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姓氏)

鎖定
蕩,姓氏,蕩姓是共工氏湯明之後,共工氏因自立為帝,被母后湯(儻)娥所殺,蕩(湯)析羲自此離居,湯明後裔四處遊蕩,因避禍,多藏於草蕩、沙蕩、海蕩、湖蕩之中,被蔑稱為“蕩民”。史稱“蕩氏”。
姓 [蕩、湯,讀音作yáng(ㄊㄤ),不可讀作dàng(ㄉㄤˋ)] 蕩姓一説是源於共工氏,出自炎帝的後代共工氏湯明之後裔湯析羲,屬於避難改姓為氏。另一説源於子姓,出自春秋時期宋國宋桓公之三子的封地,屬於以封邑名稱為氏。
蕩姓共工氏湯明之後[5],共工氏因自立為帝,被母后湯(儻)娥所殺,蕩(湯)析羲自此離居,湯明後裔四處遊蕩,因避禍,多藏於草蕩、沙蕩、海蕩、湖蕩之中,被蔑稱為“蕩民”。史稱“蕩氏”。《中國史稿》曰:“蕩析離居,罔有定極。”蕩詞組中因有“遊蕩、淪蕩、動盪、佚蕩跌蕩浪蕩放蕩淫蕩、荒蕩、飄蕩流蕩晃盪空蕩及蕩產”等,而在周人諡法中,蕩字被列入下諡法,曰:“以此殲夷焉,用之小人焉。”江蘇無錫盪口鎮,寶應縣獐獅蕩鄉,射陽縣長蕩鄉,阜寧縣馬蕩鄉,泰興縣焦蕩鄉、蘆蕩,建湖縣蕩中鄉,興化縣烏金蕩、黑高蕩、西蕩,崑山縣長白蕩、明鏡蕩、汪洋蕩,吳江縣三白蕩、玄鶴蕩、裏古蕩,蘇州盛澤蕩、黃天蕩,宜興縣馬公蕩、都山蕩、蒲墅蕩、陽山蕩、蓮花蕩;浙江雁蕩山嘉興連泗蕩,德清縣若溪蕩,長興縣大盪漾、石湖蕩、沉蕩;安徽湯溝白蕩湖陝西三源縣蕩社;西藏蕩青;湖北樟樹坪坦蕩河等地,多與蕩人散居於此有關係。蕩姓以漁鹽為業,因而鹽户稱“灶蕩”,漁户稱“漁蕩”;蕩姓善駕舟,故曰:“盪舟”。而流經河南鶴壁市湯陰縣的“蕩水”,則是蕩姓的母親河。
春秋時,商宋有蕩邑(河南睢縣),宋桓公御説封其三子公子蕩於此,為蕩邑大夫。宋襄公即立拜其弟公子蕩為宋司城,史稱其為“司城蕩”。公子蕩文武全才,助兄宋襄公扶齊伐曹,兩會諸侯,稱霸天下,因而蕩姓揚眉吐氣,詞組中有“蕩氣、盪滌、蕩然、浩蕩、激盪、蕩覆、掃蕩、搖盪、衝蕩、震盪、蕩平、盪漾;成語中有蕩然無存、襟懷坦蕩、浩浩蕩蕩、蕩氣迴腸等頌揚之詞。《呂氏春秋》稱勝兵為“蕩兵”,漢時置“蕩寇將軍”,清時道率府者名“直蕩”,顧炎武曰:“古人以左右衝殺為蕩,陳其鋭卒謂跳蕩,別帥謂之蕩主。”因此而知,春秋時,蕩姓已成為勇猛無比之師。公子蕩在宋楚決戰中,為營救宋襄公,獨闖敵陣,身倍數創而犧牲。
公子蕩之子公子壽,因不肯陪伴昏君宋昭公左右而辭去司城官職,讓兒子蕩意諸襲世職。蕩意諸以祖父封邑為姓,是商宋蕩姓之始。蕩意諸是春秋賢者,因見宋昭公被弒,自刎而死。宋文公知湯意諸賢,則封其弟蕩虺為司馬。蕩虺之子蕩澤襲爵後,欲削弱公室,則乘宋共公卒,宋國舉哀之時,殺死太子肥,而專國政。蕩澤因沒有得到宋桓公家族魚氏、向氏、鱗氏的支持,勢單力孤,蕩氏被右師華元率國人剿滅,蕩澤被殺。蕩澤子侄餘生者逃亡於楚國亳州楚共王封蕩澤之子為蕩侯。
公元前530年楚靈王拜蕩侯為楚軍元帥,率潘子、司馬督、囂尹午、陵尹喜圍攻徐國,楚靈王於亳州南乾溪督戰。公元前529年5月,楚國內亂,公子比自立為楚王,楚靈王自殺。蕩侯急率圍徐楚軍回國,中途遇吳國之伏當了俘虜,蕩姓至此成為吳國的奴隸,蕩侯子孫為避禍,去草字頭而改為湯氏。江蘇蘇州《湯氏家譜》曰:“吾祖宋公子意諸,以祖封邑蕩姓,其子孫因避禍,去草字頭為湯氏。”唐時,蕩氏為避唐太宗廟號,部分蕩人改為陽氏,吐蕃大將蕩沒藏降唐後,亦改稱陽沒藏。今已經成為罕見姓氏,除在河南、河北、陝西、福建發現有幾户蕩氏,其餘蕩氏均已成為湯氏的一支。
[1] 
《中國史稿》曰:“蕩析離居,罔有定極。”蕩詞組中因有“遊蕩、淪蕩、動盪、佚蕩、跌蕩、浪蕩、放蕩、淫蕩、荒蕩、飄蕩、流蕩、晃盪、空蕩及蕩產”等,而在周人諡法中,蕩字被列入下諡法,曰:“以此殲夷焉,用之小人焉。”江蘇無錫盪口鎮,寶應縣獐獅蕩鄉,射陽縣長蕩鄉,阜寧縣馬蕩鄉,泰興縣焦蕩鄉、蘆蕩,建湖縣蕩中鄉,興化縣烏金蕩、黑高蕩、西蕩,崑山縣長白蕩、明鏡蕩、汪洋蕩,吳江縣三白蕩、玄鶴蕩、裏古蕩,蘇州盛澤蕩、黃天蕩,宜興縣馬公蕩、都山蕩、蒲墅蕩、陽山蕩、蓮花蕩;浙江雁蕩山,嘉興連泗蕩,德清縣若溪蕩,長興縣大盪漾、石湖蕩、沉蕩;安徽湯溝白蕩湖;陝西三源縣蕩社;西藏蕩青;湖北樟樹坪坦蕩河等地,多與蕩人散居於此有關係。蕩姓以漁鹽為業,因而鹽户稱“灶蕩”,漁户稱“漁蕩”;蕩姓善駕舟,故曰:“盪舟”。而流經河南鶴壁市及湯陰縣的“蕩水”,則是蕩姓的母親河。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