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鎖定
藉(拼音:jiè、jí),通用規範一級字(常用字)。 [3]  此字最早字形見於《説文》中的小篆。本義是指古代祭祀或朝聘時陳列禮品的墊物,還有顧念、顧惜的意思,還可指雜亂,煩雜。 [1]  [7] 
藉:讀jí或用於慰藉、襯墊義時不簡化作“借”,如“狼藉(jí)”“枕藉(jiè)”。 [3] 
中文名
拼    音
jiè;jí [1] 
部    首
[1] 
五    筆
adij(86)afsj(98) [1] 
倉    頡
HQDA
鄭    碼
ECEK
筆    順
橫、豎、豎、橫、橫、橫、豎、撇、點、橫、豎、豎、橫、豎、橫折、橫、橫
字    級
一級字(編號:3390) [3] 
平水韻
去聲·二十二禡;入聲·十一陌 [2] 
注    音
ㄐㄧㄝˋ;ㄐㄧˊ
四角號碼
88961
結    構
上下結構 [1] 
筆順編號
12211123412212511 [1] 
總筆畫
17
部外筆畫
14
統一碼
基本區 U+85C9
字形結構
上下結構

字源演變

形聲字。小篆字興從艸,耤聲。經過隸變簡化,變為現代漢語中的藉。本義是指古代祭祀或朝聘時陳列禮品的墊物。《説文》:“藉,祭藉也。”《周禮·地官·鄉師》:“大祭祀,羞牛牲,共茅蒩。”鄭玄注:“鄭大夫讀蒩為藉,謂祭前藉也。《易》曰:‘藉用白茅,無咎。’…….所以承祭,既祭,蓋束而去之。”《禮記·曲禮下》:“執玉,其有藉者則裼,無藉者則襲。”鄭玄注:“藉,藻也。”孔穎達疏:“凡執玉之時,必有其藻以承於玉。”以上讀jiè,又可指雜亂,煩雜。《説文》:“藉,一曰艸不編,狼藉。”以上讀jí。 [7] 

詳細釋義

讀音
詞性
釋義
英譯
例句
例詞
動詞
踐踏;欺凌
tread on;bully
藉貧孱者。——明·高啓書博雞者事
殺夫子者無罪,藉夫子者不禁。——《呂氏春秋》

進貢
pay tribute
無以藉君,與君相憶也。——南朝梁·吳均續齊諧記

登記;記
record
藉長幼貧氓之數。——《晏子春秋》

通“籍”。登記並沒收所有的財產
confiscated property

藉沒
顧念;顧惜
take good care of

用繩縛
tie;bind

藉靡
形容詞
雜亂
in disorder
公門少推恕,鞭樸恣狼藉。——柳宗元《田家》

名詞
field
天子為藉千畝,諸侯為藉百畝。——《禮記

耕種藉田
till
古之必藉千畝者,禮之飾也。——唐·柳宗元《非國語上》

賦税
taxes

通“阼”。勢位
potency
因傳柄移藉,使殺生之機、奪予之要在大臣,如是者侵。——《韓非子

jiè
名詞
作襯墊的東西
pad
藉用葦蓆。——《儀禮·士虞禮
執玉,其有藉者則裼,無藉者則襲。——《禮記·曲禮

動詞
襯墊
mat
死者相藉。——唐·柳宗元《捕蛇者説
坐卧其上
lean on
藉萋萋之纖草。——王綽《遊天台山賦
踐踏;欺凌
bully

撫慰
placate
白頭無籍在,朱紱有哀憐。——杜甫送韋書記赴安西
“借”的繁體字

空籍五歲矣。——《史記·陳杞世家
[1] 

古籍釋義

説文解字

【艸部】慈夜切
祭藉也。一曰艸不編,狼藉。從艸耤聲。 [8] 

説文解字注

祭藉也。稭字下禾。去其皮,祭天以為藉也。引伸為凡承藉、藴藉之義,又為假藉之義。
一曰艹不編,狼藉。此別一義。
從艹,耤聲。慈夜秦昔二切。古音在五部。 [9] 

康熙字典

【申集上】【艸字部】
《唐韻》慈夜切。音躤。《説文》:祭藉也。《易·大過》:藉用白茅。注薦藉於物。 
又《禮·曲禮》:執玉,其有藉者則裼,無藉者則襲。注:藉,藻也。疏:凡執玉必有其藻,以承於玉。《儀禮·聘禮》注:藉謂繅也。繅所以藴藉玉。 
又《孟子》:助者,藉也。趙岐注:猶人相借力助之也。《戰國策》:藉兵乞食於西周。 
又《前漢·薛廣德傳》:廣德為人温雅有醖藉。注:寬博有餘也。 
又《後漢·隗囂傳》光武素聞其風聲,報以殊禮,所以慰藉之良厚。 
又《綱目集覽》:身之所依曰藉。 
又《釋名》:咀藉也,以藉齒牙也。 
又秦昔切。音籍。狼藉,離披雜亂貌。《前漢·江都易王傳》:國中口語藉藉,無復至江都。 
又《周語》:宣王卽位,不藉千畝。《前漢·文帝紀》:其開藉田。 
又《穀梁傳·哀十三年》:其藉於成周,以尊天王。注:藉謂貢獻。 
又《莊子·應帝王》:猿狙之,便執斄之狗來藉。注:藉,繩也。 
又《史記·武安侯傳》:今吾身在也,而人皆藉吾弟。注:藉,蹈也。 
又姓。《國語》:藉偃,晉大夫。 
又《唐韻古音》讀胙。《史記·商君傳》注:《新序》論:周室歸藉。索隱:藉音胙。 
又《韻補》秦二切。班固《西都賦》:原野蕭條,目極四裔。禽相鎭壓,獸相枕藉。 [10] 
古籍書影

字形書法

字形對比

左至右依次為:中國大陸-中國台灣-中國香港-日本-韓國 左至右依次為:中國大陸-中國台灣-中國香港-日本-韓國

書寫演示

書法賞析

音韻彙集

中上古音

時代
聲韻系統名稱
韻部
聲母
韻母
先秦
高本漢系統

dzʰ
i̯ăɡ
王力系統
dz
ia
董同龢系統
dzʰ
jăɡ
李方桂系統
dz
jiagh
jia
jia
隋唐
擬音/高本漢系統
dzʰ
i̯a
擬音/王力系統
dz
ǐa
擬音/董同龢系統
dzʰ
ja
擬音/周法高系統
dz
ia
擬音/李方桂系統
dz
ja
擬音/陳新雄系統
dzʰ
ǐa [4-5] 

韻書集成

字形
韻書
小韻
聲調
韻目
字母
聲類
開合
等第
清濁
反切
擬音
廣韻
去聲
開口呼
全濁
慈夜切/慈亦切
dzʰja
入聲
開口呼
全濁
秦昔切/慈夜切
dzʰjɛk
集韻

去聲
開口呼
全濁
慈夜切
dzia

入聲
開口呼
全濁
祥亦切
ziæk

入聲
開口呼
全濁
秦昔切
dziæk
韻略

去聲
慈夜切
增韻

去聲
子夜切

去聲
慈夜切

入聲
祥亦切
中原音韻

去聲
車遮
全清
tsiɛ
中州音韻
入作平聲
齊微
精妻切

去聲
車遮
詞借切
洪武正韻
去聲
全濁
詞夜切
ziə

入聲
全濁
前歴切
dz‘iək
分韻攝要

陽入






[5-6]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