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藍田之戰

鎖定
秦楚藍田之戰,又稱秦楚丹陽、蘭田之戰,指公元前312年,秦國楚國的一場戰役。
前312年秦國楚國之間的大戰,秦軍斬首楚軍八萬多人,楚國大將軍屈匄裨將軍逢侯醜等七十餘將領被秦軍俘虜。 [12]  [14-16] 
中文名
秦楚藍田之戰
地    點
藍田 丹陽
參戰雙方
秦、韓、魏、楚
戰    果
秦國獲勝並完全控制漢中
雙方指揮官
秦:贏疾、魏章 楚:景翠、屈丐
參戰兵力
秦:近20萬 楚:近30萬
傷    亡
秦:近10萬 楚:超過15萬
發生時間
公元前312年

藍田之戰事件背景

秦楚丹陽、藍田之戰,實是公元前313年秋七月楚懷王十六年)到公元前312年秋九月(楚懷王十七年),秦、魏、韓聯盟對楚齊聯盟整個戰局的一部分,以楚軍敗退宣告結束。
春秋時期,出於遏制強大晉國的需要,秦楚保持了長期的聯姻同盟關係,這種同盟關係一直延續至戰國中期,被秦國變法打破。秦孝公二十二年(公元前340年),秦封衞鞅於商、於。此地本為楚地。此舉對秦楚兩國的地理形勢影響很大,兩國本來以秦嶺東段為界,秦有藍關而楚有武關,然而秦取商於之地後,秦國得以獨佔武關之險,同時武關以東的商於地區亦成為攻楚的重要前進基地。這樣從地緣上看,秦就對楚形成了居高臨下的有利形勢,依據武關退可閉關自守,進則以商於之地為跳板,沿丹水、漢水而下。 [2-3] 
公元前313年,秦國發兵攻打韓趙魏三國,秦國迫使韓魏兩國與秦國結盟並聯手對抗楚國。
楚國為了應對秦國的攻勢,積極與齊國結盟。並於周赧王二年,秦惠文王更元十二年,楚懷王十六年(公元前313年)以柱國景翠統帥大軍駐屯於齊、魯邊境和韓魏兩國的南邊,同時派三大夫統帥九軍向北圍攻函谷關以東的曲沃和於中。秦國如果打算進攻楚國,則必須設法瓦解齊楚的聯盟,從而各個擊破。 [4-5] 
公元前312年秦惠文王派張儀破壞齊楚聯盟欺詐楚懷王,許割地六百里,楚懷王信以為真,與齊國絕交。張儀卻説他答應給楚國的只是六里土地不是商於之地六百里,楚懷王不由得怒火沖天,發動大軍進攻秦國。 [1]  樗裏疾率秦軍在丹陽擊敗楚國景翠的軍隊,繼而與魏章的部隊會合,在秦軍的猛烈進攻下,10餘萬楚軍在丹陽(今河南淅川縣丹水和淅水交匯處一帶)作戰中慘敗,楚軍士兵戰死超過八萬,楚軍包括主帥屈匄、裨將逢侯醜以下七十多高級軍官被俘。楚懷王大怒,調集全國軍隊發動進攻,於藍田大戰秦軍,秦軍再勝,乘勝追擊,楚軍撤退後,秦軍尾隨而出,趁楚軍慌亂撤退之際,重新佔領和鞏固了漢中的土地。在楚國漢中之地六百里設立漢中郡 [12]  [14]  [16]  韓魏聯軍趁楚國國內空虛,攻佔楚國召陵,兵峯直逼楚國重鎮鄧城。 [13]  [15] 

藍田之戰經過

秦楚丹陽、蘭田之戰 秦楚丹陽、蘭田之戰
楚國大敗可能使得當時的秦國君臣認為楚國短時間內不會再次開戰。而且事實上丹陽之戰是當時系列大戰的一部分,在秦楚激戰的同時,齊國趁機聯合宋國攻魏,形成了以齊宋聯軍對秦韓魏聯軍的東線戰場。齊宋聯兵攻至魏煮棗。秦國派大庶長樗裏疾與韓將韓馮率領秦、韓兩軍迅速回攻救魏,齊軍在濮上遭遇慘敗。這在客觀上減弱了秦國可以動員的兵力。 [6] 
此時的楚國,面對敗局並不甘心,在丹陽之戰後不久,即“悉國兵復襲秦”,這意味着集中了幾乎所有精鋭的孤注一擲,這十分冒險,因為其餘國家完全可能趁機偷襲。但楚國的軍事冒險取得了成功,不僅收回了全部失地,而且擊破了武關,到達距離咸陽百里左右的藍田。藍田是商於之地北側的關隘,是防守咸陽的重鎮。當時的形勢十分危急,北宋年間出土的《詛楚文》表明當時秦國戰局已經很不利,秦王甚至要祭天祈求諸神保佑“克劑楚師”(詛楚文年代等有爭議,這裏取郭沫若的説法)。 [7] 
秦國面對危局,一方面從各地調集軍隊,另一方面,動用外交手段請韓、魏兩國出兵進攻楚國後方。藍田之戰的過程缺乏記載,有説楚軍大敗,也有説秦戰不利。而且此時韓魏等國雖然與秦國是盟國,態度一度也很曖昧,戰後據稱秦王就曾抱怨韓國先助秦,後秦師不利,又與楚國眉來眼去。 [8] 

藍田之戰結果

藍田之戰的最終結局並非在藍田戰場上,由於楚軍精鋭盡出,忽略了南陽的防守(也有可能是實在無兵可調)。韓國、魏國聯軍攻佔召陵(今河南漯河境內),直逼鄧(今河南南陽境內),而此時齊國兵敗,無力支援楚國。這意味着楚軍的後路即將被切斷,而秦軍的猛烈攻勢也使得楚軍幾無可能在後路被斷之前擊破秦軍,楚軍面臨前後夾擊的危險。楚軍只能連夜撤退並向秦國割地求和。

藍田之戰主要影響

藍田之戰和此前的丹陽之戰使得楚國軍力損失慘重,楚國幾大家族之一的屈氏宗族更是元氣大傷,將領被虜,封地被奪。屈氏一族在楚國中的威望也因此而一蹶不振。而且這兩戰使得秦國完全控制了漢中,這一帶乃秦、楚、巴蜀之間重要的戰略地帶,秦得漢中後,能加強對巴蜀的監控,進一步將漢水流域與長江流域打通,徹底排除了楚對秦國核心地區關中地區的威脅,並且掌握了對楚軍事行動中的戰略主動權。而對於楚,失漢中,幾乎等於失去了西邊的門户,此後遇秦必敗的惡性循環開始上演。在外交上,楚國更是由完全的大國轉向了一種混亂和投機。某種意義上,可以説楚的最後戰敗正是由丹陽、藍田兩戰開始的。 [9-10] 

藍田之戰爭議

藍田之戰規模應該不小,但可能是作為當時諸侯亂戰的一部分,歷史記錄缺乏,甚至雙方的主帥和兵力都沒有記載。楚軍推斷至少在二十萬以上。秦國由於兵力分散,可以集中的兵力可能稍遜於楚軍。
一説藍田之戰中有齊國參戰,依據一是《張儀列傳》“秦齊共攻楚”語,二是《秦策四·秦取楚漢中》。但是第一條論據根本站不住腳,因“秦齊共攻楚,斬首八萬,殺屈匄,遂取丹陽、漢中之地”指的是丹陽之戰的情況,而丹陽之戰中齊國在進攻魏國、秦國戰勝楚國後就幫助韓魏打敗了齊軍(《秦本紀》《田齊世家》等),《張儀列傳》的這句話與事實不符,不足為信。 [1]  第二條論據也不足以證明這個論點,因為那篇文章描述的其實是垂沙之戰的情況。 [11]  故實際上丹陽、藍田之戰中齊國並未攻打楚國。 [1] 
參考資料
  • 1.    楊寬.《戰國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 2.    《史記·楚世家》
  • 3.    白洋. 戰國秦漢武關道軍事地理論述[D]. 首都師範大學, 2011.
  • 4.    《史記·越世家》
  • 5.    《史記·張儀列傳》
  • 6.    史記·田敬仲完世家
  • 7.    當前位置:網站首頁 > 學者風采 從《詛楚文》看楚懷王前期的朝政改革  .中國文學網[引用日期2016-08-08]
  • 8.    戰國策·趙策一
  • 9.    趙炳清. 楚國疆域變遷之研究——以地緣政治為研究視角[D].復旦大學, 2013.
  • 10.    王景. 楚懷王時期的楚秦關係研究[D]. 華東師範大學, 2013.
  • 11.    楊寬.戰國史料編年輯證:台灣商務出版社,2002:645-646
  • 12.    《史記-楚世家》:“楚王不聽,遂絕和於秦,發兵西攻秦。秦亦發兵擊之。十七年春,與秦戰丹陽,秦大敗我軍,斬甲士八萬,虜我大將軍屈匄、裨將軍逢侯醜等七十餘人,遂取漢中之郡。楚懷王大怒,乃悉國兵復襲秦,戰於藍田,大敗楚軍。”
  • 13.    《史記-楚世家》“韓、魏聞楚之困,乃南襲楚,至於鄧。楚聞,乃引兵歸。”
  • 14.    《史記-秦本紀》:“十三年,(秦)庶長章擊楚于丹陽,虜其將屈丐,斬首八萬;又攻楚漢中,取地六百里,置漢中郡。”
  • 15.    秦楚藍田之戰的碰撞|秦國|楚國|丹陽  .新浪網[引用日期2022-06-09]
  • 16.    秦楚藍田之戰,決定國運的關鍵之戰,敗則亡國,勝則興邦  .搜狐網[引用日期2022-06-09]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