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軟件造價

鎖定
軟件造價是指一套計算機軟件應用程序或軟件項目的建設價格,是指為完成一套應用軟件或軟件項目的開發到交付上線,預期或實際所需的全部費用總和。從業主(投資者)的角度來定義,軟件造價是指應用軟件或軟件項目的建設成本,即為開發建設應用軟件或軟件項目預期支付或實際支付的全部費用。從軟件開發方的角度,軟件造價指開發完成這套應用程序或軟件項目需要投入多少費用。
軟件造價更多情況下指的是軟件成本造價。
中文名
軟件造價
外文名
The Software Cost
所屬學科
軟件工程
別    名
軟件研發成本度量

軟件造價 行業背景

1. 行業難題
隨着國內軟件技術應用越來越廣泛,軟件行業在國民經濟發展中所佔比重越來越大,但在軟件研發項目預算申報、審查、招投標、項目結算等活動中,軟件造價問題一直沒有很好地解決,成為了制約軟件產業發展的重要阻力。科學、統一的軟件造價標準成為行業發展的迫切需求。
2. 國內外現狀
美國人提出了功能點估算方法,1998年ISO公佈ISO/IEC 14143國際標準,然後衍生出五個具體操作標準,分別是IFPUG、COSMIC、Mk II、NESMA、FiSMA。
在國內,在工業和信息化部及中國軟件行業協會的支持下——
2002 年,在清華大學甲所召開了國內首次軟件度量國際研討會
2006 年,舉辦國內首次系統與軟件度量國際高峯論壇
2013 年 10 月,中國軟件行業協會系統與軟件過程分會牽頭制
定的工業和信息化部行業標準《軟件研發成本度量規範》(SJ/T11463-2013)正式發佈,填補了國內軟件度量領域的空白
2017年7月,由北京軟件造價評估技術創新聯盟牽頭編寫,機械工業出版社出版的《軟件研發成本度量規範釋義》第2版(簡稱“釋義”)正式發行。該釋義採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對工業和信息化部行業標準《軟件研發成本度量規範》(SJ/T11463-2013)進行了全面解讀。 [1] 
2018 年 12 月,中國軟件行業協會造價分會牽頭制定的國家標準《軟件工程 軟件開發成本度量規範》(GB/T36964-2018),由國家標準化委員會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標準公告》中(2018 年第17 號文)正式批准發佈,並於 2019 年 7 月 1 日正式實施。這將有效促進我國軟件和信息化服務行業的良性運轉,對優化行業生態、促進行業良性競爭有着劃時代的重要意義,同時也將為軟件產業中的相關方帶來不可估量的價值。
2019年6月,由中國電子技術標準化研究院、北京軟件造價評估技術創新聯盟聯合主編,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出版社的國家標準《軟件工程 軟件開發成本度量規範》(GB/T 36964-2018)配套讀物《軟件工程 軟件開發成本度量規範釋義》正式發佈。該書的主要目的是支撐國家標準《軟件工程 軟件開發成本度量規範》(GB/T 36964-2018)的宣貫培訓和落地應用。 [2] 
3. 未來趨勢
2016 年 12 月工業和信息化部發布《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發展規劃(2016-2020 年)》(以下簡稱《規劃》),《規劃》中明確提出軟件市場定價與軟件價值不匹配問題是我國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發展依然面臨迫切需要解決的突出問題。
2019 年 6 月 28 日,工業和信息化部部長苗圩在第 23 屆中國國際軟件博覽會上發表演講時指出:“推動軟件價值評估規範,完善軟件價值評估機制,引導各地積極開展軟件成本度量標準的試點”。加強軟件行業建設的同時,也要大力推廣國家標準《軟件工程 軟件開發成本度量規範》(GB/T36964-2018)在各行業信息化建設和軟件開發過程中的宣貫、應用和落地實施,加強軟件價值體系的完善。

軟件造價發展歷程

2002 年 在清華大學甲所召開了國內首次軟件度量國際研討會
2003 年 IFPUG 發佈 ISO 標準,邀請專家來華髮表演講
2006 年 舉辦國內首次系統與軟件度量國際高峯論壇
2008 年 NESMA 發佈 ISO 標準,邀請其十餘位專家來華分享NESMA 前沿技術
2009 年 SSM Institute(系統與軟件度量研究院)成立
2010 年 經工信部批准籌備軟件成本度量標準工作組,《軟件研發成本度量規範》正式立項
2013 年 行業標準《軟件研發成本度量規範》正式發佈、北京市地方標準《信息化軟件項目開發費用測算規範》正式發佈
2015 年 國標《軟件工程 軟件開發成本度量規範》、國標《智慧城市 軟件服務預算管理規範》計劃號下達
2016年北京軟件造價評估技術創新聯盟(Beijing Software Cost Evaluation Technology Innovation Alliance,縮寫BSCEA)成立
2016年11月10日,第一屆中國軟件估算大會暨2016軟件行業基準數據發佈會在北京召開 [3] 
2016 年 第一屆中國軟件成本度量大會召開
2017 年 第二屆中國軟件成本度量大會召開,與“國際基準數據庫”簽訂數據互換協議
2017年10月,由中國電子技術標準化研究院主編、北京軟件造價評估技術創新聯盟參編的《軟件成本度量標準實施指南》正式發佈,本書系統地闡述了軟件成本度量的理論體系、標準內容和實施要點,結合不同的場景和案例給出具體的應用,由清華大學出版社出版 [4] 
2017年11月16日,第二屆中國軟件估算大會在北京召開
2018 年 第三屆中國軟件成本度量大會召開,國家標準《軟件工程 軟件開發成本度量規範》GB/T36964-2018 正式發佈,國家標準《智慧城市 軟件服務預算管理規範》GB/T36334-2018 正式發佈
2018年9月13日,第三屆中國軟件估算大會在北京麗亭華苑酒店成功舉辦 [5] 
2019 年 第四屆中國軟件成本度量大會召開,國家標準《軟件工程 軟件開發成本度量規範》GB/T36964 正式實施
2019年10月24日,第四屆中國軟件估算大會在北京成功舉辦 [6] 
2019年12月5日,全國信標委成立“軟件價值標準工作組”,該工作組的主要工作職責範圍是負責軟件資產、績效、成本等方面的標準研製和應用推廣

軟件造價實際應用

軟件開發過程包括從立項到完成驗收全過程中,所涉及到需求分析、概要設計、編碼開發、測試、驗收等相關過程。因此,軟件開發成本就包含了這些過程中所有人力成本和非人力成本。其中,人力成本包括直接人力成本和間接人力成本;非人力成本包括非直接人力成本和非間接人力成本。
直接人力成本包括開發方項目組成人員的工資、獎金、福利等人力資源費用。其中,項目成員包括參與該項目開發過程中的所有開發和支持人員,如項目經理、需求分析人員、設計人員、開發人員、測試人員、部署人員、用户文檔編寫人員、質量保證人員和配置管理人員等。對於非全職投入該項目開發工作的人員,按照項目工作量所佔其總工作量比例折算其人力資源費用。
間接人力成本指開發方服務於開發管理整體需求的非項目組人員的人力資源費用分攤。包括開發部門經理、項目管理辦公室人員、工程過程組人員、產品規劃人員、組織級質量保證人員、組織級配置管理人員、商務採購人員和IT支持人員等的工資、獎金和福利等的分攤。
直接非人力成本包括如下:
1. 辦公費,指開發方為開發此項目而產生的行政辦公費用,如辦公用品、通訊、郵寄、印刷和會議等;
2. 差旅費:指開發方為開發此項目而產生的差旅費用,如交通、住宿和差旅補貼等;
3. 培訓費:指開發方為開發此項目而安排的培訓產生的費用;
4. 業務費:指開發方為完成此項目開發所需輔助活動產生的費用,如招待費、評審費和驗收費等;
5. 採購費:即開發方為開發此項目而需要採購專用資產或服務的費用,如專用設備費、專用軟件費、技術協作費和專利費等;
6. 其他: 即未在以上項目中列出但卻是開發方為開發此項目所花費的費用。
間接非人力成本指開發方不為開發某個特定項目而產生,但服務於整體開發活動的非人力成本分攤。包括:開發方開發場地房租、水、電、物業,開發人員日常辦公費用分攤,戰略、市場宣傳推廣、品牌建設、知識產權專利等費用分攤,以及各種開發辦公設備的租賃、維修和折舊分攤等。

軟件造價應用標準

1、《軟件造價評估機構服務能力要求》:本標準於2019年11月28日由北京軟件造價評估技術創新聯盟正式發佈,從2019年12月28日起正式實施。本標準規定了軟件造價評估機構的服務能力要求。本標準適用於軟件造價評估機構的服務能力建設以及相關機構對軟件造價評估機構進行服務能力評價。 [7] 
2、《軟件造價評估實施規程》:本標準於2019年11月15日由北京軟件造價評估技術創新聯盟正式發佈,從2019年12月15日起正式實施。本標準規定了軟件造價評估機構開展軟件造價評估工作所應遵循的基本原則和流程。
軟件造價評估機構按服務能力要求,從7個維度進行描述,包括:基本條件、財務狀況、信譽狀況、業績狀況、管理能力、技術能力、人員能力。
軟件造價評估機構按照服務能力,一共劃分為三個等級:
一級(即“可實施”)能力要求:軟件造價評估機構應具備基本的人員、技術條件並初步建立相應管理制度,可開展基本、有效的軟件造價服務;
二級(即“已管理”)能力要求:軟件造價評估機構已具備相對完善的軟件造價評估制度,以保證較高質量的完成軟件造價服務,該級別除了對財務、經營業績、專業人員規模等方面提出更高要求之外,在技術方面強調了統計分析工具的運用以及基準數據的積累;
三級(即“能改進”)能力要求:軟件造價評估機構已具備一定的數據儲備和分析能力,並不斷對軟件造價活動、估算方法及模型進行持續改進,以保證軟件造價服務的質量和交付成果的科學性。
三個等級是層層遞進的關係,後者必須建立在前者基礎上,即:低級別要求的能力包括在高級別要求的能力之中。
本標準適用於規範軟件造價評估機構的自我管理,併為行業主管部門或行業組織對軟件造價評估機構的評估和認定提供依據,也可作為軟件造價評估委託方對軟件造價評估機構進行選擇和評價的依據。組織內部的軟件造價評估部門及其他軟件造價評估專業人員,也可參照標準開展相關工作。 [7] 
3、《軟件運維成本度量規範》:於2019年11月15日由北京軟件造價評估技術創新聯盟正式發佈,從2019年12月15日起正式實施。本標準主要規定了信息化項目軟件運維成本度量的方法及測算過程,適用於信息化運行維護服務各類組織度量軟件運維服務成本。軟件運維成本度量規範的出台,其意義在於:統一預測算算口徑,明確軟件運維內容,採用運維工作量法計算運維費用,使得運維費用測算更加科學化、合理化,從而有效利用資金,保障相關企業和部門的信息化運維工作正常開展,確保信息化對運維的有效支撐和業務持續。 [8] 

軟件造價數據支撐

中國軟件行業基準數據:軟件造價評估的基礎。 [9] 
中國軟件行業基準數據將為軟件組織的生產及運維過程管理與改進、軟件項目成本造價評估、信息化工程監理和審計等場景的應用提供客觀的數據支撐。 [5] 
2022年10月27日,新一年度的中國軟件行業基準數據由中國電子技術標準化研究院、北京軟件造價評估技術創新聯盟、北京軟件和信息服務交易所聯合在京發佈。2022年度行業基準數據庫(CSBMK®-202210)中包含了來自國際國內覆蓋電子政務、金融、電信、製造、能源、交通等行業的25142套高可信度數據,數據規模比2021年增加了4217套。 [10]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