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西泠懷遠

鎖定
《西泠懷遠》是著名外交家、當代詩詞大家厲聲教創作的一首七言絕句
作品名稱
西泠懷遠
作    者
厲聲教
創作年代
1956年
作品體裁
七言絕句

西泠懷遠作品原文

西泠懷遠
垂柳依依小小家,再別西泠自天涯。
無情咫尺人如月,猶趁春殘照落花。
作者原注:1956年休假回杭,臨去徜徉西泠橋畔,見風月如常,嘆伊人不再,兼懷遠人,翌日回京途中所作。
作者後記:1964年文革前夕,西泠蘇小之墓毀於紅衞兵之手,千古風流,一時狼藉。後杭州市政府2004年重修蘇小小墓。2006年再赴西泠,幾度流連,恍如隔世。美人如花難再得,昔日深情,今亦不復記憶。重拾舊作,感慨記之 [1] 

西泠懷遠作品註解

①西泠:此處指西泠橋。西泠為杭州西湖風景區地名,建有西泠橋。宋代以前稱“西林”或“西村”。蘇小小墓秋瑾墓都在此地。附近另有西泠印社。西泠印社創立於清光緒三十年(1904),是海內外研究金石篆刻歷史最悠久、成就最高、影響最廣的文人社團,有“天下第一名社”之譽。作者祖父即是西泠印社創始人之一厲良玉
②小小:即蘇小小。蘇小小(479年-約502年),南朝齊時期著名歌伎、錢塘(今杭州)第一名伎,常坐油壁車。唐代白居易李賀,明朝張岱等歷代文人多有傳頌。蘇小小自幼父母雙亡,寄居錢塘西泠橋畔。她文才橫溢,雖為歌妓,卻潔身自愛,與阮郎一見鍾情,但最終被棄。蘇小小鐘愛西湖山水。在她陷獄病死後,依其“埋骨西泠”的遺願,曾受蘇小小資助登第的鮑仁出資為她造墓西泠橋畔,並立“錢塘蘇小小之墓”一碑。 [2] 

西泠懷遠白話譯文

楊柳依依的西泠橋畔,是多情人蘇小小的故居。
我將再次離開這蘇小埋骨的西泠,獨自奔赴遠方。
人若無情,哪怕近在咫尺,也遙不可及,像遠在天邊的月亮。
那月光,正無情地照在春末凋零的落花之上。 [2] 

西泠懷遠作品評析

詩作頗得古人懷遠詩的精髓,然立意精巧方面似有過之而無不及。
詩作開頭取景在楊柳依依的西泠橋畔,頗有深意。楊柳,自古是送別詩的頭號客串角色。“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風吹柳花滿店香,胡姬壓酒勸客嘗。金陵子弟來相送,欲行不行各盡觴。”正如這些千古名句一樣,作者只用了“垂柳依依”四字,既描繪了眼前所見的景緻,又令全詩充滿了被楊柳的意象固化的離愁別緒,如千絲萬縷的柳枝柔條,動人心絃。除了楊柳,作者又以“小小家”寥寥三字,讓西泠下蘇小小埋骨的香冢進入畫面,同時,又含蓄地把多情的蘇小小與無情的離人進行了對比。
接下來第二句既交待了再次離鄉遠行的背景,又恰當地接着前面的楊柳推出了離別的主題。
第三句更巧妙地把近在咫尺的人與遠在天邊的月進行比較,還在末句含蓄地表達了離別的哀傷。傷離人之無情,如同非要照出落花的月光。黛玉葬花,是不忍美麗的落花陷於污淖,不忍花一般的美人遭遇不幸;作者怕見落花,則是不忍那相聚的短暫和分別的殘酷,猶如好花不常開,好景不常在,看似傷春,實是惜別。然而,自古“多情總被無情惱”,無情之人,無情之月,全不在乎作者傷春惜別的情愫,花落春殘,行將遠別,卻只有作者一人黯然神傷。這一去,又是遠赴異國他鄉,真是斷腸人在天涯。
全詩明是寫景,實是抒情,構思精妙但又感情自然真摯,寫景清新脱俗,同樣是寫離人,寫落花,卻沒有侷限於離人與落花本身。結合作者身為外交官,常年客居異國,遠別親人的人生經歷,此詩所展現的,不再是通常文人的傷春悲秋的感性,而是作者先國家大事而後個人情感,為國為民犧牲自我的真實情感經歷,更能感動讀者。作者也正是因為有着更高的追求和覺悟,所以並未過度沉湎於兒女情長,而是運用新鮮的比喻和巧妙的對比,讓別離的場面不再死氣沉沉,在淡淡的哀愁之外,有了一種與美景融合的鮮活的生命力,令人耳目一新。 [2] 

西泠懷遠作者簡介

一代大師厲聲教介紹 一代大師厲聲教介紹
厲聲教(1935年1月7日-2017年8月6日),籍貫浙江杭州,生於南京,長於上海。中國共產黨的優秀黨員、傑出外交家、國際法學家、教育家、詩詞家。
有“詩人外交家”之稱的厲聲教被譽為“學貫中西的一代大師”。他的作品影響深遠,其中《望海潮·悼周恩來總理》、《癸丑年九月懷周總理》、《浣溪沙·甲戌年夏夢麴院荷花》、《辛卯季春謁厲杭二公祠》、《訪二公祠尋厲公墓不獲》、《觀潮有感》、《採桑子·西湖四詠》等被公認為當代詩詞中的經典之作。
作為當代國學代表人物,其作品和事蹟被編入《中國當代詩壇選藏》、《靜安文史》、《杭州黨史》等典藏文獻及大、中、小學教材中,並被翻譯成英文、法文、西班牙文、德文、俄文、日文等多種語言文字。鳳凰網評價其為“當代罕有的具有世界影響力的,融中西文化精髓於一身的,中華傳統文化的集大成者”。
厲聲教是中國近現代著名教育家厲麟似的長子,清代詩壇泰斗厲鶚的七世孫。 [3-5]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