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赴職梓潼留別畏之員外同年

鎖定
《赴職梓潼留別畏之員外同年》是晚唐李商隱所作的一首七言律詩。該詩首聯謂回想從前畏之與己先後同為王茂元婿,金牀羽帳,同享新婚之喜;頷聯渭同時登進士第,互為姻婭,可是如今畏之家室完聚,而己則於今秋獨賦悼亡;頸聯謂己如失巢之烏鵲,漂泊無依,而畏之夫婦如鴛鴦相守,令己羨慕;末聯謂赴蜀之道路迢遙,不必遠送,即使送到咸陽,則已暮矣。 [1]  這首詩各聯銜接緊密,自傷身世寓於敍事之中,結句以咸陽璧聯夕陽,巧妙而富有風致。 [8] 
作品名稱
赴職梓潼留別畏之員外同年
出    處
全唐詩
作    者
李商隱
創作年代
晚唐
作品體裁
七言律詩
字    數
56

赴職梓潼留別畏之員外同年作品原文

赴職梓潼留別畏之員外同年
佳兆聯翩遇鳳凰,雕文羽帳紫金牀
桂花香處同高第,柿葉翻時獨悼亡
烏鵲失棲長不定,鴛鴦何事自相將
京華庸蜀三千里,送到咸陽見夕陽。 [2] 

赴職梓潼留別畏之員外同年註釋譯文

赴職梓潼留別畏之員外同年詞句註釋

①梓潼:郡名,即梓州,時為東川節度使治所,今四川省三台縣。大中五年七月,柳仲郢節度東川,闢商隱為記室,後又改判官。畏之:韓瞻字,商隱同年進士,又為連襟,時任某部員外郎。
②聯翩:連接。謂商隱結婚的喜事和韓瞻的結婚喜事聯翩相接。鳳凰:《左傳·莊公二十二年》:“懿氏卜妻敬仲,其妻佔之,曰:‘吉,是謂鳳凰于飛,和鳴鏗鏘。’”
③羽帳:用翡翠毛飾牀帳。
④“桂花”句:《晉書·鬱詵傳》:“對曰:臣舉賢良對策,為天下第一,猶桂林之一枝,崑山之片玉。”後遂稱登科為折桂。此句指商隱與韓瞻同一年登科中進士。
⑤柿葉翻時:指柿葉飄翻的秋季。商隱妻王氏卒於大中五年春夏間。
⑥失棲:李義府《詠烏》:“上林如許樹,不借一枝棲。”曹操短歌行》:月明星稀,烏鵲南飛,繞樹三匝,何枝可依。”此以喻自己寄跡幕府、漂泊不定。
⑦何事:猶言無事、有何事。將:攜。
⑧庸蜀:古國名,在今湖北竹山縣東南。《尚書·牧誓》中並稱庸,此處指蜀。 [4] 

赴職梓潼留別畏之員外同年白話譯文

回想當年喜訊聯翩到來欣逢風凰,難忘花燭之夜那翠羽的紐帳紫金矛牀。
在那桂花飄香的時節我們一起喜登科第,可誰知就在柿葉翻飛的深秋我卻獨自為愛妻悼亡。
我就象那無枝可依的鳥鵲長年的飄泊流離,多麼羨慕你總是象鴛鴦平平安安地歡聚一堂。
京師和川蜀遙遙相隔三千里,送別到咸陽時滿月是昏黃的夕陽光。 [4] 

赴職梓潼留別畏之員外同年創作背景

唐宣宗大中五年(851年)夏秋間,李商隱三十九歲,妻去世。不久,東川節度使柳仲郢闢李商隱為節度書記,李即赴職梓潼。 [5]  大中五年(851年)冬,義山離京赴職梓潼,畏之送至咸陽,已是黃昏。此義山咸陽留別畏之作。 [3] 

赴職梓潼留別畏之員外同年作品鑑賞

赴職梓潼留別畏之員外同年整體賞析

這首七律,因自己離京遠行、即將赴職梓潼,連襟來相送,詩人留別,贈詩一首。詩的背景是詩人之妻去世,自己動盪不定,生活、感情都面臨危機之時。而來送別的朋友,正好與自己命運相反,於是借朋友的幸運,來對比自己的不幸,這樣,詩的主旨突出了命運的不公、自己的不幸,抒發了悼亡時的蒼茫淒涼、前程茫茫的感傷情緒。 [5] 
詩先從昂揚的及第、新婚寫起。那時,佳兆聯翩,及第折桂、新婚洞房,接連而來。這正是意氣風發、得意洋洋的時候。“佳兆聯翩遇鳳凰”,音節響亮,情調昂揚。接以“雕文羽帳紫金牀”,選用華美的、色彩鮮豔的詞彙,突出新婚的歡樂。 [5] 
頷聯首句尚連接上一聯的情調,音節、詞彙、情調都從歡樂一邊來,而下一句突然轉到自己悼亡,詞彙、音節、情調頓時有一百八十度的大轉彎。詩是寫給韓畏之的,詩人有的放矢,針對朋友而寫,所以才有這種巨大的轉折。這在詩歌創作方法上講,一要扣題中的“留別畏之員外同年”;二要兼顧朋友;三要形成鮮明的對比,造成讀者審美上的強烈感受。這正顯示了義山的詩歌藝術水平。“桂花香處”對“柿葉翻時”;“同高第”對“獨悼亡”,何等貼切,反差何等強烈鮮明。詩的魅力,正是從這種強烈的反差中形成的。 [5] 
頸聯仍是兩句分寫:不幸的自己,像“烏鵲失棲常不定”,幸福的朋友,卻是“鴛鴦何事自相將”。無枝可棲的烏鵲,與對對雙雙的鴛鴦,又造成強烈的對比。 [5] 
末聯仍從兩方面着筆,朋友來送,叫他適可而止,只送到咸陽。自己前去“庸蜀”梓潼,已是“夕陽”西下時光,茫茫前途,暗淡無光。“送到咸陽見夕陽”,取象何等鮮明獨特,在修辭上這叫“移情入景”,在詩藝上這叫情景交融。低沉的情緒,用“夕陽”來表達,生動感人。 [5] 
短短八句,要兼寫雙方,而且是命運絕然相反的雙方,這是十分難下筆的,而義山卻能寫得出色。 [5] 

赴職梓潼留別畏之員外同年名家點評

清·沈厚塽《李義山詩集》輯評卷上:“朱彝尊曰:‘言有盡而意無窮。’” [6] 
清·陸昆曾《李義山七律詩解》:“義山與韓畏之同為王茂元婿,而一則家室完聚,一賦悼亡;同為開成二年進士,而一則貴顯京華,一馳遠道。所以赴梓潼之職,與畏之刻意傷別而賦此也。” [6] 
清·屈復《玉溪生詩意》卷四:“一同時婚娶,二同奩具之美;三同登第,四忽而大不同;五赴梓潼,六員外夫婦如故;七、八去留合結。” [3] 
清·紀昀《抄詩或問》:“詩亦清楚,苦無佳處耳。” [3] 
清·張採田《玉賂生年譜會箋》:“前詩(按,《留贈畏之》)將赴梓時作,此則行期已定,畏之相送而重贈者。作詩先後,細繹自別。” [3] 

赴職梓潼留別畏之員外同年作者簡介

李商隱(約813~858年),唐代詩人。字義山,號玉溪生,懷州河內(今河南沁陽)人。文宗開成二年(837年)中進士,曾任縣尉、秘書郎和東川節度使判官等職。因受牛僧孺、李德裕黨爭影響,被人排擠,潦倒終身。詩多用憂鬱感傷調子,慨嘆個人的淪落和世運的衰微。最為人稱頌的是一些纏綿悱惻的愛情詩。有《李義山集》。 [7] 
參考資料
  • 1.    周振甫選注.李商隱選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12:184
  • 2.    彭定求 等.全唐詩(下)[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10:1364
  • 3.    黃世中註疏.類纂李商隱詩箋註疏解 第4冊[M].合肥:黃山書社,2009.11:3277
  • 4.    李淼.李商隱詩三百首譯賞[M].長春:長春出版社,1990.12:106
  • 5.    鍾來茵.李商隱愛情詩解[M].上海:學林出版社,1997.07:202-204
  • 6.    周蒙,馮宇.全唐詩廣選新注集評 8[M].瀋陽:遼寧人民出版社,1994.08:357
  • 7.    王開洋,盧克之.鍾祥名勝詩詞鑑賞與評析[M].武漢.武漢工業大學出版社.1997.09.161
  • 8.    滕學欽.李商隱情詩解讀[M].北京:中國海洋大學出版社,2015.11: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