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薩爾保護領

鎖定
薩爾保護領(法語:protectorat de Sarre)存在於1947年–1956年,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盟軍委託法國所管理的地區,首府薩爾布呂肯(德語:Saarbrücken)。該地位於德法兩國之間,緊鄰法國的阿爾薩斯-洛林地區,為歐洲第一大原煤出口地。相當於今日德國之薩爾州(德語:Saarland)。
中文名
薩爾保護領
外文名
protectorat de Sarre
存在於
1947年–1956年
時    期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

薩爾保護領簡介

二戰後法國因為亡國之痛而強烈要求肢解德國。在實現肢解德國政策的過程中,薩爾問題由法國對德政策的一部分逐漸突現成為對德政策的關鍵。法國明確提出,要使薩爾地區永遠脱離德國,並通過加強與它的經濟聯繫而使薩爾逐步併入法國。 [1] 

薩爾保護領保護領的發展

其實法國在薩爾的行動早在二戰剛結束時就展開了。1945年7月7日,英美軍事當局把薩爾移交法國,法國就着手在薩爾成立獨立於法佔區其餘部分的行政機構。1945年12月23日,法國宣佈沒收薩爾的礦井。1946年1月17日,法國外交部長皮杜爾在法國制憲大會上首次提出法國政府解決薩爾問題的思想。薩爾的煤礦,按照《凡爾賽條約》的規定,已屬於法國,它必須在此為法國所有,並列入法國的關税和貨幣區,以使雙方的資源都能得到補充利用。法國軍隊將永久性駐紮在薩爾,以確保這一協議的實施。1946年2月12日,法國照會同盟國,宣佈法國準備使薩爾區脱離柏林管制委員會的管轄範圍,將來也永遠不受德國中央政府的管轄。同時法國在照會的備忘錄中闡述了薩爾政策的根本原則:使德國失去戰爭潛力,把薩爾併入法國的經濟和貨幣體系中。
薩爾保護領(左下紫色部分) 薩爾保護領(左下紫色部分)
當1946年9月英美公開表示支持法國在薩爾的政策時,法國開始如阿登納所言在英國和美國的縱容下越來越在薩爾身上打上一種特有的政治形式的烙印。這樣發展的結果,使薩爾在對法國的關係上處於一種類似保護國的地位。
1946年12月21日至22日,法國建立一道關防,用關税壁壘使薩爾地區完全脱離法國的德國佔領區。1947年4月19日,美、英、法三國政府就德國煤產量分配達成協議,並同意把薩爾的煤礦開發權交給法國。6月16日,法國在薩爾實行第一次貨幣改革,用薩爾馬克取代了德國馬克作為過渡性貨幣。10月,在法國操縱下舉行了立憲會議的選舉, 87%的投票者贊成薩爾和法國在經濟上統一起來,從而通過了憲法,薩爾成立了一個和法國聯合在一起的“社會民主自治國家”。11月,法國批准薩爾的憲法草案,法郎成為法定貨幣,薩爾與法國之間的邊界被廢除,而代之以薩爾與德國的邊界。12月4日,薩爾議會通過憲法。12月18日組成薩爾自治政府,由基督教人民黨豪福任總理,薩爾政府的國防和外交事務則由法國代管。1948年1月3日,法國政府承認薩爾自治,並任命法軍指揮官格朗瓦爾上校為高級特派員。1948年2月20日,美英法簽署協議,規定自1948年4月1日起,薩爾區和雙佔區之間進行的貿易作為對外貿易處理,德國從薩爾區進口貨物必須以法郎支付。1948年4月,薩爾正式加入了法國經濟聯盟,它同德國之間的商業往來成為外貿活動。
1950年3月3日,法國與薩爾簽訂了12個協定,規定:法國在外交上可以代表薩爾,在軍事上可向其提供保護,在經濟上可以租借薩爾礦井50年,在貨幣和關税事務中擁有立法權利。5月15日,薩爾以準成員國的身份加入歐洲聯邦。

薩爾保護領薩爾問題的和解

二戰後,蘇聯的政治、軍事實力得到了空前的膨脹,國際影響力大大提高,成為戰後唯一能與英美相抗衡的超級大國,其戰後的擴張行為,特別是在歐洲的擴張引起了以英美為首的西方資本主義世界的恐慌。在與蘇聯對抗的過程中,英美對德政策發生轉變,開始從現實出發承認德國的分裂狀態,積極主張統一西佔區,把西佔區的德國建成對付蘇聯的橋頭堡。1952年5月26日,美、英、法與聯邦德國簽訂了《波恩條約》,宣佈結束佔領制度,聯邦德國在內外政策上重獲主權。
薩爾地區貨幣 薩爾地區貨幣
聯邦德國自成立後,開始要求薩爾迴歸。國內民眾要求歸還薩爾,政府也強烈要求薩爾迴歸,阿登納總理聲明:薩爾(保護領)政府沒有任何代表性,在法律上、語言文化上,薩爾都是德國的……西德勞工部長也表示:薩爾礦藏乃是聯邦德國的財產。1953年7月,西德國民議會通過一項聲明,薩爾是德國的一部分,並授權政府謀求薩爾獲的民主自由和重歸德國的決議。在德國實力不斷增強,態度不斷強硬的情況下,使法國面臨兩種選擇:是繼續壓制西德,使其在沒有法國參與的情況下依靠美國恢復主權,使法德積怨無法化解,或在最壞情況下倒向蘇聯,以求實現民族統一?還是通過某種建設性政策,給西德以平等地位,在此基礎上實現法德和解,從而使它放棄復仇慾望,與西方國家融為一體?毫無疑問,從長遠利益出發,法國必將選擇與德和解。

薩爾保護領薩爾迴歸德國

面對美英的壓力和蘇聯的咄咄逼人,以及德國不可逆轉的崛起,法國最終決定與德和解,並開始考慮與德國就薩爾問題進行談判。
10月23日,法德兩國簽署了《薩爾協定》,確定了薩爾將置於歐洲聯邦結構中的薩爾法規之下,在公民投票批准這一法規之後直至締結和平條約,不得觸動這一法規。該協定的簽署為法德在薩爾問題上的和解鋪平了道路。
1955年10月23日,舉行了《薩爾法規》的公決, 96%的選民參加了投票,反對《薩爾法規》、實際上表示贊成薩爾迴歸西德的佔67%,達到了必要的2/3多數。投票結果出來後,阿登納馬上做出高姿態,表示德法之間的友好關係不受這一事件的影響。法國雖然內心不是滋味,但仍表現出了十分的理智和冷靜。
雙方開始了新的談判,並於1956年10月27日,在盧森堡簽定了新的薩爾協定,規定薩爾分兩階段加入西德:政治上的加入於1957年1月1日完成,經濟上的加入於1959年12月31日完成(實際上,提前到1959年7月5日完成)。作為補償,法國獲得25年的時間來逐步結束其贏利的瓦恩煤礦的機構經營;德國除了給法國提供薩爾礦井全部產量的三分之一,還同意從1962年開始每年運交一百二十萬噸煤給法國;德國將接受了法國建立摩澤爾運河的要求,並達成諒解,德國將對運河的建設提供鉅額財政捐助(冷戰結束後不再運輸)。
1957年1月1日,薩爾地區重新回到德國版圖,成為西德第12個聯邦州 [2] 
在法德和解的必然趨勢下,薩爾問題的解決消除了兩國和解中最大的障礙,為以後法德關係的進一步發展鋪平了道路。正如英國學者厄爾温所説:薩爾問題的解決,使法國和西德的關係變得融洽多了。 [3] 
參考資料
  • 1.    衞林.《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國際關係大事記( 1945-1979)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1年
  • 2.    張錫昌、周劍卿.《戰後法國外交史( 1944-1992) 》: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1993年版
  • 3.    德里克·厄爾温.《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的西歐政治》: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 198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