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西安城市規劃

鎖定
為了適應城市經濟的快速發展,解決城市在建設中出現的新的規模、特色、交通、形態等問 題, 西安此次總體規劃從宏觀層面和戰略發展角度出發, 深入研究瞭如何在西部大開發戰略 中,加強西安對區域的輻射和帶動作用,提升西安的戰略地位等問題後進行了修編。 在修編過程中,陝西省委、省政府,西安市委、市政府及各界專家和市民都給予了高度的關 注和大力支持。 西安市委書記袁純清和市長孫清雲多次親臨市規劃局進行指導, 規劃局也多 次組織各方面專家對規劃中的重點問題進行深入研究和論證。根據總體規劃,在未來 16 年 內,西安的城市規模、城市形態、交通基礎設施、生態人居環境等將會有較大的改變。
中文名
西安城市規劃
意    義
帶動區域協調化發展
拼    音
xī ān chéng shì guī huá
突出體現
歷史文化名城的保護

西安城市規劃歷史沿革

西安市是陝西省省會。地處關中“八百里秦川”腹地,北臨渭河,南依秦嶺山脈,地勢平坦開闊,土地肥沃,氣候宜人。
西安地區是中華民族文化發祥地之一。據考古發現,舊石器時代早期的藍田猿人在市轄區內灞河兩岸生活;6000多年前新石器時代的原始社會村落半坡遺址坐落在市內滻河東岸;傳説中的中原各族共同祖先黃帝的陵墓在西安以北的黃陵縣。先後有西周、秦、西漢、新莽前趙前秦後秦西魏、北周、隋、唐等朝代在西安地區建都,共計1100多年,是中國六大古都中建都最早、歷時最長的一個(見長安城)。唐代以後,京都東遷,西安仍是西北地區重鎮。現存有阿房宮、漢長安城、未央宮大明宮的遺址,大雁塔小雁塔興教寺、鐘樓、鼓樓、明長安城城牆和城樓等重要古蹟。

西安城市規劃城市規劃

西安城市規劃 西安城市規劃
1953~1972年規劃  1953年結合中國第一個五年計劃骨幹工業項目的廠址選擇,編制了西安城市總體規劃、近期發展規劃和部分居住區的詳細規劃。規劃確定城市性質是以精密機械製造和紡織工業為主,科學、文化也較發達的社會主義城市。規劃期為20年(1953~1972)。規劃的城市人口規模為 120萬人,總用地 131平方公里。①城市佈局:由於鐵路橫穿城北,以及考慮到保護位於西北郊和北郊的漢唐都城遺址,城市主要向東、西、南三個方向發展。工業區佈置在東郊、西郊和西南郊,南郊安排文化教育和科學研究單位。工業區和舊城之間為居住區。舊城為明初(1370)所建,仍予保留,城內安排行政機構和較大的企業、事業單位。市中心區佈置在舊城內,“新城”、“西華門”、“鐘樓”和“鼓樓”等廣場分別規劃為集會、文化、遊憩和生活服務廣場,組成一個既有分工、又有聯繫的廣場系統,成為全市人民活動的中心。②道路系統:基本保持隋唐長安城的棋盤式格局,以現有舊城道路為骨架向四郊延伸。③園林系統:保護歷史文物遺址,並充分利用自然地形,儘可能均勻佈置;同時把小遊園居住小區結合起來佈置。④近期實施的方針:充分利用舊城,基本上不進行改建;主要發展東、西、南三個近郊,保留東南郊、西南郊為發展備用地。
1953年以來,西安基本上是按照上述的規劃方案進行城市建設的。至1972年城市人口發展到130.5萬人,建成區面積為100平方公里,城市公用事業和市政設施都有相應的發展。
1980~2000年規劃  在原有總體規劃基礎上進行修訂補充,制定了新的總體規劃(1980~2000)。關於城市性質,新規劃主要是明確和增加了保護古都風貌和發展旅遊事業。新規劃確定:2000年的城市人口規模控制在180萬人左右,城市用地為160餘平方公里。城市佈局除東北郊外,北郊、西北郊仍加以控制外,原規劃的西南郊備用工業區仍予保留。按照這一規劃佈局,到1984年底,城市人口已有160萬人,建成區已發展到130平方公里。
西安城市規劃 西安城市規劃
新規劃突出體現了對歷史文化名城的保護。規劃確定,把保護、恢復、重新利用歷史文化遺址、風景名勝和古建築同發展現代城市的功能結合起來。在城市東郊、南郊、西郊沿唐長安城牆遺址從金光門明德門延興門,開闢 100米寬的林帶和風景路,以顯示唐城南半部的輪廓。拓寬構成原唐城中軸線的朱雀大街;從體育路、明德門遺址,到蓮湖公園承天門遺址,全線開拓為50米寬的林蔭道。在明德門以北 600米地段內建明德門博物館。將興善寺薦福寺慈恩寺、青龍寺、大明宮、興慶宮、西市等名勝古蹟聯接起來,組成一個點、線、面相結合的整體,以體現唐長安城的歷史風貌。規劃提出要保持明城的完整性,將明城遺址的城牆、四座城門樓、護城河和環城林帶構成一個保護區,建設成環城公園。規劃還確定對豐、鎬兩京城、秦阿房宮、漢長安城未央宮長樂宮等遺址的保護區進行綠化,建立遺址公園;並將歷史上的園林風景點和史前遺址如曲江池、半坡村等納入園林規劃,對古代文物遺址劃分為絕對保護區、文物環境影響區和環境協調區,加以分級保護。在絕對保護區內,嚴禁進行新的建築;在文物環境影響區內對新建房屋的高度、體型、用途等作了限制性規定;在環境協調區內,根據古建築之間的空間聯繫和一定的視野要求來確定空間景觀,嚴格限制高大建築物和構築物(如煙囱水塔等)的建設。(見彩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