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蘇武廟

鎖定
《蘇武廟》是唐代文學家温庭筠創作的一首詠史詩。此詩是作者瞻仰蘇武廟時所作,含蓄地表達了作者對蘇武所懷的敬意,熱情地讚揚蘇武的民族氣節,寄託着作者的愛國情懷。全詩借憑弔古蹟而致慨,遙念先賢,啓迪後進,感情極為真摯。藝術方面,其一,在有關時、空描寫方面,詩篇深得縱橫捭闔、馳騁自如之妙;其二,靈巧、活潑的用典,使詩歌更加情思永,耐人尋味;其三,靈巧的對仗,增加了詩歌的繪畫美。
作品名稱
蘇武廟
作    者
温庭筠
創作年代
晚唐
出    處
全唐詩
作品體裁
七言律詩
作品題材
詠史懷古詩

蘇武廟作品原文

蘇武廟
蘇武魂銷漢使前,古祠高樹兩茫然
雲邊雁斷胡天月,隴上羊歸塞草煙
回日樓台非甲帳,去時冠劍是丁年
茂陵不見封侯印,空向秋波哭逝川 [1] 

蘇武廟註釋譯文

蘇武廟詞句註釋

⑴蘇武:西漢大臣,漢武帝時出使匈奴被扣多年,堅貞不屈,漢昭帝時始被迎歸。使:一作“史”。
⑵古祠:指蘇武廟。茫然:渺然久遠之意。
⑶雁斷:指蘇武被羈留匈奴後與漢廷音訊隔絕。斷:一作“落”。胡:指匈奴。
⑷隴:通“壟”,隴關。這裏以隴關之外喻匈奴地。
⑸甲帳:據《漢武故事》記載:武帝“以琉璃、珠玉、明月、夜光錯雜天下珍寶為甲帳,其次為乙帳。甲以居神,乙以自居。”“非甲帳”意指漢武帝已死。
⑹冠劍:指出使時的裝束。劍:一作“蓋”。丁年:壯年。唐朝規定二十一至五十九歲為丁。
⑺茂陵:漢武帝陵。蘇武歸漢時武帝已死,此借指漢武帝。封侯:封拜侯爵。
⑻逝川:喻逝去的時間。語出《論語·子罕》:“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這裏指往事。 [2] 

蘇武廟白話譯文

蘇武初遇漢使,悲喜交集感慨萬端;而今古廟高樹,肅穆莊嚴久遠渺然。
羈留北海音書斷絕,頭頂胡天明月;荒隴牧羊回來,茫茫草原已升暮煙。
回朝進謁樓台依舊,甲帳卻無蹤影;奉命出使加冠佩劍,正是瀟灑壯年。
封侯受爵緬懷茂陵,君臣已不相見;空對秋水哭吊先皇,哀嘆時光不還。 [2] 

蘇武廟創作背景

蘇武是歷史上著名的堅持民族氣節的英雄人物。漢武帝天漢元年(前100年)他出使匈奴,被扣留。匈奴多次逼降,他堅貞不屈。後被流放到北海牧羊,直至漢昭帝始元六年(前81年),才返回漢朝,前後長達十九年。這首詩就是作者瞻仰蘇武廟後的追思憑弔之作。 [3] 

蘇武廟作品鑑賞

蘇武廟整體賞析

此詩題為“蘇武廟”,而全篇正面寫廟僅“古祠高樹兩茫然”一句。其他七句,均詠蘇武丁年奉使、幽禁匈奴、與漢使相見、皓首歸國,哭吊茂陵等情事,直似一篇壓縮之蘇武傳。
首聯二句分點“蘇武”與“廟”。第一句着筆就寫蘇武突然見到漢使,得知他已經獲釋可以回國時悲喜交加的激動心情。漢昭帝時,匈奴與漢和親。漢使到匈奴後,得知蘇武尚在,乃詐稱漢朝皇帝射雁上林苑,得蘇武系在雁足上的帛書,知武在某澤中,匈奴方才承認,並遣武回國。首句是想象蘇武初次會見漢使時的情景。蘇武在異域渡過漫長歲月,歷盡艱辛,驟然見到來自漢朝的使者,表現出極為強烈、激動、複雜的感情。這裏有辛酸的追憶,有意外的驚愕,悲喜交加,感慨無窮,種種情緒,一時奔集,難以言狀,難以禁受。詩人以“魂銷”二字概括,筆墨精煉,真切傳神,“魂銷”二字栩栩如生地描繪出蘇武當時內心與外在的的的非常情態,深刻地顯示出其思國若渴的愛國精神,這句是蘇武生前事蹟的一個特寫鏡頭。第二句由人到廟,由古及今,描繪眼前蘇武廟景物。“古祠高樹”,寫出蘇武廟蒼古肅穆,渲染出濃郁的歷史氣氛,寫蘇武廟中的建築與古樹本是無知物,它們都不知道蘇武生前所歷盡的千辛萬苦,更不瞭解蘇武堅貞不屈的價值,寄寓了人心不古、世態炎涼的感嘆。透露出詩人崇敬追思之情。古祠高樹兩茫然,是説祠和樹都年代杳遠。這就為三、四兩句轉入對蘇武當年生活的追思緬想創造了條件。
頷聯二句描繪的是兩幅畫,是用逆挽法來追憶蘇武生前的苦節壯舉,懷念蘇武崇高的愛國精神。上一幅是望雁思歸圖。在寂靜的夜晚,天空中高懸着一輪帶有異域情調的明月。望着大雁從遙遠的北方飛來,又向南方飛去,一直到它的身影逐漸消失在南天的雲彩中。這幅圖畫,形象地表現了蘇武在音訊隔絕的漫長歲月中對故國的深長思念和欲歸不得的深刻痛苦,不僅敍出了蘇武被流放北海時與國音訊斷絕的史實,而且表現出蘇武只要一息尚存就唸念不忘故園,每天希望鴻雁傳書於國、直盼到月上中天的愛國忠心。這句主要寫蘇武思國的心境。下一幅是荒塞歸牧圖。在昏暗的傍晚,放眼遠望,只見籠罩在一片荒煙中的連天塞草,和丘隴上歸來的羊羣,主要寫他胡地牧羊時環境的艱辛、荒涼,表現出貧賤不能移其愛國之志的胸懷。這幅圖畫,形象地展示了蘇武牧羊絕塞的單調、孤寂生活,概括了幽禁匈奴十九年的日日夜夜,環境、經歷、心情相互交觸,渾然一體。這兩句是從廣闊的空間角度來寫蘇武留胡時內心與外在動態、環境。
頸聯二句寫蘇武“回日”所見所感,從相隔迢遙的時間的角度上寫蘇武出使和歸國前後的人事變換。第一句句説蘇武十九年後歸國時,往日的樓台殿閣雖然依舊,但武帝早已逝去,當日的“甲帳”也不復存在,流露出一種物是人非、恍如隔世的感慨,隱含着對武帝的追思。史載蘇武“始以強壯出,及還,鬚髮盡白”。李陵答蘇武書》中也有“丁年奉使,皓首而歸”之句。第二句説回想當年戴冠佩劍,奉命出使的時候,蘇武還正當壯盛之年。“甲帳”、“丁年”巧對,向為詩評家所稱。此聯先説“回日”,後述“去時”,詩評家稱之為“逆挽法”,認為可以“化板滯為跳脱”(沈德潛唐詩別裁》)。其實,由“回日”憶及“去時”,以“去時”反襯“回日”,更增感慨。蘇武出使是漢武帝為之賜節餞行,他自己那時也正在壯年,可是歸漢之“回日”,漢室江山雖然依舊,然而人事卻迥然有異於前了,這裏麪包含了極其深沉的感。“回日”句是寫朝廷人事的變更,“去時”暗示了蘇武個人生命歷程的轉換,兩句通過對時間轉換的形象描繪,顯示了蘇武留胡時間之長,也説明了十九年中蘇武所經受的磨難之多。
尾聯二句謂蘇武歷經生死苦難而不失漢節,回來後竟不得封侯,只能空向秋波悲嘆年華已逝,表露出作者對刻薄寡恩的天子的深沉怨恨。這一聯集中抒寫蘇武歸國後對武帝的追悼。漢宣帝賜蘇武爵關內侯,食邑三百户。武帝已經長眠茂陵,再也見不到完節歸來的蘇武封侯受爵了,蘇武只能空自面對秋天的流水哭吊已經逝去的先皇。史載李陵勸降時,蘇武曾説:“武父子之功德,皆為陛下所成就。……兄弟親近,常願肝腦塗地。今得殺身自效,雖蒙斧鉞湯鑊,誠甘樂之。”回國後,昭帝“詔武奉一大牢謁武帝園廟”。這種故君之思,是融忠君與愛國為一體的感情。最後一筆,真實感人地展現了一個帶着歷史侷限的愛國志士的形象。
晚唐國勢衰頹,民族矛盾尖鋭。表彰民族氣節,歌頌忠貞不屈,心向故國,是時代的需要。杜牧河湟》詩云:“牧羊驅馬雖戎服,白髮丹心盡漢臣。”温庭筠這首詩,正塑造了一位“白髮丹心”的漢臣形象。 [3]  [4] 

蘇武廟名家點評

宋代朱弁:“回日樓台非甲帳,去時冠劍是丁年。”嘗見前輩論詩云:用事屬對如此者罕見。(《風月堂詩話》)
宋代劉克莊:温飛卿《蘇武廟》雲:“回日樓台非甲帳,去時冠劍是丁年。”“甲帳”是武帝事,“丁年”用李陵書“丁年奉使,皓首而歸”之語,頗有思致。(《後村詩話續集》卷二)
元代方回:“甲帳”“丁年”甚工,亦近義山體。(《瀛奎律髓》卷二十八)
明代楊逢春:首點蘇武,提“魂消漢使前”五字,最為篇主。(《唐詩繹》)
清代毛奇齡、王錫:“丁年”亦是俊語,然使高手作此,則“回日”“去時”不如是板煞矣(“回日樓台”二句下)。(《唐七律選》)
清代查慎行:三四用子卿事,點綴景物,與他手不同。(《初白庵詩評》)
清代沈德潛:五六與“此日六軍同駐馮”一聯,俱屬逆挽法,律詩得此,化板滯為跳脱矣。(《重訂唐詩別裁集》卷十五)
清代範大士:子卿一生大節,八句中包括無遺。(《歷代詩發》)
清代何焯:五六不但工緻,正逼出落句。落句自傷。(《瀛奎律髓匯評》)
清代紀昀:五六生動,餘亦無甚佳處。結少意致。(《瀛奎律髓匯評》)
清代方世舉:温之《蘇武廟》結句:“空向秋波哭逝川”,“波”字誤。既“川”復“波”,涉於侵復。且“波”專言“秋”,亦覺不穩,上有何來路乎?老杜雲“賦詩新句穩”,名手有不穩耶?當是“風”字,用漢武帝《秋風辭》乃非泛設湊句,乃與通篇之用事實者稱。(《蘭叢詩話》)
清代梅成棟:全以議論行之,何嘗有意屬對?近人學之,便如優孟衣冠矣。(《精選五七言律耐吟集》)
清代朱庭珍:玉谿生“此日六軍同駐馬,當時七夕笑牽牛”,飛卿“回日樓台非甲帳,去時冠劍是丁年”此二聯皆用逆挽句法,倍覺生動,故為名句。所謂逆挽者,倒撲本題,先入正位,敍現在事,寫當下景,而後轉溯從前,追述已往,以反襯相形,因不用平筆順拖,而用逆筆倒挽,故名。且施於五六一聯,此係律詩筋節關鍵處……二詩能於此一聯提筆振起,逆而不順,遂倍精采有力,通篇為之添色,是以傳誦人口;亦非以“馬”“牛”、“丁”“甲”見長,故求工對仗也。(《筱園詩話》)
清代王壽昌:如此諸作,其悽側既足以動人,其抑揚復足以懲勸,猶有詩人之遺意也。(《小清華園詩談》) [4]  [5] 

蘇武廟作者簡介

温庭筠畫像 温庭筠畫像 [6]
温庭筠,唐代詩人、詞人。本名岐,字飛卿,太原祁(今山西祁縣東南)人。富有天才,文思敏捷,每入試,押官韻,八叉手而成八韻,故有“温八叉”“温八吟”之稱。然恃才不羈,又好譏刺權貴,多犯忌諱,取憎於時,故屢舉進士不第,長被貶抑,終生不得志。官終國子助教。精通音律,詩詞兼工。詩與李商隱齊名,時稱“温李”。其詩辭藻華麗,穠豔精緻。其詞藝術成就在晚唐諸詞人之上,為“花間派”首要詞人,對詞的發展影響較大。在詞史上,與韋莊並稱“温韋”。現存詩三百多首,詞七十餘首。後人輯有《温飛卿集箋註》等。 [7] 
參考資料
  • 1.    彭定求 等.全唐詩(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1485
  • 2.    張國舉 等.唐詩精華註譯評.長春:長春出版社,2010:701-703
  • 3.    唐圭璋 等.唐詩鑑賞辭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83:1123-1124
  • 4.    劉學鍇 注評.温庭筠詩詞選.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11:148-152
  • 5.    陳伯海.唐詩匯評(下).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5:2637-2638
  • 6.    水銀河.大才子温庭筠的“替考”糗事[N].瀋陽晚報,2008-06-24(C6).
  • 7.    周揚 等.中國大百科全書·中國文學(第Ⅱ卷):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86: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