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蘇聯文學

鎖定
蘇聯文學(The Literature of the Soviet Union)是十月革命俄羅斯帝國時代的文學和十月革命後蘇維埃政權時代的文學兩者的總稱;從狹義説,是指十月革命後蘇聯時代的文學,或稱蘇維埃文學。
本條目論述的是後者,而且主要是論述蘇聯各民族文學共同的和不同的特徵,以及它們形成和發展成為在思想和藝術上基本一致而又各有其民族特色的多民族的蘇維埃文學的過程。
中文名
蘇聯文學
外文名
The Literature of the Soviet Union
別    名
蘇維埃文學
時間段
沙皇俄國時代和蘇維埃政權時代

蘇聯文學簡介

十月革命後產生的蘇聯文學或蘇維埃文學是多民族的文學。據1968年統計,蘇聯文學包含着用72種民族文字寫作的各民族的文學,其中42個民族的書寫的文學是在十月革命後創制了各自的民族文字以後產生的。

蘇聯文學發展歷程

蘇聯文學十月革命

十月革命前,沙皇俄國境內各民族的社會和文化的歷史發展狀況很不平衡,各民族文化的結構和形式也是多種多樣,各不相同。據蘇聯文學史家的分析,沙俄各民族的文化,到19世紀末20世紀初,在十月革命前夕,按照它們的社會、思想和藝術的發展狀況,並聯繫世界歷史發展的過程來看,大體上可以分為以下3種類型:
①俄羅斯、烏克蘭拉脱維亞格魯吉亞亞美尼亞等民族的文學。這些民族在社會性質上處於帶有不同程度的封建主義殘餘的資本主義社會的歷史階級。它們在藝術上是最發達的,而在創作思想、藝術風格和形式上是多種多樣的 。特別是俄羅斯文學,到19世紀末20世紀初,已經獲得了世界聲譽,它的美學思想也達到了歐洲資產階級美學思想的高峯。而在20世紀初,隨着馬克思主義傳播到俄國,並同俄國的工人運動相結合,產生了以高爾基為代表的無產階級文學俄羅斯民族的先進的文學對沙俄其他民族的文學發生過不少良好的影響。其他諸如烏克蘭、格魯吉亞、拉脱維亞、愛沙尼亞等民族,在十月革命前也已經產生了思想、藝術水平相當高的文學,出現了本民族的許多知名的古典作家和傑出作品。
②沙皇俄國境內在東方、北高加索伏爾加河流域等地區的許多民族的文學。這些民族在十月革命前夕在社會性質上處於各種特殊的歷史條件下:中世紀式的社會生活,脱離現代文明,沙皇俄國及本民族剝削階級和封建官僚的壓迫 ,並竭力要保持它們的“落後不開化狀態”等等。所有這一切必然對這些地區民族的文化發展起了阻礙的作用。從19世紀末葉起,特別是在 1905~1907 年革命的影響下, 這些民族發生了民族解放運動和社會覺醒的高潮。沙俄東方各民族 ,如烏茲別克、塔吉克哈薩克、土庫曼、奧賽丁 、楚瓦什柯米、雅庫特等,在覺醒的過程中產生了民主主義的民族啓蒙運動的文化,出現了一批傑出的作家、政論家、學者。
③十月革命前在社會性質上還是以氏族宗法制度佔統治地位的一些民族。這些民族實際上還沒有本民族的書寫文字,如吉爾吉斯和北高加索、西伯利亞、極北方、遠東等地區的某些民族。這些民族的書寫文字是在十月革命以後20~30年代才逐步創制的。十月革命以前,這些民族,由於特別落後的歷史條件,沙皇俄國的殘酷的民族壓迫,加上惡劣的地理物質條件等等 , 有的已經瀕臨滅種的危機 。 在這些民族中,只有極少數人能夠有條件利用與他們較接近的、有血緣關係和他們所易懂的其他民族的文字,也有些人能有機會在宗教學校中學習,因而受到過一些教育。但是這些民族自己的文化發展的主要源泉是豐富多彩而又各具本民族特色的民間文學,其中有些特別優秀的作品已列入世界文學名著之林。

蘇聯文學初期階段

十月革命勝利以後是蘇維埃文學形成的初期階段,上述各種類型民族原有的社會性質和文化結構上的種種差異 ,在文學藝術上自然也有相應的顯著的反映。不僅在上述幾種不同類型的民族之間,就是在同一種類型本身內部各民族之間,也存在着參差不齊、各不相同的差異。
十月革命後至20年代前期蘇聯各民族的文化和文學的發展 十月革命一勝利,蘇聯黨和蘇維埃政權立即頒佈了一系列關於社會主義文化革命的決定,並採取了各種必要的措施,如扶植和發展各個民族自己的文化藝術,大力支持無產階級革命的和進步的文學的發展,等等。
十月革命後,多民族的蘇維埃文學家的隊伍就開始形成。首先是高爾基綏拉菲莫維奇烏皮特、阿科普揚、盧納察爾斯基沃羅夫斯基、沙烏米揚等一些在沙俄時代已同革命運動有聯繫或者參加革命鬥爭的作家。他們有的以文學創作,有的以政論著作和文學批評活動,對開創社會主義文學起了很大作用。其次是十月革命後在工人、農民和勞動知識分子以及從國內戰爭前線歸來的紅軍戰士中因“受到革命的動員和號召”而湧現出來的有才華的青年作家。再有是一些原來具有民主主義思想或民族解放的民主主義傾向的作家,這些作家的狀況比較複雜,他們克服了種種複雜的不正確的思想意識,站到革命和蘇維埃政權方面來。蘇維埃文學就是由各民族的這樣一些文學家共同開創和建立起來的。
十月革命後初期到20年代前期,蘇聯全國各地首先是普遍而廣泛地開展了羣眾性的業餘文學創作活動。而在前述②、③兩種類型民族的文化活動中,民間口頭文學的創作十分流行,特別是在吉爾吉斯、土庫曼等民族中出現了第一批傑出的蘇維埃的民間詩人,他們成為本民族勞動人民歌頌十月革命的代言人。
蘇維埃政權初期,各民族文學的非常顯著的特徵是各種不同風格的浪漫主義。這在20年代前期的詩歌創作中顯得尤為突出。這些不同的風格不僅表現在各個民族之間,而且也表現在同一個民族文學內部之中。當時風行一時的是革命頌歌、讚美詩、號召性的進行曲、政論鼓動性的詩歌等,它們以充沛的革命激情,用浪漫主義的象徵概括的形象,歡呼舊世界的覆滅和新世界的誕生,讚揚起義人民的勝利和與舊世界的決裂等。這是一些充分表現了革命的現實性和歷史的真實性的完全新穎的詩作,同時從中又可以感覺到《國際歌》、《工人馬賽曲》和其他工人歌曲的傳統的影響。現實的革命的大動盪導致了悲壯抒情的長詩的產生,其中心主題是起義人民的形象(勃洛克的《十二個》、馬雅可夫斯基的《一億五千萬》、恰連茨的《全長詩》等)。在許多短詩中體現的是革命大風暴、世界大火、未來的朝霞、奔騰飛馳的“紅色馬”、耕地的鐵犁、紅旗招展的革命兵團等等的象徵性的詩的形象。當時特別流行的還有歌頌列寧的詩和歌曲。
小説是俄羅斯、烏克蘭、格魯吉亞等許多民族早已慣用的文學體裁,而在一些文化比較落後的民族中,也開始嘗試創作這種體裁的作品。十月革命後初期的散文作品和劇本創作中也非常流行浪漫主義的象徵、熱情洋溢的頌歌式的激情、悲壯的抒情味、直截了當的政論式的宣傳鼓動等手法和風格。到了20年代前期,開始出現對現實作細節描寫、但卻具有自然主義弊病的特寫和中、短篇小説。也有些作品仍然用概括性的浪漫主義化的風格而在題材的處理上用假設性的“結構主義化”的形式來反映現實。但是到那時候已經有許多作家努力探索使浪漫主義的激情同真實的細節描寫結合起來的方法。特別是綏拉菲莫維奇的《鐵流》、富爾曼諾夫的《恰巴耶夫》等創造了一些有血有肉的革命英雄人物形象的革命現實主義作品,為蘇維埃的社會主義文學樹立了出色的典範 。詩歌創作也是如此,革命初期盛行的“無產階級文化派”的所謂“宇宙式的”和抽象的浪漫主義風格也漸漸消失,而為反映現實生活的詩歌所代替,而且在形式上儘量利用各民族特有的傳統。在東方、外高加索、伏爾加河流域地區各民族和在①類型的民族中,有些詩作就是接近於民間文學傳統的傑作。在十月革命後初期,蘇維埃文學中的革命浪漫主義因素就已經為它後來成為社會主義現實主義方法的重要組成部分的地位建立了基礎。

蘇聯文學發展

20年代後期,蘇聯國內新的形勢和社會生活促使文學相應地發生了重大的變化。各民族的文學創作從藝術的抽象的象徵手法過渡到具體的富有社會意義的人物性格的塑造,從對舊世界的無情揭露過渡到對與新的生活現象錯綜複雜地交織在一起的舊世界的遺產進行客觀的分析批判。從20年代中期起,在許多民族的文學中開始出現了創作大型散文作品長篇小説的熱潮。在一些缺乏散文創作傳統的民族中,也開始了特寫、中短篇和長篇小説的創作活動。由於各民族的社會歷史過程和社會生活狀況不盡相同,它們的散文創作也各有比較集中的特定的主題 ,如俄羅斯、烏克蘭、格魯吉亞等民族的作家比較集中地描寫革命前舊民主主義知識分子的思想進化和精神上的重新武裝;中亞細亞、高加索和北高加索、伏爾加河流域等地區各民族的散文作家在有數十種之多的題材的作品中特別尖鋭地提出了婦女精神上解放的問題;俄羅斯、烏克蘭、白俄羅斯、亞美尼亞等民族的散文作品比較注意土地所有權的問題;在格魯吉亞文學中許多有關家庭問題的作品中表現了同新生活格格不入的地主階級代表人物的精神空虛;也有些民族的小説探討了深刻的道德哲理問題等等。在各民族以互不相同的生活素材為基礎的散文作品中創造了蘇維埃多民族文學的最主要的傳統之一:真實地表現革命人民的鬥爭和革命中產生的新人,如法捷耶夫的《毀滅》、革拉特科夫的《水泥》、戈洛夫科的《布里揚》、喬爾內的《土地》、伊勃拉吉莫夫的《深根》等。
在同一時期,還出現了一批長篇歷史小説和史詩式的長篇小説,其中有些以沙俄時代的社會歷史為題材,如福爾什、恰佩金、特尼揚諾夫、洛爾德基帕尼澤、比亞杜利亞等人的作品;有的描寫十月革命和國內戰爭的艱苦複雜的鬥爭,如肖洛霍夫開始寫作的《靜靜的頓河》、阿·托爾斯泰的三部曲《苦難的歷程》頭兩部、雅庫布·柯拉斯的三部曲《在十字路口》等,其中特別具有重大意義的是高爾基的長篇小説:自傳體三部曲、《阿爾塔莫諾夫家的事業》、《克里姆·薩姆金的一生》。這些皇皇鉅著都以歷史主義的觀點和各不相同的特色真實地反映了各個時代的社會生活和人民的鬥爭。
20年代的戲劇創作表現的主題是理解了革命真理而成為革命者的人們的高尚的道德思想,如符·伊凡諾夫的《鐵甲列車14-69》、特列尼約夫的《柳波芙·雅羅瓦婭》以及弗·基爾尚、米·庫利什、伊·米基琴科、賈巴爾雷、哈·哈姆扎等人的劇本。這些劇本標誌着多民族的蘇維埃戲劇走上了新的階段。
歷史性史詩的因素在詩歌中也興盛起來,其中最著名的如馬雅可夫斯基的長詩《列寧》和《好!》。此外,以情節性和抒情性結構為獨特風格的長篇史詩也層出不窮,如俄羅斯詩人巴格里茨基、阿謝耶夫、葉賽寧、謝爾文斯基等;白俄羅斯詩人揚卡·庫帕拉、雅庫布·柯拉斯等;哈薩克詩人薩·謝夫林、伊·佔蘇古羅夫等。描寫人民和革命的抒情詩的創作也大為活躍。
與此同時,各民族的風格各不相同的諷刺作品中非常流行的主題是嘲笑舊的資產階級世界,批判社會生活和人們意識中舊時代的殘餘,反對小市民習氣、腐化墮落、官僚主義等等的壞風氣,如馬雅可夫斯基、阿·法依科、康·克拉皮瓦、德·傑米爾契揚等的詩歌;左琴科、伊裏夫和彼得羅夫、奧·維什尼亞等的諷刺小説等。而在東方,西伯利亞、高加索、伏爾加河流域地區各民族的特寫和小説中,批判舊的生活方式、抨擊反人道的道德傳統和破除宗教迷信等成為主要的題材之一。
十月革命至30年代初期蘇聯文學界的思想鬥爭 從十月革命到20年代多民族的蘇維埃文學的形成時期,文學創作蓬勃發展,文藝思想非常活躍,同時藝術觀點很不一致,思想鬥爭也很激烈。這首先表現在形形色色的文學流派的興起和各種文學團體與集團的產生。這些流派和集團紛紛發表宣言和綱領,提出各種不同的文學主張;而且在各流派和集團內部,也有意見分歧,因此引起了持續不斷的激烈的爭論,其中有許多爭論涉及創作和理論上的一些重要問題,對於探索蘇維埃文學的發展道路起了一定的積極作用。同時,這些爭論也常常代表了不同的社會階層的利益,表現了知識界在政治和思想上的某些分化,在一定程度上是當時蘇聯國內階級鬥爭的反映。
在當時的文學流派和集團中,有些是以不關心政治和思想而強調所謂“獨立”、“自由”的藝術為宗旨的,如俄羅斯的意象派、謝拉皮翁兄弟,烏克蘭的新古典主義派、無產階級自由學院派,格魯吉亞的學院派,亞美尼亞的亞美尼亞文學社等。有些集團,如烏茲別克的恰加塔依座談會、哈薩克的阿爾卡小組等,它們宣揚非政治傾向的美學觀,歌頌本民族過去時代的“偉大”,推崇古代語言和詩的形式的“純美”。這些流派和集團的某些觀點常常被一些民族主義分子所利用。還有些集團是表現了“左”的藝術觀和形式主義的藝術“革新”的,那就是未來派和構成主義的各派組織。這主要在俄羅斯,同時在烏克蘭、亞美尼亞、韃靼等民族文學中也有它的分支派別和組織。
在蘇維埃文學形成時期起了重大影響的文學團體是:十月革命初期和內戰時期的無產階級文化協會,20年代前期的“崗位”派,也稱為前期“拉普”派;20年代後期的俄羅斯無產階級作家聯合會( 拉普 )。 此外 ,還有農民作家協會、青年作家協會等組織。黨在領導文藝工作方面進行了大量的政治、思想工作。這表現在列寧的一些言論、黨的歷次代表大會和代表會議的決議和關於宣傳鼓動、報刊、出版工作的決議中。
30年代前期多民族的蘇維埃文學的形成 到30年代前期,正是工業化蓬勃發展和實行農業社會主義改造的時期,文學也進入了新的歷史階段。這個時期,各民族的文學一方面繼續保持和發揚各自的民族傳統和藝術特色,另一方面它們相互之間的共同性的特徵越來越顯著,前述幾種不同類型民族的文學之間在思想上和藝術上原有的差異漸漸減少,而變得越來越接近和相類似。各民族文學之間的互相聯繫更加密切,如各民族的作家相互之間的來往、各民族文學作品相互的翻譯介紹等。民族文學的作家隊伍也發生巨大的變化,他們大多數逐漸克服了自己原有的弱點和錯誤,積極地投身到蘇維埃文學創作活動中去,其中有些作家還在藝術上有所革新創造。至於那些所謂“同路人”作家,也有很大變化,他們在思想上和藝術上取得了新的進展,成為蘇維埃作家隊伍中的重要力量。
1934年4月舉行的蘇聯第一次作家代表大會是多民族的蘇維埃文學發展史上的一個劃時代的標誌。從30年代初到大會召開前夕,蘇聯文學界對文學創作和理論上的一些基本問題進行了廣泛而深入的討論,在大會上則對多民族的蘇維埃文學發展的方向和道路取得了基本上一致的認識。因此,蘇聯文藝學界一般認為,到30年代中期,正如高爾基在這次作家代表大會上致開幕詞時説的那樣,“我們所有民族的各個種族的文學成為統一的整體出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