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商於

(古代秦楚邊境地名)

鎖定
商於,為古代秦楚邊境地域名。春秋戰國時期,是楚國商密(今河南南陽市淅川縣西南)、於中(今河南南陽市西峽縣東)兩地的合稱,位於秦嶺南麓、丹水與淅水的交匯處,為楚文化的發源地之一。 [4] 
因戰國時期,秦國封衞鞅於鄔(今陝西商洛市),將鄔地改名為商 [6] 因當時鄔與於同音,後世逐漸將此商與楚國的商於混淆。 [4]  此後,商於演變為以秦嶺“商”開始、以武關後“於”結束的“六百里”地的合稱。 [5] 
張儀欺楚名典將“商”“於”合稱,故商於亦成為意喻六百里邊疆之地和軍事、商於要道及“計謀”“詐術”的代稱。
中文名
商於
性    質
古代秦楚邊境地域名

商於歷史沿革

商於春秋

春秋時的商於,指代楚國的商密、於中之地(今河南淅川、西峽一帶)。 [4] 
舊説春秋時代楚的商縣即是漢代弘農郡商縣,亦即戰國時代衞鞅的封邑。《左傳》文公十年載:楚在城濮之戰失敗後,司馬子西(即鬥宜申)自殺未死,楚成王“使為商公”,子西“沿漢泝江,將人郢”,楚成王把他改為工尹。杜注:“商,楚邑。今上雒商縣。”商縣在今陝西省商縣東南商洛鎮。江永《春秋地理考實》對杜預之説表示懷疑,認為“楚成王時楚地未至商州,其使子西為商公,或在商密之地。”商密原為郡之國都,在今河南淅川西南。《左傳》僖公二十五年載:“秦晉伐鄀。楚鬥克、屈禦寇以申息之師戍商密。”杜注:“鄀本在商密,秦、楚界上小國。”劉文淇《春秋左氏傳舊註疏證》肯定江氏之説,認為商密“界湖北之西,濱近漢水,其東南行,由今襄陽、荊門以至荊州,與傳‘沿漢泝江’合”。這個見解是正確的。 [4] 

商於戰國

公元前340年,秦國封商鞅於於商 [2-3]  ,此於商(陝西商洛)與楚國的商於(河南丹淅)並非一地。 [4] 
漢代弘農郡商縣原名為於或鄔,是秦孝公分封衞鞅在此地之後改名為商的。《水經注·漳水》和《路史·國名紀己》引《竹書紀年》説:“秦封衞鞅於鄔,改名曰商。”商又稱為於商。陳逢衡《竹書紀年集證》説:“於讀為烏,當即鄔也,舊止名鄔,今改名日商,故謂之於商。”這個解釋是正確的。 [4] 
既然此地(陝西商洛)是封給商君以後改名為商的,可知後人把此地説成是商代始祖契的封邑,或説成是春秋時楚的商縣所在,都是出於附會。《史記·商君列傳》載:“衞鞅既破魏還,秦封之於商十五邑,號為商君。”《集解》引徐廣之説,謂即弘農商縣,這是正確的。《漢書·地理志》弘農郡商縣下也説:“秦相衞鞅邑也。”《索隱》和《正義》都把於、商説成兩地而合稱於商,是錯誤的。《正義》説於“在鄧州內鄉縣東七里”,在今河南西峽東,它和在今陝西商縣東南商洛鎮的商,相距二百五十里以上,當時商君的封地不可能如此廣大。 [4] 
當時地名於商之外,又有地名商於。商君受封於鄔當年,秦國確實從武關南下侵楚,侵佔了楚國的商於地區。 [2]  因此,到楚懷王年間,就有張儀詐歸商於之地之舉。《史記·張儀列傳》和《楚世家》都説張儀欺騙楚懷王,“請獻商於之地六百里”。《張儀列傳》索隱把商於解釋為二地的合稱,説商與於相距二百餘里,也是錯誤的。《楚世家》集解説:“商於之地,在今順陽郡南(內)鄉、丹水二縣,有商城在於中,故謂之商於”,這是正確的。《水經注·丹水》也説:‘丹水逕流兩縣(指內鄉、丹水兩縣)之間,歷於中之北,所謂商於者也。故張儀説楚絕齊,許以商於之地六百里,謂以此矣。”所謂“有商城在於中”,這個商城即是商密,在今淅川西南,於在今西峽東,兩地很近,因此可以稱為商於。這個商城正是春秋時代楚的商縣所在,前人因為對兩個商城分辨不清,對於商和商於的解釋也常誤合為一。 [4] 

商於漢唐以降

至遲到司馬遷提出“商於六百里地”的説法之時,漢代人已經有把商君的商(武關內,陝西商洛)與楚國的商於(武關外,河南丹淅)混為一談的趨勢了(因楚國丹淅的商於並無六百里之廣)。
但南北朝時期,仍有一些學者對兩個商作了較好的區分。如上節所引,北魏酈道元《水經注》:“丹水徑流兩縣(南鄉、丹水),歷於中北,所謂商於者也。故張儀説楚絕齊,許以商於之地六百里,謂以此矣。”劉宋裴胭《史記集解》:“商於之地在今順陽郡南鄉、丹水二縣有商城在於中,故謂之商於。”由此可以看到南北朝學者所指的商於之地,位置是在丹水與淅水的交匯處,商於並沒有分開,還是一地之名,屬於楚國。 [5] 
到唐時期,商於之地開始一分為二,成為了“商”和“於”兩地,“於”西走入了淅川,而“商”則北移到了商洛。唐司馬貞的《史記索隱》引《地理志》:“丹水及商屬弘農,今言順陽者是。魏晉始分置順陽郡,商城、丹水俱隸之。”又引劉氏言:商,今商州,有古商城,其西二百餘里有古於城。”唐張守節的《史記正義》引《括地誌》:“商洛縣則古商國城也。到北宋樂史《太平寰宇記》所説的商於之地,已直言商於就是商洛,乾脆連丹淅的範圍也不要了:“商州,上洛郡,今理上洛縣。古商於之地,禹貢梁州之城。……戰國時其地屬秦,衞鞅封於商邑,後屬內史理。漢元鼎四年於此置上洛縣屬,地理志雲上洛屬弘農郡。” [5] 
到清時期則出現了折中的看法,以顧觀光為主,認為“自今陝西西安府之商州,迤邐而東,至河南南陽府之內鄉縣,皆古商、於地矣。”在這一段歷史地理的沿革中,我們可以明確看到一條清晰的脈絡:清人自然是承襲了唐宋以來的觀點,而又無法抹去商於原本屬楚的歷史記載,故而才有了一套商於連綿兩省地勢廣闊的説詞。 [5] 

商於地理環境

由於歷史上混淆了武關內秦國的於商和武關外楚國的商於,因此現在商於的指涉有狹義和廣義之分。

商於狹義

狹義的商於指楚國的商密、於中之地,在丹水與淅水的交匯處(包括今河南淅川縣、內鄉縣和西峽縣地區)。 [5] 讀史方輿紀要》:“丹水城在南陽府鄧州內鄉縣西南百二十里,去丹水二百步,本古國,又為商密地。”在河南省南陽市淅川縣西北的寺灣發現了一座先秦古城,很可能就是商密。

商於廣義

唐代商於古道 唐代商於古道
廣義的商於囊括了秦、楚的兩個商,逐漸演變出商於古道的內涵。 [5]  後世的“武關道”又名“商山路“,春秋戰國時開闢,是起自長安,經藍田、商州(陝西商洛),至河南內鄉、鄧州之間道路的統稱,全長約六百里,是連接關中地區與江漢地區的重要道路。是秦馳道的主幹道之一,為“秦楚咽喉”,是長安通往東南諸地和中原地區的交通要道。盛唐時丹江通道僅次於長安至開封道路(大驛路)的次驛路,居當時全國驛路交通第二位。
1996年,國道312(上海—霍爾果斯)公路建成,貫通秦嶺的公路隧道——牧護關隧道竣工,行人與車基本不在原商於古道,該道也終於完成自己的歷史使命,消失在歷史車輪前行的進程中,隱匿於淡淡的歷史煙雲裏。 [1] 
參考資料
  • 1.    看秦楚咽喉的商於古道 商州仙娥湖旅遊攻略  .新浪陝西.2012-07-06[引用日期2013-06-20]
  • 2.    《史記·楚世家》:三十年,秦封衞鞅於商,南侵楚。
  • 3.    《史記·商君列傳》:衞鞅既破魏還,秦封之於商十五邑,號為商君。
  • 4.    楊寬.《楊寬古史論文選集·春秋時期楚國縣制的性質問題》附錄一《楚國商縣考》.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79-80
  • 5.    王景. 楚懷王時期的楚秦關係研究[D].華東師範大學,2013,70-75.
  • 6.    《竹書紀年》:秦封衞鞅於鄔,改名曰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