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漢語文字)

鎖定
蜀(拼音:shǔ)為漢語一級通用規範漢字(常用字) [1]  。此字初文見於商代甲骨文 [2]  ,其古字形像有大眼睛的蟲子,本義指蛾蝶類的幼蟲,這個意思後來寫作“蠋(zhú)”。蜀又是古部族名,後作古國名。
中國的四川一帶,商周時為蜀國,秦時為蜀郡,三國時為蜀漢地,所以四川別稱蜀。
中文名
拼    音
shǔ
部    首
罒、蟲 [12] 
五    筆
LQJU [3] 
倉    頡
WLPLI [3] 
鄭    碼
LKRI [3] 
筆    順
豎、橫折、豎、豎、橫、撇、橫折鈎、豎、橫折、橫、豎、橫、點
字    級
一級(編號:2934) [1] 
平水韻
入聲二沃 [4] 
注音字母
ㄕㄨˇ
筆畫數
5+8,6+7
造字法
象形字
結    構
上下結構
異體字
蠋、𦉶
統一碼
CJK統一漢字-8700 [3] 
四角碼
6012₇ [3] 

文字溯源

字形演變流程圖(文中出現序號參照此圖所示文字) 字形演變流程圖(文中出現序號參照此圖所示文字) [2]
象形字。甲骨文中的“蜀”字是一條有大眼睛、蠕動如蠶的肉蟲子(圖1):上部是它眼睛突出的頭,下部是其盤曲的身子。現實中確實存在這樣的蟲,比如幾種天蛾的幼蟲,不過那雙“大眼”其實是擬態的眼斑。 [16]  這種蟲子是指所有蛾、蝶類的幼蟲,即野蠶。也就是説,“蜀”字的本義就是這種“野蠶”。
發展至周代(圖2-4),“蜀”字上部表示“蠶頭”的部分完全變成了一隻眼睛的樣子,下部原本蜷曲的身子也被拉直了。整個字形已很難表達出本義,於是人們又在其下加了一個代表蟲子的“(huǐ)”。像蟲身一筆的上端或有飾筆,或無飾筆。另戰國文字還有一特殊寫法,如圖6,上部還是“目”,下部是“蟲(huǐ)”,省略了“蜀”原有的身體。秦代小篆階段的“蜀”字,脱胎於其金文字形:上面的眼睛變成了橫置的“目”字,下面代表“蟲”的部分也進一步線條化了。歷經漢代的隸變與楷化,“蜀”字逐漸筆畫化,失去了象形的意味。 [2]  [5] 
“蜀”字在甲骨文中用為地名,但這個地名並不是四川。根據胡厚宣、顧頡剛等先生的考證,這個“蜀”乃是春秋時期魯國的地方,大約是山東西南泰安到汶上一帶。這裏古屬兗州。中國古代有一個民族居住在現在四川的西部,這個民族最早的一名首領叫“蠶叢”,稱為“蜀王”。約在公元前316年,古蜀國歸併於秦,秦朝就在其屬地四川設立了“蜀郡”。三國時代,劉備在成都稱帝,歷史上稱為“蜀”或“蜀漢”。所以後世一直以“蜀”代表四川。 [17] 

詳細字義

讀音
詞性
釋義
英譯
例句
例詞
shǔ
名詞
〈文言〉 “”的古字。蛾蝶類的幼蟲。
caterpillar
《説文解字·虫部》引《詩經·豳風·東山》:“蜎蜎者蜀。”按,今本《詩經·豳風·東山》作“蠋”。

〈文言〉祭器。

管子·形勢》:“抱蜀不言,而廟堂既修。”

(Shǔ)古族名、國名。分佈在今四川西部。相傳最早的首領名蠶叢。公元前316年歸併於秦,置蜀郡

《尚書·牧誓》:“及庸、蜀、羌、髳、微、盧、彭、濮人。”
賈誼《過秦論》:“南取漢中,西舉巴、蜀。”
蜀國;蜀魄得隴望蜀
(Shǔ)朝代名。漢末劉備據益州稱帝,國號漢,後為魏所滅。史稱蜀漢
Shu Dynasty

(Shǔ)朝代名。十國之一,王建所建,建都成都,為後唐所滅。史稱前蜀


(Shǔ)朝代名。十國之一,後唐孟知祥在蜀,封蜀王,自稱帝,國號蜀,為宋所滅。史稱後蜀


(Shǔ)中國四川省的別稱。
Sichuan Province

(Shǔ)古地名。春秋時魯地。故址在今山東省泰安市西。

《逸周書·世俘》:“百韋命伐宣方,新荒命伐蜀。”朱右曾校釋:“泰安府泰安縣西有蜀亭。”

形容詞
〈文言〉一;獨。

《方言》第十二:“一,蜀也。南楚謂之蜀。”
章炳麟《新方言·釋言》:“蜀音市玉切,音小變則如束。福州謂一為蜀,一尺一丈一百一千則雲蜀尺蜀丈蜀百蜀千,音皆如束。”


①一説此處的蜀仍為孤獨之義。見清李調元《卍齋瑣錄》卷八。
以上參考資料: [6-7] 

古籍釋義

説文解字

【卷十三】【虫部】市玉切(shǔ)
葵中蠶也。從蟲,上目象蜀頭形,中象其身蜎蜎。《詩》曰:“蜎蜎者蜀。” [8] 

説文解字注

“葵中蠶也”注:葵爾雅釋文引作桑。《詩》曰:蜎蜎者蠋,蒸在桑野。似作桑為長。《毛傳》曰:蜎蜎,蠋皃。蠋,桑蟲也。傳言蟲,許言蠶者,蜀似蠶也。《淮南子》曰:蠶與蜀相類,而愛僧異也。桑中蠹卽蝤蠐。
“從蟲,上目象蜀頭形”注:謂勹。
“中象其身蜎蜎”注:市玉切。三部。
“《詩》曰:‘蜎蜎者蜀。’”注:《豳風》文。今左旁又加蟲,非也。 [9] 

廣韻

市玉切,入燭常 ‖蜀聲屋部(shǔ)
蜀,巴蜀。《説文》曰:“葵中蟲也。”《淮南子》雲:“蠶與蜀相類而愛憎異也。”亦作蠋。市玉切。十二。 [10] 

康熙字典

【申集中】【蟲字部】蜀;部外筆畫:7
《唐韻》市玉切。《集韻》殊玉切,竝音屬。
《説文》:葵中蠶也。《淮南子·説林訓》:蠶與蜀狀相錆,而愛憎異也。《詩·豳風》:蜎蜎者蠋。本作蜀。詳蠋字注。
又獸名。《山海經》:杻陽之山有獸焉,其狀如馬,其文如虎,名曰鹿蜀。佩其皮尾,宜子孫。
又《韻會》:雞大者謂之蜀雞。
又巴蜀,地名。秦置蜀郡,即益州地。
又《爾雅·釋山》:獨者,蜀。疏:山之孤獨者名蜀。
又《字彙補》:祠器也。《管子·形勢篇》:抱蜀不言而廟堂旣脩。
又同睽,見《歸藏易》。楊慎曰:蠲字從蜀為聲,音圭,則蜀固有圭音矣。
考證:“《爾雅·釋山》:‘獨山,蜀。’”謹照原文獨山改獨者。 [11] 
《説文解字》書影 《説文解字》書影
《説文解字注》書影 《説文解字注》書影
《廣韻》書影 《廣韻》書影

字形書法

字形對比

字形對比(楷體) 字形對比(楷體) [3]

書寫提示

蜀字書寫筆順 蜀字書寫筆順
【寫法】❶“罒”形體扁,框內右豎在豎中線。❷“勹”從上、右包圍“蟲”,底部“勹”低“蟲”高。❸“勹”,首筆撇的撇尖抵橫中線,㇆(橫折鈎)從左上格起筆,右行折向右下格鈎出。❹“蟲”,居左下格;扁“口”頂部在橫中線下側,豎段在豎中線,末筆點在豎中線右側。 [12] 

書法欣賞

以上參考資料: [13] 

音韻彙集

韻書集成


字頭
小韻
韻攝
聲調
韻目
韻系
聲母
聲類
開合
等第
清濁
反切
擬音
廣韻
入聲
三燭

合口呼
三等
全濁
市玉切
ʑjuok
集韻
入聲
三燭

合口呼
三等
全濁
殊玉切
ʑiok
中原音韻

入聲作平聲
魚模




全清

ʂiu
洪武正韻

入聲
一屋
合口呼

全濁
神六切
ʒyuk
分韻撮要

陽入
第六東董凍篤






(參考資料:漢典 [14] 

上中古音

時代
聲韻系統名稱
韻部
聲母
韻母
先秦
高本漢系統

ȡ
i̯uk
先秦
王力系統
ʑ
ǐwɔk
先秦
董同龢系統
ʑ
juk
先秦
周法高系統
d
jewk
先秦
李方桂系統
d
juk
西漢



東漢





juk


juk
南北朝
北魏後期北齊
沃燭

jwok
南北朝
齊梁陳北周隋
沃燭

jwok
隋唐
高本漢系統

ʑ
i̯wok
隋唐
王力系統

ʑ
ǐwok
隋唐
董同龢系統

ʑ
juok
隋唐
周法高系統

iuok
隋唐
李方桂系統

ź
jwok
隋唐
陳新雄系統
ʑ
ǐuk
(參考資料:漢典 [14] 

方音集成

注意:方言字音的聲母和韻母用國際音標標註;各方言點的字音以當地城區中老年人口音為依據,僅作參考
方言類別
方言點
聲母及韻母
調值
調類
備註
官話(北京官話)
北京
ʂu
214
上聲

官話(冀魯官話)
濟南
ʂu
55
上聲

官話(中原官話)
西安
sou
24
陽平
未註明異讀原因
fu
24
陽平
官話(西南官話)
武漢
sou
213
陽平

官話(西南官話)
成都
su
21
陽平

官話(江淮官話)
合肥
ʂuəʔ
4
入聲

官話(江淮官話)
揚州
ʂɔʔ
4
入聲

晉語
太原
suəʔ
54
陽入

吳語
蘇州
zoʔ
23
陽入

吳語
温州
dʑyo
212
陽入

湘語
長沙
səu
24
入聲

湘語
雙峯
ɕiʊ
35
陰去

贛語
南昌
suk
5
陰入

客家話
梅縣
tsuk
1
陰入

粵語
廣州
ʃʊk
2
陽入

粵語
陽江
ʃʊk
54
上陽入

閩語(閩南片)
廈門
siɔk
5
陽入

閩語(閩南片)
潮州
tsuak
4
陽入

閩語(閩東片)
福州
syʔ
4
陽入
文讀
suɔʔ
4
陽入
白讀
閩語(閩北片)
建甌
tsy
24
陰入

(參考資料:《漢語方音字彙》 [15]  、漢典 [14] 
參考資料
  • 1.    國務院關於公佈《通用規範漢字表》的通知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引用日期2019-07-24]
  • 2.    李學勤主編;趙平安副主編.字源[M]:天津古籍出版社;遼寧人民出版社,2013.07:1159
  • 3.      .漢典[引用日期2018-10-16]
  • 4.    平水韻 二沃  .搜韻[引用日期2019-07-24]
  • 5.    蔡豔豔編著.書香門第 説文解字:北京出版社,2009.08:第139-140頁
  • 6.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現代漢語詞典 第6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2.06:1208
  • 7.    漢語大字典編輯委員會編纂.漢語大字典5[M]:四川辭書出版社;崇文書局,2010.04:3117
  • 8.    [東漢]許慎 原著;湯可敬 撰.説文解字今釋[M].長沙:嶽麓書社,1997.07:1904
  • 9.    辭書查詢  .復旦大學中華文明數據中心[引用日期2019-07-24]
  • 10.    餘乃永校注.新校互注宋本廣韻[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0.07:461
  • 11.    漢語大詞典編纂處整理.康熙字典 標點整理本[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8.08:1057
  • 12.    商務印書館辭書研究中心 編.新華寫字字典 第2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1.11:320
  • 13.    各體書法  .漢典[引用日期2019-07-25]
  • 14.    “蜀”音韻方言  .漢典[引用日期2019-07-24]
  • 15.    北京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語言學教研室編.漢語方音字彙(第二版重排本).北京:語文出版社,2003.06:123
  • 16.    宰予,唐志遠.蟲聲新透綠窗紗 漢字中的蟲[J].博物,2017,(第6期):69
  • 17.    傅永和,李玲璞,向光忠主編.漢字演變文化源流 下[M].廣州:廣東教育出版社,2012.12:1550-1551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