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過龍村

鎖定
梅州市梅縣區過龍村位於梅州市梅縣區南口鎮荷泗片。我村轄7個村民小組,在冊户數123户,人口465人;全村耕地面積350畝。村年平均氣温為21.2℃,年降雨量約為1500毫米,氣候特徵亞熱帶季風氣候。主要經濟作物有水稻、水果,村特色經濟收入有梅州金柚,上一年我村農村經濟總收入為 730萬元。近年來,我村發展經濟的措施以及成果:(—)因地制宜,努力拓寬村集體經濟收入渠道。
中文名
過龍村
行政區類別
所屬地區
梅州市梅縣區
地理位置
梅州市梅縣區南口鎮
電話區號
0753
機    場
梅州客都機場
火車站
梅州站梅州西站
車牌代碼
粵M
方    言
梅州話
廣東省梅州市梅縣區南口鎮下轄村
從實際出發,做好以地生財的文章,把集體所有的土地一部分出租給老闆種植經濟林,獲取租金增加村集體收入,引導羣眾耕山種果,增加羣眾收入。(二)切實加強對村級集體經濟的內部管理和民主監督。(三)切實加強以村黨支部為核心的村級班子建設,為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提供堅強的組織保證。通過以上措施我村可達到集體收入 28000元。 [1] 
走進梅縣區南口鎮荷泗的荷田、七賢兩個村,漫山遍野的青草隨風搖曳,山上茂盛的綠樹猶如一幅巨大的綠色屏障,守護着這裏的村民。小河邊,流水潺潺,一位老人正陪着兩個孫子玩耍;農田裏,鳥兒悠閒飛翔,幾名農婦正在為水稻灌溉……好一幅優美的田園畫卷。讓人想不到的是,這裏曾經是一片荒山,水土流失嚴重。而當地30年治理水土流失的過程更像是一部呼籲愛護自然生態的現代啓示錄。
工程林草結合
治理水土流失
上世紀60年代至80年代,大量的毀林開荒和順坡直耕,致使當地植被遭到破壞,水土流失嚴重,崩崗現象經常發生,大部分山地“七成沙三成土”,植被稀少,地表裸露,看上去猶如一座座“火焰山”。同時,年年不斷抬高的河牀,不僅無法保障1450畝農田的灌溉,還經常造成洪澇災害。
1985年至2000年,當地認真貫徹實施省人大關於整治水土流失的議案,針對小流域崩崗的嚴重危害進行重點治理。但荷泗水小流域屬花崗岩地區,要在山上種樹種草談何容易?當地有一處叫燈芯笈的崩崗,政府曾先後3次組織村民植樹造林,但絲毫不見成效,因為樹苗根本無法存活。
荷田村村支書黃遠興説:“在專家的建議下,後來我們改變了策略,採取工程措施和林草措施兩步走的辦法。先給全鎮的崩崗‘動手術’,用堵崗、築壩、削級等手段,防止山泥不停下滑,穩住山坡。然後發動村民挑水上山,種草種樹,效果很好。”與此同時,選點在七賢村的梅縣區水土保持試驗推廣站的科研平台,也完成了《糖蜜草、絹毛相思、大葉相思進行水土保持》等科研項目並進行推廣。經過一段時間的治理,當地涵養水源的工作收到了很好的成效,給飛播造林和人工造林提供了條件。據統計,多年來,當地共興建谷坊1839座,築攔沙壩103座,挖溝洫工程32.43萬米,開水平梯田35公頃,人造水保喬木林887公頃,灌木林2531公頃,種草1020公頃……晴天“張牙舞爪”、雨天“頭破血流”的水土流失現象終於止住了。
管護開發並舉
走出致富新路
水土資源改善了,接下來該如何有效管護和合理開發?當地政府通過積極發動羣眾承包,將原來成片的沙田改造成果園,興辦“綠色企業”,走出了一條耕山致富新路。“我們推出了全新的管護模式,由承包果園的農户負責監管治理附近的崩崗,政府根據崩崗的面積給予農户一定的管護補貼。”梅縣區水務局幹部巫南祥介紹,新措施實行後,羣眾的積極性很高,每逢下大雨,承包果園的農户會全家上山,保護剛治理好的崩崗。
如今,過去“天晴一把刀,下雨一團糟”的七賢村已變得山清水秀、景色宜人,“火焰山”變成了“花果山”。年過花甲的村民黃雲泉前幾年承包了七八畝山地種柚樹,收入很不錯。後來,他逐年擴大規模,目前承包了50多畝山地和17畝魚塘。僅柚果一項,純利潤就有七八萬元。
“回想過去,還是有些心驚膽戰。現在可好了,到處生機勃勃。”七賢村村幹部黃練元説,幸福來之不易,大家都很珍惜。現在村民都用上了煤氣爐或電飯鍋,再也不砍柴生火了。巫南祥告訴記者,梅縣區每年都會進行大規模種植,提高森林覆蓋率,鞏固治理成果。他表示,自然環境的治理與保護之路很長,不能只圖一朝一夕,需要政府和羣眾一如既往的支持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