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藝術地產

鎖定
藝術地產是一種地產概念,它的主題既可以是單一的,也可以是多元的。開發商在地產項目中融入各種藝術元素,從而將某種具有號召力又具有人文藝術品味的生活方式完整地鑲嵌到房地產的規劃、開發、運營和服務的整個流程之中,為消費者創造出充分體現生活感受和人文藝術價值的人居生活。地產也因藝術而更加價值化。藝術地產把各種藝術元素融入地產開發中的每個細節,並傳承地域文脈,體現出國別性和區域文化特性。藝術地產有兩種表述方式:一種是作為營銷方式出現的;另一種則是把藝術直接植入建築,設計者將藝術元素融入到房地產的設計策劃中,引發人們從藝術的角度看待城市、看待地產,關注地產與城市、地產與生活、地產與當代文化的關係。
中文名
藝術地產
外文名
Art estate
概    念
地產經營模式
核    心
人文精神
聯    繫
建築與藝術和諧統一
前    景
前景廣闊

藝術地產發展

古往今來,建築與藝術一直有着密不可分的聯繫。從法國的凡爾賽宮,英國的白金漢宮,俄羅斯的克里姆林宮再到中國的故宮,無不是建築與藝術的美妙結合體。作為優秀的建築作品,應當具備一定的藝術氣質,因為只有擁有了藝術氣質的建築,才能產生強烈的藝術感染力。世界級建築大師,美籍華人貝聿銘先生説過:“建築和藝術雖然有所不同,但實質上是一致的,我的目標是尋求二者的和諧統一。”
不同的時代,不同的經濟狀況,產生不同風格、品位的建築。新中國成立60年來,我國經濟的飛速發展,使房地產有了一個更廣闊的發展空間,房地產以驚人的速度向前推進。從福利房,到商品房;從圈地,小盤,大盤時代到今天的藴含教育、體育等資源的複合地產;從重品質跳躍到重品牌,再到藴藏文化藝術內涵的地產開發。
縱觀國內外藝術地產發展歷程,可分為單一式藝術地產和綜合式藝術地產兩個階段。不少業界人士認為,1998年,陳家剛建立的“上河美術館”和潘石屹建造的“長城腳下的公社”,開創了藝術地產的先河,成為當代藝術與地產項目互動的範本。“長城腳下的公社”是由12名亞洲傑出建築師設計建造的私人收藏的當代建築藝術作品,是中國第一個被威尼斯雙年展邀請參展並榮獲“建築藝術推動大獎”的建築作品。之後較長一段時間內,在國內湧現的藝術地產,大多是概念化藝術地產或“地產+藝術館”的單一式地產,如2001年上海浦東的“香榭麗花園”,請了知名畫家陳逸飛當形象代言人,並舉辦了陳逸飛作品的展覽會,為項目添加藝術文化的氣息;再如海南海口紫園的紫園恩祥藝術館,這是海口社區內惟一的一家藝術館,它的存在豐富了社區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這種“地產+藝術館”的單一式地產,在潘石屹開發建設的SOHO現代城藝術館發揮到極致。
如今,藝術地產已發展到把各種藝術元素融入地產開發中的每個細節,並傳承當地城市文脈的綜合式藝術地產時代。通常認為,把藝術元素融入建築設計、園林景觀、人文雕塑之中,從點點滴滴體現出藝術品味,才是富有生命力的藝術地產,才經得起歷史長河的考驗。
現在是一個全球化的時代,經濟全球化的趨勢是不可避免的,但大多數人仍認為,文化是不可以全球化的,文化必須多元化而有特色。中國著名建築學家梁思成説過:“不同民族的生活習慣和文化傳統賦予建築以民族性。它是生活的反應,它的形象往往會引起人們情感上的反應。”
藝術地產也是如此,它具有國別性和區域文化特性。藝術地產首先應與當地的文化相結合,根植當地文化,延續一方文脈;再者,適時吸納外來文化精髓,並在原有基礎上進行突破創新。特別是隨着房地產的興盛,現代高科技建築技術的廣泛運用,新城市建築風格在西風東漸的外來文化衝擊下,也逐漸迷失了自我。而只有在傳承城市文脈,吸納外來建築精華並植入文化藝術元素的建築,才更有生命力。
人類自進入文明社會以來,就有了建築。縱觀幾千年的世界建築發展史,世界著名建築都是與當地的文化緊密聯繫的,如故宮作為明清兩朝的歷史見證,其文化積澱非常深厚;而巴黎羅浮宮,作為著名的藝術聖殿,巴黎這個文化名城給它增添了更多文化藝術韻味;埃及金字塔,以其沉重、穩定、簡潔的形象,象徵那個年代法老的威嚴,顯示了恢弘的氣勢。再如近現代的悉尼歌劇院、迪拜帆船酒店、吉隆坡雙子樓、水立方以及即將在上海舉辦的世博會上的萬國建築羣等古今中外不同的名建築,所散發出來的文化氣息和藝術魅力是完全不同的。藝術地產應與城市獨特的文化相結合,在傳承的基礎上創新,這樣的藝術地產才會有真正的生命力。

藝術地產藝術地產聯姻

所謂藝術地產,即開發商與當地政府、博物館聯姻,在地產項目中融入美術館、博物館等文化設施,以活躍社區文化,增強社區居民的交往和交流,提升社區產品高附加值
在我們固有思維中,博物館、美術館屬於陽春白雪類,是高雅人士出入的地方。其實,藝術高於生活,更源於生活。博物館、美術館等融入百姓生活之中後,會有更廣泛的前景;同時民眾以更直接、方便的方式融入藝術生活,也利於提升民眾整體素養。
關於藝術地產,日本六本木新城是一個非常成功的案例。六本木地區位於東京都中心區,建成後的六本木新城總佔地面積11.6平方公里。六本木新城以概念式的文化中心為訴求重點,營造出一個全新的未來城市。六本木新城的象徵是森大廈。森大廈的49~53樓為森大廈藝術中心。藝術中心由兩個向觀光者開放的觀景台、一個森美術館、一個六本木新城會員俱樂部及一個公共的圖書中心組成,是世界上無與倫比的巨型綜合文化城。
藝術地產在國內的發展一直以北京和成都為盛。第一個開藝術地產先河的是四川人陳家剛,1998年建立“上河美術館”,該美術館成為成都先鋒藝術的陣地。隨後北京的遠洋藝術中心、今日美術館等結合房地產開發項目,由開發商自主建設的博物館都成為提升社區形象,塑造社區個性的重要手段,同時前衞的建築形象也使它們在文化界、藝術界佔據了一席之地,成為深受歡迎的文化藝術展示和傳播交流場所。
無錫藝術地產的代言應屬江南坊,它是由純中式建築羣組成,粉牆黛瓦、廊角飛檐、門樓牌坊、大宅庭院等處處流露着江南民居的建築藝術光彩。今年江南坊又特別設立了“江南畫坊――烏克蘭國立美院創作基地”,讓居者長期生活在藝術的薰陶下,獲得物質與精神的雙豐收。江南畫坊,是一個集展覽和創作為一體的藝術交流平台,將於11月份開館展出,首次展出主題為“無錫是個好地方”,凡與無錫有關的人、事、物,無論是現在、過去和未來,無論種類、形式、領域,只要能對烏克蘭大師們有所啓發,都將在江南畫坊開館時展出。共2000多平方米的面積被劃分為多個展覽空間,平均每月更換一次主題,這也充分體現了江南坊一貫理念:藝術是無處不在、無聲無息的融合在日常生活之中。目前綜合江南坊的位置、產品、供應量而言,其稀缺的特質與價值正是地產藝術價值的一個衍生,同時也是高端階層有意願典藏的一個藝術品。

藝術地產高端地產方向

業界公認的觀點是,在後樓市調控時代,藝術地產將是中國房地產行業高端產品發展的主流方向之一。事實上,有關地產與藝術結合的範例已非個案,二者的聯姻已在悄然改變着地產界慣常的思維運作模式,以往居所所承載的功能已從一般的建築領域上升到對居者的人文精神關懷。北京地產大腕潘石屹長城腳下的公社”曾發動12名亞洲傑出建築師設計建造當代建築藝術作品,這個創意舉動不但榮獲威尼斯雙年展“建築藝術推動大獎”,同時用木材和硬紙板製作的參展模型也被法國巴黎的蓬皮杜藝術中心收藏。
如果説房地產前七八年在原始積累的亢奮中無暇他顧的話,那麼隨着市場和眼界的縱深拓展,特別是1998年我國城鎮全面停止實物分房後,地產不可避免地遭遇到城市文化問題。
一方面地產以文化底藴先天缺失的狀態在營造着功利淺顯的居住方式樣板,另一方面這種粗淺文化狀態之下的商業力量則在自覺不自覺地尋找與社會背景、城市背景的廣泛聯結。
地產發展的過程證明:當代藝術從沒放棄在地產市場中表現出它所特有的互動性和滲透力。以個案形式不斷出現的觀念地產和城市的藝術展、藝術作品和地產商組織、贊助的藝術活動,隱現着地產與當代藝術相互滲透的歷史脈絡,這條歷史脈絡由2003年以羣體形態出現在深圳住交會上的“觀念地產展”而迅速清晰,由地產商、媒體、藝術家、建築師、文化學者共同參與的商業與藝術混合形態的展會活動,帶給人們多方面的刺激和啓示,地產和城市能夠以更新的視角被觀照,同時,地產與藝術相互交融的發展趨向亦更加明確。
建築是當代藝術的組成部分、地產的主要載體,硬件是房子,所以説,激進的開發商同當代藝術的結合是合情合理,並會在地產界造成強烈的文化藝術衝擊,當代藝術、建築藝術也獲得發展的共同陣地,地產與藝術將永遠地互動下去,共同推動着當代文化在社會上的廣泛傳播。

藝術地產大事記

大事記1992-2004
1992年 “地產市場興起” 1992年2月,88歲的老人鄧小平南巡談話掀起中國新一輪改革高潮。房地產業從一個國家基礎產業的部門變成一項消費產業,中國房地產市場進入了快速擴張期,走進公眾視野。發生在城市裏的居住革命使現代觀念裏的居住模式和居住觀念成為可能。
1995年5月 “何香凝美術館” 1995年,由地產商華僑城承建和未來代管的國家何香凝美術館經批准興建,這意味着地產介入藝術的某種開端。何香凝美術館定位於當代藝術展使深圳成為文化當事人的機會,海外藝術體制的支持使中國當代藝術獲得了學術上的合法性,這越發使它生猛活躍得不可阻擋。該館歷年主辦的國際雕塑藝術展(策劃人黃專等)成為當代藝術的重要平台。
1996年 “上河城” 地產商陳家剛將成都府南河政府改造工程——上河壩項目開發為勾起人們懷舊情結的“一座充滿回憶的新城”。儘管公司後來經營失敗被銀行全盤託管,但上河城系列產品贏得了藝術價值聲望。如何在商業和藝術間找到平衡點,是這一典型個案所提出的問題。
1998年 “停止福利分房” 中國城市結束實物房時代,房地產這股商業力量前所未有地縱橫揮斥,城市的活力因城市人羣的住房解放而進一步釋放出來,作為財產的不動產,既穩定顯化了中高收入階層在社會中的主流作用,又激活了城市人羣的流動性,進而改變了城市的文化形態。
1998年 “上河美術館陳家剛因他的上河美術館備受關注。上河美術館與他的地產項目愛舍爾花園相連。陳家剛以其獨特的方式,為中國急速擴充的中產階級提供了所謂的生活品質。該館舉辦過十幾次具有學術質量的當代藝術展,收藏了王廣義、方力均等藝術家的作品。
1999年 “成都現代藝術美術館” 地產商鄧鴻創建了成都現代藝術美術館,是一所巨型建築物,舉辦了世紀之門展。鄧曾説在以後20年中想建造超過10家的美術館,同樣也是個人投資的美術館紛紛在全國湧現出來。
1998年 “山語間” 1998年,潘石屹及夫人張欣請建築師張永和設計建造的鄉間別墅山語間,被京城建築界譽為當代建築的實驗品,也成為1999年北京UIA國際建築師大會與會者參觀的建築之一,由此潘介入當代藝術。
1999年6月 “中國青年建築師實驗作品展” “中國青年建築師實驗作品展”是中國第一次實驗建築展,曾因種種原因從中國美術館撤展,後在北京UIA國際建築師大會國際會議中心展出。由王明賢主持,張永和趙冰湯樺王澍劉家琨朱文一徐衞國董豫贛等建築師的作品表達出對當代城市和建築的犀利視角。
2000年6月 “新住宅運動” “新住宅運動”由中城房網在上海發起,宣言中提到:在中國傳統文化精神與現代科技、藝術的長期和廣泛的交流中,催生現代住宅規劃與設計的中國風格以及這個時代的民居經典作品。包豪斯運動、德意志製造聯盟等詞彙被頻繁提及,表現出地產的某種文化自覺
2001年2月 “亞洲建築師走廊” 地產商潘石屹張欣投資的由張智強坂茂崔愷嚴迅奇、簡學義、安東、隈研吾、堪尼卡、陳家毅、古谷誠章、張永和、承孝相等12位亞洲建築師設計的“亞洲建築師走廊”啓動,項目最終被命名為“長城腳下的公社”,2002年參加威尼斯建築雙年展,張欣獲雙年展“建築藝術推動獎”。
2001年4月 “梁思成紀念館構思方案徵集” 在梁思成先生誕辰百年紀念日,首屆梁思成建築設計雙年展——梁思成紀念館構思方案在中國美術館展出,策劃人曾力王明賢、方可、王路和王軍,參展建築師有王澍董豫贛李巨川等,參展藝術家有汪建偉、宋冬、尹秀珍等,展覽設計張永和。該展體現了中國實驗性建築設計的狀況和新的學術動向,作為純學術的建築設計展,為建築界、藝術界研究提供了一個自由的展示空間。
2001年7月 “新潮” 《新潮》雜誌創刊,由四川畫報社和成都貝森集團主辦。以獨立視角關注中國當代藝術的狀況和發展,成為最前衞另類的雜誌。
2001年7月 “十字路口:中國城市公共環境藝術方案展” 在成都國際會展中心舉行的這一展覽特邀全國在城市環境藝術建設方面有成就的青年建築師、藝術家參與,同時還向全國各高等院校和專業設計院以及社會各界發送徵集海報,徵集相關方案設計作品,策劃小組有慄憲廷、王明賢饒小軍等,參展藝術家有包泡、汪建偉、宋冬、尹秀珍、朱成、戴光鬱、馬晗等,展覽設計劉家琨
2001年8月 “與民工一起舞蹈” 由宋冬、尹秀珍、文慧、吳文光策劃,十多名舞蹈演員與30名建築工人共同演出的《與民工一起舞蹈》,在北京遠洋藝術中心上演。藝術家認為,建築工人是一個城市裏不可缺少的人,他們的生存和狀態值得關注。
2002年8月 “中國地產十年論壇” 由地產界、金融界和文化界名流參與的“中國地產十年論壇”在北京飯店舉行。此次論壇探討了自1992年“房地產熱”以來,中國房地產近十年的市場格局演變、房地產業的生存現狀及未來發展態勢。這是地產開發商與現代藝術家的第一次集體會面,也是地產與當代文化的一次思想碰撞。
2002年9月 “豐收:當代藝術展” 在全國農業展覽館開幕的“豐收:當代藝術展”,是一次關於全球化背景下土地、農村和城市的當代藝術展,展示了農業大國的真實藝術現象,使人們在北京的國家展覽館接觸到當代藝術。策劃人高名潞王明賢,參展藝術家徐冰黃永平汪建偉、展望等人。其中不少作品深切關照到地產與城市。
2002年11月 “上海雙年展·都市營造” 該屆雙年展以城市和當代建築藝術為主題,來自世界各地的68位/組當代著名藝術家和建築師參加展覽,意在從“整體藝術”這一最新藝術走向出發,以綜合多樣的視點看待都市文化,將當代建築和當代藝術的優秀成果集合起來,構造出嶄新的空間。
2002年11月 “廣州美術三年展” 一場題為“重新解讀:中國實驗藝術十年”的首屆廣州當代藝術三年展,在廣東美術館舉行。該展集中了過去十年的視覺藝術實驗性、前衞性和探索性創作方面有代表性的137位中國藝術家創作的179件作品,在不斷變化的藝術、文化、社會、城市、居住空間背景下對實驗藝術作品進行系統性的重新解讀。
2003年1月 “節點” 上海聯洋建築博物館開館之際舉辦的“節點·中國當代藝術的建築實踐展”宣示:城市由處在不同節點上的區域功能組成;社區由處在不同節點上的樓盤組成;建築物由處在不同節點上的構造組成……即使是我們的生活,也是由處在不同節點上的許多瞬間組成的。展覽顯示了藝術與建築、文化與生活處境的複雜關係,描述了正在發生的文化的特殊性。策劃人張晴、艾未未。
2003年1月 “北京城記憶” 在北京六箱建築舉行“北京城記憶數字影像展”這一展覽,應用高科技數字技術展示老城門復原效果圖、三維動畫、老北京的城市風貌及相關知識。水晶石數碼公司對消失的城門進行數碼重建,結合藝術家曾力所拍攝的現今城門基址的圖片,以及北京市城市建設檔案館所提供的歷史照相、張先得先生所創作的關於老城門的水彩作品,虛擬再現北京老城門。策劃人張永和王明賢、王軍、陳大陽、盧正剛
2003年9月 “北京休閒房展·觀念地產展” 由地產媒體在北京地壇舉辦這次展會打破常規模式,邀請觀念新鋭的地產項目以作品的形式展出,與當代藝術家的作品共同營造出新的地產文化氣氛;邀請地產界、建築界、當代文化藝術界人士,就地產、建築、城市文化、生活方式等話題展開研討交流。具有強烈的當代藝術語言的觀念地產展是第一次房展與當代藝術的結合,地產商任志強潘石屹張寶全、林澗、王徵與藝術家隋建國共同“擲鐵餅”的行為成為標誌性事件,地產大舉介入當代藝術被認為是該年度藝術界十大事件之一。
2003年9月 “二手現實” 地產商張寶全的今日美術館“二手現實”當代藝術展,作為北京國際美術雙年展設立外圍展之一,把中國當代藝術中最為活躍、最有朝氣的藝術家集羣做一個全方位的展示,呈現一種思考的語境和實驗的張力,以及試圖超越歐美文化藝術困境的某種經驗。
2003年11月 “我們在一起——民工同志” 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和中國社會科學院、今日美術館聯合主辦的《我們在一起——“民工同志”》當代藝術展,以攝影、雕塑、裝置、錄像、多媒體等多種藝術形式探討民工的邊緣狀態,成為一次民工現象、觀眾與當代藝術與觀眾的對話。
2003年11月 “深圳住交會觀念地產展” 啓動於北京地壇的觀念地產展,將鮮明的當代藝術語言注入到深圳住交會這一全國性的地產展示交流活動中,由陳大陽、包泡、張寶全王明賢隋建國組成的聯席策展人表達出跨領域混合的文化指向,強調地產商與藝術家在宏大展示氛圍中的合作,當代藝術作品在地產營銷的場合獲得了出乎意料的效果。
2003年12月 “左翼” 由地產商林澗發起、顧振清策展的“左翼當代藝術展”於北京左岸工社舉行,中國最活躍的一批藝術家在展覽上推出了他們的當代藝術新作,刻意以“左”為訴求主題,試圖塑造北京中關村新的文化支點,同時也獲得了張揚地產個性的效果。
2004年5月 “人民派對” 北京地產項目UHN國際村“人民派對”開放,亞洲生活樣式展和越界語言藝術展在人民派對和東京藝術工程同期巡迴展出。由11名著名的日本建築師、中國建築師,與中日造型藝術家聯合,以全新的方式展現了亞洲不同地區的現代生活樣式,從建築與生活藝術靈感的角度呈現生活樣式新思潮。
2004年7月 “什麼藝術展” 由西安地產商海潤國際發起並主辦、顧振清策展的“什麼藝術展”在其地產項目“就掌燈”營銷中心舉行,刷新了人們觀念中對藝術、對當代藝術的一些既定的思維模式。除國內當紅的當代藝術家力圖展現出獨立、互動和現場性極強的作品外,由地產商張寶全、林澗,地產記者陳大陽、吳曉東,建築師王暉等等組成的“北京地產軍團”也為活動增加了混合元素。
2004年8月 “賀蘭山房” “長城腳下的公社”是建築家完成的,而在寧夏興建的“賀蘭山房”是一個由王廣義何多苓等12位當代藝術家設計建造的個性化實驗建築,是當代藝術家共同介入建築界的嘗試。總投資人陳嘉欲把賀蘭山房變成一個亞洲的“拉斯韋加斯”,成為亞洲旅遊版圖上一個顯眼的亮點。策劃人呂澍表示意在給“普遍平庸的中國當代建築”注入藝術家的想像力。
2004年9月 “首屆中國國際建築藝術雙年展” 由文化部、建設部批准,首次在北京舉辦的建築雙年展體現了中國建築市場對國際建築師的吸引力,中外建築師的參展作品使人們瞭解到一些建築研究、城市研究的新方法。展覽設置了一系列與地產營銷有關的分展場,如華潤鳳凰城、UHN、蘋果社區等。其主要展覽“無止境”最後藉助地產商的資助得以如期在中國美術館進行,是在中國現實條件下組織建築雙年展的一次嘗試。
2004年12月 “上海住交會觀念地產展” 全國性的地產界展示交流盛會成為“觀念地產展”的又一個旨在促進跨領域滲透的“中間地帶”,當代藝術作品的“升級版”穿插在商業展位之中,呈現出地產商業與當代藝術混合、矛盾、滲透、互動的奇特景觀。同時“觀念地產展”開始梳理地產與藝術相互交織的歷史脈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