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漢語漢字)

鎖定
遁,漢語二級字 [1]  ,讀作dùn,最早見於《説文》小篆 [2]  。本義為遷移、離去;引申有逃跑、隱匿、迴避、欺騙等意義。《易》卦名多將“遁”寫作“遯”,“遯”音義同“遁”。
(基本信息欄參考資料: [3] 
中文名
拼    音
dùn
部    首
倉    頡
YHJU
鄭    碼
PDLW
字    級
二級字(5216) [1] 
平水韻
十四願 去聲 [4] 
筆順編號
331225111454
四角號碼
32306
五筆86&98
RFHP
注    音
ㄉㄨㄣˋ
總筆畫
12
結    構
半包圍結構
統一碼
基本區 U+9041

字源演變

字形演變
遁,形聲字。從辵,盾聲。盾或以為像執盾以蔽目形。遁本義為遷移、離去。《説文》:“遁,遷也。逃也。”《詩·小雅·白駒》:“慎爾優遊,勉爾遁思。”《朱熹集》傳:“遁思,猶言去意也。”引申有逃跑、隱匿、迴避、欺騙等意義。同“遯”。《文選·張衡〈思玄賦〉》:“文君為我端蓍兮,利飛遁以保名。”舊注:“遁,卦名也。”《易》卦名多寫作“遯”(遯,形聲字。從辵,豚聲。豚,《説文·豚部》:“豚,小豕也。從彖省,象形,從又持肉,以給祠祀。凡豚之屬皆從豚。豚,篆文從肉、豕。”甲骨文從月、從豕,金文或又增“又”,《説文》正篆與金文同,小篆省作“豚”與甲骨文同。漢以後省“又”。遯本義為逃遁。《説文》:“遯,逃也。”《禮記·緇衣》:“則民有遯心。”鄭玄注:“遯,逃也。”《爾雅·釋言》:“遜,遯也。”郭璞注:“謂逃去。另引申有隱退、離開、遷移等意義)。音義同遁。 [2] 

詳細釋義

拼音
詞性
釋義
英譯
例句
例詞
dùn
動詞
逃避。
evade
遁,遷也。——《説文》
遁,避也。——《廣雅·釋詁三》
遁,猶迴避也。——《後漢書·杜林傳》
陽遁而不能蒸。——《國語·周語》
平當逡遁有恥。——《漢書·雋疏幹薛平傳贊》
遁隱遁天;遁命;遁俗遁避
逃跑,逃走。
flee
一曰逃也。——《説文》
晉將遁矣。——《國語·楚語》
敵棄炮倉皇遁。——清·徐珂《清稗類鈔·戰事類》
虎大駭,遠遁。——唐·柳宗元三戒
遷移。
move

隱匿。
hide
因遁身逃命於梁沛之間,徒行敝服,賣卜於市。——《後漢書·卷八一·範冉傳》
隱避;隱居。
live in seclusion

放縱;淫逸。
loose

失。
lose

欺。
deceive

古籍釋義

説文解字

遷也。一曰逃也。從辵盾聲。徒困切
注:𨔡、𨙆、𨘹,古文遁。 [5] 

説文解字注

遁,遷也。此字古音同循。遷延之意。凡逡遁字如此。今之逡巡也。儀禮鄭注用逡遁十有一。一曰逃也。此別一義。以遁同遯。葢淺人所增。從辵。盾聲。徒困切。十三部。 [5] 

康熙字典

古文:𨔡𨘹𨙆
《唐韻》《集韻》徒困切。《正韻》杜困切。𠀤音鈍。《説文》:遷也。《玉篇》:逃也。《左傳·僖二十八年》:曳柴而遁。
又《廣韻》:隱也,去也。《詩·小雅》:勉爾遁思。《後漢·郅惲傳》:南遁蒼梧。
又迴避也。《後漢·杜林傳》:上下相遁。注:謂上下相匿以文避法也。
又遁甲。《後漢·方術傳》:推六甲之隂,而隱遁也。
又《廣韻》徒損切。《集韻》杜本切。《正韻》徒本切。𠀤音囤。義同。
又《集韻》七倫切。《正韻》詳倫切。𠀤與巡同。《前漢·平當傳》:逡遁有恥。
又與逡通。《前漢·賈誼過秦論》:遁巡不敢進。《説文》:亦作遯。 [6] 

字形書法

字形對比

字形對比 字形對比

書寫演示

筆順演示 筆順演示

書法欣賞

音韻彙集

韻書集成

字形
韻書
聲調
韻目
字母
聲類
開合
等第
清濁
反切
擬音

全濁
徒損切/音鈍
dʰuən

全濁
徒困切/徒損切
dʰuən
集韻

次清
士(七)倫切
tsʰiuen

全濁
杜本切
dən
𢙃(圂)

全濁
徒困切
d–ən
增韻






松倫切







徒本切







徒困切

中原

去聲
真文



全清

tuən
中州

去聲
真文





葉臀去聲




全濁
詳倫切
zyən



全濁
徒本切
d‘uən



全濁
杜困切
d‘uən [7] 

上中古音

時代
聲韻系統名稱
韻部
聲母
韻母
先秦
高本漢系統

wən
先秦
董同龢系統
uə̂n
先秦
周法高系統
d
wən
先秦
李方桂系統
d
ənx
隋唐
擬音/高本漢系統

uən
隋唐
擬音/王力系統

d
uən
隋唐
擬音/董同龢系統

uən
隋唐
擬音/周法高系統

d
uən
隋唐
擬音/李方桂系統

d
uən
隋唐
擬音/陳新雄系統

uən [8-9]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