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在人間

(高爾基著長篇小説)

鎖定
《在人間》是前蘇聯作家馬克西姆·高爾基創作的長篇自傳體小説,是其自傳體三部曲中的第二部。
小説描述的是主人公阿廖沙(高爾基的文中的名字)1871年到1884年的生活。這段時期他為了生活,靠與外祖母一起摘野果出去賣餬口,他當過繪圖師的學徒,在一艘船上幹過洗碗工,還做過聖像作坊徒工。在人生的道路上,他歷盡坎坷,與社會底層形形色色的人們打交道,但他一有機會就閲讀大量的書籍。生活的閲歷和大量的閲讀擴展了阿廖沙的視野,他決心“要做一個堅強的人,不要為環境所屈服”。他懷着這樣的堅定信念,離開家鄉奔赴喀山
《在人間》是高爾基用圓潤的筆法寫了自己少年時代的生活,他用親身體驗的生活經歷,反映了當時俄國社會生活的一些典型特徵和當時社會的風俗人情。 [1] 
作品名稱
在人間
外文名
В людях
作    者
(前蘇聯)高爾基
文學體裁
長篇自傳體小説
首版時間
1916年
字    數
320000

在人間內容簡介

在人間封面2 在人間封面2 [2]
全書共有二十章。主人公阿廖沙十一歲時不得不到社會上謀生,他先後在鞋店,聖像作坊當過學徒,也在繪圖師家,輪船上做過洗碗工,阿廖沙結識了正直的廚師斯穆雷,並在他的幫助下開始讀書,激發了對正義和真理的追求。五年後,阿廖沙懷着進大學的希望準備到喀山去。作者在這部作品中廣泛地描寫了十九世紀七十年代俄國下層的社會生活。
在這本小説裏,高爾基為了生活而要在鞋店、東家的房子裏和輪船上工作。除了他的外祖母、外祖父、瑪爾戈皇后這些有文化、有教養的人以外,在周遭的都是那些低俗、愛吵架、背地裏説人壞話的小市民。
見識的淺薄,生活圈子的狹小讓高爾基周圍的人都不懂書籍的好處,總在抑制他看書的慾望。而他就像不屈的小草一樣,堅持看書,也有如荷花,不受污泥的沾染。“我來到人間”,彷彿就暗示着這人間的媚俗和可憎可笑的面目;而普希金的詩集、阿克薩夫的《家庭記事》、俄羅斯史詩《在森林中》等書籍構成了高爾基的天堂,這個“人間”裏的天堂。 [3] 

在人間創作背景

1905年以後,高爾基幾度出國,去意大利定居。他在熱烈歡呼1917年2月革命的同時,卻又對此後的十月革命表示難以理解、難以接受。在這無產階級革命風起雲湧的年代,通過反思,作家重又把無產階級革命與文化主題融入自己的創作之中,寫出自傳體三部曲《童年》、《在人間》、《我的大學》,等系列作品。
《在人間》是高爾基自傳體小説三部曲的第二部,第一部是1913年發表的《童年》,1916年《在人間》問世。高爾基在寫自傳體小説三部曲之前已經成為勇於用筆桿子同沙皇專制政府鬥爭的革命家,他的寫作手法和技巧已經達到爐火純青的地步,在《在人間》發表之前,已經寫出了《三個人》、《福馬·高爾傑耶夫》、《母親》、《奧古洛夫鎮》、《意大利童話》等作品。
《在人間》的寫作始於1914年,其第一、五、七、九、二十章,曾先後在1915年《俄羅斯言論》報發表,1916年全部連載在《編年史》雜誌上,後來就交由柏林拉迪日尼科夫出版社出版了單行本。 [1] 

在人間人物介紹

阿廖沙
書中的主人公,是個堅強勇敢、正直、有愛心的人,也是善於觀察和非常敏感的孩子,能辨別好壞,在外祖父、外祖母、房客等影響和現實生活的壓力下度過。
某天阿廖沙和幾個小夥伴就墓地裏有沒有鬼魂這件事展開了激烈的討論,阿廖沙的一位小夥伴科斯特羅馬堅信墓地裏有鬼魂,它會在晚上從墓地的棺材爬出來溜達,直至第一聲雞鳴。另一位小夥伴丘爾卡卻對此表示懷疑,認為墓地裏沒有鬼。小夥伴們的討論被喜歡唆使小孩子做壞事的商店老闆的兒子聽到了,他提出拿一盧布作為報酬給敢去墓地過夜的人,聽到這話對鬼魂持懷疑態度的丘爾卡卻退縮了,他不敢去,為此受到了其他小夥伴的嘲笑。阿廖沙不忍小夥伴被嘲笑,於是決定替丘爾卡去墓地過夜。最終什麼事也沒有發生,阿廖沙平安度過了在墓地的一夜,向小夥伴們證明了墓地裏沒有鬼魂的事實。 [8] 
外祖母
外祖母是一個果敢、剛強的婦女,也是一個頗有詩意的人物:她喜歡唱歌、跳舞,講各種各樣的故事,她很善良慈愛、善於忍讓、胸懷廣大,外祖母是阿廖沙終身的朋友,最知心的人,是他最瞭解和珍愛的人。
阿廖沙的外祖母生性善良又仁慈,充滿愛意又無私。窮困潦倒的生活並沒有讓她失去對生活的希望,相反,她熱愛生活,堅強而又樂觀。阿廖沙的外祖母有顆仁慈之心,她會憐憫悲慘之人,會盡自己所能向貧窮之人伸出援助之手;她胸懷寬闊,無限忍讓家人們粗魯的行為。外祖母十分疼愛外孫阿廖沙,她總是用自己無私的愛呵護和關心着阿廖沙。 [8] 
外祖父
年輕時曾在伏爾加河上做過縴夫,後來開了一個染坊,當他還有有錢時,對人作威作福,對一切是獨斷專行。隨着家業的衰落,他變得愈來愈吝嗇、貪婪、專橫、殘暴、冷酷無情、喪失了所有的廉恥心。最後他無論是物質上還是精神上都變得一無所有,成為真正意義上的乞丐。
斯穆雷:遊艇上的廚師,熱愛讀書,保護阿廖沙不受其他幫工欺負。
洗衣婦納塔利婭:納塔利婭三十多歲,每天朝氣滿滿,幹活利索。納塔利婭不僅勤勞能幹,還頭腦精明,同伴們有事總愛找她商量,她也總能為幫助同伴們順利解決問題,為此她深受同伴們的尊敬。在納塔利婭看來,男人是最不靠譜的,女人應當獨立自強,自尊自愛。 [8] 
裁縫的妻子:曾借給阿廖沙書看,使阿廖沙的視野倍增,思想受到薰陶,阿廖沙對她懷着深厚的感激之情。
“馬爾戈皇后”:阿廖沙在外祖母妹妹瑪特廖娜家做工時住在樓下的年輕夫人。這位夫人年輕貌美,穿着打扮精緻優雅,魅力十足。夫人的周圍總是圍繞着各種各樣的軍官,他們一起騎馬,彈琴,唱歌和跳舞。美麗優雅的夫人令阿廖沙想起無數小説中美麗的女主人公,是阿廖沙心中的“瑪爾戈王后”。“瑪爾戈王后”不僅美麗漂亮,還是位優秀而且充滿智慧的女性。在與阿廖沙交談中得知他愛讀書便把自己珍藏的書籍借給阿廖沙閲讀,通過閲讀各式各樣的書籍阿廖沙領悟到了讀書的重要性,懂得了許多人生道理。夫人還十分重視教育,多次勸説阿廖沙去上學。 [8] 
看門人:這個看門人是阿廖沙去市場時認識的。阿廖沙曾目睹看門人兇狠地將一個醉酒女子從馬車上拖拽下來,無情地拖拉着醉酒女子,衝她吐口水,並拳打腳踢。女子被揍得鼻青臉腫卻因酒醉無力反抗,最後被看門人拖拽到街上,無力地倒在路邊。除了對女人施暴,看門人還虐待動物。他毫無人性地將趴在腿上的灰貓狠狠摔到地上,又殘忍地將貓頭砸碎,最後像扔垃圾一樣隨手扔掉。 [8] 

在人間作品鑑賞

在人間作品主題

《在人間》作品濃縮積澱了一箇舊社會少年的生活史,藴含了俄國工業資本主義成長引起的小資產階段手工業的瓦解過程。阿廖沙外祖父卡希林一家的破產, 就是俄國19世紀七、八十年代的真實生活寫照。小説在表現主人公生活經歷的同時, 描述了沙俄統治下普通人羣的困苦生活和他們的苦悶情緒,書中真實地再現了下層人民生活的的嚴峻與陰暗,具有全人類的教育意義。 [3] 
高爾基在苦難中鍛造自己的英勇與悲愴,震撼着我們靈魂深處的卑微與平庸,驅散了浮躁與陰霾,使我們彷彿領受了某種神諭,得到了一次靈魂的洗禮。 [4] 
《在人間》是一本不同的小説,不是描寫貴族舞會似的生活,而是一本貧民貼心的讀物。跟着主人公去經歷底層社會的種種。在無法抗拒的壓力下,人們似乎只能選擇墮落。每人都有各自的生活經,懂得怎樣去敷衍與遊戲。在骯髒的環境與低俗的思想裏,在狹隘的天地與無聊乏味的日子裏,調情與淫蕩似乎成了大家唯一有趣的嗜好。“大家都相互欺騙着,這裏面沒有愛,大家都只是胡鬧而已。”愛情已經完全扭曲為一種簡單的肉體上的依存,但這又有什麼關係,大家不都過的很正常嗎。誰叫社會所需要的只是他們能夠提供簡單的勞力而已。 [5] 
高爾基在其自傳體三部曲中記錄了他充滿磨難的成長經歷,也展現了一個革命者淳樸而堅韌的靈魂。《在人間》中阿廖沙的愛心、抗爭、探索、選擇及建設性的人生態度,體現着作者寬廣的精神世界。這對身處現代和後現代文化語境中生存的人們具有十分重要的精神價值。 [6] 

在人間藝術特色

《在人間》中高爾基的講述是近乎冷漠的,他眼中的生與死非常平靜,在作品中作者也探討了生與死的問題,但同時又竭力地避免傷感與消極的情感,表現出少有的隱忍和堅韌。作品中出現的死亡都被處理得很自然,在死亡發生時,即使很突然,阿廖沙也可以很平靜地面對。
以前的現實主義作品的心理描寫,往往被當作作家解剖的客體而加以描繪。高爾基的心理描寫表現出自己鮮明的獨特性。他不僅把阿廖沙的心靈作為一個客觀存在的實體來加以描繪,而且主要通過主人公自身對環境的主動觀察與反應來表現其心理活動的流程。阿廖沙不是被動、消極地接受生活,而是積極、主動地參與一切,努力去摸索、思考、認識生活與社會。少年阿廖沙的心理成長的過程就是不斷積極地從人民生活中、從人類優秀文化遺產中汲取經驗營養的過程,是在同惡劣環境的格鬥中磨練反抗精神、培養進步理想的過程。阿廖沙內心世界的形成是與周圍生活緊密交織在一起的。他沒有逃避可怕的現實,而是從思想到行動都積極投身到熾熱的生活中去。現實生活中的每一個鏡頭,周圍人物的每一言行,都進入了他內心生活的世界,在他心中激起層層波瀾。對這些現象的思考以及所採取的態度又往往推動和標誌着他的成長。在各種知識和經驗中不僅有美好的高尚的,而且也有醜惡的、庸俗的。前者從正面喚起他的愛情和激情,後者則從反面教會他去憎恨,去鬥爭。但無疑作者是能夠主導自己靈魂的人,他總能夠使自己的思想變得和諧,保持一種積極向上的心態。作者正是想通過《在人間》這部作品呼籲育少年都能有一種積極的心態,從而構建一個和諧美好的社會。 [6] 

在人間作品影響

梁曉聲為向高爾基致敬學習,寫出了中國版的《在人間》——《人世間》。 [9] 

在人間作品評價

亞美尼亞作家希爾萬紮傑:“在我看來,《在人間》整個作品是俄羅斯人民的生活和它的苦悶象徵,不僅對於俄羅斯人民,而且對於世界各族人民都具有同樣的意義。” [1] 

在人間作者簡介

高爾基 高爾基
馬克西姆·高爾基(1868-1936),蘇聯文學的奠基人,也是20世紀俄羅斯文學的傑出代表。高爾基原名阿列克謝·馬克西莫維奇·彼什科夫,出生於伏爾加河畔的一個木匠家中,幼年父母雙亡,寄居在開小染坊的外祖父家裏。後來外祖父破產,十歲的阿列克謝就在社會上流浪,當過各種雜工。雖然他只上過兩年小學,卻一直堅持勤奮自學,讀了許多書。加上他本人曾廣泛地接觸過社會生活,積累了豐富的素材,終於使他成為世界知名的大作家。高爾基的處女作是發表於1892年的短篇小説《馬卡爾·楚德拉》。《福馬·高爾傑耶夫》(1899)是高爾基的第一部長篇小説。 [7]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