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漢語文字)

鎖定
虛(拼音:xū)為漢語一級通用規範漢字(常用字) [3]  。此字最古形體為戰國文字,但也見於《詩經》《易經》等戰國前的著作。“虛”是形聲字,古字形從丘,虍聲;本義一般認為是大土山,引申指區域、地方,又指有人住過後荒廢的地方。這些意思後來寫作“墟”。“虛”由廢墟之義引申指空、空虛,用於抽象義,再引申指心虛、謙虛、虛假不真實的,也引申指體質弱。又用作副詞,指沒有效果、沒有用處。 [16] 
中文名
拼    音
部    首
五    筆
HAOG [1] 
倉    頡
YPTC [1] 
鄭    碼
IHKU [1] 
筆    順
豎、橫、橫鈎、撇、橫、豎彎鈎、豎、豎、點、撇、橫
字    級
一級(編號:2253) [3] 
平水韻
上平聲·六魚 [2] 
舊字形
總筆畫數
6+5(部首+部首外)
四角號碼
2121₂ [1] 
統一碼
基本區 U+865A
造字法
形聲字
字形結構
合體字,半包圍-左上包圍結構
注音字母
ㄒㄩ

文字源流

字形演變流程圖(文中出現序號參照此圖所示文字) 字形演變流程圖(文中出現序號參照此圖所示文字) [15]
“虛”的古文字形是形聲字,上部為“虍(hū)”字,“虍”在甲骨文中像一隻張開大口的老虎形象,在這裏是聲旁,表音;下部為“”,“丘”的古字形像兩個並列的土山,“虛”由“丘”得義,本義為“大土山”。《周易》第四十六卦“升”卦中,就有“《象》曰:‘升虛邑’,無所疑也。”(登上大丘上的城邑,可以站高望遠,沒有什麼可疑的。)這裏“虛”用的正是本義。
根據已有的古文字材料,“虛”最早見於戰國璽印文字,作圖1,與小篆(圖2)相比,字形更簡單一些。小篆字形結構較完整,“虍”與“丘”兩個構件清晰可辨。小篆字形如果直接用楷書的方法來寫,就是“虗”字。到了隸書,“丘”上部兩撇逐漸變為兩橫;楷書有兩種字形,一種是在這兩橫上加一短豎,作“虛”,另一種是將這兩橫變化為一點一撇,寫作“虛”;前者是舊字形,後者是現代通用的新字形。
“虛”本義為“大土丘”。原始氏族社會居民的房屋多建在大土山的坡地或平台上,佔有一定的範圍,因而虛字可以表示區域。《左傳·昭公十七年》:“宋,大辰之虛也;陳,大皞之虛也;鄭,祝融之虛也。”(宋國屬於大辰星對應的區域,陳國屬於太皞活動的區域,鄭國是祝融活動的區域。)一個人口聚居的區域,必有交易場所,即市集。唐柳宗元《童區寄傳》寫區寄被兩個豪賊綁架,到相距四十里的“虛所”賣掉,都被區寄殺死。
城邑或村落遭受毀壞,房屋倒塌,成了一堆瓦礫,時間一長,長滿了草木,與土山類像,只有大小之分,義為廢墟。《莊子·人間世》記載堯攻打叢、枝、胥敖,禹攻打有扈,“國為虛厲”,使這些國家變為廢墟,人都成了厲鬼。後加土旁作墟。
廢墟荒無人煙,一片空虛。“虛”由“墟”之義發展出“存在空隙”“有薄弱之處”的意思。如成語“乘虛而入”。“虛”也可以是有意讓位置或者空間閒置。如《道德經》第三章:“虛其心。”《墨子·七患》:“虛其府庫以備車馬。”成語“虛位以待”中的“虛”也是“使……空出”的意思。如果讓心裏也空出一定的空間,以容納更多的知識、建議和智慧,那就是“虛心”“虛懷若谷”。
大量事物與空有共同點,只是主體和表現形式不同。由空虛又產生出一系列新的意義。從“虛”的本義,發展引申出“體質弱”“疏鬆”等義。身體因害病或保健不夠而虧損,有着空空之感,所以用“虛”表述。如“虛弱”“虛脱”等,都是指“體質弱”。心裏不踏實,像是空的,感到害怕,就是神虛、心虛,膽怯。
“虛”向“空”的方向發展,有“不實在”“不存在”之義。假(古代叫做偽),是人為了達到某種目的而故意製造出來的東西,是不真實的,是無中生有,原本就是空虛。雙音詞有虛假、虛偽。成語有“子虛烏有”“弄虛作假”。
宇宙絕大部分是空虛的。虛可指天空。如阮籍《詠懷詩八十二首》之十九:“寄顏雲霄間,揮袖凌虛翔。” [16-18] 

詳細釋義

詞性
釋義
英譯
例句
例詞
形容詞
空無所有;沒有實際內容的(與“實”相對)
emptiness;void
《易‧歸妹卦》:“上六無實,承虛筐也。”
葉聖陶《未厭集‧遺腹子》:“已屆中年,後顧尚虛。”
虛無;虛幻;虛浮;空虛
不自滿
modest
《易‧鹹卦》:“君子以虛受人。”
宋·司馬光《與景仁再論中和書》:“察之以公,受之以虛。”
虛心;謙虛
疏鬆;不堅實或不結實
loose
《呂氏春秋‧辯土》:“農夫知其地之易也,不知其稼之疏而不適;知其田之際也,不知其稼居地之虛也。”
李準《兩代人》:“她先到幾個食堂裏檢查了一圈,看了看飯做的熟不熟,捏了捏饃看虛不虛,又拐到託兒所裏看了看孩子們。”
稀少。
宋·王彌大《青溪弄兵錄》:“自此賊情漸虛,官兵始知所向,以至擒殄。”
空閒;間斷
free;
leisurely
明·馮夢龍《智囊補‧雜智‧小慧》:“《廣記》:‘唐洛中,頃年有僧持數粒所謂舍利者,貯於琉璃器中,晝夜香火檀越之禮,日無虛焉。’”

體質弱
weak
《素問‧調經論》:“寒濕之中人也……榮血泣,衞氣去,故曰虛,虛者聶闢氣不足。”
王願堅《小遊擊隊員》:“身子有些虛,走了約摸四十多里路,就氣喘汗流,邁不動步了。”
虛弱;體虛;氣虛
因心裏慚愧或沒有把握而勇氣不足
timid;
diffident
晉·袁宏《後漢紀‧靈帝紀下》:“天子不當登高,登高則百姓虛。
做賊心虛
不真實的;假的(與“實”相對)
false;
sham;
nominal
《史記‧孟嘗君列傳論》:“世之傳孟嘗君好客自喜,名不虛矣。”
唐·韓愈《黃家賊事宜狀》:“前後所奏,殺獲計不下一二萬人,儻皆非虛,賊已尋盡。”
虛偽;虛構;虛榮;弄虛作假
動詞
耗費;用完
exhausted
《墨子‧七患》:“虛其府庫,以備車馬。”
《史記‧汲鄭列傳》:“渾邪率數萬之眾來降,(漢)虛府庫賞賜,發良民侍養,譬若奉驕子。”
空出;空着
empty
唐·韓愈《王公神道碑銘》:“天子復思,且徵以代,虛吏部左丞位以待之。”
清·沈覆《浮生六記‧閒情記趣》:“用宜興窯長方盆迭起一峯……虛一角,用河泥種千瓣白萍。”
居住
reside
《荀子·大略》:“仁有裏,義有門。仁,非其裏而虛之,非禮也。”
《金史·徒單克寧傳》:“復以守道為左丞相,虛尚書令位者數年,其重如此。”
凌空
五代·馬縞《中華古今注‧漢成帝廟》:“鈎欄畫雲,龍角虛於其上也。”
使之成廢墟;毀壞
ruin
《荀子‧儒效》:“殺管叔,虛殷國,而天下不稱戾焉。”
名詞
集市
唐·柳宗元《童區寄傳》:“二豪賊劫持反接,佈囊其口,走逾四十里之虛所賣之。”
宋·吳處厚《青箱雜記》卷三:“嶺南謂村市為虛。”
洞孔;空隙。引申指薄弱環節
《孫子‧虛實》:“進而不可御者,衝其虛也;退而不可追者,速而不可及也。”
《淮南子‧泛論訓》:“若循虛而出入,則亦無能履也。”
指空話或誆騙
漢·劉向《九嘆·逢紛》:“後聽虛而黜實兮,不吾理而順情。”
天空
sky
三國魏·何晏《景福殿賦》:“飛閣幹雲,浮階乘虛。”
晉·葛洪《抱朴子‧對俗》:“蕭史偕翔鳳以凌虛,琴高乘朱鯉於深淵。”
指抽象的理論(與“實”相對)
theory
清·包世臣《藝舟雙楫‧讀亭林遺書》:“亭林之學成於貴實;予之學出於導虛。”
務虛;以虛帶實
道教語,指清心無慾的內心境界
《老子》:“致虛極。”魏源本義:“虛者無慾也。”
《韓非子‧解老》:“所以貴無為無思為虛者,謂其意無所制也。”
中醫脈象,指寸關尺三部脈舉按皆無力,按之有空虛感
《脈經》:“虛脈遲大而軟,按之不足,隱指豁豁然空。”
指方位
location
《易‧繫辭下》:“《易》之為書也不可遠,為道也屢遷,變動不居,周流六虛。”
區域
《左傳·昭公十七年》:“宋,大辰之虛也。”
《莊子·秋水》:“井蛙不可以語於海者,拘於虛也。”
星宿名。二十八宿之一,屬北方玄武。參看“虛宿
《尚書‧堯典》:“宵中,星虛,以殷仲秋。”
《晏子春秋‧諫上二一》:“景公之時,熒惑守於虛,期年不去。”
古代陰陽五行家用語。指每旬的第五天和第六天。與“孤”相對
《史記‧龜策列傳》:“日辰不全,故有孤虛。”裴駰集解:“甲乙謂之日,子醜謂之辰。
《六甲孤虛法》:甲子旬中無戌亥,戌亥即為孤,辰巳即為虛。
山丘
mound
《詩經·墉風·定之方中》:“升彼虛矣,以望楚矣。”
住所;處所
place;
location
《左傳‧昭公十七年》:“陳,大皞之虛也;鄭,祝融之虛也……衞,顓頊之虛也。”
《漢書‧地理志下》:“鄭國,今河南之新鄭,本高辛氏火正祝融之虛也。”
廢墟;荒地。
ruins;
wasteland
《荀子‧哀公》:“君出魯之四門以望魯四郊,亡國之虛則必有數蓋焉,君以此思懼,則懼將焉而不至矣!”
《漢書‧賈誼傳》:“秦滅四維而不張,故君臣乖亂,六親殃戮,奸人並起,萬民離叛,凡十三歲,社稷為虛。”
春秋時宋國地名
《春秋·桓公十二年》:“公會宋公於虛。”杜預注:“虛,宋地。”沈欽韓補註:“衞輝府延津縣東南有故虛城。”
春秋時晉國地名
《左傳·成公十七年》:“鄭子駟侵晉虛、滑。”杜預注:“虛、滑,晉二邑。”
清·顧棟高《春秋大事表》:“河南府郾師縣東南有虛城。”
副詞
表示動作行為的實施沒有根據;憑空地
漢·王逸《九思·逢尤》:“被諑譖兮虛獲尤,心煩憒兮意無聊。”
表示動作行為實施後沒有效果;徒勞地
in vain
《後漢書‧段熲傳》:“案奐為漢吏,身當武職,駐軍二年,不能平寇,虛欲修文戢戈,招降獷敵,誕辭空説,僭而無徵。”
虛度;虛設;彈無虛發
預先
宋·司馬光《乞不揀退軍置淮南札子》:“夫水未至而虛為之防,水雖不至,亦無所害。”
(表格信息來源:《漢語大詞典》 [4]  《現代漢語詞典》 [5]  《漢語大字典》 [6] 

古籍釋義

説文解字

【卷八】【丘部】丘如切(qū),又朽居切(xū)
大丘也。崐崘丘謂之崐崘虛。古者九夫為井,四井為邑,四邑為丘。丘謂之虛。從丘虍聲。
【註釋】徐鉉等注:今俗別作墟,非是。 [8] 

説文解字注

大丠(丘)也。昆侖丠(丘)謂之昆侖虛。昆侖丘,丘之至大者也。《釋水》曰:“河出昆侖虛。”《海內西經》曰:“海內昆侖之虛在西北,帝之下都。”即《西山經》“昆侖之丘,實惟帝之下都”也。水部曰:“泑津在昆侖虛下。”按,虛者,今之墟字。猶昆侖今之崐崘字也。虛本謂大丘,大則空曠,故引伸之為空虛。如魯,少皞之虛;衞,顓頊之虛;陳大皞之虛;鄭祝融之虛,皆本帝都,故謂之虛。又引伸之為凡不實之稱,《邶風》:“其虛其邪。”毛曰:“虛,虛也。”謂此虛字,乃謂空虛,非丘虛也。一字有數義數音,則訓詁有此例。如許書“巳,已也”。謂此辰巳之字,其義為已甚也。虛訓空,故丘亦訓空,如《漢書》“丘亭”是。自學者䍐能會通,乃分用墟、虛字。別休居、邱於二切,而虛之本義廢矣。
古者九夫為井。四井為邑。四邑為丠。丠謂之虗。此又引《小司徒》職文,言丘亦名虗,皆説虗篆從丘之意也。丘虛語之轉,《易·升》“九三,升虛邑。”馬雲:“虛,丘也。”虛猶聚也,居也,引伸為虛落,今作墟,《庸風》:“升彼虗矣。”傳曰:虛,漕虛也。
從丠,虍聲。邱如切,又朽居切。五部。 [9] 

廣韻

朽居切,平魚曉 ‖ 虍聲魚部(xū)
虛,空虛也。亦姓,出何氏《姓苑》。朽居切。又音袪。六。
去魚切,平魚溪 ‖ 虍聲魚部(qū)
虛,《説文》曰:“大丘也。”去魚切。又許魚切。十二。 [10] 

康熙字典

【申集中】【虍部】 虛
古文:𣦄
(xū)《唐韻》朽居切。《集韻》《正韻》休居切,並音噓。空虛也。
又《易·繫辭傳》:周流六虛。注:六虛,六位也。疏:位本無體,因爻始見,故稱虛也。
又《大戴禮》:虛土之人大。注:虛,縱也。
又孤虛。《史記·龜筴傳》:日辰不全,故有孤虛。
又星名。《書·堯典》:宵中星虛。
又姓。《通志·氏族略》:虛氏。見《姓苑》。
又虛無,山名。《顏氏家訓》:柏人城東有一孤山,或呼為虛無山。
(qū)又《廣韻》去魚切。音祛。《説文》:大丘也。《集韻》:古者九夫為井,四井為邑,四邑為丘,丘謂之虛。
又地名。《春秋·桓十二年》:會宋公於虛。注:宋地。
又水名。《前漢·地理志》:琅邪郡虛水。
又次也。《晉語》:實沉之虛,晉人是居。
(xǔ)又《韻補》喜語切,音許。《毛詩》:升彼虛矣,以望楚矣。
又葉虛王切。《道藏歌》:提攜高上賔,反吾素靈房。道場靈沫內,高歌登大虛。《幹祿字書》:通作虛。 [7] 

字形書法

字形對比

字形對比(楷體) 字形對比(楷體)

書寫提示

虛字書寫筆順 虛字書寫筆順
“虍”從上、左包圍“業",底部“虍”低。“虍”,短豎在豎中線;“七”,乚(豎彎鈎)的豎段在豎中線,過田字格中心再右彎鈎出。“業”,左豎在豎中線;末筆橫從“虍”下側起筆,右端超出上部。 [14] 

書法欣賞

音韻集成

中上古音

時代
聲韻系統名稱
韻部
聲母
韻母
先秦
高本漢系統

x
i̯o
先秦
王力系統
h
ǐa
先秦
董同龢系統
x
jaɡ
先秦
周法高系統
x
jaɣ
先秦
李方桂系統
h
jag
西漢


東漢




jo


jo
南北朝
宋北魏前期
魚虞模

jo
南北朝
北魏後期北齊
魚虞模

jo
南北朝
齊梁陳北周隋

jwo
隋唐
擬音/高本漢系統

x
i̯wo
隋唐
擬音/王力系統

h
ǐo
隋唐
擬音/董同龢系統

x
jo
隋唐
擬音/周法高系統

x
io
隋唐
擬音/李方桂系統

x
jwo
隋唐
擬音/陳新雄系統
x
ǐo
(表格信息來源:漢典網 [11]  [13] 

韻書集成

韻書
字頭
小韻
韻攝
聲調
韻目
聲母
聲類
開合
等第
清濁
反切
擬音
廣韻
平聲
上平九魚

開口呼
次清
朽居切/音袪
xjo
平聲
上平九魚

開口呼
次清
去魚切/許魚切
kʰjo
集韻
平聲
上平九魚
合口呼
次清
休居切
Xiɔ
平聲
上平九魚
合口呼
次清
丘於切
kʰiɔ
禮部韻略

平聲





休居切

增韻

平聲





休居切


平聲





丘於切


平聲





虧於切

中原音韻

陰平
魚模



全清

xiu
中州音韻

平聲
魚模





興居切

洪武正韻

平聲
四魚


全清
休居切
xy

平聲
四魚


次清
丘於切
k‘y
分韻撮要
陰平
第四諸主着
(表格信息來源:漢典網 [11-12] 
參考資料
  • 1.      .漢典[引用日期2018-09-17]
  • 2.    平水韻 六魚  .搜韻網[引用日期2022-04-03]
  • 3.    國務院關於公佈《通用規範漢字表》的通知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引用日期2022-04-03]
  • 4.    中國漢語大詞典編輯委員會、漢語大詞典編纂處編纂.漢語大詞典 第8卷[M]:漢語大詞典出版社,1986.11:814
  • 5.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編.現代漢語詞典 第7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6.09:1477
  • 6.    漢語大字典編輯委員會編纂.漢語大字典[M]:四川辭書出版社;崇文書局,2010.04:3014
  • 7.    漢語大詞典編纂處整理. 康熙字典 標點整理本[M]. 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 2008.08:1047
  • 8.    [東漢]許慎 原著;湯可敬 撰.説文解字今釋[M].長沙:嶽麓書社,1997.07:1120
  • 9.    《説文解字 最新整理全註譯本》編委會編. 説文解字 最新整理全注全譯本 第4卷[M]. 北京:中國書店, 2010.12:1300-1302
  • 10.    餘乃永校注. 新校互注宋本廣韻[M]. 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 2000.07:69;71
  • 11.    音韻方言  .漢典[引用日期2022-04-05]
  • 12.    上古音  .漢典[引用日期2022-04-05]
  • 13.    中古音  .漢典[引用日期2022-04-05]
  • 14.    商務印書館辭書研究中心 編.新華寫字字典 第2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1.11:391
  • 15.    李學勤主編;趙平安副主編.字源[M]:天津古籍出版社;遼寧人民出版社,2013.07:726
  • 16.    胡文華著.漢字中的思維之美[M].上海:文匯出版社,2017.12:152-155
  • 17.    何金松編著.天地寫真[M].武漢: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2014.03:160-163
  • 18.    姚炳祺著.文字訓詁論集[M].廣州:廣東省出版集團;廣東人民出版社,2007.10:152-156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