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十月革命

(1917年11月7日俄國蘇維埃武裝起義)

鎖定
十月革命,又稱紅色十月十月起義彼得格勒武裝起義布爾什維克革命,蘇聯工農紅軍稱之為“偉大的十月社會主義革命”,是俄國工人階級布爾什維克黨領導下聯合貧農所完成的偉大的社會主義革命 [79]  ,是1917年俄國革命中第二個、也是最後的重要階段。因發生在俄國曆法儒略曆)1917年10月25日(公元1917年11月7日),故稱“十月革命”。
1917年11月7日,弗拉基米爾·伊里奇·列寧同志領導的布爾什維克黨武裝力量資產階級臨時政府所在地聖彼得堡冬宮發起總攻,推翻了臨時政府,建立了蘇維埃政權
十月革命是經偉大革命導師列寧同志領導下的布爾什維克黨領導的武裝起義,建立人類歷史上第二個無產階級政權(第一個是巴黎公社無產階級政權)和由馬克思主義政黨領導的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俄羅斯蘇維埃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簡稱“蘇俄”。
革命推翻以亞歷山大·弗多洛維奇·克倫斯基為領導的資產階級俄國臨時政府(俄羅斯共和國),為1918—1920年的蘇俄內戰和1922年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的成立奠定開端。
十月革命的勝利開創人類歷史的新紀元,為世界各國無產階級革命、殖民地半殖民地民族解放運動開闢勝利前進的道路。
名    稱
十月革命 [1] 
發生時間
1917年11月7日
地    點
彼得格勒(今聖彼得堡) [1] 
參戰方
全俄中央執行委員會赤衞軍彼得格勒蘇維埃、布爾什維克黨;俄國臨時政府(俄羅斯共和國) [1] 
結    果
俄國臨時政府被推翻,俄羅斯蘇維埃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成立,蘇俄內戰開始 [1] 
參戰方兵力
蘇維埃10000人海軍,20000人—30000人陸軍
俄國臨時政府1500人–2000人
傷亡情況
蘇維埃傷亡少數
俄國臨時政府 全部繳械
主要指揮官
弗拉基米爾·伊里奇·列寧
雅可夫·米哈伊諾維奇·斯維爾德洛夫
約瑟夫·維薩里奧諾維奇·斯大林 [80] 
費利克斯·埃德蒙多維奇·捷爾任斯基
布勃諾夫 展開
指導思想
馬克思列寧主義 [1] 
別    名
紅色十月

十月革命社會背景

十月革命沙俄概況

(以下布爾什維克簡稱布黨孟什維克簡稱孟黨,社會革命黨簡稱社黨
1903年布黨與孟黨決裂後,布黨開始建設以民主集中制為組織方式的秘密革命家組織。布黨自1903年開始的組織工作實質上就是在為持久人民戰爭作組織上的準備。在這個階段,俄國的持久人民戰爭尚處於襁褓中。 [3-5] 
1905年革命 1905年革命 [6]
兩年後,1905年革命爆發。在工人階級和其他被壓迫民眾的推動與積極參與下,布黨於1905年12月掀起了莫斯科起義,起義持續9天並且引起了其他各地的暴動與起義,起義最終因遭到血腥鎮壓而失敗,但這也標誌着沙皇的專制統治再也難以維繫下去了。此後,武裝鬥爭沒有因為大規模起義被鎮壓而停止,游擊戰爭被到處發動起來。 [7]  [8]  布黨戰鬥隊在各處組織武裝示威,暗殺鎮壓人民、不得人心、罪大惡極、為人不齒的官僚及職員等。通過這種方式,布黨用戰術上的進攻進行戰略上的防禦,用退卻戰為重整黨的組織提供有效的掩護,為黨積累了武裝鬥爭的經驗;同時在社會上,布黨所發動的各形式武裝鬥爭增強了布黨的影響力,為在第二屆杜馬內展開的合法公開鬥爭積累了一定羣眾基礎。戰略防禦階段從1905年莫斯科起義開始,起初的革命力量還很弱小,革命力量只能對反革命力量採取戰略防禦。 [9-13] 
1906年到1907年有兩屆杜馬。在1906年,由於認為革命高潮將如閃電般重新歸來的緣故,布黨抵制了1906年杜馬選舉,但由於孟黨只採取了半抵制策略,同時由於農民中的羣眾工作民粹派的影響以及布黨自身尚幼稚的緣故而開展不足,布黨的抵制行動實際上並不成功。列寧在此後的總結中明確,由於革命已真正轉入低潮,因而抵制政策是錯誤的。 [8]  [14-15] 
普列漢諾夫的改變 普列漢諾夫的改變 [16]
在1905年後的革命低潮期,革命派內產生了左傾機會主義召回派右傾機會主義的取消派(經驗批判主義普列漢諾夫),前者要求召回黨團,只進行非法鬥爭,後者要求取消非法鬥爭,只進行合法的鬥爭。列寧等布黨黨員對這兩種思潮進行了堅決的鬥爭。 [17-23] 

十月革命蓄力待發

革命導師列寧在宣傳 革命導師列寧在宣傳 [24]
1907年後,布黨暫停了武裝鬥爭。儘管暫停了武裝鬥爭,但是布黨沒有放棄暴力革命的準備,其將將任何一個可供宣傳的地方作為宣傳社會主義思想、提高工人革命覺悟的戰鬥舞台。 [7] 
布黨不放棄暴力革命的事實還表現於在其推動每一次“革命高潮”發展成起義的行動中。從1907年到1917年這十年當中有多個時期被布黨判斷為“革命高潮到來”,而在每一個“革命高潮到來”時期,布黨實際上都在進行武裝起義的實際準備,諸如製造炸彈、收集武器等,這些武裝起義的準備工作實際上也一定程度地磨練了布黨及其羣眾組織,促進了其戰鬥力的提升。從這一角度,儘管布黨暫停了武裝鬥爭,但是其仍是“半武裝”的,布黨也仍是“半”軍事的。 [25-26] 
1907年起彼得·斯托雷平上台執政,政治上依靠鐵腕政策維護沙皇專制,殘酷鎮壓自由主義社會主義者,經濟上實行寡頭資本主義政策,推行土地私有化改革,實現了俄國經濟的高速增長,但由於其掠奪性私有化改革的極端不公正,使得底層民眾並沒有從經濟的發展中獲利太多,反而使相當一部分農民的私有財產遭受損害,社會不滿度急劇上升。
由於當時俄國皇后亞歷山德拉·費奧多羅芙娜是德國人(黑森和萊茵大公國阿歷克絲郡主),戰爭期間曾向前線發了一封電報要求皇帝宣佈停戰,加上皇后派中堅人物拉斯普京也在1914年極力反對俄國同德國開戰,結果俄國參與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對德的一系列軍事失敗,使皇后派被國內各方指控為德國間諜,皇后也被稱為“蕩婦”(實際上二者都無任何確鑿證據)。這導致羅曼諾夫皇室成為眾矢之的,徹底摧毀了沙皇“小父親”的形象,這個形象在俄國百姓的心目中保持了幾百年。
1916年12月29日(俄歷12月16日),拉斯普京被暗殺,暗殺者包括費利克斯·尤蘇波夫親王、皇族成員德米特里·巴甫洛維奇·羅曼諾夫大公、俄羅斯杜馬右翼議員普利什凱維奇、尤蘇波夫的密友蘇霍金大尉。這場暗殺事件使俄國國內各方矛盾表面化。
“妖僧”拉斯普京 “妖僧”拉斯普京
1917年,拉斯普京死亡不到一個月,社會民主工黨率先在首都彼得格勒策劃了反帝國主義戰爭示威運動,要求停止戰爭,運動接着擴展到莫斯科巴庫等大城市,獲得了反戰者的支持。3月8日,彼得格勒爆發二月革命,沙皇尼古拉二世下台,羅曼諾夫王朝滅亡,俄羅斯帝國政權瓦解。

十月革命二月革命

在1917年3月二月革命中,工人和士兵是反對沙皇的主力軍,布黨則號召:“推翻沙皇制度,爭得民主共和國”,大地主和資產階級因拒絕暴力而沒有領導這場令他們驚恐的暴力革命。勝利後,便由工人和士兵組織了自己的領導機構——蘇維埃,並由士兵蘇維埃掌握了首都的主要武裝力量。俄歷3月2日沙皇退位後,國家機關的要害部門都掌握在蘇維埃手中。 [27] 
1917年11月7日下午,冬宮被包圍 1917年11月7日下午,冬宮被包圍 [28]
兩個政權同時在首都並存,是因一戰俄軍失利和工兵起義推翻沙皇從而武裝了蘇維埃才最終形成的。 [29] 

十月革命七月事變

政權並存-七月事變 政權並存-七月事變
二月革命後,俄國存在着三股主要的政治力量:一個是以立憲民主黨為政治代表的資產階級;一個是以幾個小資產階級政黨控制的蘇維埃;另一個是以布爾什維克黨為首的幾個較小的革命派社會主義政黨,十月革命即將進入戰略相持階段。
小資產階級政黨的終局就是根據資產階級無產階級的力量而來。 [29] 
俄歷2月27日二月革命勝利的當天,主要由孟黨和社黨兩黨聯合召開了首都蘇維埃代表大會,絕大多數代表都是由兩黨所委派。
布黨在其中成為少數派的主要原因是:
一,布黨長期地下工作,缺乏參與普選的合法選舉的經驗; [30] 
二,俄國在資本主義國家中小資產階級最多;
三,布黨的工人、士兵正在同沙皇的軍警作戰而不能參會;
四,一戰期間,城市市民中大批老城市工人被徵調到了前線;
五,戰爭鎮壓,致使多數布黨領導人還在監獄或被流放。
退位當天,資產階級與蘇維埃達成協議,第一屆資產階級臨時政府成立,且資產階級掌握臨時政府的所有主要部門。 [31] 
政府成立後發生政權危機,於是企圖通過戰爭來擺脱危機。但軍事冒險遭到慘敗。激起了人民的憤怒,特別是士兵。7月3日,工兵們進行街頭示威,示威即將激化的時候,布黨緊急做出勸阻,但起義還是發動了。布黨又決定於第二天進行和平示威,使遊行成為和平有組織的運動。 [32] 
自推翻王權後,布黨就主張兩個政權並存,實際上在由蘇維埃起着主導作用的有利條件下,可以和平地消除與資產階級妥協的幻想。這不能改變農民的小資性。但會及時促使農民離開資產階級並同工人聯合起來。這是布黨對革命可能和平過渡的一個基本認識。 [33] 
十月革命的領導人之一——斯維爾德洛夫 十月革命的領導人之一——斯維爾德洛夫 [2]
7月4日,和平示威在布黨的組織下,高呼“一切權力歸蘇維埃!”,大量彼得格勒工兵參加了遊行。當日下午,臨時政府進行鎮壓,宣佈首都戒嚴,解除工人武裝,封閉《真理報》並通緝列寧。這就是著名的七月事變。 [34]  [35] 
十月革命的領導人之一——斯大林 十月革命的領導人之一——斯大林 [2]

十月革命革命前夕

七月事變把小資產階級推向了無產階級,資產階級為保權,調和矛盾,推舉小資政黨社黨人克倫斯基出任總理。但無力解決工兵農強烈要求的“和平、土地和麪包”等一系列嚴重問題。 [34] 
八月底,俄軍最高總司令、沙皇將軍科爾尼洛夫發動了一起反革命叛亂。目的是要消滅革命力量,解散蘇維埃,建立反動的軍事獨裁,準備恢復君主制 [36] 
俄歷8月25日叛亂開始。叛軍攻向首都,首都內反動組織也準備叛亂。布黨是反對叛亂鬥爭的領導組織者。三天內有大量工人蔘加赤衞軍。叛軍受阻,內部瓦解。8月31日,叛亂平息。在羣眾壓力下,臨時政府被迫下令逮捕科爾尼洛夫及其同夥,交付法庭。 [37] 
臨時政府暫時保住了,但其威信已被嚴重損害,加重了小資產階級政黨政權的信任危機 [38] 
芬蘭赫爾辛基,列寧主張,黨的全部領導力量必須集中在工廠和兵營,併為此草擬計劃。他主張工人,海軍和陸軍配合起來,首先佔領基礎設施。最堅決的分子當成立小隊去佔領最重要的據點。最優秀的隊伍去佔領中樞機關。握住起義的適當時機。列寧一再堅持鼓動立刻發動武裝起義。 [39] 
1917年10月10、16日,布黨中委會在彼得格勒召開秘會,列寧出席,為統一布爾什維克的思想,有效地領導將來的武裝起義。 [40] 
起義由軍事革命總部領導,原本一切順利。但有兩位委員強烈反對。第二天,季諾維也夫加米涅夫在公報上泄露了布黨準備起義的全部信息,在這成敗攸關的時刻,他們出賣了自己的組織和同志。 [41] 
列寧強烈地批評了他們。 [42] 
列寧沒有膽怯,起義仍將舉行,地點設在彼得格勒的斯莫爾尼宮。在彼得格勒所有工廠的兩萬餘工人赤衞隊全副武裝,他們等待軍事革命總部發出開始起義的一聲號令。 [43-45] 

十月革命主要過程

二月革命”及兩個政權並存→列寧的《四月提綱》→“七月事變”→粉碎叛亂,革命時機成熟→彼得格勒武裝起義勝利→其他起義→“全俄工人士兵代表蘇維埃二大”,蘇維埃政權的建立。

十月革命前往斯宮

蘇維埃 蘇維埃 [46]
七月事變成為兩個政權並存局面的終結點,資產階級已經舉起了刺刀,和平過渡的通道已經被關閉,自此政權基本上已經轉到反革命的臨時政府手中,蘇維埃成了它的一個軟弱無力的附屬品,革命和平發展的可能性不復存在。 [38] 
臨時政府得到了布黨要起義的消息。他們仇恨害怕得要命,瘋狂地糾集力量。
根據列寧的指示,布黨決定提前起義。彼得格勒工兵,已轉到布黨的領導下,軍事革命總部負責起義總指揮
列寧的偽裝 列寧的偽裝
臨時政府是不會罷手的,他們準備封閉橋樑。但很快他們的努力就被赤衞隊員破壞了。
列寧得知後,沒説一句話,迅速掏出了假髮,穿了件大衣,急匆匆地走出大門。交通委員拉希亞跟隨着列寧。上了電車,朝車場開去。下了車後,突然兩個士官生氣在馬上衝他們叫道:“通行證!”他們沒在意列寧扮成的老頭,他迅速離開。拉希亞拖時間讓他走遠,之後士官生並沒有傷害拉希亞。
“謝謝!”列寧簡短地説了一句。
斯莫爾尼宮內集合了大量武裝的工兵。列寧盼望已久的時刻即將到來了。他走進去,摘下帽子,同時摘下假髮。大家認出了他,非常高興,好像力量、膽量和列寧一起來了。
聯絡員進來領取了指示。命令是:
佔領電報局、電話局、火車站、橋樑,佔領政府的所有機關。
十月革命的總司令部——斯莫爾尼宮
十月革命的總司令部——斯莫爾尼宮(3張)
“赤衞隊,集合!”在斯莫爾尼宮的場地上,口令立時如雷貫耳。火堆在燃燒,滿載着武裝工人的卡車向前開去,消失在10月的夜色之中。士兵和水兵也出發了。 [1]  [44-45] 

十月革命起義爆發

公曆1917年11月6日至7日(儒略曆10月24日至25日)夜裏,偉大的俄國十月社會主義革命爆發了。 [44] 
攻佔冬宮
攻佔冬宮(6張)
11月7日晚九時,列寧領導赤衞隊員、士兵和民眾包圍了臨時政府的所在地——冬宮,並於次日凌晨兩點佔領之。
根據蘇聯官方的説法:晚上在阿芙樂爾號巡洋艦上起義成功的士兵用炮轟擊冬宮,而且在冬宮發生了激烈的武裝衝突。而蘇聯解體之後研究資料表明,當晚在冬宮附近並未發生武裝衝突,守衞冬宮的僅有一個婦女營和一個士官生營,在人羣的衝擊之下很快就投降了。冬宮的防衞長官帕裏琴斯基自己打開了冬宮大門,並把他們帶到了臨時政府部長們正在開會的地方。而阿芙樂爾巡洋艦正在大修,沒有裝彈也沒有人員。被臨時任命的阿芙樂爾號的政委別雷舍夫僅僅向冬宮打了幾發空包彈(沒有彈頭)。起義當晚,彼得格勒軍事革命委員會發佈關於臨時政府被推翻的通告稱:起義“未流一滴血就取得了勝利。” [47] 
十月革命
十月革命(2張)
1917年11月6日,列寧秘密來到起義總指揮部——斯莫爾尼宮,親自領導武裝起義。從1917年11月6日夜間到11月7日上午,二十多萬革命士兵和起義工人迅速佔領了彼得格勒的各個戰略要地。7日凌晨1時起義部隊佔領了郵政總局。2時攻佔了波羅的海火車站和尼古拉耶夫斯基火車站。接着關閉了政府大樓的照明電路,電話局切斷了臨時政府和司令部的大部分電話。6時左右,赤衞隊員、士兵和水兵已經佔領了皇宮大橋。除了宮廷廣場和伊薩基耶夫斯卡廣場地區,其他地區幾乎都掌握在起義者的手裏。臨時政府總理克倫斯基坐上美國大使館的汽車倉皇逃跑。10時,革命軍事委員會散發了列寧起草的《告俄國公民書》,宣佈臨時政府已被推翻,政權已轉歸蘇維埃。 [48]  但臨時政府仍負隅頑抗,2000多名軍官和士官生繼續盤踞着冬宮。1917年11月7日下午5時~6時,2萬多名革命士兵和赤衞隊員、9輛軍車包圍了冬宮。軍事革命總部向臨時政府發出最後通牒,命令它於1917年11月7日6時20分繳械投降。8時過後,遭到拒絕。晚上九點四十五分,停泊在涅瓦河上的阿芙樂爾號巡洋艦開炮,發出了總攻的信號。赤衞隊員和革命士兵在雷鳴般的“烏拉”聲中越過了街壘,迅猛的衝向冬宮,在冬宮的樓梯間裏和樓梯上,革命士兵和工人赤衞隊員同士官生展開了激烈的白刃戰,到1917年11月8日凌晨1917年11月8日1時50分,臨時政府的成員(除克倫斯基逃跑外)全部被擒,冬宮終於被攻克。
彼得格勒武裝起義取得勝利,資產階級臨時政府被擊垮,布爾什維克奪得政權,俄國革命將要由革命力量與反革命力量的戰略相持轉為革命力量的戰略反攻。 [1]  [44] 

十月革命結果

1917年11月列寧在全俄蘇維埃第二次代表大會上講話 1917年11月列寧在全俄蘇維埃第二次代表大會上講話
當夜,在攻打冬宮的隆隆炮聲中,全俄羅斯第二次蘇維埃代表大會在斯莫爾尼宮開幕,大會首先通過了列寧起草的《告工人、士兵和農民書》,宣告臨時政府已被推翻,一切權力歸蘇維埃。
1917年11月8日,大會通過了列寧起草的《和平法令》和《土地法令》。《和平法令》揭露了帝國主義掠奪性戰爭,反映了廣大勞動人民迫切希望和平的願望,建議一切交戰國立即進行談判,締結不割地不賠款的和約。《土地法令》法令規定立即廢除地主土地所有制,全部土地收歸國有,交給勞動農民使用。最後,代表大會選舉成立了世界上第一個工農兵蘇維埃政府──人民委員會無產階級偉大導師列寧當選為人民委員會主席。人民委員會下設各部,執行無產階級國家的各種職能。斯大林當選為民族事務人民委員,托洛茨基當選為外交人民委員。
列寧徹夜工作,寫出了《土地法》。 [44] 
11月9日清晨大會勝利閉幕,它宣告了世界上第一個無產階級專政國家的成立。 [48-49] 

十月革命意義

十月革命一聲炮響,給我們送來了馬克思列寧主義。 十月革命一聲炮響,給我們送來了馬克思列寧主義。 [34]
俄國十月社會主義革命是人類歷史上第一次獲得勝利的社會主義革命,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由此誕生。十月革命的勝利沉重打擊了帝國主義的統治,推動了國際社會主義運動的發展,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鬥爭。
改變了俄國曆史的發展方向,用社會主義方式改造俄國的道路,對整個人類社會的發展都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毛澤東在1949年寫了一段這樣的論述:“十月革命一聲炮響,給我們送來了馬克思列寧主義。十月革命幫助了全世界的也幫助了中國的先進分子,用無產階級宇宙觀作為觀察國家命運的工具,重新考慮自己的問題。走俄國人的路——這就是結論。” [50] 
十月革命也結束了資本主義獨佔天下的局面,併為之後的社會主義陣營的建立奠定了基礎。

十月革命評價

由於列寧承諾會在革命後為人民帶來和平,十月革命後,俄國退出了第一次世界大戰沙皇尼古拉二世在此次革命後被槍決。革命引起了西方社會極度的恐慌,並支持俄國的對抗勢力,希望扼殺革命,從而引發戰爭,托洛茨基蘇維埃的權力是由內戰建立的,事實上俄共的權力是在內戰後才建立起來的。
十月革命是共產主義運動在人類歷史上首次獲得的勝利。第一個宣稱為實現了“無產階級領導”的社會主義國家也因此誕生。馬克思列寧主義在世界上由此獲得了更廣泛的影響,傳統資本主義世界受到極大的衝擊。也有人認為此革命是曲解了馬克思主義
十月革命是二十世紀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的序幕,觸發了此後各國社會主義運動在全球範圍的擴張,許多殖民地或半殖民地的解放運動也因此得到了更多支持。蘇聯與西方資本主義國家長達大半個世紀的對抗也從此開始,直至冷戰結束,蘇聯解體
新青年 新青年 [41]
十月革命第一次成功建立了社會主義制度的國家,也被認為是無產階級第一次掌握政權,是人類歷史上一次意義重大的變革。十月革命也對其他國家的社會進步(比如中國)產生了重大影響,1917年11月7日,“十月革命”爆發當天,劉鏡人在致北京政府外交部的電報中説:“近俄內爭益烈,廣義派勢力益張,要求操政權,主和議,並以暴動相挾制。政府力弱,鎮壓為難,恐變在旦夕。” [51]  隨着十月革命對中國影響的擴大,《新青年》開始宣傳馬克思主義。中國共產黨的領袖毛澤東曾經評價:“十月革命一聲炮響,為我們送來了馬克思主義。”“中國無產階級的先鋒隊,在十月革命以後學了馬克思列寧主義,建立了中國共產黨。” [50] 

十月革命後續延伸

十月革命立憲會議

注意:以下日期轉換為俄歷
塔夫利宮——第一屆國家杜馬在此舉行。 塔夫利宮——第一屆國家杜馬在此舉行。
臨時政府執政期間,克倫斯基曾多次推遲立憲會議的召開,為此列寧曾多次猛烈抨擊臨時政府。在1917年10月25日(11月7日)的告工人、士兵和農民書 [52]  中,新生的蘇維埃政府再次宣告:“將保證按時召開立憲會議。”1917年11月12日,舉行立憲會議選舉,結果獲得多數票的是社會革命黨人——40%,布爾什維克只獲得約23%的選票,處於失敗的狀態。儘管如此,立憲會議還是定於1917年11月28日召開。但是,28日這天,立憲會議沒有召開,人民委員會決議將立憲會議的開幕時間推至1918年1月5日。28日,立憲民主黨人和右派社會革命黨人在彼得格勒的塔夫利達宮前遊行示威,對布爾什維克政府推延立憲會議的召開表示抗議。人民委員會下令鎮壓,禁止立憲民主黨的活動,並逮捕該黨的領導人。 [53] 
1917年12月6日,列寧以人民委員會主席的名義發表了《關於召開立憲會議的聲明》 [54]  :“主要由於前全俄選舉委員會的過錯,立憲會議的選舉拖延了下來,加之反革命集團組織了立憲會議特別委員會同蘇維埃政權建立的人民委員會對抗,因此到處都在傳説,立憲會議絕不會按照目前組成的情況召開。人民委員會認為必須聲明,農工兵代表蘇維埃的敵人惡意散佈的這些傳聞純屬謠言。根據蘇維埃中央執行委員會批准的人民委員會的法令,立憲會議的代表只要有半數即40名按照規定到達塔夫利達宮辦公室報到,立憲會議即可召開。”同一天,列寧在起草的《全俄農民代表蘇維埃第二次代表大會告農民書》 [55]  中,直接向農民呼籲:“讓每個村莊都從立憲會議中召回那些沒有公開聲明和沒有利用行動證明自己完全承認這些決定的社會革命黨代表或農民蘇維埃和農民機關的代表吧。”
阿列克謝·馬克西莫維奇·卡列金 阿列克謝·馬克西莫維奇·卡列金
實際上,列寧是寄希望於各地農村將參加立憲會議的代表召回去,使到達塔夫利達宮報到的代表不足40人。這樣就可不召開立憲會議了。12月11日,列寧在《關於立憲會議的提綱》 [56]  中,明確表示對立憲會議選舉結果的不滿意,他指責:立憲會議的選舉結果沒有“正確表達人民的意志”,從而產生了危機。他認為解決這一危機只有兩種辦法:一是改選立憲會議的代表,立憲會議無條件地承認蘇維埃政權;另一是,“如果沒有這些條件,因立憲會議而產生的危機便只有用革命手段才能解決。這就是説,蘇維埃政權要採取最有力、最迅速、最堅決的革命手段來反對立憲民主黨人和卡列金分子的反革命勢力,而不管他們用什麼口號和機構(即便是用立憲會議代表的資格)作掩護。凡試圖在這場鬥爭中束縛蘇維埃政權手腳的行動都是幫助反革命的行為”。 [57-58] 

十月革命一月劇變

1918年1月6日,全俄蘇維埃中央執行委員會通過法令,解散立憲會議。在會議上,列寧發表了講話,他説解散立憲會議是“執行了人民的意志——人民要求全部政權歸蘇維埃”,他還將來到準備召開立憲會議的塔夫利達宮比喻為是“好像置身於死屍和木乃伊中間”。他還對布爾什維克黨人過去支持召開立憲會議作出瞭如下解釋:“誰要是説我們以前擁護過立憲會議而現在卻把它‘驅散’,那他就是沒有一點頭腦,只會説一些漂亮的空話。因為過去,同沙皇制度和克倫斯基的共和國相比較,立憲會議在我們看來,要比那些臭名昭彰的政府機關好,但是,隨着蘇維埃的出現,這種革命的全民組織當然無可比擬地高出世界上的任何議會。” [59] 
全俄立憲會議委員會(Komuch)的五名成員 全俄立憲會議委員會(Komuch)的五名成員
1月10日召開的第三次全俄蘇維埃代表大會成了蘇維埃政權的“立憲會議”。 [60] 
尼古拉·瓦西裏耶維奇·克雷連柯 尼古拉·瓦西裏耶維奇·克雷連柯
會議通過了《被剝削勞動人民權利宣言》,宣佈俄國為“俄羅斯社會主義聯邦蘇維埃共和國”,簡稱“俄羅斯聯邦”,將“工農臨時政府”改名為“俄羅斯蘇維埃共和國工農政府”。18日,這次代表大會頒佈法令,取消蘇維埃政權法律、法令和決定中一切有關立憲會議的內容。 [61]  但是,迅速結束戰爭依然是新生的蘇維埃政權的擺脱困境的惟一出路。一開始,蘇維埃政府建議所有交戰國停戰,進行和平談判。 [62]  這時,任代理最高總司令職務的尼古拉·尼古拉耶維奇·杜鶴寧將軍受派和敵軍司令部就和談問題進行接觸。但杜鶴寧並不承認蘇維埃政府的權力,人民委員會以他不執行和德國人立即進行和談為由,撤銷了他的代總司令職務,任命尼古拉·瓦西裏耶維奇·克雷連柯為總司令。 [63] 

十月革命俄國內戰

由於全俄蘇維埃第二次代表大會中,成立了以列寧為首的人民委員會,使俄國再次出現兩個“政權”現象。以布爾什維克黨為首及工人、士兵為代表的蘇維埃人民委員會與以孟什維克、社會革命黨為首及資本家、地主、軍官為代表的臨時政府發生了內戰,俄國革命力量對反革命力量的戰略反攻階段正式開始。布爾什維克原本上是不承認臨時政府,將臨時政府的進攻叫做“叛亂”。 [48] 
1918年3月3日,蘇俄與德國簽訂《佈列斯特和約》。 [64-65]  蘇俄成功地退出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為剛剛誕生的蘇維埃政權爭取了喘息的時間。 [65-67]  [68]  3月9日,第一批英國陸戰隊就以履行盟國職責,防止德國艦隊入侵為由,在蘇俄北方重鎮摩爾曼斯克登陸。法美意的軍隊也接踵而來。1918年3月9日協約國開始武裝干涉蘇俄。
8月,協約國軍隊侵佔了阿爾漢格爾斯克 [65] 
日本以保護僑民為名於4月5日出兵佔領海參崴。8月,美軍也在該地登陸。德國軍隊則佔領波羅的海沿岸地區和烏克蘭。這時外國干涉軍尚未公開打出顛覆蘇維埃政權的旗號,沒有向蘇俄中心地區進攻。 [69-72] 
“取得了全線的勝利。”病牀上的列寧:“你説什麼!?” “取得了全線的勝利。”病牀上的列寧:“你説什麼!?” [64]
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協約國加緊了武裝干涉,於1919~1920年先後利用高爾察克、鄧尼金等白衞軍組織了對蘇維埃政權的進攻,均遭失敗。 [73] 
列寧在檢查戰線 列寧在檢查戰線
1922年10月,外國干涉軍全部被逐出蘇俄領土。 [74-75] 

十月革命建立國家

在經過三年艱苦的國內戰爭後,粉碎了14個帝國主義國家的武裝干涉和地主資本家的武裝叛亂,保衞了蘇維埃政權。 [44] 
1922年12月30日,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正式成立。 [76] 
蘇俄國內戰爭時期紅軍宣傳畫
蘇俄國內戰爭時期紅軍宣傳畫(15張)
十月革命取得勝利,俄國資產階級、封建地主殘餘勢力被擊垮。
列寧引導人民 列寧引導人民

十月革命列寧逝世

1924年1月21日列寧病情急劇惡化,當晚於哥爾克村逝世。
斯大林在《悼列寧》中寫道:“列寧同志和我們永別時囑咐我們要忠實於共產國際的原則。列寧同志,我們謹向你宣誓:我們一定奮不顧身地來鞏固並擴大全世界勞動者的聯盟——共產國際!” [77] 

十月革命現相關活動

前蘇聯慶祝十月革命十週年的宣傳畫 前蘇聯慶祝十月革命十週年的宣傳畫
俄羅斯自1991年以來首次以法律的形式將11月7日確定為十月革命節,紀念1941年11月7日紅場閲兵式舉行50週年。1917年俄歷10月25日(公曆11月7日),列寧領導的布爾什維克武裝力量向資產階級臨時政府的所在地聖彼得堡冬宮發起總攻,蘇聯時期,11月7日是傳統的全國性節日。每年的這一天,蘇聯都要在首都莫斯科的紅場舉行盛大的閲兵式,紀念十月革命。1941年11月7日,蘇聯舉行了最具歷史性的閲兵式。當時,蘇聯正處於衞國戰爭期間,納粹德國軍隊已兵臨莫斯科城下,形勢非常嚴峻。為了鼓舞士氣,蘇聯政府在紅場上舉行了盛大的閲兵式,紀念十月革命勝利24週年。斯大林站在克里姆林宮鐘樓下的列寧墓上檢閲蘇聯紅軍,並發表了鼓舞人心的演説。許多部隊從閲兵式現場直接開赴前線。
這次紅場閲兵顯示了正義之師必定戰勝邪惡的魄力與信心,極大地鼓舞了廣大蘇聯官兵的鬥志和全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戰爭勝利的決心。莫斯科保衞戰以勝利告終,它粉碎了德軍自二戰開始以來不可戰勝的神話,也成為蘇聯衞國戰爭的一個轉折點。
在1990年的十月革命節,威武雄壯的蘇聯武裝力量再次通過紅場——這是蘇聯舉行的歷史上最後一次閲兵式。蘇聯解體後,俄羅斯官方不再慶祝十月革命節,但這一天仍是休息日。從1996年起,俄羅斯總統葉利欽將11月7日這一天定為“和諧和解日”。2005年6月21日,俄羅斯修訂的聯邦法律《俄羅斯軍人榮譽日和紀念日》規定,從2005年起,11月7日重新被當作十月革命節來慶祝,但這一天首次不再是休息日。該法律還將11月7日定為“軍人榮譽日”。 [78] 
參考資料
  • 1.    中共中央編譯局.前言《列寧全集》第三十三卷.中國:人民出版社,2014-08:I-XI
  • 2.    王覺非主編.《歐洲歷史大辭典·下》:上海辭書出版社,2007年12月:第1410頁
  • 3.    列寧.1903年《我為什麼退出了 編輯部?》(給《火星報》編輯部的信)(〔12月8日和12日〕之間)、1904年《進一步,退兩步》(我們黨內的危機)(2 —5月)、《告全黨書》(5月下半月)《列寧全集》第八卷:中共中央編譯局,2014-08:91-98,197-425,435-436
  • 4.    列寧.1904年《我們爭取什麼?》(告全黨書)(7月底)、《告全黨書》(7月底)《列寧全集》第九卷:中共中央編譯局,2014-08:1-17
  • 5.    從集中制到民主集中制:論列寧組織思想的轉變  .道客巴巴.2017-01-02[引用日期2020-02-19]
  • 6.    俄國革命(1905)  .地之圖[引用日期2020-02-20]
  • 7.    列寧.1906年《俄國的目前形勢和工人政黨的策略》(2月7日〔20日〕)《列寧全集》第十二卷:中共中央編譯局,2014-08:158-164
  • 8.    列寧.1907年《反對抵制》(摘自社會民主黨政論家的札記)(6月26日〔7月9日〕)《列寧全集》第十六卷:中共中央編譯局,2014-08:1-33
  • 9.    俄國1905年革命的具體經過,最後的結果及歷史意義  .趣歷史.2019-01-03[引用日期2020-02-19]
  • 10.    陳顯泗主編.《中外戰爭戰役大辭典》:湖南出版社,1992年12月:第584頁
  • 11.    列寧.1905年《社會民主黨和臨時革命政府》(3月23日和30日〔4月5日和12日〕)、《勝利的革命》(5—6月)、《覆滅》(5月27日〔6月9日〕)、《革命軍隊和革命政府》(6月27日〔7月10日〕)《列寧全集》第十卷:中共中央編譯局,2014-08:1-17,214-215,241-244,316-324
  • 12.    列寧.1905年《抵制布里根杜馬和起義》(8月3日〔16日〕)、《由防禦到進攻》(9月13日〔26日〕)、《革命軍戰鬥隊的任務》(10月3日〔16日〕以後)、《莫斯科事變的教訓》(10月11日〔24日〕)《列寧全集》第十一卷:中共中央編譯局,2014-08:160-167,269-271,341-345,380-388
  • 13.    列寧.1905年《革命的階段、方向和前途》(1905年底或1906年初)《列寧全集》第十二卷:中共中央編譯局,2014-08:141-142
  • 14.    列寧.1906年《要不要抵制國家杜馬? 》(“多數派” 的行動綱領)(1月)、《俄國社會民主工黨彼得堡組織關於抵制策略的決議》(2月底)《列寧全集》第十二卷:中共中央編譯局,2014-08:145-148,184-187
  • 15.    列寧.1907年*《第二屆國家杜馬的開幕》(2月20日〔3月5日〕)《列寧全集》第十五卷:中共中央編譯局,2014-08:17-20
  • 16.    普列漢諾夫 Plekhanov,Georgii Valentlnovich  .中文馬克思主義文庫[引用日期2020-02-20]
  • 17.    列寧.1907年*《關於普列漢諾夫的一篇文章》(10月29日〔11月11日〕)《列寧全集》第十六卷:中共中央編譯局,2014-08:139-140
  • 18.    列寧.1914年《論高喊統一而實則破壞統一的行為》(5月)《列寧全集》第二十五卷:中共中央編譯局,2014-08:194-216
  • 19.    列寧.1911年《論調和分子或道德高尚的人的新派別》(10月18日〔31日〕)《列寧全集》第二十卷:中共中央編譯局,2014-08:334-354
  • 20.    列寧.1908年《唯物主義和經驗批判主義》(對一種反動哲學的批判)(2—10月)《列寧全集》第十八卷:中共中央編譯局,2014-08:5-379
  • 21.    列寧.1909年《取消取消主義》(7月11日〔24日〕)、《被揭穿了的取消派》(9月5日〔18日〕)、《論擁護召回主義和造神説的派別》(9月11日〔24日〕)、《取消派的手法和布爾什維克的護黨任務》(11月28日〔12月11日〕)《列寧全集》第十九卷:中共中央編譯局,2014-08:41-49,57-64,73-107,142-149,
  • 22.    鄭言實主編.《列寧反對修正主義、機會主義的鬥爭》:人民出版社,1963:15-17
  • 23.    召回派——來自左面的取消派  .愛學術[引用日期2020-02-19]
  • 24.    何盛明.財經大辭典: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1990年12月
  • 25.    列寧.1908年《政治短評》(2月13日〔26日〕)《列寧全集》第十六卷:中共中央編譯局,2014-08:398-404
  • 26.    列寧.1908年《對目前時局的估計》(11月1日〔14日〕)《列寧全集》第十七卷:中共中央編譯局,2014-08:247-259
  • 27.    列寧.1917年《告被俘同志書》(3月中旬)《列寧全集》第二十九卷.中國:人民出版社,2014-08:77-83
  • 28.    1917年3月8日 俄國二月革命爆發  .中國軍網、人民網.2015-06-24[引用日期2020-02-20]
  • 29.    列寧.1917年《論兩個政權》(4月8日〔21日〕)《列寧全集》第二十九卷.中國:人民出版社,2014-08:131-134
  • 30.    列寧.1917年*《四月提綱初稿》(4月3日〔16日〕)《列寧全集》第二十九卷.中國:人民出版社,2014-08:98-101
  • 31.    列寧.1917年《無產階級在我國革命中的任務》(無產階級政黨的行動綱領草案)(4月10日〔23日〕)《列寧全集》第二十九卷.中國:人民出版社,2014-08:150-185
  • 32.    列寧.1917年《誹謗和事實》(7月5日〔18日〕)《列寧全集》第三十卷.中國:人民出版社,2014-08:395-396
  • 33.    列寧.1917年《三次危機》(7月7日〔20日〕)《列寧全集》第三十卷.中國:人民出版社,2014-08:408-412
  • 34.    中共中央編譯局.註釋 2《列寧全集》第三十二卷.中國:人民出版社,2014-08:439-440
  • 35.    中共中央編譯局.註釋 143《列寧全集》第三十卷.中國:人民出版社,2014-08:472-473
  • 36.    列寧.1917年《革命的教訓》(7月底)、《給俄國社會民主工黨中央委員會的信》(8月30日〔9月12日〕)、《關於目前政治形勢的決議草案》(不晚於9月3日〔16日〕)《列寧全集》第三十二卷.中國:人民出版社,2014-08:50-65,115-118,142-147
  • 37.    中共中央編譯局.註釋 48 科爾尼洛夫暴動《列寧全集》第三十二卷.中國:人民出版社,2014-08:454-455
  • 38.    張耀祖:夢迴俄國革命  .烏有之鄉.2015-11-19[引用日期2019-07-20]
  • 39.    列寧.1917年《布爾什維克應當奪取政權》(給俄國社會民主工黨(布))(中央委員會、彼得格勒委員會、莫斯科委員會的信)(9月12—14日〔25—27日〕)、《馬克思主義和起義》(給俄國社會民主工黨(布)中央委員會的信)(9月13—14日〔26—27日〕)、《論進行偽造的英雄和布爾什維克的錯誤》(9月17日和23日〔9月30日和10月6日〕之間)、*《給芬蘭陸軍、海軍和工人區域委員會主席伊·捷·斯米爾加的信》(9月27日〔10月10日〕)、《給中央委員會、莫斯科委員會、彼得堡委員會以及彼得格勒、莫斯科蘇維埃布爾什維克委員的信》(10月1日〔14日〕)《列寧全集》第三十二卷.中國:人民出版社,2014-08:232-234,235-241,242-250,258-263,332-334
  • 40.    列寧.1917年*《俄國社會民主工黨(布)中央委員會1917年10月10日(23日)會議文獻》、*《俄國社會民主工黨(布)中央委員會1917年10月16日(29日)會議文獻》《列寧全集》第三十二卷.中國:人民出版社,2014-08:383-385,386-389
  • 41.    列寧.1917年《給同志們的信》(10月17日〔30日〕)、《給布爾什維克黨黨員的信》(10月18日〔31日〕)、*《給俄國社會民主工黨(布)中央委員會的信》(10月19日〔11月1日〕)《列寧全集》第三十二卷.中國:人民出版社,2014-08:390-410,411-414,415-419
  • 42.    中共中央編譯局.註釋 130《1917年10月10日(23日)的俄國社會民主工黨(布)中央委員會會議》、132《1917年10月16日(29日)的俄國社會民主工黨(布)中央委員會擴大會議》、135《給布爾什維克黨黨員的信》《列寧全集》第三十二卷.中國:人民出版社,2014-08:478
  • 43.    列寧.1917年*《給雅·米·斯維爾德洛夫的信》(10月22日或23日〔11月4日或5日〕)、*《給中央委員的信》(10月24日〔11月6日〕)《列寧全集》第三十二卷.中國:人民出版社,2014-08:429,430-431
  • 44.    列寧是怎樣領導十月革命的 十月革命的過程是怎麼樣的?  .中國歷史網.2018-11-06[引用日期2019-07-20]
  • 45.    俄國社會民主工黨(布)中央委員會1917年10月16日(29日)會議文獻 註釋 《列寧全集》第三十二卷  .中文馬克思主義文庫.1927[引用日期2020-02-19]
  • 46.    烏克蘭立法禁止納粹和共產主義標誌及思想 俄羅斯抗議  .鳳凰網、觀察者網.2015-04-10[引用日期2020-02-20]
  • 47.    Alexander·Rabinowitch.The Bolsheviks Come to Power: The Revolution of 1917 in Petrograd.美國:Pluto Press,2004:273–305
  • 48.    列寧.1917年《告俄國公民書》(10月25日〔11月7日〕)、*《彼得格勒工兵代表蘇維埃會議文獻》(10月25日〔11月7日〕)、*《全俄工兵代表蘇維埃第二次代表大會文獻》(10月下旬)《列寧全集》第三十三卷.中國:人民出版社,2014-08:1,2-4,5-23
  • 49.    中共中央編譯局.註釋 1《告俄國公民書》、2《彼得格勒軍事革命委員會》、3《彼得格勒工兵代表蘇維埃於1917年10月25日(11月7日)下午2時35分緊急會議》、4《一切秘密條約》、5《全俄工兵代表蘇維埃第二次代表大會》《列寧全集》第三十三卷.中國:人民出版社,2014-08:461-463
  • 50.    毛澤東.1949年《論人民民主專政》(紀念中國共產黨28週年)(6月30日)《毛澤東選集》第四卷.中國:人民出版社,1960-09:1473-1486
  • 51.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中國近代史資料彙編 中俄關系史料 俄政變與一般交涉 民國六年至八年: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民國73.10
  • 52.    列寧.1917年《1.告工人、士兵和農民書》(10月25日〔11月7日〕)《列寧全集》第三十三卷.中國:人民出版社,2014-08:5-8
  • 53.    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列寧全集 第三十二卷.中國:人民出版社,2016
  • 54.    列寧.1917年《關於召開立憲會議的聲明》(12月6日〔19日〕)《列寧全集》第三十三卷.中國:人民出版社,2014-08:150
  • 55.    列寧.1917年*《全俄農民代表蘇維埃第二次代表大會告農民書草稿》(12月6日或7日〔19日或20日〕)《列寧全集》第三十三卷.中國:人民出版社,2014-08:151-156
  • 56.    列寧.1917年《關於立憲會議的提綱》(12月11日或12日〔24日或25日〕)《列寧全集》第三十三卷.中國:人民出版社,2014-08:163-167
  • 57.    Radkey, Oliver H. xxvi. Russia Goes to the Polls: The Election to the All-Russian Constituent Assembly, 1917. Ithaca: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1989: 171. ISBN 0-8014-2360-0.
  • 58.    全俄立憲會議研究  .知網空間.2012[引用日期2019-07-23]
  • 59.    列寧.1918年*《解散立憲會議的法令草案》(1月6日〔19日〕)、*《在全俄中央執行委員會會議上關於解散立憲會議的講話》(1月6日〔19日〕)《列寧全集》第三十三卷.中國:人民出版社,2014-08:239-241,242-246
  • 60.    列寧.1918年*《全俄工兵農代表蘇維埃第三次代表大會文獻》(1月中旬)《列寧全集》第三十三卷.中國:人民出版社,2014-08:262-290
  • 61.    列寧.1918年《被剝削勞動人民權利宣言》(不晚於1月3日〔16日〕)《列寧全集》第三十三卷.中國:人民出版社,2014-08:224-229
  • 62.    列寧.1918年《談談不幸的和約問題的歷史》(1月7日〔20日〕—2月11日〔24日〕以前)《列寧全集》第三十三卷.中國:人民出版社,2014-08:247-255
  • 63.    中共中央編譯局.註釋 173《在全俄中央執行委員會布爾什維克黨團和左派社會革命黨團聯席會議上的講話》《列寧全集》第三十三卷.中國:人民出版社,2014-08:505-506
  • 64.    中共中央編譯局.年表 3月4日《列寧全集》第三十三卷.中國:人民出版社,2014-08:548
  • 65.    中共中央編譯局.前言《列寧全集》第三十四卷.中國:人民出版社,2014-08:I-IX
  • 66.    中共中央編譯局.註釋 6《佈列斯特談判》《列寧全集》第三十四卷.中國:人民出版社,2014-08:537-538
  • 67.    列寧.1918年*《俄共(布)第七次(緊急)代表大會文獻》(3月)《列寧全集》第三十四卷.中國:人民出版社,2014-08:1-71
  • 68.    列寧.1918年《嚴重的教訓與嚴重的責任》(3月5日)《列寧全集》第三十三卷.中國:人民出版社,2014-08:432-437
  • 69.    中共中央編譯局.前言《列寧全集》第三十五卷.中國:人民出版社,2014-08:I-XII
  • 70.    中共中央編譯局.年表 4月5,7,22-24日(24左右)、5月11日、6月9日、7月6-7,10-11,14-15,18-19,22日《列寧全集》第三十四卷.中國:人民出版社,2014-08:596-597,599-600,605,612,619-624
  • 71.    列寧.1918年*《同記者阿·蘭塞姆的談話》(3月23日)、*《給符拉迪沃斯託克蘇維埃的指示》(4月7日)、*《在全俄中央執行委員會會議上關於蘇維埃政權的當前任務的報告》(4月29日)、*《在阿列克謝耶夫練馬場羣眾大會上的講話》(4月7日)(報道)、*《在莫斯科工人、農民和紅軍代表蘇維埃的講話》(4月23日)、*《抗議德國政府佔領克里木》(5月11日)、*《就左派社會革命黨人的叛亂同記者的談話》(7月7日)(摘要)、《告彼得格勒工人》(7月12日)、*《在全俄中央執行委員會會議上發表的講話和政府聲明》(7月15日)、*《在列福爾託沃區羣眾大會上的講話》(7月19日)(報道)、*《在莫斯科省工廠委員會代表會議上的報告》(7月23日)(報道)、*《在哈莫夫尼基區羣眾大會上的講話》(7月26日)(簡要報道)、*《在普列斯尼亞區羣眾大會上的講話》(7月26日)《列寧全集》第三十四卷.中國:人民出版社,2014-08:117-118,198,199-200,217-221,223-256,299-300,487-488,490-491,492-495,496-497,498-502,503,504-505
  • 72.    中共中央編譯局.註釋 60《巴爾福演説的一個要害就是宣稱日本人是在援助俄國人。》、86《給符拉迪沃斯託克蘇維埃的指示》、88《德國要扼殺我們,日本向我們進攻。》、136《抗議德國政府佔領克里木》、137《(6)在德國人佔領克里木之前,德國政府在1918年……月的電文中曾十分明確地聲明克里木不屬於烏克蘭的疆域。》《列寧全集》第三十四卷.中國:人民出版社,2014-08:550,556-557,566-567
  • 73.    中共中央編譯局.前言《列寧全集》第三十八卷.中國:人民出版社,2014-08:I-XI
  • 74.    中共中央編譯局.註釋 173《給新解放的沿海地區的賀電》《列寧全集》第四十三卷.中國:人民出版社,2014-08:539
  • 75.    列寧.1922年《給新解放的沿海地區的賀電》(10月26日)《列寧全集》第四十三卷.中國:人民出版社,2014-08:236
  • 76.    斯 - 大 - 林.1922年《關於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的成立》(在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蘇維埃第一次代表大會上的報告)(12月30日)《斯大林全集》第五卷.中國:人民出版社,1957-11:109-112
  • 77.    斯大林.1924年《關於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的成立》(1月26日)(在全蘇蘇維埃第二次代表大會上的演説)《斯大林全集》第六卷.中國:人民出版社,1957-11:34-38
  • 78.    俄媒梳理十月革命紀念日變遷:蘇聯解體後幾經更名保留舊稱  .新浪軍事.2017-11-08[引用日期2019-07-22]
  • 79.    100年前,中國共產黨為什麼沒有誕生在北京、廣州,而是獨獨選擇了上海  .上觀[引用日期2021-10-25]
  • 80.    龔藴珠.託季聯盟街頭鬧事的前前後後.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6:26-27
  • 81.    俄國十月革命主要領導人托洛茨基命喪墨西哥  .新浪[引用日期2023-03-31]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