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大明宮

(大唐帝國的大朝正宮)

鎖定
大明宮,大唐帝國的大朝正宮,唐朝的政治中心和國家象徵,位於唐京師長安(今西安)北側的龍首原 [1-5]  ,是唐長安城三座主要宮殿“三大內”(大明宮、太極宮興慶宮)中規模最大的一座,稱為“東內”。自唐高宗起,先後有17位唐朝皇帝在此處理朝政,歷時達240餘年 [6]  [103]  。大明宮是唐帝國最宏偉壯麗的宮殿建築羣,也是當時世界上面積最大的宮殿建築羣。 [115] 
大明宮始建於唐太宗貞觀八年(634年),佔地面積約3.2平方千米 [6-10]  ,整個宮域可分為前朝和內庭兩部分,前朝以朝會為主,內庭以居住和宴遊為主。前朝的中心為含元殿(外朝)、宣政殿(中朝)、紫宸殿(內朝),內庭有太液池,各種別殿、亭、觀等30餘所。 [11] 
1961年3月4日,大明宮遺址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2]  。2009年9月9日,史詩紀錄片《大明宮》在聯合國總部首映,開創了中國電影在聯合國首映的先河 [13-14]  。2010年,西安市在大明宮原址建立大明宮國家遺址公園 [1]  。2014年6月22日,大明宮遺址作為“絲綢之路:長安-天山廊道的路網”中的一處遺址點成功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15] 2021年10月18日,大明宮遺址入選“百年百大考古發現”。 [113] 
中文名
大明宮
外文名
Daming Palace
別    名
東內
永安宮
蓬萊宮
含元宮
地理位置
陝西省西安市未央區
佔地面積
約 3.2 km² [6] 
建造年代
唐太宗貞觀八年(634年)
文保級別
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榮    譽
世界文化遺產
稱    號
萬宮之宮、東方聖殿 [116] 
門票價格
60元 [112] 
建議遊玩時長
2—3小時
適宜遊玩季節
四季皆宜
所屬國家
中國
所屬城市
陝西省西安市

大明宮地理環境

大明宮和長安城方位圖 大明宮和長安城方位圖
大明宮地處長安城北郭城外,北靠皇家禁苑、渭水之濱,南接長安城北郭,西接宮城的東北隅。一條象徵龍脈的山原自長安西南部的樊川北走,橫亙六十里,到了這裏,恰為“龍首”,因地勢高亢,人稱龍首原。龍首原本為隋大興城北的三九臨射之地,內有觀德殿,是舉行射禮的地方,唐因襲這一功用。 [16] 
隋初,以《周易》建設新都,認為龍首山川原秀麗,宜建都邑。龍首山分廣義、狹義兩種説法,廣義的龍首山指“從南山北麓伸向渭河的諸高岡梁原的統稱” [17]  。其範圍在滻河灞河潏河之間。而狹義的龍首山是指靠近渭河的呈東西向山麓的一部分。
“六爻”體現了《周易》乾卦卦象理論。唐長安城的設計師宇文愷附會了“六爻”與龍首山原的幾支山岡對應,這就是“六爻”地形。大明宮恰處於龍首原的“龍頭”處,即廣義龍首原的“九一高地”。大明宮前朝區佔據龍首山的最高端,九一高地乃龍首山之主脈,龍頭所在,“頭高二十丈”,地勢十分高亢。站在大明宮含元殿向南眺望,整個長安城盡收眼底。 [18-19] 
大明宮建設的地理基礎,與宇文愷附會的“六爻”息息相關。一方面説明唐代選擇宮址,講求一定的象徵意義,是為了迎合封建禮制的需要;另一方面,也反映了規劃者在遵循禮制的基礎上,必然會考慮實際需要而設計建築物的佈局,這是唐人務實的一面。 [20] 

大明宮宮名考義

“大明”一詞早見於《詩經·大雅》中的《大明》篇,按《毛詩序》釋意為:“文王有明德,故天覆命武王也。文王,武王相承,其明德日以廣大,故曰大明。”大明宮如同未央宮之名也出自《詩經》一樣,都是以周王的勤政賢明作為榜樣的一種自我的鞭策。
大明宮的來歷還有一個奇異的傳説。初建之時,從工地上曾挖掘出過一面古銅寶鏡,魏徵認得是秦始皇曾經用來清除異己的鎮國之寶,叫“秦鏡”。傳説它能照見人體內的五臟六腑,纖毫可見。更重要的是它還能照出羣臣的忠奸、國運的興衰。大明宮峻工後,秦鏡就被懸掛在朝堂上震懾妖邪,以後也就有了“明鏡高懸”的説法。有寶鏡鎮守,自是一派的正大光明,所以稱為大明宮。 [21] 

大明宮歷史沿革

大明宮營建背景

周易》是中國最古老的經典之一,隋帝國以《周易》的乾卦理論為指導建造了大興城,也就是後來的唐長安城。地理和天象相對應,象徵北極星的皇宮太極宮,被安排在長安城北部中央的位置。然而過於理想化的設計,忽略了地形的缺陷,太極宮處在長安城地勢最低的一塊窪地上,夏季潮濕而燥熱。
貞觀八年(634年),居住在長安城北苑大安宮的太上皇李淵年世已高,監察御史馬週上奏請為太上皇新建一座“以備清暑”的新宮,以求“稱萬方之望則大,孝昭乎天下” [22-23]  。為表孝心,唐太宗李世民欣然批准,命人勘尋宮址,擇定“龍首原”。堪輿完畢,浩大的新宮建設正式啓動,即大明宮的前身永安宮。 [16]  [24] 

大明宮營建人員

設計者
大明宮的設計者史書沒有記載。在大明宮營造期間,擔任將作大匠一職的人,是聲名顯赫的大畫家、《步輦圖》的作者閻立本。將作大匠專門負責皇家工程設計和營造,“掌供邦國修建土木工匠之改令,總四署、三監、百工之官屬,以供其職事。凡西京之大內、大明、興慶宮,東都之大內、上陽宮,其內外郭、台、殿、樓、閣並仗舍等,苑內宮、亭,中書、門下、左·右羽林軍、左·右萬騎仗、十二閒廄屋宇等,……凡有建造營葺,分功度用,皆以委焉” [25]  。可見,大明宮的具體修建,定是由“掌供邦國修建土木工匠之改令,總四署、三監、百工之官屬”的將作監負責。
閻立本父子三人深諳工藝之學。父親閻毗為隋朝的殿內少監,兄長閻立德曾先後擔任唐朝的將作大匠和工部尚書,並設計了翠微宮玉華宮以及唐太宗的昭陵。閻立德死後,閻立本繼任其兄之職,任唐帝國的將作大匠。除了深厚的家學淵源,閻立本也是唐代聲明顯赫的大畫家,舉足輕重的皇家宮殿必定是帝國最傑出的藝術家智慧的結晶 [26-27]  。由此推斷,大明宮的設計者是閻立本。 [16]  [24]  [28] 
監造者
大明宮的監造者是司農少卿梁孝仁,主管農業,由於精明幹練,被任命為大明宮建築工程的總指揮。 [24]  [29] 

大明宮營建過程

貞觀初修
貞觀八年(634年)十月,新宮建設開始。起初取名為“永安宮”,意求太上皇李淵長永安泰。
貞觀九年(635年)正月,新宮更名為大明宮。
貞觀九年(635年)五月,年界七旬的唐高祖李淵駕崩於長安大安宮寢殿內,大明宮建設隨即中止。此次建設時間僅持續半年有餘,按唐代殿堂營作,一般是先備料,後施工,石構件和木材的材質運輸及磚瓦的燒製,都很耗費時間,還要避開農忙季節,且李淵病逝十餘年間,不見有使用大明宮的記載,可以推測此次工程無多大建樹。大明宮的基本格局並非在貞觀時期形成 [16]  ,在這一階段,屬於古代皇家離宮式建築 [30]  ,正規的大內仍然是太極宮;高宗常駐大明宮,遂使它成為正規的宮城性質,因為它在太極宮(大內)的東側,而有所謂“東內”的説法。 [31] 
龍朔建成
唐高宗李治即位後,常年居住在太極宮內。一直體弱多病的他又患上了風濕病,史書載“風痹”。因太極宮地勢低下湫濕,高宗不堪忍受疾病之苦,於是大明宮的修建再次提上日程。 [32] 
時隔二十八年,龍朔二年(662年),大唐舉全國之力再興土木營建大明宮。“遣司稼少卿梁孝仁監造” [33]  ,“命徵盤石之匠,下荊揚之材,操斧執斤者萬人,涉債礫而登崔鬼;擇一干於千木,規大壯於喬枚”。 [34] 
由於皇帝的緊急需要,工程開展十分迅速,“(龍朔二年)六月七日,制蓬萊宮諸門殿亭等名,至(龍朔三年)二月二日,税十五州率口錢,修蓬萊宮(咸亨元年改名含元宮,長安元年複名大明宮) [35-36]  ,減京官一月傣,助修蓬萊宮,(龍朔三年)四月二十二日,移仗就蓬萊宮新作含元殿,二十五日,始御紫宸殿聽政,百僚奉賀,新宮成也” [33]  ,新宮的修建僅用了十個半月的時間,可謂神速。同時在大明宮丹鳳門南面,闢丹鳳門大街。“置宮後,分詡善、永昌各為二坊”,“街廣一百三十步,南北盡二坊之地,南抵永興坊北門之東”。 [37] 
此次建設,奠定了大明宮的基本建築格局。大唐皇室從太極宮遷入大明宮,開啓了大明宮做為大唐帝國新的政治中心的序幕。 [38-39] 

大明宮歷代修繕

唐玄宗即位後,於開元十四年(726年)決定移杖興慶宮聽政,為方便皇帝遊走於兩宮之間,同年修建了夾城複道,北起大明宮東宮牆,南沿唐長安城東郭城牆,直抵興慶宮,這使大明宮東宮牆五十米外另添一堵城牆,無疑對大明宮較大改動。翰林院和學士院在大明宮右銀台門附近,唐置翰林,為文藝、技術之士待詔之所,但玄宗後,翰林地位顯着提升,張説陸堅張九齡、徐安貞等均為翰林待詔,史載“王者尊極,一日萬機,四方進奏,中外表疏批答,或詔從中出” [40]  。隨着翰林的參掌機務,其原有辦公駐地已不能滿足需求,遂開元二十六年(738年),玄宗在翰林院南另置學士院,二院共同組成皇帝的私人顧問機構,掌握草詔權,是唐代中後期重要的政治機構。大明宮政治決策機構由外朝向內廷遷移的變化,標誌着皇權的進一步集中,大唐帝國逐步由律令政治體制向高度集中的皇權體制過渡。 [41] 
大明宮歷代修繕增建圖 大明宮歷代修繕增建圖
安史之亂後,唐王朝財政窘迫、國庫空虛,無力承修浩大工程。忙於平亂的肅、代二帝也無暇顧及大明宮的修繕;德宗、憲宗朝,外平吐蕃、內緩強蕃,國家財力狀況也有所好轉。
唐德宗貞元十九年(803年),含元殿迎來大修,這次大修歷時一年多。德宗還曾修繕過後庭內廊、在麟德殿前增建會慶亭等。
唐憲宗時期,史稱“元和中興”,整修大明宮的規模較德宗時期大為增加。憲宗剛剛登基,便詔左神策軍新築夾城,在宮城北面置玄化門、晨輝樓;在宮城南門建福門外建設待漏院,以解上朝大臣們的風雨之苦;擴建含元殿前朝堂、開含元殿西廊內便門,以通“宰臣自閣中赴延英路”,又修日華門、通乾門,以便朝臣出入內禁。元和十二年(817年)五月,憲宗在後宮太液池西側建迴廊四百間;同年為滿足皇家的宗教需求,又建西夾城,便於通往長安城西面修德坊內的興福佛寺;此外,他還在東內苑“浚龍首池,起承輝殿,雕飾綺煥,徙植佛寺之花木以充焉” [42]  ,在北部禁苑“浚魚藻池”。以滿足日常遊樂。
唐憲宗死後,藩鎮割據日益嚴重,宦官當權,黨爭不斷,社會矛盾十分尖鋭,起居聽政於大明宮的八位皇帝都懷有恢復大明宮美好光華的願望,但是捉襟見肘的國庫已無法支出修繕的經費。唐穆宗修建“百尺樓”,引起朝臣不滿,“內外多事,土木之工屢興,物議喧然”。 [42] 
唐敬宗即位後,在大明宮中拆舊立新,建清思殿,“用銅鏡三千片,黃、白金薄十萬番” [43]  ,並在清思殿前院開闢馬球場,終日擊球,樂此不疲。
唐武宗崇道,剛登基便在麟德殿修道場,並搭起一座高高的“九天壇”,親受法口;會昌元年(841年)、五年(845年),修建靈符應聖院於龍首池、望仙台。 [44] 

大明宮毀於兵燹

唐僖宗廣明元年(880年),黃巢率軍攻入長安,與唐軍交戰三年,使得長安城“宮、廟、寺、署,焚蕩殆盡” [45]  ,大明宮也遭到極大破壞,此為大明宮所經第一次毀壞。
黃巢起義平息不久,唐昭宗乾寧三年(896年)七月,李茂貞的岐山軍“犯京師,宮室間舍,鞠為灰燼,自中和(881年)以來,葺構之功,掃地盡矣” [46]  。“中和年以來,葺構之功”,指黃巢兵退後,對包括大明宮在內的長安城進行過修復,然而不過五年,李茂貞的一把火又使此番努力“掃地盡矣”,此為大明宮所經第二次毀壞。
李茂貞兵退後,唐昭宗任命華州節度使韓建為修宮網使,整飾長安宮室,當時已無力修復全部建築,主要是修整太極宮。好景不長,天覆元年(901年)十一月,強蕃朱全忠西入潼關,宦官韓全誨劫昭宗西去鳳翔,然後“火焚宮城”。天佑元年(904年),朱全忠下令徹底廢毀長安城,此為對大明宮的第三次焚燬。這一次給已經破敗不堪的大明宮致命一擊,除一些體積較大、搬不動的磚石類建築物以外,其餘蕩然無存。
至宋代,大明宮的晚唐遺物要麼被當地官府徵為他用,要麼被附近居民拆走作為建築房屋的材料,所剩無幾。從此,大明宮在歷史長河中煙消雲散。 [38]  [47] 

大明宮建築佈局

大明宮選址在唐長安城宮城東北側的龍首原上,利用天然地勢修築宮殿,形成一座相對獨立的城堡。宮城的南部呈長方形,北部呈南寬北窄的梯形。
宮城外的東西兩側分別駐有禁軍,北門夾城內設立了禁軍的指揮機關——“北衙”。整個宮域可分為前朝和內庭兩部分,前朝以朝會為主,內庭以居住和宴遊為主。
大明宮佈局圖 大明宮佈局圖
丹鳳門是大明宮的正門南門,門前是寬達176米的丹鳳門大街,丹鳳門以北依次是含元殿宣政殿紫宸殿、蓬萊殿、含涼殿玄武殿等組成的南北中軸線,宮內的其他建築,也大都沿着這條軸線分佈。《雍錄》載:大明宮自丹鳳門有含元殿,再北為紫宸殿,南北相沓,三座建築都建於山崗之上 [48]  。前朝區佔據龍首山的最高端,過了前朝區,龍首山北麓的地勢迅速降低,高差達數米。 [49] 
含元殿、宣政殿、紫宸殿是大明宮三大殿,正殿為含元殿。宣政殿左右有中書門下二省,及弘文、弘史二館。在軸線的東西兩側,各有一條縱街,是在三道橫向宮牆上開邊門貫通形成。
龍首山北面為後庭,地勢低窪,引龍首渠水入城形成湖泊,即太液池。大明宮後庭區的規劃十分注意地理位置的選擇,避免後宮區域再次發生像太極宮後庭“湫濕”的失誤。天子寢殿和便殿,大多被集中到了太液池東南的龍首山高地上;皇帝於後庭理政和宴請羣臣的場所,被安置到了太液池西南岸的龍首山高地上。而在太液池的北面,地勢廣闊低平,則安插一些遊藝的場所和太液池的附屬景觀,如拾翠殿、跑馬樓、鬥雞台等等。麟德殿大約建於唐高宗麟德年間,位於大明宮北部太液池之西的高地上。此外有別殿、亭、觀等30餘所。 [11] 
在六爻中,宇文愷是比較尊崇九二、九三和九五高地,“九二置殿”、“九三立百司”、“九五貴位”,然而,大明宮的規劃者卻偏偏選擇九一高地(狹義龍首原)建築大明宮。這説明,唐代選擇宮址,除了按常規思維考慮建築物的象徵意義外;同時地理環境也是極為重要的考慮因素。 [50] 
大明宮很大程度沿襲了太極宮的建築佈局模式,即:
一、前朝後寢;
二、中軸對稱;
三、三大殿制度;
四、多重宮牆防衞體系;
五、庭院佈局。 [51] 

大明宮主要建築

大明宮宮城城門

大明宮宮城共有九座城門,南面正中為大明宮的正門丹鳳門,東西分別為望仙門和建福門;北面正中為玄武門,東西分別為銀漢門和青霄門;東面為左銀台門;西面南北分別為右銀台門和九仙門。除正門丹鳳門有五個門道外,其餘各門均為三個門道。在宮城的東西北三面築有與城牆平行的夾城,在北面正中設重玄門,正對玄武門。 [52] 
丹鳳門
天下第一門——丹鳳門 天下第一門——丹鳳門
丹鳳門是唐大明宮中軸線上的正南門,其長度、質量、規格為隋唐城門之最,體現其千般尊嚴、萬般氣象的皇家氣派。它的規制之高、規模之大均創都城門闕之最,對研究唐長安城和中國都城考古均有重要價值,被文物考古界譽為“盛唐第一門”。經過發掘,丹鳳門發現了五個門道遺蹟,是中國封建社會時期建築制度最高的城門,東西長達六十多米,南北寬二十米,是中國古代規格最高的“天下第一門”。 [53-54] 
丹鳳門沿用歷史長達240餘年,北面正對含元殿,兩者之間為長600餘米的御道。丹鳳門始建於唐高宗龍朔二年(662年)大規模營築大明宮時,於大明宮南牆即長安城北郭牆東段開闢修建。唐肅宗至德二年(757年),曾改名“明鳳門”,不久複名“丹鳳門”。自建成之日起,丹鳳門就成為唐朝皇帝出入宮城的主要通道,在大明宮諸門中規格最高。丹鳳門上有高大的門樓,是唐朝皇帝舉行登基、宣佈大赦和改元等外朝大典的重要場所。 [55] 
望仙門與建福門
宮城外牆的城門,除南宮牆中央的丹鳳門外,其東側有望仙門(再東還有東內苑的正門——延政門),西側有建福門。
《唐會要·雜記》(卷三十)及《舊唐書·德宗(下)》(卷十三)記載:貞元十二年(796年)“八月六日,户部尚書裴延齡奉敕修望仙樓,至十三日,令又築望仙樓東夾城”。《長安志》(卷六)記載“丹鳳門東曰‘望仙門’”,注説:“南當皇城東第二街,貞元中修,有樓十間”。《舊唐書·文宗(上)》(卷十七)記載:太和元年(827年)四月,文宗下令拆毀望仙門樓側的“看樓”,以示糾正敬宗的種種弊政。會昌五年(845年)六月,武宗敕修望仙門樓及廊舍,共百餘間。
晚唐時期,皇帝多在宣政殿西側的延英殿視朝,上朝的宰相和百官都是從西側的建福門出入,所以建福門成為使用頻率最高的宮門。《長安志》記載:“丹鳳門西曰建福門,門外有百官待漏院”。杜甫和賈至《早朝大明宮》一詩中,描寫了早朝待漏時的情景:“五夜漏聲催曉箭,九重春色醉仙桃;旌旗日暖龍蛇動,宮殿風微燕雀高。” [56] 
左銀台門與右銀台門
左銀台門位於紫宸殿東,右銀台門位於紫宸殿西。
晚唐時期,皇帝主要住在大明宮的西部寢宮,內侍省、少陽院、翰林院、客省等都集中在右銀台門一帶。右銀台門外,向南直通長安城北牆的興安門,由此門進入長安城以及皇城和大內,交通方便,所以大明宮西側的右銀台門就成為出入大明宮的主要宮城大門。 [57] 
翰林門
唐代翰林、學士們每天上下班,先從右銀台門進入大明宮,然後再由西宮牆翰林門出去,即進入西夾城的翰林院與學士院。《雍錄》卷四載:“學士院在禁中,非內臣宣召無因得入,故院設復門所以通禁庭也。” [58] 
九仙門
位於右銀台門北。九仙門外正是“西夾城”北段、右三軍(右神策軍、右龍武軍、右羽林軍)駐地,此門只是右三軍駐地通往宮內的大門。元和十五年(820年),穆宗即位不久,就多次到右軍,並登上九仙門樓觀察角抵和雜戲。 [59] 
玄化門
開於大明宮東牆北段,溝通東夾城內駐在的左三軍與宮城的聯絡。東宮牆的玄化門與西宮牆的九仙門,功能相同,形制對稱。 [59] 
太和門
《長安志》載:左神策軍、左龍武軍、左羽林軍等“左三軍”在“太和門之北”。所謂太和門,顧名思義與“太和殿”有關。 [60] 
玄武門
《舊唐書·玄宗本紀》載:玄宗除韋后時,曾親歷大明宮玄武門用兵。《唐六典》載:“北曰‘玄武門’,左曰‘銀漢門’,右曰‘青宵門’”。位於夾城北宮牆中略偏西。 [61] 
內重門
位於玄武門內(南)側,是一座便於車馬通行的三間一門道“屋門”——穿堂門。 [62] 
重玄門
夾城北牆正中,正對玄武門。 [63] 

大明宮三朝大殿

含元殿
含元殿 含元殿
含元殿是大明宮的大朝正殿,位於丹鳳門以北、龍首原的南沿,是舉行重大慶典和朝會之所,也稱“外朝”。主殿面闊十一間,加上副階為十三間,進深四間,加上副階為六間。在主殿的東南和西南方向分別有三出闕翔鸞閣棲鳳閣,各以曲尺形廊廡與主殿相連,整組建築呈“凹”字形。主殿前是以階梯和斜坡相間的龍尾道,表面鋪設花磚。在龍尾道的前方還有一座宮門,左右各有橫貫東西的隔牆。
含元殿建造時充分利用了龍首原的高地,居高臨下,威嚴壯觀,視野開闊,可俯瞰整座長安城,王維有詩云:“九天閶闔開宮殿,萬國衣冠拜冕旒”,形容了它當時的巍峨氣勢。 [55] 
含元殿主要是舉行大朝禮儀的場所。自龍朔三年(663年),唐高宗始聽政於大明宮,含元殿便取代了太極宮承天門的地位。 [64] 
無論是大朝儀、還是皇帝上尊號、改元大赦,都屬於含元殿的禮儀功用。除了用做禮儀,含元殿使用很少。見於史料的僅有宴燕羣臣和策試舉人。唐玄宗經常在含元殿大宴羣臣 [65]  ,其中最著名的一次是,“宴京師侍老於含元殿庭,賜九十以上幾、杖,八十以上鳩杖” [66]  ,規模很大。唐玄宗還曾在開元八年(720年)、九年(721年),天寶元年(742年)、三年(744年)四次在含元殿策試舉人。 [67] 
宣政殿
含元殿正北是宣政殿,為皇帝臨朝聽政之所,稱為“中朝”。
宣政殿前左右分別有中書省門下省弘文館、史館、御史台館等官署。在殿前有三門並列的宣政門。 [55]  [68] 
宣政殿作為常朝的殿堂,是大明宮中軸線上三座主要朝廷主殿的核心,大唐許多重大歷史事件和影響歷史進程的詔令,都是從這裏策劃和發出的。此殿的主要使用情況如下:
一、望朔受朝
皇帝御宣政殿受朝,是經常的活動,它是望、朔視朝。
二、常朝
平時的常朝聽政,並非每天都有,一般是皇帝和宰相根據情況決定幾天一次朝會。
宣政殿 宣政殿
三、皇帝親躬
皇帝親躬的典禮、儀式多在宣政殿舉行,慶典結束後,一般都是登大明宮丹鳳門樓宣佈天下,並宣佈大赦令。
四、傳授國璽及新帝即位
在宣政殿也舉行過太上皇向皇帝傳授國璽及皇帝即位儀式的情況,諸如:至德二年(757年)十二月,作為太上皇的玄宗,在宣政殿將國璽傳授給肅宗。翌年元旦,玄宗又在宣政殿冊肅宗尊號“光天文武大聖孝感皇帝”。
五、進行殿試舉人
皇帝經常在宣政殿進行殿試舉人,例如:乾元二年(759年)五月,即位未久的肅宗,在宣政殿對“文經邦國”等四科舉人進行御前殿試。
六、讀時令
讀時令之禮創始於魏晉時期,即每年的立春、立夏、大暑、立秋、立冬五個節氣,都要在御前讀時令。節日這天,皇帝升御座,身穿與節氣相應的服裝。尚書令以下各就其位,尚書三公捧着時令宣讀。唐時仍有沿襲,但是不那麼嚴格了。
七、每年五月一日大會羣臣
從德宗貞元七年(791年)至憲宗元和三年(808年),皇帝每年的五月一日都要在此殿大會羣臣。京官九品以上,外官因朝集在京者,一律就列,場面極其隆重。
八、接見番邦使節
例如,貞元四年(788年)十一月,德宗皇帝在宣政殿接見回紇的兩位公主及宰相。 [69] 
紫宸殿
紫宸殿 紫宸殿
《唐六典》載:“紫宸殿內朝正殿也”。
紫宸殿位於宣政殿以北,是三朝制中的內朝,即“常日聽朝而視事”的地方,羣臣在這裏朝見皇帝,稱為“入閣” [70]  。依據古制,宣政殿乃是“朔望視朝之所”,皇帝本應該在宣政殿議事,但由於“玄宗始以朔望陵寢薦食,不聽政,其後遂以為常” [71]  ,使得原本在朔望視朝的慣例,沒有認真執行。改在紫宸殿聽政,“百官侯朝於衙者(宣政殿),因隨而入(紫宸殿)見”,即皇帝在紫宸殿聽政,而百官在宣政殿外侯旨,聽候傳喚。 [72] 
紫宸殿東有浴堂殿、温室殿,西有延英殿、含象殿,東西並列,是皇帝日常活動之所。紫宸殿北有橫街,街北即后妃居住的寢殿區。
紫宸殿為第三大殿,是大明宮的內衙正殿,皇帝日常之間的一般議事,多在此殿,故也稱天子便殿。
含元、宣政、紫宸組成的外朝、中朝、內朝格局多為後世的宮殿所效仿,北京紫禁城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三殿便是這種格局的體現。 [11]  [73] 

大明宮別殿亭觀

大明宮的北部為園林區,建築佈局疏朗,形式多樣。紫宸殿以北為太液池,又名蓬萊池,池內偏東處有一土丘,稱蓬萊山。池的沿岸建有迴廊,附近還有多座亭台樓閣和殿宇廳堂。 [6] 
延英殿
《玉海·卷一〇〇》載:“延英實在東內……獨是殿經始,史缺歲月。”
中晚唐,大明宮主要宮殿的功能隨着政治形勢的發展而有所變化。三朝大殿逐步由實質性的朝堂變為禮義性質,真正國務決策議事躲在接近皇帝寢宮的延英殿進行。延英殿位於正寢紫宸殿西上閤門以西,兩者相近,聯絡方便。自肅宗以後,延英殿幾乎成為朝廷的中心。 [74] 
麟德殿
麟德殿 麟德殿
麟德殿是大明宮內規模最大的別殿,也是唐代建築中形體組合最複雜的大建築羣。建於高宗麟德年間,是皇帝宴會、非正式接見和娛樂的場所。唐代皇帝經常在這裏舉行宮廷宴會、觀看樂舞表演、會見來使的活動,唐代宗曾在此一次歡宴神策軍將士3500餘人。當時,唐代的官員以能出席麟德殿宴會為榮。
史載在麟德殿大宴時,殿前和廊下可坐三千人,並表演百戲,還可在殿前擊馬球。 [75] 
麟德殿位於大明宮西部右銀台門內龍首原北坡一個突起的高地上,可以俯瞰太液池、蓬萊山及周圍殿閣亭廊的幽美景象。
麟德殿是大明宮中相當重要的大型宮殿,具備一定的內朝性質,是大明宮中僅次於中軸線大朝含元殿、常朝宣政殿、紫宸殿,但其更為主要的功能是宴樂的會場。 [76] 
清思殿
《舊唐書》載:“敬宗荒姿,宮中造清思院新殿,用銅鏡三千片,黃、白金薄十萬番”。清思殿是大明宮中休閒娛樂的便殿,規模龐大,甚至可以在清思院中打馬球。 [77] 
太和殿
位於清思院東北,靠近左銀台門北邊宮牆的高地,是晚唐皇帝喜歡的一座便殿。 [78] 
蓬萊殿與含涼殿
《長安志》載:“龍朔二年(662年)造蓬萊宮含元殿,又造宣政、紫宸、蓬萊三殿”。蓬萊殿位於紫宸殿之後,屬寢宮別殿。含涼殿在蓬萊殿後,太液池畔。 [79] 
清暉閣
位於蓬萊殿西,中宗多次御該殿賜宴近臣。 [80] 
金鑾殿(金鑾御院)
位於延英殿以北、太液池西南岸,坐落於金鑾坡上。地勢高爽,視野開闊,可以北眺太液池,是皇帝喜歡居住的園林寢殿之一。 [80] 
浴堂殿
位於紫宸殿西北方,金鑾殿南。是晚唐皇帝生活起居的幾座寢殿的集中地區,內侍省近鄰之地。 [81] 
思政殿
晚唐皇帝墮落朝政,不但很少在常朝宣政殿聽朝,就是正寢紫宸殿聽朝的時候都很少,而是所以在便殿視朝,思政殿就是常用的去處。 [82] 
三清殿
唐朝的統治者崇尚道教,認老子為祖先,因此在大明宮內也有三清殿、大角觀、玄元皇帝廟等道教建築。三清殿位於宮城的東北隅,台上是樓閣式建築,是皇帝論道修養和煉丹服藥的宮觀。 [83] 
三清殿 三清殿
道教與李唐王朝有着特殊的深厚淵源,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唐初門閥士族的傳統勢力還很強大,若非系出名門,就很難得到社會的尊重。唐朝皇帝為提高自己的門第出身,便利用道教始祖李聃姓李、皇室也姓李的巧合,附會自己是太上老君李聃的後代,是“神仙之苗裔”。道教因而也就成為李唐王朝信奉的重要宗教,而三清殿則成為大明宮中最重要的道教建築。 [84] 
道教建築以及帶有道教色彩的建築物在大明宮中有很多。供奉道教神仙的殿宇及道觀、道場至少有十餘處,以道教詞彙命名的建築物,舉不勝舉。這是道教在唐代宮廷中極盛的一個標誌。李唐王朝,以老子後裔自居,對道教的祭祀活動甚至超過了祭祖、祭天、地、社、稷。道教建築等級、規格極高,內部裝演也是極為豪華。如三清殿為大明宮宮苑區最高的建築,大明宮只有龍首山上的前朝三大殿,能與之媲美;其出土的建築材料及裝演構件之華麗,被考古學者認為是“絕無僅有的一處” [85]  。然而,這些廟宇主要位於大明宮的後庭北部和東部的邊緣地帶,儘管等級很高,仍與以前朝三大殿為首的主要建築羣之間形成了明顯的統屬和拱衞關係,這表現出唐代皇權的強大,處於對宗教文化的絕對統領地位。 [86] 
此外,大明宮中還有護國天王寺、昭德寺、佛庵、玄元皇帝殿、大角觀、玄英觀等道佛建築。 [87] 
望仙樓(望仙觀、望仙台)­——文思院
武宗時所建,《雲麓漫鈔》載:“望仙台在宣政殿東北”。《舊唐書》載:會昌三年(843年)五月,“築望仙觀于禁中”。規模龐大,“勢侵天漢”,“高百五十尺”,“望仙樓及廊舍五百三十九間”。 [88] 
永安殿與寶慶殿
穆宗時新建的兩座殿堂,穆宗多次在永安殿與嬪妃、宦官們宴樂,觀看百戲。 [89] 
宣和殿
舊唐書》載:“大合宴於宣和殿,陳百戲”。 [90] 
中和殿
元和十五年(820年)正月,憲宗崩於中和殿,可知其為一座皇帝居寢的便殿,同時還是皇帝“擊毬”娛樂之地。 [90] 
此外,大明宮的後部宮苑裏,還有温室殿、宣徽殿、綾綺殿、珠鏡殿、明義殿、還周殿、承歡殿、長安殿、拾翠殿、大福殿、承香殿、含冰殿、紫蘭殿、鹹泰殿、玄武殿、百尺樓等建築。其中明義、承歡、長安、仙居等殿都在西部光順門內,都是后妃們的寢殿。這就是為什麼外命婦朝見皇后時的待朝處——命婦院,設在光順門外的道理。 [87] 

大明宮宮內衙署

  • 內侍省
內侍省作為宦官的機構,隨着宦官地位的提升,成為宮內特殊的衙署。玄宗以後,大明宮中的內侍省設在皇帝寢宮附近,構成鉗制皇帝的一大威脅。 [87] 
  • 命婦院
也稱“命婦朝堂”,是命婦們進宮等待覲見皇后的地方。光順門內的明義殿、承歡殿、長安殿、仙居殿等,都是皇后和嬪妃們的寢殿,命婦院就設在光順門外。 [91] 
  • 樞密院
中晚唐宦官介入政治的情況劇增,權力膨脹,樞密院是宦官樞密使弄權的辦公機構。晚唐樞密院的最高長官樞密使,甚至得以在延英殿御前得聞政事,進一步到參與議論的地步。 [92] 
  • 翰林院與學士院
唐初,置翰林院作為內廷供奉機構,以藝能技術見長者召入翰林院任供奉之職,並不是為了文學侍從而設。至玄宗,置翰林待詔供奉,與集賢院學士分掌制詔,才開始重要起來。玄宗又別置學士院,兼翰林之職,遂有“翰林學士”之稱。翰林學士待值禁廷,專司制詔,甚至參議機密。唐以後歷代沿襲,成為文學、儒臣的高位。 [93] 
  • 少陽院與東翰林院
太子的住處稱“少陽院”,位於金鑾殿西、東翰林院北。 [94] 
掖庭宮與內侍別省
《舊唐書·卷一四》載:“出掖庭教坊女樂六百人於九仙門,召其親族歸之”。掖庭宮位於內侍別省西側。
內侍別省在左藏庫西南、延英殿西側。 [95] 
  • 外朝衙署
外朝衙署設在宣政殿前左右。宣政殿左,由中間向東依次為:門下省、弘文館、史館;右面為中書省、中書省北為殿中省、中書省西為命婦院,北為親王待詔院。 [95] 
  • 左金吾仗院與右金吾仗院
左、右金吾衞作為皇宮的禁衞部隊,擔任宮城的安全保衞、監察百官出入宮城、檢視進宮官員朝服冠帶儀表;也是皇帝出行的儀仗隊;同時,也負責城市宵禁的街坊巡邏。左、右金吾仗院位於詔訓門和廣範門外的南北道路與東西長廊之間。 [96] 
  • 左藏庫與右藏庫
藏庫為儲存皇室生活用品的庫房,左藏庫儲存各地進貢的皇家貴重用品,右藏庫儲存進貢食物類。 [97] 

大明宮太液池

太液池始鑿於貞觀八年(634年),龍朔二年(662年)時正式使用,直到唐末廢棄,後因歷史變遷終被淤塞和填埋為平地。太液池位於唐城內庭中心地區,是大唐帝國最重要的池苑。大明宮分為前宮和後宮,後宮是以太液池為中心而佈局的,是宮廷的皇家園林景區。整個太液池有東池和西池兩部分,西池為主池,其平面呈,面積約有14萬平方米。

大明宮感應花

在西安大明宮御道廣場東側、及文化數字體驗中心門口能看到感應花,平時含苞待放,但只要人走過,就會開放。 [114] 

大明宮價值影響

大明宮綜述

大明宮,大唐帝國的大朝正宮,唐朝的政治中心和國家象徵,位於唐京師長安(今西安)北側的龍首原 [1-5]  。始建於唐太宗貞觀八年(634年),是唐長安城三座主要宮殿“三大內”(大明宮、太極宮興慶宮)中規模最大的一座,稱為“東內”。自唐高宗起,先後有17位唐朝皇帝在此處理朝政,歷時達200餘年 [6]  。佔地面積約3.4平方千米。 [98] 
大明宮規模宏大、格局完整,被稱為“中國宮殿建築的巔峯之作” [99-101]  ,號稱“萬宮之宮”、“東方聖殿” [116]  。由大明宮開創的宮殿建築佈置方式,奠定了東亞中古及其後的古代宮殿制度,是唐以後中國宮殿建築之範本,對中國明清故宮及日本和韓國等東亞宮殿建築產生了重要影響。 [102-104] 
梨園,大明宮太液池畔的遊園之一,堪稱中國第一座皇家藝術學院 [105]  ,因唐玄宗在此地教演藝人,後來就與戲曲藝術聯繫在一起,成為藝術組織和藝人的代名詞。
1961年3月4日,大明宮遺址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2] 
2009年9月9日,史詩紀錄片《大明宮》在聯合國總部首映,開創了中國電影在聯合國首映的先河。 [13-14] 
2010年,西安市在大明宮原址建立大明宮國家遺址公園 [1] 
2014年6月22日,在卡塔爾多哈召開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38屆世界遺產委員會會議上,唐長安城大明宮遺址作為中國、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三國聯合申遺的“絲綢之路:長安-天山廊道的路網”中的一處遺址點成功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15] 

大明宮政治影響

自唐高宗開始,大明宮成為國家的統治中心,歷時達234年。整座宮殿的規模宏大,建築雄偉,王維詩句“九天閶闔開宮殿,萬國衣冠拜冕旒”描繪了當時的盛景。
自唐高宗起,唐朝歷代帝王大都在大明宮居住、處理朝政,曾經是中國220年的政治、文化中心,唐代很多歷史事件都發生在這裏。 [99] 
大明宮是開元盛世這個空前繁華時代最顯著的標誌。公元八世紀,與大唐交往的國家達到了兩百多個。日本遣唐使到達長安十五次,阿拉伯帝國曾三十六次派出使節,東羅馬的使節先後七次到達長安。在這時,長安是真正的國際大都會,而大明宮是這個大都會中最迷人的地方。 [106] 

大明宮建築影響

大明宮是當時全世界最輝煌壯麗的宮殿羣,也是當時世界上面積最大的宮殿建築羣,“萬宮之宮”、“東方聖殿” [107]  [116]  ,被稱為“中國宮殿建築的巔峯之作”。正南門丹鳳門被文物考古界譽為“盛唐第一門”、“天下第一門” [53-54]  ,門前大街寬達176米,至今仍然是世界上最寬的街道。 [107] 
大明宮遺址是中國保存最為完整的皇家宮殿遺址,規模宏大,格局完整,遺存豐富,在中國歷史發展的文物序列上佔有不可替代的地位 [103]  。大明宮第一大殿含元殿,比故宮天安門還要高大。
大明宮 大明宮
在中國古代都城發展史上經歷了“多宮制一雙宮制——單一宮城制”的發展演變。宮城結構也發生了以大朝正殿為中心的中心佈局結構到以主要宮殿建築軸線為中心對稱佈局結構的變化,而大明宮是中國古代宮城建築這種變化的傑出典範。
西漢長安城結構以多宮城為特色,都城建設仍然是多宮城制度。從宮城空間結構和建築特點來講,大明宮功能明確、佈局更為規整。漢未央宮宮內軸線偏處於宮城東部(包括宮城南門和北門在內),其權威地位主要是通過地勢的高昂實現的。而唐大明宮在高台建築的基礎上,藉助軸對稱佈局以及大殿前更為廣闊的空間共同構成。這種空間結構對萬民形成了強大的威懾力。此外,在西漢未央宮內佈置有中央官署等,而大明宮內則不存在這類建築,所以更具有宮城的性質。從西漢未央宮建成到唐代大明宮的建設經過800年的發展,其間中央官署等機構逐步從宮內剝離出來,由此可以認為兩大宮殿是中國歷史上不同時代宮城建設的典範。其營建過程反映了中國古代建設規劃思想和理論的實踐與創新,具有極高的科學性和藝術性,是世界建築史上的傑出的範例。
大明宮在將古代高台建築推向極致的同時又開創了宮城建設的典範,不僅是中國古代宮城建設中最成功的範例,也是中國古代社會經濟繁榮富強的實物證據。 [108] 
一、以大明宮為代表的唐宮苑建築所取得的成就,標誌着中國封建社會的建築藝術已經發展到成熟階段。
唐代宮苑建築是中國傳統宮苑建築發展完全成熟期的結晶,是中國建築藝術體系發展的高峯。而大明宮是這一時期最重要的代表。在建築藝術風格上,大明宮具有恢宏、樸質、真實的品格。含元殿、麟德殿、宣政殿、紫宸殿、三清殿等體量巨大的建築物營造出了壯闊輝煌、莊嚴肅穆的氛圍。同時,還顯現出質樸、真實的特點,建築物上沒有純粹為了裝飾而加上去的構件、沒有歪曲建築材料性能使之屈從於裝飾要求的顯現,這和明清宮殿專好於雕琢恰恰相反,唐人營造宮殿,更看中的是單體和羣體、局部和全部之間的有機聯繫,而不屑於追求過於繁瑣纖柔的裝飾和細碎俗豔的色彩,給人的印象是在形式的宏麗中藴含的精神更為內在、更為動人的雄渾和闊大。
在建築藝術創作上,大明宮體現出難能可貴的獨創精神。無論是建築與大環境的關係、建築羣的總體佈局方式,還是單體建築的造型、結構、空間構思以至建築的細部處理、建築裝飾做法都有着開創性的成就。如,開創了“前朝後苑、三大殿制、左中右三路”的總體佈局方式;開創了“宮苑結合、宮城中設內苑、外擁禁苑”的宮城建築與大環境巧妙結合的處置體系;開創了含元殿反凹字型的門網形制等等。這些創舉是繼兩漢以來在建築藝術上的又一次偉大革新。它將古代中國建築藝術推向了完全成熟,取得了空前的輝煌,對後世宮殿建築的影響深遠。
在建築技術上,大明宮解決了木構架建築大面積、大體量的技術問題,標誌着唐代宮殿木構架建築正趨向於定型化。如,大明宮中的麟德殿、含元殿、宣政殿、紫宸殿、浴堂殿、太和殿、三清殿、金鑾殿等殿宇都是超大規模的木製建築。不僅面積超大,而且高度也極為可觀。據建築學家的復原,含元殿的高度達到了四五十米;望仙台據歷史記載“高一百二十尺”,約36米,也是很高的建築。
太液池 太液池
二、大明宮開創的宮殿建築佈局方式,對後世及其周邊地區影響深遠。
大明宮沿中軸線對稱,左中右三路的佈局方式,成為後世宮殿遵循的基本佈局。中國宮殿建築中軸線思想形成十分早,至少不遲於西漢 [109]  。但是真正完全按照中正、對稱的中軸線原則佈置的只有隋唐長安城太極宮和大明宮。這一佈局方式對後世產生了深遠影響。如金上京城宮城、元大都宮城、明清紫禁城、明代南京故宮、中都鳳陽故宮,以及很多王城均沿襲了這一佈局特點。這是封建時代宗法禮制和帝王權威的象徵。
三大殿制度,對後世宮廷建築佈局影響極為深遠。如,北宋開封皇宮即借鑑了大明宮的宮殿制度,《宋史》載“以本朝宮殿視之:大慶殿,唐含元殿也;文德殿,唐宣政殿也;紫宸殿,唐紫宸殿也” [110]  。明清亦然。紫禁城太和、中和、保和三殿實際就是對唐三大殿制的臨摹。三大殿制度已成為中國封建社會中後期諸多宮城的基本特徵。
大明宮其他建築特徵也被後世直接借鑑。如,承天門、丹鳳門前的“T”型廣場,就被明清紫禁城的午門廣場借鑑,二者的功用也十分相似;含元殿的反“凹”字宮殿形制直接影響了北宋汁梁宮城的正門宣德樓,明清紫禁城的午門等;大明宮中的鐘鼓樓制度對金中都、元大都、明清故宮也都有影響;二宮中的日華、月華門,金奎殿、太和殿等建築的名稱也被後世宮城所沿用。 [111] 

大明宮文化影響

大明宮佔地350公頃,整個宮殿有50多座殿堂和樓閣,是7—9世紀世界文明的巔峯,《全唐詩》5.8萬首,涉及大明宮有260多首。“九天閶闔開宮殿,萬國衣冠拜冕旒”,是唐朝詩人王維在《和賈舍人早朝大明宮》中描述這座宮殿威震八荒、萬國拜含元的繁華盛景。這座象徵着至上皇權的宮苑,開創的宮殿建築佈局方式,奠定了東亞中古及其後的古代宮殿制度,是唐以後中國宮廷建築之典範。更是當時世界文明的制高點,是盛唐政治文明、制度文明的集中體現。 [103] 
梨園 梨園
大明宮不僅奠定了中國的宮殿建築制度,而且對日本等亞洲國家的宮殿建築也產生了重要影響。日本平城京平安京宮城無論是宮殿佈局還是與郭城的位置關係,在很大程度上都是模仿了唐大明宮。 [111] 
梨園,原是大明宮中游園之一,因唐玄宗李隆基在此地教演藝人,後來就與戲曲藝術聯繫在一起,成為藝術組織和藝人的代名詞。
《新唐書·禮樂志》載:“玄宗既知音律,又酷愛法曲,選坐部伎子弟三百,教於梨園。聲有誤者,帝必覺而正之,號皇帝梨園弟子。”可知為玄宗時宮廷所設。梨園的主要職責是訓練樂器演奏人員,與專司禮樂的太常寺和充任串演歌舞散樂的內外教坊鼎足而三。後世遂將戲曲界習稱為梨園界或梨園行,戲曲演員稱為梨園弟子。
參考資料
  • 1.    世界文化遺產絲綢之路陝西段——大明宮  .大明宮國家遺址公園[引用日期2019-02-20]
  • 2.    大明宮歷史  .西安市新城區人民政府[引用日期2019-02-20]
  • 3.    比故宮早772年 面積是故宮4.5倍 如今只剩廢墟  .騰訊網[引用日期2020-01-06]
  • 4.    2017陝西端午節去哪玩  .中國天氣網[引用日期2020-01-06]
  • 5.    長安夜景 一起牽手走過大明宮  .新浪網[引用日期2020-01-06]
  • 6.    大明宮考古遺址公園(第一批國家考古遺址公園)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引用日期2017-03-26]
  • 7.    大遺址保護重點工程大明宮國家遺址公園啓動  .中國網[引用日期2020-03-28]
  • 8.    大明宮遺址公園:一千多年前的傳奇  .國際在線[引用日期2020-03-28]
  • 9.    單霽翔:大明宮遺址為奧運添彩 已成西安寶貴財富  .人民網[引用日期2020-03-28]
  • 10.    西安現疑似唐代中書省遺址 將揭完整平面佈局  .人民網[引用日期2020-03-28]
  • 11.    唐大明宮:修建時動用十萬工匠 殿前廣場曾是製坯廠  .人民網
  • 12.    國務院關於公佈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的通知  .中國政府網
  • 13.    歷史紀錄片《大明宮》聯合國總部舉行國際首映式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新聞辦公室[引用日期2019-03-23]
  • 14.    紀錄片《大明宮》國際首映式在聯合國總部舉行   .中華人民共和國常駐聯合國代表團[引用日期2019-03-23]
  • 15.    陝西省政府通報表彰絲路申遺工作先進單位  .國家文物局[引用日期2017-03-26]
  • 16.    《唐太極宮與大明宮佈局研究 第一章 太極宮與大明宮的建設與發展 第二節 大明宮的建設與發展》,陳揚,《陝西師範大學》,2010,p17
  • 17.    李令福:《隋大興城的興建及其對原隰地形的利用》,《陝西師大學報》(哲社版),2004年1期。
  • 18.    南宋·程大昌:《雍錄·卷三·漢唐宮殿據龍首山》
  • 19.    《唐太極宮與大明宮佈局研究 第二章 太極宮與大明宮的佈局 第一節 六爻理論與太極宮、大明宮的關係》,陳揚,《陝西師範大學》,2010,p26
  • 20.    《唐太極宮與大明宮佈局研究 第二章 太極宮與大明宮的佈局 第一節 六爻理論與太極宮、大明宮的關係》,陳揚,《陝西師範大學》,2010,p29
  • 21.    如日之升 則曰大明  .西安晚報[引用日期2017-04-30]
  • 22.    後晉·劉晌:《舊唐書·卷七四·列傳第二十四·馬周》
  • 23.    《舊唐書·列傳第二十四》  .中國社會科學院[引用日期2017-05-12]
  • 24.    《大明宮》 第1集 幻影迷城  .中國中央電視台 中國網絡電視台[引用日期2017-04-30]
  • 25.    唐·李林甫等著:《唐六典·卷二三·將作監水監》
  • 26.    後晉·劉峋:《舊唐書·卷七七·閻立德立本傳》:“顯慶中累遷將作大匠,後代立德為工部尚書,有應務之才,而尤善圖畫,工於寫真。”
  • 27.    《舊唐書·列傳第二十七·閻立德(弟立本)》  .中國社會科學院[引用日期2017-05-12]
  • 28.    《大明宮》,楊鴻勳,科學出版社,2013年06月01日,p19
  • 29.    北宋·王溥,《唐會要·卷三十·大明宮》:“遣司稼少卿梁孝仁監造。”
  • 30.    大明宮國家遺址公園向世界開放胸襟 讓全人類共享東方文明財富  .西安晚報[引用日期2020-02-07]
  • 31.    《唐長安大明宮丹鳳門復原研究》,楊鴻勳,《中國文物科學研究》 2012年03期
  • 32.    清·畢沅:《關中勝蹟圖志·卷五·西安府·古蹟》:“龍朔二年(662年),高宗染風痹,惡太極宮卑下,故就修大明宮”。
  • 33.    北宋·王溥:《唐會要·卷三十·大明宮》
  • 34.    清·董浩等:《全唐文·卷三一四·含元殿賦》
  • 35.    北宋·宋敏求:《長安志·卷六·宮室四唐》:“貞觀八年置為永安宮,明年改日大明宮,……龍朔三年大家興造,號曰蓬萊宮,咸亨元年改曰含元宮,尋復大明宮。”
  • 36.    《新唐書·地理志》:“大明宮在禁苑東南,西接宮城之東北隅,長千八百步,廣千八十步,曰東內,本永安宮,貞觀八年置,九年曰大明宮,以備太上皇清暑,百官獻貲以助役。高宗以風痹,厭西內湫濕,龍朔三年始大興葺,曰蓬萊宮,咸亨元年曰含元宮,長安元年復曰大明宮。”
  • 37.    清·徐松撰:《唐兩京城坊考·卷一·太極宮》
  • 38.    千宮之宮  .西安市旅遊局[引用日期2017-03-19]
  • 39.    《唐太極宮與大明宮佈局研究 第一章 太極宮與大明宮的建設與發展 第二節 大明宮的建設與發展》,陳揚,《陝西師範大學》,2010,p18-19
  • 40.    後晉·劉晌:《舊唐書·卷四三·職官志二》:“翰林院”條。
  • 41.    《唐太極宮與大明宮佈局研究 第一章 太極宮與大明宮的建設與發展 第二節 大明宮的建設與發展》,陳揚,《陝西師範大學》,2010,p19-20
  • 42.    北宋·王溥:《唐會要·卷三十·雜記》
  • 43.    後晉·劉峋:《舊唐書·卷一五三·薛存誠傳》
  • 44.    《唐太極宮與大明宮佈局研究 第一章 太極宮與大明宮的建設與發展 第二節 大明宮的建設與發展》,陳揚,《陝西師範大學》,2010,p22-23
  • 45.    後晉·劉晌:《舊唐書·卷四六·經籍志》
  • 46.    後晉·劉晌:《舊唐書·卷二三·昭宗本紀》
  • 47.    《唐太極宮與大明宮佈局研究 第一章 太極宮與大明宮的建設與發展 第二節 大明宮的建設與發展》,陳揚,《陝西師範大學》,2010,p23
  • 48.    南宋·程大昌:《雍錄·卷一·龍首山龍首原》:“唐大明宮又據(龍首山)趨東之攏,以為之址,故正殿之名含元者,高於平地至四十尺也。……,至高祖已染風痹,惡太極宮下濕,遂遷據東北角龍首山上,別為大明一宮,自丹鳳門則有含元殿,又北則有紫宸殿,此三殿者,南北相沓,皆在山上。
  • 49.    南宋·程大昌:《雍錄·卷三·漢唐宮殿據龍首山》:“含元之北為宣政,宣政之北為紫辰,地每退北,輒又加高,至紫辰則極矣。”
  • 50.    《唐太極宮與大明宮佈局研究 第二章 太極宮與大明宮的佈局 第一節 六爻理論與太極宮、大明宮的關係》,陳揚,《陝西師範大學》,2010,p27
  • 51.    《唐太極宮與大明宮佈局研究 第二章 太極宮與大明宮的佈局 第四節 大明宮的佈局》,陳揚,《陝西師範大學》,2010,p59
  • 52.    唐大明宮歷史沿革 曾是長安城最大宮殿  .華商網
  • 53.    西安大明宮丹鳳門被認定中國古代“天下第一門”  .華商網[引用日期2019-02-01]
  • 54.    西安發現中國古代“天下第一門”  .新浪網[引用日期2019-02-26]
  • 55.    《大明宮》 第2集 丹鳳朝陽  .中央電視台[引用日期2017-03-19]
  • 56.    《大明宮》,楊鴻勳,科學出版社,2013年06月01日,p44-47
  • 57.    《大明宮》,楊鴻勳,科學出版社,2013年06月01日,p48
  • 58.    《大明宮》,楊鴻勳,科學出版社,2013年06月01日,p50
  • 59.    《大明宮》,楊鴻勳,科學出版社,2013年06月01日,p51
  • 60.    《大明宮》,楊鴻勳,科學出版社,2013年06月01日,p52
  • 61.    《大明宮》,楊鴻勳,科學出版社,2013年06月01日,p52-53
  • 62.    《大明宮》,楊鴻勳,科學出版社,2013年06月01日,p55
  • 63.    《大明宮》,楊鴻勳,科學出版社,2013年06月01日,p59
  • 64.    《唐太極宮與大明宮佈局研究 第四章 大明宮的功能分區 第一節 大明宮禮儀與政治區》,陳揚,《陝西師範大學》,2010,p83
  • 65.    北宋·王欽若等:《冊府兒龜·卷八十·帝王部·慶賜第二》。
  • 66.    北宋·歐陽修等:《新唐書·卷五·睿宗玄宗》
  • 67.    按《冊府元龜》卷643《貢舉部·考試》,《唐會要》卷76《制科舉》記載統計。
  • 68.    《最美中國叢書:最美的建築》,週週,合肥工業大學出版社,2012-12-01
  • 69.    《大明宮》,楊鴻勳,科學出版社,2013年06月01日,p99
  • 70.    大明宮遺址  .中國網[引用日期2017-03-19]
  • 71.    北宋·王溥:《唐會要·卷二四·朔望朝參常朝日附》
  • 72.    《唐太極宮與大明宮佈局研究 第四章 大明宮的功能分區 第一節 大明宮禮儀與政治區》,陳揚,《陝西師範大學》,2010,p89
  • 73.    大明宮國家遺址公園“十一”開放三分之二區域免費(圖)  .新浪網[引用日期2017-03-19]
  • 74.    《大明宮》,楊鴻勳,科學出版社,2013年06月01日,p109
  • 75.    麟德殿  .中國互聯網新聞中心[引用日期2017-03-19]
  • 76.    《大明宮》,楊鴻勳,科學出版社,2013年06月01日,p111-114
  • 77.    《大明宮》,楊鴻勳,科學出版社,2013年06月01日,p118
  • 78.    《大明宮》,楊鴻勳,科學出版社,2013年06月01日,p120
  • 79.    《大明宮》,楊鴻勳,科學出版社,2013年06月01日,p120-121
  • 80.    《大明宮》,楊鴻勳,科學出版社,2013年06月01日,p122
  • 81.    《大明宮》,楊鴻勳,科學出版社,2013年06月01日,p123
  • 82.    《大明宮》,楊鴻勳,科學出版社,2013年06月01日,p128
  • 83.    《大明宮》,楊鴻勳,科學出版社,2013年06月01日,p129
  • 84.    《大明宮》 第5集 繁華如夢  .中央電視台[引用日期2017-03-19]
  • 85.    《唐代長安宮廷史話》,馬得志,新華出版社,1994年10月
  • 86.    《唐太極宮與大明宮佈局研究 第四章 大明宮的功能分區 第三節 大明宮附屬建築物佈局及其特點》,陳揚,《陝西師範大學》,2010,p102-103
  • 87.    《大明宮》,楊鴻勳,科學出版社,2013年06月01日,p133
  • 88.    《大明宮》,楊鴻勳,科學出版社,2013年06月01日,p130-131
  • 89.    《大明宮》,楊鴻勳,科學出版社,2013年06月01日,p131
  • 90.    《大明宮》,楊鴻勳,科學出版社,2013年06月01日,p132
  • 91.    《大明宮》,楊鴻勳,科學出版社,2013年06月01日,p136
  • 92.    《大明宮》,楊鴻勳,科學出版社,2013年06月01日,p137
  • 93.    《大明宮》,楊鴻勳,科學出版社,2013年06月01日,p137-140
  • 94.    《大明宮》,楊鴻勳,科學出版社,2013年06月01日,p149
  • 95.    《大明宮》,楊鴻勳,科學出版社,2013年06月01日,p151
  • 96.    《大明宮》,楊鴻勳,科學出版社,2013年06月01日,p156-157
  • 97.    《大明宮》,楊鴻勳,科學出版社,2013年06月01日,p158-161
  • 98.    唐長安城大明宮遺址  .陝西省文物局[引用日期2020-02-12]
  • 99.    大明宮國家遺址公園即將建成  .人民日報[引用日期2017-05-12]
  • 100.    天下第一城——張錦秋大師談大明宮  .華商網[引用日期2020-01-07]
  • 101.    《建築信息》,《華中建築》,2010年09期
  • 102.    《解説大明宮國家大遺址保護展示示範園區暨遺址公園總體規劃》,劉克成, 《中國文化遺產》2009年04期
  • 103.    盛唐雄風 大明宮國家遺址公園  .騰訊網[引用日期2020-01-25]
  • 104.    Ding~媒體點贊西安兩處超讚“打卡地”!  .澎湃網[引用日期2020-01-25]
  • 105.    《大明宮》 第4集 盛世榮光   .央視網[引用日期2020-02-20]
  • 106.    《淺析繁華落盡——大明宮和唐朝的衰亡的關係》,劉懿萱,《文學與藝術研究》2016年9月第1卷
  • 107.    中國十大宮殿  .西部網[引用日期2020-02-05]
  • 108.    《論大明宮之歷史地位》,肖愛玲,《絲綢之路》,2010(24):5-13
  • 109.    李自智:《中國古代都城佈局的中軸線問題》,《考古與文物》,2004. 4
  • 110.    元·脱脱:《宋史·卷二八四·陳堯佐宋癢傳》,中華書局,1977
  • 111.    《唐太極宮與大明宮佈局研究 第五章 唐太極宮與大明宮的歷史價值及其佈局的對比 第一節 唐太極宮、大明宮的歷史價值》,陳揚,《陝西師範大學》,2010,p107-108
  • 112.    票務預訂  .大明宮官網[引用日期2021-07-02]
  • 113.    “百年百大考古發現”揭曉考古遺址保護展示優秀項目公佈  .國家文物局[引用日期2021-11-06]
  • 114.    有趣!西安大明宮亮相西北首個感應花打卡地  .環球網.2022-08-08[引用日期2022-08-08]
  • 115.    大明宮旅遊景區入選國家5A級景區-西安市文化和旅遊局  .西安市文化旅遊局.2020-12-18[引用日期2022-02-25]
  • 116.    總得去趟大明宮吧  .大明宮國家遺址公園[引用日期2023-09-07]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