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豆象

鎖定
豆象 Bruchuidae;bruchid;seed beetle 鞘翅目葉甲總科豆象科的通稱。約1000種,分佈於世界各地。中國有40多種。 體卵圓,中小型,少數種類較大。複眼大,前緣強烈凹入。觸角11節,鋸齒狀,櫛齒狀。鞘翅毛有白色、棕色,常形成斑紋 ,末端截形 。幼蟲為復變態,第1齡有長足,胸板有齒,經過一次蜕皮後,足部分或全部消失,形成不甚活潑的蠕蟲型幼蟲。
別    名
Bruchuidae
中文學名
豆象
動物界
鞘翅目
豆象科
分佈區域
世界各地
特    點
複眼大,前緣強烈凹入等

豆象簡介

豌豆象(Bruchus pisorum) 豌豆象(Bruchus pisorum)
鞘翅目(Coleoptera)豆象科(Bruchidae)900多種甲蟲的統稱,幼蟲生活於乾豆上,並以其為食。卵圓形或卵形,長1~10公釐(大至2/5吋),黑色或褐色。成蟲鞘翅短,腹端露出,頭部延伸為寬而短的喙。生命週期以豌豆象(Bruchus pisorum)和大豆象(Acanthoscelides obtectus)為典型代表,這兩種全球都有分佈。
該科昆蟲主要為害豆科植物的種子。大多數種類在野外、部分在倉庫內生活。在氣温較高的地區和倉庫內能全年繁殖,為害蟲,造成豆類大量損失。常見的有綠豆象蠶豆象,分別為害綠豆、赤小豆、蠶豆和其他一些豆類。豌豆象是豌豆的重大害蟲。有的種類是某些豆類的危險性害蟲,如四紋豆象菜豆象已列入國際檢疫對象。
豆象性活潑,善於飛翔,多以成蟲越冬。產卵習性因種而異,除野生外,倉庫內的豆象在所寄生的豆上產卵;豌豆象則在倉內越冬,次年春天飛出到大田,在結莢的豌豆上產卵。豆象多為單宿主,即專寄生於某一種豆科植物,少數食性廣,為害多種豆類。
相關圖片
相關圖片(5張)
豌豆象長約5公釐(1/5吋),深褐色,鞘翅上有白斑。雌蟲產卵在嫩豆莢上,幼蟲鑽莢入豆。受侵染的豌豆能在水上漂浮。大豆象與豌豆象不同,把卵產在乾豆上,可產卵多次。形似豌豆象,惟鞘翅上無白斑。

豆象生活習性

該科昆蟲主要為害豆科植物的種子。大多數種類在野外、部分在倉庫內生活。在氣温較高的地區和倉庫內能全年繁殖為害,造成豆類大量損失。常見的有綠豆象蠶豆象,分別為害綠豆、赤小豆、蠶豆和其他一些豆類。豌豆象是豌豆的重大害蟲。有的種類是某些豆類的危險性害蟲,如四紋豆象菜豆象已列入國際檢疫對象。
豆象
豆象(5張)
豆象性活潑,善於飛翔,多以成蟲越冬。產卵習性因種而異,除野生外,倉庫內的豆象在所寄生的豆上產卵;豌豆象則在倉內越冬,次年春天飛出到大田,在結莢的豌豆上產卵。豆象多為單宿主,即專寄生於某一種豆科植物,少數食性廣,為害多種豆類。

豆象危害特徵

該科昆蟲主要為害豆科植物的種子。大多數種類在野外、部分在倉庫內生活。在氣温較高的地區和倉庫內能全年繁殖,為害,造成豆類大量損失。常見的有綠豆象蠶豆象,分別為害綠豆、赤小豆、蠶豆和其他一些豆類。豌豆象是豌豆的重大害蟲。 [1] 

豆象發生規律

各種豆象均以成蟲在豆粒內、倉庫縫隙、包裝物等處越冬,每年4月中、下旬成蟲開始活動,豆類結莢時,遷飛到田間,於豆莢上產卵。待幼蟲孵化後,蛀入豆莢內危害,豆粒成熟後隨之進入倉庫。
豆象生性活潑,善於飛翔。豆象多為單宿主,即專寄生於某種豆科植物,少數食性廣,為害多種豆類。 [1] 

豆象防治措施

豆象的防治同其他儲糧害蟲一樣,主要從以下方面進行。
①清潔衞生。糧食儲存前,清除糧食中的害蟲、雜質,保證糧食乾燥,清除糧倉中的塵雜、地腳糧和蟲卵;通過日光曝曬、開水燙、藥劑消毒等辦法對木、竹、棉、麻質等儲糧裝具進行消毒
②空倉消毒。入庫前按每立方米80%敵敵畏乳油0.2克稀釋100~500倍噴霧,密閉燻蒸72小時後,通風散氣27小時。
③物理機械防治
日光曝曬法:在盛夏高温晴天,先將場地曬乾曬燙,然後將生蟲糧食倒在曬場攤薄、勒翻,並使糧温在48℃左右保持2~4小時即可殺滅害蟲。
低温冷凍防治:選擇乾燥寒冷的天氣,在下午氣温最低時將蟲糧薄攤在場地上,勤加翻動,冷凍數日。北方寒冷地區可用。
風揚去蟲:把糧食放入風車,搖動風車,把糧食內比較輕的蟲子吹出來,最後將收集的蟲子及雜物燒掉或挖坑深埋。
篩子除蟲:利用糧粒和害蟲的大小形狀不同,用適當大小篩孔的篩子,通過過篩使它們分開。
④穀物保護劑。糧食入倉時拌入糧食中,防止蟲害的發生。常用藥劑有95%馬拉硫磷10ppm、辛硫磷5~10ppm、甲嘧硫磷5~10ppm、殺螟硫磷5~10ppm、溴硫磷8~12ppm、殺蟲畏10~20ppm、溴氰菊酯1ppm等。
⑤熏蒸劑。密封良好的糧倉每噸糧食可用磷化鋁3~5片(每片重3克),空倉每立方米用0.2~0.4片。一般的密封倉庫,每噸糧食用5~7片,空倉每立方米用0.3~0.5片,密閉約5晝夜或更長些。 [1] 

豆象分類

豆象四紋豆象

豆象
豆象(15張)
四紋豆象 拉丁文名:Callosobruchus maculatus
鑑別特徵:成蟲體長2.5~4.0mm。觸角11節,由第4節向後呈鋸齒狀。前胸背板亞圓錐形。小盾片方形。鞘翅長稍大於兩翅的總寬,肩胛明顯。臀板傾斜,側緣弧形。卵橢圓形扁平,長約0.6mm。老熟幼蟲體長3.0~4.6mm。身體彎曲呈“C”形,淡黃白色。蛹橢圓形,乳白色或淡黃色,體被細毛。
生物學特性:在廣東1年可達11~12代。在熱帶地區,可在田間和倉內危害,在温帶區主要在倉內進行危害。成蟲或幼蟲在豆粒內越冬,次年春化蛹。新羽化的成蟲和越冬成蟲飛到田間產卵或繼續在倉內產卵繁殖,產卵期5~20天。幼蟲4齡。成蟲壽命一般不超過12天,生活週期為36天。個體變異很大,每一性別的成蟲存在着兩個型,即飛翔型和非飛翔型。
原產地:東半球的熱帶或亞熱帶地區,但美國最早發現。
中國分佈現狀:台灣較早發現,後在廣東、福建、雲南、湖南、江西、山東、河南、天津、浙江、湖北、廣西等地發現,但基本得到了控制和消滅。
引入擴散原因和危害:現已傳至歐洲、非洲、澳大利亞等地。20世紀60年代初從香港傳入內地,1997年在浙江省首次發現。主要通過被害種子的調運,藏匿於包裝物、交通工具的縫隙處進行遠距離傳播。通過成蟲飛翔、搬運貨物或工具可近距離傳播。危害木豆鷹嘴豆扁豆、大豆、金甲豆綠豆豇豆等多種豆類植物。此蟲在廣西嚴重危害綠豆、扁豆、蠶豆、豇豆,一般蟲蛀率都在20%~30%,甚至80%以上,經濟損失嚴重。
控制方法:除加強嚴格的檢疫制度之外,可採取磷化鋁燻蒸,高頻或微波加熱處理包裝物等方法。國外報道,使用花生油均勻拌入小豆中,可免受四紋豆象的危害。田間也要適時適量地噴灑殺蟲劑以防危害。

豆象檸條豆象

檸條因其抗逆性強、極耐乾旱成為山西省河曲縣退耕還林工程和三北防護林工程的主要栽植樹種。但由於造林模式單一、管理粗放等原因,近年來隨着檸條面積的不斷增加,檸條豆象的發生也逐年嚴重,極大影響了檸條種子收穫和林木自然更新。為此,筆者研究探索了山西省河曲縣檸條豆象的危害特點及成因,提出了綜合防治對策及措施。
發生規律
檸條豆象,屬鞘翅目、豆象科,是危害檸條種子的主要害蟲。此蟲在該縣一年發生一代,以老熟幼蟲在種子內越冬。翌春化蛹,5月上、中旬羽化、產卵,5月下旬孵出幼蟲,8月中旬幼蟲即進入越夏過冬期。有的幼蟲還有滯育現象,長達2年之久。成蟲羽化盛期稍後於檸條開花盛期,即在檸條70%已形成嫩莢時成蟲飛翔力較強,行動迅速,遇驚即飛。成蟲白天棲息於陰暗處,傍晚飛出活動,不斷用頭管插入花筒吸取蜜汁,並取食嫩葉作為補充營養,因此,它也是一種食葉害蟲。成蟲羽化2~3天后交尾、產卵。雄蟲壽命7~8天,雌蟲8~10天,最長17天。卵散產於檸條果莢,果莢有卵3~5粒,最多達10粒。卵期10~15天。幼蟲多從卵殼下部鑽入果莢內,蟲道為直孔。幼蟲多從種臍附近蛀入種子危害。幼蟲共5齡,1頭幼蟲一生只危害1粒種子。
二、危害特點
1.該蟲主要在5~7月間蛀食檸條種子,被害種子的種皮呈黑褐色,表面多有小突起,常有膠液溢出。種子採收後在陽光下曝曬時,常見有帶蟲種子向上跳動。據調查,近幾年檸條豆象幼蟲危害該縣檸條莢果和種子,莢果被害率達20%~35%,種子被害率達10%~25%。被害種子的胚多數被破壞,大部分只留光殼,喪失發芽力。
2.由於該縣90%的檸條林地為純林,樹種的單一,使林內生物種類貧乏,生物間相互依存、相互制約的平衡作用不能很好發揮,加之近年管理粗放,生長多年的檸條林未平茬更新復壯,致使抗蟲能力逐漸下降,導致檸條豆象的發生純林重於混交林疏林重於密林,未平茬林分重於平茬林分。

豆象紫穗槐豆象

拉丁學名:
Acanthoscelides pallidipennis




門:




綱:
昆蟲綱




目:
鞘翅目




科:


屬:


原產地:
美洲

入侵地:
南昌,山東,陝西,黑龍江,遼寧,吉林,河北,內蒙古。

入侵時間及地點:
1980年河北,1998年南昌和山東日照,美國傳入

傳播途徑:
無意引進,隨入境貨物和動植物進入。主要通過種子的調運進行傳播。

寄主:
紫穗槐加州紫穗槐

為害特點:




形態特徵:
1、成蟲體長2.1—2.8mm。頭長而寬,密佈刻點;表皮黑色,僅口器部分有時顯褐色;額區及頭頂疏生白色至淡黃色細毛,額中脊不明顯。觸角11節,向後幾乎伸達鞘翅肩胛部;基部4節(有時也包括第5節)紅褐色,其餘節暗褐至黑色;基部3—4節絲狀,末節端部尖,其餘節鋸齒狀。前胸背板圓錐形;表皮黑色;兩側密被白色或淡黃色毛,中區有時着生黃褐色毛,在基部邊緣及中線處有時着生白色毛,形成較明顯的中縱線。小盾片近似方形,密被白色至淡黃色毛。鞘翅長約等於兩翅總寬;行紋深,行紋內刻點粗大;肩胛突出,色暗而有光澤;表皮大部呈紅褐色,通常在近基緣、側緣及翅縫處黑色;上面密被白色或淡黃色毛,在翅的基部、中部和端部散佈不太明顯的黃褐色毛斑。腹部及臀板被均一的白色毛;胸部腹板表皮黑色;腹部腹板及臀板表皮多呈黑色,部分個體呈紅褐色。雄蟲腹部第1腹板中部扁平,中央有一個由細而短的茸毛構成的白色圓形毛斑,且第5腹板端緣顯著凹入;雌蟲第1腹板中部不扁平,無上述圓形毛斑,第5腹板端緣不明顯內凹,以上特徵可區分兩性成蟲。足紅褐色。後足腿節基部有時色暗;腿節與基節約等寬,近端部有小齒突3個;脛節具前縱脊、後縱脊及側縱脊,端部通常有3個小齒及1個大齒,大齒長約為第1跗節長的1/4。2、雄性外生殖器:由腹面觀,外陽莖瓣端部尖、,兩側緣稍凹,基部與陽莖幾乎等寬;內陽莖有1個大的楔形骨片,骨化極強,其餘微刺呈毛狀,組成1對帶狀物。陽基側突端部稍膨大,頂端着生數根剛毛;兩陽基側突基部癒合,約在端部1/3處開始分離。3、卵長約0.5mm,寬約0.2mm。長橢圓形,淡黃色,半透明,孵化前顏色稍變深。4、幼蟲初孵幼蟲淡乳黃色,長0.4一0.5mm。頭及單眼深褐色。1齡幼蟲疏被淡色長剛毛,有胸足3對。進入2齡後胸足退化。老熟幼蟲體長2.4—3.Omm,肥胖彎曲無足,頭部紅褐色,體被多數長剛毛。-5、蛹離蛹。體長2.3—2.7mm。乳黃色。複眼“U”形,初期為淡紅色,接近羽化時複眼、觸角、足的腿節脛節端部逐漸變為深褐色。




生物學特徵及發生消規律:
在黑龍江省牡丹江市1年2代,以2—4齡幼蟲在野外紫穗槐宿存莢果種子或倉貯種子內越冬。翌年5月下旬至6月上旬在種子內化蛹,蛹期8—10天。新羽化成蟲在被害種子內停留3—5日後飛出。羽化孔圓形,直徑0.8—1mm,邊緣不整齊。羽化孔多位於種莢上端1/4處。6月中旬始見第1代成蟲,6月下旬為成蟲羽化盛期。成蟲飛翔力強,喜在紫穗槐花序和種莢間爬行,受驚時有墜地假死習性,在晴天氣温較高時活動力增強。成蟲壽命17—34天。成蟲取食紫穗槐花蜜,啃食花瓣和幼嫩種莢皮。室內飼養,成蟲對水、糖蜜水及陽光均表現為正趨性。成蟲由種子鑽出後即可交尾產卵,交尾在上午10時左右最集中,一般歷時8— 39min。交尾3日後開始產卵。成蟲產卵開始於7月初,卵產於前一年宿存莢果花萼與種莢間縫隙中。卵多單產,1個種莢上產卵2—5粒。7月上旬始見幼蟲。幼蟲孵出後直接咬穿卵殼底部垂直蛀人種子,7月下旬至8月上旬幼蟲老熟化蛹。幼蟲有4個齡。8月上、中旬第2代成蟲羽化,8月中旬始見第2代成蟲在當年成熟的紫穗槐種莢上產卵。8月下旬始見越冬幼蟲,9月中旬以2—4齡幼蟲越冬,1頭幼蟲僅危害1粒種子。若被害種子在倉貯條件下,該蟲可正常發育並完成全部生活史,並可繁殖後代,反覆危害。此蟲的發生與紫穗槐平茬關係密切。平茬的林分發生少,危害輕。




控制方法:
1.監測。在紫穗槐的開花結莢期,仔細觀察花序中是否有成蟲訪花或產卵。也可通過捕蟲網捕獲部分成蟲;或採集去年的舊莢,看莢上是否有成蟲羽化孔。2.檢驗。用肉眼觀察紫穗槐莢上是否有成蟲羽化孔。3.通過過篩檢查混在種子內的成蟲。用孔徑為2.2mm、2.Omm及1.Omm的3個篩子及篩底,上下疊加過篩。4.染色檢驗法。可將種子浸入1%碘化鉀溶液中染色1.5min,再移入0.5%氫氧化鉀溶液中處理0.5min,取出後用清水沖洗0.5min 後,將種皮有異常變化的種粒挑出,再進行剖檢。被害種子接近種託處有1個直徑1mm左右的黑色圓點。5.比重檢驗法。將種子樣品放入清水內,用玻璃棒充分攪拌,靜止10min後將漂浮的種子撈出進行剖檢。6.X光檢驗。將被檢查的種粒粘在9mmX12mm的白紙板上,用X光機檢查,種仁為一均勻白色實體者為健康種子;種仁顏色灰暗者為未成熟的乾癟種子;種仁內有一弓形彎曲的幼蟲影象者為被害種子。7.處理:恆温下,用70℃的熱水處理種子5-10min,60℃的熱水處理10—20min;用微波處理,當種温達60℃後持續3—5min;溴甲烷硫酰氟每立方米用藥30—35g,氯化苦每立方米40ml,磷化鋁每立方米9—12g,重蒸48—72h,低温條件下溴甲烷及磷化鋁的用量可提高到35—40g,重蒸72—96h。以上方法均可全部殺滅幼蟲。在種子含水量小於12%時不影響發芽率。8、其他防治方法:營造喬灌混交林,結合割條生產,有計劃地做好紫穗槐林的平茬更新復壯,或全面採淨當年的莢果加以處理;種子入庫前用25%敵百蟲粉劑拌種,種子與藥劑的重量比為400:1;林內噴灑50%倍硫磷乳油1000—1500倍液或50%磷胺乳油1000倍液毒殺成蟲,50%殺螟松乳油500倍液毒殺卵和幼蟲。

參考資料
  • 1.    李會平,閆愛華,唐秀光主編.作物病蟲害防治技術:北京理工大學出版社,2013.04:第160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