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許昌人

鎖定
國家文物局河南省文物局2008年01月23日在北京宣佈,出土於河南許昌靈井遺址的古人類化石,考古學家將其命名為“許昌人”,經北京大學周力平光釋光實驗室測定,年代為距今10.5-12.5萬年。
美國《科學》雜誌2017年3月3日發表論文稱,人類演化研究取得突破性進展:10多萬年前生活在河南省許昌市靈井遺址的“許昌人”,可能是中國境內古老人類和歐洲尼安德特人的後代。 [1] 
中文名
許昌人
動物界
脊索動物門
哺乳綱
靈長目
人科
人屬
許昌人
分佈區域
許昌市

許昌人背景介紹

許昌人
許昌人(3張)
對於人類起源問題,國際學術界有很多理論,最著名的包括“非洲起源説”及“多地區起源論”,這是長期以來全世界古人類學家爭論的熱點問題。一個經拼貼復原後幾乎完整的古人類頭骨化石“許昌人”,將為我國古人類進化研究提供重要線索,它是繼北京猿人之後我國古人類研究的又一重大發現,這一發現填補了中國現代人類起源中的重要一環,並有望打破人類“非洲起源説”的觀點。國家文物局河南省文物局2008年01月23日在北京宣佈,發現的古人類化石出土於河南許昌靈井遺址,考古學家已正式將其命名為“許昌人”。此次河南許昌靈井遺址發掘開始於2005年6月,而“許昌人”頭骨發現則是在2007年年底。

許昌人發現遺址

許昌人頭蓋骨出土遺址 許昌人頭蓋骨出土遺址
“許昌人”古人類頭蓋骨化石是在許昌市一個叫靈井的舊石器時代遺址發現的。1965年春,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的周國興在位於河南省許昌市西北約15公里的靈井鎮西側一個村民挖井挖出的堆積物中,採集到一批動物化石和打製石器,認為屬“中石器時代”,引起史前考古界的重視。1992年,靈井遺址被公佈為許昌市級文物保護單位。2005年,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對這處史前遺址進行考古發掘。2005年12月的考古發掘中,本來是準備在12月15日結束,但一直不斷出“東西”,就延長了一天。第二天欲罷不能,又將工期推到了17日,就在這一天,突然發現了頭蓋骨化石。2005年6月,經國家文物局批准,河南省文物局組織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正式對該遺址進行考古發掘。至今,共發掘遺址面積260平方米,出土舊石器時代石器、骨器和動物化石共計3萬餘件。
專家稱,“許昌人”的身份可能有幾種推測,一是從北京猿人一直延續下來的中國人種中的一環,二是從非洲來到亞洲的非洲人,也有可能是兩個人種進行雜交後的“新人類”。我國專家經過多學科研究傾向於第一種説法,不僅是因為頭蓋骨信息含量的一致性,遺址中出土的大量石器、骨器都是本土文化面貌,少見外來因素影響。當然,研究剛剛開始,“許昌人”的真實面目會逐步浮出水面。

許昌人挖掘出土

“許昌人”出土始末
2005年6月29日是第一個石英片出土的日子,開始是很小的一片,接下來是成組地顯露。
後來,化石陸續出土,有鹿、馬、牛、犀等的化石。石片、石器人工打擊痕跡清晰可見,化石石化程度相當完好。到2005年年底,出土石製品2452件,動物化石3000餘件,被國家文物局評為當年度全國重要考古發現。
2006年在上年度工作的基礎上,又開了幾個探方,收穫頗豐。
17日上午剛一上工,就有人説:“今天人頭該出來了!”又有人説:“出了人頭,讓領導(領隊)請客!”類似的話,自2005年發掘以來,不知重複過多少遍,誰也不會因此而留意,但客還是要請的。工地上的工友們,已跟我們發掘兩年半,其間,工具改進過5次,很多人手上,早已是舊繭加新繭。常人手指是圓的,他們的手指卻是方形的。單一的工序,反覆的操作,加上刻苦用心,他們早已成了發掘化石、石器的行家,來自農家的他們是我心中最可愛的人!此時,他們心裏也許明白,靈井的發掘僅有區區幾個小時了,重大發現的機會已為時不多。
許昌人 許昌人
負責9號探方的技工曹秀梅一再告誡:“穩住,穩住,和往常一樣!”可話音未落,在探方東北角發掘的李翠雲民工卻急促地喊道“有——戲——了!”周圍的人有些慌亂,曹秀梅過來清理化石上面的泥土,化石的輪廓頓時清晰起來:骨頭表面光圓,更重要的是,在化石的一側邊上已清楚地顯露出了骨縫,這是人以外任何動物化石所不具有的特徵。她一邊清理,一邊語無倫次地説:“不是,牛頭,不是!是個牛頭……”
此時,正在鄭州伏案起草2007年靈井發掘工地的年終總結,我寫道:“靈井發掘工地在2007年的發掘工作中,儘管受到了各級領導的關心,全體同志的共同努力,取得了很大成績,但是,不能不坦率地説,尋找人類化石的希望卻從此……”這時,桌上的電話鈴響了,是曹秀梅的電話。
我的第一反應是,工地都到最後時刻了,還會有什麼不測的事情發生?因為任何一個考古工地,領隊最擔驚的是安全問題,文物安全,人身安全,哪一樣出了事,領隊都吃不完兜着走;最怕的是,你天天在那裏都是好好的,但你剛一離腳,就來了事;更怕工地冷不丁地打來個電話什麼的,那多半不是好事……電話裏説,發現了一塊圓圓的骨頭,邊緣有骨縫,像是人的頂部。我立刻站了起來,大聲説道:“全體——停下!給我看好化石,我馬上就到!”
這個電話,這個發現,使靈井遺址的發掘發生了重大轉折!

許昌人理論價值

驗證人類起源“多地區進化説”
中國科學院院士吳新智等10餘位專家在研究發掘出土的古人類頭蓋骨化石及同層伴出的石器和動物化石標本後認為:此次出土的人類頭蓋骨化石層位明確可靠,處於第四紀晚更新世早期地層。
許昌人 許昌人
在國際學術界關於現代人類起源有兩種説法。一是“非洲起源説”,即中國的北京猿人等在距今約20萬年前消失,現代中國人都是來自非洲的人類的後代。一是“多地區進化説”。“中國古人類連續進化學説”就是其中之一。其重要依據是發現了115萬年前的藍田人、50萬年前的北京人、10萬至20萬年間的遼寧金牛人、1萬至4萬年間的北京山頂洞人等,幾乎是一個完整的進化體系。但是,這個體系卻存在着關鍵缺失:沒有5萬~10萬年間的人類化石。而這一時期正是“非洲起源説”推斷非洲智人走向世界取代各地早期智人的關鍵時段。此次發現距今8萬至10萬年的“許昌人”頭蓋骨,正處在這個非常關鍵的時間段。為此專家表示:這不但是中國考古學和古人類學領域的一次重大發現,而且對研究東亞古人類演化和中國現代人起源具有重大學術價值。

許昌人考古意義

意義:填補中國古人類進化的空白
許昌人 許昌人
在這片保存較完好的遺址中發掘出土古人類頂骨和枕骨、顳骨的化石共計16塊,經復原後發現“許昌人”其眉脊較突、前額低平窄小、枕突隆起、骨壁較厚。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員、靈井考古發掘隊領隊李佔揚在接受早報記者採訪時表示,這一距今10.5萬年至12.5萬年的完整頭骨可以提供該時期古人類研究大量準確數據,在這以前,這一時間段的數據為空白。現代人類區別於古人類的標誌就包括頭骨變薄、眉脊突出程度減弱等,有了可比照的數據對於研究中國地區古人類進化脈絡將有重要意義。
李佔揚介紹説,比發現完整的頭骨更令人興奮的是,在頭骨內側還附着有類似腦殼內膜的組織。科學家可以藉此來研究舊石器時代祖先的腦部神經。.在此次靈井古人類遺址發掘中,除了古人類頭骨外,還出土石器和牛、馬、鹿、犀等動物骨骼化石約3萬件,其中包含大量古人類行為信息,從出土石器判斷,該遺址上活動的古人類並未受到外來猿人活動的影響。
在東亞地區如日本、韓國,還有東南亞地區,我們基本沒有發現古人類化石。中國現代人起源問題的解決將為亞洲各國現代人的起源提供參考。

許昌人保護工作

市政協委員、市文化局副局長高宇平説,“許昌人”的發現,對我們而言是一種歷史責任和使命。我市多措並施,抓好遺址周邊環境整治,為繼續考古發掘、保證文物安全、開展文物宣傳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許昌人 許昌人
———領導重視。省委書記徐光春專門作出批示,高度讚揚包括靈井“許昌人”遺址在內的河南入選項目為文化強省建設作出了重要貢獻。市委書記毛萬春、市長李亞專程到靈井“許昌人”遺址調研,就宣傳、保護、規劃、利用等工作作出部署。———行動到位。省文物管理局、市政府分別召開了“許昌人”遺址環境整治現場辦公會,許昌縣委、縣政府切實履行文物保護職責,靈井鎮專門成立了保護遺址的隊伍。
———效果明顯。遺址周邊的垃圾、雜物已全部清運乾淨,周圍民房的立面已粉刷完畢。通往遺址規劃道路的拆遷工作已基本完成,考古發掘地護欄安裝和粉刷已經完工。許昌靈井遺址考古發掘隊在考古發掘工地建立了臨時工作用房,各項考古發掘工作正按計劃順利進行。

許昌人所獲榮譽

許昌人 許昌人
2007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評選揭曉,許昌靈井“許昌人”遺址位居榜首。

許昌人合作研究

據介紹,“許昌人”頭骨化石的研究工作將分兩個階段進行,第一階段是將人類化石斷塊在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高精度CT實驗室進行掃描取得基礎數據,第二階段是在奧地利維也納大學對化石掃描的大量數據進行處理。
CT掃描技術作為一種新的技術手段應用到古人類學領域,已引起古人類學研究的重大變革,其主要特點是可以對化石作無損切片檢測,並對古人類化石的精細器官、硬組織微細結構進行斷層掃描,快速提取內部結構及準確分割,以達到三維立體重建的可視化效果。
維也納大學人類學系的Weber教授是世界上將該項技術用於人類化石研究的發起者,他和他的研究小組用CT掃描技術對出自非洲和世界上其他一些主要的人類化石進行研究,取得了重要收穫。同時,維也納大學人類學系建有包括世界上幾乎所有已發現的古人類化石的數據庫,在此將確定“許昌人”在世界古人類學上的進化位置。
“許昌人”頭骨化石的模型已經復原,並取得了測量、分析資料和初步結果。此次中奧合作,將對以往的研究進行檢驗和提升。
河南靈井“許昌人”遺址是中國首次發掘的以泉水為中心的舊石器時代晚期遺址,已出土大量精美細石器、牙針、赭石染料等文化遺物3萬餘件,從中發掘出土的距今8萬-10萬年古人類頭骨化石及相關資料,是中國、東亞乃至世界古人類及其文化的重大發現,對於研究現代人類的起源具有重要意義。

許昌人最新進展

許昌人化石出土

“許昌人”2號頭骨化石出土
“許昌人”2號頭骨出土地 “許昌人”2號頭骨出土地
5月8日,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員、考古發掘領隊李佔揚,接受大河報記者專訪時透露,許昌靈井鎮許昌人遺址考古發掘又有重大發現——在同一探方出土了第二顆10萬年前的“許昌人”2號古人類頭骨化石。

許昌人再次出土

“許昌人”1號旁再次出土頭骨化石
今年4月,由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主持發掘的靈井許昌人遺址,新出土了27塊古人類頭骨化石斷塊,有完整的枕骨、部分頂骨、眉脊、面骨和顱底骨等,骨骼多數可拼接復原。其中,面骨和顱底骨屬首次發現。
這批新發現的化石,分佈在9號探方西部約3平方米的範圍內,和此前發現的“許昌人”頭骨化石相距較近,屬同一地層,年代測定距今10萬年左右。
李佔揚介紹,2007年年底出土的16塊古人類頭骨斷塊,因處在現代人起源敏感時段的10萬年前而引起學術界高度關注。之後,該頭骨被命名為“許昌人”,並被評為當年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之一。
次年,在9號探方東部的地層中,又找到12塊屬同一個體的頭骨斷塊。兩次出土的斷塊,已成功復原一顆基本完好的古人類頭骨化石標本。
但隨後幾年,9號探方內積水較多,不利於繼續發掘,考古發掘工作轉向較高位置的10號、11號和12號探方,雖然在石器類型上有所增加,動物化石也出現了一些新種類,但新的人骨化石卻一直未再出現。
近期,靈井地區旱災嚴重,地下水位大幅下降,利用這一難得的機會,在對9號探方的繼續發掘中,又有了新的收穫。

許昌人古人食腦證據

“許昌人2號頭骨”或是古人食腦證據
這次出土的古人類化石,根據化石斷塊在人體解剖部位上重複出現的情況,推定化石來自另一個體。 [2] 
4月2日,經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吳秀傑研究員和趙忠義高級工程師現場觀察,確認是一新的古人類頭骨。根據專家建議,新發現的頭骨可稱為“許昌人2號頭骨”,以區別於此前的“許昌人1號頭骨”。
專家認為,2號頭骨和1號頭骨一樣重要,它不僅為遺址增加了新的人科成員,而且在研究中可以互相印證和參照,最大限度地修正已取得的認識。比如1號頭骨的腦量非常大,現可通過2號頭骨腦量的測量對比,知道這一現象是個例還是羣體中的普遍現象。
“許昌人”2號頭骨化石部分斷塊 “許昌人”2號頭骨化石部分斷塊
更為珍貴的是,在頭骨內壁發現有成組的石片劃痕,可能是古人食腦或其他行為最直接的證據。 [3] 

許昌人期待新發現

新的古人類化石再次出現仍可期待
今年是靈井許昌人遺址的第10個考古發掘年份,已發掘面積近450平方米,完成發掘的面積僅120平方米,而整個遺址面積在3萬平方米以上。
在同一探方出土兩顆10萬年前的古人類頭骨,在世界範圍內也是罕見的。李佔揚説,目前正在發掘9號探方以西及與之相鄰的13號和14號探方,因為這兩個探方仍在被推斷的埋藏人類化石的範圍內,期待新的古人類化石再次出現。
靈井許昌人遺址已公佈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截至目前,該遺址已出土數以萬計的石器和哺乳動物化石。遺址性質為古人類在泉水邊屠宰動物、製作石器或其他工具的工作營地。除兩顆“許昌人”頭骨化石外,還有眾多石器和哺乳動物化石。
李佔揚表示,頭骨化石的發現,對於研究東亞古人類演化和中國現代人起源具有重要意義;出土的大量細石器、微型鳥雕和早期陶片,時代距今1.35萬年,對於研究中國北方陶器的起源、新舊石器時代過渡也十分重要。
“十年磨一劍”,經過堅持不懈的發掘和研究,靈井許昌人遺址已在探究中國現代人起源、雕刻藝術起源和華北地區陶器的起源等方面取得重大進展,靈井許昌人遺址已成為世界上最為重要的古人類遺址之一。 [4] 

許昌人源説

靈井“許昌人”衝擊現代人化石“非洲起源説”
現在,生活在世界各地的黃、白、黑等人種,其起源問題是學術界長期爭論的一個焦點問題。
人類的起源和現代人的起源是兩個截然不同的概念。現代人的起源是指早期人類怎樣演變成現在生活在世界各地的人的問題,是從人到人的問題,它是人類演化過程中最近的一段;而人類的起源則是指古猿怎樣演變成人的問題,是從猿到人的問題。
現代人的起源有兩種理論,一種是“單一地區起源説”,認為現代人是非洲南部的早期智人侵入世界各地而形成的;另一種是“多地區起源説”,認為亞、非、歐各洲的現代人是由當地的早期智人以至猿人演化而來的。兩種理論爭論的中心問題是:現代人起源於非洲的早期智人,還是起源於各洲早期智人以至猿人。
1987年初,美國伯克利大學的卡恩等幾位研究者提出了“夏娃理論”。他們選擇了祖先來自非洲、歐洲、中東、亞洲、新幾內亞和澳大利亞的147位婦女,分析了她們胎盤細胞內的線粒體的DNA,該DNA只有母體遺傳,不像細胞核的DNA由雙親遺傳,因而其追溯過程最後會導向一位單一的女性祖先。
最終,卡恩等人認為所有嬰兒的線粒體的DNA最後都追蹤到約20萬年前的一個非洲婦女,她可理解為現代人的祖先。大約13萬年前,她的一羣后裔離開非洲分散到世界各地,取代了當地的土著人。這一説法被稱為“線粒體夏娃假説”。
從1998年開始,中國遺傳學家分析了中國的現代人的基因變異,得出結論認為,有些來自非洲的現代人在6萬年前來到中國,取代了當時生活在這裏的古人類。
這兩種觀點長期對峙,“非洲起源説”佔據上風。因為在“許昌人”發現以前,已知最早的兩塊現代人化石都出自南部非洲,被認為早於10萬年前,被“非洲起源説”的擁護者們用以作為主要證據支持。
李佔揚表示,“許昌人”頭骨化石的出現,無疑對“非洲起源説”構成了不可迴避的衝擊。 [5] 

許昌人新的古老型人類

許昌人頭骨
許昌人頭骨(4張)
2017年3月3日,《科學》雜誌發表了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與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北京大學、華東師範大學、美國聖路易斯華盛頓大學合作對河南許昌人頭骨化石的研究論文:“在中國許昌發現的更新世晚期古老型人類頭骨( Late Pleistocene archaic human crania from Xuchang, China)”。研究發現:距今10.5-12.5萬年,中國境內生存着一羣體質特徵非常特殊的古老型人類——許昌人,其頭骨呈現出更新世晚期人類、東亞中更新世直立人以及歐洲尼安德特人的混合特徵。他們不是早期現代人、不是尼安德特人、不是海德堡人、也不是直立人。他們是一種新的古老型人類,目前還無法將其歸入任何已知的古老型類羣之中。 [6] 
許昌人特殊的體質特徵,反映出東亞更新世晚期人類演化特點既具有一般性的趨勢,同時還呈現一定程度的地區連續性和人羣間交流。這項研究以詳實的化石形態特徵和精細的地層年代數據提供了華北地區晚更新世早期人類形態變異及演化模式的化石證據,標誌着我國學者在人類演化研究領域取得的又一項突破性成果。 [6] 
研究小組採用形態觀測、高清晰度CT掃描、手工及三維虛擬復原等手段,對許昌人頭骨進行了拼接和復原,分別製作了1號和2號人頭骨虛擬及實體的復原頭骨及顱內膜。在此基礎上,對許昌人頭骨形態特徵、測量數據、腦形態、腦量、顱骨內部結構等特徵進行了細緻的研究並與世界範圍內古人類化石及數據進行了對比。 [6] 
研究發現:許昌人頭骨呈現複雜的混合及鑲嵌性形態特徵:
(1)腦顱的擴大和纖細化:1號頭骨的顱容量約為1800 cc,2號頭骨雖然小於1號,但也位於晚更新世人類的平均值附近。骨壁變薄,顱形圓隆,枕圓枕弱化,眉脊厚度中等。從中更新世到晚更新世早期, 人類腦量具有增大及纖細化的演化趨勢,許昌頭骨明顯擴大的腦量符合這一演化特點, 進一步證實這一時期的人類具有相似的演化模式;
(2)具有東亞中更新世早期人類(如周口店直立人、和縣直立人等)的原始及共同特徵:包括低矮的頭骨穹隆、扁平的腦顱中矢狀面、最大顱寬的位置靠下、短小並向內側傾斜的乳突。許昌人頭骨具有東亞古人類一些原始特徵及若干共同的形態特徵,提示從更新世中、晚期,東亞古人類可能具有一定程度的連續演化模式;
(3)具有與典型的尼安德特人相似的兩個獨特性狀:一個性狀表現在項區, 包括不發達的枕圓枕、不明顯的枕外隆突伴隨其上面的凹陷;另外一個性狀是內耳迷路的模式,前、後半規管相對較小, 外半規管相對於後半規管的位置較為靠上。這兩個獨特性狀, 其中一個性狀(枕圓枕上凹/項部形態)在東亞早期人類頭骨不清楚; 另外一個特徵(內耳迷路比例)在東亞古人類只出現了1例. 許昌頭骨在枕圓枕上凹和顳骨內耳迷路半規管的形態上與歐洲的尼安德特人相似, 暗示了兩個人羣之間基因交流的可能性。許昌人頭骨具有的這種混合性,尤其是鑲嵌性頭骨形態特徵, 反映東亞更新世人類演化特點既具有一般性的趨勢,同時還呈現一定程度的地區連續性以及與其它地區古人類之間的交流。 [6] 
近10年來,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古人類化石研究課題組在中國更新世中、晚期人類演化開展了大量的野外調查、發掘和化石研究工作,取得了一批原創性研究成果。該課題組先後在湖北鄖西黃龍洞、湖南道縣福巖洞、安徽東至華龍洞等地發現了珍貴的古人類化石。在現代人起源領域開展了多方面的實驗研究,先後完成對廣西崇左智人洞、許家窯、馬壩、盤縣大洞、道縣等中更新世晚期及晚更新世早期人類化石形態、病理、創傷、先天畸形等研究,提出早期現代人至少10萬年前在華南地區出現、部分中國更新世晚期人類化石具有歐洲尼安德特人形態特徵等觀點。同時,在研究中注意到東亞地區更新世晚期人類演化不同步,在化石形態方面呈現明顯區域性差別。這一地區早期現代人直接祖先的地區分佈及化石特徵還不清楚,尤其缺乏可靠的化石證據。
吳秀傑研究員認為,許昌人化石的發現和研究為探討這一問題提供了新的化石證據。許昌人很可能代表着華北地區早期現代人的直接祖先中的一支。許昌人頭骨化石呈現的複雜及鑲嵌性形態特徵為中國古人類演化的地區連續性以及與歐洲古人類之間的交流提供了一定程度的支持。但需要指出的是,東亞更新世晚期人類演化比以往研究認為的要複雜的多。東亞古人類演化並非單純的“線性進化”或者"取代"的簡約模式,在晚更新世早期,東亞地區可能並存多種古人類羣體, 不同羣體之間有雜交或基因交流。 [6]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