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薛覺先

鎖定
薛覺先,Sit KokSin,(1904年4月7日—1956年10月31日),原名薛作梅,別號平愷,出生於廣東順德龍江鎮十三坊,中國粵劇男演員。
薛覺先曾習京劇,取其所長,以豐富粵劇藝術,並不斷創新,在淨化舞台,提高唱、念、做、打水平,改革劇場陋習,培養後輩等,貢獻很大。薛覺先以文武生見長,又能反串女腳、兼演紅生,人稱“萬能老倌”。代表劇目有《胡不歸》等。
薛覺先是粵劇老倌,四大天王之一。有“粵劇伶王”“萬能老倌”“萬能泰斗”的美譽,與梅蘭芳並稱“南薛北梅”。在舞台實踐中,他根據自己嗓音不夠明亮的特點,吸取融會朱次伯千里駒白駒榮的唱腔特點,創造性運用,形成自己獨特的“薛腔”,創立“薛派”表演藝術 [1-2] 
本    名
薛覺先
外文名
Sit KokSin
民    族
漢族
國    籍
中國
出生地
香港
出生日期
1904年4月7日
逝世日期
1956年10月31日
代表作品
梅知府
《姑緣嫂劫》
《王昭君》
職    業
粵劇演員
別    名
薛作梅
薛五哥
薛老揸

薛覺先人物經歷

薛覺先 薛覺先
1904年4月,薛覺先生於香港。小時候經常跟母親去看粵劇,成了一個小戲迷。10歲左右,青年話劇團吸收童角,讓他參加《做人難》《傷心話》等揭露社會黑暗劇目的演出。
十三歲就讀於香港聖保羅書院,五四運動時,曾以“偉岸少年”筆名寫文章宣傳愛國思想。十五歲中途輟學,十七歲在皮革鋪做學徒,十八歲拜姐夫新少華為師,改藝名薛覺先。
1922年,經由姐夫新少華介紹,進入"寰球樂"戲班,跟隨演員朱次伯跑龍套,他刻苦用功,接受力特強,模仿朱次伯維妙維俏,深受朱次伯先生賞識。那時候,粵劇在演出前,照例有一場"文明新戲",薛覺先負起自編自演的任務。後來,朱次伯在廣州遇刺身亡,"寰球樂"戲班因此解體。
薛覺先 薛覺先
1923年入人壽年班。因天資聰穎,二十歲已做正印,能與千里駒同台演出。後來到"梨園樂"班,日演醜生,夜演小生。31歲時,得名旦千里駒破格提用,在《三伯爵》一劇中耍出“飛鞭自回”的絕招,一舉成名。
1925年,化名章非,在上海組織"非非影片公司",自任經理兼導演,拍攝並主演默片電影《浪蝶》,並愛上了片中女主角、粵劇花旦唐雪卿,日後成為伉儷。他與靚少佳合演的排場戲《唐龍光攔路搶婚》,深受觀眾歡迎,成為粵劇藝人踏足影壇的第一人。
1927年回香港,先後參加“天外天”班、“新景象”班,“大江東”班演出。
1929年下半年返回廣州,時值“大羅天”戲班改組,他應邀加入,並任班主,改名“覺先聲”劇團。演出《白金龍》等劇。並致力粵劇改革,首先從制度入手,明確取消“師約制”,打破“紅船”陋規,給演員以充分的人身自由,並在演出時,制止小販叫賣,嚴禁人員隨意出入,以保證良好的秩序。接着,整頓颱風,廢棄提綱戲,杜絕“爆肚”“吞生蛇”以及“飲湯”“換墊”等現象,要求排演忠於台本唱做念打不得更動。
薛覺先於1939年在普慶戲院演出《西施》 薛覺先於1939年在普慶戲院演出《西施》
1932年10月移家上海,開辦覺先影片公司(後改為南方影片公司),與天一影片公司合拍了影片《白金龍》。在此期間向京劇紅生林樹森和陳鶴峯學習,取其所長,以豐富粵劇藝術,
1935年,被接受為倫敦《國際哲學科學藝術學會》會員,獲得M.S.P榮銜。抗日戰爭期間在廣西各地巡迴演出,直至勝利後返回香港。
1936年赴南洋,在《覺先集》裏發表了《南遊旨趣》一文。同年,被推為八和戲劇協進會理事長。該年起,覺先聲劇團又在香港演出了《貂蟬》《西施》《王昭君》《楊貴妃》(合稱《四大美人》)以及《胡不歸》等一批膾炙人口的名劇。
日本侵佔香港,薛覺先未及走避,內心十分苦悶。五月初,他逃離香港,到達湛江,立即登報聲明:前受日寇束縛滯留香港,現脱離虎口,將全力為國家服務。日寇見報大怒,即派便衣憲兵前往綁架,幸得愛國船員幫助,轉入內地,繼續以“覺先聲”名義在廣西玉林、梧州、貴縣、桂林、柳州等地演出,將所得除伙食費外,全部捐作抗戰費用。抗日戰爭勝利後,他因病寓居香港。
薛覺先 薛覺先
1947年參加龍鳳劇團到穗演出,稍後重組覺先聲劇團。
1950年,與鄧碧雲合組覺雲天劇團,到廣州演出,並當選為華南文學藝術界聯合會會員。
1952年,再組覺先聲劇團,先後到越南、新加坡演出,回港後參加馬師曾紅線女組織的真善美劇團,演出了名劇《蝴蝶夫人》《清宮恨史》。三位著名藝人的合作,寫下了粵劇革新又一頁。
1954年4月20日,先生響應黨和政府的號召,偕妻、兒遷回廣州,參加廣州工作粵劇團,先後任廣州粵劇工作團藝術委員會主任委員、中國戲劇家協會廣州分會副主席。演出過的劇目有《闖王進京》《寶玉怨婚》《盤夫》和《龜山起禍》等。除了參加演出外,還繼續積極從事改革工作。
1955年當選為全國政協第二屆委員會委員。
1956年,整理演出首本戲《姑緣嫂劫》《胡不歸》《西施》《寶玉與黛玉》《花染狀元紅》等;6月,參加中國民主同盟,被選為民盟廣州市委員會委員;10月,廣東省召開戲劇界代表大會,他當選為戲劇廣州分會理事。10月30日,在第一次理事會議上當選為副主席。當晚,在人民戲院演出《花染狀元紅》時,因腦溢血跌倒,但他仍然堅持把戲演完,後送醫院搶救不治而病逝,次日去世,終年53歲。

薛覺先個人生活

薛覺先 薛覺先
薛覺先出身於粵劇世家,十兄弟中排行第五,二姊薛覺芳,三姊薛覺非及九弟薛覺明三人,也先後作了粵劇演員。

薛覺先家庭

薛覺先一生有過兩段婚姻,他的第一任妻子是名伶唐雪卿(原名唐雪鄉),後來唐雪卿病逝,薛覺先在穗續娶護士張德頤。粵劇編劇家唐滌生也曾是他的小舅子和妹夫。

薛覺先綽號

由於薛覺先在家中排行第五,故人稱“薛五哥” 或“薛老揸”。

薛覺先主要作品

他的首本戲有《胡不歸》《范蠡獻西施》《寶玉哭晴雯》《姑緣嫂劫》《梅知府》《王昭君》《寶玉怨婚》《闖王進京》《龜山起禍》《花染狀元紅》等。擅演的劇目有《梅知府》《姑緣嫂劫》《王昭君》《范蠡訪西施》《胡不歸》《寶玉哭靈》《闖王進京》《龜山起禍》和時裝戲《白金龍》等。

薛覺先藝術特色

粵劇
薛覺先 薛覺先
重要的是他對粵劇藝術的全面革新。腔調方面,借鑑京劇婉轉和諧的唱腔,吸收江浙劇小曲和時代流行曲輕快流暢的長處,創造出一種字正腔圓,韻味濃郁,節奏感強,善於表達情意的"薛腔";樂器方面,他在“五架頭”中式樂器中,加進了小提琴、吐林必、瑟士風、吉他的西洋樂器及京劇鑼鼓,組成"中西合璧"的音響,使音色豐富、厚實;表演方面,他融合了京劇的武功、身段、舞蹈的技藝,開創了"北派"的開打場面。
薛的戲路寬廣,早年學醜,能文能武,生、旦、醜、淨、未諸行當行行皆演,噹噹皆精,他的表演風格温文爾雅,動作灑脱洗煉,細膩多姿,善於深入人物的思想感情,扮演風流儒雅、瀟灑俊逸的小生最負盛譽,又能反串旦角。演出的劇目,唱詞比較注重文采,循字取腔,深情婉轉,唱腔重視因人而異,善於表達內心感情,韻味濃郁,行腔乾淨得體,善於突破曲調中板眼、句格的習俗唱法而創新腔,使人感到既風流瀟灑而又高雅莊重。特別是二王聲腔,唱得飄逸超脱。因此自成一家,獨樹一幟,成為著名的"薛派"藝術,故在粵劇戲行裏有“萬能泰斗”美稱,過去一段長時期裏,粵劇文武生、小生行當,都以薛派為典範。粵劇《胡不歸》是薛覺先主演的首本戲,歷演不衰,享譽藝壇三、四十年之久,實力罕見,此劇從內容,曲詞道白和唱腔音樂上盡力塑造性格化的人物形象。使之深入人心、歷久難忘。這個作品,是薛覺先藝術成熟期的成功之代表作。他對粵劇的服裝、化妝、佈景及伴奏樂器均有研究,更率先引進小提琴等西樂,更對淨化舞台,改革劇場陋習等作出貢獻。
京劇
他的京劇表演搏得行家的讚許。以文武生見長,又能反串女角,兼演紅生,但以扮演風流儒雅、瀟灑俊逸的小生最享盛譽。人稱“萬能者倌”。以梆簧曲調為主,吸收地方小曲之長,他善於吸收京劇、電影等藝術的長處,借鑑其他藝術品種的服裝、化妝、佈景和音樂伴奏。他做功乾淨灑脱,唱腔精練優美,善於運用旋律和節奏的變化表達人物感情,善於突破曲調原來的板眼、句格而創作新腔,藝術自成一家,人稱“薛派”。薛覺先主張“合南北劇為一家,綜中西劇為全體”。

薛覺先人物評價

薛覺先被譽為“萬能泰斗”,他技藝全面,戲路寬廣,早年學醜,後以文武生成名,又能反串旦角。薛覺先還是第一位拍攝電影的粵劇演員。薛覺先一生致力於粵劇藝術的改革創新。他提出“合南北劇為一家,綜中西劇為全體”的主張,吸收京劇、話劇、電影等藝術的長處,對豐富粵劇藝術做出了巨大貢獻。(《廣州日報》評 [1] 

薛覺先後世紀念

1986年,粵港澳三地的粵劇界舉行了“薛覺先逝世三十週年”紀念活動 [4] 
2010年5月23日,粵港澳三地百名粵劇名家齊聚龍江,參與“粵劇泰斗”薛覺先系列紀念活動,共同緬懷薛覺先 [2] 
2014年11月25日至27日,由廣東粵劇促進會、廣東省戲劇家協會廣東省繁榮粵劇基金會廣州市振興粵劇基金會順德區文化體育局聯合主辦,廣東粵劇院承辦的“粵劇宗師薛覺先先生誕辰110週年紀念活動”在廣東廣州和順德舉行 [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