困乎此時也!”

è
-
【阿邑】奉承,曲從。

《漢書·酷吏傳贊》:“張湯以知阿邑人主,與俱上下,時辯當否,國家賴其便。”


以上參考資料: [6-7] 

古籍釋義

説文解字

【卷六下】【邑部】於汲切(yì)
國也。從囗;先王之制,尊卑有大小,從卪。凡邑之屬皆從邑。 [8] 

説文解字注

“國也”注:鄭莊公曰:吾先君新邑於此。《左傳》凡偁人曰大國,凡自偁曰敝邑。古國邑通偁。《白虎通》曰:夏曰夏邑,商曰商邑,周曰京師。《尚書》曰西邑夏,曰天邑商,曰作新大邑於東國雒皆是。《周禮》:四井為邑。《左傳》:凡邑有宗廟先君之主曰都,無曰邑。此又在一國中分析言之。
“從囗”注:音韋。封域也。
“先王之制,尊卑有大小,從卪”注:尊卑謂公矦伯子男也。大小謂方五百里,方四百里,方三百里,方二百里,方百里也。土部曰:公矦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從孟子説也。尊卑大小出於王命,故從卪。於汲切。七部。 [9] 

廣韻

於汲切,入緝影 ‖邑聲緝1部(yì)
邑,縣邑。《周禮》曰:“四井為邑。”又漢複姓,有邑由氏,楚大夫養由氏之後,避仇改焉。於汲切。八。 [10] 

康熙字典

【酉集下】【邑部】 邑;部外筆畫:0
(yì)《唐韻》於汲切。《集韻》《韻會》乙及切。《正韻》一入切,竝音浥。
《説文》:國也。《正韻》:都邑也。《釋名》:邑,人聚會之稱也。《史記·五帝紀》:舜一年而所居成聚,二年成邑。《周禮·地官·小司徒》:四井為邑,四邑為丘。
又《載師》:以公邑田任甸地,以家邑之田任稍地。注:公邑,謂六遂之餘地。家邑,謂大夫之采地。
又王畿亦稱邑。《書·湯誓》:率割夏邑。《詩·商頌》:商邑翼翼。
又侯國亦稱邑。《書·武成》:用附我大邑周。《詩·大雅》:作邑於豐。
又於邑,氣逆結不下也。《楚辭·九章》:氣於邑而不可止。《前漢·成帝贊》:言之可為於邑。注:於邑,短氣也。
又邑邑,與悒悒通。《史記·商君傳》:安能邑邑待數十百年。
又複姓。《廣韻》:漢有邑由氏。
(è)又《集韻》《正韻》竝遏合切,音姶。阿邑,與阿匼同,諂諛迎合貌。《前漢·張湯傳》:以智阿邑人主,與俱上下。
又葉弋灼切,音藥。《後漢·杜篤·論都賦》:成周之隆,乃即中洛。遭時制都,不常厥邑。《説文》:從口,音圍,象四境。卪聲。尊卑大小有等,故從卪會意。偏旁作阝,俗從口從巴。非。 [11] 
《説文解字》書影 《説文解字》書影
《説文解字注》書影 《説文解字注》書影
《廣韻》書影 《廣韻》書影

字形書法

字形對比

字形對比(楷體) 字形對比(楷體)

書寫提示

書寫 書寫
“口”窄“巴”寬。“口”居上偏左,上寬下窄,㇕(橫折)的豎段在豎中線右側。“巴”,㇕(橫折)的橫段在橫中線,豎段在豎中線右側,折點與“口”的折點對齊;末筆乚(豎彎鈎)從橫中線起筆,向下向右鈎出,鈎部超出上部。 [12] 

書法欣賞

以上參考資料: [13] 

音韻彙集

韻書集成


小韻
韻攝
聲調
韻目
韻系
聲母
聲類
開合
等第
清濁
反切
擬音
廣韻
入聲
二十六緝
侵B

開口呼
三等
全清
於汲切
ʔjĕp
集韻
入聲
二十六緝

開口呼
三等
全清
乙及切
ʔiep
中原音韻

入聲作去聲
齊微


齊齒呼

全清

i
中州音韻


入聲作去聲
齊微






銀計切

洪武正韻

入聲
八緝


全清
一入切
ʔiəp

入聲
九合


全清
遏合切
ʔap
分韻撮要

陰入聲
第十七金錦禁急






(參考資料:漢典 [14] 

上中古音

時代
聲韻系統名稱
韻部
聲母
韻母
先秦
高本漢系統

ʔ
i̯əp
先秦
王力系統
0
ǐəp
先秦
董同龢系統
ʔ
jəp
先秦
周法高系統
ʔ
iəp
先秦
李方桂系統
·
jəp
西漢



東漢





jəp


jəp
南北朝
宋北魏前期

jəp
南北朝
北魏後期北齊

jəp
南北朝
齊梁陳北周隋

jəp
隋唐
高本漢系統

ʔ
i̯əp
隋唐
王力系統

0
ǐěp
隋唐
董同龢系統

ʔ
jĕp
隋唐
周法高系統

ʔ
iep
隋唐
李方桂系統

·
jəp
隋唐
陳新雄系統
ʔ
ǐəp
(參考資料:漢典 [14] 
參考資料
  • 1.    國務院關於公佈《通用規範漢字表》的通知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引用日期2019-07-15]
  • 2.    李學勤主編;趙平安副主編.字源[M]:天津古籍出版社;遼寧人民出版社,2013.07:528
  • 3.      .漢典[引用日期2018-08-17]
  • 4.    平水韻 十四緝  .搜韻[引用日期2019-07-15]
  • 5.    陳政 著.字源談趣 800個常用漢字之由來[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6.07:367-368
  • 6.    羅竹風 主編.漢語大詞典 第10卷 [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8.08:577
  • 7.    漢語大字典編輯委員會編纂.漢語大字典[M]:四川辭書出版社;崇文書局,2010.04
  • 8.    [東漢]許慎 原著;湯可敬 撰.説文解字今釋[M].長沙:嶽麓書社,1997.07:861
  • 9.    [漢]許慎撰;[清]段玉裁注.説文解字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10:1129
  • 10.    餘乃永校注.新校互注宋本廣韻[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0.07:533
  • 11.    漢語大詞典編纂處整理.康熙字典 標點整理本[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8.08:1254
  • 12.    商務印書館辭書研究中心 編.新華寫字字典 第2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1.11:415
  • 13.    各體書法  .漢典[引用日期2019-07-16]
  • 14.    韻書  .漢典[引用日期2019-07-15]
  • 15.    傅永和,李玲璞,向光忠主編.漢字演變 文化源流 上[M].廣州:廣東教育出版社,2012.12:505-506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