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土木工程

(中國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

鎖定
土木工程(Civil Engineering)是一門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屬土木類專業,基本修業年限為四年,授予工學學士學位 [1] 
該專業培養掌握土木工程學科的基本原理和基本知識,能在房屋建築、地下建築、道路、隧道、橋樑建築、水電站、港口及近海結構與設施、給水排水和地基處理等領域從事規劃、設計、施工、管理和研究工作的高級工程專門人才 [3] 
該專業要求學生熟練掌握工業與民用建築工程、市政工程、基礎工程與地下工程、道路工程、建築結構和建築材料等方面的專業知識,具有進行相關工程設計、施工、組織管理、設備配套及操作的基本素質;掌握工程規劃與選型、結構分析與設計、工程材料、基礎設計及地基處理方面的基礎知識,掌握有關建築機械、電工、工程測量、施工技術與組織等方面的基本技術,具有從事科學研究工作的基本能力和較強的科技創新能力 [3] 
中文名
土木工程
外文名
Civil Engineering
學科門類
工學
專業類別
土木類
授予學位
工學學士
專業代碼
081001
專業層次
本科

土木工程發展歷程

1895年創辦的天津北洋西學學堂(天津大學的前身),是中國最早一所培養土木類人才的學校 [14] 
1916年,清華學校(清華大學前身)開始招收土木工程學科的留美專科生 [2] 
1926年,清華大學土木工程系成立 [2] 
1998年,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發佈的《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新舊專業對照表》中,土木工程(專業代碼:080703)由礦井建設(專業代碼:080109)、建築工程(專業代碼:080803)、城鎮建設(部分)(專業代碼:080804)、交通土建工程(專業代碼:080805)、工業設備安裝工程(專業代碼:080809*)、飯店工程(專業代碼:080810W)、涉外建築工程(專業代碼:080811W)、土木工程(專業代碼:080812W)合併而成,在《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1998年頒佈)》中屬土建類(0807)專業,其中《工科本科引導性專業目錄》內包含土木工程(專業代碼:080703Y) [7-8] 
1999年,大連民族學院、西南林學院、石家莊經濟學院、大連鐵道學院、廈門大學、暨南大學、武漢汽車工業大學、山西大學、吉林工學院、南昌航空工業學院、山東農業大學、佛山科學技術學院、西藏民族學院經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批准或備案設置土木工程專業 [5] 
2000年,河北大學、內蒙古大學、瀋陽農業大學、黑龍江工程學院、上海應用技術學院、安徽工業大學、黃河科技學院、常德師範學院、西藏大學、延安大學、西北民族學院經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批准或備案設置土木工程專業,北京林業大學原農業建築環境與能源工程專業調整為土木工程專業,西藏民族學院土木工程專業併入西藏大學 [6] 
2012年,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發布的《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新舊專業對照表》中,土木工程(專業代碼:081001)由土木工程(專業代碼分別為080703、080703Y)、建築工程教育(專業代碼:040328W)合併而成,專業類別由土建類(部分)(0807)調整為土木類(0810) [9] 
2020年2月,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發布的《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2020年版)》中,土木工程專業代碼仍為081001,屬土木類專業 [10] 

土木工程培養目標

土木工程專業培養適應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需要,德智體美全面發展,掌握土木工程學科的基本原理和基本知識,獲得工程師基本訓練,能勝任建築、道路、橋樑、隧道、地下空間等土木工程設施的設計、施工與管理,具有較好基礎理論、較寬厚專業知識和較強實踐能力與創新能力,具有一定國際視野,能面向未來的專門人才 [1] 
各高校應根據上述培養目標和自身辦學定位,結合專業基礎和學科特色,在對區域和行業特點以及學生未來發展需求進行充分調研與分析的基礎上,以適應國家和社會發展對多樣化人才培養需要為目標,細化人才培養目標的內涵,準確定位土木工程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 [1] 
各高校還應根據科技及經濟、社會持續發展的需要,對人才培養質量與培養目標的吻合度進行定期評估,建立適時調整專業發展定位和人才培養目標的有效機制 [1] 

土木工程培養規格

  • 學制
4年 [1] 
  • 授予學位
工學學士 [1] 
  • 參考總學時或學分
土木工程專業參考總學分為160~180學分,課內總學時為2200~2500學時,集中實踐類環節安排38~40周 [1] 
人才培養基本要求
(一)思想政治和德育方面
具有科學的世界觀和正確的人生觀,願為國家富強、民族振興服務;為人誠實、正直,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質;具有人文和藝術方面的良好素養;具有嚴謹求實的科學態度和開拓進取精神;具有科學思維和辯證思維能力;具有創新意識和一定的創新能力;具有良好的職業道德和敬業精神;堅持原則,具有勇於承擔技術責任,不斷學習、獲取新知識和尋找解決問題的願望;具有推廣新技術的進取精神;具有良好的心理和身體素質,能樂觀面對挑戰和挫折;具有良好的市場、質量和安全意識;注重土木工程對社會和環境的影響,並能在工程實踐中自覺維護生態文明與社會和諧 [1] 
(二)業務方面
(1)瞭解哲學、政治學、經濟學、法學等方面的基本知識,瞭解文學、藝術等方面的基礎知識;掌握工程經濟、項目管理的基本理論和方法;掌握1門外語 [1] 
(2)熟悉工程科學、環境科學的基本知識,瞭解當代科學技術發展的主要趨勢和應用前景;掌握數學、力學和物理學的基本原理和分析方法;掌握至少1門計算機高級編程語言並能運用其解決一般工程問題 [1] 
(3)掌握工程材料的基本性能和選用原則,掌握工程測繪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工程製圖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1] 
(4)掌握工程結構選型、構造、計算原理和設計方法,掌握工程結構計算機輔助設計(CAD)和工程結構分析與設計軟件應用技術;掌握土木工程施工的一般技術、過程、組織和管理,以及工程檢測和試驗基本方法 [1] 
(5)瞭解土木工程專業的有關法規、規範與規程;瞭解建築、給水與排水、建築環境與能源應用、建築電氣與智能化等相關知識;瞭解土木工程機械、交通、環境的一般知識;瞭解土木工程專業的發展動態和相近學科的一般知識 [1] 
(6)具有綜合運用各種手段查詢資料、獲取信息、拓展知識領域、繼續學習的能力 [1] 
(7)具有應用語言、圖表等進行工程表達和交流的基本能力;具有常規工程測試儀器的運用能力 [1] 
(8)具有綜合運用知識進行工程設計、施工和管理的能力 [1] 
(9)具有初步的科學研究和應用技術開發能力 [1] 
(10)具有較好的組織管理、交流溝通、環境適應和團隊合作能力 [1] 
(三)體育方面
掌握體育運動的一般知識和基本方法,形成良好的體育鍛煉和衞生習慣,達到國家規定的大學生體育鍛煉合格標準 [1] 

土木工程課程體系

土木工程理論課程

  • 通識類知識
通識類知識包括工具類知識、人文社會科學類知識、數學和自然科學類知識三類 [1] 
工具類知識包括外語等 [1] 
人文社會科學類知識包括思想政治理論、哲學、政治學、經濟學基礎、管理學基礎、大學生心理學、體育等基本內容 [1] 
數學和自然科學類知識包括高等數學(或數學分析)、線性代數、概率論與數理統計、大學物理、大學物理實驗、信息科學技術、計算機技術與應用、工程化學、環境保護概論等基本內容,具體應符合教育部相關課程教學指導委員會制定的基本要求,各高校可根據自身人才培養定位提高教學要求 [1] 
  • 學科基礎知識
學科基礎知識也稱專業基礎知識。教學內容頒覆蓋以下知識領域的核心內容:力學原理與方法、專業技術相關基礎、工程項目經濟與管理、結構基本原理與方法、施工原理與方法等 [1] 
  • 專業知識
專業知識主要指建築工程、道路工程、橋樑工程、地下工程、鐵道工程、港口建設、海洋設施工程等專業領域的專門知識,其中包括結構設計原理與方法的知識,以及施工原理與方法的知識 [1] 

土木工程實踐教學

實踐教學環節由實驗、實習、設計、社會實踐及創新訓練等組成 [1] 
實驗的內容主要包括普通物理實驗、普通化學實驗、材料力學實驗、流體力學實驗、土木工程材料實驗、基本構件實驗、土力學實驗、土木工程測試技術等 [1] 
實習主要包括課程實習以及結合專業的認識實習、生產實習和畢業實習 [1] 
設計包括結合專業的課程設計和畢業設計(論文) [1] 
社會實踐及創新訓練包括人文社會科學課程中的社會調查和專業教育中的專業調查,由學校自行掌握。土木工程專業人才的培養應體現知識、能力、素質協調發展的原則,特別強調大學生創新思維、創新方法和創新能力的培養。鼓勵學校在人才培養中遵循循序漸進的原則,以知識體系為載體,在實驗、實習和設計中進行創新訓練,組織大學生創新實踐活動 [1] 

土木工程教學條件

土木工程教師隊伍

  • 師資隊伍數量和結構要求
有一支相對穩定、水平較高的教師隊伍,整體結構(年齡、職稱、學緣、專業)合理。教師須具有高校教師資格 [1] 
承擔土木工程專業主幹課程的任課教師每門不少於2人門;專業教師中高級職稱教師比例不低於40%,具有碩士及以上學位和講師以上職稱的比例不低於70%。平均每位教師指導畢業設計(論文)的人數不超過10人 [1] 
教師隊伍中有正高級職稱的教師擔任帶頭人,具有一定比例的有工程實踐經歷的專兼職教師。應有業務能力和組織協調能力較強、教學經驗較為豐富的教師主持教學管理工作,並有一支勝任土木工程專業各主幹課程教學任務的骨幹教學隊伍。有足夠的實驗技術人員(或實驗教師)指導實驗課程。有企業或行業專家擔任兼職教師並履行職責 [1] 
公共課程、基礎課程和專業基礎課程教師應能夠滿足土木工程專業教學的需要 [1] 
  • 教師背景和水平要求
不少於3/4的專業教師在其學習經歷中至少有一個階段為土木工程學科 [1] 
專業教師應具有一定的工程背景,其中部分教師(約50%)承擔過實際工程性項目或具有與企業共同工作的經歷 [1] 
授課教師應具備與所授課程相匹配的能力和從事土木工程領域科學研究的能力 [1] 
  • 教師發展環境
教師有良好的工作環境和條件。學校有合理可行的師資隊伍建設規劃,為教師進修、從事學術交流和工程實踐活動提供支持,促進教師專業發展,包括對青年教師進行指導和培養 [1] 
學校擁有良好的相關學科基礎,為教師從事學科研究與工程實踐提供基本條件,營造良好的環境和氛圍。鼓勵和支持教師指導學生、開展教學改革、學術研究與交流、工程設計與開發、社會服務等。教師明確其在教學質量提升過程中的責任,不斷改進工作,滿足培養目標的要求 [1] 
教師承擔的課程數量和授課學時數應限定在合理範圍內,保證教師有一定時間和精力開展科學研究、工程實踐和參加學術活動,不斷提升個人專業能力 [1] 

土木工程設備資源

  • 教學設施要求
(1)具備大學物理、化學、計算機、測量、力學(工程力學、流體力學、土力學)、材料、結構等實驗室;實驗設備、儀器完好,場地面積和設備台套數能滿足實驗教學的分組要求,操作型實驗分組應滿足人人動手的要求;實驗標準符合現行工程規範規程要求 [1] 
(2)有一支能有效指導學生基礎實驗和專業實驗的人員隊伍,管理規範有序,實驗儀器設備運行良好 [1] 
(3)多媒體、語音教室等能滿足課程教學需要;計算機的數量和管理應滿足學生學習的需要;課程設計、畢業設計(論文)有固定教室 [1] 
(4)有穩定的、能覆蓋所設專業的校內外實習基地,並符合專業實習的要求 [1] 
  • 信息資源要求
(一)基本信息資源
通過手冊或者網站等形式,提供土木工程專業的培養方案,各課程的教學內容、教學要求、考核要求,畢業審核要求等基本教學信息 [1] 
(二)教材及參考書
(1)基礎課程教材應儘量選用優秀、經典的國家級規劃教材 [1] 
(2)專業課程應儘量選用專業指導委員會推薦的教材 [1] 
(三)圖書信息資源
(1)土木工程及其相關專業的生均圖書量不少於50冊,並且近幾年生均年進書量不少於2冊。土木工程專業的中文期刊不少於50種,外文期刊不少於30種 [1] 
(2)有滿足教學需要的現行工程建設法規文件、標準規範規程、標準圖集 [1] 
(3)有課程教學和畢業設計(論文)所必需的正版專業軟件 [1] 
(4)提供主要的數字化專業文獻資源、數據庫和檢索工具,並提供使用指導 [1] 
(5)建設專業基礎課、專業必修課課程網站,或利用現有的網絡課程資源,為學生提供一定數量的網絡教學資源 [1] 

土木工程教學經費

  • 新增教學科研儀器設備總值
在滿足教育部對工科專業教學儀器設備總值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平均每年新增教學科研儀器值不低於設備總值的10% [1] 
  • 生均年日常教學經費
教學經費投入應滿足人才培養需要,生均年日常教學經費[包括實驗、實習、畢業設計(論文)及答辯、教師辦公、差旅及實驗室日常維護費等]不少於1200元 [1] 
  • 新開辦專業經費要求
新設的土木工程專業,開辦經費(不包括學生宿舍、教室、辦公場所等資產價值)生均一般不少於1萬元 [1] 

土木工程質量保障

  • 教學過程質量監控機制要求
各高校應對主要教學環節(包括理論課程、實驗課程等)建立質量監控機制,使主要教學環節的實施過程處於有效監控狀態;各主要教學環節應有明確的質量要求;應建立對課程體系設置和主要教學環節教學質量的定期評價機制,評價時應重視學生與校內外專家的意見 [1] 
  • 畢業生跟蹤反饋機制要求
各高校應建立畢業生跟蹤反饋機制,及時掌握畢業生就業去向和就業質量、畢業生職業滿意度和工作成就感、用人單位對畢業生的滿意度等;採用科學的方法對畢業生跟蹤反饋信息進行統計分析,並形成分析報告,作為質量改進的主要依據 [1] 
  • 專業的持續改進機制要求
各高校應建立持續改進機制,針對教學質量存在的問題和薄弱環節,採取有效的糾正與預防措施,進行持續改進,不斷提升教學質量 [1] 

土木工程培養模式

  • 雙一流土木工程應用型人才多元培養模式
實踐教學改革
實踐教學改革主要體現在提高實踐教學在專業培養計劃中的比重。課內的實踐活動主要為與課程設置相配套的教學實踐環節,如課程設計、專業實驗、數值仿真和現場試驗等環節。如BIM實訓課程充分結合土木工程專業的專業培養體系,內容完全覆蓋了“1+X”BIM證書所有的考核內容。
其次,利用畢業設計提高學生實踐應用能力的培養。畢業設計作為本科生培養階段最為重要的實踐教學環節之一,對於學生鞏固所學的專業知識,結合工程實踐能力的培養髮揮着舉足輕重的作用。對於土木工程專業,傳統的畢業設計往往僅針對土木建築全過程設計中的某一環節進行訓練,對於行業所求的複合型應用人才的培養有所欠缺。土木工程項目實施的過程需要土木類技術或管理人員掌握從建築設計-結構設計-設備設計-施工組織設計等全過程內容,其對各個環節知識能力的掌握程度毋庸置疑是決定項目成敗的主要因素,因此有必要在本科生畢業設計中進行基於設計、施工一體化全過程設計的畢業設計實踐訓練。在全過程畢業設計中,教師首先指導學生將本科生階段所學的專業知識進行總結,例如通過建築設計環節總結房屋建築學等相關課程知識,通過基坑設計環節總結土力學、地基基礎相關課程知識,通過結構設計環節總結力學、鋼筋混凝土、鋼結構、砌體結構等相關課程知識,通過設備設計環節總結建築設備等相關課程知識,通過施工組織設計環節總結土木工程施工、建築施工、概預算等相關課程知識,最後將總結的專業知識與工程實際相結合進行專業知識的融會貫通完成整個項目的實施。通過全過程畢業設計可以提高學生利用專業知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綜合能力。
再次,實踐教學改革體現在課外的創新實踐活動中。可積極組織學生參加各級的新苗人才計劃、學科競賽、大學生創新項目、第二課堂等多樣的課外實踐創新活動 [11] 
校企合作產教融合平台
積極推進基於校企合作產教融合的、高水平應用型專業建設,實施校-系兩級“校企合作、產教融合”模式,進一步明確校外實踐教育基地建設思路,在完善與理論教學有機結合的同時,以提高學生專業素質能力培養為核心,創建分層次的實踐教學體系,包括與校企合作單位共同制訂教學目標、培養計劃和考核標準,共同開發課程體系和專業實踐項目,共同指導實踐創新創業訓練項目和畢業設計(論文)等,共同管理實踐全過程,共同考評學生,形成校企共建、共育、共管、共評的校內外實踐教學模式。在校企合作的產教融合平台上,實踐教學的內容更為注重模擬和利用企業真實的生產工作狀況;學生參與的工程項目、橫向課題與社會應用實踐密切聯繫 [11] 
重點實驗室平台
以科研促教學,培養學生動手實踐能力以及創新精神。專業教師充分利用重點實驗室平台開展本科生畢業論文,此類畢業論文結合教師的科研項目或者校企合作的橫向項目展開,學生在畢業設計(論文)環節中能夠受到“真刀真槍”的科技創新訓練,既培養了創新能力和創新思維,又實現了教學與科研相得益彰的效果 [11] 
教師隊伍的建設
教師隊伍建設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第一,積極物色並引進高水平人才。加大人才引進的資助力度,在人才引進的過程中注重面試環節的教學能力、科研水平、綜合素養、國際視野、發展潛力等全方位的評價;實施45歲以下青年教師4年個人學術發展規劃制度,促進青年教師有路線圖、有目標追求、有適度壓力地良好發展;實施入職新教師旁聽教學質量高的年長教師主講的課程制度;實施專業教師聽課、評課、試講制度;要求新進專業教師參加系內每月一次的教學研討會等。通過這一系列的措施提升青年教師教學水平和授課技能,主要體現在專家聽課、學生評課的優秀率不斷提高以及青年教師主持或參與省級教改項目和人次逐年增多。此外,積極倡導教師教學與科研協同發展,提高學術能力與水平,增強科研項目申報意識。第二,大力推進系企合作、產教融合、協同育人,安排教師在企業掛職鍛鍊,培育雙師雙能型教師隊伍 [11] 
  • 應用型本科院校土木工程專業人才培養模式
一,優化專業課程體系建設。應用型人才培養已經成為工科專業建設的發展方向和必然趨勢,尤其土木工程專業這一核心學科。在基礎理論教學上,本科院校應當及時關注行業應用方向和學術研究前沿,保持與時俱進、主動創新的思想理念,不斷更新土木工程專業的教學內容和課程體系,以加強課程內容的先進性和應用性,使得人才培養符合社會實際需求;在實踐教學上,本科院校應當從操作應用能力出發,增強學生的基礎知識應用能力,通過校企合作、實訓平台、畢業實習等方式為學生提供良好的實踐鍛鍊機會,並且注重教學引導,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使其在實踐中產出一定的創新成果 [12] 
二,改革教學模式與教學手段。從教學模式上來説,專業教師應當改變傳統的理論説教式講解,拓展實踐課堂,將理論知識與生活實踐聯繫起來,使得學生能夠通過實踐體驗、實地考察等方式來加深知識的理解深度,實現學習的知行合一,以克服傳統教學的僵化刻板;同時,專業教師還可以採取合作探究、情境模擬等方式,調動學生的課堂參與度和主動性,使得學生從知識接受者轉變為課堂主導者,從而實現教學效率的顯著提升。從教學手段上來説,專業教師可以充分利用網絡教學手段和教學平台,創新知識傳播渠道,豐富理論知識的形象性和生動性,使得學生更加直觀地學習專業理論知識,從而顛覆傳統的課堂教學模式 [12] 
三,推進實踐教學體系改革。土木工程專業應當充分認識到自身的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拓展實踐教學課程比例,立足學生的專業實踐能力來建構實踐教學體系。其中,開放性實驗教學可以使學生自主進行實驗訓練、選擇實驗項目,教師則負責實驗過程、實驗成果、實驗報告等方面的評估指導,為學生實踐訓練和創新研究提供了良好的平台;課程專項技能訓練能夠指導學生有序聯繫專業技能,針對不同模塊的理論知識進行應用實踐,從而有效提升其問題解決與實踐應用能力;工程綜合訓練可以藉助於工程實踐、企業實習等途徑,使得學生應用自身的理論知識,體會實際應用與理論學術上的接軌,為其畢業設計提供良好的實踐素材 [12] 
  • 具有國際視野的土木工程專業人才培養模式
(一)與國際知名高校開展交流合作
提高教育質量是當下攻堅發展階段的主要任務,改革創新、發展國際合作以不斷提升學生的綜合能力,培養新時代具有國際視野的優秀人才,通過與俄羅斯、美國等知名高校開展有效的國際合作,構建國際化土木工程專業人才的培養理念,雙方共享國際教學、科研等方面優勢資源,聯合培養高素質、創新型國際化人才。堅持以學生為中心,採用學研相長、學科互通融合的方法,以服務國際土木工程專業技術人才需求和提高學生培養質量為主線,構建以分層分類培養為基礎,具備國際化素質的專業型技術人才,進而在國際建築人才市場擁有良好的競爭力,提升本專業在國際上的知名度和影響力 [13] 
(二)國際化聯合培養模式的拓展與完善
種類豐富的聯合培養模式可以讓學生在“2+2”本科雙學位或者“2+3”本碩連讀的培養模式下在國外高校交流學習,直接感受國外先進的教學理念並獲得教學資源。通過對國內外教學過程的體會,學生有了切身感悟。高校不定期的短期交流學習是非常有益的補充,不僅在課程學習上相互借鑑,在科學研究方面也不斷加強合作,從而形成靈活多樣、多種途徑可供選擇的聯合培養模式,完善學生出國訪學、交流服務體系。實現雙方課程學分互選互認,交換生可以按照原培養方案正常選修對方高校開設的專業課程,對課程名稱及開課時間不設限制,所獲得的學分同樣會被雙方認可,給予學生自由選擇的空間 [13] 
(三)國際化師資隊伍的建立與發展
為適應當前人才培養模式的國際化發展趨勢,對國際優秀土木工程專業人才招賢納士是有效提升教學質量的重要舉措。通過招納具有國際教育背景的青年專業人才和柔性引進知名的專家學者,將先進的教學理念、教學方法引進來,雙方相互探討並改進教學方式,通過教學成果的展示和交流為提升教學質量提供有效手段 [13] 
(四)引入國外原版教材,加快外文教學課程的建設
參照國際高校土木工程高水平學科,在土木工程專業英語課上可以直接選用國際知名外文原版教材,加強全外文課程的建設步伐,不斷學習國外知名高校所採用的創新、靈活的教學方式,積極推進在線開放課程等遠程教育資源共享。此外,建立和完善全英文教學專著包括“材料力學”“結構力學”等一批專業基礎課和“鋼結構原理”“混凝土結構基本原理”等專業課的教材庫。充分利用互聯網的便利性,構建數字化教學資源與信息化共享交流平台,共享數字化教學資源 [13] 

土木工程數據統計

截至2020年12月31日,全國普通高校土木工程專業畢業生規模為85000-90000人 [3] 

土木工程發展前景

土木工程人才需求

土木工程是中國重要行業和支柱產業,為人民的生活和生產提供各類設施,是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社會物質文明的基礎保障,對拉動社會經濟有重要作用,滿足人們不斷提高需求的現代土木工程也促進了材料、能源、環保、機械、服務業等領域的快速發展。土木工程在今後相當長的階段會面臨更高居住質量,更高出行需求,更全方位的空間拓展,更系統的基礎設施維護、改造與升級,以及更強抵禦災害能力等諸多方面的挑戰,這些挑戰也構成了土木工程專業長久不衰、不斷創新的原動力 [1] 
目前,中國城鎮化進程仍在不斷向前推進,城鎮化率必然會持續提高,隨之而來的將是未來幾十年中國對土木工程領域人才的需求。因此,土木工程專業無論“前途”還是“錢途”都非常可觀,職業發展潛力巨大 [2] 
土木類專業未來發展:新經濟形式和信息化發展的背景下,土木行業應發展高性能計算、人工智能、寬帶通信和新型網絡、物聯網、虛擬現實和增強現實、智慧城市等新一代信息技術 [14] 

土木工程職業證書

土木工程專業畢業生可考取的從業證書有全國一、二級註冊建築師,全國註冊土木工程師,全國一、二級註冊結構工程師等 [2] 

土木工程考研方向

陽光高考信息平台數據顯示,土木工程專業全國報考碩士較集中的專業是:建築與土木工程、結構工程、土木工程、岩土工程、橋樑與隧道工程 [2-3] 

土木工程就業方向

土木工程專業就業方向 土木工程專業就業方向 [14]
土木工程專業的主要就業方向有工程技術方向,設計、規劃及預算方向,質量監督及工程監理方向,公務員、教學及科研方向。所涉行業包括建築業、房地產開發業、路橋施工、工程勘察設計單位、交通或市政工程類政府機關職能部門、工程造價諮詢機構、科研院所等 [2]  [14] 

土木工程開設院校

北京
清華大學
北京交通大學
北京工業大學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
北京科技大學
北方工業大學
北京建築大學
中國農業大學
北京林業大學
中國礦業大學(北京)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
北京城市學院
天津
天津大學
中國民航大學
河北工業大學
天津城建大學
北京科技大學天津學院
天津仁愛學院
河北石油職業技術大學
河北
河北大學
河北工程大學
河北地質大學
華北理工大學
河北科技大學
河北建築工程學院
河北水利電力學院
河北農業大學
廊坊師範學院
石家莊鐵道大學
燕山大學
河北科技師範學院
唐山學院
華北科技學院
北華航天工業學院
防災科技學院
河北工程技術學院
河北科技學院
河北外國語學院
河北大學工商學院
華北理工大學輕工學院
河北工程大學科信學院
燕山大學裏仁學院
石家莊鐵道大學四方學院
河北農業大學現代科技學院
保定理工學院
燕京理工學院
滄州交通學院
河北科技工程職業技術大學
河北工業職業技術大學
山西
山西大學
太原科技大學
中北大學
太原理工大學
山西農業大學
山西大同大學
呂梁學院
太原學院
山西應用科技學院
山西工學院
山西工商學院
運城職業技術大學
山西工程技術學院
內蒙古
內蒙古大學
內蒙古科技大學
內蒙古工業大學
內蒙古農業大學
赤峯學院
呼倫貝爾學院
內蒙古交通職業技術學院
內蒙古大學創業學院
內蒙古鴻德文理學院
鄂爾多斯應用技術學院
遼寧
大連理工大學
瀋陽工業大學
東北大學
遼寧科技大學
遼寧工程技術大學
遼寧石油化工大學
大連交通大學
大連海事大學
瀋陽建築大學
遼寧工業大學
瀋陽農業大學
大連海洋大學
瀋陽大學
大連大學
遼寧科技學院
遼東學院
大連民族大學
大連理工大學城市學院
瀋陽城市建設學院
瀋陽城市學院
吉林
吉林大學
延邊大學
東北電力大學
吉林建築大學
北華大學
白城師範學院
長春工程學院
吉林農業科技學院
長春工業大學人文信息學院
吉林建築科技學院
長春建築學院
長春科技學院
長春大學旅遊學院
黑龍江
黑龍江大學
哈爾濱工業大學
哈爾濱理工大學
哈爾濱工程大學
黑龍江科技大學
東北石油大學
佳木斯大學
黑龍江八一農墾大學
東北農業大學
東北林業大學
齊齊哈爾大學
哈爾濱學院
哈爾濱商業大學
黑龍江工業學院
黑龍江東方學院
黑龍江工程學院
齊齊哈爾工程學院
哈爾濱石油學院
黑龍江工商學院
哈爾濱遠東理工學院
哈爾濱華德學院
上海
同濟大學
上海交通大學
上海理工大學
上海應用技術大學
上海師範大學
上海大學
上海中僑職業技術大學
江蘇
東南大學
南京航空航天大學
南京理工大學
江蘇科技大學
中國礦業大學
南京工業大學
常州大學
河海大學
江南大學
南京林業大學
江蘇大學
南通大學
鹽城工學院
蘇州科技大學
金陵科技學院
淮陰工學院
徐州工程學院
常州工學院
揚州大學
三江學院
南京工程學院
江蘇海洋大學
南通理工學院
東南大學成賢學院
江海職業技術學院
無錫太湖學院
中國礦業大學徐海學院
南京大學金陵學院
南京理工大學紫金學院
南京航空航天大學金城學院
南京理工大學泰州科技學院
南京工業大學浦江學院
蘇州科技大學天平學院
江蘇大學京江學院
揚州大學廣陵學院
江蘇科技大學蘇州理工學院
常州大學懷德學院
南通大學杏林學院
宿遷學院
西交利物浦大學
陸軍工程大學
浙江
浙江大學
浙江工業大學
浙江理工大學
浙江海洋大學
浙江農林大學
紹興文理學院
台州學院
温州大學
麗水學院
嘉興學院
浙江科技學院
寧波工程學院
浙江水利水電學院
衢州學院
寧波大學
浙江樹人學院
浙大城市學院
浙大寧波理工學院
浙江廣廈建設職業技術大學
寧波大學科學技術學院
浙江理工大學科技與藝術學院
浙江農林大學暨陽學院
紹興文理學院元培學院
温州理工學院
嘉興南湖學院
同濟大學浙江學院
浙江藥科職業大學
寧波諾丁漢大學
安徽
合肥工業大學
安徽工業大學
安徽理工大學
安徽工程大學
安徽農業大學
黃山學院
皖西學院
滁州學院
宿州學院
銅陵學院
安徽建築大學
安徽科技學院
合肥學院
蚌埠學院
安徽新華學院
安徽文達信息工程學院
馬鞍山學院
合肥城市學院
淮北理工學院
皖江工學院
福建
廈門大學
華僑大學
福州大學
福建工程學院
福建農林大學
集美大學
武夷學院
寧德師範學院
廈門理工學院
三明學院
龍巖學院
莆田學院
閩南理工學院
泉州職業技術大學
閩南科技學院
廈門工學院
陽光學院
廈門大學嘉庚學院
福州大學至誠學院
福州外語外貿學院
福建江夏學院
泉州信息工程學院
福州理工學院
福建農林大學金山學院
江西
南昌大學
華東交通大學
東華理工大學
南昌航空大學
江西理工大學
江西農業大學
宜春學院
井岡山大學
江西科技學院
江西科技師範大學
南昌工程學院
新餘學院
九江學院
江西工程學院
南昌理工學院
江西應用科技學院
南昌工學院
南昌大學科學技術學院
南昌大學共青學院
南昌交通學院
贛東學院
南昌航空大學科技學院
贛南科技學院
南昌應用技術師範學院
山東
山東大學
中國海洋大學
山東科技大學
中國石油大學(華東)
濟南大學
青島理工大學
山東建築大學
山東理工大學
山東農業大學
青島農業大學
聊城大學
濱州學院
魯東大學
臨沂大學
泰山學院
菏澤學院
青島濱海學院
棗莊學院
煙台大學
濰坊學院
山東交通學院
濰坊科技學院
山東英才學院
青島黃海學院
山東現代學院
山東協和學院
山東工程職業技術大學
青島城市學院
泰山科技學院
青島工學院
青島農業大學海都學院
齊魯理工學院
煙台科技學院
哈爾濱工業大學(威海)
河南
華北水利水電大學
鄭州大學
河南理工大學
河南工業大學
河南科技大學
中原工學院
河南大學
信陽師範學院
安陽師範學院
許昌學院
南陽師範學院
商丘師範學院
鄭州航空工業管理學院
黃淮學院
鄭州工程技術學院
洛陽理工學院
新鄉學院
安陽工學院
河南工程學院
南陽理工學院
河南城建學院
黃河科技學院
鄭州科技學院
鄭州工業應用技術學院
鄭州財經學院
黃河交通學院
商丘工學院
河南開封科技傳媒學院
中原科技學院
信陽學院
安陽學院
鄭州工商學院
鄭州經貿學院
商丘學院
鄭州商學院
河南科技職業大學
鄭州升達經貿管理學院
湖北
武漢大學
華中科技大學
武漢科技大學
長江大學
武漢工程大學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武漢輕工大學
武漢理工大學
湖北工業大學
黃岡師範學院
湖北文理學院
湖北工程學院
湖北理工學院
三峽大學
武昌首義學院
武昌理工學院
武漢生物工程學院
武漢城市學院
三峽大學科技學院
武漢文理學院
湖北工業大學工程技術學院
武漢工程大學郵電與信息工程學院
武昌工學院
荊州學院
長江大學文理學院
湖北商貿學院
湖北恩施學院
湖北師範大學文理學院
湖北文理學院理工學院
湖北工程學院新技術學院
文華學院
武漢工程科技學院
武漢華夏理工學院
湖北第二師範學院
湖南
湘潭大學
吉首大學
湖南大學
中南大學
湖南科技大學
長沙理工大學
湖南農業大學
中南林業科技大學
湖南理工學院
邵陽學院
湖南文理學院
湖南科技學院
南華大學
長沙學院
湖南工程學院
湖南城市學院
湖南工學院
湖南工業大學
湘潭大學興湘學院
湖南工業大學科技學院
湖南科技大學瀟湘學院
南華大學船山學院
湖南農業大學東方科技學院
中南林業科技大學涉外學院
湖南文理學院芙蓉學院
湖南理工學院南湖學院
湖南工程學院應用技術學院
吉首大學張家界學院
長沙理工大學城南學院
湖南交通工程學院
廣東
中山大學
暨南大學
汕頭大學
華南理工大學
華南農業大學
韶關學院
惠州學院
嘉應學院
深圳大學
廣東白雲學院
廣州大學
廣州航海學院
仲愷農業工程學院
五邑大學
廣東石油化工學院
東莞理工學院
廣東工業大學
佛山科學技術學院
廣州城市理工學院
湛江科技學院
廣州理工學院
廣州華立學院
北京理工大學珠海學院
廣州科技職業技術大學
廣東理工學院
東莞城市學院
哈爾濱工業大學(深圳)
廣西
廣西大學
廣西科技大學
桂林電子科技大學
桂林理工大學
玉林師範學院
廣西民族大學
百色學院
南寧學院
北部灣大學
賀州學院
北海藝術設計學院
柳州工學院
南寧理工學院
廣西城市職業大學
廣西農業職業技術大學
海南
海南大學
海口經濟學院
三亞學院
海南科技職業大學
重慶
重慶大學
重慶交通大學
西南大學
重慶文理學院
重慶三峽學院
長江師範學院
重慶科技學院
重慶工程學院
重慶城市科技學院
陸軍勤務學院
四川
四川大學
西南交通大學
西南石油大學
成都理工大學
西南科技大學
四川輕化工大學
西華大學
四川農業大學
西昌學院
四川師範大學
內江師範學院
四川文理學院
成都大學
攀枝花學院
成都理工大學工程技術學院
四川工商學院
四川工業科技學院
成都錦城學院
四川大學錦江學院
綿陽城市學院
西南交通大學希望學院
貴州
貴州大學
貴州師範大學
遵義師範學院
銅仁學院
貴州工程應用技術學院
凱里學院
貴州民族大學
貴陽學院
六盤水師範學院
貴陽信息科技學院
貴陽人文科技學院
貴州理工學院
貴陽康養職業大學
雲南
雲南大學
昆明理工大學
雲南農業大學
西南林業大學
保山學院
雲南民族大學
昆明學院
文山學院
雲南經濟管理學院
雲南大學滇池學院
昆明文理學院
昆明理工大學津橋學院
雲南工商學院
滇西應用技術大學
西藏
西藏農牧學院
西藏大學
西藏民族大學
陝西
西安交通大學
西北工業大學
西安理工大學
西安工業大學
西安建築科技大學
西安科技大學
西安石油大學
西安工程大學
長安大學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
延安大學
陝西理工大學
榆林學院
商洛學院
西安培華學院
西安歐亞學院
西安翻譯學院
西京學院
西安思源學院
西安交通工程學院
西安交通大學城市學院
西安建築科技大學華清學院
西安工商學院
延安大學西安創新學院
長安大學興華學院
西安理工大學高科學院
西安科技大學高新學院
火箭軍工程大學
甘肅
蘭州大學
蘭州理工大學
蘭州交通大學
甘肅農業大學
隴東學院
天水師範學院
河西學院
西北民族大學
蘭州工業學院
蘭州工商學院
蘭州博文科技學院
蘭州信息科技學院
青海
青海大學
青海民族大學
青海大學崑崙學院
寧夏
寧夏大學
北方民族大學
寧夏理工學院
寧夏大學新華學院
銀川能源學院
銀川科技學院
新疆
新疆大學
塔里木大學
新疆農業大學
石河子大學
喀什大學
伊犁師範大學
新疆工程學院
新疆理工學院
新疆農業大學科學技術學院
新疆政法學院
(表格內容來源:陽光高考信息平台;摘錄時間:2022年6月30日 [4]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