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阿爾塔莫諾夫家的事業

鎖定
《阿爾塔莫諾夫家的事業》是高爾基一部重要的長篇小説,寫於1924年至1925年,在高爾基的整個創作生涯中佔有重要地位。。
作品描寫了阿爾塔莫諾夫一家祖孫三代從事工商業活動的興衰史,展示了俄國資本家從勵精圖治的創業到墮落衰敗的全過程。高爾基在這部小説中將人物內心世界中看不見、摸不着、閃爍不定的東西轉化為可觸可感的具體形象,讓讀者設身處地地體會了人物的內心世界。
作品名稱
阿爾塔莫諾夫家的事業
外文名
Дело Артамоновых
作    者
高爾基
創作年代
1924年至1925年
文學體裁
長篇小説
首版時間
1988年
首版字數
250千字

阿爾塔莫諾夫家的事業內容簡介

老伊利亞·阿爾塔莫諾夫是庫爾斯克城附近一個為公爵當管家的農奴。農奴制廢除後他從主人那裏得到一筆錢,就到德廖莫夫城來開辦了一座亞麻布廠。工廠招來好幾百名工人,農民們則種亞麻往這裏送。在準備第二所廠房時,老伊利亞·阿爾塔莫諾夫因工傷死去,他的兒子彼得·阿爾塔莫諾夫建起了第三、第四所廠房,教堂,宿舍,醫院,還有那些死於殘酷剝削的工人的墓地。但是當阿爾塔莫諾夫第三代的米隆和雅科夫管理工廠時,俄國資本主義厄運降臨了。1905年革命爆發了。雖然雅科夫和米隆建起了電站和第五所廠房,但是俄國資本主義的喪鐘已經敲響了。彼得·阿爾塔莫諾夫從家裏被移到花園的涼亭裏——剝奪者被剝奪了。 [1] 

阿爾塔莫諾夫家的事業創作背景

1924年,列寧的逝世對於高爾基來説,是一次感情上的劇烈衝擊。他非常難過,更由於內心矛盾而痛苦。對列寧的愛明顯上升,負疚感和自省意識在對列寧的回憶中不知不覺地產生。然而他在列寧去世後所目睹的,遠不是他都能滿意、他全能接受和理解的現實。這就進一步加深了他的思想矛盾和感情痛苦。這些複雜思想和感情制約着高爾基的晚期創作。高爾基對俄羅斯民族命運的深切關注,激發了他關於革命與文化之關係的繼續思考,《阿爾塔莫諾夫家的事業》便是在這種環境下被創作出來的。 [2] 

阿爾塔莫諾夫家的事業人物介紹

伊利亞
第一代伊利亞是創業者,生活在俄國資本主義上升階段。他原是一個貴族的家奴,1861年廢除農奴制後,拿到了一筆賞金,創辦了紡織廠。伊利亞是資本主義原始積累時期的騎士典型,在心理上比貴族優越,表現出樂觀向上、積極進取的心理狀態。 [3] 
彼得、阿列克謝
以彼得、阿列克謝為代表的第二代人處在俄國工業高潮時期,他們或是守業者,或是自由資產者,對財富的追逐變本加厲,但已經失去先輩創業時的精神和對事業的感情,開始花天酒地,追求生活享受,熱衷於攫取政治上的權力,加上無產階級日益壯大,他們更感到恐懼和苦悶,最終表現為精神上的徹底崩潰。 [3] 
雅科夫
第三代雅科夫則已墮落成地地道道的寄生蟲,對事業無能為力,只追求安穩和享樂,最後被人扔出火車車廂,死得毫無意義。到了第三代,阿爾塔莫諾夫家的事業每況愈下,開始瓦解,精神道德也隨之墮落下去了。 [4] 

阿爾塔莫諾夫家的事業作品賞析

阿爾塔莫諾夫家的事業作品主題

《阿爾塔莫諾夫家的事業》描寫了阿爾塔莫諾夫一家祖孫三代從事工商業活動的興衰史,展示了俄國資本家從勵精圖治的創業到墮落衰敗的全過程。 [3] 
這部作品以十月革命前近半個世紀為背景,深刻而形象地揭示了俄國資本主義的興起、繁榮和衰亡的過程,刻畫了不同時期資產階級人物的典型形象,真實地再現了十月革命前半個多世紀俄國社會獨特的歷史風貌。 [3] 
《阿爾塔莫諾夫家的事業》表現的是資產階級的退化,但實際上這是一部意義深刻的作品,它表現的是歷史發展的客觀規律。通過對現實生活圖景的描繪,作品告訴人們歷史是無情的,一切過時的思想和人物都將被歷史所拋棄。新興戰勝腐朽,光明取代黑暗,這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歷史規律。在新興的資本主義面前,封建主義的掙扎和抵抗都是徒勞的。作品開篇就寫伊利亞·阿爾塔莫諾夫帶着三個兒子來到小城德廖莫夫迅速開始他們的事業。他們的出現引起了城裏人的恐慌,但畢竟他們代表着新的生產方式。伊利亞不容分説地衝進市長拜馬科夫家,並強行與之結親,粗魯地霸佔了他的寡妻,這一切都象徵着封建社會的覆滅和資本主義的崛起。然而曾經勢不可擋的資本主義也只是歷史長河中的一朵浪花,終究逃脱不了被無產階級滅亡的命運。
俄國的十月革命宣告了資本主義時代的結束和社會主義時代的開始,這就是《阿爾塔莫諾夫家的事業》要告訴人們的真理所在,也是這部作品的現實意義和歷史意義所在。 [4] 

阿爾塔莫諾夫家的事業藝術特色

高爾基運用召喚結構闡釋人物心理,將人物內心世界中看不見、摸不着、閃爍不定的東西轉化為可觸可感的具體形象,讓讀者能設身處地地體會人物的內心世界。如當彼得對事業感覺厭倦時,“工廠煙囱冒出來的滾滾濃煙在四周投下了令人沮喪和煩悶的陰影”;工人們也改變了常態,令他生厭,“他們的體力越來越衰弱,他們喪失了莊稼漢的刻苦耐勞精神,染上了女人愛生氣的脾氣,器量過分地小,常常蠻橫無禮地頂嘴。在他們身上出現了一種揮霍和變化無常的現象”。又如尼基塔暗戀嫂嫂娜塔莉婭,他的這一秘密被僕人吉洪看穿之後感到無地自容,“他的喉嚨痛苦地緊縮了,可是同時他又覺得吉洪剝光了他的衣服,使他赤身露體了”。通過工廠的濃煙、工人的具體行為及被剝光衣服的視覺形象,彼得與尼基塔的內心世界一覽無餘。 [4] 

阿爾塔莫諾夫家的事業作品影響

《阿爾塔莫諾夫家的事業》是高爾基晚年創作的一部長篇小説,在高爾基的整個創作生涯中佔有重要地位。 [5] 
高爾基自己稱它為“一部大型的中篇小説”,但是它無疑具有嚴格意義上的長篇小説的規模與分量。就其視野之開闊、思路之深遠、內涵之豐富而言,在高爾基以往的作品中,恐怕只有《馬特維·科熱米亞金的一生》和自傳體三部曲能與之媲美。
然而,這部關於命運的小説也和高爾基的許多作品一樣,經歷着未被人們充分理解的命運。以往一些研究者在考察這部作品時,往往只將注意力集中在老伊利亞、彼得、亞科夫三個形象身上,而忽視了其他一些小人物的形象等等。這部作品或許還有着更深一層的、未盡的思索,等待讀者去思索與想象。 [6] 

阿爾塔莫諾夫家的事業作品評價

1926年初,《阿爾塔莫諾夫家的事業》問世不久,高爾基就將這部新作寄給作家費定,並請後者提出意見。同年3月,費定在給高爾基的回信中,對這部小説的“結構”提出了自己的看法。阿爾塔莫諾夫家“事業”的基礎,它的最初步驟,大約佔了七年,就是説,在19世紀70年代之前,“事業”已經轉動起來。這一部分的描寫就用去半本書的篇幅,而另外半本書則容納了四十七年(當然是大約計算的),並且在這四十七年裏發生了從題材上看是最重要的事件:“事業”漸漸變成了當事人,“事業”挫敗了那些創造它的人。費定認為,結構上的這一缺點明顯地影響了結尾的效果,這本書的結尾部分是較為圖式化和較為枯燥的。 [7] 
於是,後來的一些研究者談論起高爾基這部小説結構上的“缺陷”時,甚至説它“頭重腳輕”。 [7] 

阿爾塔莫諾夫家的事業作者簡介

高爾基(1868一1936),蘇聯作家,無產階級文學的奠基人。父母早亡,幼小就獨自謀生,當過學徒、碼頭工人等,浪跡全俄國,歷盡艱辛。1892年開始發表作品。1901年參加了彼得堡的羣眾示威,又參加了1905年的莫斯科起義,後定居意大利喀普里島,1913年回國。十月革命後的1934年,他當選為蘇聯作家協會主席。他的代表作品是長篇小説《母親》,此外還創作了各類體裁的作品,有詩歌、散文、小説、戲劇等,其中《鷹之歌》、《海燕》、《底層》、《童年》、《在人間》、《我的大學》等均是享譽世界的名著。 [8] 
參考資料
  • 1.    張介明主編,外國小説鑑賞辭典 三,20世紀前期卷,上海辭書出版社,2010.02,第697頁
  • 2.    汪介之著,俄羅斯命運的回聲 高爾基的思想與藝術探索,人民文學出版社,2012.10,第125頁
  • 3.    張介明主編,外國小説鑑賞辭典 三,20世紀前期卷,上海辭書出版社,2010.02,第706頁
  • 4.    張介明主編,外國小説鑑賞辭典 三,20世紀前期卷,上海辭書出版社,2010.02,第708頁
  • 5.    金金編著,影響世界歷史進程的100位名人,北嶽文藝出版社,2013.10,第280頁
  • 6.    汪介之著,伏爾加河的呻吟 高爾基的最後二十年,譯林出版社,2012.07,第283頁
  • 7.    汪介之著,伏爾加河的呻吟 高爾基的最後二十年,譯林出版社,2012.07,第225頁
  • 8.    史芊芊主編,讀者最喜愛的經典散文,百花洲文藝出版社,2013.05,第236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