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再説長江

(2006年中央電視台攝製的紀錄片)

鎖定
《再説長江》是由中央電視台製作的33集電視紀錄片,是繼1983年的《話説長江》之後,中央電視台再次攝製的全景展示長江流域自然、人文風貌的專題紀錄片。該片以長江自西向東的自然流域作為貫穿全片的縱線,提煉多個長江領域主題性內容作為橫線,展現出一個廣闊、鮮活、生動而耐人尋味的影像長江 [11] 
該片於2006年7月16日在中央電視台一套首播。
中文名
再説長江
類    型
地理、人文
發行公司
中國國際電視總公司
製片人
劉文
集    數
33 集
在線播放平台
中國網絡電視台
製片地區
中國大陸
首播時間
2006年7月16日 [15] 
每集長度
30 分鐘
總編導
李近朱、劉文
解    説
李易

再説長江劇情簡介

1983年年底,中央電視台播出大型電視節目《話説長江》;20年後,《再説長江》攝製組又一次沿着長江進行大規模拍攝,完成33集電視紀錄片。影片是對20年前腳步的追尋,在尋找當年的人物、往事的過程中,反映了中國滄海桑田、日新月異的變化。水源、浪濤、城市、鄉村、生活、觀念,都呈現出新的活力和麪貌。江邊許多人,兩岸多少事,從江之源到入海口,展開來一幅幅有關長江流域生態和社會的浩繁畫卷,留存的是富有時代特徵的“影像長江” [2] 
再説長江

再説長江分集劇情

    第1集 大江鉅變

    1983年,《話説長江》播出,產生了一個萬人空巷的收視奇蹟。通過電視熒屏,中國人第一次完整地看到了流淌億萬年、養育了中華民族千百年的母親河的真實容顏。2004年,距離《話説長江》播出整整20年後,中央電視台《再説長江》攝製組,沿着長江開始了又一次大規模拍攝。這是對20年前腳步的追尋,某種意義上,這是跨越不同時空的同一次記錄。20年,歷史中的短暫一瞬,而對於世紀之交的長江,卻充滿滄海桑田的意味。它的背後,是一個鉅變的中國。


    第2集 重上江源

    歷史上,走到長江源頭的人微乎其微,人類文明未曾觸及的地方,竟是如此精彩,在海拔5000米以上的生命禁區,雪山、河流、沼澤,共同孕育了一條大江的源頭。狂野的長江從格拉丹東雪山滾滾向東流去,帶着自己原始的血性,一路披荊斬棘,衝破無數的阻礙,流經6380公里,穿越雪山、草地、峽谷、深山,有時洶湧狂暴、有時靜流如歌,一路上為我們帶來了迷人的景色。


    第3集 生命的高原

    一條鐵路穿越三條江河的源頭,一支隊伍護佑着可可西里的安寧,一個藏族家族延續着通天河畔種樹的歷史。20年前,他沿着青藏公路朝拜,現在,他循着青藏鐵路繼續着自己的虔誠。在那一刻,我們的信仰似乎真的是沿着這高原生命線延伸活佛沿線繼續自己的虔誠之旅,長江源可可西里自然保護區的動物們則橫跨這條生命線完成自己的生命繁衍之旅。它們得到了長江源防護林的庇護,得到了可可西里保護站的幹警們的照料,得到了青藏公路司機們的理解。這種人與自然的和諧,才是高原的生命最強音。


    第4集 金沙流韻

    古老的橫斷山脈中,並行奔騰着三條大江,西面的兩條大江向南流去,唯有東面的那一條,固執的轉過了270度的大拐彎,一路向東,穿越華夏大地,迢迢6300公里,終於匯入東海,這條大江,就是長江的上游,金沙江。在這裏,長江在它東區的路上給世人留下了最初的記憶,悠悠金沙江就象改革20年的中國,出手就是一個大手筆,給世人一個驚喜。到處是欣欣向榮的景象,到處是追趕世界的腳步,到處流露出時尚的元素但又不是典雅端莊。金沙江,你在書寫第一詩篇之後繼續東流,中國,你在給人驚喜之後邁着時代的步伐繼續前進。


    第5集 一江東去

    長江流域不僅給後人留下了光輝燦爛的文明,而且還給後人留下了巧奪天工的建築。千年古城麗江、長江第一城宜賓、鬼斧神工的摩崖石刻、永留水下的黃河糧石刻、岳陽樓、滕王閣、長江中下游的柳林建築、古香古色的書院、無不顯示着長江流域先民的智慧和無窮的力量。這些寶貴的建築在今天除了繼續向它的後代解釋先人的歷史之外,還為它的兒女帶來了無限的財富。從源頭開始,長江就開始尋找東流入海的道路。


    第6集 水的年輪

    在高大的岷山腹地,隱藏了兩個註定要讓世人驚歎的秘密——九寨和黃龍。沉寂了億萬年之後,那一次偶然的際遇,使它們終於為人所知,最先來到這裏的人,在它們絕世的美麗面前目瞪口呆。僅僅20年間,九寨與黃龍名滿天下。水,是造就這兩個人間仙境的精靈。九寨與黃龍因水而神奇,因水而神秘,因水而神聖。水,可以有多美,看過九寨和黃龍就會知道。而在這片美麗中,大自然億萬年的造化隱藏了無數的秘密--在青藏高原的西南緣,蒼勁的岷山深處。


    第7集 青銅歲月

    長江是大自然的造化,是歷史的選擇。如果一條大河沒有很好地潤澤自己的百姓,那隻能是一潭沒有生命的死水,永遠不會長久。考古學家林向在片中説:每一代人都只是完成了一段考古的歷史。那些讓人嘆為觀之的文物精品表明:圍繞三星堆的考古歷史,就是將不斷將神話和傳説轉變為現實的永無止境的過程。考古學家始終未能在長江流域找到一個與黃河流域的殷商同時代的,具有類似規模的泱泱大國,20世紀末,長江上游的“三星堆”立即成為舉世矚目的焦點。


    第8集 古蜀沉浮

    在考古學家、歷史學家、出土文物、和相關人物的表述中,一個厚重的神秘古蜀王國變得可以觸摸。“三星堆”的發掘彌補了長江上游文化的空白,現在展現在我們面前的是一條完整的長江文明史。


    第9集 水潤錦官城

    古老的蜀錦與現代的時裝設計、相隔20年茶館中的説書人、10年來經過整治日新月異的護城河、代代延續的新生命。在古今、新舊的強烈對比中,成都展示了它新的活力。時尚從來都是人創造出來的,成都的美永遠不會被遺忘,因為它擁有着古老與現代交織的歷史,這裏的人們始終是富於人文內涵和創造精神的,古老,便是這座城市最深的時尚。他們有精彩的記憶,他們正在書寫這座城市的現在。


    第10集 大佛東漸

    山是佛,佛是山,它們來自一條大江和漫長的歷史深處,過去、現在、將來,人和佛的故事被濃縮在瞬間。在岷江、大渡河和青衣河散將交匯出的凌雲山上,一尊巨大的佛像矗立在山中,古代的石匠開鑿山體,將一座傍水的高山鑿成了一尊巨佛。這就是蜚聲海內外的樂山大佛,而在樂山大佛的對面有一座名山——峨眉山。這座充滿神奇和神秘的名山,彷彿是一個巨大的動植物天堂和藥用植物寶庫。這是一個靈性的世界,在這裏人不是主宰,人在這裏必須接受與動植物共享。


    第11集 天生赤水

    “無酒不成席”,酒在中國人生活中扮演着相當重要的角色。早在1千多年前,長江流域的先民們已開始了釀造白酒的歷史。赤水河,一條盛產美酒的河流,它依附着我們的母親河長江。做為長江流域一條罕見的原生態河流,國酒茅台等眾多美酒的傳奇就來自於這裏。


    第12集 行走江上

    船也許是人類發明的最早的交通工具,從獨木舟到萬噸輪,船見證了文明發展的每一個階段。行走在長江上的船為長江邊的人帶來了方便的交通和繁華的城市,長江也成了一條名副其實的命脈。今天航行在長江上的貨船裝載着大量的產品和原料,長江也成了一條名副其實的“黃金水道”。


    第13集 水火山城

    1997年長江中游的城市——重慶,成為中國第四個直轄市。從《話説長江》到《再説長江》,它有着令人難以想象的鉅變和不變。從來沒有坐落在一個地域的兩個城市有如此懸殊的差別,相隔不過幾百公里,但脾氣血性卻是迥然不同甚至截然相反的:這就是長江上游的成都和重慶。相對而言,嘉陵江和長江激盪在重慶市內、朝天門突出屹立在“山城”的龍頭,地理上的特點造就了重慶人火爆耿直、張揚剛毅的品格。


    第14集 三峽存證

    三峽工程建設的期限為1993年到2009年,在此之間巨大的文物搶救範圍和迫在眉睫的蓄水期限,為我們展現出動人和宏大的場景,三峽文物的搶救意味着兩種可能。這是一個偉大的奇蹟,一個令世人讚賞的奇蹟,一個令子孫難以忘懷的奇蹟,一個個方案,一條條措施都是為了讓這些文化可以完好的保存下來。在這次文物保護過程中中國人的指揮又再次得到展現,未來這些智慧將和這些被保存下來的文物一起訴説中國輝煌的過去,一起訴説人們對於文化的敬仰和傳承,一起訴説一段令人難以忘懷的保護過程。


    第15集 告別家園

    三峽移民是三峽工程的重要組成部分,2000年,家住瞿塘峽口的大溪村民冉應福,經過艱難抉擇,帶領全家九口人,和二百名鄉親一起懷着對家鄉的無限眷戀,揮淚告別三峽,遠遷千里之遙的安徽長豐縣。這也拉開了三峽移民外遷的序幕。三峽百萬移民是一項涉及庫區內外、方方面面的龐大系統工程。全國人民以高度的政治責任感、使命感和主人翁精神,積極投入這一系統工程,共同承擔起這副沉甸甸的歷史重任,奏響了社會主義團結協作的時代壯歌。三峽移民冉應福的對聯寫出了三峽百年移民史,也寫出了三峽水利建設“高峽出平湖”的壯觀。


    第16集 他鄉,故鄉

    三峽移民外遷的最後一年,住了四十年老房子的胡志滿一家滿懷對新生活憧憬,也踏上了遷徙之旅。在銅陵新家他住上了新樓房,分到了新土地,和老鄰居冉應福一樣開始了新生活。兩年後,在他們的老家,三峽大壩已經建成,有數據顯示:三峽庫區移民有人主動外遷,以前人們不願意外遷是因為對今後的生活沒有把握,主動外遷人口的增加正説明了人們對未來生活有了希望。


    第17集 壩夢千秋

    2004年夏天,剛完成蓄水135米不久的三峽大壩,要和長江洪水正面交鋒;來者不善,它的最高洪峯接近於六年前的那場大水,仿如達爾斯摩劍,傍近大壩的黃陵古廟,比1998大水還要高出十多米的駭人水痕,留存至今。建壩治水,根除洪患,42歲的林一山曾是毛澤東心目中的最佳人選。今天,95歲的林一山已雙目失明,他的最大心願是在客廳掛上三峽工程竣工的巨照。而當他的“老對頭”李鋭以85歲高齡登上三峽大壩,非常感慨。


    第18集 江流入海

    離開上游的崇山峻嶺,長江進入了一望無際的中下游平原。從上游帶來的大量泥沙讓這片土地不斷擴大,長江的入海口也隨着泥沙的堆積不斷東移。入海口變遷的過程中留下了一片年輕的熱土,這就是充滿活力的長江三角洲。長江三角洲,長江流域的最年輕的土地,這裏也煥發着勃勃生機,它彰現中國活力,它預示中國未來,它訴説中國的滄桑鉅變,它展示着中國的生生不息。長江,在流經了6380公里後,匯入大海。


    第19集 水映三千峯

    山因水而有靈性,水又因山而婀娜多姿。張家界人正是沿着流淌的溪水,走到長長的澧水,又從家鄉的河水飄到了800裏洞庭湖。在那裏,他們才觸摸到了那條奔騰在自己心裏的長江。20年前《話説長江》熱播時,人們並不知道長江的水脈之上,還有這樣一片深藏在大山中的淨土。張家界地處湘西,屬武陵山脈支系,西南依靠在雲貴高原的邊緣,東西方向是廣闊、平坦的洞庭湖平原,北邊則與萬里長江遙望銜接。特殊的地理位置,造就了張家界優異的生態環境。


    第20集 江湖武漢

    武漢,以“火爐”之稱為世人熟知。這座長江中游的特大中心城市,由武昌、漢口和漢陽三個獨立的城區組成。發源與秦嶺的漢水在這裏匯入長江,於是兩江三鎮遙相呼應,佈局也如圍棋之虎,形成了武昌文教區,漢口商業區,漢陽工業區的功能格局。因此,武漢俗稱江城。一座城市因水而興也因水而患的恩恩怨怨,在武漢這個城市達到了極至。早在三千多年前,漢陽府就是這裏的地方治所,稍後三國時期,武昌又有了軍事哨卡。因此,這裏藉助舟楫之利,自然也是一方富庶之邦。


    第21集 道化武當

    武當山位於長江下游最大支流漢水之濱,在它的正前方是江漢平原,在左面是漢江,在右面就是長江。其主峯天柱峯最高頂1612米。武當山原名“太和山”,相傳為上古玄武神得道飛昇之地,因而太和山供奉玄武,有“非玄武不足以當之”的説法,於是後來改名為武當山。作為中國本土宗教,道教在長江一線流傳甚廣。最終在長江流域形成了青城山、武當山、龍虎山和齊雲山四大道教名山。不過,雖然武當山很早就有人隱居修煉。但直到明朝,它才迎來了一個輝煌的頂峯。通過在這片神奇的土地上所孕育的武當武術,詮釋人和自然的和諧統一關係。


    第22集 廬山説“廬”

    在長江中游,有座山拔地而起;在這山頂,有座小城坐落雲中。這山,叫廬山;這城,叫牯嶺。據説,這座小城海拔1200多米,是長江邊上相對海拔最高的一個城鎮。這是一個健全的,有着現代氣息的小都市。山上的人和上山的人,誰也説不清山上的生活與山下有些什麼不同。“廬”字,在漢語中就是“房屋”的意思。“廬山”,直白地説,就是有房子的山。廬山,一處風景秀麗的地方;廬山,一個讓遊人流連忘返的地方;廬山,一個文人墨客紛紛寫詩作文的地方;廬山,一個風雲人物彙集的地方;廬山,一個神秘而又充滿神奇的地方。


    第23集 無夢到徽州

    徽州位於安徽省最南端,這一行政地理的稱謂存在了近900年,直到1987年改稱黃山市後,徽州從此成了一個古老的地理概念。“欲識金銀氣,須從黃白遊。一生痴絕處,無夢到徽州。”這是明代戲劇家湯顯祖的詩句,詩中的黃白,指的是黃山與齊雲山。至於“無夢到徽州”,不管後人有多少種解釋,徽州的小小庭院,正是人們夢開始的地方。


    第24集 黃山無形

    方圓1200平方公里的黃山山脈,自普門和尚開山以來,仍屬於“飛鳥難落腳,猿猴愁攀登”之地,黃山一直帶着一種自然的野性美,以至於人們慨嘆黃山“無峯不石,無石不奇”。黃山的山和山之間,是一彎淺淺溪流,沿着溪流,是綿延不斷的鳥語花香,這樣的意境,宛若桃花源再現。


    第25集 燈火石頭城

    南京是長江邊有2400年曆史的皇城。它擁有世界上最長的城牆和被列入國家非物質遺產的秦淮燈會。然而,高牆沒有擋住一次次戰火和劫難,南京成為燈火交替的城市。近20年來,南京的城牆得以修復,秦淮燈會比以往更加璀璨。


    第26集 江村變遷

    2005年12月16日,中國第一艘農民建造的“萬噸輪”駛入長江,萬噸輪的主人所在的村子——南京高淳縣武家嘴村,20年間從一個“漁化子村”發展成一個户均資產600萬元,擁有140多艘運輸船的“武氏艦隊”。在中國長江三角洲農村,農忙時節揮舞鐮刀、奮力收割的場景,已經成為了歷史影像。


    第27集 創新浪潮

    長江三角洲自古就是能工巧匠的搖籃。今天,長江邊的一個男人把麻繩搓成懸掛長江大橋的鋼纜,陽澄湖畔的一個女人用繡花針繡出了裝有“龍芯”的電腦——他們創造了不朽的傳奇,他們是長三角成為世界製造業基地的基石。


    第28集 曲水姑蘇

    世界現存最古老的一塊石刻城市地圖——平江圖,見證了一座被長江水滋養的江南古城幾百年未變的城市格局。蘇州,2500年間建造的1000多座園林只餘下69座,而與園林相伴而生的崑曲作為“百戲之祖”曾經盛行200多年,最後也成為了“隔世之音”。20世紀90年代,園林和崑曲相繼被評為世界遺產,崑曲大戲重新上演之時,蘇州城的造園之風又開始盛行。


    第29集 發現古鎮

    一張油畫,使江南古鎮周莊名揚海內外,一個學者,在古鎮“拆屋建廠”的年代四處奔走呼籲,而生長於古鎮的民眾覺醒了的保護家鄉的意識,使今天的人有機會看到江南古鎮珍貴的歷史、發現古鎮巨大的財富。


    第30集 時速上海

    160年前,長江最下游的松江縣向西方列強開放口岸;2010年,世界博覽會將在國際大都市上海舉辦。從外灘的萬國建築羣到浦西的石庫門,從南京路到新天地,從“四大件”到磁懸浮列車,無一不見證着上海的速度與精彩。發展就是積極向上的變化,百年上海的發展,展示的是這座城市的深厚底藴,顯示出它對這些變化的成竹在胸。大上海的任何一步變化,都是它內心規劃的結果,體現出上海所固有的冒險天性。日新月異,才符合上海人的性格。


    第31集 浦東新高度

    520平方千米的浦東,中國最大的城市開發區,有人把它的從無到有説成是“一個時代在田埂上起飛”。20年前《話説長江》從空中拍攝的黃浦江兩岸:浦西高樓林立、浦東一片田野和倉庫。20年後,因為浦東大開發,世界第三高塔、中國第一高樓等在浦東相繼建起,一座新的城市在黃浦江東岸拔地而出。


    第32集 江海交匯的地方

    大浪淘沙、滄海桑田,長江入海口成為直觀的現實。崇明三島歷經1300年歲月,在21世紀“三島聯動”的戰略規劃裏成為長江巨龍口中綠色的翡翠。20年來黃浦江和吳淞口的變遷,展示了長江的門户令人憧憬的未來。


    第33集 生生不息

    20世紀80年代開始,長江流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同時也給母親河帶來了沉重的負擔。水污染是長江流域環境保護的另一個問題。長江流量大,沿江許多城市和地區都將長江當排污場,傾倒生產、生活垃圾。還有一些地區保護本地環境不遺餘力,卻將污染源轉移到其他地區,致使層層轉嫁層層污染,環境保護只治標不治本。現在保護長江已刻不容緩。我們不能只索取不回報,我們必須將長江的可持續發展納入沿江城市的發展戰略中,讓母親的臉上笑容永遠綻放。一直以來,人們熱愛長江,但更多的是利用長江。今天,越來越多的人開始認識到:維護長江是我們每一個人的責任、我們要為一條生生不息的長江作出努力。


分集劇情參考資料 [1]  [14] 

再説長江幕後製作

2003年8月,該片經中央電視台編委會批准作為重點項目立項。2004年8月1日,該片在長江源頭開拍。攝製組花了整整兩年的時間,行走在萬里長江之上,飛越了長江沿岸12個省市,拍下了55000分鐘長江的影像。該片中有很多《話説長江》的鏡頭重現,《話説長江》中的很多人物也重又走進新片中 [11] 
為全面瞭解《話説長江》播出後長江流域的突出變化,把握拍攝《再説長江》的立意,攝製組製片人劉文、編導李近朱等一行,在策劃期間曾到長江委與委領導和專家座談,瞭解長江水系最獨特的地域現狀、反映長江流域歷史變遷的遺存、重大水利工程概況及對長江具有特殊意義的支流和湖泊,使全片體現水的特殊內涵、對人類影響的深刻意義等 [10] 
該片拍攝過程中有許多個“第一”:第一次用高清攝像機記錄了長江源頭的影像;第一次用直升飛機記錄了海拔5800米的長江之源;第一次飛躍萬里長江進行了有史以來最大規模的航拍;第一次運用真實再現和動畫合成的方式演繹了長江文明的源流;第一次運用高清動畫和衞星遙感航拍的方式,展現了長江的生命脈絡 [9] 

再説長江主創團隊

出品人
作曲
總監製
文學顧問
監製
盛亦來、楊剛毅
解説
總製片人
航拍
趙翀、王軍、朱奕、胡庭玉、陳立新
總編導
李近朱、劉文
動畫製作
國雯、江濤、李萌、林偉、趙衍雷
執行製片人
黃衞
宣傳統籌
苑文剛、鄭偉
策劃
鄭鳴(兼第25至32集總編導)胡智鋒
責任編輯
田源、趙翀、徐笑梅、戴品寧
編導
王影、謝媛、黃寧、王世偉、張毓雄、董鑫、李俠、楊海莉、趙恆剛、史強張蠡董崇飛李苒
製片主任
徐玉剛
總攝影
技術監製
郭忱、粟小斌、李志平、崔建偉
攝影
朱奕、陳林聰、王影、李雄、程受琦、何威、邰武旗、史強、劉五洲、張蠡、姜可千、李亭、陳立新
總協調
王廣令、吳晟煒
職員表參考資料 [3] 

再説長江獲獎記錄

時間
獎項名稱
獲獎方
獲獎情況
2007年9月
第七屆中日韓電視製作者論壇最佳紀錄片獎 [4] 
《再説長江》
獲獎
2005〜2006年度中國廣播影視大獎優秀對外電視新聞類獎 [12] 
2007年12月
中國文獻紀錄片二十年(1986-2006)經典作品獎 [13] 

再説長江發行信息

《再説長江》配套圖書 《再説長江》配套圖書
2006年7月15日,時長90分鐘的《再説長江》開播特別節目《以長江的名義》在中央電視台一套播出。2006年7月16日,《再説長江》在中央電視台一套黃金時間正式首播 [11]  。由上海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出版的紀錄片同名圖書也於播出之際同步發行。

再説長江作品評價

再説長江正面評價

《再説長江》內容的豐富性,恰似一部以長江為觀察視點的檢閲中國改革開放成果的百科全書。一部33集的洋洋鉅作,涉及從歷史到當代的“宗教,哲學,藝術,生活”,自然保護,交流對話,和諧發展等全球性的主題。真正是一部關於中國和世界對話,和平發展的百科全書。它通過大量鮮活的人物和情感的細節,賦予了這種全景以鮮活躍動的生命力 [6] (《中國廣播電視學刊》路海波評)
《再説長江》的畫面構成很豐富,既有年代久遠的歷史資料,又有《話説長江》中的對比影像,有情景再現的遠古文明場景,還有大量運用動畫技術製作的長江水系圖和工程原理演示。各種類型的畫面集合在一起,構成了一個豐富的視覺信息系統。片中可謂無景不美,無論是拍攝角度、景別,還是色調、影調,每一個畫面都經過了精心構圖。許多畫面無不見拍攝者的匠心,也因此而令人難忘 [5] (《中國電視》雷衞評)
《再説長江》題頭 《再説長江》題頭
《再説長江》創作者們用“天”、“地”、“人”文化思想,表現出一條負載多重意義的長江。在片中,有很多的鏡頭和解説詞着重表現了長江的新考古、新經濟、新景觀、新文化。與“天”、“地”、“人”創作思路相對應,這部作品還有一個明顯的特點是以普通人為主體,透過平平凡凡的人來透視長江的生命力,通過“小我”來折射長江的鉅變。相比《話説長江》,它採用大主題和小細節穿插的方法,將大主題放在後景,將故事和人物置於前景,使得長江更貼近時代、貼近現實,讓觀眾看到一個你我他視角里的長江,看到一個年輕的、朝氣蓬勃的長江 [7] (《當代電視》李小麗評)

再説長江負面評價

如果説《話説長江》是電視節目,其多種新元素如主持人、徵集主題歌曲、動態的結構、與觀眾的互動等等的採用都是體現一種大眾傳播意識的話,《再説長江》則是一部大型的經營出來的紀錄片。紀錄片《再説長江》力求做得精緻,注重畫面的完美,敍述的嚴謹,結構的完整,充滿了理性,卻很難再有《話説長江》的激情,也難以堅守20世紀80年代電視人的那一份純情,有時會有追趕新潮的意識,某些地方則難免會流露自我的傾向。詩人氣質過重,傳媒意識淡漠,這一點恰恰體現了中國電視紀錄片界的一個傾向 [8]  。(《中國廣播電視學刊》何蘇六評)
縱觀整部片子,集與集之間用力不夠均勻,缺少一個內核來架構整部作品,因而呈現給觀眾的就是內容的雜亂無序,這體現出主編導和單集編導之間缺乏溝通與交流。同時,儘管整部紀錄片語言風格不統一,給創作者提供了較大的發揮餘地,但是,整部片子如果沒有一條主線來結構全篇的話,自然是散亂而無頭緒的。同時,集與集之間勾連不緊密,缺少懸念,也難以讓觀眾形成收視期待,影響整部紀錄片的播出效果 [9]  (《中國電視》牛慧清評)
參考資料
  • 1.    《再説長江》  .央視網.2012-12-15[引用日期2021-09-19]
  • 2.    張同道主編.世界紀錄片作品辭典.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17.03:463
  • 3.    紀錄片《再説長江》(央視網視頻版/2017年)片尾字幕27分28秒至27分50秒  .央視網.2017-05-23[引用日期2021-09-25]
  • 4.    中國電視劇如何打開國外市場  .中國藝術報-中國文藝網.2007-09-28[引用日期2021-09-26]
  • 5.    雷衞.《再説長江》:煥然一新的影像長江[J].中國電視,2006,(第11期).
  • 6.    路海波.長江的鉅變與中國的鉅變——看33集大型電視紀錄片《再説長江》[J].中國廣播電視學刊,2006,(第9期).
  • 7.    李小麗.變之魅力——從《話説長江》到《再説長江》看國產紀錄片的風格演變[J].當代電視,2006,(第11期).
  • 8.    何蘇六.“不盡長江滾滾來”——從《話説長江》到《再説長江》[J].中國廣播電視學刊,2006,(第9期).
  • 9.    牛慧清.《再説長江》的“再説”之道[J].中國電視,2006,(第10期).
  • 10.    孫軍勝. 長江委人與《再説長江》[N]. 中國水利報,2006-09-14(現代水利版).
  • 11.    劉文.以長江的名義,見證20年中國鉅變——大型電視紀錄片《再説長江》的創作構想[J].現代傳播-中國傳媒大學學報,2006,(第4期).
  • 12.    中國廣播電視協會編.中國廣播影視大獎廣播電視節目獎獲獎作品集 2005-2006 電視卷.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08.10:307-309
  • 13.    王明軍,閻亮著.影視配音藝術(第2版).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15.02:194
  • 14.    劉文,李近朱主編;中央電視台《再説長江》攝製組著.再説長江 大型電視紀錄片.上海:上海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6
  • 15.    節目時間表 2006年07月16日 星期日  .CCTV.com 電視指南[引用日期2023-07-13]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