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漢語文字)

鎖定
丘(拼音:qiū)為漢語一級通用規範漢字(常用字) [1]  。此字始見於商代甲骨文 [2]  ,其古字形像地面上並立兩個小土峯,本義是自然形成的小土山。由土山引申為土丘狀的墳墓。丘也指劃分成塊的水田,用作量詞。
中文名
拼    音
qiū
部    首
丿(傳統歸一部) [13] 
五    筆
RGD [3] 
倉    頡
OM [3] 
鄭    碼
PDA [3] 
字    級
一級(0268) [1] 
平水韻
下平十一尤 [4] 
總筆畫
1+4
造字法
象形字
結    構
獨體字,獨體結構
四角碼
7210₂
統一碼
基本區-4E18 [3] 
異    體
㐀、丠、㘳、坵(其餘見擴展圖冊)
注音字母
ㄑㄧㄡ

文字溯源

字形演變流程圖(文中出現序號參照此圖所示文字) 字形演變流程圖(文中出現序號參照此圖所示文字) [2]
象形字。甲骨文(圖1、2)的“丘”看上去像並峙的山峯,即“兩丘突兀之形”,其本義就是指“小土山”或“小土堆”。到了金文(圖3、4)階段,原像小土山的部分訛成“北”形,這一字形被小篆(圖5)所沿襲,致使許慎釋為會意字,不過他的其他解釋與古文字形相符。戰國文字或在下部追加土旁以增顯其義(圖9)。漢代隸變,所從“北”形的筆畫在平直過程中又被無理據地加以連接,“北”貌全失(圖6-8)。 [2]  [5] 
丘的本義指自然形成的小土山,其特點有三:一為自然形成,而非人工築成;二為土山,而非石山;三為小,而不是巨大、巍峨的山。土丘、丘陵、沙丘、荒丘等詞中的丘,都是在小土山的意義上使用的。但是到了後來,人工築成的小土堆也可以稱為丘,如墳墓的形狀因與土丘相似,也稱為丘墳或丘墓。在古文中,“丘”偶爾也指以大山,如崑崙山古稱“崑崙丘”。另外,丘又可作量詞,在某些方言中,人們把一塊水田稱為一丘田。 [16] 
中國古代教育家孔子名“丘”,古人視孔子為聖人,按傳統習俗要避孔子諱。因而有的典籍中,如遇有“丘”字,則會改變“丘”的字形,如缺少一筆寫成“𠀉”。甚至讀音也發生變化,將“丘”讀成mǒu音。清代雍正時期,為避孔子名諱,雍正皇帝下令將“丘”改寫為“”。後人雖然在其他場合又恢復了“丘”字的用法,但作姓氏的“邱”卻沿用至今,沒再變動了。 [5] 

詳細釋義

詞性
釋義
英譯
例句
例詞
名詞
自然形成的小土山。
hillock;mound
《尚書·禹貢》:“九河既道……桑土既蠶,是降丘宅土。”
陶淵明《歸園田居》其一:“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
廢墟;故墟。
ruin
屈原《九章·哀郢》:“曾不知夏之為丘兮,孰兩東門之可蕪?”
元結《閔荒》詩:“不知新都城,已為征戰丘。”
丘墟;丘井
墳墓。
grave
方言》第十三:“冢,自關而東謂之丘。小者謂之塿,大者謂之丘。”
紅樓夢》第二七回:“天盡頭何處有香丘?未若錦囊收豔骨,一抔淨土掩風流。”
丘冢
〈文言〉田壟;田疇。

李康《運命論》:“褰裳而涉汶陽之丘,則天下之稼如雲矣。”

〈文言〉居邑,村落。
country
鮑照《結客少年場行》:“去鄉三十載,復得還舊丘。”
丘裏
(Qiū)姓氏用字。



形容詞
〈文言〉大、長(zhǎng)。
great
管子·侈靡》:“鄉丘老不通。”
《漢書·楚元王傳》: “時時過其丘嫂。”

〈文言〉空。
empty;
widowed
《漢書·息夫躬傳》:“躬歸國,未有第宅,寄居丘亭。”

量詞
〈方言〉水田分隔成大小不同的塊,一塊叫一丘。

周禮·地官·小司徒》:“九夫為井,四井為邑,四邑為丘。”

動詞
〈口語〉浮厝,用磚石封閉有屍體的棺材。



(參考資料:《漢語大詞典》 [6]  《現代漢語詞典》 [7]  《漢語大字典》 [8] 

古籍釋義

説文解字

【卷八上】【丘部】去鳩切(qiū)
土之高也,非人所為也。從北從一。一,地也,人居在丘南,故從北。中邦之居,在崐崘東南。一曰四方高,中央下為丘。象形。凡丘之屬皆從丘。今隷(隸)變作丘。
𤤘,古文從土。
【註釋】①“非人”句:意謂自然產生。②一曰:王筠《説文解字句讀》:“前説謂丘字會意,此説謂是象形。故加‘一曰’。” [9] 

説文解字注

“土之高也”注:《大司徒》注曰:土高曰丘。
“非人所為也”注:《釋丘》曰:非人為之丘。謂非人力所為也。
“從北,從一”注:會意。去鳩切。古音在一部,讀如欺,漢時讀入今之尤韻,故《禮記》嫌名注曰:宇與禹、丘與區之類。漢時區亦去鳩切也。
“一,地也”注:釋從一之意。
“人凥在丠南,故從北”注:釋從北之意。
“中邦之凥在崑崙東南”注:崑崙下當有丘字,嫌人居不必在丘南,故言倉頡造字之初取意於此。
“一曰四方高中央下為丘”注:《淮南·墬形訓》注曰:四方而高曰丘。
“象形”注:與上會意別。
“𤤘,古文從土”注:從土猶從一。 [10] 

廣韻

去鳩切,平尤溪 ‖丘聲之部(qiū)
丘,聚也。空也。大也。又丘陵。《爾雅》:“非人為之曰丘。”郭璞雲:“地自然生。”《説文》作丠。亦姓,出吳興、河南二望。《風俗通》曰:“魯左丘明之後。”又云:“齊太公封於營丘,支孫以地為氏。”代居扶風,漢末丘俊持節江淮,屬王莽簒位,遂留江左,居吳興也。又漢複姓,四十四氏。《左傳》齊有藉丘子鉏、梁丘據、閭丘嬰;莒有著丘公、渠丘公,後並因邑為氏;晉有虞丘書,為乗馬御。《祖氏家記》有太中大夫東安於丘淵。《史記》有狐丘子林。楚有苞丘先生。齊桓公至麥丘,麥丘人年八十三,祝桓公,封於麥丘,其後氏焉。《孟子》齊有曼丘不擇。又有鹹丘蒙,隱居。《列仙傳》有浮丘公。梁州刺史莊丘黒。魯莊公庶子食採於瑕丘,其後氏焉。齊有勇士葘丘訴。《神仙傳》漢有稷丘子,又有廩丘充,隱居齊魯之閒。楚有列威將軍何丘寄。楚文王庶子食採於軒丘,其後為氏。周宣王支庶食採於謝丘,其後為氏。漢有趙人吾丘壽王。又有曹丘先生、侍御史餘丘炳。鉅鹿太守莊丘勝,以勇力聞。安丘望之注《老子》。《列仙傳》有髙邑人商丘子胥。《藝文志》有桑丘公。漢有吳人龍丘萇,隱居不屈。濟北蛇丘惑,為河內太守。魏有幽、豫二州刺史毋丘儉。吳有平原陶丘洪。晉有雍丘洛,以武力聞。何氏《姓苑》雲:“漢有司隷校尉水丘岑。”古有蔡丘欣,喪馬淮陽。東海北丘氏。又有羌丘、常丘、崎丘、獻丘、陽丘、逢丘、厚丘、泥丘等氏。又虜複姓,二氏。後魏獻帝次弟丘敦氏,後改為丘氏;丘林氏,後改為林氏。去鳩切。六。
【校釋】曼丘不擇,《孟子》無此人,《元和姓纂》卷九:“《屍子》有曼邱氏。齊有曼邱不擇。”菑丘訴,周校改做“菑丘訢”。毋丘,原作“母丘”,據鉅宋木、元泰定本、四庫全書重修本改。蔡丘欣,段校“此即菑丘訢爾”、其喪馬淮陽事見《吳越春秋》卷二、《韓詩外傳》卷十。 [11] 

康熙字典

【子集上】【一部】 丘;康熙筆畫:5;部外筆畫:4
古文:㘳
《廣韻》去鳩切。《集韻》《韻會》祛尤切。《正韻》驅尤切,竝音蚯。阜也,高也。四方高,中央下曰丘。《爾雅·釋丘》:非人為之曰丘。
又前高後下曰旄丘。《博雅》:小陵曰丘。
又《周禮·春官·大司樂》:凡樂,冬日至,於地上之圜丘而奏之。夏日至,於澤中之方丘而奏之。疏:土之高者曰丘。因高以事天,故於地上。因下以事地,故於澤中。
又地名。帝丘,本顓頊之墟,今澶州濮陽縣。
又營丘,商丘,楚丘,靈丘,葵丘,鹹丘,虎丘,皆地名。
又三丘。張衡《思玄賦》:過少昊之窮野兮,問三丘乎句芒。注:蓬萊,方丈,方壺,三者皆羣仙所居。
又《前漢·刑法志》:四井為邑,四邑為丘。丘,十六井也。
又《春秋·成元年》:作丘甲。胡傳:益兵也,即丘出一甲,則一甸之中,共百人為兵矣。
又聚也。孔安國《尚書·序》:九州之志,謂之九丘。言九州所有,皆聚此書也。
又崇丘,亡《詩》篇名。言萬物得極其高大也。
又大也。《前漢·楚元王傳》:高祖微時,嘗與賓客過其丘嫂食。注:長嫂之稱。
又空也。《前漢·息夫躬傳》:寄居丘亭。
又丘裏。《莊子·則陽篇》:少知問太公調曰:何謂丘裏之言。曰:丘裏者,合十姓百名,以為風俗也。
又比丘。《魏書·釋老傳》:桑門為息心,比丘為行乞。
又姓。
又左丘,龍丘,鹹丘,虞丘,梁丘,母丘,陶丘,浮丘,麥丘,水丘,吾丘,皆複姓。
又《韻補》葉祛其切,音欺。《詩·衞風》:送子涉淇,至於頓丘。葉下媒期。《小雅》:楊園之道,猗於畝丘。葉下詩之。《左傳·僖十五年》:史蘇佔之曰:不利行師,敗於宗丘。葉上姬旗。
又葉苦高切,音尻。《楚辭·九懷》:玄鳥兮辭歸,飛翔兮靈丘。望谿兮蓊鬰,熊羆兮呴嘷。
又葉丘於切,音區。陳琳《大荒賦》:過不死之靈域兮,仍羽人之丹丘。惟民生之每每兮,佇盤桓以躊躕。古丘區聲通。顏師古曰:古語丘區二字音不別,今讀則異。互見匚部區字注。
《集韻》:本作丠,亦作𡊣。 [12] 
《説文解字》書影 《説文解字》書影

字形書法

字形對比

字形對比(楷體) 字形對比(楷體) [3]

書寫提示

丘書寫提示 丘書寫提示
【筆順】①ノ(撇)②丨(豎)③一(橫)④丨(豎)⑤一(橫)
【寫法】❶首筆撇從豎中線上端右側撇向左上格;第三筆橫在橫中線;第四筆短豎在豎中線右側。❷末筆長橫構成寬底。 [13] 

書法欣賞

以上參考資料: [14] 

音韻彙集

上中古音

時代
聲韻系統名稱
韻部
聲母
韻母
先秦
高本漢系統

i̯ŭɡ
王力系統
ǐwə
董同龢系統
juə̆ɡ
周法高系統
jwəɣ
李方桂系統
kh
jəg
西漢



東漢





jou


jou
南北朝
宋北魏前期
尤侯幽

jou
北魏後期北齊
尤侯幽

jou
齊梁陳北周隋
尤侯幽

jou
隋唐
擬音/高本漢系統

i̯ə̯u
擬音/王力系統

ǐəu
擬音/董同龢系統

ju
擬音/周法高系統

iəu
擬音/李方桂系統

kh
jə̆u
擬音/陳新雄系統
ǐou
(參考資料:漢典 [15] 

韻書集成


小韻
韻攝
聲調
韻目
聲母
聲類
開合
等第
清濁
反切
擬音
廣韻
平聲
下平十八尤

開口呼
三等
次清
去鳩切
kʰju
集韻
平聲
下平十八尤

開口呼
三等
次清
祛尤切
kʰiəu
中原音韻

陰平
尤侯



次清

kʼiəu
中州音韻


平聲
尤侯





溪由切

洪武正韻

平聲
十九尤


次清
驅尤切
k‘iou
分韻撮要

陰平
第五修叟秀






(參考資料:漢典 [15] 

方音集成

注意:方言字音的聲母和韻母用國際音標標註;各方言點的字音以當地城區中老年人口音為依據,僅作參考
方言類別
方言點
聲母及韻母
調值
調類
備註
官話(北京官話)
北京
tɕʰiou
55
陰平

官話(冀魯官話)
濟南
tɕʰiou
213
陰平

官話(中原官話)
西安
tɕʰiou
21
陰平

官話(西南官話)
武漢
tɕʰiou
55
陰平

官話(西南官話)
成都
tɕʰiəu
44
陰平

官話(江淮官話)
合肥
tɕʰiɯ
212
陰平

官話(江淮官話)
揚州
tɕʰɤɯ
21
陰平

晉語
太原
tɕʰiəu
11
平聲

吳語
蘇州
tɕʰiʏ
44
陰平

吳語
温州
tɕʰiau
44
陰平

湘語
長沙
tɕʰiəu
33
陰平

湘語
雙峯
tɕʰiʊ
55
陰平

贛語
南昌
tɕʰiu
42
陰平

客家話
梅縣
hiu
44
陰平

粵語
廣州
jɐu
53/55
陰平

粵語
陽江
hiɛu
33
陰平

閩語(閩南片)
廈門
kʰiu
55
陰平
文讀
kʰu
55
陰平
白讀
閩語(閩南片)
潮州
kʰiu
33
陰平

kʰu
33
陰平
白讀
閩語(閩東片)
福州
kʰieu
54
陰平
文讀
kʰu
54
陰平
白讀
閩語(閩北片)
kʰiu
54
平聲

(參考資料:《漢語方音字彙》 [17]  、漢典 [15] 
參考資料
  • 1.    國務院關於公佈《通用規範漢字表》的通知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引用日期2019-07-09]
  • 2.    李學勤主編;趙平安副主編.字源[M]:天津古籍出版社;遼寧人民出版社,2013.07:726
  • 3.      .漢典[引用日期2018-09-19]
  • 4.    平水韻 十一尤  .搜韻[引用日期2019-07-09]
  • 5.    吳東平著.漢字的故事[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6.09:125-126
  • 6.    羅竹風 主編.漢語大詞典 第1卷 [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8.08:510
  • 7.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現代漢語詞典 第6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2.06:1066
  • 8.    漢語大字典編輯委員會編纂.漢語大字典1[M]:四川辭書出版社;崇文書局,2010.04:18
  • 9.    [東漢]許慎 原著;湯可敬 撰.説文解字今釋[M].長沙:嶽麓書社,1997.07:1120
  • 10.    [漢]許慎撰;[清]段玉裁注.説文解字注[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81.10:1543-1544
  • 11.    餘乃永校注.新校互注宋本廣韻[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0.07:207-208
  • 12.    漢語大詞典編纂處整理.康熙字典 標點整理本[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8.08:3
  • 13.    商務印書館辭書研究中心 編.新華寫字字典 第2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1.11:284
  • 14.    各體書法  .漢典[引用日期2019-07-11]
  • 15.    韻書  .漢典[引用日期2019-07-09]
  • 16.    馮國超著.圖説漢字王國 彩圖版[M].北京:當代世界出版社,2005.01:52
  • 17.    北京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語言學教研室編.漢語方音字彙(第二版重排本)[M].北京:語文出版社,2003.06:218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