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血流信號

鎖定
血流信號,即血流的豐富程度。血流豐富程度的分級通常分為四級:0級為腫塊內未見血流信號顯示:1級為少量血流,腫塊內見1~2個點狀血流信號;2級為中量血流,腫塊內見3~4個點狀血流信號或一條管壁清晰的血管;3級為豐富血流,腫塊內見4個以上點狀血流或2條管壁清晰的血管。
中文名
血流信號
釋    義
血流的豐富程度
等    級
四級
影響因素
與良惡性、腫塊的大小有關
0    級
腫塊內未見血流信號顯示
1    級
少量血流
2    級
中量血流
3    級
豐富血流

血流信號簡介

血流信號,即血流的豐富程度
血流豐富程度的分級通常分為四級:0級為腫塊內未見血流信號顯示;1級為少量血流,腫塊內見1~2個點狀血流信號;2級為中量血流,腫塊內見3~4個點狀血流信號或一條管壁清晰的血管;3級為豐富血流,腫塊內見4個以上點狀血流或2條管壁清晰的血管。一般來説,惡性腫塊的血供較良性腫塊豐富,前者多為2~3級血流,後者多為0~1級血流。腫瘤中,惡性組2~3級血流的佔86.96%,良性組0~1級血流的佔91.3%。
雖然血流豐富程度與良惡性有關,但與腫塊的大小亦有一定的關係。一些較大的乳腺良性腫塊內可觀察到豐富的血流信號,而在一些小乳腺癌內卻未見血流信號顯示,這可能與腫瘤體積小,新生血管相對較少且管徑較細,以及儀器的靈敏度的侷限性,以致細小血管的低速血流難以顯示等因素有關。
CDFI顯示人體的血流,二、三維超聲成像顯示人體的解剖結構,二者提供了完整的人體解剖信息。以CDFI為基礎,由於CDFI不需要方向分離、頻域解調等處理,可降低檢測閾值,便於顯示小血管中的低速血流,但不能區分流向和流速。

血流信號主要研究

90年代又發展了四種彩色多普勒技術 [1]  :(1)多普勒能量圖、能量多普勒和血管造影(Color DoPPer Efififigy lyygigg,Power DoPPerImaging Anglo)。(2)彩色多普勒能量圖(CDE)。(3)彩色多普勒組織成像(CDT!)又稱為多普勒心肌顯像(DMI)。(4)能量運動成像(PMI)。CDFI、CDTI、CDE都是利多普勒頻移信號的信息量加在常規的二維圖上進行成像的,它顯示血流或組織的運動情況。CDE雖不能表示彩色血流的方向和速度,但有很高的空間分辨力,對小血管的低速血流很敏感,目前已能顯示0mm/s低速的血流。
日本東芝公司將CDFI和CDE兩者所長結合起來,發明了一種DPA(方向能量圖),既能對低速血流的敏感性,又有彩色多普勒的方向性。CCD(彩色多普勒速度能量圖)是近年來開發的新技術對血流顯像更簡便、更敏感。尤其是可顯示心肌內的冠脈穿插支,對冠心病的研究開拓了新領域。
美國GE公司的B-FIOW的專利技術得到更好的血管及血流圖像的空間分辨率和時間分辨率,能動態清晰地看到血流的運動和血管壁的不規則運動。是超聲技術的新突破。QTV(定量組織速度成像)技術是近年興起的新技術,是定量分析心肌存活性的新手段。以原始數據存儲和超高幀頻為基礎,克服了傳統多普勒心肌成像的侷限性,因此臨牀上可廣泛地應用於冠心病、高血壓、心肌病、心臟電生理等方面的檢查。
Ge system Five型高檔數字多普勒超聲診斷儀推出的AMM(直線解剖M型)技術,發展了傳統M型超聲心動圖技術。在360”範圍內任意取樣對心臟各室壁均能精確觀察其厚度及增厚情況,也有利於射血分數的準確測量。在不同時期存儲二維超聲心動圖基礎上得到的M型圖像,在不同時期存儲的二維超聲心動圖上得到的M型圖像,可比較同一患者不同時期多個室壁節段運動情況,對了解治療及判斷預後均有重要意義。CMM(曲線解剖M型)於二維彩色多普勒速度圖像之上,將“M型曲線”放置於掃查切面內任意一段心肌,其取樣線走向可為任意方向、任意形狀,並可置於心肌壁中央,然後獲得實時的二維彩色多普勒圖像中掃查切面內所有心肌節段的舒縮運動時相信息,以及速度、運動幅度、加速度、能量及應力率等局域心肌功能指標。與定量組織速度成像(QTVI)技術結合,給心肌缺血、心肌激動順序及多節段心肌運動分析帶來了新的手段。

血流信號近年發展

近年開展的AQ(超聲聲學定量技術)、CK(彩色寶壁運動成像技術)技術可用於心內膜自動描記,方便的觀察心臟室壁運動。心臟超聲軟件也十分豐富。有些高檔次心臟彩超可以報告川多種心臟檢測參數,對臨牀診斷各類心臟疾病極有價值。腹部彩超除作其它腹部臟器檢查外都裝有豐富的產科軟件,可方便的檢出胎齡,從而準確方便地判定胎兒發育狀況及報告、羊水指數及多項胎兒發育參數。高檔彩超,特別是三維彩超都裝備了變頻探頭、寬頻探頭及超聲CT軟件,使圖像更清晰更逼真,分辨率更強,臨牀應用更廣泛。今天的彩色超聲多普勒所顯示的灰階和彩色圖像質量對體內流體(血液)的敏感程度均達到理想程度。所以説彩色超聲多普勒設備的開發成功是超聲醫學發展史上的又一個里程碑。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