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趙今聲

鎖定
趙今聲,港口和海岸工程專家、教育家。他從教六十多年,為國家培養了大批專門人才,促進了中國航運事業的發展。他主編的《港口工程》被國家教委評為優秀教科書。他從1947年開始研究天津新港回淤問題,1958年成立天津新港回淤研究工作組,他任副組長。1960年在天津大學創建海岸工程研究室,結合港口回淤問題,研究水流、波浪對泥沙運動的作用,取得重大成果,他研究解決了天津新港、秦皇島新開河口、福州馬尾港、廈門港、黃驊港等港的淤積問題,取得顯著經濟效益。為港口和海岸工程的建設作出重大貢獻。
中文名
趙今聲
國    籍
中國
出生日期
1903年6月14日
逝世日期
2000年
職    業
港口和海岸工程專家、教育家
出生地
直隸省束鹿縣
性    別
主要作品
《港口工程》

趙今聲人物簡歷

1903年6月14日 生於直隸省束鹿縣。
趙今聲 趙今聲
1926年 畢業於香港大學工科土木工程專業
1927—1930年 任沙撈越油田公司測量員。
1930—1931年 任東北大學土木系助教。
1931—1933年 任保定育德中學教員。
1933—1937年 任河北省立工業學院市政水利系講師、副教授授。
1937—1938年 任西安臨時大學土木系教授。
1938—1945年 任西北工學院土木系教授。
1946—1947年 在美國進修港口工程。
1947—1951年 任河北工學院院長。
1951—1952年 任天津大學校務委員會副主席。
1964—1981年 任天津大學副校長。
1981年 任天津大學教授。
2000年 趙今聲病逝,享年九十七歲。

趙今聲人物生平

青少年時期
趙今聲原名趙玉振,1903年6月14日出生於直隸省(今河北省)束鹿縣(今辛集市)回生村一個農家。幼
辛集市 辛集市
年家貧。1917年入保定育德中學讀書,參加過反對北洋政府接受日本二十一條的抵制日貨運動和五四運動,使他感到中國需要革命、需要民主和科學。1921年考入北洋大學預科肄業。翌年,考取直隸省教育廳派往香港大學的公費生。 1923年初入香港大學工科土木工程專業,1926年底畢業,被授予一級榮譽工學士學位北伐戰爭時,他撰文宣傳革命,1926年兼任香港大光報編輯,撰寫社論。大學畢業後,在國內找不到工作,不得已而去北加里曼丹沙撈越油田公司任測量員,搞重力探礦,常年在熱帶森林中生活。1930年他辭職回國,到東北大學任土木工程系助教,開始高等教育工作。“九·一八”事變時,他在瀋陽目睹日軍罪行,義憤填膺。1933年到天津河北省立工業學院,任市政水利工程系講師,講授測量類課程。因教學成績卓著,3年內即晉升教授。
七七事變後
1937年“七·七”事變後不久,天津淪陷。在民族危亡關頭,他決心到後方去參加抗戰。1937年10月,他去西安臨時大學,任土木工程系教授。翌年8月,他轉到新建的西北工學院,任土木工程系教授,講授測量學、道路工程等課程。1940年起,兼任總務長。在八年抗戰時期,他為修建後方鐵路公路飛機場,培養了大批人才。重慶國民政府教育部選派他赴美國進修港口工程。
赴美求學
他1946年初到美國,先入密執安大學研究院選修基礎理論課半年,然後到陸軍工程兵團總部及其所屬海灘侵蝕研究所、水道試驗研究所及沿海各區局,進修10個月,學到許多築港經驗和先進技術。
歸國任教
1947年秋回國後,任天津河北省立工學院水利工程系教授兼主任。他視察天津新港後,提出堵塞北堤缺口、完成防波堤、浚挖航道等建議。在中國工程師學會年會上宣讀論文《直立式防波堤的波壓力》,在天津大公報發表文章,論新港建設。在河北工學院及北洋大學開設港口工程課,自編材料。1949年1月天津解放,在津歐美留學生在南開大學集會慶祝,公推趙今聲講話,並領隊上街遊行。他所盼望的革命終得實現。是年3月,他被任命為河北工學院院長。在天津市政府領導和支持下,學院增建了試驗室和教授住宅,教學質量不斷提高。
文化大革命 文化大革命
1951年教育部決定北洋大學與河北工學院合併,成立天津大學,作為院系調整試點。趙今聲被任命為天津大學校務委員會副主席。他撰文總結並校經驗,刊登在《人民日報》《光明日報》 。1952年進行了全國院系調整,天津大學調整為多科性工業大學,並遷至七里台新校舍。
1951年高等學校調整專業設置,趙今聲建議在天津大學開設水道及港口水工建築專業,並招考新生。1952年暑假後,他懇辭校級領導職務,組成專業教研室,專心教學工作。他學習俄文,編寫港口工程教材並講課,指導學生生產實習、課程設計、畢業設計,建立了水道及港口試驗室。1960年他在天津大學組建海岸工程研究室,開展波浪及水流作用下的泥沙運動研究試驗,並開始招考研究生。1960年秦皇島港進行擴建,他被聘為建港委員,接受並在學校指導進行了擴建工程平面模型試驗和防波堤斷面模型試驗。這是中國第一次做這種試驗。秦皇島新開河口是瀉湖口門,口內建了漁船修造廠,造好的船需乘潮人工拉出。趙建議在口外修造兩條導堤,掩護航道,能保持5米水深。港內增建了3千噸輪船修造廠、漁船碼頭、海軍基地等,已發展成為中級港口,經濟效益顯著。1963年交通部召開教材會議,公推趙主編《港口工程》教科書。他和各校教師用3年時間寫完交稿,未及出版,書稿即在“文化大革命”中遺失。1971年後又用3年時間重寫,歷盡艱辛,全書87萬字,1978年出版。
實驗室革命化運動
1964年國務院任命趙今聲為天津大學副校長,主管試驗室工作,他掀起了試驗室革命化運動,更新設備,加強管理,高等教育部召開了現場會議,推廣他的經驗。文化大革命中,被剝奪了副校長職務,勞動改造3年,方回到專業教研室。他如飢似渴地閲讀最新技術刊物,寫出《從船舶發展看港口發展趨勢》、《碼頭防護設備》兩篇論文,被收入人民交通出版社1974年《水運工程技術參考資料》一書。1971年他接受交通部委託,研究沙質海岸沿岸輸沙率的計算方法。在深入調查,作了大量分析工作後,於1973年完成任務,被交通部採用。他調查了天津、河北、江蘇等省市在河口建築擋潮閘後的淤積情況,寫出《擋潮閘下河道淤積原因和減淤措施》論文,在1978年《天津大學學報》發表,又被收入人民交通出版社《平原河道整治論文集》。這篇論文有開創性。
調研工作
1978年受南海石油勘探指揮部委託,趙今聲率領研究生和助手到廣西合浦縣鐵山灣進行全潮水文測量和調查研究,提出建港可行性研究報告,規劃了航道,估計了回淤量。同年,遵照李先念副總理指示,交通部組織20多位專家教授考查了連雲港嵐山港石臼港,研究在何處建造十萬噸級煤炭出口碼頭為宜,爭論異常激烈。趙今聲認為石臼港位於鈎形海灣頂部,灣頂淤沙很少,表明沿岸無輸沙,不會淤積,且地基為岩石,深水離岸很近,引橋及航道均短,造價低。而連雲港處在淤泥質海岸,沿岸輸沙多,地基不好,17米等深線離岸數十公里。航道很長,肯定會淤,故主張在石臼建港。國務院採納了他的建議。建港後,果然不淤,經濟效益很好。
1978年8月趙今聲恢復了副校長職務。他第四次申請加入中國共產黨,同年10月入黨。他主管教務,積極整頓學風校紀,為教師評定學術職稱,很快恢復了正常教學秩序。他又開始招考研究生,組織教師,為研究生編寫了《海岸及河口動力學》教材,由海洋出版社出版。在全國科學大會上,趙今聲被評為先進個人,授予獎狀。應海洋出版社的邀請,他編寫了《趙今聲論文集》 。這本書是在他85歲時完成的。
學術工作
1979年他率領高等學校學術代表團到美國休斯頓市參加離岸工程學術會議。1980年又率天津大學學術代表團回訪日本神户大學,用英語宣讀了《擋潮閘下河道淤積原因和減淤措施》論文。1981年他擔任教育部派出的大學校長代表團副團長,訪問了澳大利亞高等學校。1982年他年近80,免去副校長職務,專任教授。
從1983年起,他用十年時間從技術上指導了天津市海岸帶及海塗資源綜合調查及海島調查,提出了開發規劃。他組織參加調查的單位組成天津市海岸帶公司,併兼任第一屆董事長。這個公司為全國海岸帶開發服務,調動了技術人員的積極性,取得很好經濟效益,受到國家科委表揚。
1987年趙今聲赴淮陰市考查了灌河河口。江蘇省擬在河口內建萬噸級碼頭,進口煤炭,建發電廠。對於河口攔門沙礙航問題,趙建議採用雙異堤掩護穿沙航道的辦法解決。同年在北京發展中國家海岸及港口工程會議宣讀了《波浪水流共同作用下的流速場》論文。
社會工作
他於1952年加入中國民主同盟、是民盟天津市委員會第六、七屆主任委員、第八、九屆名譽主委,民盟中央委員會第四、五屆常務委員、民盟中央參議委員會第一、二屆常務委員。他是天津市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常委,第二、三屆秘書長、第四至第11屆副主席,是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三、五、六、七屆代表。曾任天津市水運工程學會第一屆理事長、天津市科學技術協會第二屆副主席,全國科學技術協會第三屆常務委員,中國海洋學會第二屆副理事長。

趙今聲回淤處理

天津新港建在海河口以北的淤泥淺灘上,用兩條防波堤掩護港區,口門距岸8.8公里,處於海浪破碎區以
回淤處理 回淤處理
內。每次漲潮自外海帶進大量泥沙,部分淤在港內,退潮水流衝不動,帶不走,造成港池航道嚴重回淤,50年代每年挖泥近540萬立方米。1958年成立回淤研究工作組後,邀請國內科研院所、高等學校、工程單位分工協作,對新港風浪潮汐海流氣象等海洋水文情況、泥沙來源、泥沙運動基本規律展開了全面調查研究,推動了中國海岸工程學術的發展。1963年提出減輕回淤的第一期工程措施方案:即縮小港口無用水域面積;堵塞北堤缺口;建築圍埝,吹填港北陸域。這些措施實施後,效果顯著,每個泊位平均淤積率從50年代的1.56降為70年代以後的0.9%。40年來,吹填造陸約20平方公里,為港口擴建提供了陸域,節省徵地費用數億元。更重要的是提高了中國回淤研究技術,培養了人才,為中國在淤泥質海岸及河口建港提供了技術基礎。

趙今聲淤積處理

1974年福州馬尾港建萬噸級和5000噸級泊位各兩個,港池挖深後,旋即淤淺,水深不足2.5米,不能靠
福州馬尾港 福州馬尾港
船。最初認為是泄水流量不足,故於南港鳥龍江橋下建造攔江潛壩,使漲潮流沿馬杭水道流入北港,增加馬尾港前河道流量,毫無效果,馬尾港被宣佈為“死港”。1982年福建省政協邀請趙今聲前往考察,並參加交通部召開的現場技術討論會。他事前查閲了資料,進行了分析計算,發現河流流速足夠,能刷深河道。只固碼頭建在河道凸岸,而發生淤積,對岸水深達15米,屬於碼頭選址錯誤。他建議在碼頭對岸上游處修建丁壩,將主流挑到碼頭前,沖刷港池。實施後,非常成功,使“死港”復活,挽回經濟損失近億元。他還視察了廈門港和湄州灣。廈門港原來不淤,潮流環繞廈門島運行,潮波屬前進波型。集美海堤堵塞了潮汐通道,西水道潮汐變成立波型,千萬北部淤積,寶珠嶼原來水深10米,淤淺到0.7米。在西水道的東渡新建兩個5萬噸和兩個1.5萬噸泊位已淤淺1到3米,西水道南口淤淺到8米水深,航深不足。將來西水道港區還要向北發展,水深已不足。趙今聲認為根治方法是恢復原來潮型,將海堤拆去一段,改建透空橋。這項建議已被採納,每年可節省大量挖泥費。他建議把湄州灣闢為深水大港,也已實現。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