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話説長江

(1983年首播的中國大陸紀錄片)

鎖定
《話説長江》是由戴維宇執導,陳漢元作總撰稿人 [1]  ,陳鐸、虹雲等解説的一部中國大陸紀錄片。
中文名
話説長江
外文名
Story of the Yangtze River
類    型
紀錄片、人文、地理、歷史
出品公司
中國中央電視台、日本佐田雅志企劃社
導    演
戴維宇
集    數
25 集
製片地區
中國大陸
首播時間
1983年8月7日
每集長度
平均20分鐘
出品時間
1983年
首播平台
CCTV-1
撰稿人
陳漢元 [2] 

話説長江內容簡介

話説長江 話説長江
“你從雪山走來,春潮是你的丰采;你向東海奔去,驚濤是你的氣概……”虹雲陳鐸兩位老藝術家繪聲繪色的解説,濃筆重彩、翰墨華章的解説詞長江兩岸的旖旎風光,以及長江從古到今的傳奇故事……還有那首膾炙人口的《長江之歌》,教人迴腸蕩氣。長江是中國的第一大河。

話説長江節目特色

話説長江 話説長江
《話説長江》採用挑、等、搶的拍攝方法,紀錄真實環境、真實時間裏發生的人和事;在結構上採取分章回連續播出方式;在演播形式上,主持人陳鐸、虹雲直接講解與電視畫面相互配合,充分發揮了節目主持人對節目的貫穿作用。這一系列的創新使《話説長江》在中國電視史上成為一部里程碑式的作品。

話説長江影片揭密

話説長江揭秘一

國內紀錄片最高收視就是《話説長江》創造的。1983年,25集《話説長江》曾在央視創下了40%的收視紀錄,是央視20世紀80年代最受歡迎的電視紀錄片,體現了中國紀錄片的最高水準,也是迄今為止,中國紀錄片收視率最高的一部。

話説長江揭秘二

《話説長江》沒有主題曲,《長江之歌》是借曲寫詞。很多觀眾都認為,20年來唱紅大江南北的《長江之歌》是《話説長江》的主題歌。
再説長江》總編導、當年參與《話説長江》並唯一又參加《再説長江》的李近朱卻糾正了這個説法,“《話説長江》的主題歌不是《長江之歌》,但《長江之歌》用的是《話説長江》的主題音調。”
原來,《話説長江》播出時,還沒有《長江之歌》。後來,央視向全國徵集歌詞,為原來的主題曲配上了歌詞,才有了《長江之歌》。

話説長江揭秘三

日方提出合作出資8億日元。《話説長江》主創之一矯廣禮透露:央視籌拍《話説長江》時,正好有個日本代表團來中國訪問。代表團成員中,有位佐田先生年輕時曾在中國住過,會説中文。他得知將拍這部紀錄片後,提出要和央視合作。
雙方經過談判,然後報外交部批准,雙方組成了長江攝製團。當時資金由日方出,計劃投資是10億日元。但是央視的底線要比這個少,最後雙方的合同是8億日元。
這位佐田先生即是佐田雅志,其祖父曾在中國工作,父親佐田雅人從小生長在中國東北,會説漢語。受家裏影響,雅志從小就憧憬來中國。在2010年4月25日播出的由KinKi Kids主持的音樂節目《新堂本兄弟》中自己爆料説當時拍電影欠下了28億日元的債,當時甚至開展了“拯救佐田雅志”的活動,雖然只是杯水車薪。在2012年7月7日播出的由嵐主持的日本即興綜藝節目《嵐にしやがれ》(交給嵐吧)中爆料欠下的債務不止28億,加上利息有35億之多,直到2010年才差不多全部還清。佐田雅志也在節目中有提過之所以這麼多欠款就是為了拍攝《話説長江》。

話説長江時代背景

話説長江DVD 話説長江DVD
1976年,中國結束了長達10年的動亂,國家的政治、經濟全面回到了正常軌道,人民也面臨精神重建。70年代末期,中國宣佈改革開放,從“文革”浩劫中走出來的中國人,開始憧憬着未來,與過去不同的是,中國人在80年代不僅心裏充滿重塑國家的願望,也前所未有地感受到了人性的自由。1980年1月16日,鄧小平在一次會議上闡述了80年代的主要任務,其中一條是:加緊四個現代化建設。這個目標,在當時就是中國未來美好的藍圖。在過去十幾年間人性世界坍塌得太多,當人們慢慢走向未來,發現內心充滿了迷惘,一方面有着對未來美好的憧憬,另一方面,在這種憧憬中找不到新的方向,世界變化之快,讓人應接不暇。
於是就有了“人生觀大討論”。《人生的路啊,怎麼越走越窄?》這是發表在1980年5月《中國青年報》上的一封讀者來信,這封看似平常的來信,在當時的中國青年當中激起波瀾,因為當年每個中國人可能都面臨“潘曉”這樣的人生疑問。
因此,在那個階段,任何體現國家強大的事件都可能變成全民性振奮民族精神強心劑。在這一點,體育最為明顯:1981年4月,中國乒乓球隊囊括世乒賽全部冠軍;中國足球隊在北京戰勝科威特隊後大學生喊出了“振興中華”的口號;中國女排第一次獲得世界冠軍,“女排精神”激勵了一代人。直到中國在亞運會上獲得金牌總數第一和在奧運會上實現零的突破,每一次勝利對中國人來説都那麼重要,因為這裏面不僅包含着強盛的意義,還有一種被世界認可的願望。那時候的人心裏都憋着一股勁兒,就是希望國家富強。電視紀錄片《話説長江》就是在這個背景下誕生的。

話説長江製作背景

當時(1983年)陳漢元總編室主任,片子是他負責製作出來的,他對節目播出還有一定的權力,他吸取了《絲綢之路》播出時的教訓,即《話説長江》必須按時在每週六的晚20點播出,要求前面的電視節目時間上必須剪接好,超時的話到點就會掐掉。這一點實行起來在當時還有些困難,因為當時做電視節目沒有時間概念,一部電視劇,有的一集40分鐘,有的50分鐘,如果一刀切,會遭到各方牴觸。但是《話説長江》做到了按時播放,並且創造了40%的收視率,這樣,電視台嚐到了甜頭,從此,中國電視節目播出時間開始有了保證。
素材要回來了,但是沒有人願意做後期製作。因為這麼多素材,到底把它製作成什麼樣子,誰都沒把握,尤其是,前期沒有參與,後期直接介入,對拍攝紀錄片的人來説是很忌諱的。最後,台裏決定,由陳漢元擔任總撰稿,戴維宇擔任總編輯,這時,關於長江的一個大致輪廓出來了:線性結構,從長江源頭一直説到入海口。每集30分鐘,一共25集。陳漢元提議,不要像電視劇那樣分成第一集、第二集,而是像章回小説那樣,按“回”來。因此他想到了一個名字——話説長江。也許是陳漢元在看到日本人拍的紀錄片後受到了啓發,也許是他看到過去中國電視人拍的紀錄片太不真實,他希望能在這部紀錄片中做一些突破,比如首次設置主持人這個角色,陳鐸虹雲也因此成為中國電視史上的第一批主持人。陳漢元這樣做就是希望這部紀錄片能夠活潑一些。更重要的是,作為總撰稿人,陳漢元給解説詞定了一個基調,儘量用親切、平實的語言敍述,語言中要有真情,避免空洞、説教式的語言。
恰恰是因為陳漢元的這種理念,觀眾通過《話説長江》感受到了一種從未有過的真切,就是這種真切,把那個時代的人心中共有的一股愛國情懷釋放了出來。
陳漢元:“到了《話説長江》,幾乎全部都是同期聲,拍成都的茶館,裏面熱鬧的聲音、倒水的聲音、小孩打呼嚕的聲音、説書的講《三國演義》的聲音,都錄下來了,這樣子你編出來才當然生動、生活化了。所以我還是把它歸功於對外開放,才有機會看到外國人怎麼拍,也看到很多外國紀錄片,同時也有資金保證,再加上改革開放自己經濟很快發展,節目預算大不一樣了,創作思路大大開放,想象力也豐富了。日本人編了一年多沒編出來,我們自己搞成這樣以後,做成錄像帶,世界各國的音像店裏都賣,但還上不了國外電視台,因為你的敍事方法還是跟別人不一樣。”
在後期編輯的時候,陳漢元反覆強調:“這是一部愛國主義的地理教科書,但任何人寫稿子都不許出現愛國和愛國主義這些詞,而是讓觀眾看完以後自然而然生出對祖國的熱愛之情。我還提出熱愛祖國有幾個方面,一個是熱愛我們的土地,二是熱愛生活在這土地上的人們,三是熱愛在這塊土地上幾千年來我們祖先創造的文明成果,尤其要充分表現我們的祖宗和我們現在中國人的智慧。宣傳色彩越淡越好,一定要貫徹恩格斯的一句話:‘把我們的觀點隱藏在字裏行間。’《話説長江》你看到的總是藍天、白雲、綠樹、笑臉,我自己帶頭,希望其他寫解説詞的人不是簡單站在邊上介紹,也不是第三方主觀的推想,總而言之不要讓觀眾有被強迫感,所以基本上我到現在還是堅持,做節目跟寫文章一樣,目的都是一樣,是有話要説。不是説給自己,是説給別人,別人愛聽不愛聽取決於你講得好不好。”
陳漢元很懷念那個時代,他説:“人們第一次看到那麼大的節目從頭到尾不訓斥人,不居高臨下,而是發自內心帶着情感給觀眾做導遊。我當時説勞駕各位注意,我們不能把觀眾當做上帝,也不能當做父母,一定要把觀眾當做戀人,而且是熱戀中的戀人。跟戀人該説什麼話?”陳漢元回憶起當年拍紀錄片的經歷,很感慨,大家相互之間很尊重,領導也不干預,才會有這部感人的《話説長江》。

話説長江主持人

話説長江參加人員 話説長江參加人員
陳鐸祖籍江蘇淮安,也算是在長江之畔,出生在長江的入海口――上海,陳鐸與長江有着剪不斷的千絲萬縷的聯繫。他説他是喝着長江水長大的。中學時的陳鐸和幾位同班同學特別愛水,上海水面不多,就跑到郊區高橋去看海,其實那就是長江的入海口。因為是走了很遠很遠才看到一望無際的水面,眼前壯美的景色讓陳鐸至今都印象深刻。後來他才知道,那不是大海,那是長江。
拍攝《話説長江》時,陳鐸在電視劇團工作,本來陳鐸要到峨眉山擔任《西遊記》的配音指導,但是由於通訊條件不發達,劇團的秘書沒有接到這個消息,陳鐸便與《西遊記》失之交臂了。沒去成峨眉山的陳鐸有一天接到了《話説長江》總編導戴維宇的電話,問他願意不願意參加這個節目做主持人,當時《話説長江》的名字還沒有定。因為是與日方合作的,長江尚有很多內容日本的拍攝者並沒有收納到他們的畫面中,這些漏失的部分就需要由主持人用語言來補充。陳鐸大致瞭解這個節目,但是卻不知道應該怎樣做主持人。陳鐸問:“你們怎麼會想起找我呢?”戴維宇説,“我們看過你解説的《絲綢之路》。”原來,幾年前,中日合拍的紀錄片《絲綢之路》有幾集是陳鐸解説的,片子拿到日本編輯的時候,很多日本人驚訝於中國還有這樣娓娓道來、不高高在上的解説。陳鐸很喜歡解説,中央人民廣播電台過去很多保留節目都是由他解説的。他問戴維宇:“是解説分量多還是出鏡分量多?”戴維宇説“解説多”。陳鐸一聽解説佔的比重比較大,便一口答應下來。
戴維宇又問陳鐸:“找誰跟你搭檔呢?”陳鐸説:“你們想找電視台的?還是找廣播電台的?”戴維宇説:“廣播電台的也可以。”陳鐸説:“廣播電台的雅坤虹雲的聲音都跟我比較配。”戴維宇問:“虹雲怎樣?”陳鐸説:“虹雲不錯啊,音色好、鏡頭感也很強。”
就這樣,陳鐸走進了《話説長江》。第一次跟《話説長江》組的人見面,陳鐸幾乎鬧笑話。作為乾電視的“老”人,又經常在廣播大院裏碰面,他對一些老同志自然是認識的,但他卻並不識得後來的年輕人。

話説長江主題曲

話説長江簡介

《長江之歌》是二十世紀八十年代風靡全中國的大型電視紀錄片《話説長江》主題歌王世光作曲,胡宏偉作詞,首唱者季小琴。這首歌旋律激昂,歌詞氣勢磅礴,通過對中國的第一長河——長江的描寫與讚美,表達了中國人民熱愛祖國的深厚情感。“長江之歌”題意是關於長江的歌,唱長江的歌,贊長江的歌。長江是我國第一大河,發源青海省唐古拉山各拉丹冬雪山沱沱河,全長6211.31千米,流經11個省、市、自治區,注入東海。它源遠流長,與黃河一起成為中華民族的搖籃,哺育了一代又一代中華兒女。它是永遠值得讚頌的。

話説長江歌詞

話説長江歌詞 話説長江歌詞
你從雪山走來,
春潮是你的丰采;
你向東海奔去,
驚濤是你的氣概,
你用甘甜的乳汁,
哺育各族兒女;
你用健美的臂膀,
挽起高山大海,
我們讚美長江,
你是無窮的源泉;
我們依戀長江,
話説長江音樂會
話説長江音樂會(12張)
你有母親的情懷。
你從遠古走來,
巨浪蕩滌着塵埃;
你向未來奔去,
濤聲迴盪在天外,
你用純潔的清流,
灌溉花的國土;
你用磅礴的力量,
推動新的時代,
我們讚美長江,
你是無窮的源泉;
我們依戀長江,
你有母親的情懷。

話説長江作者簡介

胡宏偉 胡宏偉
胡宏偉,1953年生於遼寧瀋陽市。現為瀋陽軍區前進歌舞團副團長,大校軍銜;國家一級編劇;中國音樂文學學會理事;遼寧省文聯委員;遼寧省音樂家協會副主席、遼寧省音樂文學學會副主席;1978年起從事專業歌詞創作,代表作有《中國共青團團歌》、《長江之歌》、《永不隕落的星——雷鋒組歌》、《軍旗上最亮的星——六英模組歌》、大型歌劇《羽娘》等。《有一支歌》、《向着太陽走》連獲全國"五個一工程獎";大型歌劇《羽娘》獲第三屆全國歌劇(音樂劇)觀摩演出大獎、最佳劇本獎。出版《長江之歌——胡宏偉作品選》、《迷彩寫意》等選集。獲全國、全軍各種創作獎200餘次。榮立二等功兩次,三等功兩次。
《長江之歌》收入了小學六年級下冊語文書中的第一篇課文,還有北師大初一的語文教材,都有胡宏偉的《長江之歌》,還被選為指定背誦的詩文,讀他的詩歌,會有一種心潮澎湃的感覺,選自《話説長江》的主題歌歌詞。

話説長江影片影響

這部25集的關於長江沿岸地理及人文的紀錄片,1983年8月7日在中央電視台首播,播出後反響空前熱烈,全國觀眾的反應以及它被賦予的意義已經遠遠超過了紀錄片本身傳達出的信息,因為中國觀眾第一次全面直觀地看到了國家的人文地理和自然風光。從電視紀錄片的藝術性角度來講,《話説長江》是中國紀錄片歷史上的里程碑,但在當時,人們真正感動的不僅僅是它的藝術感染力,更多是從中讀出了一種愛國情懷。如果沒有當時的社會氛圍和心態,《話説長江》不會被賦予太多愛國主義層面的意義。
《話説長江》引起的巨大反響,跟當時電視在中國的普及有關。1978年,中國還是一個電視機年產量20萬台的國家,80年代是中國電視機突飛猛進普及的10年,到了1983年,全國已經擁有3611萬台電視機,正是因為電視機的普及,才讓《話説長江》變成了一部“愛國主義畫卷”。
《話説長江》播出後在觀眾中的轟動效應是空前的,創下收視率40%的紀錄,引起了紀實節目的收視高潮,25集的宏大規模,至今傳唱的《長江之歌》主旋律,浸透了傳統文化意韻的“話説”形式,將長江的歷史、人文與自然景觀展現在人們面前。當時,新華社以《中國的〈話説長江〉熱》為題,向國外播發了英文電訊稿,説“每到星期天的晚上,數百萬中國人便坐到電視機前,收看由中央電視台播放的電視系列片《話説長江》”。節目先後收到觀眾來信一萬多封,有的評論作品,有的提出批評和建議。還有人寄來自己專門創作的以長江為題的繪畫、書法和歌曲。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