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蘇工金鑲玉

鎖定
蘇工金鑲玉,是一種蘇州制玉工匠的傳統手工技藝,由天然寶玉石、貴金屬金銀等組合而成,特點是不借助粘合劑,將金銀絲鑲嵌在玉槽中,不會跳絲與脱落,成為中國宮廷玉器工藝的重要標誌之一。
蘇工金鑲玉,又稱“嵌金銀絲嵌寶石”玉器。該稱呼出自故宮博物院文獻對明代陸子岡擅長技藝的記載中。這一技藝後傳至明宮廷御用監,清乾隆時期稱之為“金銀錯玉器”,據故宮博物院文獻記載,清代金鑲玉代表作“清乾隆和闐白玉錯金嵌寶石碗”,為蘇州專諸巷玉工所制,應是造辦處交辦給蘇州織造局的玉器活計之一。後因清王朝的衰微和造辦處及蘇州織造局的終結,而一度失傳。蘇工金鑲玉的嵌金銀絲工藝,集中代表了中國宮廷傳統金鑲玉製作工藝的特色。 [3-4] 
中文名
蘇工金鑲玉
遺產類別
傳統技藝
別    名
玉嵌金銀絲、金銀嵌絲玉器、金銀錯玉器
屬    地
江蘇蘇州
代表工匠
陸子岡
代表作品
清乾隆和闐白玉錯金嵌寶石碗

蘇工金鑲玉歷史淵源

愛玉的人都知道,蘇州是明清時期中國的玉雕中心之一,但少有人知“金鑲玉”工藝也與蘇州淵源深厚。蘇州《木瀆鎮志》及故宮博物院資料載,“陸子岡,時稱碾玉妙手,其雕刻除玉外,如竹木石以至鑲嵌,嵌金銀絲、嵌寶石等無不涉及,都有成就”。故宮博物院研究員李久芳先生於1981年發文,“清代乾隆時期,金鑲玉代表作“白玉錯金嵌寶石碗”,無疑是仿照了‘痕都斯坦’玉器的風格,而形制與製作技法卻明顯地具有中國民族傳統的特徵,為蘇州琢玉匠人的傑作。” [1]  後因清王朝的衰微和造辦處及蘇州織造局的終結,而一度失傳。
因這種工藝太過複雜繁瑣,加之封建王朝對物品使用等級的約束,導致這一工藝成為難得一見的絕技。近年來,蘇州一企業在傳承傳統蘇工金鑲玉的基礎之上,經過老中青三代傳承人的共同努力,將蘇工金鑲玉工藝中的單嵌金絲與銀絲,改良為“混嵌金銀絲”製法,即在一條玉槽內同嵌金、銀絲片,且外觀無接縫,開創了中國傳統金鑲玉與蘇工玉雕的新境界。“混嵌金銀絲嵌寶石”新作《玉見江南》《隨身福》等產品先後推出,改良後的蘇工金鑲玉工藝,將金銀、玉石、寶石相結合,古雅傳神,獨具一格,實現了嵌金銀絲、嵌寶石這一蘇州傳統金鑲玉藝術上的新突破。 [3-4] 

蘇工金鑲玉工藝特徵

金鑲玉技藝,起源於商周時期的青銅器金銀錯嵌寶石工藝,後由玉工應用在玉器製作當中,明代蘇州玉工已將金鑲玉工藝應用在貢品玉器的製作。故宮博物院文獻載“陸子岡,明代蘇州玉器製作代表人物之一,擅長圓雕、鏤雕、陰雕、嵌金銀絲、嵌寶石及雕刻銘文款識等”。金鑲玉技藝後傳入明宮廷御用監,在清乾隆時期達到高超的藝術水平,並受痕都斯坦玉器的影響,紋飾趨於痕都斯坦風格,史稱“西番作”風格玉器。故宮博物院院刊載,乾隆時期的金鑲玉玉器風格明顯呈“痕都斯坦玉器”風格,但玉器的雕琢技法、鑲嵌工藝都和痕都斯坦玉器不同,從作品的風格特點推測,為蘇州琢玉匠人的傑作。當年蘇州專諸巷玉工所採用的技法,依然保持源自商周時期的中國傳統金銀錯嵌寶石的金鑲玉技藝與方法,並未隨波逐流,即嵌入金銀絲線後,用錯石將裸露在玉石表面部分磨平,金屬絲線與玉石表面保持水平。而非痕都斯坦玉器金屬絲線填入玉槽後,保留凸出玉石表面的金屬絲線,沒有“磨錯”這一工序。蘇工金鑲玉技藝,集中代表了中國宮廷傳統金鑲玉製作工藝的特色。 [1] 

蘇工金鑲玉工藝流程

蘇工金鑲玉工藝流程為:設計、雕器、拉絲、開槽、鑽樁孔、金銀絲塑形、熔、壓、錯、拋等10大步驟。 [2] 

蘇工金鑲玉傳承與保護

2020年,由蘇州市工藝美術行業協會主管,江蘇省蘇州質量技術監督金銀珠寶飾品產品質量檢驗站、蘇州子岡珠寶有限公司、蘇州市工藝美術行業協會、蘇州工美蘇作技藝研究中心、蘇州工藝美術研究院所撰寫的《金銀嵌絲製品(珠寶玉石類)》團體標準,已通過全國團體標準信息平台審核,並已於2021年1月1日開始實施。此為蘇州工藝美術行業協會的第一例團體標準,也是蘇工金鑲玉這一瀕臨失傳的百年技藝得以傳承與保護的見證。 [3-4]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