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尤里·邦達列夫

鎖定
尤里·瓦西裏耶維奇·邦達列夫(俄語:Ю́рий Васи́льевич Бо́ндарев,1924年3月15日-2020年3月29日),生於奧倫堡奧爾斯克市,前蘇聯俄羅斯著名作家,衞國戰爭參加者、少尉。 [1] 
邦達列夫很多作品被拍攝成電影、連續劇,曾獲列寧文學獎、國家文學獎、肖洛霍夫國際文學獎等多種獎項,主要作品在我國均被翻譯出版。曾任俄羅斯作家協會主席,其著名作品有中篇小説《最後的炮轟》《營隊請求炮火支援》、長篇小説《熱的雪》《岸》等。 [2] 
2020年3月29日,俄羅斯著名作家尤里·邦達列夫在莫斯科病逝,享年97歲。俄總統普京稱讚邦達列夫是熱愛祖國、忠於文學事業的典範。 [1] 
中文名
尤里·瓦西裏耶維奇·邦達列夫
外文名
Ю́рий Васи́льевич Бо́ндарев
國    籍
蘇聯-俄羅斯
民    族
俄羅斯人
出生日期
1924年3月15日
逝世日期
2020年3月29日
畢業院校
契卡洛夫炮校,高爾基文學院
職    業
作家
主要成就
蘇聯英雄,列寧獎,蘇聯國家獎
出生地
奧倫堡州奧爾斯克市
代表作品
最後的炮火,熱的血

尤里·邦達列夫人物生平

尤·瓦·邦達列夫 尤·瓦·邦達列夫
1924年3月15日邦達列夫出生於南烏拉爾奧爾斯克市一個職員家庭。
1931年隨家遷居莫斯科衞國戰爭期間,仍在中學讀書的邦達列夫就暫停學業,參加戰鬥,直在炮兵部隊服役,他曾兩度負傷,經受了血與火的考驗。戰爭勝利之後,邦達列夫進入蘇聯作家協會高爾基文學院學習寫作,從此走上了文學之路。
1949年首次發表作品。《營請求炮火支援》和《最後的炮轟》兩部戰爭題材中篇小説問世後,以寫戰壕真實出名。長篇小説《寂靜》,揭露個人迷信的危害。長篇小説《熱的雪》取材於斯大林格勒保衞戰,開始把戰壕真實和對戰役的全景描寫結合起來。
1970年與人合作完成電影史詩《解放》,翌年獲列寧獎金。
70~80 年代,接連發表《岸》、《選擇》、《演戲》 3 部長篇小説,着力表現經歷反法西斯戰爭考驗的一代人在現代條件下的人生探索,其中前兩部獲蘇聯國家獎金。此外,70年代後還陸續發表以《瞬間》為總標題的多篇哲理抒情散文,文筆優美,寓意深刻。
80~90年代任蘇聯作家協會理事會書記兼俄羅斯聯邦作家協會理事會副主席。綜觀邦達列夫的創作歷程,可分為以下兩個時期:一是50—60年代,着力於戰爭題材的創作,取得巨大成就,成為“戰壕真實”派和“全景文學”的代表作家;二是70—80年代,側重於對社會生活和人類命運的哲理思考和探索,在題材和手法上都有新的開拓,對以後蘇聯文學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對於讀書,邦達列夫認為,誰要是沒有被一本好書俘虜過,那將是最大的遺憾。
2020年3月29日,俄羅斯作家協會主席尼古拉·伊萬諾夫確認,俄羅斯著名的“前線一代”作家尤里·邦達列夫去世,享年97歲。 [1]  [3] 

尤里·邦達列夫作品特點

邦達列夫的第一部中篇小説是《指揮官的青春》。這一部小説是基於邦達列夫在契卡洛夫炮校學習的經歷所創作的。小説描寫了殘酷的戰爭。他的早期作品收錄於《在大河上》和《夜色已濃》等文集之中。隨後發表的中篇小説《最後的炮火》、《營隊請求火力支援》是邦達列夫的成名之作。這兩部作品中描寫了殘酷的戰爭景象,引發了蘇聯乃至中國文學界的爭論。有的評論家認為作品宣揚了戰爭的恐怖和殘酷,有的則認為作品表現了英雄行為。
尤里·邦達列夫 尤里·邦達列夫
1969年邦達列夫重拾戰爭題材,發表了小説《熱的雪》,從包括普通戰士和各級指戰員等很多斯大林格勒戰役的參與者的視角觀察戰爭,結合了“戰壕真實”與“司令部真實”,既有雄偉氣勢,也有逼真的細節,被認為是“全景文學”的代表作品。 1970年邦達列夫參與了大型戰爭電影《解放》的劇本創作過程。1975年他發表了小説《岸》,描寫了一位蘇聯作家和一位德國女性的愛情,反映了戰後的現實生活的和帶哲理的反思。在1980年的《選擇》中,描繪一位病重的流亡者訪問莫斯科,最後埋葬在青年時代成長的城市。1985年他完成了《人生舞台》,這部作品和《熱的雪》、《選擇》共同組成他反思現實生活的三部曲。
1980~90年代任蘇聯作家協會理事會書記兼俄羅斯聯邦作家協會理事會副主席。1991年他曾和普羅哈諾夫、瓦勒廷·拉斯普京、久加諾夫等人一起發表公開信《告人民書》批評戈爾巴喬夫的經濟改革政策,同年發表的雜文集《誘惑》中,他批評了蘇聯的政治文化制度。
90年代,邦達列夫又有三部作品問世:《誘惑》(1991)、《不抵抗》(1994—1995)和《百慕大三角》(1999)。應該説,近作《百慕大三角》是他最重要、最有分量的作品。面對劇烈的歷史變遷和政權更迭,俄羅斯的一些文化精英們顯得迷惘、痛苦和憂慮。他們中的許多人,包括邦達列夫,對解體後的俄羅斯種種現實強烈不滿,又不會以輕漫浮滑的態度來面對這場風暴,於是以對自身職責、理想、才賦、智慧的悲劇性執迷,通過年輕記者安德烈和他的戀人在1993年“十月事件”至1996年十月這三年間的痛苦遭遇和不幸,描述蘇聯解體後所發生的政治事件和社會生活現實,揭露俄羅斯猶如一艘駛入百慕大三角的巨輪失去了控制,表達出他對解體後的俄羅斯所發生的“歷史倒退”的極端反感和不安,表達出他對祖國命運的憂慮。 [4-6] 

尤里·邦達列夫主要作品

作品名稱
發表日期
中譯本出版年
出版單位
《指揮官的青春》
1956
-
-
《最後的炮轟》 [7-8] 
-
-
-
《營隊請求火力支援》
-
-
-
《誘惑》
-
-
-
《寂靜》
1962
-
-
《兩個人》
-
-
-
《熱的雪》
1969
1984年
上海譯文出版社
《岸》
1975
-
-
《選擇》
1980
-
-
《人生舞台》
1985
1997年
譯林出版社
《百慕大三角》
1999
2002年
外國文學出版社

尤里·邦達列夫人物榮譽

尤里·邦達列夫 尤里·邦達列夫
尤里·邦達列夫曾獲得列寧勳章(2枚),十月革命勳章,勞動紅旗勳章,二級衞國戰爭勳章,光榮勳章,勇敢獎章(2枚),以及其它多種獎章。
1994年,尤里·邦達列夫拒絕了俄聯邦總統葉利欽為祝賀其70歲生日而頒發的民族友誼勳章,並且拍了一封回電:“今天,這東西(勳章)已經無益於我們偉大祖國各族人民之間的親密、和睦與友誼了。”(«Сегодня это уже не поможет доброму согласию и дружбе народов нашей великой страны».) [9] 

尤里·邦達列夫人物評價

普京在向邦達列夫家人所發的唁電中説,邦達列夫是蘇聯和俄羅斯的一代文學巨匠,他的逝世令人惋惜。普京説,邦達列夫是一個光榮時代的典型代表,他是一個誠實、有原則、正直的文學家和文藝批評家,是熱愛祖國、忠於文學事業的典範。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