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道不拾遺

(漢語成語)

鎖定
道不拾遺,是漢語的一則成語,出自戰國·韓非韓非子·內儲説下》。 [1] 
這則成語意思是財物遺失在路上,無人會據為己有,形容社會風氣良好,人民安居樂業。其結構為主謂式,在句中可作謂語、定語、狀語,含褒義。 [1] 
中文名
道不拾遺
拼    音
dào bù shí yí
近義詞
路不拾遺夜不閉户
反義詞
打家劫舍世風日下
出    處
《韓非子·內儲説下》
注    音
ㄉㄠˋ ㄅㄨˋ ㄕㄧˊ ㄧˊ
語法功能
作謂語、定語、狀語

道不拾遺成語出處

“仲尼為政於魯,道不拾遺,齊景公患之。”(戰國·韓非《韓非子·內儲説下》) [1] 
後人據此提煉出成語“道不拾遺”。 [1] 

道不拾遺成語故事

商鞅,原名衞鞅,衞國人,戰國時期政治家。他在秦孝公時任秦國的宰相,因功勞顯赫而封賜商地十五邑,故稱商鞅。商鞅年輕時代就喜歡刑名之學。他之所以會到秦國去任宰相,完全是出於逃生。那時,他的父親衞叔痤在魏國當宰相。有一次,衞叔痤病重,魏王來探望。魏王問衞叔痤:“如果你的病難以治癒,朝廷中有誰能代替?“叔痤説:“我兒子衞鞅可以代替我。”想不到,魏王不是個喜歡以法治國的人,所以,對叔痤的薦舉自然不高興。叔痤望着魏王不悦的臉色,心裏明白了許多,為了表示對魏王的效忠,就對魏王説:“既然你大王不用他,就把他殺了吧,千萬不要讓他跑到別國去,讓別國用他。”衞鞅聽到這個消息,就逃到了秦國。
在秦國,秦孝王錄用了他。他不斷地勸説秦孝王進行治理國家的改革。秦孝王聽從了他的建議,任他為宰相。他制定了一系列新法,廢除了維護貴族特權的舊法。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商鞅變法”。他堅決主張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不管是什麼人,只要對國家有功,就應該予以獎勵。他鼓勵耕織,生產多的可以免去徭役。他認為,貴族世裝的制度應該廢除,應當按軍功的大小給予不同的爵位等級,執法應該嚴明,不講私情,以法為準。商映的變法遭到了貴族勢力的反對,但在秦孝公的支持下,變法很快就推行開了。由於商鞅積極地推行變法,老百姓的生產積極性提高了,軍隊紀律嚴明,兵士都樂意打仗。民風也變得純樸起來,社會秩序安定,夜不閉户,道不拾遺,秦國一天天強大了起來。 [2] 

道不拾遺成語寓意

商鞅變法啓示人們,事無大小,遇到難題不能解決,哪怕到山窮水盡的地步,一定要想到去變化,用合理的變化來解決難題。如果一味地走老路,只會越走越窄。“改則進”,改革是社會發展到一定時期所醖釀的一種特殊形式,人只能當“弄潮兒”順應歷史的潮流,並積極推動它,而不是當時代發展的“絆腳石”。積極推動變法的商鞅正是那個時代的弄潮兒,因此,秦國大受其利,道不拾遺,夜不閉户,社會風氣日益良好,國家實力逐漸強大,最終鯨吞六國,完成了統一六國的壯舉。提高人們道德修養和自身素質的前提,首先是擁有安定和諧的社會環境,提高人們的生活水平。 [2]  [3] 

道不拾遺成語運用

成文用法
“道不拾遺”這則成語在句子中可充當賓語、定語,含褒義,用來形容社會風氣良好。 [1] 
  • 運用示例
宋·司馬光資治通鑑·周紀二·顯王十四年》:“吾臣有種首者,使備盜賊,則道不拾遺。” [1] 
參考資料
  • 1.    道不拾遺的解釋|道不拾遺的意思  .漢典網[引用日期2021-10-22]
  • 2.    水中魚、袁鈺編著.中華成語故事大全集.北京:企業管理出版社,2010:278-279
  • 3.    墨彩書坊編委會編.全新升級兒童注音版成語故事大全(冬).北京:旅遊教育出版社,2014: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