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遊青龍寺贈崔大補闕

鎖定
《遊青龍寺贈崔大補闕》是唐代文學家韓愈所創作的一首七言古詩。此詩先寫在青龍寺觀賞柿林之美,接着觀看寺內的壁畫,進而敍述寺僧進柿食柿,最後向崔羣陳述個人設想,期以共勉。此詩句奇語怪,韻律古拙,於七古中別開生面。 [1-2] 
作品名稱
遊青龍寺贈崔大補闕
作    者
韓愈
創作年代
唐代
出    處
《全唐詩》
作品體裁
七言古詩

遊青龍寺贈崔大補闕作品原文

遊青龍寺贈崔大補闕1
寺在京城南門之東
秋灰初吹季月管2,日出卯南暉景短3
友生招我佛寺行,正值萬株紅葉滿。
光華閃壁見神鬼,赫赫炎官張火傘4
然雲燒樹大實駢5,金烏下啄赬虯卵6
魂翻眼倒忘處所,赤氣衝融無間斷7
有如流傳上古時,九輪照燭乾坤旱。
二三道士席其間,靈液屢進頗黎碗8
忽驚顏色變韶稚,卻信靈仙非怪誕9
桃源迷路竟茫茫10,棗下悲歌徒纂纂。
前年嶺隅鄉思發11,躑躅成山開不算12
去歲羈帆湘水明,霜楓千里隨歸伴。
猿呼鼯嘯鷓鴣啼,惻耳酸腸難濯澣13
思君攜手安能得?今者相從敢辭懶。
由來鈍騃寡參尋,況是儒官飽閒散14
惟君與我同懷抱,鋤去陵谷置平坦15
年少得途未要忙,時清諫疏尤宜罕16
何人有酒身無事17?誰家多竹門可款18
須知節候即風寒,幸及亭午猶妍暖19
南山逼冬轉清瘦,刻劃圭角出崖窾20
當憂覆被冰雪埋,汲汲來窺誡遲緩。 [3] 

遊青龍寺贈崔大補闕註釋譯文

遊青龍寺贈崔大補闕詞句註釋

1.崔羣:敦詩,州武城(今山東省武城縣)人,與韓愈同年進士,任補闕,為諫官。排行老大,唐代朋友之間好稱排行,表示親切,因稱崔大。青龍寺:在長安南門之東,曲江左側。 [3] 
2.“秋灰”句: 指初秋。古人以儀管測試氣候的方法。
3.“日出”句:言日照漸短。
4.炎官:謂炎帝祝融之屬,主司南方之神。
5.大實:紅色柿子。駢:羅列。
6.金烏:日光。赬虯(chēng qiú) 卵:言如紅色的虯龍蛋。
7.衝融:渾然廣大貌。
8.靈液:形容柿子紅潤熟透有如玉青。頗黎:產於西域的寶玉。
9.“卻信“”句:言道士色澤紅潤,有如童子,為食柿所致。
10.桃源:桃花源。
11.前年:指貞元二十年(804年)春在陽山事。
12.躑蠲(zhí zhú):杜鵑花。
13.澣(huàn):洗滌。
14.閒散:指為國子博士。
15.“鋤去”句:猶言除去心中城府,坦城相見。
16.“時清”句: 即岑參《寄杜拾遺》:“聖朝無闕時,自覺諫琉稀”意。語意實有所諷。
17.“何人”句: 韓愈《醉贈張秘書》:“長安眾富兒,盤饌羅羶葷,不解文字飲,惟能醉紅裾。”
18.“誰家”句:《晉書·王徽之傳》:“吳中有一士大夫家有好竹,欲觀之,便輿造竹下諷嘯。”款:叩門。
19.亭午:中午。
20.圭角:指山峯。崖窾(kuǎn): 指崖穴。竅:空。 [1] 

遊青龍寺贈崔大補闕白話譯文

青龍寺在長安城南門的東面
時光已經到了季秋的時候,太陽出現在卯位的南面,白天的光景也顯得短暫起來。
我的朋友邀請我到佛寺去遊逛,正好是上萬株的柿樹紅葉遍野的時節。
光華閃爍彷彿可以見到鬼神,就象是南方的炎官打着紅色的傘蓋站立在那裏威儀赫赫。
大大的柿子累累而生,就象紅雲燒着了樹一樣,太陽的光芒照耀在柿子上,一個個就象是紅色的虯卵。
我被這眼前的紅色照射得魂魄翻轉,眼睛眩暈而忘記了身處何方,紅色的氣流衝融在視野中沒有絲毫的間隔。
這一片柿樹林就好象傳説中的上古時代,九輪太陽灼照着大地,乾坤之間一片乾旱的景象。
有兩三個有道之士席坐在柿樹當中,不停地用玻璃碗盛着靈液般的柿子在享用。
忽然讓人非常吃驚的是他們的臉色變得那麼年輕,但馬上又讓人相信靈仙之事並不怪誕。
桃源迷路的事已經茫然難曉,棗下的悲歌也徒然攢攢。
前年我在嶺南一隅的陽山思念家鄉,就有滿山的杜鵑花開了無數。
去年羈旅在明淨的湘水上時,霜打的紅楓葉也千里之中隨着我成為歸途的旅伴。
一路上猿猴啼呼、鼯鼠悲嘯、鷓鴣鳴叫,令人耳邊悽惻、愁腸酸楚難以洗罹。
當時想能與你攜手同遊又哪裏能得到機會?所以今天有了相從的可能怎麼敢以懶惰來推辭?
自己生性就愚鈍、呆痴而很少忙於政事,更何況是做了一介儒官而多有閒散的時間。
只有你與我懷抱相同,可以鋤去心中的坎坷而置身平坦。
你少年以來就走上了仕途,所以不必急躁,時光清平,諫函奏疏更應該儘量少投。
到底什麼人家中有酒卻沒有事做?又有什麼人家竹子滿園而容許別人敲門拜訪?
應該知道節氣馬上就要進入風寒之際,所以要趕上現在的中午還暖和而外出遊歷。
終南山的景色接近冬天時顯得非常清瘦,山的稜角被刻劃出來,崖上的大洞也顯露出來。
應該擔心這秋景還要被冰雪掩埋掉,所以我希望你要快快地來欣賞,切勿太遲緩。 [4] 

遊青龍寺贈崔大補闕創作背景

唐憲宗元和元年(806年),時韓愈由江陵法曹召為國子博士,調回京城,與好友崔羣遊京城南門外青龍寺,因作此詩贈崔羣。 [3]  [1] 

遊青龍寺贈崔大補闕作品鑑賞

遊青龍寺贈崔大補闕文學賞析

這首詩和韓愈同期所作贈答詩一樣,主旨在述交誼、記遊興、抒感慨;感慨則不外是才不得施的苦悶,時不我待的悲涼。
此詩記述的是遊佛寺,但除了提到“二三道士”,不及佛語佛典,而集中描繪青龍寺的獨特風景——秋天碩果累累的柿樹。用奇語使僻典,極盡比喻想象、誇飾渲染的能事,把一片柿樹描繪得如現代印象派圖畫,奇情異景,光怪陸離,造成一種高華壯麗的風神,使人驚心動魄,不敢逼視。中間轉而即景抒情,由當前的遊蹤,回顧前此患難,再轉回到身世的零落,結構起伏轉折,運思漸趨細密,詩情也更入佳境。這一篇在古體中多用對句,則使語氣文情顯得更加流暢。 [5] 
全詩分三部分:
開頭十八句,是第一部分,運用濃重的色彩、神奇的想象描寫遊青龍寺所看到的柿林如火的景觀,並用桃源渺茫、棗下傷感做陪襯,點出這次遊歷是一次真正的享受。
此下十句,是第二部分,回憶前年賞杜鵑、去年觀楓林,領悟只有景物好、心情好、遊伴好才能感受旅遊的樂趣,把遊青龍寺的美好印象挖掘得更深入了。
最後十二句,是第三部分,勸告朋友不要只顧忙於俗務,拋棄了人生的樂趣,應當抓住時機,再入南山一遊。“何人有酒身無事?誰家多竹門可款?”寫出閒情逸致,寫出瀟灑人生。
這首詩最成功的地方就是刻畫了柿葉柿子的形象,以“火傘”“赬虯卵”“赤氣衝融”“九輪照燭”等神話意象來作比喻,並以粉紅如霞的桃樹,“朱實離離”的紅棗樹,萬山紅遍的躑躅(映山紅),“層林盡染”的千里霜楓四樣紅樹相映襯。意象本身很平常,但經過比喻的潤色,遂顯得怪異神奇。前半部分風格濃重奇險,後半部分字句輕圓,意境閒遠,“從柿葉生出波瀾”,是韓愈七古中的上乘之作。 [3]  [6] 

遊青龍寺贈崔大補闕名家點評

北宋文學家蘇軾《東坡題跋》:韓退之《遊青龍寺》詩,終篇言赤色,莫曉其故。嘗見小説,鄭虔寓青龍寺,貧無紙,取柿葉學書。九月,柿葉赤而實紅。退之詩乃寓此也。
宋代學者馬永卿《嫩真子》:僕舊讀此詩,以為此言乃諭畫壁之狀,後見《長安志》雲:“青龍寺有柿萬株。”此蓋言柿熟之狀;火傘、赬虯卵、赤氣衝融、九龍照燭,皆其似也。青龍寺在長安城中,白樂天《新昌新居》詩云:“丹鳳樓當後,青龍寺在前。”以此知長安諸寺多柿。故鄭虔知慈恩寺有柿葉數屋,取之學書。僕仕於關陝,行村落間,常見柿連數里,欲作一詩,竟不能奇,每嗟“火傘”等語誠為善諭。
宋代文學家、詞人胡仔《苕溪漁隱叢話前集》:退之詩如“何人有酒身無事,誰家多竹門可款"之句,尤閒遠有味。
宋代學者魏仲舉《新刊五百家注音辨昌黎先生文集》:韓醇曰:上聯詠柿葉之紅,而光華之燦然;下聯詠柿實之赤,而日光之交映。火傘、虯卵,皆狀其紅,而取喻之工如此(“光華閃壁”四句下)。
清代詞人、學者朱彝尊《批韓詩》:朱彝尊曰:要此句點明(“正值萬株”句下)。此可謂極其形容,然還是長吉等面貌(“光華閃壁”四句下)。此巧麗類初唐,但句法加蒼耳(“桃源迷路”二句下)。四樣紅樹,摘得妙,寄興亦好(“霜楓千里”句下)。逸趣飄然(“時清諫疏”句下)。下句輕圓,詩家妙境。此處再得點一句紅葉應轉,更有味(“誰家多竹”句下)。此詩運意卻細,與他處粗硬者不同。 何焯曰:四襯皆取色(“霜楓千里"句下)。切補闕(“時清諫疏”句下)。 張鴻曰:寫紅柿,極造意之工(“赤氣衝融"句下)。細筋入骨(“今者相從”句下)。所造意句,均去陳言(“惟君與我”二句下)。
清代學者、書法家何焯《義門讀書記》:炎官張傘,金烏啄卵,宋人學奇者多矣,不能到得後半情味,則徒餘惡面目也。安溪謂:韓子七言古詩,此篇第一,尤佳處則在此二句,真能隨遇而安也(“須知節候”二句下)。
清代學者查慎行《初白庵詩評》:四句形容太狠(“光華閃壁”四句下)。
清代學者黃鉞《昌黎詩增注證訛》:公七言古詩間用對句,唯《桃源圖》及此篇、《贈崔立之》三篇而已。
清代學者、詩沈曾植《海日樓札叢》:從柿葉生出波瀾,烘染滿目,竟是《陸渾山火》縮本。吾嘗論詩人興象,與畫家景物感觸相通。密宗神秘於中唐, 吳、盧畫皆依為藍本。讀昌黎,昌谷詩,皆當以此意會之。顏、謝設色古雅,如顧、陸、蘇、陸設色,如與可、伯時,同一例也。 [7] 

遊青龍寺贈崔大補闕作者簡介

韓愈(768—824年),字退之,河內河陽(今河南孟州)人。因其郡望在昌黎,故世稱“韓昌黎”。德宗貞元八年(792年)登進士第。貞元十九年(803年),因言關中旱災,觸怒權臣,被貶為陽山令。憲宗元和元年(806年)召拜國子博士。元和十二年(817年)從裴度討淮西吳元濟有功,升任刑部侍郎。元和十四年(819年),上表諫迎佛骨,貶潮州刺史,後歷任國子祭酒、吏部侍郎、京兆尹等職。大力倡導古文運動,其散文被列為“唐宋八大家”之首,與柳宗元並稱“韓柳”。主張“以文為詩”,作詩力求新奇,且多議論。《全唐詩》存其詩十卷。有詩文合編《昌黎先生文集》。 [8] 
參考資料
  • 1.    繆鉞,張志烈主編. 唐詩精華[M].成都:巴蜀書社,1995 ,606-607.
  • 2.    陳克明著. 韓愈年譜及詩文系年[M].成都:巴蜀書社,1999 ,252-253.
  • 3.    (唐)韓愈著,陳霞村,胥巧生解評.《韓愈集》 .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2005.05:46-51.
  • 4.    韓愈著 楊義 蔣業偉譯. 韓昌黎全集[M].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1996 ,131-132.
  • 5.    孫昌武注評. 韓愈詩文選評[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44-45.
  • 6.    吳振華編. 韓愈詩歌藝術研究[M].合肥:安徽師範大學出版社,2012 ,142.
  • 7.    自陳伯海主編;孫菊園,劉初棠副主編;陳伯海書系主編;朱易安,查清華副主編. 唐詩匯評 增訂本 4[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 ,2538-2539.
  • 8.    (清)蘅塘退士編選;思履主編,唐詩三百首圖解詳析,北京聯合出版公司,2014.10,第305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