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臟主要功能是為血液流動提供動力,把血液運行至身體各個部分。人類的心臟位於胸腔中部偏左下方,體積約相當於一個拳頭大小,重量約250克。人的心臟外形像桃子,位於橫膈之上,兩肺間而偏左。
- 中文名
- 心臟
- 外文名
- heart
- 構 成
- 心肌
- 四腔名稱
- 左心房、左心室、右心房、右心室
- 長 度
- 約15cm
- 重 量
- 約250克
- 每年心跳次數
- 約3600萬次
- 拼 音
- Xīn Zàng
心臟引證解釋
編輯1.生理學名詞。人和脊椎動物體內推動血液循環的器官。人的心臟在胸腔中部,稍偏左下方,呈圓錐形,大小約跟本人拳頭相等,內部有四個空腔,上部兩個是心房,下部兩個是心室。心房和心室的舒張和收縮推動血液循環全身。
心臟基本含義
編輯心臟是脊椎動物器官之一。是循環系統中的動力。人的心臟基本上和本人的拳頭大小一樣,外形像桃子,心尖偏向左。位於橫膈之上,縱膈之間,胸腔中部偏左下方,兩肺間而偏左。主要由心肌構成,有左心房、左心室、右心房、右心室四個腔。左右心房之間和左右心室之間均由間隔隔開,故互不相通,心房與心室之間有瓣膜(房室瓣),這些瓣膜使血液只能由心房流入心室而不能倒流。
[2]
心臟是較高等動物循環系統中一個主要器官。主要功能是為血液流動提供壓力,把血液運行至身體各個部分。人類的心臟位於胸腔中部偏左下方,體積約相當於一個拳頭大小,重量約250克。心臟內的空腔再分為心房與心室,心房接納來自靜脈的迴心血,心室則將離心血打入動脈。哺乳類和鳥類有二心房與二心室;爬行類也有二心房與二心室,但二心室之間未完全分隔;兩棲類有二心房與一心室;魚類則只有一心房與一心室。
心臟位置
心的位置(2張)
心臟外形
心臟後面觀(7張)
1.心尖:朝向左前下方,位於左側第5肋間隙,在鎖骨中線內側1~2cm處。
術語:心尖由左心室構成。由於心尖鄰近胸壁,因此在胸前壁左側第五肋間常可看到或觸到心尖的搏動。
2.心底:朝右後上方, 與出入心的大血管幹相連,是心比較固定的部分。
3.兩面:若按兩面的分法,心的胸肋面(前面)朝向前上方,大部分由右心房和右心室構成,一小部分由左心耳和左心室構成。膈面(下面)幾呈水平位,朝向下方並略朝向後,大部分由左心室,一小部分有右心室構成,貼着膈。
按三面的分法:心臟前面構成是右上為心房部,大部分是右心房,左心耳只構成其一小部分,左下為室部,2/3為右心室前壁,1/3為左心室。後面貼於膈肌,主要由左心室構成。側面(左面),主要由左心室構成,只上部一小部分由左心房構成。
術語:心臟右緣垂直鈍圓,由右心房構成,向上延續即為上腔靜脈。左緣斜向下,大部分為左心室構成,上端一小部分為左心耳構成。左心室比右心室的心壁較厚,因為左心室連接主動脈,主動脈壓力大,因此左心室的心壁較厚。
心臟解剖圖譜(28張)
心臟是一中空的肌性器官,內有四腔:後上部為左心房、右心房,二者之間有房間隔分隔;前下部為左心室、右心室,二者間隔以室間隔。正常情況下,因房、室間隔的分隔,左半心與右半心不直接交通,但每個心房可經房室口通向同側心室。
右心房壁較薄。根據血流方向,右心房有三個入口,一個出口。入口即上、下腔靜脈口和冠狀竇口。冠狀竇口為心壁冠狀靜脈血迴心的主要入口。出口即右房室口,右心房藉助其將血輸入通向右心室。房間隔後下部的卵圓形凹陷稱卵圓窩,為胚胎時期連通左、右心房的卵圓孔閉鎖後的遺蹟。右心房上部向左前突出的部分稱右心耳。 右心室有出入二口,入口即右房室口,其周緣附有三塊葉片狀瓣膜,稱右房室瓣(即三尖瓣)。按位置分別稱前瓣、後瓣、隔瓣。瓣膜垂向室腔,並借許多線樣的腱索與心室壁上的乳頭肌相連。出口稱肺動脈口,其周緣有三個半月形瓣膜,稱肺動脈瓣。
左心房構成心底的大部分,有四個入口,一個出口。在左心房後壁的兩側,各有一對肺靜脈口,為左右肺靜脈的入口;左心房的前下有左房室口,通向左心室。左心房前部向右前突出的部分,稱左心耳。左心室有出入二口。入口即左房室口,周緣附有左房室瓣(二尖瓣),按位置稱前瓣、後瓣,它們亦有腱索分別與前、後乳頭肌相連。出口為主動脈口,位於左房室口的右前上方,周緣附有半月形的主動脈瓣。同側的心房與心室相通。心臟的四個腔分別連接不同血管,左心室連接主動脈,左心房連接肺靜脈,右心室連接肺動脈,右心房連接上、下腔靜脈。
心臟作用
心臟的作用是推動血液流動,向器官、組織提供充足的血流量,以供應氧和各種營養物質(如水、無機鹽、葡萄糖、蛋白質、各種水溶性維生素等),並帶走代謝的終產物(如二氧化碳、尿素和尿酸等),使細胞維持正常的代謝和功能。體內各種內分泌的激素和一些其它體液因素,也要通過血液循環將它們運送到靶細胞,實現機體的體液調節,維持機體內環境的相對恆定。此外,血液防衞機能的實現,以及體温相對恆定的調節,也都要依賴血液在血管內不斷循環流動,而血液的循環是由於心臟“泵”的作用實現的。成年人的心臟重約300克,它的作用是巨大的,例如一個人在安靜狀態下,心臟每分鐘約跳70次,每次泵血70毫升,則每分鐘約泵5升血,如此推算一個人的心臟一生泵血所作的功,大約相當於將3萬公斤重的物體向上舉到喜馬拉雅山頂峯所作的功。組成心臟的心肌有節律地收縮和舒張形成心臟的搏動。心肌收縮時,推動血液進入動脈,流向全身;心肌舒張時,血液由靜脈流回心臟。所以,心臟的搏動推動着血液的流動,是血液運輸的動力器官。
心臟壁內有特殊心肌纖維組成的傳導系統,其功能是發生衝動並傳導到心臟各部,使心房肌和心室肌按一定的節律收縮。這個系統包括:竇房結、房室結、房室束、位於室間隔兩側的左右房室束分支以及分佈到心室乳頭肌和心室壁的許多細支。竇房結位於右心房心外膜深部,其餘的部分均分佈在心內膜下層,由結締組織把它們和心肌膜隔開。級成這個系統的心肌纖維聚集成結和束,受交感、副交感和肽能神經纖維支配,並有豐富的毛細血管。根據研究,組成心臟傳導系統的心肌纖維類型有以下三型細胞。
循環系統
心臟位於胸腔內,左右兩肺之間。收縮時如本人的拳頭大小。心的前上面鄰胸骨和肋軟骨;後面為食管和胸主動脈;下面緊貼膈肌,上面為進出心臟的上腔靜脈、主動脈和肺動脈。心表面有三條溝,冠狀溝為心房與心室的表面分界,前、後縱溝為左右心室的表面分界。
心臟是一箇中空的器官,其內部分為四個腔。上部兩個為心房,由房中隔分為左心房和右心房;下部兩個為心室,由室中隔分為左心室和右心室。左右心房之間,左右心室之間互不相通,而心房與心室之間有房室口相通。
心臟示意圖
竇房結位於右心房接近上腔靜脈入口處的心外膜下,含起搏細胞(P細胞)和過渡細胞,為正常起搏點。P細胞發生興奮通過過渡細胞傳至心房肌,使心房肌收縮。同時興奮可經結間束下傳至房室結。房室結位於房間隔下部,由房室結髮出房室束進入心室。房室結將竇房結髮出的衝動傳至心室引起心室收縮。房室束進入室間隔分成左、右束支,分別沿心室內膜下行,最後以細小分支即為浦肯野纖維分佈於心室肌。
房室交界包括房結區,結區和結希區三部分。房結區位於心房和結區之間,具有傳導性和自律性。結區相當於光學顯微鏡所見的房室結,這裏存在一些特殊的細胞,具有傳導性,無自律性。結希區位於結區和希氏區之間,具有傳導性和自律性。房室交界是心房和心室之間唯一的電通路。
[2]
神經血管
心臟的營養是由冠狀循環血管來供應的。左右兩支冠狀動脈,分別起於主動脈起始部,右冠狀動脈主要分佈於右心房、右心室和室間隔後部,也分佈於左心室後壁。左冠狀動脈又分為兩支,一支為降支,一支為旋支,它們分佈於左心房、左心室和室間隔前部,也分佈於右心室的前面。
心臟瓣膜(2張)
在生命過程中,心臟始終不停地跳動着,而且很有規律。“心跳”實際上就是心臟有節奏的收縮和舒張。一般成年人每分鐘心跳約60—80次,平均為75次。兒童的心率比較快,9個月以內的嬰兒,正常心律每分鐘可達140次左右。
血液在心臟中是按單方向流動,經心房流向心室,由心室射入動脈。在心臟的射血過程中,心室舒縮活動所引起的心室內壓力的變化是促進血液流動的動力,而瓣膜的開放和關閉則決定着血流的方向。心房開始收縮之前,整個心臟處於舒張狀態,心房、心室內壓力均都比較低,這時半月瓣(動脈瓣)關閉。由於靜脈血不斷流入心房,心房內壓力相對高於心室,房室瓣處於開的狀態,血液由心房流入心室,使心室充盈。當心房收縮時,心房容積減小,內壓升高,再將其中的血液擠入心室,使心室充盈血量進一步增加。心房收縮持續時間約為0.1秒,隨後進入舒張期。
心房進入舒張期後不久,心室開始收縮,心室內壓逐漸升高,首先心室內血液推動房室瓣關閉,進一步則推開半月瓣而射入動脈,當心室舒張,心室內壓下降,主動脈內血液向心室方向返流,推動半月瓣,使之關閉,當心室內壓繼續下降到低於心房內壓時,心房中血液推開房室瓣,快速流入心室,心室容積迅速增加,此後,進入下一個心動週期,心房又開始收縮,再把其中少量血液擠入心室。可見在一般情況下,血液進入心室主要不是靠心房收縮所產生的擠壓作用,而是靠心室舒張時心室內壓下降所形成的“抽吸”作用。
每分輸出量=每搏輸出量×心跳頻率
心臟的外形略呈倒置的圓錐形,大小約相當於成年人的拳頭。心尖朝向左前下方,心底朝向右後上方。心底部自右向左有上腔靜脈、肺動脈和主動脈與之相連。心臟表面有三個淺溝,可作為心臟分界的表面標誌。在心底附近有環形的冠狀溝,分隔上方的心房和下方的心室。心室的前、後面各有一條縱溝,分別叫做前室間溝和後室間溝,是左、右心室表面分界的標誌。左右心房各向前內方伸出三角形的心耳。心臟是肌性的空腔器官。與壁的構成以心臟層為主,其外表面覆以心外膜(即心包髒層),內面襯以心內膜,心內膜與血管內膜相續,心房、心室的心外膜、心內膜是互相延續的,但心房和心室的心肌層卻不直接相連,它們分別起止於心房和心室交界處的纖維支架,形成各自獨立的肌性壁,從而保證心房和心室各自進行獨立的收縮舒張,以推動血液在心臟內的定向流動。心房肌薄弱,心室肌肥厚,其中左室壁肌最發達。
成體心臟內腔被完整的心中隔分為互不相通的左、右兩半。每半心在與冠狀溝一致的位置上,各有一個房室口,將心臟分為後上方的心房和前下房的心室。因此心臟被分為右心房、右心室、左心房和左心室。分隔左、右心房的心中隔叫房中隔;分隔左、右心室的叫室中隔。右心房、右心室容納靜脈性血液,左心房、左心室容納動脈性血液。成體心臟內靜脈性血液與動脈性血液完全分流。
心臟解剖圖(5張)
左心房通過四個肺靜脈口收納由肺迴流的血液,然後經左房室口流入左心室,在左房室口處生有二尖瓣(左房室瓣)。左心室的出口叫主動脈口,左心室的血液通過此口入主動脈,向全身各組織器官分佈,在主動脈口的周緣也附有三片半月形的瓣膜,叫主動脈瓣。二尖瓣和主動脈瓣的形狀、結構及作用與三尖瓣和肺動脈瓣的基本一致。
房室口和動脈口的瓣膜,是保證心腔血液定向流動的裝置,當心室肌舒張時,房室瓣(三尖瓣、二尖瓣)開放,而動脈瓣(肺動脈瓣,主動脈瓣)關閉,血液由左、右心房流向左、右心室;心室肌收縮時則相反,房室瓣關閉,動脈瓣開放,血液由左、右心室泵入主動脈和肺動脈。這樣形成了心臟內血液的定向循環,即:上、下腔靜脈和冠狀靜脈竇→右心房→右房室口(三尖瓣開放)→右心室→肺動脈口(肺動脈瓣開放)→肺動脈→肺(經肺泡壁周圍的毛細血管進行氣體交換)→肺靜脈→左心房→左房室口(二尖瓣開放)→左心室→主動脈口(主動瓣開放)→主動脈(通過各級動脈分佈至全身)。
此外,下列結構對保證心臟正常活動也具有重要作用:
①心傳導系統,它是由特殊的心肌纖維所構成,能產生並傳導衝動,使心房肌和心室肌協調地規律地進行收縮,從而維持心收縮的正常節律。
血液供應
心肌本身也要接受流經心房和心室血流的一小部分。一個動靜脈系統(冠脈循環)向心肌提供富氧血液並將乏氧血液返流回右心房。分向心髒的左、右冠狀動脈起源於主動脈起始部。由於收縮時心臟受到很大壓力,因此大部分血液都在舒張期流經冠脈循環。
出現問題
1、呼吸會不順暢,胸口會悶也會刺痛,刺痛的時間是短暫的,一發作幾秒鐘就過了,最多一分鐘。
2、嚴重了會從前胸痛到後背膏肓肩胛的地方,十天半個月會來一次,三五個月發作一次,時間越短越嚴重。
3、心臟不好會牽扯到左邊手臂酸、麻、痛,因為我們心臟的神經與左手臂的神經是同一條,所以左邊的心臟有問題會牽扯到左手臂。
心臟疾病症狀
編輯心臟疾病沒有單一的特異症狀,只是某些症狀能提示心臟病存在的可能性,但當幾種症狀同時出現時,常能得出幾乎肯定的診斷。醫生首先通過病史和查體進行診斷。然後通過實驗室檢查來確診、評估疾病的嚴重程度以及幫助擬定治療計劃。然而,有時嚴重的心臟病患者,甚至在疾病晚期也可能沒有症狀。常規健康體檢或因其他疾病而就診時亦可能不會發現這些無症狀的心臟病。
心臟疾病症狀包括:某種類型的胸痛、氣促、乏力、心悸(常提示心跳減慢、增快或不規則)、頭暈目眩、暈厥等。然而,出現這些症狀並非必然存在心臟病。例如:胸痛可能提示心臟病,但也可發生在呼吸系統疾病和胃腸道疾病。
心臟疼痛
心肌不能獲得足夠的血液和氧(稱為心肌缺血)以及過多代謝產物堆積都能導致痙攣。常説的心絞痛就是由於心肌不能獲得足夠的血液供應而產生的一種胸部緊縮感或壓榨感。然而,在不同的個體之間,這種疼痛或不適感的類型和程度都有很大的差異。有些患者在心肌缺血時,可能始終沒有胸痛發生(稱為隱匿性心肌缺血)。
當動脈撕裂或破裂時,病人出現劇烈鋭痛,這種疼痛來去匆匆且可能與身體活動無關。有時這種病損可能發生在大動脈,特別是主動脈。主動脈的過度伸展或膨隆部分(動脈瘤)突然出現滲漏,或者內膜輕度撕裂,血液滲漏入主動脈夾層。這些損害可導致突然的嚴重疼痛。疼痛可發生在頸後、肩胛間區、下背部或腹部。
左心室收縮時,位於左心房和左心室之間的一組瓣膜可能會脱向左心房(二尖瓣脱垂),這種病人有時可出現短暫發作的刺痛,通常這種疼痛位於左乳下,且與體位和活動無關。
心臟氣促
氣促是心力衰竭的常見症狀之一,是液體滲出到肺髒中肺泡間質的結果,被稱為肺充血或肺水腫,類似於溺水。在心力衰竭的早期,氣促只出現在體力活動時。隨着心衰的加重,輕微活動時也發生氣促,直至靜息狀態下都出現氣促。卧位時液體滲到整個肺臟,而站立位時由於重力作用液體主要分佈在雙肺底部,故心衰病人卧位時發生氣促或加重而站立位時症狀減輕。夜間陣發性呼吸困難是病人夜間平卧時發生的氣促,站立後可減輕。
心臟乏力
當心髒泵血能力下降時,活動期間流向肌肉的血液不足以滿足需要,此時患者常感到疲乏與倦怠。但這些症狀常難以捉摸,不易引起患者的重視。患者常通過逐漸減少活動量來適應或歸咎於衰老的表現。
心臟心悸
通常情況下,人們對自己的心跳沒有感覺。但在某些情況下,如劇烈活動後,甚至正常人亦會察覺到自己的心跳非常有力、快速或不整齊。通過脈搏觸診或心臟聽診,醫生可以證實這些症狀。心悸症狀是否屬於異常,取決於對如下問題的回答:有無誘因、是突然發生或是逐漸發生、心跳頻率、是否有心律不齊及其嚴重程度等。心悸與其他症狀如氣促、胸痛、乏力和倦怠、眩暈等一道出現時常提示有心律失常或其他嚴重疾病存在。
心臟頭暈
由於心率異常、節律紊亂或泵功能衰竭導致的心輸出量減少可引起頭暈和暈厥(見第23節)。這些症狀也可由大腦或脊髓疾病引起,甚或沒有嚴重的病因。如長久站立的士兵因腿部肌肉活動減少影響血液迴流心臟,可能會出現頭暈。強烈的情緒波動或疼痛刺激神經系統也可導致頭暈和暈厥。醫生必須鑑別心源性暈厥與癲癇,後者由大腦疾病引起。
心臟心臟跳動
編輯如果按一個人心臟平均每一分鐘跳動70次、壽命有70歲計算的話,一個人的一生中,心臟就要跳動將近26億次。一旦心臟停止跳動,那就意味着,這個生命很可能走到盡頭了。
如果心率為75次/min,則完成一個心動週期經歷的時間為0.8s。心房每工作(收縮)0.1s,可以休息0.7s;心室每工作0.3s,可以休息0.5s,所以心臟可以一直跳動而不會累,有足夠的時間休息。
跳動之因
人的心臟是一個不知疲倦的動力泵,只要生命不息,它就跳動不止。
那麼,心臟跳動的奧秘在哪裏呢?
心臟中的心肌細胞有兩種類型。大多數為普通心肌細胞,在受到刺激以後,它們將發生收縮;刺激消失以後則又舒張開來。這樣的一次收縮和一次舒張合起來,便組合成了心臟的一次跳動。另一些細胞為特殊心肌細胞,它們能夠按自身固有的規律,即自律性,不斷地產生興奮並傳導給普通心肌細胞,對其進行刺激,使之收舒。
在心臟的右心房接近上腔靜脈的入口附近,存在着一個由特殊心肌細胞彙集而成的竇房結。它的強有力的自律性興奮,通過傳導系統的傳播,決定着整個心臟的跳動頻率,即心率。因此竇房結是心臟的起搏點。此外,心率還受到迷走神經、交感神經、各級心血管中樞以及諸多體液因素的調節。
心臟的各種自律細胞均具有自動興奮的能力,因此都能對心臟跳動發揮起搏作用。但是,不同自律細胞的節律性高低各不一樣。
當竇房結有病變時,只能靠房室結和浦傾野纖維維持心跳,每分鐘只能跳50次以下,滿足不了身體的需要,於是即發生多種心律紊亂,甚者可引起心搏停止。這需要安裝心臟起搏器,以維持、控制心臟的跳動,保證人體的正常需要。
心臟主要組成
編輯心臟是一中空的肌性器官,主要由心肌構成,有左心房、左心室、右心房、右心室四個腔。左右心房之間和左右心室之間均由間隔隔開,故互不相通,心房與心室之間有瓣膜,這些瓣膜使血液只能由心房流入心室,而不能倒流。
心臟心房
左心房與肺靜脈相連,右心房與上、下腔的靜脈和冠狀竇口相連。左心房接受從肺部回來的血,右心房接受從全身其他部位回來的血。心房與心室之間有帶瓣膜(房室瓣)的通路,心房收縮時血從通路流入心室。心房的部位很神奇,如果尖鋭的東西刺進去,那是不會有生命危險的,這叫不死結,但要在血流乾之前。血液由心房壓入心室後,由心室壓入動脈,分別輸送到肺部與全身的其他部分。
心臟心室
右心室
右心室有出入二口,入口即右房室口,其周緣附有三塊葉片狀瓣膜,稱右房室瓣(即三尖瓣)。按位置分別稱前瓣、後瓣、隔瓣。瓣膜垂向室腔,並借許多線樣的腱索與心室壁上的乳頭肌相連。出口稱肺動脈口,其周緣有三個半月形瓣膜,稱肺動脈瓣。
左心室
心臟瓣膜
瓣膜是人或某些動物的器官裏面可以開閉的膜狀結構。本文只介紹在人心臟的瓣膜。每個人的心臟內都有四個瓣膜。即連結左心室和主動脈的主動脈瓣、連結右心室和肺動脈的肺動脈瓣、連結左心房和左心室的二尖瓣和連結右心房和右心室的三尖瓣。它們均起單向閥門作用,使血液只能從一個方向流向另一個方向而不能倒流。
心臟心臟保養
編輯戒煙。煙草中的煙鹼可使心跳加快、血壓升高(過量吸煙又可使血壓下降)、心臟耗氧量增加、血管痙攣、血液流動異常以及血小板的粘附性增加。這些不良影響,使30-49歲的吸煙男性的冠心病發病率高出不吸煙者3倍,而且吸煙還是造成心絞痛發作和突然死亡的重要原因。
避免擁擠。避免到擁擠的地方去。無論是病毒性心肌炎、擴張型心肌病,還是冠心病、風心病,都與病毒感染有關,即便是心力衰竭,也常常由於上呼吸道感染而引起急性加重。因此要注意避免到人員擁擠的地方去,尤其是在感冒流行季節,以免受到感染。
適量運動。積極參加適量的體育運動。維持經常性適當的運動,有利於增強心臟功能,促進身體正常的代謝,尤其對促進脂肪代謝,防止動脈粥樣硬化的發生有重要作用。對心臟病患者來説,應根據心臟功能及體力情況,從事適當量的體力活動有助於增進血液循環,增強抵抗力,提高全身各臟器機能,防止血栓形成。但也需避免過於劇烈的活動,活動量應逐步增加,以不引起症狀為原則。
規律生活。養成健康的生活習慣。生活有規律,心情愉快,避免情緒激動和過度勞累。
冠心病、心臟病。50歲以上的人羣70%患有糖尿病,成為世界之最,政府和人民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價。
經濟發展為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提供了物質可能。因此,我們必須明確一點,心血管病流行雖然不能説是經濟發展的必然結果,但卻是人類違背了自然規律而得到的一種懲罰。
保護心臟的食物
槲皮素是典型的天然黃酮類化合物,不僅具有抗氧化、抗腫瘤、抗血小板聚集的作用,而且在抗骨質疏鬆,保護心血管及抗衰老等方面都有很好的生物學活性。特別是在心血管保護方面。其主要功能為: 改善心功能,減輕心肌肥厚;抗血小板,防止血栓形成;擴張血管降血壓;抗動脈粥樣硬化,降血脂及脂質過氧化;防止心肌缺血再灌注損傷;降血糖,減輕胰島素抵抗。
[4]
柚皮素、柚皮苷能夠增加乙醛還原酶(ADH)、乙醛脱氫酶(ALDH)活性、降低肝中甘油三酯及血液和肝臟中總膽固醇的含量,增加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C)的含量, 增加HDLC與總膽固醇的比例,並同時降低致動脈硬化指數 ,促進膽固醇從血漿到肝臟的轉運和膽汁分泌排泄、抑制HDL向VLDL或LDL的轉化,所以,柚皮苷可以降低動脈硬化和冠心病的幾率。柚皮苷能夠降低血漿中總膽固醇含量,加強其代謝。
[5]
燕麥。早晨可吃一碗燕麥作為早餐,其所富含的歐米茄-3脂肪酸、葉酸和鉀對心臟都很有好處。同時,燕麥還是一種纖維含量非常高的食品,能很好的降低血液中的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含量,幫助保持動脈血管的通暢。還可選擇粗燕麥或燕麥片,但要避免選擇速食燕麥製品,因為其所含纖維量比較少。如果還能再吃一根香蕉,就能再多攝入4克的纖維。
鱷梨。做沙拉時不妨放些鱷梨,為飲食添加有利於心臟健康的優質脂肪,這裏所説的優質脂肪就是含有單元不飽和脂肪酸的脂肪,這種脂肪能幫助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壞”膽固醇)的含量。同時提高體內高密度蛋白質膽固醇(“好”膽固醇)的含量。食用鱷梨同時攝入多種類胡蘿蔔素,特別是β胡蘿蔔素和番茄紅素,對健康起着至關重要的作用。
橄欖油。所含有的不飽和脂肪酸是所有食用油品中最高的,能有效降低體內“壞”膽固醇的含量,從而減低心臟疾病的患病風險。研究發現,居住在希臘的克里特人體內含有大量的膽固醇,但卻很少有人死於心臟病,原因就在於他們長期食用富含“好”脂肪的橄欖油。儘量選擇特級初榨的油品,因為最少的加工程序保證了營養沒有過多的流失。
杏仁。預防血小板凝結,減低心臟病風險。含有豐富油脂的堅果,如花生、杏仁等,在美國被視為每日必須食用、有益心血管的食物之一。堅果中含對心臟有益的必需氨基酸和不飽和脂肪酸,即使每週只吃一次堅果,也能減少四分之一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其中特別推薦杏仁,它不但富含蛋白質,還含有維生素E和精氨酸。其功能是打通血管、防止血小板凝結、降低心臟病風險。但杏仁熱量高,在吃的同時,最好減少其它油脂的攝取。
食用時將杏仁磨成粉狀,拌入菜中或是灑在飯上,不但可增加口感,也可充分吸收杏仁營養。
人蔘。作用補氣,但最好經中醫醫生診斷後服用。經常被當成補品的人蔘,其實並非人人適用。中醫認為補氣藥物可以保護心肌,增強心臟功能,對高血壓控制也有幫助。但除非體質真的很虛弱,否則不當的補氣只會造成相反的效果,讓病情加重。一般要在血壓穩定的狀況下才可使用人蔘。血壓不穩或剛出血後,並不宜大量服用人蔘。如何用:最好經由醫師辨體質服用,且建議由少量開始。
當歸。作用:補血,但最好經中醫師診斷後服用。富含維生素B和礦物質的當歸,具有補血功效,在傳統中醫典籍裏有活血代淤功能,也是治療心血管疾病的藥物之一。但當歸偏熱性,體質燥熱者不宜使用;且若是腸胃功能較差的人,也容易腹瀉。如何用:最好按照醫師視個人情況的建議服用。
薏仁。作用:降低膽固醇。高纖的薏仁,不僅可美白,而且其降膽固醇效果不輸燕麥。屬於水溶性纖維的薏仁,可加速肝臟排出膽固醇。實驗發現受試者食用薏仁1個月後,血中膽固醇明顯下降,且薏仁還有其它未知的降血脂成分。可自己製作簡單的薏仁飯;一碗薏仁兑成一碗半的水,在電飯鍋裏煮熟。煮好後分成小包裝冷凍,煮飯時可將冷凍薏仁稍解凍,放入飯鍋與米一起煮熟。這種方式不但可控制白米與薏仁的比例,也可經由再次烹煮,使薏仁變軟。如何用:薏仁煮成甜湯容易增加熱量,最好的方式是將薏仁煮成飯,使其成為主食的一部分。
黑芝麻。作用:防止血管硬化。含有強力抗氧化成分的黑芝麻,不僅可減緩衰老,使頭髮烏黑,也能讓血管變得更有彈性。黑芝麻中的不飽和脂肪酸和卵磷脂,可維持血管彈性,預防動脈粥樣硬化,是優質的脂肪來源。鐵質及維生素含量豐富的黑芝麻,也是中醫認為可補血及滋補五臟的食品。經常食用還可達到預防便秘的功效。如何用:芝麻的營養成分藏在種子裏,因此必須要咬開破殼才有效。建議生芝麻最好先用幹火稍微炒一下,讓有效成分經由加熱爆開釋放。或是將黑芝麻打碎磨成粉,撒在飯上、菜上,這樣也可以充分攝取到芝麻素。著名的客家擂茶,就是用小缽將黑芝麻、花生、綠茶等一一研磨成細粉,衝成茶飲。事實證明,這是可充分攝取營養的高明養生方式。
黃豆。作用:降低膽固醇。黃豆含多種人體必需氨基酸,且多為不飽和脂肪酸,可促進體內脂肪及膽固醇代謝。尤其含有抗氧化物質、蛋白質纖維和單糖,是良好的蛋白質來源,十分適合素食者當主食。且黃豆與米有互補作用,正好形成完整的蛋白質來源。建議減少對油炸類的黃豆加工品的攝取,改由黃豆飯提供良好蛋白質來源。如何用:可先將黃豆用熱水泡4小時以上,再換水烹煮。這樣可將黃豆中容易產生氣體的多醣體溶解出,以免造成肚子脹氣。
心臟“放鬆操”。冠心病屬中醫胸痹的範疇,多由氣滯血瘀、胸陽痹阻所致,患者在改善生活方式和服藥的同時,平時做穴位的自我按摩,可增加心臟的無氧代謝能力,能有效預防心絞痛和心梗的發生。選用以下3個主要穴位進行自我按壓,可起到疏通經脈、活血化瘀的作用,對冠心病有較好的保健作用。
擠壓時,將拇指、食指相對呈鉗狀,放在每個穴位正反兩面進行擠壓,用左手按壓右側穴位,右手按壓左側穴位,稍向下點壓用力後,保持壓力不變,繼而旋轉揉動,以產生酸脹感為度。施用手法力度要根據體質、病情、耐受力的不同,而儘量達到輕重適宜、柔和,並且從輕到重,點揉後緩緩放鬆。每天不限時段,操作時不可憋氣。心肌梗塞患者,可用於急性期過後。按壓穴位的遠期療效還有待於觀察,但如能持之以恆,對患者的心臟症狀減輕會有一定幫助。
心臟科學研究
編輯- 參考資料
-
- 1. 資料 .漢典[引用日期2014-01-11]
- 2. 郭青龍,李衞東.人體解剖生理學: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06-9:110-112
- 3. 柑橘橘絡提取物類黃酮成分分析及其抗低氧作用研究 .維普期刊[引用日期2021-09-22]
- 4. 槲皮素的心血管保護作用研究進展 .愛學術[引用日期2021-09-22]
- 5. 柚皮苷與柚皮素的生物活性研究 - 豆丁網 .豆丁網[引用日期2021-09-28]
- 6. 3D保存的3.8億年前魚心臟現形-中國科技網 .其他.2022-09-17
- 7. 丁文龍,劉學政. 系統解剖學[M]. 第9版. 北京:人民衞生出版社, 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