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藥理學

(2009年科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

鎖定
《藥理學》是2009年科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凌保東。
中文名
藥理學
作    者
凌保東
出版時間
2009年12月
出版社
科學出版社
ISBN
9787030263780 [1] 

藥理學內容簡介

本書內容包括:藥物效應動力學、影響藥物效應的因素及合理用藥原則、治療中樞神經系統退行性疾病藥、抗動脈粥樣硬化藥、作用於呼吸系統的藥物、腎上腺皮質激素類藥物等。

藥理學圖書目錄

前言
第1章 緒言
第一節 藥理學的性質與任務
一、藥物
二、藥理學及其研究內容
三、藥理學的學科任務
四、藥理學的研究方法
第二節 藥物學與藥理學發展簡史
一、藥物學階段
二、藥理學階段
第2章 藥物效應動力學
第一節 藥物的基本作用
一、興奮與抑制作用
二、局部作用與吸收作用
三、特異性和選擇性
四、藥物作用的雙重性
第二節 藥物的量-效關係
一、藥物量-效曲線
二、量-效關係的藥效學參數
第三節 藥物作用機制
一、理化反應
二、參與或干擾細胞代謝
三、影響酶的活性
四、影響生理物質的合成、釋放與轉運
五、影響離子通道
六、影響核酸代謝
七、影響免疫機制
八、作用於受體
第四節 藥物與受體
一、受體概念與受體特性
二、藥物與受體相互作用
三、作用於受體的藥物分類
四、受體類型
五、信號傳導
六、受體調節
第3章 藥物代謝動力學
第一節 藥物的跨膜轉運
一、被動轉運
二、載體轉運
第二節 藥物的體內過程
一、吸收
二、分佈
三、生物轉化
四、排泄
第三節 血藥濃度變化的時間過程
一、時-量關係
二、藥物消除動力學
第四節 藥動學常用參數及其意義
一、消除半衰期
二、生物利用度
三、表觀分佈容積
四、清除率
第五節 藥物劑量的設計
一、多次給藥和穩態血藥濃度
二、維持量
三、負荷量
第六節 房室模型
第4章 影響藥物效應的因素及合理用藥原則
第一節 藥物方面的因素
一、藥物劑量
二、藥物劑型和製劑
三、給藥途徑
四、聯合用藥及藥物相互作用
第二節 機體方面的因素
一、年齡
二、性別
三、遺傳因素的影響
四、病理因素的影響
五、心理因素的影響
第三節 環境因素
一、吸煙
二、飲酒
三、其他外源性物質
四、時間節律因素
第四節 合理用藥的原則
第5章 新藥研究基本知識
第一節 藥品及新藥的概念、來源與分類
一、化學藥品註冊分類
二、中藥及天然藥物註冊分類
三、生物製品註冊分類
第二節 新藥研究的基本過程
第三節 藥理學在新藥研究中的作用
一、臨牀前藥理學研究
二、臨牀藥理學研究
第四節 上市藥物再評價及藥物不良反應監測
第6章 擬膽鹼藥
第一節 膽鹼能傳出神經概述
一、膽鹼能神經的組成
二、膽鹼能神經遞質
三、膽鹼受體
四、膽鹼能神經遞質效應的分子學機制
五、作用於膽鹼能傳出神經系統藥物的作用方式和分類
第二節 膽鹼受體激動藥
一、膽鹼酯類
二、生物鹼類
第三節 抗膽鹼酯酶藥
一、膽鹼酯酶
二、抗膽鹼酯酶藥
第7章 抗膽鹼藥
第一節 M膽鹼受體阻斷藥
第二節 N<sub>N</sub>膽鹼受體阻斷藥
第三節 N<sub>M</sub>膽鹼受體阻斷藥
一、除極化型肌松藥
二、非除極化型肌松藥
第8章 擬腎上腺素藥
第一節 去甲腎上腺素能神經概述
一、去甲腎上腺素能神經的組成
二、去甲腎上腺素能神經遞質
三、腎上腺素受體
四、去甲腎上腺素能神經遞質效應的分子學機制
五、作用於去甲腎上腺素能傳出神經系統藥物的作用方式和分類
第二節 構效關係和分類
一、構效關係
二、分類
第三節 α、β受體激動藥
第四節 α受體激動藥
一、α受體激動藥
二、α受體激動藥
三、α受體激動藥
第五節 β受體激動藥
一、β受體激動藥
二、β2受體激動藥
第9章 抗腎上腺素藥
第一節 α受體阻斷藥
第二節 β受體阻斷藥
第10章 麻醉藥
第一節 局部麻醉藥
第二節 全身麻醉藥
一、吸入性麻醉藥
二、靜脈麻醉藥
三、麻醉輔助藥與複合麻醉
第11章 鎮靜催眠藥
第一節 苯二氮*類
第二節 巴比妥類
第三節 其他鎮靜催眠藥
第12章 治療中樞神經系統退行性疾病藥
第一節 抗帕金森病藥
一、擬多巴胺類藥
二、抗膽鹼藥
第二節 治療阿爾茨海默病藥
一、阿爾茨海默病發病機制簡介
二、膽鹼酯酶抑制藥
三、M膽鹼受體激動藥
四、NMDA受體非競爭性拮抗藥
第13章 抗癲癇藥與抗驚厥藥
第一節 抗癲癇藥
一、概述
二、抗癲癇藥的作用方式及作用機制
三、常用抗癲癇藥
四、使用抗癲癇藥注意事項
第二節 抗驚厥藥
第14章 抗精神失常藥
第一節 抗精神病藥
一、DA受體阻斷藥
二、5-HT/DA受體阻斷藥
第二節 抗躁狂抑鬱症藥
一、抗躁狂症藥
二、抗抑鬱症藥
第三節 抗焦慮藥
第15章 鎮痛藥
第一節 阿片生物鹼類鎮痛藥
一、來源與構效關係
二、鎮痛作用機制
三、常用阿片生物鹼類藥物
第二節 阿片類合成鎮痛藥
一、合成的阿片受體激動藥
二、合成的阿片受體部分激動藥
第三節 其他鎮痛藥
第四節 阿片受體拮抗藥
附 癌痛的鎮痛治療
一、癌症疼痛三階梯療法
二、癌痛的藥物治療
第16章 解熱鎮痛抗炎藥
第一節 非選擇性COX抑制藥
一、水楊酸類
二、苯胺類
三、乙酸類
四、芳基丙酸類
五、烯醇酸類
六、吡唑酮類
第二節 選擇性COX-2抑制藥
第三節 解熱鎮痛藥複方製劑
附 抗痛風藥
一、抑制尿酸合成藥
二、促進尿酸排泄藥
三、抑制痛風炎症藥
第17章 抗心律失常藥
第一節 概述
一、心肌細胞膜電位和電生理學特性
二、心律失常發生機制
三、抗心律失常藥作用機制
四、抗心律失常藥物分類
第二節 常用抗心律失常藥
一、Ⅰ類——鈉通道阻滯藥
二、Ⅱ類——β腎上腺素受體阻斷藥
三、Ⅲ類——延長動作電位時程藥
四、Ⅳ類——鈣通道阻滯藥
五、其他類
六、常用抗心律失常藥藥理學特性比較
第18章 治療充血性心力衰竭的藥物
第一節 概述
一、充血性心力衰竭的概念及分類
二、充血性心力衰竭的病理生理學基礎
三、治療心力衰竭藥物的分類
第二節 利尿藥
第三節 腎素-血管緊張素-醛固酮系統抑制藥
一、血管緊張素Ⅰ轉化酶抑制藥
二、血管緊張素Ⅱ受體阻斷藥
三、醛固酮拮抗藥
第四節 β受體阻斷藥
第五節 血管擴張藥
第六節 強心苷類
第七節 非苷類正性肌力藥
一、兒茶酚胺類
二、磷酸二酯酶抑制藥
第八節 鈣通道阻滯藥
第19章 抗心絞痛藥
第一節 概述
一、心絞痛分類及其病理生理學機制
二、心絞痛藥物治療策略及抗心絞痛藥物分類
第二節 硝酸酯類
第三節 鈣通道阻滯藥
第四節 β腎上腺受體阻斷藥
第五節 其他抗心絞痛藥物
第20章 抗動脈粥樣硬化藥
第一節 調血脂藥
一、降低TC和LDL的藥物
二、主要降低TG及VLDL的藥物
第二節 抗氧化劑
第三節 多烯脂肪酸類
一、n-3型多烯脂肪酸、二十五碳五烯酸(EPA)和二十二碳六烯酸(DHA)
二、n-6型多烯脂肪酸
第四節 保護動脈內皮藥
第21章 抗高血壓藥
第一節 抗高血壓藥物分類
第二節 常用抗高血壓藥物
一、利尿藥
二、β受體阻斷藥
三、鈣通道阻滯藥
四、血管緊張素轉化酶抑制藥
五、AT<sub>1</sub>受體阻斷藥
第三節 其他抗高血壓藥物
一、中樞性降壓藥
二、血管平滑肌擴張藥
三、神經節阻斷藥
四、α<sub>1</sub>受體阻斷藥
五、去甲腎上腺素能神經末梢阻滯藥
第四節 抗高血壓藥物的應用原則
第22章 利尿藥與脱水藥
第一節 利尿藥
一、利尿藥作用的生理學基礎
二、常用的利尿藥
第二節 脱水藥
第23章 作用於血液及造血器官的藥物
第一節 抗凝血藥
一、凝血酶間接抑制藥
二、凝血酶直接抑制藥
三、香豆素類
四、鈣離子絡合藥
第二節 抗血小板藥
一、影響血小板代謝酶活性藥
二、抑制ADP活化血小板的藥物
三、血小板GPⅡb/Ⅲa受體阻斷藥
第三節 纖維蛋白溶解藥
第四節 促凝血藥
一、促進凝血因子合成的藥物
二、抗纖維蛋白溶解藥
三、其他促凝血藥
第五節 抗貧血藥
第六節 造血生長因子
第七節 血容量擴充藥
第24章 作用於呼吸系統的藥物
第一節 平喘藥
一、抗炎及抗過敏平喘藥
二、支氣管擴張藥
第二節 鎮咳藥
一、中樞性鎮咳藥
二、外周性鎮咳藥
第三節 祛痰藥
一、痰液稀釋藥
二、黏痰溶解藥
第四節 組胺及作用於組胺受體的藥物
一、組胺及組胺受體激動藥
二、抗組胺藥
第25章 作用於消化系統的藥物
第一節 抗消化性潰瘍藥
一、口服抗酸藥
二、抑制胃酸分泌藥
三、胃黏膜保護藥
四、抗幽門螺桿菌藥
第二節 助消化藥
第三節 止吐藥與促胃腸動力藥
第四節 瀉藥
一、容積性瀉藥
二、刺激性瀉藥
三、潤滑性瀉藥
第五節 止瀉藥
一、抑制腸蠕動藥
二、胃腸黏膜保護藥
三、吸附劑
四、收斂劑
第六節 利膽藥
一、膽汁分泌促進藥
二、膽汁排出促進藥
第26章 子宮平滑肌興奮藥和抑制藥
第一節 子宮平滑肌興奮藥
一、垂體後葉製劑
二、前列腺素
三、麥角生物鹼
第二節 子宮平滑肌抑制藥
第27章 腎上腺皮質激素類藥物
第一節 糖皮質激素
第二節 促皮質素及皮質激素抑制藥
一、促皮質素
二、皮質激素抑制藥
第三節 鹽皮質激素
第28章 甲狀腺激素及抗甲狀腺藥
第一節 甲狀腺激素
第二節 抗甲狀腺藥
一、硫脲類
二、碘和碘化物
三、放射性碘
四、β腎上腺素受體阻斷藥
第29章 胰島素及口服降血糖藥
第一節 胰島素
第二節 口服降血糖藥
一、磺酰脲類
二、雙胍類
三、胰島素增敏劑
四、α葡萄糖苷酶抑制劑
五、其他類
第30章 抗菌藥物概論
第一節 抗菌藥物與化學治療
一、抗菌藥物的發展歷史
二、專用名詞
第二節 抗菌藥物的作用機制
一、干擾細菌細胞壁的合成
二、損傷細菌胞質膜
三、抑制細菌蛋白質合成
四、影響核酸代謝
五、影響葉酸代謝
第三節 細菌對抗菌藥物的耐藥性
一、耐藥性產生機制
二、細菌耐藥性的轉移方式
三、對細菌耐藥性的防治措施
第四節 抗菌藥物的合理應用
一、病原菌的確認診斷
二、嚴格根據適應證選藥
三、根據藥效學和藥動學相結合的原則選藥
四、抗菌藥物的預防性應用
五、肝、腎功能不良患者抗菌藥物的應用
六、老年人,兒童,孕婦抗菌藥物的應用
七、抗菌藥物的聯合應用
第31章 β內酰胺類抗生素
第一節 抗菌機制、作用類型及耐藥性
第二節 青黴素類抗生素
一、第一代頭孢菌素
二、第二代頭孢菌素
三、第三代頭孢菌素
四、第四代頭孢菌素
第三節 非典型β內酰胺類抗生素
一、頭黴素類
二、碳青黴烯類
三、單環β內酰胺類
四、氧頭孢烯類
五、β內酰胺酶抑制藥
第32章 大環內酯類、林可黴素類及其他多肽類抗生素
第一節 大環內酯類抗生素
一、大環內酯類的共性
二、常用大環內酯類抗生素
第二節 林可黴素類抗生素
第三節 多肽類抗生素
第33章 氨基苷類抗生素
一、抗菌作用
二、體內過程
三、不良反應
四、常用氨基苷類抗生素
第34章 四環素類及氯黴素抗生
第一節 四環素類
第二節 氯黴素
第35章 人工合成抗菌藥
第一節 喹諾酮類藥物
第二節 磺胺類藥物
一、腸道易吸收的磺胺類藥物
二、口服難吸收的磺胺類藥物
三、局部應用的磺胺類藥物
第三節 其他人工合成抗菌藥
第36章 抗真菌藥及抗病毒藥
第一節 抗真菌藥
一、抗真菌抗生素類
二、人工合成抗真菌藥
第二節 抗病毒藥
一、抗HIV藥
二、抗皰疹病毒藥
三、抗流感病毒藥
四、抗肝炎病毒藥
第37章 抗結核病藥與抗麻風病藥
第一節 抗結核病藥
一、第一線抗結核病藥物
二、第二線抗結核病藥物
第二節 抗麻風病藥
一、碸類
二、吩嗪類
三、其他藥物
第38章 抗寄生蟲病藥
第一節 抗瘧藥
一、主要控制症狀的藥物
二、主要用於控制復發和傳播的藥物
三、主要用於病因性預防的藥物
第二節 抗阿米巴病藥
一、抗腸內外阿米巴病藥
二、抗腸內阿米巴病藥
三、抗腸外阿米巴病藥
第三節 抗血吸蟲病藥
第四節 抗腸蠕蟲病藥
第五節 其他抗寄生蟲病藥
一、抗滴蟲病藥
二、抗絲蟲病藥
三、抗黑熱病藥
第39章 抗惡性腫瘤藥物
第一節 概述
一、抗惡性腫瘤藥分類
二、抗腫瘤藥物的基本作用
三、抗腫瘤藥物的主要不良反應
第二節 常用抗腫瘤藥物
一、影響核酸生物合成的藥物
二、影響DNA結構和功能的藥物
三、干擾轉錄過程和阻止RNA合成的藥物
四、抑制蛋白質合成與功能的藥物
五、調節體內激素平衡藥
第三節 抗腫瘤藥應用原則
第40章 解毒藥
第一節 金屬類中毒解救藥
第二節 氰化物中毒解救藥
一、高鐵血紅蛋白形成劑
二、供硫劑
第三節 高鐵血紅蛋白血癥解毒藥
第四節 有機磷酸酯類中毒解毒藥
一、有機磷酸酯類概述
二、常用解毒藥
三、臨牀用藥原則
第五節 生物毒素中毒解救藥
中文藥名索引
英文藥名索引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