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藍姓

鎖定
藍姓在北宋版的百家姓中排名第131位。
藍姓源出姜姓,出自炎帝神農十一世孫帝榆罔之子昌奇,藍姓人大多奉昌奇為始祖。另有一支藍氏源出嬴姓,伯益的後裔秦子向在春秋後期被封為藍君,封邑在陝西藍田縣,其子孫有人以其封地為氏,稱“藍氏”。這支藍氏人數也比較多,且由周王朝分封,史稱“藍氏正宗”。此外,藍姓還源於滿族、回族等少數民族的改姓
藍姓主要分佈在廣西廣東福建江西浙江、台灣、四川、重慶、湖南山東湖北、貴州等地。 [12]  [15] 
解放後由於二簡字的緣故,一些藍姓簡寫為 [11]  ,其實藍與蘭有本質區別,蘭姓大多出自姬姓,是春秋時鄭國公族之後。 [4]  [6] 
藍姓歷代被載人史冊名人:春秋時楚國藍尹亹;戰國時中山國相藍諸君;北宋邕州觀察使藍繼宗,進士博士藍奎;明朝大將軍涼國公藍玉,河南道監察御史藍田;明、清之際浙派名畫家藍瑛;清朝詩人藍漣,詩文家、廣州知府藍鼎元,江南提督藍元枚;清末民初北伐軍總司令、靖國軍鄂西聯軍總司令藍天蔚
中文名
藍姓
外文名
lan
得姓方式
以封邑地名為氏 [23] 
得姓始祖
昌奇
主要郡望
中山、東莞、汝南 [12] 
主要堂號
戒君堂、種玉堂 [6]  [31] 
起源地
陝西藍田 [23] 

藍姓歷史發展

藍姓姓氏淵源

①出自秦國公子向,屬於以封邑地名為氏。據《竹書紀年》和《姓氏考略》記載,秦獻公為了向東發展,在藍地(今陝西藍田)設縣,周顯王二年(公元前368年),封子向為藍田君。在子向的後裔中,有以先祖封地名稱為姓氏者,自稱藍氏,世代相傳,史稱藍氏正宗。 [6]  [12]  [24] 
②出自戰國時期中山國國相藍諸君,屬於以封邑地名稱為氏。《戰國策·中山策》記載了中山國國相藍諸君的故事。《通志·氏族略》記載釐諸君為戰國時期著名的中山國國相,因其封地在藍邑(今河北遷安),世稱其為“藍諸君”。在藍諸君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官地為姓氏者,稱藍氏,世代相傳。 這個源頭,也有説是源於嬴姓的。 [6]  [12] 
據《藍氏族譜》記載,藍姓源出姜姓,出自炎帝神農十一世孫帝榆罔之子昌奇。傳説昌奇出生時,有熊國的國君向帝榆罔進貢了一株“秀藍”,帝榆罔便將昌奇賜姓為“藍”。如今的藍姓人大多奉昌奇為始祖,已繁衍至第153世。 [6]  [24]  [32] 
出自楚國大夫藍尹亹,屬於以封邑地名稱為氏。《左傳·定公·定公五年》記載了藍尹亹和楚昭王的故事:楚昭王之奔隨也,將涉於成臼,藍尹亹涉其帑,不與王舟。《國語·楚語13·藍尹亹避昭王不載》《國語·楚語15·藍尹亹論吳將斃》也記載了藍尹亹的兩個故事。唐代的譜牒姓氏學的專著《元和姓纂》以及江西省高安市藍坊鎮等《藍氏族譜》記載:藍姓源於楚國大夫亹。亹是楚國公族,羋姓。亹因出任藍縣(今湖北荊門)令尹,因此後世稱其為“藍尹亹”。在藍尹亹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官地為姓氏者,即稱藍氏,世代相傳。湖北、湖南、福建和江西等地都有藍氏尊奉藍尹亹為得姓始祖。 [6]  [24] 
  • 源於官位
出自西周時期官吏藍人,屬於以官職稱謂為氏。藍人,亦稱襤人、濫人,是商末周初的周族王室內宮設置的一種官位,主要職責就是排解君王的憂慮和精神緊張,實際上類似今天的相聲演員,具有精神醫生的職責。因其穿着五顏六色的花衣服,所以稱襤人、或濫人。在史籍《大戴禮》中記載:“藍人,文王官人,藍之以樂,以觀其不寧。”在藍人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官職稱謂為姓氏者,稱藍人氏,後省文簡化為單姓藍氏。 [6] 
  • 少數民族
①源於畲族。浙江省蘭溪等《藍氏族譜》記載,畲族藍氏來源於盤瓠的次子藍光輝,他受封護國侯,為畲族藍氏的得姓始祖。 [6] 
藍氏族譜 藍氏族譜
②源於官位,出自西周時期官吏藍人,屬於以官職稱謂為氏。藍人,亦稱襤人、濫人,是商末周初的周王室內宮設置的一種官位。因其穿着五顏六色的花衣服,所以稱襤人、或濫人。在史籍《大戴禮》中記載:“藍人,文王官人,藍之以樂,以觀其不寧。” 在藍人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官職稱謂為姓氏者,稱藍人氏,後省文簡化為單姓藍氏。 [6] 
③源於滿族。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滿洲八旗姓》記載: [6] 
⑴滿族布雅穆齊氏,亦稱布雅齊氏。後多冠漢姓為閻氏、藍氏等。其藍氏鼻祖為布雅穆齊·富爾賽,滿洲鑲黃旗人,乾隆三十三年擔任藍翎長,正九品官秩。布雅穆齊·富爾賽後來累官至甘肅提督、西寧鎮總兵。在布雅穆齊·富爾賽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首任官職“藍翎長”為姓氏者,漢化為單姓藍氏。
⑵滿族叢尼勒氏,據史籍《長白山先民傳》記載,滿族姓氏,所冠漢姓有藍氏。其藍氏鼻祖為叢尼勒·德恆,滿洲鑲黃旗人,原為吉林駐防,後因為鎮壓太平天國有功,特賞藍翎。在叢尼勒·德恆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受賜“藍翎”為姓氏者,漢化為單姓藍氏。
⑶滿族德敦氏,世居黑龍江兩岸,後多冠漢姓為杜氏、藍氏等。其藍氏鼻祖為德敦·明慶,滿洲正白旗人,原在黑龍江駐防,道光八年晉升為藍翎侍衞,後累官至正白旗都統。在德敦·明慶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榮耀的“藍翎侍衞”為姓氏者,漢化為單姓藍氏。
④源於回族,回族藍氏是“由伊斯蘭人名(來自阿拉伯語),借用發音相近的漢字姓。”元朝的著名詞曲家藍楚芳,原本“西域人,回回族”,入關後便採用了單字漢姓藍氏。回族中的藍氏,因明洪武年間“藍獄”(藍玉及家族遇害)之禍,其資料相當匱乏。明朝的大將藍玉,官方資料均為“藍”,民間則簡筆記為“蘭”。 [6] 
⑤源於其他少數民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今苗族、瑤族、傣族、布依族、彝族、土家族、黎族、高山族等少數民族中,均有藍氏族人分佈,其來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時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羈糜政策及改土歸流運動中,流改為漢姓藍氏,世代相傳。 [12] 

藍姓得姓始祖

藍昌奇(姜昌奇):據《藍氏族譜》載,藍氏為炎黃子孫,第一代昌奇公生於帝嚳二十二年,即公元前2738年,時以秀藍賜名,分封為汝南郡(河南省新鄭縣)火旺公。藍氏後人尊藍昌奇為藍姓的始祖。 [1] 
藍尹亹:春秋時,楚國人,楚昭王大夫。柏舉之戰,昭王敗,奔隨。昭王欲殺之,令尹子西諫止之。後任藍縣尹後裔以藍為姓,尊藍尹亹為始祖。 [2]  [13] 
子向:戰國時秦國人。梁惠王(即魏惠王)三年(即公元前367年),秦子向命為藍君,藍即藍田,即今陝西藍田縣,藍田位於秦嶺之北,藍水之東,以產美玉而名聞天下,子向之後以地為氏,稱藍姓,並尊子向為其始祖。 [8]  [12] 

藍姓遷徙傳播

  • 分佈遷移
藍氏在大陸未列入前一百大姓,但是在台灣是第六十六大姓。對於藍氏的起源,古書中未有十分詳盡的記載,最早出現是在戰國時期,梁惠王三年,秦子向命受封於藍田(今陝西省藍田),人們稱他為“藍君”。可能是他的後代子孫以封地名中的“藍”為姓。古書記載戰國時中山有大夫藍諸,藍氏郡望中山,可能與此有關。但是,具體如何,古書中沒有詳細記載。 [3]  藍氏現多被誤寫成“蘭”姓,但是,兩者起源並不相同。 [3-4] 
藍氏有悠久的氏族歷史。據閩、粵、贛各地《藍氏族譜》載:“炎帝號曰神農,乃始祖也,十一世傳至榆罔(據《三皇本紀·補史記》考:神農納奔水氏之女為妃,生帝哀,哀生帝克,克生帝榆罔,故榆罔應為神農之第四傳,原《藍譜》所記帝榆罔為十一傳,這在輩序上有出入),遷空桑(今山東省曲阜縣),徙涿鹿(今河北省涿州市)時,有熊國君貢秀蘭一株,值帝后宮降生一子,帝甚歡悦,以貢蘭賜姓藍取名昌奇,及長分封汝南,遂以此地為郡。” [3]  繼後,隨朝代更迭,後裔因受歷代戰火影響,或受封隨居,或尋找新的生存之路,自北向南搬遷蕃衍。
藍氏主要繁衍於中山郡、東莞郡與汝南郡,中山在今河北定州一帶,東莞在今山東莒縣一帶,汝南在今河南平輿一帶,三地為藍氏郡望,即為藍氏之最早發祥地,表明藍氏在上述三地曾得到巨大發展,後世繁衍於各地之藍氏多由此三處分衍而出。 [3] 
華陽書院 華陽書院 [27]
漢魏之後,藍姓以中山郡、東莞郡與汝南郡為中心,逐漸播遷於黃河中下游諸省,並有南徙於安徽、湖北、江蘇、浙江等地者。 [8] 
藍氏大舉南遷於隋唐間,其中汝南郡一支藍氏遷居今福建上杭藍尾驛,後周廣順二年(九五二年),其裔藍有善遷居會同裏藍家莊,有善後裔分遷清流、順昌、石城。 [3] 
唐中宗天授元年(690)傳至108世明德,任揚州節度使,宦遊金陵,自北豫遷建康(今江蘇省江寧市),居上元縣朱紫坊,為江南開基1世祖。 [3] 
藍氏入居廣東亦在唐末五代間,宋初之廣東南海人藍繼宗便為此支裔孫。 [3]  據廣東五華縣《藍氏族譜》所載:“十七世萬一郎,由建寧崇善坊遷居寧化石壁鄉。十九世和二郎,於宋時寧化遷居漳州。廿一世廿六郎,徙居廣東梅縣,為梅縣藍氏始祖,其後分衍興寧、長樂、寶安、惠州以及浙江杭州。”今福建南部,宋時是藍姓的繁盛地之一。《廣州初集藍鼎元行狀記》載有“藍氏世居福建漳浦之茗溪”的事實。宋元兩代,藍氏除繁盛於福建外,在廣東,藍氏也繁衍得非常興旺,並且在宋末元初亂世時大批遷居廣西,當然亦有北遷入湖南、四川之地者。 [3] 
宋理宗寶慶元年(1225)江南15世(受姓122世)吉甫,遭金人之亂,棄建康句容,奔閩居福清五福鄉,為藍氏入閩始祖。 [3] 
宋元之後,一部分或者是為了躲避漢族的屠殺,或者是出於對漢族文化的崇敬,總之改變了自己的族稱。這種狀況持續了幾百年,直到上世紀八十年代中期,福建的漳浦、龍海、上杭,廣東的大埔縣、饒平等地的藍氏才突然恢復為畲族,總人數達幾萬人。而族源相同,散佈於海內外各地的更多藍氏族人,仍以漢族面目出現。 [3] 
廣東省潮汕藍氏大多是明清時從漳浦遷入的,漳浦的藍氏種玉堂則是由藍元晦於明初由江西遷居漳浦亭嶺下尾後開創的。藍元晦被追認為種玉堂三世祖,其祖藍炯為一世祖,父藍琛為二世祖。藍元晦生三子:長子慶福(四世)居萇坑(今赤嶺),為漳浦藍氏始祖;次子慶祿,遷藍教(今隆教),為龍海藍氏始祖;三子慶壽,遷居廣東大埔縣河廖(今湖寮),分支又遷饒平藍屋村。據藍氏族譜記載實際來源於畲族的創世傳説,遠古盤瓠的次男藍光輝,封護國侯,處汝南郡。 [3]  潮汕的藍氏,還有一支是由鐵安公直接從漳浦遷居而來的,初居澄海大衙,再蕃衍至樟林、河浦、達濠等地。入潮時間應在明初,因為明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世居漳林山邊的十五姓排户具呈潮州府,請求築寨屯聚防禦寇盜,十五姓中就有藍氏。 [3] 
據《藍氏族譜》記載,梅州城西門藍屋祖先是300多年前從江西臨川輾轉遷徙於此落地生根,經過近百年的繁衍,正義公又於230多年前從西門藍屋分支遷到梅城上市黃泥墩藍屋。爾後,正義公部分後裔又於70多年前分別遷至梅縣寨子坪、十甲尾,後發展至海內外人才薈萃。 [3] 
明初,山西藍氏作為洪洞大槐樹遷民姓氏之一,被分遷於陝西、甘肅、河南、天津、北京、江蘇等地。明中葉以後,閩粵沿海之藍氏有渡海赴台者,此間亦有廣西之藍氏播遷雲南、貴州以及越南等東南亞國家。 [3] 
清代,藍氏分佈愈廣,今東北三省亦有藍氏入居。如今,藍氏在全國分佈較廣,尤以廣西、廣東等省多此姓,上述兩省之藍氏約佔全國漢族藍氏人口的百分之八十六。 [3] 
藍氏是畲族的第一大姓,廣佈於閩、粵、贛山區。 [3] 
  • 遷入台灣
清代以來傳衍到台灣,則分散台北、台中、宜蘭、南投、屏東等地,居台灣一百個大姓中的第六十位。閩台藍氏,大多奉祀赤嶺鄉石椅村的藍氏宗祠「種玉堂」為總祖祠。其開基祖地赤嶺,舊名「張坑」,雅稱「長卿」,在康熙、雍正年間,藍氏出了幾位叱吒風雲的開台、治台功臣,如藍理(1649-1720)、藍廷珍(1663-1729)、藍鼎元(1680-1733)。藍鼎元則為長卿九世(1680-1733,清康熙19年-雍正11年)。藍鼎元,字玉霖,號鹿洲,後人尊稱鹿洲公。康熙六十年(1721)隨堂兄藍廷珍(南澳總兵)入台,協助平定朱一貴事件。藍鼎元出入軍府,籌畫軍機,平台後又住在台灣一年多,為開發台灣立下很大功勞,其著述甚豐,有《鹿洲初集》二十卷、《東征集》六卷、《平台紀略》一卷、《鹿洲公案》二卷等。時人稱譽他是「經世之良材」,所提的系列治台良策,都得到清政府的重視和採納。 [3] 

藍姓姓氏世系

第一世祖:藍明德。生子一:採和。 [10] 
第二世祖:藍采和,配蕭氏,繼配岳氏。生子一:仁。 [10] 
第三世祖:藍仁公
第四世祖:藍元隆
第五世祖:藍棣公
第六世祖:藍成公
第七世祖:藍安
第八世祖:藍宗訓
第九世祖:藍昭
第十世祖:藍一俊
第十一世祖:藍備,隱居於霍山(今安徽省霍山縣)。 [3] 
第十二世祖:藍時用
第十三世祖:藍童
第十四世祖:藍萬福,又遷居於句容縣(今江蘇省句容縣)。 [3] 
第十五世祖:藍吉甫,字神嘉。神農九世孫,藍昌奇公之後,唐開元癸丑(公元713年)科進士,授左輔闕遷諫議大夫,藍采和公十四世孫。父藍萬福居逮康之上元縣時,建宅朱紫坊。妻韓氏。娶福清縣林氏女七娘,終葬於華陽穀蛇形申山寅向,生三子,常新、常靈、常秀。
第十六世祖:藍常新,字世盛,吉甫之長子,妣李氏生,萬一郎、萬二郎、萬三郎、萬四郎、萬五郎。
第十七世祖:藍萬一郎,妣賴氏,生子:熙一郎、熙二郎、熙三郎。
第十八世祖:藍熙三郎,妣王雲英,生子和一郎、和二郎、和三郎。 [10]  遷居長汀(今福建省長汀縣)。 [3] 
第十九世祖:藍和二郎,字長樂,妣張月娥。
第二十世祖:藍大一郎,字君厚,和二郎之子。
第二十一世祖:念五郎遷居武平(今福建武平縣)、念六郎居林坊(今福建省)、念七郎居上杭廬豐(今福建省)。 [3] 
第二十二世祖:藍永嗣,妣劉孺人。
第二十三世祖:藍贊裕,妣張孺人。
第二十四世祖:藍伯齊,妣劉氏。
第二十五世祖:藍玉昭,妣劉氏。
第二十六世祖:藍士端,妣何氏。
第二十七世祖:藍積用,妣曾氏、張氏。
第二十八世祖:藍君展,妣張氏、黃氏、王氏。
第二十九世祖:藍汝完,妣卓氏。
第三十世祖:藍維棟,妣賴氏。藍維梁,妣遷居湖廣省。
第三十一世祖:藍秀榮,妣謝氏生五子。
第三十二世祖:長子鳳先不祀,次房藍鳳仁妣林氏,三房藍鳳禮妣袁氏,四房藍鳳能妣黎氏,五房鳳才妣徐氏。
第三十三世祖:藍祿樹,妣趙氏生(五子),曰千、曰萬、曰通、曰達、曰和、曰富。
第三十四世祖:藍曰通,妣張氏生二子。藍曰和妣杜氏生三子。 [7] 
參考資料: [10] 

藍姓人口分佈

宋朝時期,藍姓大約有4萬人,約佔全國人口的0.0 5%,排在第二百位以後。在全國分佈主要集中於廣東、河南、湖南,此三省藍姓大約佔了藍姓總人口的7 2%。其分佈於安徽、四川、浙江等省。廣東為藍姓的第一大省,居住了藍姓總人口的2 6%。全國形成了廣東、湖南、河南縱向連接的藍姓人口聚集區。 [15] 
明朝時期,藍姓大約有4萬2幹人,約佔全國人口的0.08%,排在第二百位以後。在全國的分佈主要集中於福建、廣西、江西,此三省藍姓大約佔藍姓總人口的59%。其次分佈於山東、廣東、湖北、河南、湖南、四川、安徽等省。福建為藍姓第一大省,約佔藍姓總人口的25%。宋、元、明期間,其人口的流動主要由中原向東南和向南移動,全國形成了南嶺、武夷山以南地區為藍姓人口聚集地。 [15] 
當代藍姓人口已達140萬,大約佔全國人口的0.11%,排在全國第一百二十一位。自宋朝1000年,藍姓人口的增加率是呈V形的態勢,這也反映了南方苗瑤藍姓人羣漢化的速度。在全國分佈主要集中於廣西、福建、廣東,三省區藍姓大約佔藍姓總人口的75%,其次分佈於浙江、湖南、台灣、貴州、江西,這五省的藍姓又集18%。廣西居住了藍姓總人口的43%,為藍姓第一大省。全國形成以廣西為中心,向外散佈的藍姓人口分佈特徵。 [15] 
藍姓在人羣中分佈在桂瓊、廣東西部、湘黔南部、雲南東部、閩浙大部、江西東部,藍姓一般佔當地人口的比例在0.45%以上,最高2.4%以上,以上地區覆蓋面積約佔國土總面積的10%,該地區居住了大約54%的藍姓人羣。在廣東東部、福建南端、台灣北部、浙江北部、江西西部、上海、皖蘇鄂渝南部、湖南大部、四川大部、雲南中部,藍姓一般佔當地人口的比例在0.15%一0.45%之間,以上地區覆蓋面積約佔國土總面積的15.2%,該地區居住了大約35%的藍姓人羣。 [15] 

藍姓傳統文化

藍姓郡望堂號

●郡望
南康藍氏宗祠 南康藍氏宗祠
中山郡:①戰國時期原為顧國的都城(今河北定縣)②西漢漢高祖初年,設置中山郡,漢景帝執政時期改回為中山國,治所在盧奴(今河北定縣)。③宋朝時期以定州為中山府,治所為安喜(今河北定縣)。④南宋設置的香山縣,孫中山逝世後,民國政府將其改為中山縣,今為中山市。
東莞郡:西漢時期有東莞縣,治所在今山東沂水。東漢建安初年,分琅琊郡、齊郡置城陽郡,治所在今山東省沂水縣東北。晉朝晉武帝泰始元年改置為東莞郡,置於晉陵(今江蘇常州)東南一帶,南北朝時期的南齊末年廢黜,其時轄地在今山東臨朐、沂水、蒙陽、沂源、莒縣一帶。今廣東省東莞市建制始於唐朝。
汝南郡:西漢高祖劉邦四年(公元前203年)置郡,治所在上蔡(今河南上蔡),當時其時轄地在今河南省潁河、淮河之間、京廣鐵路西側一線以東、安徽省茨河、西淝河以西、淮河以北,包括偃城縣、上蔡縣、平輿縣、項城縣一帶地區。東漢時期移治至平輿(今河南平輿)。 [9]  [13]  [23] 
●堂號
“汝南”、“種玉”、“德勝”、“中山”、“戒君”等。 [9] 
藍氏宗祠 藍氏宗祠
戒君堂:春秋楚昭王時,伍子胥為報楚平王殺父之仇,率領吳軍攻破楚國郢都。楚昭王倉皇出逃到成臼河邊。這時有一條船離開岸邊,昭王認得船上是藍尹亹及其妻兒,就大聲喊:“快讓我上船!”沒想到藍尹亹毫不理睬。昭王又大叫了好幾次,藍尹亹才回答説:“自楚立國以來,從沒一個國君丟棄過國都,現在楚國滅亡都是你的錯,你還過河干什麼呢?”昭王沒有辦法,只好從陸路逃到隨國。後來昭王在秦國的幫助下回國復位,這時藍尹亹又來求見。昭王一聽説他來了,頓時大怒,要把他抓起來。令尹子西在旁勸阻説:“他敢來總有道理,先聽聽他怎麼説吧。”昭王於是派人去問,藍尹亹回答説:“上一任令尹子常就是因為積怨太多,引起國人不和,所以敗給吳軍。現在大王還想走他的老路嗎?我在成臼河不救大王,是為了懲誡大王,希望大王有所改變。我現在來就是看看大王改了沒有,大王若仍不願改,楚國就完了,既然如此,我這條命又有什麼值得顧惜的呢?”昭王為了警誡自己,於是重新任用了藍尹亹。 [6]  [23] 
種玉堂:據福建漳浦縣石椅《藍氏族譜》記載:東周顯王二年(前367),始祖藍尹亹為楚國大夫。後任魏藍田縣令。梁(魏)惠王封地在今陝西藍田縣,其地出美玉而聞名,所謂“玉種藍田”。藍姓後裔即以“種玉”為堂號。 [2]  在台灣的藍姓宗親現有5.6萬多人,散居在台北、高雄等地,大部分屬漳浦“種玉堂”藍氏的後裔。 [30] 

藍姓門楣題辭

“明德世弟”:頌揚明德公風範。
“採荷遺風”:藍采和是唐玄宗開元元年癸丑科進士,授左輔朝廷諫議大夫,因諫權臣楊國忠被謗見黜,解職歸家,身終南山為逸士,修煉成功,白日昇天,古今相稱大羅仙(八仙之一)。有詩讚曰:“解印辭朝就學仙,煉丹成日上青天。有子流芳無後慮,逍遙快樂海雲邊。” [7]  [23] 

藍姓宗祠對聯

  • 宗祠
漳浦藍氏宗祠“種玉堂” 漳浦藍氏宗祠“種玉堂”
石椅藍氏種玉堂,又名藍氏大祖,位於赤嶺鄉石椅村,始建於明嘉靖二年(1523年),原來僅主座前後二進,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福建陸路提督藍理捐銀重建,並拓建為祠堂兩廊,稱“種玉堂”,意即“種玉藍田”。種玉堂西南朝向,花崗石圓柱,鼓形柱礎。正堂懸一草書“福”字。據村民介紹,傳説因藍理功勳卓著,系康熙帝御書所賜。祠中石柱刻有六副對聯,其中有“由鎮海而分支,木本水源思先德;卜長溪以衍派,文經武緯振後昆”的對聯,説明了繁衍脈細。祠前有佔地約200平方米的鋪石大埕。埕前正對小山坡,埕與山之間隔着一條狹長的低窪農地。距離種玉堂2公里外的頂西藍氏家宅位於頂西自然村,據傳為藍理叔父於清康熙年間所建。家廟坐北朝南,懸山頂,堂前為磚石鋪地大埕,再往前為池塘,後背靠小山丘。外牆底層以三至六層條石、以上用紅磚構築,沿中軸線依次為門廳、天井廡廊、中堂、天井廡廊等,後面為祖宗神龕。 [16] 
  • 對聯
①四言通用聯
福州望重;即墨名高。
——佚名撰藍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宋代程鄉人藍奎,字秉文,小時候家貧,借書苦讀。中進士後,官博士,曾奉詔在福州點校文章。氣節與文章一併出名,學者稱他為藍夫子。下聯典指明代即墨人藍田,字玉甫,號北泉,嘉慶年間進士,官至河南道監察御史。當時,大臣張璁迎合世宗旨意討論大禮,藍田反覆抵制,先後七次上疏,以至受杖刑被打成重傷,仍堅持自己的意見;又彈劾陳洸違法的事,正直的名聲震動一時。著有《北泉集》。 [13] 
福州望重;泉郡名高。
——佚名撰藍姓宗祠通用聯
同上。 [13] 
讀書課子;推產分俸。
——佚名撰藍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明·藍瑞,仁惠清廉,知議中府歸,囊無餘資,惟讀書課子。下聯典指明·藍偉,致仕歸,推產讓兄,分俸恤族。
藍氏宗祠 藍氏宗祠
八閩望重;涼國名高。
——佚名撰藍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宋·藍奎,第進士,官博士,受詔校文於福州。下聯典指明·藍玉,初隸常遇春,累功至大都督府僉事,以徵西番功,封永昌侯,後進封涼國公。
衡文望重;討賊功高。
——佚名撰藍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宋·藍奎以文章氣節名,受詔校文,學者稱“藍夫子”。下聯典指明·藍玉事典。 [13] 
濠梁仙侶;浙派畫家。
——佚名撰藍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唐·藍采和,為傳説中的“八仙”之一。下聯典指明·藍瑛。 [13] 
汝南世第;節度家聲。
——佚名撰藍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藍姓的郡望出自汝南。下聯典指藍氏108世入江南始祖藍明德,官任楊州節度使,故謂“節度家聲”。
②五言通用聯
汝水源流遠;藍田世澤長。
——佚名撰藍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福建省上杭縣官莊藍氏宗祠聯。全聯典指昌奇公為藍氏得姓始祖,封汝南郡(在上蔡之西南,今為汝南縣),汝水與汝南指的是同一個地方;據《竹書紀年》載,梁惠王三年,秦子向命為藍君,即藍田。子孫以地為氏。藍田今在陝西省長安縣的東南,該處以出產美玉出名,故有“藍田種玉”之稱。
伯麟清廉政;乘文氣節名。
——佚名撰藍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明代進士藍瑞,字伯麟,鄧州人。正德年間任常州府攤官,蒞政廉明,轉南京刑部郎,後升知漢中府,赴任二年,百廢俱瘵,不為時所容。比歸,囊無餘資。惟讀書課子,有《求仁錄》、《湍南稿》等到。下聯典指宋代進士藍奎,字乘文,程鄉人。官博士,受詔校於福州。以文章氣節名,學者稱“藍夫子”。
遊擊驅海賊;義勇保金甌。
——佚名撰藍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清代福建水師提督藍廷珍,字荊璞,漳浦人。康熙間由把總擢温州遊擊,屢敗海賊,賊聞風破膽。皆曰::謹避老藍“。後擢南澳鎮總兵。從施琅入台灣,平朱一貴,官至福建水師提督,加左都督。卒諡襄毅。下聯典指關東革命大都督、北伐軍總司令藍天蔚(1878—1922),字秀豪,湖北黃陂人。早年以官費留學日本士官學校。1903年,沙俄入侵中國東北,他發動留日學生組織拒俄義勇隊,被推為隊長。後因日本政府幹涉而被迫解散。回國後,任湖北新軍統帶兼湖北將弁學堂教員。1910年任新軍第二即潛逃上海,被民軍推為關東革命大都督、北伐軍總司令,駐節煙台。1921年任鄂西聯軍總司令,隨後被軍閥孫傳芳擊敗,死於四川。
③七言通用聯
種傳四海皆有慶;玉出藍田即望馨。
——佚名撰藍姓宗祠通用聯
見上《藍姓宗祠五言通用聯·汝水源流遠;藍田世澤長》聯之註釋。
朴樹千枝根共本;汀江萬派水同源。
——佚名撰藍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福建省上杭縣官莊藍氏宗祠聯。上聯“朴樹”,指該藍氏宗祠位於官莊朴樹下(今樹人村內)。下聯“汀江”,是閩西最大的河流,上游流經林木葱蘢的深山峽谷,一路上彙集山泉、小溪,在崇山峻嶺中迴環曲折,匯成大川奔流南下。流經流經福建省長汀、武平、上杭等縣,再經永定縣流入廣東。在廣東省大埔三河壩與梅江匯合稱為韓江。主流在廣東省澄海縣入海,全長328公里,其中福建省境內285.5公里。
源自春秋流芳遠;望出汝南世澤長。
——佚名撰藍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出藍姓的得姓源流為春秋時期。下聯典出藍姓的郡望汝南郡。
北泉御史聲威壯;浙派殿軍品位高。
——佚名撰藍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明代進士藍田,字玉甫,號北泉,即墨人。官至河南道監察御史。性耿直,對不法之事則直言糾劾,聲震一時。有《北泉集》。下聯典指明末畫家藍瑛,字田叔,號蜨首、石頭陀。錢塘人。擅山水,早年風格秀潤,後漫遊各地,風格變為雄奇蒼老。兼工人物、花鳥、蘭竹,骨力峭勁,各具意態。世人稱他為“淅派殿軍”。
長景明暈在空際;金銀宮闕高嵯峨。
——藍采和撰藍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唐末逸士藍采和《踏歌》詩句聯。據傳,藍采和夏服絮衫,冬卧冰雪,常於長安市攜籃而歌,自號藍采和。為世所傳八仙之一。他的《踏歌》詩,已被《全唐詩》所錄。
為邀詩伴尋紅葉;擬入南宮奏玉箏。
——藍瑛撰藍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明末畫家藍瑛書聯。
種德馨香光祖烈;玉堂高敞耀宗榜。
——佚名撰藍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福建省龍海市隆教鄉藍氏家廟種玉堂聯。
銅柱海疆曾著績;鐵衣戎略夙知名。
——佚名撰藍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福建省漳浦縣赤嶺鄉石椅燕山藍氏宗祠種玉堂聯(1)。
④七言以上通用聯
種子耕孫,文風鵲起;玉堂金屋,甲第蟬聯。
——佚名撰藍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福建省龍海市隆教鄉藍氏家廟種玉堂聯。
潮本思源,懷思忠孝;宗敬祖奉,祀依綱常。
——佚名撰藍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福建省上杭縣杭邑城內南門南市巷(原稱藍巷)藍氏家廟聯。
吟詠鏗鏘,騷人望重;文章氣節,夫子名尊。
——佚名撰藍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宋代詩人藍元威的事典。下聯典指宋代進士藍奎的事典。
燕山種英,屏開將軍按劍;藍田挺秀,門對×馬朝天。
——佚名撰藍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福建省漳浦縣赤嶺鄉石椅燕山藍氏宗祠種玉堂聯(2)。
五百多年,源源本本追功德;二十餘世,子子孫孫慶熾昌。
——佚名撰藍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福建省漳浦縣赤嶺鄉石椅燕山藍氏宗祠種玉堂聯(3)。
種義耕禮,念祖宗聿修厥德;玉筍蘭芽,願子孫長髮其祥。
——佚名撰藍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福建省漳浦縣赤嶺鄉石椅燕山藍氏宗祠種玉堂聯(4)。
鴻燕吟詩,博學浩瀚毓俊侯,駿馬馳空,軍織藍世撼中崙。
——佚名撰藍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福建省漳浦縣赤嶺鄉石椅燕山藍氏宗祠種玉堂聯(5)。
三楚大巡按,勝國曾持節鉞;六部小宗伯,聖朝與掌絲綸。
——佚名撰藍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福建省漳浦縣赤嶺鄉石椅燕山藍氏宗祠種玉堂聯(6)。
閩山沃土、喬木千枝,七枝競茂;汀水清泉,激流萬派,一派揚波。
——佚名撰藍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福建省上杭縣杭邑城內南門南市巷(原稱藍巷)藍氏家廟聯。
由鎮海而分支,木本水源思先德;卜萇溪以衍派,文經武緯振後昆。
——佚名撰藍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福建省漳浦縣赤嶺畲族鄉赤嶺村藍氏宗祠聯。
陳俎豆以四時序事、序齒,共矢真誠昭祀典;聚子姓於一堂興仁、興邦,讓聿厥德振家聲。
——佚名撰藍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廣東省澄海市東里鎮南盛裏藍氏通祖祠錫慶堂聯(1)。
胥訓詁、胥保惠、胥教誨,各守爾典率乃祖考;以德進、以事舉、以言揚,相觀而善達乎朝廷。
——佚名撰藍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廣東省澄海市東里鎮南盛裏藍氏通祖祠錫慶堂聯(2)。

藍姓家譜文獻

家譜名稱
編纂者
編撰方式、年代
藏地
其他信息
炎陵十都鎮畲族藍氏族譜,
(清)藍念一郎派下藍葱、藍菁兩房第三次合修
清道光二十九年(公元1849年)一修木刻活字印本,清宣統元年(公元1909年)二修木刻活字印本,2002年三修計算機排印本
/
/
藍氏續修族譜八卷
(清)藍星修
清光緒七年(公元1881年)木刻活字印本
現被收藏在中國國家圖書館
/
藍氏族譜翻印版
(民國)侯仁星抄纂
民國十五年(公元1926年)手抄本
現被收藏在四川省川北道潼川府三台縣南路女土鄉地名侯家溝廟子灣謄於藍春發
/
藍氏族譜
(現代)藍氏族譜編委會
1987年鉛印本
現被收藏在廣西壯族自治區南寧市
/
藍氏六修族譜: 二十一卷:【江西】【湖南】
藍鼎中纂修
民國27年(1938), 木活字本
江西, 湖南,汝南堂
始祖君厚,一名大一、大乙,元明之際自武平遷居汀州。後裔於清初紛紛移居贛湘。
萬載西隅藍氏重修族譜: 二卷,首一卷,末一卷:【江西萬載】
(清)藍仲蹟等修
清乾隆14年(1749), 木活字本
江西, 萬載汝南堂
先祖文英,自西蜀至豫章(今江西)。始遷祖承禧,字經天,號本先,北宋中葉遷居萬載西隅。
藍氏續修族譜八卷首一卷末一卷
(清)藍日照等
清光緒七年(1881) 版本: 活字本
湖南汝南堂
散居湘潭、衡山等地。
藍氏族譜: 不分卷:【江西萬載】
(清)藍仁明等修
清乾隆45年(1780), 抄本
江西, 萬載
始祖俊偉,名田,楚大夫之元孫,受封汝南。始遷祖四十一世孫嗣周,字昌遠,唐中葉遷居萬載東門外。
藍氏五修族譜: 世系四卷,世次十四卷,首一卷,末一卷:【萬載】
(清)藍蓕辰等纂修
清光緒26年(1900), 木活字本
江西, 萬載汝南堂
始祖:藍昌奇; 先祖:【唐】藍明德; 先祖:【宋】藍吉甫; 先祖:藍常新; 先祖:藍鉅夫; 先祖:藍君厚
藍氏六修族譜: 【武平、上杭】
/
民國27年(1938), 木活字本
福建, 武平汝南堂
始祖:藍昌奇; 先祖:【唐】藍明德; 先祖:【宋】藍吉甫; 先祖:藍常新; 先祖:藍鉅夫; 先祖:藍君厚; 始遷祖:藍大一
藍氏重修族譜: 不分卷:【萬載】
(清)藍進纂修
清道光25年(1845), 木活字本
江西, 萬載汝南堂
始祖:藍昌奇; 先祖:【唐】藍明德; 先祖:【宋】藍吉甫; 先祖:藍常新; 先祖:藍鉅夫; 先祖:藍君厚。
藍氏重修族譜: 二卷:【江西萬載】
(清)藍嵩春等編修
清道光4年(1824), 木活字本
江西, 萬載汝南堂
始祖大郎,字君實,一字君厚,元明之際時居福建長汀縣。清初裔孫陸續移居萬載,是為居萬載者合修譜。
藍氏族譜: 十六卷,首二卷:【湖南平江】
(清)藍謀尉等纂修
清光緒6年(1880), 木活字本
湖南, 平江汝南堂
/
袁郡藍氏主譜: 二卷:【江西宜春】
(清)藍光苑、藍光滉輯修
清道光十三年(1833), 木活字本
江西, 宜春汝南堂
袁郡藍氏系出元季大一,字君厚,原號永興者之裔。藍氏宗祠初建乾隆十五年。址在袁郡城中宜春台下熙春坊錢家巷。道光九年已醜改建新祠,追主五百有餘,繼而爰將配祔昭穆匯成主譜。
陳村藍氏宗譜: 【武平】
【作者不詳】
民國17年(1928), 木活字本
福建, 武平
始祖:藍昌奇; 先祖:【唐】藍明德; 先祖:【宋】藍吉甫; 先祖:藍常新; 先祖:藍鉅夫; 先祖:藍君厚; 先祖, 家譜:藍甲生; 始遷祖, 家譜:藍榮生
藍氏宗譜,八卷,【浙江蘭溪】
藍增樹
民國十五年,木活字版
浙江蘭溪種玉堂
/
資料來源: [14] 

藍姓姓氏名望

藍姓名人綜述

中國人名大辭典》收入了藍姓歷代名人3 4名,佔總名人數的0.07%,排在名人姓氏的並列第一百九十一位;藍姓的著名文學家佔中國曆代文學家總數的0.09%,排在並列第一百五十八位;藍姓的著名醫學家佔中國曆代醫學家總數的0.05%,排在並列第二百一十二位;藍姓的著名美術家佔中國曆代美術家總數的0.06%,排在並列第一百八十五位。

藍姓先秦秦漢

藍亹,春秋楚國人,官昭王大夫。 [2]  [28] 
藍諸君,戰國時中山國相。

藍姓隋唐五代

藍采和 藍采和
藍采和,中國民間及道教傳説中的八仙之一,唐朝人。 [23]  [28] 
藍繼宗(959年—1036年),字承祖,廣東南海人。原為南漢皇帝劉鋹宮中的小宦官,12歲時隨劉鋹降北宋,進入北宋皇宮任職。 [25] 

藍姓宋元

藍奎,廣東省梅州市蕉嶺縣藍坊鄉中村人,文科進士,宋代學者,北宋哲宗元站三年(1088)赴京會試,中進士,官文林郎、郡博士。他過目成誦,嘗奉詔校文福州,文章氣節,朝野欽崇。晚年家居講學,學者稱之“藍夫子”。 [33] 

藍姓明清

藍智,藍仁的弟弟,元末明初的詩人。元末與兄往武夷山從杜本,絕意科舉,一心為詩。明洪武十年以薦授廣西按察僉事,以清廉仁惠著稱。其詩清新婉約,與兄齊名,有《藍澗集》。 [26]  [29] 
藍玉,明朝開國名將,常遇春的妻弟。官拜大將軍,封涼國公。 [23] 
藍章,字文繡,山東即墨人。成化二十年(1484年)進士,任婺源縣和潛山縣縣令,後擢升貴州道監察御史,又巡按山西,屢遷右僉都御史,因忤劉瑾下獄,謫撫州通判。 [27] 
藍田,字玉甫,號北泉,即墨人,明南京刑部右侍郎藍章之長子。嘉靖三年任河南道監察御史,嘉靖四年(1525年)受命巡按陝西,後升遷南京刑部右侍郎。 [28] 
藍瑞,河南省鄧州人,明代學者。正德年間進士,官終陝西漢中知府,後辭官歸裏,著有《日省篇》《求仁錄》《湍南稿》。 [29] 
藍濟卿,字用楫,福建侯官縣(今屬福州市)人。明朝政治人物。嘉靖十四年中乙未科三甲進士。
藍廷瑞,四川閬中人,明中葉四川農民起義領袖。
藍瑛,浙江錢塘(今杭州)人,明末清初畫家。 [2] 
藍正春,福建省上杭廬豐鄉人,清雍正二年(1724年)進士。
藍理(1648—1719),清朝康熙年間的名將。表字義甫,號義山,福建漳州漳甫縣赤嶺人,自幼習武,精通各種兵器。歷任 天津鎮總兵、福建陸路提督 ,人稱“破肚總兵”“菩薩將軍” 。 [29] 
藍廷珍(1663—1729),清代福建水師提督。 [28] 
藍鼎元(1680—1733),字玉霖,號鹿洲,福建漳浦縣赤嶺人。清代知名學者和經世之材。 [29] 
藍元枚(1736—1787),字簡侯,福建漳浦人,藍廷珍孫。父藍日寵,官福建銅山營水師參將。 [28] 
藍欽奎(1707—1785),梅城藍屋巷人(西門藍氏八世祖)。清雍正十一年(1733年)上京中試第286名進士,殿試第三甲第三名。
藍大順,雲南昭通人,官封太平軍文王。 [28] 

藍姓近代以來

藍建樞,字季北(季伯),福建閩侯(今福州市)人,曾任北洋政府海軍左司令。
藍成春,太平天國祜王。 [2] 
藍天蔚(1878—1921) ,民國軍事將領, 民主革命家,湖北武漢人。早年加入張之洞的新軍,1902年,經張之洞推薦,赴日本陸軍士官學校留學,與同時期留學的吳祿貞、張紹曾並稱“北洋士官三傑”。
藍僑(1911—1998),湖北省武穴人。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榮獲二級八一勳章、二級獨立自由勳章、一級解放勳章。1988年7月被中央軍委授予中國人民解放軍一級紅星功勳榮譽章。 [20] 
藍庭輝(1913—1983),福建省上杭縣廬豐鄉人,1955年授大校軍銜,1961年晉升少將,榮獲三級八一勳章、二級獨立自由勳章、二級解放勳章。當選為第四、五屆全國人大代表,第六屆全國政協委員。1983年9月22日因病在北京逝世。 [22] 
藍榮玉(1914—1980),福建省上杭縣廬豐鄉人,1933年加入中國共產黨,任中國共產黨福建省委常委、福建省政協副主席兼省高級人民法院院長、福建省副省長、福建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候補中央委員等職。
藍文兆(1919—2001),福建省武平縣人。一九六四年晉升為少將軍銜。 [20]  [21] 
藍亦農(1919—2008),湖南省茶陵人。曾任冀察熱遼軍區團政治處主任,東北野戰軍團政委。中共第九屆中央候補委員。 [19] 
藍錫芳(1914—1993),字百流。廣東省大埔縣湖寮龍崗村人。國民革命軍空軍中將。 [18] 
藍鴻震 藍鴻震
藍鴻震,香港迴歸後首任民政事務局局長。 [17] 
藍潔瑛(1963年4月27日—2018年10月31日)出生於香港,中國香港影視女演員、主持人,有“靚絕五台山”的美譽。
藍心湄,1965年11月16日出生,台灣知名藝人。
藍心妍,原名藍燕,出生於上海市,後移居中國香港,中國內地影視女演員、歌手、模特。
藍盈瑩,1990年4月16日出生於上海,畢業於中央戲劇學院08級表演系本科班,中國內地影視女演員。
藍正龍,1979年3月1日出生於台灣宜蘭縣,中國台灣男演員。

藍姓古籍記載

《姓觿·二十八覃》:"《姓源》:'楚公族。食採藍邑,因氏。《左傳》楚大夫藍尹亹是也。'《戰國策》注:'中山大夫藍諸,其先食採藍田,因氏。'《姓考》:'秦子向為藍君,因氏。'《千家姓》:'汝南族。'" [5] 

藍姓研究考證

譚其驤先生的《近代湖南人中之蠻族血統》雲:"藍氏 清道光十七年,新寧徭藍正樽為亂。今武岡徭中以藍為大姓之一。二縣雖有藍氏,但猶未開化。其已開化者,其東零陵、祁陽、宜章有之,其西城步、綏寧、麻陽有之,其北新化、茶陵……有之,而以城步為著。明初功臣涼國公藍玉,據《縣誌》實為邑之扶城峒人。其先昌見,為楊再思之部族,玉,昌見之十四世孫也。祖某徙濠州,遂為定遠人。其後玉既族誅,有妾匿西平侯沐春家,遺腹生子昌建。藍氏之居扶城者,懼禍皆改姓秦氏。至成化初禁錮已解,沐氏乃使昌建率其眷族歸原籍扶城。於是城步始復有藍氏,藍秦二氏不通婚。" [5] 
如今,有不少地方的人把藍氏與蘭氏混為一談,即把藍字作為蘭字的簡化字使用。事實上,藍氏與蘭氏在姓氏演繹歷史上完全是兩個不同的姓氏,藍姓出自姜姓、嬴姓和部分少數民族,而蘭姓則僅出自姬姓,因此,千萬不可“藍”、“蘭”不分。 [6] 
但是,在歷史上因避禍而將姓氏改“藍”為“蘭”者,例如因明朝初期的“藍獄之災”事件而改藍氏為蘭氏的眾多回族同胞,則又另當另例別論。 [6] 
據記載,藍采和的父親名叫藍明德,祖居河南洛陽,後來因擔任揚州節度使而遷居、落户江寧府上元縣(今屬南京市)。該族譜記載,藍采和為人耿介,唐玄宗開元元年考中進士,任官諫議大夫。他為官清廉,看不慣唐玄宗縱容外戚,便直言上諫,惹怒了權奸楊國忠,後來便辭官隱居終南山。民間傳説中,藍采和就是在隱居之後修煉成仙的。江蘇、四川、江西一帶的藍姓人,其族譜記載大致相同。藍采和的第14世孫名叫藍吉甫,後來遷居福建省福清縣,子孫繁盛,播遷福建各地,其後人藍慶祿遷居廣東大埔,成為廣東藍姓人的始祖。清朝初年,福建藍氏後裔藍大輪、藍雲錦、藍瑞芳等人遷居台灣桃園縣、屏東縣、台北市等地,成為台灣藍姓人的始祖。 [32]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