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訪二公祠尋厲公墓不獲

鎖定
《訪二公祠尋厲公墓不獲》是著名外交家、當代詩詞大家厲聲教赴西溪國家濕地公園拜謁厲杭二公祠,同時尋訪其先祖厲鶚墓時所創作的一首五言律詩,表現了作為詩人的厲聲教將憑弔先人的思古幽情寄託於杭州山水之間的超逸情懷。 [1-2] 
該詩立意深遠,感情真摯,韻律優美,用典精妙,更藴含了豐富的哲理卻不落説教之窠臼,於沁人心脾之際發人深省,讀之如曲徑通幽,別有一番天地。 [3] 
作品名稱
訪二公祠尋厲公墓不獲
作    者
厲聲教
出    處
厲聲教詩詞選:江山代有弄潮人
作品體裁
五言律詩

訪二公祠尋厲公墓不獲作品原文

厲杭二公祠 厲杭二公祠
訪二公祠尋厲公墓不獲
孤塋湮鶴跡,晚照蔣村前。
階下蕉煙碧,堂前蝶夢酣。
南湖花隱月,北渚水含煙。
樊榭吟遊處,石窗薜荔纏。
作者後記:2014年再赴西溪,謁厲杭二公祠並訪家祖厲公鶚之墓。幾經尋訪,得悉乾隆壬申樊榭公歿後葬於西溪王家塢,地近交蘆庵,即今之蔣村鄉王家橋。道光戊子至抗戰前,茭蘆庵二樓曾供奉厲公鶚及其姬人之木主,墓則不知所終。祠堂地處一隅,祠畔山房,堂下芭蕉,人跡罕至。或因歷劫,碑碣不存,更無簡介,便有遊人,豈明就裏?暮年恐難再訪,憾甚。然人世功名,無非莊周夢蝶,蕉葉覆鹿,倘厲公復生,亦當不以為意也。適逢西溪花朝,繁花滿徑,煙水縈迴,頗足遊觀。盤桓竟日,乘月而歸。 [1] 

訪二公祠尋厲公墓不獲註釋譯文

訪二公祠尋厲公墓不獲詩句註釋

①孤塋:孤墳,即厲鶚之墓。
②蔣村:即厲鶚墓及厲杭二公祠所在地。據記載,厲鶚墓在杭州市西湖區蔣村鄉王家橋村三組,位於今西溪國家濕地公園。
③鶴跡:鶴的爪印。西溪濕地多水鳥,此處泛指水禽的爪印。
④蕉煙:指芭蕉葉。典出唐·錢珝詩《未展芭蕉》:“冷燭無煙綠蠟幹,芳心猶卷怯春寒”。以綠色的蠟燭比喻未展蕉葉,此處以綠蠟之煙為喻體比喻蕉葉。
⑤蝶夢:指蝴蝶憩息。此處用莊周夢蝶之典故,典出《莊子·齊物論》。莊周夢蝶是戰國時期道家學派主要代表人物莊子所提出的一個哲學命題。在其中,莊子運用浪漫的想象力和美妙的文筆,通過對夢中變化為蝴蝶和夢醒後蝴蝶復化為己的事件的描述與探討,提出了人不可能確切地區分真實與虛幻和生死物化的觀點。
⑥南湖花隱:此處雙關。西溪濕地多水,南湖與下句中的北渚,皆指水泊,此其一;又厲鶚晚年自號南湖花隱,此其二。
⑦樊榭:此處指厲鶚,厲鶚號樊榭,有《樊榭山房集》、《樊榭山房集外詩》留世。樊榭本義語出晉·葛洪的《神仙傳》。該書記載,劉綱偕夫人樊雲翹雙雙飛昇成仙,後人在二人昇仙處建觀,觀旁建樊榭以祀樊夫人。
⑧石窗:石材做的窗户,多見於寺廟山房,此處用以描摹二公祠的幽靜。唐·姚合寄元緒上人》詩:“石窗紫蘚牆,此世此清涼。”唐·張喬再題敬亭清越上人山房》詩:“石窗清吹入,河漢夜光流。”
⑨莊周夢蝶:典出《莊子·齊物論》。莊周夢蝶是莊子所提出的一個著名的哲學命題,由於它包含了浪漫的思想情感和豐富的人生哲學思考,引發後世一眾文人騷客的共鳴,成為了他們經常吟詠的題目。
⑩蕉葉覆鹿:典出《列子·卷三〈周穆王篇〉》。春秋時,鄭國一名樵夫打死一隻鹿,怕被人看見,就把它藏在坑中,蓋上蕉葉,後來他去取鹿時卻忘了所藏的地方,於是就以為是一場夢。後以“蕉葉覆鹿”比喻得失榮辱如夢幻。 [3] 

訪二公祠尋厲公墓不獲白話譯文

在厲公墳墓的蔣村故址前尋訪到夕陽西下,孤墳已湮沒不見,泥地上只留下水鳥的爪痕。
信步二公祠前庭,階下蕉葉碧綠,堂前粉蝶蹁躚。
適逢西溪花朝,繁花遮住了淡月,周圍湖泊碧水含煙,讓人不由想起自號南湖花隱的厲鶚公。
他當年吟詩遊賞的所在,現在石窗上攀纏着藤蘿薜荔之屬,格外幽靜。 [3] 

訪二公祠尋厲公墓不獲創作背景

根據作者原注,詩作的創作時間是在2014年。作者再赴西溪濕地公園尋訪厲鶚墓,但仍未能找到。幾經周折考證到厲鶚墓存廢的歷史和今已不存的現狀,基本確認了遷址厲鶚墓故地的厲杭二公祠就是西溪現存的厲鶚遺蹟的情況。 [3] 

訪二公祠尋厲公墓不獲作品鑑賞

這是一首憑弔詠懷、寫景抒情與哲學思辨自然融合的詩作。該詩立意深遠,感情真摯,韻律優美,用典精妙,更藴含了豐富的哲理卻不落説教之窠臼,於沁人心脾之際發人深省,讀之如曲徑通幽,別有一番天地。
首聯點題並交待了時空,烘托了岑寂而又清幽的氛圍:“孤塋湮鶴跡”句,一個“孤”字奠定了感情基調,又一語雙關,既映射了作者此次追尋厲鶚墓不獲,孑然而返的經歷,又致敬了郊寒島瘦,孤清傲岸的墓主人厲鶚。而“湮鶴跡”寥寥三字,既交待了作者無功而返,求之不得的尋訪經歷,又彷彿令讀者親見先人墳塋湮沒不存,故地惟餘草長鶯飛的景象,生動傳神。西溪多水,濕地多水鳥,樊榭之墓已杳,但水鳥爪痕猶在。這“鶴跡”的意象,又令讀者想起蘇軾“人生到處知何似,應似飛鴻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鴻飛那復計東西”的詩句,聯想到厲鶚孤寒不仕,不慕富貴的一生和獨樹一幟,流傳青史的文名,不經意間,方見格調。
夕陽西下時的西溪濕地 夕陽西下時的西溪濕地
“晚照蔣村前”句,承上啓下,呼應前句,交待尋訪地點“蔣村”,將尋訪經歷進行了更加具象化的描寫,又以“晚照”二字,從眼前在故址蔣村的尋訪不獲,將視角轉至天邊的夕陽,為下文的時空切換和微妙的氛圍轉換做了巧妙鋪墊。
詩的頷聯,是尋訪轉為遊覽的銜接環節,且用語、意象雙關,內涵深刻。表面看,頷聯二句以工筆白描般的手法描寫了遷移至厲鶚墓故址的厲杭二公祠的實景,堂前種植了芭蕉,蝴蝶蹁躚而至。芭蕉、蝴蝶,本就是詩詞中經典的文學意象,蕉葉著雨添愁,蝴蝶穿花含情。但作者卻並未侷限於這基礎的實物意象,而是結合古詩“綠蠟春猶卷”等典故和“蕉葉覆鹿”、“莊周夢蝶”的典故,進行了雙重用典,推出“蕉煙”與“蝶夢”的意象。蠟燭般捲起的蕉葉綻綠,如煙;停歇了翅膀的蝴蝶酣眠,入夢。這煙與夢,都是不夠真實的意象,那蕉葉覆鹿之屬,早不知是真是夢,莊周夢蝶之人,亦不知蝶夢我夢,紅塵萬丈之中,黃粱一夢之間,何為真實,何為虛幻?
“階下蕉煙碧,堂前蝶夢酣”二句,看似平淡,實則深刻,堪稱大家手筆。作者將眼前實景與經典意象和著名典故巧妙結合,將發人深省的內涵藴於清新風雅的景緻,將寫實與寫虛自然融合,不落窠臼,不着痕跡,寫出了古往今來多少先賢哲人共同的慨嘆和疑問:人生如夢,汲汲於名利,正是當局者迷,一旦夢醒,不知如何自處。
厲鶚吟詠雕像 厲鶚吟詠雕像
詩的頸聯,表面寫的是作者渾忘尋訪不成的失落和全心遊覽西溪美景的經歷,實際上通過巧妙的用典,既表達了對先人的追慕懷想,又展現了西溪的人文之美,鋪陳富麗又立意新穎,描繪生動而意境高遠。“南湖花隱月”句,表面描寫了西溪處處花開,處處碧水,繁花滿樹遮住了初升新月的美麗風光。實際上,是因為熱愛杭州美景,特別是西溪美景的厲鶚自號“南湖花隱”,作者方有南湖花隱月之語。以明月比喻故人為詩詞常用手法,李白哭晁衡詩就有“明月不歸沉碧海”之句,因而句中之月又是比喻厲鶚,此句又有一重含義,就是作者觀花遙想當年厲鶚歸隱南湖,吟詠梅花的歲月,景仰,羨慕,緬懷,感慨,兼而有之。
“北渚水含煙”句,手法與“南湖花隱月”句相同,表面是寫西溪煙水縈迴的美景,實際用典,典出厲鶚描寫西溪風光的名句“一曲溪流一曲煙”。作者遊賞西溪的山水,也是在追尋先人厲鶚吟詠山水的足跡,一路煙水,一路詩情,生動地表現出了西溪濕地人文歷史與自然風光的交相輝映。
頸聯手法高超,自然流暢地將流連眷戀西溪美景的現實與追思先人風骨和文采的想象自然結合,將寫實與用典巧妙融合,文思不凡,意境高遠,且對仗工整,音韻優美,為不可多得之句。
尾聯再次雙重用典,別出心裁地藉助具有深厚含義的文學意象,巧妙收束了遊賞逸趣,繼而以開放式的手法,呼應了開頭的尋訪憑弔,繼續抒發了作者深深的思古幽情,讀來引人遐想,意趣無窮。
通往厲杭二公祠之徑,雜草叢生 通往厲杭二公祠之徑,雜草叢生
“樊榭吟遊處,石窗薜荔纏”句,表面是實寫西溪的二公祠茭蘆庵等地點原是樊榭先生(即厲鶚)吟遊山水之所,是文人墨客往來之地,如今卻石窗上爬滿薜荔藤蔓,物是人非了,似乎是憑弔詠懷之老例,但實際上,此句雙關,“樊榭”二字另有一重典故,是後人為紀念仙人樊夫人白日飛昇而建的,此句又可以理解為仙人音信已杳,空餘俗世之人無限懷想之意,是對厲鶚離塵絕俗,清高自守,潛心著述,文傳後世之不凡人生的高度評價。厲鶚年輕時曾作遊仙詩三百,頗有離塵出世之想。厲鶚雖文士清高,但決意隱於山水,故文雖孤峭,卻無壯志難酬之沉鬱氣。作者以曾為凡人,後修仙得道的樊氏仙子比喻曾經自詡為“厲遊仙”並以“樊榭”為號的厲鶚,可謂再恰當不過。反觀作者全詩,雖也滲透了淡淡的寂寥孤清之感,但在藝術表達上卻能做到哀而不傷,美而不媚,雅正渾厚又清新脱俗,同時又思想深刻,感悟透徹,由此可見,作者身為厲鶚後人,加之自身經歷,對厲鶚的人生理念與文學風骨有着較為深刻的理解,可謂數百年後樊榭的知音。作者如斯文筆,如此詩情,亦不愧為樊榭後人。
全詩內涵豐富,思想深刻,煉字如金,用典精妙,對仗工整,韻律優雅,且手法高超,運用了經典的意象又能推陳出新,不落俗套,憑弔詠懷與寫景白描巧妙結合,引人入勝,哲學思辨與真摯情感水乳交融,發人深省,頗具大家風範,較之於古今諸多憑弔詠懷佳作,不遑多讓。 [3] 

訪二公祠尋厲公墓不獲作者簡介

厲聲教 厲聲教
厲聲教(1935年1月7日-2017年8月6日),籍貫浙江杭州,生於南京,長於上海。中國共產黨的優秀黨員、傑出外交家、國際法學家、教育家、詩詞家。1956年進入外交部,代表新中國參與了中緬、中印、中朝、中蘇等邊界談判及聯合國海洋法會議等重大國際談判,被公認為國際海洋法和中國邊界與海洋事務權威專家,是《聯合國海洋法公約》中文本的主要起草人與定稿人之一,並參與了英文本的起草與定稿工作,為國家的外交事業作出了傑出貢獻,受到周恩來總理的點名肯定與兩次接見。
有“詩人外交家”之稱的厲聲教被譽為“學貫中西的一代大師”。他的作品影響深遠,其中《望海潮·悼周恩來總理》、《癸丑年九月懷周總理》、《浣溪沙·甲戌年夏夢麴院荷花》、《辛卯季春謁厲杭二公祠》、《訪二公祠尋厲公墓不獲》、《觀潮有感》、《採桑子·西湖四詠》等被公認為當代詩詞中的經典之作。作為當代國學代表人物,其作品和事蹟被編入《中國當代詩壇選藏》、《靜安文史》、《杭州黨史》等典藏文獻及大、中、小學教材中,並被翻譯成英文、法文、西班牙文、德文、俄文、日文等多種語言文字。鳳凰網評價其為“當代罕有的具有世界影響力的,融中西文化精髓於一身的,中華傳統文化的集大成者”。厲聲教是中國近現代文教界代表人物厲麟似的長子,清代文豪厲鶚的七世孫。 [2]  [4-5]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