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九嘆·逢紛

鎖定
《九嘆·逢紛》是漢代文學家劉向創作的一首詩,為《九嘆》首篇。此詩以概述屈原身世、名字、德操為開篇,傾訴了屈原空懷美德而不被信任任用的苦悶,以及被楚王放逐以後思君、念國、懷鄉的情懷。全詩以浪漫之筆調,借古人之杯酒澆自己胸中的塊壘。
作品名稱
九嘆·逢紛
作品別名
逢紛
作    者
劉向
創作年代
西漢
作品出處
楚辭
文學體裁
騷體詩

九嘆·逢紛作品原文

九嘆·逢紛
伊伯庸之末胄兮1,諒皇直之屈原2
雲餘肇祖於高陽兮3,惟楚懷之嬋連4
原生受命於貞節兮5,鴻永路有嘉名6
齊名字於天地兮,並光明於列星7
吸精粹而吐氛濁兮8,橫邪世而不取容9
行叩誠而不阿兮10,遂見排而逢讒11
後聽虛而黜實兮12,不吾理而順情13
腸憤悁而含怒兮14,志遷蹇而左傾15
心戃慌其不我與兮16,躬速速其不吾親17
辭靈脩而隕志兮18,吟澤畔之江濱19
椒桂羅以顛覆兮20,有竭信而歸誠21
讒夫藹藹而漫著兮22,曷其不舒予情23
始結言於廟堂兮24,信中塗而叛之25
懷蘭蕙與衡芷兮,行中野而散之。
聲哀哀而懷高丘兮26,心愁愁而思舊邦。
願承閒而自恃兮27,徑婬曀而道壅28
顏黴黧以沮敗兮29,精越裂而衰耄30
裳襜襜而含風兮31,衣納納而掩露32
赴江湘之湍流兮33,順波湊而下降34
徐徘徊於山阿兮35,飄風來之洶洶36
馳余車兮玄石37,步餘馬兮洞庭。
平明發兮蒼梧38,夕投宿兮石城39
芙蓉蓋而菱華車兮,紫貝闕而玉堂40
薜荔飾而陸離薦兮41,魚鱗衣而白霓裳。
登逢龍而下隕兮42,違故都之漫漫43
思南郢之舊俗兮44,腸一夕而九運45
揚流波之潢潢兮46,體溶溶而東回47
心怊悵以永思兮48,意晻晻而日頹49
白露紛以塗塗兮50,秋風瀏以蕭蕭51
身永流而不還兮,魂長逝而常愁。
嘆曰:
譬彼流水52,紛揚磕兮53
波逢洶湧,濆滂沛兮54
揄揚滌盪55,漂流隕往56
觸崟石兮57,龍邛脟圈58
繚戾宛轉59,阻相薄兮60
遭紛逢兇,蹇離尤兮61
垂文揚採,遺將來兮62 [1] 

九嘆·逢紛註釋譯文

九嘆·逢紛詞句註釋

  1. 伊:他。伯庸:有説屈原父親的字。末胄:最後的後代。
  2. 諒:誠信。皇:出身皇族。直:正直。
  3. 雲:説。餘:我。肇祖:始祖。高陽:高陽帝顓頊。
  4. 嬋連:族親相連。同祖父的關係。
  5. 原:屈原自稱。生:生來。貞節:忠貞不二的節操。
  6. 鴻:鴻達,鴻大。永路:長遠道路。
  7. 並:並列。
  8. 精粹:精華。氛濁:塵濁之氣。
  9. 橫:橫行。邪世:邪惡世界,亂世。取容:討好以取得容身。
  10. 叩誠:款誠,真誠。不阿:不阿諛奉承。
  11. 見排:被排擠。
  12. 後:君王。聽:一作吸。黜:廢黜。
  13. 不吾理:不理我。
  14. 憤悁:憤怒。
  15. 遷蹇:委屈貌。左傾:頹喪不振。
  16. 戃慌:憂愁慌亂。其:代詞,他,那。與:相與。交好。
  17. 速速:迅速貌。
  18. 辭:辭別。靈脩:有修德之神靈。這裏指君主。隕志:隕失志向。志意墮落。
  19. 吟:行吟也。澤畔:湖澤岸邊。江濱:江邊。
  20. 椒桂:椒料和桂菌。皆調味香料。羅:網羅。顛覆:顛仆;跌落。
  21. 竭信:竭盡忠信。歸誠:歸於誠心也。
  22. 藹藹:濃烈貌。漫著:瀰漫顯著。
  23. 曷其:何其。予:我的。
  24. 結言:用言辭訂約。口頭約定。
  25. 中塗:中途。
  26. 高丘:高山。隱含狐死首丘之意。
  27. 承閒:繼承倫理道德的規範、界限。自恃:自恃閒德也。
  28. 淫曀:多水昏暗。
  29. 黴黧:發黴污黑。
  30. 越裂:消散分裂。衰耄:衰老糊塗。
  31. 襜(chān)襜:飄動貌。
  32. 納納:沾濕貌。
  33. 湍流:急而回旋的水流。
  34. 波湊:湊聚的波濤。
  35. 山阿:山的曲折處。
  36. 飄風:旋風,暴風。
  37. 玄石:山名。在洞庭湖西。
  38. 蒼梧:蒼梧山,又名九嶷山,在湖南南部。
  39. 石城:城名。在今湖北省鍾祥市。
  40. 闕:闕車。遊車補闕者曰闕車。玉堂:玉裝飾的車堂。
  41. 薜荔:木蓮。陸離:形容色彩絢麗繁雜。薦:墊子。
  42. 逢龍:山名。下隕:下落。
  43. 違:久違。漫漫:廣遠無際貌。
  44. 南郢:郢城南部。
  45. 九運:九轉。
  46. 潢潢:水勢浩大的樣子。
  47. 溶溶:緩緩流動貌。
  48. 怊悵:惆悵。
  49. 晻晻:無日光,黑暗貌,抑鬱貌。
  50. 塗塗:濃厚的樣子。
  51. 瀏:風疾貌。
  52. 譬:比如。
  53. 紛:紛紛。揚:激揚。磕:水石撞擊聲。
  54. 濆(pēn):噴湧。
  55. 滂沛:水大充沛,波瀾壯闊。
  56. 揄揚:揮揚。滌盪:蕩洗。沖刷。
  57. 隕往:下流而去。
  58. 崟:《五音集韻》:崟,高險也。
  59. 龍邛:水波互相撞擊之貌。脟(luán)圈:攣曲。
  60. 繚戾:繚繞屈曲。
  61. 蹇:楚方言。離尤:逢禍,遭罪。
  62. 垂文:煥發文采。揚採:使文采流傳。 [2] 

九嘆·逢紛白話譯文

我是伯庸的傳人啊,擁有正直誠信美德的屈原。
我的始祖是古帝高陽氏,與楚懷王同根相連。
我秉受天地正氣而生啊,擁有美名和遠大前程。
我的名字與天地相齊啊,美好德行堪比天上羣星。
我吸入精華吐出濁氣啊,身處濁世卻難以容身。
我行為忠誠剛直不阿啊,於是遭到讒害受到排擠。
君王聽信讒言貶斥忠良,只親近奸佞卻對我不理。
我心懷憤恨滿腔怒火啊,意志頹喪猶豫不定。
不被信任我內心悲傷,不被親近我孤苦伶仃。
辭別君王我心灰意冷啊,低吟悲歌在澤畔水濱。
花椒桂樹縱使遇害遭難,依然竭盡忠信一片誠心。
奸佞嘁嘁喳喳抑人揚己,為什麼不讓我抒發真情!
當初我們曾在廟堂約定,如今卻聽信讒言中途變心。
我懷揣蘭蕙和衡芷啊,卻被拋棄荒野不用。
懷念故土高山聲聲哀嘆啊,思戀祖國家鄉滿懷愁情。
我本想找機會自能竭盡忠心,但道路堵塞前途黯淡。
面目黧黑人憔悴啊,身老力衰沒精神。
陣陣冷風吹動我的裙裳啊,濃濃寒露打濕我的衣裙。
奔赴湍急的長江和湘水啊,順隨波濤向下漂行。
我慢步徘徊在山窩啊,山風陣陣迴旋兇猛。
駕起我的車向玄石山奔馳,讓我的馬兒在洞庭山徘徊。
黎明我從蒼梧山出發啊,傍晚我投宿在石城山頂。
荷花車蓋菱花車啊,紫貝樓台白玉廳。
薜荔為裝飾美玉做卧席啊,五彩的上衣,潔白的裙裳。
登上逢龍山向下眺望啊,離開故都道路多麼漫長。
想起那郢都的風物習俗啊,一夜之間九轉愁腸。
波高流急茫茫一片啊,浪濤翻滾奔向東方。
心惆悵止不住的思念啊,精神鬱悶一天天倍覺神傷。
霜露一片白茫茫啊,秋風急吹蕭蕭響。
身隨水流不回返啊,靈魂遠逝愁難當。
可嘆啊:
你正如那奔騰的江水,轟轟隆響啊。
風捲大水,波浪翻滾,浩浩蕩蕩啊。
大風鼓盪搏擊,層層波浪飛旋,撞擊巨石啊。
激流回旋動盪,水流盤旋不前,終究被阻擋啊。
正如你遇到了無窮的禍害,遭受了罪過和誹謗。
我要留下清詞麗句美篇,以待後人體會和感慨。 [2] 

九嘆·逢紛創作背景

西漢的劉向對屈原的忠信節操深為追念,感慨屈原被放逐在山川之間,尚且思念君王,悲嘆自己不能為君出力,於是作《九嘆》藉以表白自己的志向。 《九嘆·逢紛》是其中的首篇。 [2] 

九嘆·逢紛作品鑑賞

《九嘆·逢紛》介紹了屈原的高貴出身、美好的名字和德操,傾訴了屈原空懷美德而不被信用的苦悶和被放後的思君念國的情懷。
全詩可以分為四層。第一層是從首句到“並光明於列星”。這一層,如屈原《離騷》的開頭一段,誇耀屈原的血脈、身世、高貴的出身、姓名、美好的德行。如果,換了一個人這麼説,那一定是狂妄的自我標榜。但這是屈原,凸顯了屈原對自己極高的自我期許,同時,也是空前的自我要求。實際上,這也是屈原寧屈不彎、寧肯投江也不能不肯沆瀣一氣、同流合污、得過且過的心理基礎。
第二層是從“吸精粹而吐氛濁兮”到“躬速速其不吾親”。這一層描寫了屈原由於不願意同流合污,導致受到權貴的排擠,受到奸邪的中傷。但屈原真正痛苦、憂傷、鬱悶、失意和憤懣的,是失去了楚懷王的信任。而這,是屈原對自己原先特別期許為國分憂的高貴品德所不能容忍的。
第三段是從“辭靈脩而隕志兮”到“魂長逝而常愁”。這一層描寫了屈原在流放過程當中的情感跌宕,正因為屈原有着高潔的品德,卻遭逢混亂濁世,為庸眾所排擠,為讒佞所中傷,為昏君所不信,報國無門,志不得申,所以屈原更感到示意和傷感。
第四層是從“嘆曰:譬彼流水”到末句。整段就是一個意思:表達了屈原為國砥柱,矢志不渝,寧死不屈的高貴精神。
此詩以屈原的口吻敍述了自己高貴的出身和高潔的品德,感慨了屈原懷美德而不為世所容的苦悶和思君、念國、懷鄉的情感,表達了作者對屈原忠君愛國卻遭貶殉身命運的悲憤。 [3] 

九嘆·逢紛作者簡介

劉向(約前77年—前6年),西漢經學家、目錄學家、文學家。本名更生,字子政,沛(今江蘇沛縣)人,漢皇族楚元王(劉交)四世孫。漢宣帝時曾任散騎諫大夫,漢元帝時擢為宗正等。用陰陽災異推論時政得失,屢次上書彈劾宦官、外戚專權。漢成帝時任光祿大夫,終中壘校尉。曾受詔校閲羣書,撰成《別錄》,為中國目錄學之祖。又輯錄《楚辭》十六卷。所作辭賦三十三篇,今多亡佚,唯存《九嘆》為 完篇。 [4] 
參考資料
  • 1.    王泗原.楚辭校釋.北京:中華書局,2014:403-450
  • 2.    王承略 李笑巖 譯註.楚辭.濟南:山東畫報出版社,2014:266-271
  • 3.    周嘯天.詩經楚辭鑑賞辭典.成都:四川辭書出版社,1990:1296-1338
  • 4.    夏徵農 等.辭海(縮印本).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0:1864-18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