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蘿峯寺

鎖定
蘿峯寺坐落在蘿崗香雪公園內的蘿峯山麓,已有800多年曆史,1983年8月被列為廣州市文物重點保護單位。蘿峯寺始建於宋代。初由蘿崗鍾姓始組、宋朝宣議朗鍾遂和築廬於蘿峯山麓,名曰種德庵。鍾遂和的門生、宋右相崔與之和他的第四子、宋朝議大夫鍾玉巖,少年時曾在此讀書。後鍾玉巖辭官歸裏,精心擴建,築餘慶閣、漱玉台等,改名為蘿坑精舍,專門用作教子授徒的場所。鍾玉巖逝後,其子鍾仕紳為追思父親德行遺容,塑造遺像以作紀念,並再次更名為玉巖書院
2023年11月,入選《廣州市地名保護名錄(第二批)》。 [2] 
中文名
蘿峯寺
地理位置
蘿崗香雪公園內的蘿峯山麓 [1] 
景點級別
廣州市文物重點保護單位
建造時間
宋代

蘿峯寺建築結構

建築 建築
蘿峯寺融皇宮建築格局和嶺南建築於一體,依山造勢,掩映在參天古樹之中。其主體建築坐北朝南,結構合理,佈局嚴謹,做工精巧,雄偉壯觀,迴廊曲徑,引人入勝。玉巖殿、觀音堂、天尊殿、東廳、西齋、魚池、水榭分佈其中。出山門拾級而上,可見“山高水長”古亭、文昌廟、金花廟等古蹟。周圍流水涔涔、鳥語花香、岩石嶙峋、古荔滿山,山下“十里梅林”、一片平川,人工天然渾然一體。

蘿峯寺歷史沿革

寺廟 寺廟
元代,鍾玉巖曾孫、蘇州府教授鍾子還告老還鄉後,重新修飾鍾玉巖遺像,闢山石,建候仙、招隱兩亭,並組織詩社,時邀詩友、名士在此雅集吟詠。
明代嘉靖壬辰年(公元1532年),鍾氏族人大興土木重建了玉巖書院,擴建了玉巖殿及觀音堂、天尊殿、文昌廟、金花廟等寺廟,並招有數名僧人入住寺廟。從此,這些書院、殿堂、寺廟以及附屬建築,被世人通稱為蘿峯寺。
在清代,鍾氏族裔兩次重修蘿峯寺,一次是道光丙戌年(公元1826年),一次是光緒已亥年(公元1889年)。
建國後1957年,時任廣東省委書記的陶鑄在參觀蘿峯寺後,專門指示有關部門下撥專款,用於蘿峯寺文物保護,對蘿峯寺進行了全面精心的修繕。但在1966年文革破“四舊”時期,紅衞兵砸毀了蘿峯寺所有塑像,破壞了部分屋脊、瓦檐,還趕走了寺內的僧人,而大部分珍貴文物幸得管理人員鍾錫沾、廖玉波事先收藏,才得以保存。十年文革結束後,廣州市郊區政府及有關部門分別於1980年和1984年,兩次撥款對蘿峯寺進行了修復。

蘿峯寺出土文物

蘿峯寺文物除古建築外,還有大量的匾額、書刻和歷代名人題詠。主要有:(1)“玉巖書院”木匾署嘉靖年款。(2)玉巖殿石柱上有隸書聯“滿壁石欄浮瑞靄,一池溪水漾澄鮮”。(3)明宗衡陽王所賜“餘慶”匾額。(4)西樵大學士方獻夫題“萬代崇瞻”匾額。(5)唐代韓愈題寫的“鳶飛魚躍”匾額。(6)宋代朱熹題“忠、孝、廉、節”四字書刻。(7)宋代民族英雄文天祥手書七絕四首。(8)明代海瑞所書“石磴泉飛山欲靜,洞門雲掩晝多陰”的楹聯一副。(9)明代湛若水題寫的“山高水長”四字。(10)清代鄭板橋的春、夏、秋、冬四時畫竹木刻。(11)清代張維屏的對聯“行雲流水見真性,明月清風來故人”。(12)清代張之洞五言詩碑一塊。(13)清代無名氏“天衢雲路”石坊。(14)朱德元帥《遊蘿峯寺》詩一首。

蘿峯寺民俗文化

如果説蘿峯寺自宋代至元代都是作為學習場所的話,那麼到了明代以後,則完全變成了一種文化象徵。這種文化象徵集封建性、宗族性、宗教性於一體,比之單純作為學習場所,更能激勵族人及子孫後代發憤讀書,立德、立功、立言,從而光宗耀祖。蘿崗自古以來民風淳樸、崇文尚德,曾經湧現出6名進士,10多名舉人,以及一大批文官、武將、名人、詩人、毫無疑問,這與蘿峯寺的教化影響有着極大的關係。
蘿崗這種古樸、敦厚的文化傳統和氛圍,在當今得到了繼承和發揚。以詩歌創作為例,蘿崗於2001年7月組織重建了“蘿崗詩社”,定期開展采風、創作、交流活動,並在不到一年的時間裏,先後出版了兩本詩集:《蘿崗詩社三家集》、《蘿崗詩集·第一集》。從這些內容健康、鄉土氣息濃厚的詩詞當中,人們可以更深一層地瞭解到蘿崗美好的自然、悠久的歷史和現代化建設的新面貌、新成就。
參考資料
  • 1.    蘿峯寺   .中國知網[引用日期2019-06-27]
  • 2.    結果公開  .廣州市民政局關於公佈《廣州市地名保護名錄(第二批)》的公告[引用日期2023-1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