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西南民族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

鎖定
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是西南民族大學最早開辦的院系之一。從1956年的語文繫到2000年11月更名為文學院,再到2010年6月更名為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已經走過了60多年的歷程。
中文名
西南民族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
外文名
School of Literature and Journalism of Southwest Minzu University
簡    稱
西南民大文新學院;文新學院;文學院;文新
創辦時間
2010年6月
所屬地區
中國四川成都
類    別
公立大學
類    型
民族
屬    性
國家部委直屬
主要院系
漢語言文學、漢語國際教育、新聞學、廣播電視學
書    記
龔敏
院    長
楊榮

西南民族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總體概況

香港浸會大學來我校講學 香港浸會大學來我校講學
學校具有博士學位授予權、免試推薦研究生權、少民骨幹招生權,中國語言文學等學科教授評審權。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歷史悠久,底藴豐厚。現有漢語言文學、新聞學、對外漢語、廣播電視新聞學等四個本科專業,中國古代文學、中國現當代文學、古典文獻學、漢語言文字學,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文藝學,比較文學,美學,民族文學與新聞等十個碩士點,中國少數民族文化博士點下設有民族古籍文獻與傳統文化保護博士點方向,漢語言文學專業為省級本科人才培養基地,省級重點學科,國家建設特色專業。新聞學專業為四川省新聞教育學會理事單位。

西南民族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師資力量

西南民族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現任領導

姓名
職務
分工
龔敏
書記
與學院院長共同負責學院全局工作,主持學院黨委工作,全面領導學院黨務工作,具體分管黨的建設、思想政治工作、宣傳工作、工會工作、統戰工作。
楊榮
院長
與學院黨委書記共同負責學院全局工作,主持學院行政工作,全面領導學科建設、科研、教學和其他行政管理工作,具體分管學科建設、人才隊伍建設、研究生教育和財務工作。
王華君
副書記
分管紀檢工作,本科生思想政治工作、學生工作、就業工作;完成黨委書記和院長安排的其他工作。
戴登雲
副院長
協助學院主要領導分管科研工作、對外學術交流工作、本科生升學工作和實驗室工作,協助院長分管學科建設工作;完成院長和黨委書記安排的其他工作。聯繫新聞學專業、廣播電視學專業。
孫紀文
副院長
協助學院主要領導分管本科生教學管理工作、大學生實踐教學;完成院長和黨委書記安排的其他工作。聯繫漢語言文學專業、漢語國際教育專業。
著名教授
徐希平,男,四川廣安人,1958年12月生。西南民族大學文新學院教授,古代文學和古典文獻學碩士生研究生導師,中國杜甫研究學會理事、四川杜甫研究學會理事。長期從事中國古代文學、中國文化史、中國少數民族文學的教學和研究。講授中國文學史、古代文學作品選、中國風雅文化、史書文獻、《全唐文》研究等本科專業課程和研究生學位課程。參加完成《羌族文學史》、《新時期四川少數民族文學研究》等多項國家、省部級重點課題,獲省政府社科獎二項,出版專著6部,在各類核心學術刊物發表論文40餘篇。最新撰寫《李杜詩學與民族文化論稿》受到國內外關注。
鍾如雄,男,1953年出生,教授,現任西南民族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教授,1976年畢業於北京大學中文系漢語專業(本科),2004畢業於四川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漢語言文字學專業,獲文學博士學位。現任西南民族大學漢語言文字學碩士點領銜導師,文學院漢語與寫作教研室主任。主持(研)國家級社科基金項目4項,校級重點社科項目1項,獲省部級2等獎1項,3等獎1項;1988年獲“西南民族學院1986-1988年度教學科研優秀獎”,2001年獲“四川大學優秀博士1等獎”。 主要從事《説文解字》、上古文獻文字詞義、古代詩歌語言藝術等研究。
鍾克勳教授,男,南充師範學院(現西華師範大學)畢業,四川省簡陽縣人。西南民族大學文學院新聞學教授,碩士生導師,新聞系主任,中國高等教育學會新聞學與傳播學專業委員會理事。現從事新聞寫作、媒介經營與管理、新聞發言人等學科的教學與研究。2010年3月被四川警安職業學院特聘為計算機科學系顧問、學術帶頭人、客座教授。 鍾克勳教授曾在德陽日報從事新聞工作13年,發表新聞作品400多萬字,先後獲得省以上的新聞獎、論文獎40餘件,並評為“首屆四川省十佳新聞工作者”、德陽市優專家,曾任德陽市第四、五兩屆政協委員、常委。
田耕宇,男,1955年出生,教授,1987年獲"中國古代文學"專業碩士學位,2002年獲"中國古代文學"專業博士學位。現任西南民族大學教學質量管理中心主任兼任教務處副處長,"文藝學"專業碩士點領銜導師、“中國古代文學”專業碩士生導師。主要研究領域為中國古代文學、文藝學,主要研究方向:詩詞美學、中國古代文論、唐詩宋詞、中國古代文學思想史。主持或參加省部廳級科研項目多項,獲省部級一等獎1項及西南民族大學優秀教師稱號。發表《論晚唐感傷詩產生的文化背景》(陝西師範大學學報)、《深沉的反思意識》(社會科學輯刊)、《隱逸觀念的新變》(河北師範大學學報)、《晚唐詩歌否定評價的當代反思》(四川大學學報)、《苦悶·沉思·求索》(社會科學研究)等學術論文50餘篇,出版《中唐至北宋文學轉型研究》(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唐音餘韻——晚唐詩研究》(巴蜀書社)、《書生的剛柔》(四川人民出版社)、《慧皎大師傳》(台灣佛光出版公司)、《實叉難陀大師傳》(台灣佛光出版公司)等學術著作5部。
楊榮男,1965年出生,教授,1986年畢業於四川師範大學漢語言文學”專業,大學本科,獲文學學士學位。現為中國外國文學學會、全國高校外國文學教學研究會和四川省外國文學學會會員,四川省比較文學學會理事。現任“文藝學”、“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等專業碩士生導師。主要研究領域為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文藝學,主要研究方向:茨威格研究、歐美文學、文藝美學。主持或參與四川省哲學社會科學規劃項目“茨威格文學傳記及其理論研究”、省教廳青年基金課題“茨威格小説研究”等科研項目9項,獲省人民政府教學成果獎三等獎1項,省教育廳社科優秀成果三等獎1項。發表《多元文化語境下的傳記文學大師茨威格》、《後現代主義文化傾向與當代中國大學生》、《人是什麼?——再論弗洛伊德無意識理論的貢獻》、《從“復活”實質看托爾斯泰烏托邦幻想及其文化思維模式》、《無意識·“人”·現代派文學》等學術論文70餘篇,出版《茨威格小説研究》、《外國文學名著精縮與欣賞》、《外國文學教程》等學術著作5部。
李歐1954年出生,教授,北京大學哲學(美學)碩士。現任中國現當代文學、文藝學等專業碩士生導師。四川省美學學會副會長,四川省中國現當代文學研究會副會長,四川省比較文學學會理事。 主要研究領域為中國文化和文藝學,主要研究方向:中國小説,敍事學,藝術美學。獨自主持完成省教育廳重點研究項目“審美與藝術的心理治療功能”和“20世紀中國文學中的俠意象和俠義精神”。在研項目為四川省哲學社會科學“十一五”規劃2007年度“中國俠文藝史”和“俠文化核心觀念的譜系研究”。在《文藝研究》、《文學評論》、《外國文學研究》、《江淮論壇》、《當代文壇》等刊物發表《審美與藝術的心理治療功能》、《在神話性中生存》、《〈論語〉的詩歌功能論》、《泰國現當代小説發展述評》、《極致之變的陷阱》等學術論文50餘篇,出版《論藝術》、《夢與醒的匠心》等學術專著,主編《外國文化與文學》、《泰國文學研究》等教材與專著。
李光榮,生於1958年,1982年畢業於雲南師範大學中文系。現任西南民族大學文學院教授、碩士生導師中國現代文學研究會理事,全國社科項目同行評議專家,國家民委高級專業技術人才,成都市武侯區文聯委員。從事現當代文學教學和學術研究工作近30年,研究成果涉及抗戰文學與文化、西南聯大文學、曹禺、聞一多、戲劇藝術、民族文學等,在全國現當代文學研究界具有一定學術地位。致力於西南聯大文學研究,主持完成國家社科基金項目《西南聯大文學社團研究》,在研四川省社科項目一項。獲省部級教學獎一項、學術成果獎三項。在《文學評論》、《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新文學史料》、《民族文學研究》、《學術探索》等重要核心刊物上發表論文數十篇,參編著作十餘本,多篇論文被人大複印資料等書刊全文轉載。 [1] 

西南民族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師資結構

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師資力量雄厚。現有教師75人,其中教授16人,副教授25人。具有碩士、博士學位的教師比例達95%。40歲以下專任教師全部具有博士學位。學院現有中國古代文學教研室、中國現當代文學、語言與寫作、外國文學與文藝理論、大學語文、新聞學、對外漢語、廣播電視學共8個教研室和1個廣播影視新聞出版綜合實驗教學中心。

西南民族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教學科研

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教學科研成果豐碩。近年來,學院教師在核心期刊發表學術論文600餘篇,出版學術專著、教材50餘部,承擔國家和省部級科研項目50餘項,其中國家社科基金項目20項,獲省部級以上科研獎勵34項。學院先後主辦了第四屆中國多民族文學論壇、首屆羌族文學研討會、四川省卓越新聞傳播人才教育培養計劃實施暨新聞傳播教育研討會等,在國內外均產生重大反響。

西南民族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人才培養

學院為祖國經濟文化建設培養了大批各民族優秀人才。學生在校期間,有的擔任2017年央視春晚涼山分會場主持人,有的以《光明日報》實習記者身份參與中宣部主辦的主流媒體藏區行大型報道,有的被派往孔子學院擔任漢語志願者。畢業生中有著名彝族詩人、原青海省委常委、宣傳部長吉狄馬加,著名戰鬥英雄安忠文,特級象棋大師劉適蘭,中國作家協會最年輕的會員、著名青年作家韓晗,中國青年報貴州記者站站長、中國新聞獎獲得者白皓等。許多學生考上北京大學、清華大學、普林斯頓大學香港中文大學北京師範大學、南京大學、同濟大學、北京語言大學、中國傳媒大學等著名高校,攻讀碩士、博士,還有一大批畢業生成為祖國各行各業的骨幹力量。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