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路環島

鎖定
路環島(葡萄牙語:Ilha Coloane),是中國澳門的一個島嶼,面積 8.07平方公里 [1]  ,僅有約2.81萬常住人口,是中國澳門人口密度最低的地區。
相對於澳門半島氹仔的喧囂和繁華,路環島仍然保持原有自然風光,到處鳥語花香,有海灘、步行徑、燒烤區等,成為人們理想的休閒和度假勝地。
中文名
路環島
外文名
Ilha Coloane
所屬地區
中國澳門
面    積
8.07 km² [1] 
人口數量
2.81萬
知名景點
黑沙海灘、路環市區、媽祖像等

路環島地理環境

路環島的地勢為全澳最高,全島丘陵起伏,大部分高度在百米以上,大多集中在中部和東部,山岩性質以花崗岩與火山岩為主。疊石塘山海拔176.45米,是路環島的最高點,也是全澳最高的山峯。因為路環離華南海岸較遠,堆積較氹仔稍緩,沿岸海水較深,北岸為峭崖,南部西向海洋,海岬和海灘相間。 [1] 

路環島歷史沿革

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葡萄牙人開始進入澳門,藉口“舟觸風濤”,請求“借澳曬物”,經賄賂,得海道副使汪柏納允許,在岸邊搭蓋茅屋,以後得寸進尺,逐漸建起磚瓦屋,聚落成村,10年後錄人及其錄僕達數千人,幾等於在澳的華人。
路環島 路環島
1864年,原屬廣東香山縣(今廣東省中山市)的路環島,遭葡萄牙佔領,成為澳門的一部分。
一百多年前,當澳門已逐漸成為中西方的貿易交匯處時,路環島還是一個 海盜經常出沒的地方。當時,路環島上一片荒蕪,雜草從生,地勢險峻,除了一些狩獵者之外,渺無人煙。
1910年7月12日,在中葡雙方就澳門劃界問題進行交涉期間,路環島發生了一起葡軍以“剿匪”為名,在該島上劇戰了一個多月的事件。
此次事件緣起於1910年5月,廣東新寧縣有十幾個學生被路環匪徒擄去,關禁勒贖。有一陳姓事主向澳督馬葵士稟請救人。
早對路環抱有侵佔全島野心的澳門葡萄牙人,趁機於7月12日出擊海盜,結果葡軍來回攻擊路環荔枝灣多次,打了近一個月,才於8月4日登上路環島,救出了被擄學生和其他被擄者十餘人,捕獲匪徒450多人。
由於戰況激烈,島上居民死傷數以百計,數百間村屋被戰火摧毀。經過這場慘烈戰役後,葡萄牙人算是真正完全“佔領”了路環。這一事件被史學家稱為“路環血案”。 [2] 
1969年,連接氹仔與路環的連貫公路終於建成。路環島仍然保持原有自然風光,到處鳥語花香,有海灘、步行徑、燒烤區等,瀰漫一片清新自然景象,與繁囂的都市形成強烈對比,路環已成為人們理想的休閒和度假勝地。 [3]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中國人民又經過不屈不撓的努力,並取得葡萄牙政府的同意,決定於1999年12月收回澳門的主權,成立澳門特別行政區。

路環島主要景點

路環島媽祖文化村

由澳門中華媽祖基金會策劃興建的媽祖文化村,其主體建築 - 天后宮早前舉行落成慶典。天后宮的建築風格按照中國古建築的傳統規制設計和建造,是集閩南古建築藝術、宗教、民俗、文化、休閒等價值於一身的旅遊設施
天后宮位於路環疊石塘山頂,佔地面積約七千平方米,整體建築有甬道、亭式山門、祭壇、大殿及梳妝樓四幢建築。建築物兩側對稱建有鐘樓、鼓樓、南北廊廡樓。 [4] 
媽祖像位於路環島迭石塘山頂,是迄今全球最高的漢白玉媽祖像。媽祖像由澳門中國畫院院長梁晚年先生設計,由120塊漢白玉石雕刻而成,身高19.99米,其中面部由一塊獨立漢白玉石雕刻而成,總重量超過五百噸,於1998年10月28日落成。

路環島石排灣郊野公園

石排灣郊野公園位於路環島西北的石排灣公路旁,原為澳門政府的農場,1985年改建為公園。佔地約198,000平方米。
園內設有大熊貓館、大熊貓資訊中心、珍稀動物館、土地暨自然博物館、觀鳥園及藥用和趣異植物園等。還有兒童遊樂區和公園徑等完備的康樂設施 [5] 
觀鳥園是一個佔地近千平方米的大鳥籠,籠內有上百種鳥類。動植物展覽中心收藏有各種動物標本,還有澳門本地植物種類的詳細説明,為青少年提供了學習自然知識的直觀場所。
公園內還陳列着一架小型飛機,是1987年墜毀的從澳門返航的葡萄牙飛機,修理後又送給澳門,作為陳列品。
另外,相傳在公園附近的山谷中,有一清嘉慶年間著名海盜張保仔的藏身洞。

路環島竹灣

竹灣位於路灣南端,環境優美,面海靠山,海岸廣闊,沙粒潔白。竹灣公園位於竹灣海灘旁,佔地達四千平方米,包括小食部、更衣室及一個不規則形狀的游泳池,最深可達3公尺(泳池由每日上午八時至晚上九時開放,星期六延遲至晚上十二時)。灘旁還建有水上活動中心,有專人訓練駕駛獨木舟、帆船。
在竹灣之上的竹灣園,依山而建,除了原有的樹木外,房舍、小橋、小徑欄杆都是就地取材,以松木搭建,與自然環境協調統一,樸實自然。園中遍佈植物,碧綠蒼翠,其間流過一道小溪,清幽古雅。
背靠山麓,面向海灘的竹灣酒店,是消閒休息的好去處。近來政府還在竹灣海灘旁新建了葡萄牙式旅遊度假村,內有多幢別墅,設計獨特,具有歐陸色彩。

路環島譚公廟

譚公廟 譚公廟
譚公廟位於路環十月初五街尾,與中國大陸小橫琴島極接近。該廟建於清同冶年間,距今已有百多年,是路環香火最盛的廟宇。
廟內除供奉譚仙聖外,更加置有一隻由鯨骨雕制而成的龍舟,是一件已有百多年曆史的文物。據説摸過鯨骨會行好運,故善男信女進香後必順便摸一摸龍骨。而在廟外一塊刻有《鵝》字的巨形大石,亦為區內一個特色標記。
始建於清同治元年(一八六二),其後曾三次重修。廟宇不大,但屋脊裝飾和檐下壁畫較為古樸而富有特色。廟內的“魚骨舟”為鎮廟之寶,廟側海邊有一塊靈龜石也很有名。

路環島聖方濟各小堂

七苦聖母小堂 七苦聖母小堂
聖方濟各小堂建於一九三八年,其設計以澳門主要教堂的巴羅克式為主。 聖堂外牆以奶白色為主,還有橢圓形的窗户及鐘樓。
在聖堂的前面還建有於一九一零年戰勝海盜的紀念碑,而且在教堂內仍然存放著一些亞洲最神聖的遺物,在一個銀製聖骨匣裏存放著聖方濟各的臂骨,聖人在日本傳教後,打算進入中國,他於一五五二年在距離澳門七十公里的上川島逝世。
教徒於日本被迫害期間,二十六名天主教外籍及日藉神父於一五九七年在長崎被釘十字架殉道而數以百計的日本教徒於一六三七年"SHIMABARA"革命中被殺害,
還有一些殉教者的骸骨被帶往澳門存放在聖保祿教堂,但因一次大火將整座聖保祿大教堂焚燬,所以,這批骸骨 就轉送大堂存放,直至一九七四年,再遷移到聖方濟各聖堂安放。

路環島黑沙海灘

古稱“大環”的路環黑沙海灣,沙灘寬約一公里,沙細而勻,呈黑色,故有黑沙海灘之名,據説,黑色的細沙是由於海洋特定環境形成的黑色次生礦海綠石所致。
受海流影響,被搬運至近岸,再經風浪攜帶到海灘,使原來潔白明淨的白沙灘,變成迷人神秘的黑沙灘。是澳門地區最大的天然海浴場。
早於三十年代經已開發,吸引泳客踏浪戲水。後來岸邊種植了一大片木麻黃樹,成為岸邊常綠林帶,與黑沙海灘相映成趣,最宜郊遊、划艇、游泳。
岸邊曾掘出四千年前的陶製品,是先民在澳門生活佐證。近年黑沙岸邊新建了五星級酒店及高爾夫球場等旅遊新設施,使“黑沙踏浪”錦上添花。
每逢假日週末及盛夏時節,黑沙海灘遊人如鯽,熱鬧非常。海灘入口附近是黑沙公園

路環島七苦聖母小堂

七苦聖母小堂 建於1966年,為路環九澳居民、包括痊癒的麻風病人及一些新患者而設,教堂的北門上有一個壯觀的青銅十字架是由意大利雕刻家方濟各美斯馬為九澳居民鑄造,意大利雕刻家西奧夏江治亦曾參與建築這座教堂。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