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季歷

鎖定
季歷(生卒年不詳),姬姓,名歷,尊稱公季、王季、周王季,周太王之子,周文王之父,周武王周公旦之祖父。 [13-14]  早周先公之一,商朝末年周族首領。 [10-12] 
季歷年小即顯才德,頗得古公亶父的器重。於是季歷之兄太伯、仲雍便逃奔江南,建立吳國,以便季歷立為儲君,再傳位於昌。季歷繼位後,遵循古公亶父之法,篤行仁義,諸侯歸順。同時,加強與商的政治互信,入朝商王武乙,受到賞賜。 [10] 
季歷隨後對西方戎狄展開了大規模的征伐。武乙三十五年(前1113年),季歷“伐西落鬼戎,俘十二翟王”。文丁時,又先後攻伐燕京之戎、餘無之戎。由於季歷戰功卓著,受到商王文丁的信任和封賞。文丁四年(前1109年),被任命為“牧師”,取得對西方諸侯的號令與征伐之權。周族邦日漸坐大,引起商王朝的戒懼,結果季歷被文丁囚殺。殷周矛盾進一步激化。 [10] 
別    名
季歷
‍公季
王季
周王季
所處時代
商朝
民族族羣
華夏族
出生地
周原(今陝西寶雞)
主要成就
勵精圖治,抵抗戎狄
本    名
姬歷

季歷人物生平

季歷幼年時期

季歷,本名歷,名字之前的“季”字,古代以伯、仲、叔、季來表示長幼次序,即最小。他是古公亶父第三子,母親叫太姜,周文王之父,其兄太伯(泰伯)、虞仲 [1] 
據《史記》的《周本紀》和《吳太伯世家》記載,周部落的開基之祖古公亶父覺得自己的少子季歷最為賢明,更為可貴的是,季歷的兒子姬昌有聖瑞之兆。古公亶父讚歎道:“我的後代當有成大事者,大概就是昌吧。”太伯和虞仲知道古公想立季歷,以便將來能傳位於昌,所以兩人便逃亡到了荊蠻,按當地風俗身刺花紋,剪短頭髮,而讓位給季歷。 [1-2] 

季歷繼位稱霸

殷王祖甲二十八年(約前1231年),季歷即位,他即位後稱公季,周武王滅商後追尊為王季,也稱周王季。而太伯和虞仲後來在太湖流域創建了吳國。他秉承古公遺道,治理周宗,發展農業,推行仁義,使周逐漸強盛,諸侯很多都歸順了他,商王承認季歷做西方霸主,號稱西伯 [1]  [3] 
商王武乙時,周部落和商朝建立了友好關係,又與商朝貴族任氏通婚,娶太任為妻室。積極吸收商文化,加強政治聯繫,同時他還對周圍戎狄部落大動干戈,不斷擴張軍事實力,使周部落成為商朝後期在西方的一個強大的部族。他在商王武乙的支持下,對今山西境內的戎狄部落展開了進攻。 [1] 
據古本《竹書紀年》記載:武乙時代,季歷曾“討伐西落鬼戎,俘虜了十二個翟王”。 [1] 
文丁四年(約前1108年),他又領兵先後征伐燕京之戎,餘無之戎,文丁七年(約前1104年)破始呼之戎,十一年(約前1099年)打敗了翳徒之戎,多次立下了戰功。 [4]  商王太丁(文丁)因而封季歷為商的“牧師”,即商朝西部的眾諸侯之長。 [1] 
季歷率眾擊退周圍的遊牧部落,繳獲了大量的財物,俘虜了許多俘虜,成為了顯赫的大家族,鞏固和發展了周部族在渭水中游的統治,許多諸侯前往歸順,使周成為商西部的一個強大的方國,並與摯仲氏聯姻,勢力發展到今河南西部。 [1] 

季歷遭忌被殺

周的強大引起了商的不安。商王文丁為了遏制周族勢力,以封賞為名,將季歷召喚到殷都,名義上封為“方伯”,號稱“周西伯”,實則軟禁了一段時間後將其殺害。 [1] 

季歷為政舉措

季歷政治

季歷在位期間,篤於行義,領導部落興修水利,發展農業生產。 [1] 

季歷軍事

商王武乙時期(約公元前12世紀),季歷率領周軍,進攻西落鬼戎(今陝西北部內蒙古河套地區)的戰爭。 [1] 
季歷繼承父王古公遺業,開拓疆土,國力大為增強。西落鬼戎是北方強悍的遊牧部族鬼方的一支,分徙西部,經常侵商、攻周,掠奪人畜財物。武乙三十四年,季歷先朝拜商帝武乙,得武乙賜地三十里,玉十珏、馬八匹;並娶商境內摯國任姓女為妻,得到商朝的支持。三十五年,季歷便調集大批周軍,進攻西落鬼戎,一舉擊敗西落鬼戎軍,俘獲其20個部落首領,保衞了周國的安全,確保了商朝西部的安寧。 [1] 

季歷文化

古公去世後季歷嗣位,修古公遺道,與商王朝貴族通婚,積極吸收商文化。從而促進了周部落社會經濟發展,壯大了周的力量。 [1] 

季歷外交

周羌聯盟進一步鞏固。殷商對此無可奈何,轉而採取牽制、籠絡等辦法,將事實上已成為周人家園的岐邑賜給季歷,以便利用季歷對付已與殷商惡化了關係的戎狄。 [1] 

季歷歷史評價

司馬遷《史記》:公季脩古公遺道,篤於行義,諸侯順之。 [5] 

季歷軼事典故

季歷繼承王位

季歷的妻子太妊是一位品格高尚的婦女,她和季歷一樣很討古公的歡喜。一年秋天,太妊生了個兒子,不知什麼人放了一隻鳥兒,恰巧這隻紅色的鳥兒落在了太妊屋子的窗户上,嘴裏還銜個寫滿祝賀文字的縑帛,上面寫着“平時處事以小心謹慎壓抑住疏忽怠惰,才能保證事事成功。如果疏忽怠惰壓住了小心謹慎,事情就要遭到失敗。做事情不努力爭取做好,就要前功盡棄。而小心謹慎,自強不息才能千秋萬代不出漏子。”
古公見季歷和太妊生兒子帶來了“祥瑞”,心中十分歡喜,給這個孩子起了個名字叫“昌”,這就是後來的文王姬昌。姬昌一生下來就聰明異常,而且天庭飽滿,地閣方圓,頗有偉人氣質、王者風度。因有聖瑞,周太王古公亶父對姬昌這個孫子另眼相看,寵愛有加。
太王曾傳言:“我世當有興者,其在昌乎。”按當時氏族的傳統,王位只能由嫡長子繼承。姬昌的父親季歷排行最小,無資格繼承王位,這樣姬昌也就沒有繼承周家天下的機會。古公亶父既不願違背氏族的規範,又為自己不能按心意傳位而十分苦惱,終日雙眉緊鎖,鬱鬱寡歡。他為了把王位傳給昌,想讓這個孩子的父親先繼承王位,再由昌正式當週國的君主。古公故意給三兒子取名為季歷,“歷”就是經歷的意思,表達了他想經過這一段時間的過渡以後,再把君位傳給昌的意思。
太伯和虞仲理解父親的心意,便假託為古公採藥,跑到了南嶽衡山,又從那裏跑到了遠離周原的荊蠻。在遙遠的蠻夷之地,他們斷髮文身,改從少數民族的風俗,當地的人民擁戴太伯為首領,在吳地(今江蘇無錫)修建了城邦,建立了國家,成為吳國的始袓。古公病重時,太伯和虞仲曾回來探望,季歷再三讓位於太伯,太伯堅持不受,太伯多次避讓不成,只好帶着弟弟虞處再次逃回荊蠻吳部落中。
太伯、虞處易服毀容,完全改從吳人文身斷髮的習俗。在以禮義文明白詡的周人看來,只有遭刑罰的人才斷髮文身。太伯出逃時曾傳話説:“我已到句吳,改從吳人斷髮文身之俗。我已成刑餘之人,再無資格當宗廟社稷之主了。” [6] 

季歷文丁殺季歷

古公死後,季歷繼承了君位。他對內繼續執行古公時實行的發展農業的政策,對外爭取團結各國諸侯,周族的力量漸漸發展強盛,先後打敗了西部鬼戎、始呼之戎、翳徒之戎,基本上擊退了來自西北的遊牧部落的威脅,鞏固了周人在渭水中游的統治。
那時,季歷為了爭取強大的商王朝支持,在商王武乙三十四年與商王朝改善了關係,親自到商都朝歌去覲見武乙。武乙十分高興,賞給了王季30裏的大片土地,還賞給他10雙美玉做成的大璧和8匹好馬。季歷有了商王朝的支持,開始對長期欺侮他們的戎狄進行反擊。在與商王朝恢復關係的第二年,也就是武乙三十五年,周王季歷率領軍隊征伐西落鬼戎。西落鬼戎的不少部落被周人打敗,12個部落的首領做了俘虜。季歷出師告捷,不僅一洗多年受戎狄欺侮之恥,而且獲得了大片土地和大批奴隸,使國力得到了加強。
文丁繼位之後,因為要把主要精力用於對付神職人員,所以對於西方的周部落,繼續沿襲武乙時期的懷柔政策。周侯季歷一看形勢有利,就不客氣了,出兵征伐山西長治地區的餘吾戎,餘吾戎敗而降周。季歷向文丁報捷,文丁聞報非常高興,嘉封季歷為“牧師”,牧師是地方伯長的意思,專征伐權。季牧師於是徵始呼戎,始呼戎又敗而降周。過了幾年,季歷再次打敗了翳徒戎,把三個翳徒戎大頭目送到朝歌,向文丁獻捷。文丁看看季牧師越來越厲害,感覺不是好事,乾脆突然下令將季歷囚禁。季曆本來沒有叛商的想法,一氣之下就死在商都朝歌。《竹書紀年》上説的“文丁殺季歷”,就是這回事。 [6] 

季歷人際關係

季歷祖輩

祖父:公叔祖類 [1] 
父親:古公亶父(周太王 [1] 
母親:太姜 [1] 

季歷兄弟

兄:吳泰伯、仲雍 [1] 

季歷妻子

太任:摯任氏部落首領的次女 [1] 

季歷子孫

兒子:周文王姬昌虢仲虢叔 [1] 

季歷人物爭議

  • 選立之謎
周武王克商以前,周族的君位繼承製度為何,季歷因何被選立,前賢對此説法不一。
古公有三個兒子:太伯虞仲、季歷,但選擇了季歷作為儲君。 [8]  於是“長子太伯、虞仲知古公欲立季歷以傳昌,乃二人亡如荊蠻,文身斷髮,以讓季歷”。如上所言,太伯、虞仲既未即位,亦未被立為儲君。
《左傳》有另一種説法,僖公五年宮之奇對虞公説:“太伯虞仲,大王之昭也。大伯不從,是以不嗣。……”依宮之奇之説,太伯未繼承君位是因不從父命。那麼反過來説,如果太伯遵從父命,便可以繼父君位。
大部分學者認為,《左傳》之説是對的,《史記》所説“以傳昌”是、而“立季歷”非。依殷禮,太伯、虞仲與季歷均有依次繼位的權利。只是最後由誰傳子古公有自己的想法:依次傳弟,最後由季歷傳位於“聖”孫昌。“大伯不從”正是這後一點,他與虞仲不願做過渡式的君主,便一起出逃,連君位也不願繼承了。
皆為太王嫡子的太伯、虞仲、季歷,均曾預立為儲君,方式是以次相承。這一推論可從《逸周書·世俘解》所述周克商不久的祀制中得到證明。 [9] 
為什麼古公決定兄弟相及至於季歷,最後傳位於季歷之子昌呢?《史記》謂古公察小孫兒昌有“聖瑞”當興。《周本紀》曰: [9] 
太姜生少子季歷,季歷娶太任,皆賢婦人,生昌,有聖瑞。古公曰:“我世當有興者,其在昌乎。”《吳太伯世家》亦云: [9] 
季歷賢,而有聖子昌,太王欲立季歷以及昌。依《史記》所言,季歷賢,季歷妻太任為賢婦人,特別是其子昌為“聖子”,有“聖瑞”,振興周邦者在於昌,故欲以殷禮讓三子兄弟相及於季歷以傳昌。“聖子”、“聖瑞”之説,清人崔述已懷疑過,難以置信。崔述:《豐鎬考信錄》卷8。是的,小小的幼嬰能有什麼“聖瑞”。但如果我們不從品質、德性方面考慮,而從出身方面看這一問題,便知稱昌為“聖子”、有“聖瑞”之説亦有來由。這就是季歷妻、文王母太任來自殷商,季歷因妻而顯赫,文王昌因母而顯貴。文王雖小卻擅有“聖”號,與他出身有關,因他是“大邑”商族的外孫。 [9] 
《詩經·大雅·大明》中周人盛讚先妣摯仲氏太任與先祖季歷的婚事: [9] 
摯仲氏任,自彼殷商,來嫁於周,曰嬪於京。乃及王季,維德之行。太任有身,生此文王。王季之妻、文王之母太任是從摯仲氏娶來,《詩經》明謂她是殷人商族。然後儒傳注正義均以為太任是夏車正摯仲氏之後,任姓。筆者以為此説不可信。《大明》詩中所説“摯仲氏任”不是夏族摯氏,而是商族摯氏,大邑商畿內殷人氏族。筆者以為“摯仲氏”之“摯”當是《逸周書·商誓解》中商邑的“執”氏,裘錫圭先生説: [9] 
《商誓》開頭一段裏提到的“伊舊何父幾耿肅執”,似是商邑的一些大族的名稱。肅疑即殷民六族中的蕭氏,幾疑即殷民七族中的飢氏。裘錫圭:《關於商代的宗族組織與貴族和平民兩個階級的初步研究》,《文史》第17輯。裘説是對的。同樣,《商誓》頭一句中“執”也應是商邑的大族之後,筆者以為“執”應是《大明》詩中“摯仲氏”之“摯”的借字,而“摯仲氏”蓋是從摯宗族中分化出來的子氏族。季歷之妻是商邑殷民摯族,這正與顧頡剛先生所論同:“所以王季的妻就從殷商嫁來,雖不是商的王族,也是商畿內的諸侯之女”顧頡剛:《〈周易卦爻辭〉中的故事》,《顧頡剛選集》,天津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9] 
季歷之妻、文王之母摯仲氏是商邑大族,是顯赫的貴族。《詩·大雅·大明》懷着滿腔的激情盛讚這樁婚事。《史記·吳太伯世家》稱“季歷賢”,《周本紀》謂其妻太任為“賢婦人”,子(文王)為“聖子”,具有“聖瑞”,其實質問題都是因季歷之妻家、文王之母方是商王畿內氏族顯貴。這一聯姻抬高了季歷在周族中的地位,而古公在選嗣位人時不能不考慮這些重要因素。這就是太王讓太伯、虞仲、季歷三子以兄弟相及的方式繼立,最後傳位於幼孫昌的原因和背景。而且君位傳季歷以至其子昌,也的確迅速地抬高了周族在方國諸侯中的政治地位。如果用聯姻的氏族在等級嗣承製中起的作用來分析這種情況,問題則會更為顯豁、分明。 [9] 

季歷史料索引

(漢)司馬遷《史記·卷四·周本紀第四》 [5] 
《竹書紀年》 [1]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