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薛姓

(中國姓氏之一)

鎖定
薛姓,是中國一種姓氏。始祖奚仲,因分封在薛國而得姓,以封邑名為氏,得姓始祖為黃帝之子禺陽第十二世孫奚仲,後人有以國名為氏。 [35] 
先秦時期,薛姓主要活動於江蘇、山東、安徽、河南、河北地區。秦漢時,薛姓已向南北擴散,北抵山西,西至四川,東臨東海,南面長江。三國兩晉時,薛姓渡過長江南下,入江西,進浙江,西北直到甘肅天水。唐朝初固始人陳政陳元光父子率薛姓經江西入福建,以及唐末固始人王審知入閩,薛姓隨以河南人羣為主體的二次南下移民進入了福建,進而移民廣東。清初,薛姓進入了台灣。 [42]  根據2006年數據,薛姓的人口已近310萬,是全國第七十六位姓氏,大約佔全國人口的0.25%。 [43]  根據2020年全國姓名報告,薛姓排名77。 [43] 
中文名
外文名
Xue
得姓方式
以地為姓
得姓始祖
奚仲 [34] 
主要郡望
河東郡、新蔡郡、沛郡、高平郡 [49] 
主要堂號
忠諫堂等 [54] 
著名人物
薛仁貴、薛丁山等
百家姓
第68位 [49] 
分    封
薛國

薛姓歷史發展

薛姓姓氏起源

薛
出自任姓,為黃帝之子禺陽第十二世孫奚仲之後,以國名為氏。相傳黃帝有二十五個兒子,分別得十二個姓,其中一支叫禺陽的,被封於任地(約今山東省濟寧),得任姓。據《新唐書·宰相世系表》和《通志·氏族略》等所載,黃帝之子禺陽封於任,其十二世孫奚仲為夏車正,禹封其於薛國(今山東藤州) [35]  ,後世子孫以國為氏。曾一度遷邳(今山東省微山西北)。奚仲十二世孫仲虺,在商湯時任左相,復居薛。其裔孫成,徙國於摯,更號摯國。商末,周伯季歷娶摯國之女太任為妻,生姬昌,即周文王。周武王滅商後,又封成的後裔為薛侯。春秋後期,薛國再次遷到下邳(今江蘇省邳縣西南)。薛國曆夏、商、週三朝,共六十四世,至戰國時為齊國所滅,公子登到楚國為官,因以國名為氏。 [2]  [3-4]  [35]  [49]  [50]  [51] 
出自媯姓,為虞舜後裔孟嘗君(田文)之後,以封邑名為氏。據《吳錄》所載,孟嘗君是著名的“戰國四公子”之一,其父齊相田嬰被齊緡王封於薛(即任姓薛國舊地),田嬰死後,田文襲封,仍以薛為食邑。至秦滅六國,失封,子孫分散。西漢初,田文之孫田國、田陵到竹邑(今安徽省宿縣北)居住,以封邑命氏,遂為薛氏。 [5-6]  [49]  [50]  [52] 
  • 源於冒姓
出自唐朝武則天時期馮氏後裔馮小寶,屬於帝王賜改姓為氏。唐朝時期,有一著名的人,叫作薛懷義。薛懷義,原名馮小寶,自稱周文王後世子孫,鄠人(今陝西户縣),闖蕩江湖,在同官縣(今陝西銅川)販賣藥材,練就了健壯的身體,粗獷中不失數分英俊。馮小寶發跡後,其兄弟子侄乃至姻親裔孫紛紛冒姓薛氏,以崇其位,此後沿襲不改。 [35]  [50]  [53] 
  • 少數民族
①源於匈奴族,出自漢朝時期匈奴民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匈奴是中國古代北方遊牧部族,又稱胡。戰國時匈奴開始與中原各政權接觸,其後長期影響中原各地,直至南北朝後期,匈奴之名逐漸消失。通過戰爭、和親和關市,匈奴在很多方面接受了漢文化的影響。關於匈奴薛氏來源,因史料不詳,今已無從查考。僅在史籍《魏書·裴慶孫傳》中記載。 [7]  吐京,在今山西石樓西北部十五公里處。匈奴最先活動於今蒙古高原一帶,東漢時期因內訌分成南北二部,南匈奴後來南下附漢,並幾經輾轉最後定居於今山西離石一帶。由於長期與漢族人雜居生活,交往密切,南匈奴各部逐漸放棄原來的遊牧生活轉而農耕定居,出現漢化趨勢,至魏晉時,甚至紛紛改用漢姓,匈奴民族薛氏也形成於這一時期,後逐漸漢化。 [8]  [50]  [53] 
②源於鮮卑族,出自南北朝時期鮮卑拓拔部叱幹氏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 [9]  叱幹氏源於鮮卑拓拔部叱幹氏族,亦稱薛幹氏。至北魏孝文帝拓跋宏,為進一步強化統治,鞏固政權,爭取中原漢族地主支持,增進胡漢融合,北魏孝文帝決定順應形勢,推行一系列的漢化改革,在這場聲勢浩大的改姓浪潮中,叱幹部遂改為薛,成為薛氏成員之一。 [10]  [49]  [50]  [53] 
③源於突厥族,出自唐朝時期突厥薛延陀部,屬於漢化改姓為氏。薛延陀國,是隋、唐時期北方遊牧民族鐵勒部的一支,由薛部與延陀部聯合組成。據傳,薛部先祖本是漢族人,後來流落到漠北一帶並在此蕃息發展不斷壯大起來,成為當地的一個遊牧部落。為了表示不忘先祖,他們便以“薛”為部落名稱。以後薛部在與鄰近的延陀部戰爭中獲勝並其部而有其眾,兩部遂合二為一,稱薛延陀。薛延陀國滅亡後,部眾四散流徙,或南下附唐,或並於他族,其中一部分人“以族為氏”,而改姓了漢族的薛氏,分佈於營州至平州一線(今遼寧朝陽至河北盧龍)。在薛延陀部故居地(今蒙古國西北部杭愛山脈),至今仍有許多薛氏族人生息繁衍,他們都是古薛延陀部的突厥族人後裔。唐朝時期的營州、平州,均屬於漢、晉、北魏時期的古遼西郡,這就是南宋著名學者鄭樵在《通志》中所稱的“遼西薛氏”之源。 [11]  [53] 
④源於蒙古族,出自元、明時期蒙古諸部,屬於以部落名稱漢化為氏。
(1)元末明初,忽必烈的一些嫡系後裔子孫內附於明王朝,以元朝開國皇帝的蒙古稱號“大蒙古國薛禪汗”為漢姓,稱薛氏,世代相傳至今。 [35] 
(2)據史籍《明史》中的記載:明朝初期,明太祖朱元璋賜蒙古貴族託果齊姓薛名台,安置駐紮於平州新昌一帶;又賜瓦剌部首領託歡姓薛名斌,為原駐地甘肅土司。內附的蒙古族瓦剌部族人因酋長獲帝王賜姓,有許多部族人等一時均隨之改漢姓為薛氏,世代相傳至今。 [50] 
(3)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蒙古八旗姓》記載,蒙古族蘇尼特氏,亦稱薛尼特氏、雪尼特氏,源出元朝時期蒙古薛尼特部,是成吉思汗第六世祖海都幼子抄真斡兒帖該之第四子薛尼特所組建的氏族,世居巴顏鄂隆(今內蒙古錫林郭勒西烏珠穆沁旗)。後有滿族引為姓氏者,滿語為Sunit Hala,後多冠漢姓為薛氏、蘇氏等。 [6]  [35] 
⑤源於其他少數民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今朝鮮族、土家族等少數民族中,均有薛氏族人分佈,其來源大多是在漢、魏、晉、南北朝、唐、宋、元、明、清諸朝中央政府實施的羈糜政策及推行的改土歸流運動中,流改為漢姓薛氏,世代相傳至今。 [35]  [50] 

薛姓得姓始祖

奚仲 奚仲
奚仲。薛姓出自黃帝的任姓, [2]  黃帝共有二十五子,分別得十二個姓,其中有一子名禺陽,因被封在任(今山東濟寧市)而得任姓。任姓傳到十二世孫奚仲,奚仲在夏禹時任車正,為車的創造者,居住在薛,稱為薛侯。其後人祖已的七世孫曰成,舉國遷於摯,改號為摯國。商末時,周伯季歷娶摯國女大任為妻,生子姬昌,就是後來的周文王。到武王克商,復封為薛侯。春秋時,齊桓公稱霸諸侯,惟有薛侯不從,被黜為伯爵。春秋後期,薛公子登在楚國做官,薛人遷往下邳(今江蘇邳州),楚懷王賜沛地為其食邑。薛國曆夏、商、週三代,凡六十四世,戰國時亡國,其後子孫以國為氏,稱薛姓。他們尊奚仲為薛姓的得姓始祖。 [12] 

薛姓遷徙分佈

  • 春秋戰國時期
春秋時有薛邦,兗州人,孔子弟子。戰國至秦,散佈於中原各地的薛氏就已活躍在中國歷史舞台上。戰國末期任姓薛氏裔孫薛倪為楚令尹。戰國時趙國(建都今河北邯鄲)有處士薛公,為寓居趙國的魏公子信陵君之友。泰國大舉攻魏,魏王派人請信陵君回國統兵御秦,信陵君因與魏王有矛盾,不肯應命。經薛公苦心勸説,信陵君無忌才從趙返魏,帶兵遣將擊破秦軍,解救魏國。宋國(今河南商丘)有高士薛居洲,居於當時中華文明的中心,主張長幼尊庫皆應有序,被時人奉為道德楷模;秦國(今陝西)有薛炬,相傳他劍術精湛,為一代宗師。戰國時薛氏已播遷於今湖北、湖南、江蘇、河南、河北省境內。 [44] 
  • 秦、漢時期
薛氏自春秋戰國得姓以後,就得到了長足的發展。山東是薛氏的發源地,地處中原東部,薛氏人由山東向周邊地區擴散,活動地域大致在趙、宋、楚、齊、秦諸國所地,相當於今湖北、湖南、江蘇、河南、河北、陝西、山東的部分地區。
秦及兩漢,薛氏經過長期的繁衍發展,人口大為增加,一些人因仕宦等原因而分居於各地,使薛氏的分佈地域得以擴大。這一時期,黃淮流域下游仍是薛氏族人重要的居住地,但當時國家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位於黃河中下游,越來越多的薛氏人,或為官,或經商而遷至中原腹地,尤以今河南省境內為甚,為薛氏的河南郡望形成奠定了基礎。
薛姓圖騰 薛姓圖騰
西漢末年,外戚王莽篡位改制,但改革並沒有從根本上解決西漢末期的政治危機,反而使社會經濟日益惡化,階級矛盾日益尖鋭,終於爆發了綠林赤眉起義,後來變成各種軍閥勢力的混戰。這一時期,一部分薛氏為避戰亂,自黃淮流域南遷至長江流域。東漢末年,天下大亂,軍閥混戰,中原烽煙再起,一支薛氏人在首領薛永的帶領下追隨蜀先主劉備進入四川,薛永父子為蜀漢重臣,薛氏人亦在蜀地紮下根來,蓬勃發展,世號蜀薛。
秦漢四百多年的歷史時期,薛氏名人頻出。楚漢相爭之時,項羽部下有薛公,驍勇善戰。劉邦手下有將軍薛歐,追隨漢王,功成名就。西漢建立後,漢高祖封薛歐為廣平敬侯,在漢高祖所封的漢初十八位侯爵中名列第十五位,食邑四千五百户。漢高祖五年任典客,掌管祭祀、外交。兒子薛山為靖侯,孫子薛澤繼封為平棘侯,曾孫薛穰為平棘節侯,玄孫薛去病在漢宣帝時任大夫。漢元帝時御史大夫薛廣德,不記榮辱,正直敢言。西漢末年,齊人薛方,字子容,時值外戚王莽把持朝政大權,陰謀篡奪漢室江山,他一方面排斥異己,殘酷打擊忠於漢室、不歸附他的大臣,另一方面,他又採取籠絡人心的伎倆,封官許願,加官進爵,還邀請當時通曉禮儀、博古知今的清明方正之士到朝為官。薛方也是其中被徵之一,但薛方看破王莽虛假偽善的面目,拒絕了王莽的一再徵請,居家講經授文,寫詩作賦,保全了自己的清白聲譽。東漢政權建立後,世祖劉秀久聞薛方清高正直,徵用之,薛方欣然受命,可惜途中病逝世。王莽時還有博士薛順。西漢末年,洛陽有富商薛子仲。洛陽是西漢東都,地處中原,物產豐饒,人員輻輳,交通便捷,自先秦即為水陸商業中心,薛子仲依靠洛陽優越的經商條件,穿梭往來於全國各地,擁有家財萬貫,富甲全國。王莽見其致富有方,甚至邀請他去商討解決國家的財政問題。西漢時平陵人薛恭,以孝舉為縣令,是為關中薛氏。
東漢末年,政治日趨腐朽,皇帝幼弱無知,外戚宦官擅權專制,階級矛盾尖鋭,社會動盪不安,不堪重壓的農民奮起反抗,爆發了波瀾壯闊的黃巾軍大起義,東漢中央集權勢力大大削弱,而州郡官吏和地方豪強卻乘機發展割據勢力。—時羣雄並起,天下大亂。中原逐鹿,生靈塗炭,兵荒馬亂之中,人民流離失所,避難他鄉,紛紛向江南和巴蜀流徙。
傳説在龐大的逃難人羣中,有一支薛氏人隨劉備進入蜀地,這支薛氏族人的首領叫薛永。薛永的父親薛蘭是西漢御史大夫薛廣德的十世孫,曾任兗州別駕,後被曹操所殺。父親慘逝世後,薛永遂轉而投奔當時佔據徐州一帶的劉備。劉備旋即敗於呂布、曹操,幾經輾轉,被迫到荊州牧劉表手下謀事。漢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大軍南下,據有荊襄九郡之地,劉備於湖北當陽再次敗於曹軍,最後只得聯合江東孫權,在赤壁大敗曹軍,取得赤壁之戰的勝利,復奪得荊州大部,才算有了落腳之地。面對曹操和孫權兩大軍事集團的壓力,劉備惟有向西發展以求自保。在211—214年間,劉備終於打敗了益州牧劉璋,據有西川之地,為以後蜀國建立奠定了基礎。而在此過程中,薛永恪盡職守,忠心佑主,始終追隨於劉備左右,南征北戰,立下了卓越功勳。大批薛氏族人也隨着薛永往返遷徙,逐漸進入巴蜀。從此,在蠻夷居多的西南部蜀地有了薛氏的蹤跡,並很快發展為蜀地大姓,世號蜀薛。河東薛氏家族由蜀薛演變而來,在當時極重正統的北朝,備受歧視。因此薛氏同當時許多的大族一樣,編造身世,企圖成為漢代兗州大族薛氏的後裔。 [61] 
儘管史書對此語焉不詳,但由蜀漢王朝建立後,薛永升受劉備蜀郡太守、其子薛齊官拜巴郡太守的情況來看,他們父子能同時掌管號為蜀地大郡、朝廷屏翼的巴、蜀重郡,説明他們不僅居功至偉,而且足可擔當禦敵戍邊的重責。蜀地不少人因感念其惠,遂以薛為姓。大概也因此原因,薛氏在川北各地影響深遠,並留下了不少與薛氏有關的地名。直至隋唐之際,屬於劍南道的維州仍有薛城縣的記載,入宋後方改名為保寧。據專家考證,這可能就是薛氏一族舊日的聚居地。263年曹魏發兵滅蜀,當時薛氏投降的竟達五千户之多,勢力之大,亦可窺知薛氏在蜀漢時期佔據相當重要的政治地位。
陳寅恪、唐長孺、週一良等諸多學者都通過研究認為,這種傳統文獻,並不可信,河東薛氏,也就是“蜀薛”的祖先,很可能是四川當地的少數民族。 [56]  河東薛氏,是魏晉南北朝時期的一支著名的世家大族,也是一支頗有特色的大族。雖然魏晉、隋唐時期的各種姓氏書和《新唐書·宰相世系表》都把薛氏的家族淵源追溯到兩漢以來的高門——兗州薛氏。但實際上河東薛氏原先不過是蜀中的一支具有濃厚少數民族風習的豪酋。在蜀漢滅亡之後,才由蜀中遷徙到了河東地區。 [58] 
蜀漢滅亡後,為了徹底斷絕劉氏宗族恢復故國的企圖,曹魏決定採取移民空地的政策,大舉將蜀地百姓內遷中原各地。這時,薛齊雖然降魏,受封為光祿大夫,然而也在遷徙之列,隨同薛氏宗族一道遷至河東郡汾陰居住。儘管這些薛氏族人原本大多不是蜀人,由於薛永勤政愛民,深得當地蜀人擁戴,因他們遷自蜀地,所以世人共謂之“蜀薛”。成為後來河東望族薛氏的先祖之一。 [44] 
  • 魏、晉、南北朝時期
魏晉南北朝時期,薛氏呈現出全面發展的勢頭,薛氏族人已遍及北方的黃淮流域,很大一部分集中於今山西、河南、山東、安徽北部等地,並形成了薛氏的主要繁衍中心。
在三國時期魏、蜀、吳三個政權裏,就有薛氏人任職。魏國有天水人薛夏,魏文帝時官至秘書丞,曹操對他頗為器重。常與之談古論今,並尊稱他為“薛君”。薛靈芸,為魏文帝宮中美人,對裁剪針工有獨到之處,能在沒有燈光的房間裏,很快地裁製衣服,宮中稱之為“針神”。蜀國薛氏宗族領袖薛齊為巴、蜀二郡太守。竹邑人薛綜至孫子薛兼三代任太子少傅,“由綜至兼,世傳東宮,談者美之。”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河東薛氏在魏晉時期形成,並逐漸發展成當地的名門望族。河東薛氏並非世居河東的土著,而是由蜀遷來的少數民族的一支,形成於三國時期。蜀滅亡後,薛氏舉宗五千户徙於河東汾陰,並以汾河以南、黃河以東為大本營。 [60] 
河東薛氏是蜀漢滅亡後從蜀地內遷至河東的一支少數族豪強家族。 [57]  魏晉南北朝時期,門閥制度盛行,無論漢族政權,或是少數民族政權,要建立和鞏固自己的統治,都必須依靠當時的名門望族,於是他們紛紛拉攏、吸收中原望族參加到自己的政權裏。河東薛氏,作為關東著姓,也是各個政權積極爭取籠絡的對象,作為統治集團的中堅力量,薛氏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到南北朝時,薛氏在各方面則大放異彩。河東汾陰人薛安都是南朝宋著名將領,歸附北魏後被封為鎮南大將軍、徐州刺’史,並賜爵河東公。其子薛淵為南朝齊重要軍事將領。薛安都侄子薛深任南朝宋驃騎將軍,薛真度歷任荊州、豫州、揚州刺史,又授金紫光祿大夫,加散騎常侍,能撫卹百姓,深得北魏宣武帝的信任。後來落籍在河南洛陽的代北薛豹子,本是鮮卑族叱幹氏,在魏孝文帝的漢化改革中改姓薛,於北魏任徐州刺史,剛正不阿,“在州甚多惠政”,深受百姓愛戴。其子薛椒,風度翩翩,遵禮行教,舉止得當,拜七兵尚書。太原人薛提,北魏初年因有政績,遷晉兵將軍、冀州刺史,封太原公。河東汾陰人薛強原為後秦右光祿大夫、七兵尚書,封馮翊公,其子薛辯為北魏平西將軍、東雍州刺史,賜爵汾陰侯。薛辯子薛謹為北魏河東太守,襲爵汾陽侯。薛辯長子初古拔,因功任鎮西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進爵河東公。學者薛憕,曾為北魏徵虜將軍、中散大夫,西魏時進爵為伯,升任中書侍郎、安東將軍。汾陰人薛實,西魏時領著作佐郎,修國史,遷中書令,北周時因功進爵為侯,任驃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等等不一而足。 [45] 
一些在北朝任職的薛氏人,在隨後的隋唐時期繼續擔任官職。北周司金大夫、文城郡公薛胄在隋文帝時任兗州刺史。義興(治所在今江蘇宜興)薛士通為隋膺揚郎將,唐初歸降,授東武州刺史、平輔公,後改任泉州刺史。長期主持中樞的河東汾陰人薛道衡,深受隋文帝器重,道衡的兄弟、五個兒子及族叔、堂侄等多在朝廷任職,且委以重任。隋朝河東汾陰薛氏因薛道衡家族而發跡,成為聞名全國的望族。
西晉末年出現永嘉之亂,大批中原士族隨晉室南渡,河東人薛推遷至江南,傳至薛賀,於南朝梁天監年間徙居福建晉安。 [45] 
  • 隋、唐時期
隋唐時薛氏除在黃淮流域中下游繼續發展外,更稱盛於中國西北部部。南北朝時,薛氏族人主要沿自東向西北部的路線傳播,三國時魏有天水人(今甘肅天水)薛夏,説明此時已有薛氏人居住在今甘肅省。至隋唐時,甘肅省薛氏已形成壯大之勢,金城(今甘肅蘭州)薛舉家財萬貫,隋朝末年曾起兵反隋,後一度稱帝。
及至唐朝,薛氏家族達到了空前繁榮。薛氏郡望已全部形成。唐朝的政治中心在長安(今陝西西安),因為有薛氏人多在朝中為官,因此,大量的薛氏族人遷居關中,今陝西關中地區成為薛氏一個重要繁衍地,從而躋身關中望族。武則天女兒太平公主嫁給源於河東薛氏家族的薛紹,既是恩寵,也是唐王朝對薛氏家族的拉攏。
唐末,河南薛氏又有隨王潮、王審知入閩者。 [45] 
  • 宋、元、明、清時期
五代時期有薛懷讓,其先世為戎人,説明他是由少數民族加入薛氏的。他自幼勇敢,在後唐莊宗時任軍職,唐明宗時任神武廂都校、州刺史。後晉時歷任宿州團練使。後漢時安國軍節度使,後移鎮同州。後周時加同平章事銜,任左屯衞上將軍、左武衞上將軍。
宋朝建立後,國家重新統一,人民又得以過上較為安定平穩的生活。這一時期,薛氏散居於全國各地,發展相對穩定,其中北宋初年薛居正家族比較顯赫。
明清時期,薛氏規模日盛,族人已遍及大江南北,尤其向南遷徙的進度更快、規模更龐大了。自南宋開始,福建薛氏又分衍出廣東海陽、五華、興寧、梅州等支派。元朝有薛信,由寧化轉徙粵之平遠,其後復由平遠轉徙程鄉(今福建程鄉)。作為一個歷史悠久、有着輝煌事蹟的家族,這一時期的薛氏人不遜先輩,以多姿多彩的形象活躍在歷史的舞台上。
自南宋開始,福建薛氏又分衍出廣東海陽,五華,興寧,梅州等支派。
從清康熙時始,閩、粵薛氏陸續有遷入者,此後有的又遠播海外。 [46] 
  • 遷入台灣
自明清起,於東南部沿海的薛氏已零星遷入台灣。清康熙年間,派兵攻滅台灣鄭氏政權,隨即在台駐軍,設置府縣。當時台灣地廣人稀,土地肥沃,對於地窄人稠的閩粵居民很有吸引力,於是陸續有人從閩、粵兩地入台墾殖,其中也有薛氏人士。大約在1710年前後,有一個入墾打獵東堡的人,名叫薛大;另有一位粵籍人薛昌貴,定居於淡水。乾隆年間又有薛君隆從廣東到桃園的大桃村開墾,廣東的薛華梅到台中縣的東勢鎮定居。近代以來,特別是1895年中日《馬關條約》後,大陸與台灣的聯繫一度中斷達五十年之久,直到1945年8月日本投降後,台灣方才回到祖國的懷抱。其間薛氏極少有移居台灣者。1949年國民黨政權退居台灣後,黨、政、軍、科、教、文各界有大批人員自大陸遷台,其中就有為數不少的薛氏人,如國民黨高級將領薛嶽、資深報人薛心熔等。 [47] 
  • 遷徙海外
薛氏人在清朝遷往台灣的同時,也開始有人涉洋過海,向東南部亞等地遷徙,成為當地華僑。進入近代,由於世界奴隸制的廢除,歐美各國及其殖民地急需大量廉價勞動力,而此時清政府也由於政局不穩,世事多變,且急需外匯彌補鉅額貿易赤字。如清光緒十年(1886年)兩廣總督張之洞上奏稱,每年需要總數二千萬銀元(合一千四百萬兩白銀)的僑匯,已相當於光緒後期每年關税收入的65%,所以不但解除清初的禁海令,同時大力鼓勵華人出洋勞務。這樣又極大刺激了中國向海外移民的熱情,進一步壯大了華僑的隊伍。據不完全統計,到光緒末年,全球華僑及華裔已達四百多萬人,其中就包括大量的薛氏族人。
如今,薛氏族人已廣佈全國,其分佈以江蘇、山西、陝西、河北、福建等省為多,這幾個地區的薛氏佔到全國漢族薛氏人口的63%。薛氏是當今中國姓氏排行第四十八位的大姓,人口約六百七十二萬餘,佔全國人口的0.42%。 [13]  [47] 
2022年1月24日,公安部户政管理研究中心發佈2021年全國姓名報告。根據報告,薛姓人口分佈最多的省份是河南。 [55] 

薛姓傳統文化

薛姓郡望堂號

  • 郡望
薛姓的郡望主要有河東郡、新蔡郡、沛郡、高平郡等。 [14] 
河東郡:秦初(公元前221年)置郡,治所在安邑縣(今山西夏縣西北)。此之薛氏,其開基始祖為魏時光祿大夫薛齊。 [54] 
新蔡郡:晉時置郡。治所在今河南新蔡縣。
沛郡:漢高帝置郡,治所在今安徽濉溪縣西北。東漢改為國。
高平郡:因泰始元年(205年)改山陽郡置郡,治所在昌邑(今山東鉅野南)。南朝宋移治高平(今微山縣西北),北齊移治任城(今濟寧市),隋開皇初廢。 [13] 
廉水郡:沒有郡望出處。據《中國曆代人名大辭典》記載:“薛令之,唐福建長溪人。字珍君。中宗神龍進士。肅宗為太子時,以左補闕兼侍讀,積歲不遷,乃棄官徒步歸鄉里。及肅宗即位,以舊恩召之,已卒。遂名其鄉為廉村(廉村原名石蟲淳,位於今福安市區西南15公里的廉溪中游西岸),水曰廉溪”(見2542頁)。蒼南薛姓大多從長溪入遷定居。為紀念薛令之,因之自起郡名為廉水郡,應改為廉水堂較妥。 [34] 
  • 堂號
薛姓以河東、新蔡、沛國、高平、忠諫等為其堂號。
三鳳堂:據《中國曆代人名大辭典》記載:“唐初,薛元敬,唐蒲州汾陰人。少以文學與叔父薛收及薛收族兄薛德音齊名,世稱河東三鳳。高祖武德中為天策府參軍兼直記室。李世民為皇太子,元敬為太子舍人,掌管文翰,號為稱職。”薛姓後人遂以“三鳳”為堂號,紀念這段不平凡的歷史,因之三鳳堂系薛姓流傳最廣、影響最深遠的堂號。
薛氏宗祠 薛氏宗祠
追遠堂:紀念薛氏入閩一世祖——賀公。因此,薛家橋薛氏宗祠以“追遠堂”為堂號。薛賀,於南朝梁天監間(502—519)在梁武帝政權中封有“光祿大夫”之銜,那時,梁武帝不時對外征戰,社會很不安定。為避戰亂,賀公離開梁都城建康(今南京),攜帶家室入閩,來到長溪縣西北的鄉村——石磯津(福安廉村舊名)。入閩的薛賀雖然失去了官銜、俸祿,但在八閩之地的石磯津,一派寧靜和平,賀公帶領家族子弟在此安居樂業,成為入閩一世祖。
忠諫堂:西漢宣帝時,薛廣德官御史大夫,敢於直諫。到了元帝,要造樓船供自己玩樂,他脱帽子諫阻,如果元帝不聽,他打算光着頭向皇帝車輪上碰。結果使元帝採納了他的建議。因此,薛姓後人為紀念薛廣德敢於向皇帝諫諍,以“忠諫”為堂號,即忠諫堂。 [14]  [34] 

薛姓宗祠楹聯

冷塢薛氏宗祠 冷塢薛氏宗祠
福清薛氏大祠堂 福清薛氏大祠堂
  • 四言通用聯
鼎鐺重望; 竹邑名公。
——佚名撰薛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唐代良吏薛大鼎(?—654),字重臣,蒲州汾陰(今山西萬榮縣西南)人。嘗為滄州刺史,浚無棣渠通海,商賈流行,民食其利,被譽為鐺腳刺史。永徽中遷行荊大都督長史卒諡恭。
下聯典指三國吳太子少傅薛綜,字敬文,竹邑人。善辭令,擅詩賦雜論,凡數萬言。 [49] 
三鳳媲美; 五雋齊名。
——佚名撰薛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唐代汾陰人薛元敬,少年時與叔父薛收(591—629)及族兄薛德音齊名,當時號稱“河東三鳳”。武德年間官天策府記室參軍,秦王李世民為皇太子時,任他為舍人。
下聯典指東晉竹邑人薛兼,字令長,清廉樸素,器宇軒昂,少年時與紀瞻、閔鴻、顧榮、賀循齊名,號稱“五雋”。入洛陽,任比陽相,後官太子少傅,明帝時,加散騎常侍。 [49] 
仲虺世澤; 三鳳家聲。
——佚名撰薛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仲虺為黃帝時奚仲之後,商湯時為左相,奚仲居於薛,子孫以為氏。
下聯典指唐代薛元敬薛收薛德音,並稱“河東三鳳”。
大義首創; 天爵自高。
——佚名撰薛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後魏·薛孝通,平蕭寶夤,首創大義,封藍田縣子。
下聯典指後魏·薛聰太,為治書侍御史,文帝欲進其位,聰太固辭。文帝曰:“卿天爵自高,非人爵所能榮也。”
  • 五言通用聯
翔河東之鳳; 尊關西之師。
——佚名撰薛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唐代天策府記室參軍薛收,字伯褒,河東汾陰人。十二歲能寫文章,與兩個侄子薛德音、薛元敬並稱“河東三鳳”。歷官秦王府主簿、天策府記室參軍,隨秦王李世民平定劉黑闥有功,封汾陽縣男。曾上書諫阻秦王攻獵。武德中卒。年三十三歲。王哭之慟。
下聯典指隋代名官薛道衡,字玄卿,薛收的父親,河東汾陰人。先後在北齊、北周做官。入隋,官至司隸大夫,司台灣省。後被煬帝殺害。其詩詞不達意藻華豔,少數邊塞詩較為雄健。專精好學,素著才名,有詩文集七十卷。 [49] 
三箭定天下; 一箋傳古今。
——佚名撰薛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唐代名將薛仁貴(614—683),名禮,絳州龍門人。農民出身,善騎射。太宗時,應募一從軍,屢立戰功,升為右領軍中郎將。後又率軍大敗九姓突劂於天山,軍中有“將軍三箭定天下”的讚歌。後參與進攻高麗的戰爭,留任右威衞大將軍兼安東都護,封平陽郡公。
下聯典指唐代女詩人薛濤,字洪度,長安(今陝西省西安)人。父薛鄭官蜀早亡,母孀居貧困,遂淪為歌妓。善歌舞,工詩詞,名士韋皋、元鎮、白居易、杜牧等,均曾與之唱和。居浣花溪,創制深紅小箋寫詩,酬獻名人,人稱薛濤箋。今其地有薛濤井,相傳乃薛濤制箋汲水處。所作情調感傷。明人輯有《薛濤詩》。
懸車宗廣德; 講學紹文清。
——薛時雨撰薛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清代杭州知府薛時雨自題聯。薛時雨(1818—1885),字慰農,又字澍生,號桑根老人,安徽全椒人。清咸豐進士,做過嘉興、嘉善知縣和杭州知府。後主講杭州崇文書院、江寧尊經書院和惜陰書院。著有《藤香館詩刪》等,楹聯多收於《藤香館小品》、《掃葉山房叢鈔》中。
黑潭千載潔; 玉泉一堆香。
——佚名撰薛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雲南昆明黑龍潭畔明代學者薛爾望祠聯。薛爾望不願稱臣於清,率妻兒七人,投黑龍潭而死。
  • 七言通用聯
六代江山縱臨洮; 一門鸑鷟起人文。
——薛時雨撰薛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清代進士薛時雨自題聯。薛時雨,字慰農,全椒人。知嘉興,有政績。參李鴻章軍幕,授杭州知府。罷官後,主講崇文書院,從遊者甚眾。
花箋名碗香千里; 雲影波光活一縷。
——佚名撰薛姓宗祠通用聯
薛濤井 薛濤井
此聯為成都市薛濤井聯。薛濤井位於望江樓公園建築羣內,“薛濤井”三字系康熙三年成都知府冀應熊手書,乾隆六十年翰林院編修周厚轅手書王建《寄蜀中薛濤校書》及己作《薛濤井》詩各一首,刻於石牌旁。望江樓公園座落在成都錦江河畔的一片茂林修竹中,面積170畝,園內岸柳石欄、 波光樓影、翠竹夾道、亭閣相映,是紀念唐代女詩人薛濤的古蹟和遊覽勝地。園內的崇麗閣、濯錦樓、吟詩樓枕江而立,五雲仙館、泉香榭、枇杷門巷、清婉室、浣箋亭等紀念性建築羣,佈局精巧,匾聯碑刻頗多。薛濤一生愛竹,為紀念薛濤,後人在園內遍種各類佳竹,薈萃了國內外150餘種竹子。人們把這幽深如海、 清趣無窮的園林,譽為“竹的公園”。
魏宮人神針妙技; 蜀秘書錦箋樂詩。
——佚名撰薛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三國魏·薛靈芸
下聯典指唐·薛濤 [49] 
  • 七言以上通用聯
理學名臣,敬軒重望; 龍門良將,仁貴英風。
——佚名撰薛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明代名人薛瑄(1389—1464)的事典。
下聯典指唐代名將薛仁貴(614—683)。
論道有靈異,文武雙全成名早; 生白具奇才,詩書並美信譽高。
——佚名撰薛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明代散曲家薛論道,定興(今屬河北)人。少年時一隻腳殘廢,八歲能文,喜談軍事,後從軍三十餘年,官至指揮僉事。
下聯典指清代醫學家、詩書畫家薛雪,字生白,號一瓢,蘇州人。以醫名。詩書畫亦精妙。嘗自題雲:“我自濡毫寫楚詞,如何人喚作蘭枝。風時雨露君看遍,一筆何嘗是畫師。”有《醫經原旨》等著述。
生意此時多,正光轉綠萍、氣催黃鳥; 詩懷何處寄,是人歸雁後、思發花前。
——佚名撰薛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薛氏宗祠聯。全聯典指隋代詩人薛道衡(540—609),字玄卿。河東汾陽(今山西省萬榮)人。歷仕北齊、北周,入隋官至司隸大夫。後為煬帝所殺。少孤,好學。北齊武平年間即有詩名。和盧思道齊名,在隋詩人中藝術成就最高。其詩雖未擺脱六朝餘風,有些作品卻剛健清新,如邊塞詩《從軍行》。代表作《昔昔鹽》描寫思婦的孤獨寂寞,其中“暗牖懸蛛網,空梁落燕泥”一聯,最為膾炙人口。小詩《人日思歸》含思委婉,也很著名。有集30卷,已佚。今存《薛司隸集》1卷。《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錄存其詩20餘首,《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錄存其文8篇。 [49] 
吾先人由西蜀來茲,啓十七世門楣,只耕讀相傳,敢遠引皇族奚仲;
予小子自古杭罷郡,承五百年堂構,欲本支勿替,常勉為善士居州。
——佚名撰薛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安徽省全椒縣復興鎮薛氏宗祠聯 [16] 

薛姓家譜文獻

家乘譜牒,即記錄氏族世系的書,簡言之即家譜,又稱族譜、宗譜、家牒、家乘、世譜,一般多指用來記載宗族世系事蹟的歷史典籍或圖表,舉凡姓氏源流、家族遷徙、人口興衰、人物掌故、風土人情都可以入譜,可以説是宗族的發展史。由於家族不同,反映在譜中的內容也各有差異。隨着時間的推移和家譜的續修、重修家譜的形制越來越完善,內容也越來越豐富,於是便相應地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家譜文化。
三鳳賦 三鳳賦
薛氏宗族雖然歷史悠久、譜系綿長,但由於歷史上的種種原因,其家族修撰家譜始於何時,今已無從考證。不過從北朝薛安都家族事蹟來看,當不晚於魏晉南北朝時期,這與當時盛行的門閥譜系之學有關。目前保存最早的薛氏族譜為唐朝姓氏史學家林寶的《元和姓纂》,該書對中唐以前姓氏族望,記載頗詳。其論得姓受氏,多源於史籍《世本》、《風俗通義》、《三輔決錄》及《姓苑》。這些書後世頗多失傳,賴《元和姓纂》之徵引,後世學者方得以瞭解姓氏梗概。北宋歐陽修等人在編撰《新唐書》時,參考了史籍《元和姓纂》,其《薛氏世系表》較為系統地記述了薛氏二大主支任姓薛氏、媯姓薛氏的源流始末。
目前存世的家譜多為修譜盛行時期的明清兩代家譜。這些家譜大多有固定的體例和格式,包括譜名、譜序、凡例、譜論、遺像、恩榮錄、先世考、族規家法、禮堂、五服圖、世系、傳記、族產、契據文約、墳塋、字輩譜、續後譜、領譜字號等內容,其中譜名、譜序、遺像、先世考、世系、傳記等都是常見的內容,也是各種家譜的中心。 [48] 
江蘇毗陵薛氏沙雍公支譜四卷,葛坡薛氏宗譜十九卷、首一卷,河東薛氏宗譜前集六卷、新集五卷,薛氏前譜案證四卷。 [32] 
地點
主要作者
版本
藏書地點
備註
山西河津薛氏族譜
(清)薛士弘撰
木刻活字印本一冊
安徽師範大學圖書館
《薛文清公全考·族譜》
江蘇常州毗陵薛氏沙雍公支譜四卷
(清)薛涵卓修
木刻活字印本
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江蘇常州毗陵薛氏南河分汝雍公支譜五卷
(清)薛熙宇續修
清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木刻活字印本六冊
中國人民大學圖書館、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美國猶他州家譜學會
附一卷
江蘇常州毗陵西蠡薛氏續修宗譜二十八卷
(清)薛禎祥等修
清宣統元年(1909年)三鳳堂木刻活字印本二十八冊
有像
江蘇常州毗陵薛氏宗譜十二卷
(民國)薛耀祿、薛克己等續修
民國三十一年(1942年)三鳳堂木刻活字印本十二冊
中國國家圖書館、哈爾濱師範大學圖書館

江蘇武進葛坡薛氏宗譜十九卷,首一卷
(民國)薛慎初、薛有輝、薛勤高等續修
民國三十八年(1949年)三鳳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八冊
南開大學圖書館 [15] 

江蘇江陰續修薛氏族譜八十六卷
(清)薛心梅總纂
清同治十年(1871年)崇禮堂木刻活字印本四十五冊
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圖書館
首一卷,附四卷,
江蘇江陰薛氏續修宗譜三十四卷,首一卷
(民國)薛文洪續修
民國十六年(1927年)倫敍堂木刻活字印本二十冊
吉林大學圖書館

江蘇無錫五牧薛氏宗譜十二卷
(民國)馮瑜
民國十八年(1929年)木刻活字印本十六冊
上海市圖書館

江蘇常州餘巷薛氏宗譜三十卷
(民國)薛德章等續修
民國三十年(1941年)鉛印本三十冊
中國國家圖書館

江蘇常州毗陵薛氏沙雍公支譜四卷
(清)薛涵纂修
清光緒十三年(1887年)木刻活字印本四冊
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浙江寧波鎮海薛氏家譜九卷
(民國)謝觀瀲纂
民國十三年(1924年)木刻活字印本四冊
上海市圖書館

浙江杭州祥符裏薛氏宗譜十八卷,首一卷,
(民國)薛崑玉等續修
民國九年(1920年)三鳳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六冊
中國國家圖書館

浙江鄞縣華橋薛氏集和堂宗譜,
(民國)薛良鶴、張暉等纂修
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冊
浙江省寧波市天一閣文物管理所

浙江鄞縣四明新莊薛氏六修宗譜六卷
(民國)胡德坊、薛福才等纂修
民國三十二年(1943年)三鳳堂木刻活字印本
浙江省寧波市天一閣文物管理所
今僅存第一—二卷
浙江海寧重修寧海市門薛氏大宗譜六卷,首一卷
(民國)黃迪重修
民國十九年(1930年)木刻活字印本
遼寧省圖書館

浙江紹興會稽薛氏族譜
(清)薛濟清修
清道光年間木刻活字印本四冊
中國國家圖書館、美國猶他州家譜學會

浙江紹興山陰松林薛氏宗譜十六卷
(清)薛培纂修
民國十五年(1926年)抄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餘慶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六冊
浙江省圖書館

浙江紹興松鱗薛氏宗譜十六卷
著者待考
民國元年(1912年)木刻活字印本十六冊
河北大學圖書館

浙江縉雲李村薛氏宗譜三卷
(民國)薛春枝總理,薛章森董事
民國三十六年(1947年)木刻活字印本
浙江省縉雲縣檔案館

安徽全椒福星薛氏家譜二卷,
(民國)薛蔭禎等纂修
民國十六年(1927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冊
吉林大學圖書館

湖南桃源薛氏家乘五卷,首一卷
(清)薛新悦纂序
清光緒十五年(1889年)曹斐文堂木刻活字印本
湖南省圖書館
今僅存卷首
湖南桃源薛氏創修族譜十一卷,首兩卷
(民國)薛國彥纂序
民國九年(1920年)陳玉樓木刻活字印本
湖南省圖書館
今僅存卷首上冊
湖南安化薛氏四修族譜
著者待考
清光緒十一年(1885年)三鳳堂木刻活字印本一冊
湖南省圖書館
今僅存第四—七卷
四川縣薛氏支譜一卷
(民國)薛大光纂修
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石印本一冊
四川省圖書館

陝西雒南雒南薛氏家譜二卷
(清)薛馥纂修
清乾隆年間木刻活字印本一冊
中國人民大學圖書館
附小輸老人年譜二卷
薛氏宗譜二十卷
(清)薛含章纂修
清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木刻活字印本二十冊
中國國家圖書

薛氏族譜
著者待考
清朝末期木刻活字印本
蘇州大學圖書館
今僅存第四十七—四十八卷、採遣
續修薛氏族譜八十六卷,首一卷
(清)薛心梅纂修
清同治十年(1871年)崇禮堂木刻活字印本四十五冊
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松鱗薛氏宗譜十六卷
(民國)佚名纂修
民國元年(1912年)木刻活字印本十六冊
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15] 

薛姓文化遺產

薛家窯黑陶:臨沂市莒南縣大店鎮薛家窯村的黑陶製作工藝有着悠久的歷史,最早可上溯至大汶口文化和龍山文化時期。村子的街頭巷尾經常飄蕩着“和把泥,捏碗碗,堯王缸,舜王盤”的童謠。千年以來,村民們伴着童謠代代燒陶,從未停火。薛家窯村能夠千年延續黑陶文化,得益於當地得天獨厚的土質。在村西約三百畝地的範圍內,有一種細膩、無沙、黏性大、柔韌性好的陶土層,非常適合燒製黑陶。 [17] 

薛姓相關景區

奚公山 奚公山
奚公山風景區(中華車祖苑):位於棗莊市行政中心北約4公里,佔地135.62公頃,東西長約1436米,南北寬約1000米。風景區內有千山頭、獅子山、繡球山和奚公山四座山頭,山谷和山腳處有可建設用緩坡山地約70公頃。奚公山風景區(中華車祖苑)原是道教、佛教勝地,曾有大小道觀廟宇72座,香客遍佈蘇魯豫皖四省接壤地區,香火甚旺。文革期間道觀廟宇全部被毀,現僅存石基。奚公山風景區(中華車祖苑)內的奚公山上有奚仲墓和奚仲造車處等文物遺址。 [36] 

薛姓姓氏圖騰

薛氏圖騰圖解:薛字左下方又作自,以師,是炎帝族呂、莒族設立司天表而成為一方國酋長的支裔,所以由扶木、呂、天竿、黃河河道為複合圖騰。 [33] 

薛姓宗族特徵

1.薛姓的故事廣為流傳,使薛姓在老百姓心中成為一個婦孺皆知的姓氏。諸如薛仁貴徵東、薛丁山徵西、薛剛反唐,乃至薛家媳婦樊梨花移山倒海的神通等等。
2.薛姓字行輩份排列有序。如遼寧錦縣薛姓一支字行為:“繼致順積美,大中其允從。”又如河南新蔡牛灣薛姓的輩份序列為:“孝靈兆慶,守善光宗,恩培世蔭,一道統風。”晚清安徽合肥一支為“家正廣賢良,文明道乃昌,克從先祖德,大其汝觀光”。 [1] 

薛姓姓氏名望

薛姓名人概述

《中國人名大辭典》收入了薛姓歷代名人235名,佔名人總數的0.52%,排在名人姓氏的並列第四十位;薛姓的著名文學家佔中國曆代文學家總數的0.66%,排在並列第三十五位;薛姓的著名醫學家佔中國曆代醫學家總數的0.38%,排在第五十四位。 [34] 
從西漢開始,薛氏歷經三國、兩晉、南北朝至唐千餘年,長盛不衰,歷代被封為王、公、侯爵的17人,縣伯、子、男爵的5人,任朝廷文官宰相的3人,各部尚書、侍郎、御史的68人;武官任大將軍的6人,任將軍的9人;地方封疆大吏中任總管、節度使的15人,任州刺吏、郡太守的83人,任州、郡副職文武官員43人。其中著名人物有後魏鎮南將軍、河東康王薛安都;隋末西秦霸王薛舉;唐初四大書畫家之一的薛稷,唐右威大將軍兼安東都護平陽郡公薛禮(又名薛仁貴),薛禮戰勝九姓突厥於天山,軍中有“將軍三箭定天山之歌”,婦孺皆知。薛禮徵東,曾路過棗莊開發區石溝營村,此村即是薛禮路過紮營之地。宋司空《五代史》監修薛居正,宋學者官至大理正的薛季宣;明醫學家薛立齋;清總理衙門大臣薛煥,清出使英法比意四國大臣薛福成,清刑部尚書薛允升;當代教育家薛迅,政治家薛子正,藝術家薛覺先等人,都是影響較大的薛姓名人。 [18] 

薛姓名門望族

1、江蘇無錫河東薛氏
薛姓家廟 薛姓家廟
在民國期間,“一門四博士”為鄉民津津樂道。薛光鄂、薛光琦、薛光釗、薛光鉞四兄弟分別畢業於英國劍橋大學、美國哈佛大學和日本早稻田大學,回國後分別出任國民政府檢察院首席檢察官、教育部次長、中央大學教授、江蘇省長公署參議。 [19] 
新中國成立後,“兩院四院士”又使這方故土流光溢彩。中國科學院院士薛暮橋薛禹羣,中國工程學院院士薛禹勝,在我國科技經濟領域作出了重大貢獻。更重要的是,這裏走出了中國兩位著名的經濟學家孫冶芳薛暮橋這對叔伯兄弟,被譽為經濟學家的搖籃。
另外還有被譽為“國手神刀”的微雕工藝美術大師薛佛影,著名國畫家秦古柳,著名醫學專家薛邦祺,女性教育家薛正;有中國消防器材的創始人薛震祥,原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所長薛禹谷等。
據初步統計,二十世紀以來禮舍走出了120位各界精英,按境內人口計算:平均每30人中就走出一位副教授以上的專家學者,因而禮舍被稱作“教授村”。 [19] 
2、山西薛氏(河東汾陰)家族
山西河東汾陰薛氏,遷自巴蜀郡守;興於北魏,盛於隋唐;五代式微,北宋再現;元明及清,仕宦接踵。天下望族,薛氏隆宗。北魏立河東郡姓,初唐列關中郡姓;盛唐為八大豪門,後裔乃皇親國戚。入相者4人:薛元超、薛稷、薛納薛貽矩;封公爵者42人;任尚書及贈尚書者28人;授侍郎者29人;任大將及節度使、總督、太守、刺史、太守者200人;地方官員600人;唐宋進士及第者數百人。僅萬榮薛氏唐宋進士47人,薛氏南祖薛推後裔薛令之是大唐福建第一位進士,開蠻閩文化之先河。其後裔遷徙温州的薛氏唐宋進士達112人。河東三鳳,永嘉學派,正是這兩支薛氏賢達名人所創造的文化輝煌。 [20]  薛氏是河東三大家族之一。但其來源眾説紛紜,可以肯定的是其非漢非虜的身份,在北朝備受歧視,因此薛氏極力隱藏自己的出身,編造家世,高攀漢代兗州大族薛氏。根據現有史料可知薛氏來自於巴蜀地區,但其屬於那支少數民族各學者依然莫衷一是。 [59] 
汾陰薛氏家族文化的形成和演化經歷了自溪仲車正文化、唐宋兩朝,榮河薛氏進士及第名單:唐朝16名——薛播、薛稷薛存誠、薛延老、薛處、薛彥輔、薛彥國、薛彥偉、薛彥雲、薛縂、薛公達、薛庶、薛蒙、薛放、薛保遜、薛韙;宋朝2名:薛映、薛南。唐朝進士中,有七兄弟進士及第者;有祖孫三世進士及第者。 [20] 

薛姓知名人物

  • 先秦兩漢
薛廣德:西漢經學家。字長卿,沛郡相(今安徽濉溪西北)人。以魯《詩》教授,彭城龔勝、武原龔舍並從之受學。宣帝時,蕭望之薦其經行,為博士,參與石渠講論。 [37] 
  • 隋唐五代
薛舉,河東汾陰(今山西省萬榮)人,隋大業三年(617年)曾與其子仁果舉兵,自稱西秦霸王,據隴西之地,率眾三十萬,不久稱帝,遷都天水。後其子繼位,兵敗降唐。 [38] 
薛稷,蒲州汾陰人,唐朝大臣、書畫家。曾官至太子太保、禮部尚書。善畫人物、鳥獸,畫鶴尤為生動,時稱一絕,他的書法與歐陽詢、虞世南、褚遂良並稱“唐初四大家”。
薛濤(770—832),字洪度,一作宏度,長安(今陝西省西安)人,唐代女詩人。
薛道衡(540—609),隋代詩人。字玄卿,河東汾陰(今山西省萬榮)人。歷仕北齊、北周。
薛收,字伯褒,蒲州汾陰人,唐朝初年大臣,隋內史侍郎道衡子。 [39] 
薛大鼎,汾陰人,唐代良吏,曾擔任滄州刺史,開通無棣渠直達大海,被譽為鐺腳刺史。永徽中升任行荊大都督長史。
薛仁貴,唐朝初年名將。 [40] 
薛仁貴 薛仁貴
薛訥,唐朝名將、左武衞大將軍薛仁貴之子。 [41] 
薛鈺,字温如,唐河中府寶鼎縣人,中唐時代名吏。
  • 宋元
薛居正(912—981),北宋史學家。字子平,浚儀(今河南省開封)人,五代後唐進士,後周時官至兵部侍郎,入宋位至司空,曾監修國史。開寶六年(973年)與盧多遜、扈蒙等撰修《舊五代史》畢,晉平章事。著有《文惠集》等。
薛紹彭:長安人,宋代書法家,工行草書,筆致精潤遒麗,頗得晉唐人法度。與米芾齊名,世稱“米薛”。 [21] 
  • 明清
薛瑄,山西省河津人,明代著名學者、理學家,官拜禮部右侍郎,兼翰林院學士,入閣參豫機要。著有《讀書錄》、《從政名言》、《薛文清集》等。 [22] 
薛淏文:明代女畫家,名薛五,又字潤娘,一作潤卿,又字素卿,號雪素、素君,吳(江蘇省蘇州)人,萬曆(1573—1619)間金陵(今江蘇省南京)名妓,生卒年不詳。著有《南遊草》詩集。 [23] 
薛雪,字生白,吳縣(今江蘇省蘇州)人,清代醫學家,其醫術與同郡葉天士齊名,各有心得,不相上下。他的主要著作有《醫經原旨》6卷等。
薛文潮,字長綱,號飛澄。清乾隆十八年(1753)九月生於福建省寧德市屏南縣雙溪村,父親開豆腐店,為人勤謹,對子女管教有方。
薛允升,清末律學家。字克猷,號雲階,陝西省西安人。清咸豐六年(1856年)進士。著有《讀例存疑》、《唐明律合編》。 [24] 
薛福成,江蘇省無錫人,清外交家、改良主義者,曾作《籌洋芻議》,主張維新變法。歷任浙江寧紹台道、湖南按察使、駐英、法、比、意四國公使。稱讚西方君主立憲,主張發展中國工商業,著有《庸全集十種》。 [25] 
薛時雨,字慰農,一字澍生,晚號桑根老農。安徽全椒人。咸豐三年(1853年)進士,晚清詞家。 [26] 
薛丙,清嘉慶年間著名棋手,手橘隱居士,上海松江人,象棋名家,幼得名家何克昌指導,棋藝超羣,著有排局《心武殘編》,並增訂童聖公原著《梅花泉》,兩書被後世視為棋界經典,解放後有註釋本出版。
薛敬之(1435—1508),明代關學重要傳人,史稱“關西夫子”。 [8] 
  • 近代以來
薛嶽,字伯陵,廣東樂昌人。中國國民黨軍軍將領。 [27] 
薛少卿(1910—1991),湖北省監利縣人。1929年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1930年轉入中國共產黨。1931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榮獲二級八一勳章、二級獨立自由勳章、二級解放勳章。 [28] 
薛克忠(1914—1988),山西省洪洞縣人。1955年被授予大校軍銜,1961年晉為少將軍銜。榮獲二級獨立自由勳章、一級解放勳章。榮獲朝鮮二級國旗勳章、朝鮮二級自由獨立勳章。1988年7月被中央軍委授予中國人民解放軍一級紅星功勳榮譽章。 [8] 
薛暮橋,上個世紀30年代,作為左翼經濟學團體“中國農村經濟研究會”的主要成員,積極探索中國農村和中國社會的發展道路。 [29] 
薛剛,江蘇徐州人,文化營銷策劃學創始人,第十二屆徐州市十大傑出青年候選人,第三屆蘇港澳青年精英論壇江蘇代表。應邀為國內多家單位做文化品牌與營銷設計、策劃,多篇辭賦刻文立石。 [30] 
薛之謙,中國內地男歌手、演員、主持人、商人、音樂製作人,1983年出生於上海市。
薛凱琪,1981年8月11日出生於中國香港,畢業於香港城市大學,中國香港女歌手、演員。

薛姓人口統計

宋朝時期,薛姓大約有38萬人,約佔全國人口的0.5%,排在第四十一位。薛姓第一大省是山西,約佔全國薛姓總人口的41%。在全國的分佈主要集中於山西、浙江,這二省薛姓大約佔全國薛姓總人口的54%。其次分佈於四川、河南、福建、山東,這四省的薛姓又集中了28%。全國的薛姓主要分佈於長江以北地區,形成了以山西的北方、浙江的東南、西部的四川為中心的三塊薛姓聚集區。
明朝時期,薛姓大約有27萬人,約佔全國人口的0.3%,排在第七十四位。宋元明600年全國人口純增長率是20%,薛姓人口不但沒有增長,反而減少了。明朝以前,薛姓的主體一直在北方,宋元明時期北方連續不斷的戰爭,使薛姓人羣受到了嚴重的打擊。明朝時期,江蘇為薛姓第一大省,約佔全國薛姓總人口的30.6%。在全國的分佈主要集中於江蘇、陝西、浙江、山西四省,大約佔全國薛姓總人口的71%。其次分佈於河北、廣東、山東,這三省的薛姓又集中了17%。宋元明期間,薛姓人口主要由北方向東南、向西遷移。全國重新形成了南方江浙、北部秦晉兩塊薛姓人口聚集地區。
根據2006年數據,當代薛姓的人口已近310萬,是全國第七十六位姓氏,大約佔全國人口的0.25%。從明朝至今600年中薛姓人口由27萬增長到近310萬,增長了11倍多,薛姓人口的增長速度等同全國人口的增長速度。在全國的分佈目前主要集中於江蘇、陝西、河南三省,大約佔全國薛姓總人口的39%。其次分佈於山西、河北、山東、安徽,這四省的薛姓又集中了27%。江蘇為薛姓第一大省,佔薛姓總人口的15%。全國形成了東南蘇皖、西北秦晉、北部豫冀三塊薛姓聚集區。在近600年期間,薛姓人口流動的程度和方向與宋元明期間有了很大的區別,由東南向華中、華北的回遷已經大於由北向東南的遷移。薛姓在長江以北地區是比較常見的姓氏之一。薛姓在人羣中分佈頻率示意圖表明:在江蘇、安徽北部、山東南部、陝寧晉豫、甘肅東部和中西部、渝鄂北部、新疆西北,薛姓佔當地人口的比例達0.45%以上,中心地區可達到1.3%以上,上述地區覆蓋面積約佔了總國土面積的18%,居住了大約51%的薛姓人羣。在甘肅中部、青海東部、內蒙古中西部和東北、河北東部、京津、山東北部、遼寧西部、吉林東部、黑龍江東部和西北、四川北帶、渝鄂皖中部、浙江北端、上海、廣西中部,薛姓一般佔當地人口的比例在0.3%一0.45%之間,其覆蓋面積約佔了總國土面積的16.7%,居住了大約21.6%的薛姓人羣。 [31] 
根據2020年全國姓名報告,薛姓排名77。 [43] 

薛姓研究考證

《元和姓纂》:"黃帝二十五子,一為任姓,裔孫奚仲居薛,至仲虺為湯左相,代為侯伯,凡六十四世,週末為楚所滅。公子登仕楚,懷王賜沛邑,為大夫,遂以國為氏。望出河南、新蔡、沛國、高平。" [54] 
《三國志》卷五三《薛綜傳》注引《吳錄》雲:"其先齊孟嘗君封於薛。秦滅六國,而失其祀,子孫分散。漢祖定天下,過齊,求孟嘗後,得其孫陵、國二人,欲復其封。陵、國兄弟相推,莫適受,乃去之竹邑,因家焉,故遂氏薛。自國至綜,世典州郡,為著姓。" [54]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