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趙一肩

鎖定
趙一肩(1898—1946),黃埔軍校潮州分校教官。原名良勳,廣東梅縣人。雲南陸軍講武堂第十三期騎兵科畢業。歷任黃埔軍校潮州分校學生隊長、教官,國民革命軍第十一軍教導隊教官。1929年任第八路軍第六十師旅參謀主任。1930年任第十九路軍第六十一師參謀處長。1932年任第十九路軍總部參謀處長。1933年冬參加福建事變,任福建人民革命軍第五軍第九師師長。抗日戰爭爆發後,任第四路軍總部參謀處長,第十二集團軍總部參謀處長。1939年春,任第六十三軍第一八六師師長。1940年任第七戰區司令長官部高參室高參。1943年12月授少將軍銜。1946年6月任國防部第四廳(後勤)中將廳長。同年7月27日因患喉癌在上海病逝。 [2] 
(概述圖來源 [1] 
中文名
趙一肩
國    籍
中國
民    族
漢族
出生日期
1898年
逝世日期
1946年
畢業院校
雲南陸軍講武堂
陸軍大學
出生地
廣東梅縣西陽鎮莆蔚村

趙一肩個人簡介

趙一肩,小學畢業後到梅縣東山中學就讀,1916年畢業,旋赴雲南從軍。1918年考進雲南陸軍講武堂第13期,習騎科。1920年畢業後回粵,歷任軍職。1925年任黃埔軍校潮州分校隊長、教官,後隨軍參加北伐。1928年任第十一軍幹校教官,後任六十一師參謀長。1930年任十九路軍參謀處長。
1932年“一·二八事變”發生,日本侵略軍向上海閘北發動進攻,駐滬的十九路軍奮起抵抗,他隨總指揮蔣光鼐、副總指揮兼十九路軍軍長蔡廷鍇等親臨前線指揮,激勵士氣。全軍奮勇殺敵,在江灣一帶痛擊日軍,後與張治中率援的第五路軍協力作戰,同仇敵汽,誓死衞國。上海《申報》曾以特大號字作標題,頭版頭條刊登“趙一肩談話”,表明愛國軍人保衞國家、抗敵到底的決心和中華民族的浩然正氣。淞滬戰役,十九路軍在上海廣大人民羣眾積極參加和強有力的支援下,鏖戰月餘,斃傷日軍1萬多人,迫使日軍三次更換主帥,增兵至五六萬人。後因國民黨政府按兵不動,坐視不援,十九路軍被迫撤退,但其奮勇抗戰之功績,在中華民族的歷史上寫下光輝的一頁。
1933年11月,十九路軍擴編後,趙一肩任第五軍第九師師長,參加反蔣、抗日、聯共的福建人民政府,率軍守於古田。閩變失敗後,趙一肩於1934年赴日、英、德、意、俄等國考察軍事,歷時3年。在歐考察期間與喬冠華等共同組織“抗日聯盟”,敦促國民政府抗日。
1937年“七七事變”後,趙一肩於是年秋回國參加抗戰,任第四路軍參謀長,積極支持愛國進步力量。
1938年任十二集團軍總參謀處長,與中共人士共同編印《國際新聞》三日刊。當他獲悉主編喬冠華遭國民黨當局迫害,立即設法掩護他安全轉移。駐軍粵北時,得知廖承志在樂昌被捕,他協助營救廖氏出獄。
1939年春任陸軍一八六師師長,在清遠一帶屢殲日本侵略軍。後揮師轉戰粵北,進攻盤踞在新豐的日本侵略軍,取得粵北大捷。
1940年調任第七戰區司令部高參。
1946年6月5日,被任命為國防部第四廳(後勤)廳長。時趙一肩適患喉癌,仍扶病到南京赴任。不久,病情惡化,轉上海治療,終因醫治無效,在上海逝世,終年48歲。靈柩由其家屬運回梅縣,葬於梅江壢林坪,並築亭紀念。 [3] 

趙一肩人物生平

趙一肩,原名良勳,梅縣西陽鎮莆蔚村人。童年時先後失去父母,成為孤兒。1914年,他考進私立梅縣東山中學就讀。在學期間,成績優良。旋因東中初辦時,廣東省教育廳不準立案,畢業生沒有文憑,許多學生遂離校,他便到上海就讀南洋中學。1916 年東中在中央教育部立案,他即從上海回東中讀四年級。 [1] 
1917年冬,趙一肩修業期滿,為東山中學舊制第二屆畢業生。當時中國處在軍閥混戰、局勢動盪之中,他懷着“從軍救國”的抱負,毅然到雲南入伍。翌年,考入雲南講武堂習騎科,為該校第十三期學員,成績每列前茅。他與同在講武堂就讀的當年東中同窗葉劍英等情深誼厚,常縱談國是賦詩唱和。1920 年夏,趙從講武堂畢業後,要到水東(廣東電白縣)投奔軍旅曾造訪同鄉葉劍英。葉當即題贈《送趙君益肩出發水東》五律一首:“揚鞭驅萬里,之子樂風塵。念我飄篷意,思君奮翻身,燕然思竇碣,珠海擬汪倫。世亂誰非客,前程處處。” [1] 
他與葉劍英握別後,即赴水東從軍。1925 年,他擔任黃埔陸軍軍官學校潮州分校隊長、教官,旋任第一路軍第六十一師參謀處長,隨軍到福建、浙江作戰。1928年,任第十一軍幹部學校教官。其軍事才能深得軍長陳銘樞讚賞遂舉薦他擔任十九路軍參謀處長。1931年2月至9月中旬,十九路軍軍長蔡廷鍇奉蔣介石命令,出兵分路攻打江西紅軍,趙一肩亦隨軍出發。是年9月上旬,該部在江西興國縣高興,與紅軍主力彭德懷部激戰兩晝夜,雙方傷亡慘重。9月中旬,蔡部驟接軍政部關於“日寇侵我東三省”來電,全軍官兵無不憤激動容為抵禦外敵、捍衞國土,十九路軍暫駐贛州整訓,由趙一肩草擬訓練課目表。不久,該部奉令調防至南京、蘇州、上海衞戍,趙帶參謀數人隨同蔡廷鍇偵察地形,並參與修改抗日兵力佈防計劃。 [1] 
1932年1月28日0時30分軍陸戰隊以裝甲車為前導,突向上海閘北地區進攻。正在防守的十九路軍將士奮起抗禦,揭開了著名的淞滬抗敵愛國之戰序幕。其時,日軍仗着戰艦、飛機、裝甲車、坦克車等精良兵器,竟狂妄揚言數小時內解決我方守軍,豈知一經接觸,遭慘敗。趙一肩身為十九路軍參謀處長,跟隨總指揮蔣光鼐右翼軍指揮蔡廷鍇等親臨前線指揮,運籌帷幄,大振軍威。 [1] 
當時,趙一肩除了每天向總指揮部周密報告敵我雙方戰況外,還代表總部經常向中外新聞記者發表談話,由上海《申報》等報刊出。趙一肩談話中洋溢着十九路軍誓死衞國抗敵到底的民族正氣。 [1] 
1932年2月14日,張治中率領的第五軍奉命出發前方增援。張任左翼軍總指揮,與十九路軍及周輝甫率領的華僑大刀義勇軍馮庸大學女子義勇軍等同仇敵愾,痛殲日本侵略軍。趙一肩親筆撰寫十九路軍總指揮部參謀處發表的《告全國民眾書》:“.....拯民族國家於危亡,伸公理正義於世界......”上海三百萬市民亦發表擁護十九路軍作戰到底的宣言。該部在國內外同胞之精神及物質援助下,廖戰三十二天,迫得日軍三易其帥共擊斃日軍一萬餘名,其中海陸軍官數百人,寫下了中國自甲午以來抗敵卻暴之第一頁光輝歷史。 [1] 
同年3月初孤軍作戰的十九路軍因援軍不繼敵眾我寡而被迫撤退至第二道防線。其時,國際聯盟調查團抵上海調停雙方撤軍事宜。3月5日趙一肩奉命今各部將上海戰役傷亡官兵調查表及俘獲表報告總部,還寫出了有關各戰役總結之文件。 [1] 
5月5日南國民政府與日軍簽訂淞滬停戰協定。5月14日,趙一肩與蔡廷鍇、李擴、沈光漢、區壽年、李盛宗、翁照垣等將領,在蘇州城欣然為上海《良友》雜誌題詞。趙的題詞為:“良友站在前線”。5月16日趙跟隨蔣光蔡廷錯等參加蘇州軍民四萬餘人公祭淞滬抗日陣亡將士追悼大會。是年8月,《淞滬御日血戰大畫史》一書出版刊有國民政府要人及十九路軍將領等題詞。趙一肩親筆題寫“鐵血健兒”四字。 [1] 
1932年5月下旬,南京當局密令處在惡劣環境的十九路軍其往閩西南打紅軍,趙隨軍開拔。5月31日南京國民政府簽訂了喪權辱國的“塘沽協定”,並派遣大軍迫閩境激起十九路軍全體將士公憤。 [1] 
1933年11月下旬,李濟深、陳銘、蔣光、蔡廷鍇、黃琪翔(梅縣水車人)等在福州成立“中華共和國人民革命政府”以敦促南京政府將政權交還人民,予一致抗日救國。趙一肩被委任為改編後之十九路軍第五軍第九師師長,屯守於古田。不久,南京政府派遣十三個師10餘萬大軍直驅北趙率部激戰三晝夜在蔣石之第四路軍進逼下,只得放棄孤城被騙而降。稍後,十九路軍為保全閩省人民生命財產,通電引退。趙一肩抗日未竟,遽然下野,不願在南京當局下任職,遂於次年赴日研究軍事。1935年返國後,再赴英德意等國考察軍事。他在國外三年期間,曾在德國柏林與喬木、鐵生、康蘭等組織抗日聯盟,宣傳抗日救國。1937年“七·七”盧溝橋事變後,趙一肩回國,出任第四路軍參謀處長,投入抗戰。1938年他就任餘漢謀之十二集團軍總部參謀處處長,主編國際新聞三日刊官傳抗日救亡。其時,喬木(中共人士)也參與編輯工作,處境日趨危險,趙便設法掩護喬木安全撤到重慶是年春為紀念1937年10月在東戰場洛陽橋抗日殉國之中校營長李藹(梅縣鬆口人),趙在《李藹烈士哀榮錄》一書中,親筆題寫輓詞:“為捍衞民族生存而犧性丈夫固應如此”。1939 年春,趙出任陸軍一八六師師長,在廣東清遠一帶屢殲日軍。次年春,他揮師轉戰粵北配合友軍,襲擊駐紮新豐縣之日軍,英勇善戰,曾重創日軍。 [1] 
1940年趙一肩轉任第七戰區長官司令部中將高參兼高參室主任。 [1] 
1943年4月,他驚聞國民黨元老廖仲愷之子廖承志在廣東樂昌縣被國民黨當局逮捕,遂千方百計營救其出獄。同年,他奉調重慶國防大學任職。1944年春,赴印度蘭伽中美軍戰術訓練班受訓。抗戰勝利後,1946年春,趙一肩出任軍政部接受美軍救援物資特派員,負責在雲南、廣西經管美援供需品。當時,“接收部”、“救濟署”之國民政府官員飽私囊者不少,趙一肩清廉剛直,經管賬目清楚,頗得美方信任。一次,在滇緬公路入境關卡,趙部緝獲數輛走私西藥之汽車,走私者徑自來到趙的住處向趙夫人留下一筆款項以求寬容。趙回家聞悉後十分氣憤,責怨妻子:“你到現在還不瞭解我的為人。我為官做事,要做到每一國民都知悉我的清白呀!”旋即命部下將此款退回,並依法懲處走私者。 [1] 
1946年夏,南京國民政府成立國防部,趙一肩被委任為國防部第四廳廳長。誰料,他乘飛機抵達上海機場時,驟感喉痛;扶病到南京就職後,病勢日重,隨後入上海中比蕾錠醫院(比利時醫生主辦)住院治療。美國駐中國大使馬歇爾曾親自前往探視病情,並派專機從美國運來治癌藥物。惜藥到之時,趙已因喉癌晚期醫治無效,於7月27日流然逝世,時年48歲。去世時,只留下半個月薪金,別無遺產,足證其一生清廉。 [1] 

趙一肩後世紀念

趙一肩的靈柩由上海水路運回家鄉。1946年秋,葬於梅縣白土鄉林坪陸軍墳場,邑人曾為其興建紀念亭,其墳後來被毀。1987年冬,由其子女重新安葬在梅縣西陽鎮莆蔚村獅形頂並在園側建一紀念碑,有其生前筆跡“鐵血健兒”和400多字的碑文供人瞻仰。 [1] 
參考資料
  • 1.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廣東省梅縣委員會文史委員會編.梅縣文史資料 第29輯 梅縣將帥錄 (第一卷):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廣東省梅縣委員會文史委員會,1997:153-160
  • 2.    陳予歡編著.黃埔軍校將帥錄.廣州:廣州出版社,1998:1165
  • 3.    《梅縣誌》人物—人物傳—三、現代(第1136頁):趙一肩  .廣東省情網[引用日期2024-0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