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楚共王

鎖定
楚共王(前600年-前560年),羋姓,熊氏,名審,楚莊王之子,春秋時期楚國國君(前590年-前560年在位)。
楚莊王二十三年(前591年),楚莊王去世,年僅十歲的楚共王即位,由叔父子重子反輔政。楚共王二年(前589年),在陽橋之役中擊敗魯國,隨後在魯國蜀地召開會盟,秦、齊、宋、鄭、魯、衞等十一國參會。同年,申公巫臣夏姬叛楚奔晉,子重、子反不顧共王反對,誅滅申公巫臣的族人並瓜分了他們的家產,申公巫臣因而開始幫晉國實施“聯吳制楚”的方針,來報復楚國。楚共王五年(前586年),鄭國叛楚附晉。自此年至楚共王九年(前582年),楚晉爭鄭,戰事不斷。楚共王十二年(前579年),楚晉和談,在宋國舉行了第一次弭兵之會。但不久後,晉楚就相繼撕毀和約,為爭鄭再起戰端。楚共王十六年(前575年),晉國伐鄭,楚國救鄭,因此爆發鄢陵之戰,楚共王被射瞎一目,楚國戰敗,標誌着楚國失霸、晉國復霸。此年至楚共王二十九年(前562年),楚、晉為鄭、宋、陳等國接連發動戰爭。期間荀罃提出了“三駕疲楚”的方略,幫助晉國取得了爭鄭的勝利。 [116] 
楚共王三十年(前560年),楚共王在自責中去世,臨終前請求大臣為自己諡“靈”或者“厲”。 [113]  其弟子囊於心不忍,以楚共王知錯能改為由,諡其為“共”,一作“恭”。 [114]  楚共王之子熊昭即位,是為楚康王 [6] 
別    名
楚共王
楚恭王
熊葴 [156] 
所處時代
春秋
民族族羣
華夏族
出生地
為郢
出生日期
公元前 600年
逝世日期
公元前 560年
主要成就
會盟諸侯,滅亡舒庸
撫有蠻夷,奄徵南海,以屬諸夏
本    名
熊審
在位時間
前591年-前560年
諡    號
共,一作恭

楚共王人物生平

楚共王幼年即位

約楚莊王十四年(前600年),熊審生於為郢。 [8]  [120]  熊審幼年時,便被其父楚莊王立為太子,接受師、保的教導,並且還要向重臣學習,早上請教公子嬰齊(子重),晚上請教公子側(子反),與兩位叔父關係親密。 [9] 
楚莊王二十三年(前591年)夏,魯國請求楚國發兵,一同進攻齊國 [133]  秋,楚莊王去世,年僅十歲的熊審即位,是為楚共王。 [1]  子重擔任令尹,子反擔任司馬,共同輔佐楚共王執政。因為國喪的緣故,楚國就沒有發兵支援魯國。魯國因此對楚國失望,轉而請求晉國的幫助。 [134] 

楚共王楚晉爭霸

楚晉爭齊
楚共王元年(前590年)時,楚、齊交好,共同對抗晉國。魯國則與晉國結盟。 [10] 
楚共王二年(前589年)六月,晉國在鞌之戰中大敗齊國,迫使齊國退還魯國的汶陽之田 [11] 並背棄與楚國的同盟,轉而支持晉國。 [12] 
到了冬季,楚國才發動陽橋之役替齊國報仇。戰前,楚共王聽從子重的建議,清查户口,免除税收的拖欠,施捨鰥夫,救濟困乏,赦免罪人,以團結民心。隨後楚國動員包括楚王的警衞軍在內的全部軍隊,彭名駕御戰車,蔡景公作為車左,許靈公作為車右,出征進攻衞國和魯國。晉國忌憚楚軍人多勢眾,就避開其鋒芒,沒有來救衞、魯。 [14]  楚國攻至魯國的陽橋,魯國的孟孫送給楚軍木工、縫工、織工各一百人,以公衡作人質,請求與楚國結盟。楚人答應講和。 [13] 
十一月,楚國子重和秦、齊、宋、鄭、魯、衞等十一國代表在魯國的蜀地結盟,稱“蜀之盟”。 [15]  會盟結束後楚國還師,走到宋國的時候公衡就逃回了魯國。 [16]  雖然這次楚國主持的蜀之盟聲勢浩大,各國都參加了,但這只不過是楚莊王霸業的最後榮光。 [157]  隨着楚晉勢力此消彼長,五年後開始,齊、宋、魯等國都從晉不從楚。 [26] 
巫臣奔晉
早在楚莊王二十年(前594年),時任左尹的子重曾請求以申(今河南南陽北)、呂(今南陽西)之地為賞田,莊王應允了,但申公巫臣以楚要以申、呂徵發兵賦、抵禦北方為由,加以反對,子重因此怨恨巫臣。 [17]  楚共王二年(前589年),楚國發動陽橋之役前,申公巫臣奉命出使齊國。他為了娶連尹襄老的遺孀夏姬,竟趁機帶夏姬逃往晉國,被晉國任為邢地(今河南温縣東北)大夫。 [18]  子反建議楚共王賄賂晉國,讓晉國不任用巫臣,楚共王沒有答應。 [2]  子重即與子反合謀,殺害了巫臣的族人和清尹弗忌、連尹襄老的兒子黑要,並奪取了他們的家財。 [19] 
調解許鄭
楚共王三年(前588年)夏,因許國依仗楚國而不侍奉鄭國,鄭國的子良(公子去疾)進攻許國。 [20]  同年,晉國把楚國公子谷臣和連尹襄老的屍首歸還給楚國,以此換回邲之戰中被楚國俘虜的荀罃知罃)。當時其父荀首已經是中軍佐,所以楚共王答應了。楚共王送別知罃,詢問他對自己的態度。荀罃不卑不亢的迴應,贏得了楚共王的尊敬。 [21] 
楚共王四年(前587年)十一月,鄭國再次入侵許國。晉國以救許之名伐鄭,楚共王派子反救鄭。鄭襄公和許靈公在子反面前爭論是非,皇戌代表鄭襄公發言。子反不能決斷,建議他們到楚共王跟前去上訴。 [22] 
楚共王五年(前586年)夏,許靈公就向楚國控告鄭悼公前兩年侵略許國的行為。六月,鄭悼公去到楚國爭訟,沒有取勝,楚國還逮捕了皇戌和子國 [23] 
楚晉爭鄭
楚共王五年(前586年),鄭悼公爭訟失敗回國後,就派遣公子偃到晉國請求講和。八月,鄭悼公和晉國的趙同垂棘結盟。同月,宋國的公子圍龜結束在楚的為質,回到宋國。 [23] 
楚共王六年(前585年)秋,晉國命令魯國入侵宋國。而楚共王因鄭國投效晉國之舉,派子重進攻鄭國。 [24]  晉國以欒書為主將,救援鄭國,和楚軍在繞角相遇。晉軍將要撤退,從前自楚奔晉的謀士析公説:“楚軍不穩重,容易被震動。如果同時敲打許多鼓發出大聲,在夜裏全軍進攻,楚軍必然會逃走。”晉國人聽從了他的建議,楚軍在夜裏潰敗撤退,是為繞角之役 [160]  楚軍回國,晉軍就入侵蔡國。楚國公子申、公子成帶領申地、息地的軍隊去救援蔡國,在桑隧抵抗晉軍。於是晉軍就回國了。 [25] 
楚共王七年(前584年)秋,子重率楚軍進攻鄭國,軍隊駐紮在汜地。晉、齊、魯、宋等九國援救鄭國。 [26]  鄭將共仲、侯羽包圍楚軍,俘虜鄖公鍾儀,把他獻給晉國。八月,救鄭諸侯與鄭國代表在馬陵會盟。晉國人帶着鍾儀回去,把他囚禁在軍用儲藏室裏。 [27] 
當初,巫臣為報滅門之仇,徵得晉景公許可,出使吳國,使晉與吳結好,一致對付楚國。巫臣送給吳國戰車、射手、御者,教他們車戰、列陣,教他們背叛楚國。巫臣又把自己的兒子屈狐庸留在吳國做行人。吳國開始進攻楚國、巢國徐國,子重奉命奔走救援。到了楚共王七年(前584年),諸侯在馬陵會盟的時候,吳國就進攻州來,於是子重剛從鄭退兵就急忙趕去州來。子重、子反在這種情況下,一年七次疲於奔命。原來屬於楚國的蠻夷小國,都被吳國佔領。吳國實力大增,成為楚國勁敵。 [3] 
楚共王八年(前583年)春,晉國為了進一步拉攏齊國 [12]  ,逼迫魯國把汶陽之田割讓給了齊國。 [28]  接着,晉國以欒書為主帥,入侵蔡國、楚國,俘虜楚將申驪。楚軍回去的時候,晉國又入侵沈國、許國,都大獲全勝,是為晉伐蔡攻楚破沈之戰。到了這時,晉國明顯在外交、軍事上佔據上風。 [29]  但這年六月,晉國發生了下宮之難,趙氏幾乎被滅族,一時間政局動盪不安。 [30] 
楚共王九年(前582年)一月,由於晉國逼迫魯國割地給齊國的緣故,中小諸侯對晉國有了二心。晉國畏懼,在蒲地召開會盟,晉、齊、宋、鄭等九國參加。 [31-32]  由於此時楚國外交陷入被動局面,二月,楚共王就用重禮賄賂鄭國示好,鄭成公和楚國公子成在鄧地相會。 [33]  秋,鄭成公去晉國,晉人為了懲罰他不忠於晉、私自與楚會盟,在銅鞮逮捕了他。晉將欒書率兵進攻鄭國,鄭國人派遣伯蠲求和,晉人殺死了伯蠲。楚將子重入侵陳國以救鄭國。 [34]  十一月,子重率楚軍進攻莒國,接連攻陷渠丘莒城鄆城 [35]  同月,秦國白狄伐晉,這是因為諸侯對晉國有二心的緣故。而鄭國也出兵圍許,表現出另立國君的意圖,來迫使晉國歸還鄭成公。 [36] 
至此,楚國逐漸在外交、軍事上挽回了劣勢,又能與晉國分庭抗禮了。這就為弭兵之會創造了條件。

楚共王弭兵之會

主詞條:弭兵之會
早在楚共王九年秋(前582年),楚晉為鄭國交鋒的時候,晉景公就因方經內亂、外交遇挫等原因,動了議和的念頭。他視察軍用倉庫,見到鍾儀不忘故國,深受感動,就把鍾儀放了出來,對他重加禮遇,讓他回國去替晉國求和。 [37]  而這時的楚國也疲於連年征戰和吳國的襲擾。於是十二月,楚共王就派公子辰去晉國,答應晉國的求和,請求重温友好,締結和約。 [38] 
楚共王十年(前581年),晉景公派糴茷出使楚國,來回報楚國太宰子商(公子辰)的出使。 [39] 
楚共王十一年(前580年)三月,晉國以魯成公在晉楚間立場不堅定為由,扣留了他,但在魯成公表達歸順之意後又放他回去了。 [40]  秋,楚國已經答應晉使糴茷求和,而讓他回國覆命了。宋卿華元聽説後,想謀求列國的和平,就憑藉自己和晉卿欒書、楚令尹子重的私人交情,先到楚國,又到晉國,幫忙促成晉、楚和好。 [41] 
楚共王十二年(前579年)春,華元完成了晉楚和談的協商工作。夏季,五月,晉卿士燮會見楚國公子罷、許偃。初四日,楚晉代表在宋國西門之外結盟,這就是第一次弭兵之會。盟書説:“凡是晉、楚兩國,不要以兵戎相見,要好惡相同,一起救濟災難危亡,救援饑荒禍患。如果有危害楚國的,晉國就攻打它;對晉國,楚國也是這樣做。兩國使者往來,道路不要阻塞,協商不和,討伐叛賊。誰要違背盟約,神靈就要誅殺他,使他軍隊傾覆,不能保佑國家。” [42] 
秋,晉卿郤至到楚國聘問,同時參加結盟儀式。楚共王設享禮招待他,子反作為相禮者,在地下室懸掛樂器。郤至將要登堂,聽到下面擊鐘又擊鼓,驚慌地退了出來。子反催促郤至進去,郤至不滿,但還是進去參加完了享禮。回國後,郤至和士燮議論楚國無禮,必然會背棄盟約。 [43]  冬季,楚國公子罷去到晉國聘問,同時參加結盟儀式。十二月,晉厲公和楚公子罷在赤棘結盟。 [44] 

楚共王鄢陵失霸

重啓戰端
楚共王十三年(前578年),秦國背棄兩年前和晉國的盟約,暗中邀請狄人和楚國一起進攻晉國。不料計劃泄露,被晉國知曉。四月,晉厲公就派呂相去和秦國斷交,發佈了《絕秦書》。信中稱,是楚國看不慣秦國的背盟行為,把秦國的計劃告訴了晉國,晉國才知曉此事的。五月,晉國統帥晉、齊、宋、鄭等九國聯軍大破秦軍,是為麻隧之戰 [45-46]  不過,晉人《絕秦書》所言是真是假已經無從得知。根據《左傳》對兩年後的記載,楚國和秦國一樣,都是認為對國家有利就可以撕毀與晉國的和約的。 [47]  而在《系年》的楚國官方敍事中,楚人聲稱是晉國在這一年先行破壞和約、攻打自己的盟國秦國,於是自己兩年後才有舉兵伐鄭之舉的。 [48] 
楚共王十四年(前577年),鄭國攻打許國,攻入了許都外城,許國被迫割地媾和。 [49]  許國作為楚國的附庸,鄭國的行動自然要引起楚國的干涉。
楚共王十五年(前576年)六月,子反不顧子囊(共王弟公子貞)勸阻,撕毀和晉國的和約,入侵鄭國,到達暴隧,入侵衞國,到達首止。鄭將子罕入侵楚國,佔領了新石。晉卿欒書想幹預,但被韓厥勸阻。 [50]  十月,宋國發生內亂,楚國收留了逃亡至楚的五位大夫。 [118]  但這五人是華元的政敵,楚國和華元的關係因此惡化了。 [119]  同月,晉國的三郤殺害了伯宗,伯宗之子伯州犁逃亡到楚國。 [51]  十一月,晉、齊、宋、鄭等七國在鍾離與吳國會盟。 [154]  許靈公害怕鄭國逼迫,請求遷到楚國。十一月初三日,楚國公子申把許國遷到葉地。 [52] 
楚共王十六年(前575年)春,楚共王派公子成用汝陰的土田向鄭國求和。鄭國背叛晉國,子駟與楚共王在武城結盟。 [53]  到了這時,楚晉關係已經完全破裂了。
鄢陵之戰
主詞條:鄢陵之戰
楚共王十六年(前575年)四月,晉國決定聯合衞國討伐鄭國,並請求魯、齊一同發兵。四月十二日,晉軍出兵,以欒書為主帥。 [54]  鄭國聽説大軍壓境,忙請求楚國救援。楚共王親率楚軍及蠻、夷軍隊支援鄭國,楚軍一路急行軍,為的是逼晉軍在可能的齊魯援軍到來前與楚軍決戰。 [55]  [141]  當時子重、子反爭權,楚軍出征時一般是令尹為主帥,但此戰中楚共王卻任命司馬子反為主帥,無意中激化了二人的矛盾。 [119]  五月,晉軍渡過黃河。六月,晉軍與楚鄭聯軍(下稱楚軍)在鄢陵相遇,兩軍開始對峙。 [56]  欒書主張等齊魯軍隊抵達後再與楚國決戰,郤至卻主張早日決戰,欒書因此怨恨郤至。 [142] 
六月二十九日,楚軍在清早逼近晉軍而擺開陣勢。於是晉軍填井平灶,在軍營裏散開距離、列陣以待。 [57]  當時兩軍統帥及對陣情形大致為:
晉軍
上軍將
中軍將
欒書
新軍將
郤犨乞師缺席)
下軍將
上軍佐
中軍佐
士燮
新軍佐
郤至
下軍佐
荀罃(留守缺席)
楚鄭聯軍
左軍將
子重
中軍將
子反
右軍將
子辛(公子壬夫)
鄭軍
表格參考資料 [54-55]  [139-140] 
兩軍相互觀察,從前自晉奔楚的伯州犁為楚共王分析晉軍情況,從前自楚奔晉的苗賁皇則為晉厲公分析楚軍情況。苗賁皇説,楚國的精兵都在王族所在的中軍,只要先攻破其兩翼,再擊其中,就一定能取勝。 [58]  這一中心思想和城濮之戰時是一致的。 [135]  苗賁皇的具體計劃是,欒書、士燮率部分中軍示敵以弱,引誘子反帶楚國中軍深入晉軍。同時郤錡、荀偃、郤至率領晉國上軍、新軍及部分從中軍分出的精兵 [58]  ,擊潰楚國的左、右兩軍。此後晉國四軍便能合擊楚國中軍,從而取得最終勝利。 [139]  [144] 
晉人採納了他的計劃。戰鬥開始後,子反果然誤入圈套,而韓厥又率下軍擊潰了鄭軍 [61]  此外郤至大約也完成了任務,開始按計劃進攻楚共王所在的中軍 [60]  ,從而形成了晉國中軍、下軍、新軍對楚國中軍的合擊之勢。 [139]  楚國中軍敗退,甚至有潰逃跡象 [4]  ,公子茷被俘虜。養由基、叔山冉頑強作戰,這才擋住了晉軍進一步的攻勢。 [62]  不過此時,楚國左軍在子重指揮下尚未落敗 [63] 左軍與穩住陣腳的中軍與與晉軍繼續廝殺,直到黃昏也沒有結束戰鬥。 [64] 
在當天的戰役中,晉將魏錡射瞎了楚共王的一隻眼睛,養由基隨即奉命射殺了魏錡。 [59]  晉將郤至則很講禮,見到楚共王時,一定下車脱盔,快步行走。楚共王便派人去送弓問候他,郤至也恭敬回答。 [60]  韓厥、郤至不追擊鄭成公的車駕。 [61]  晉厲公按照禮節,派人送酒問候楚將子重;子重受酒而飲,繼續擊鼓指揮作戰。 [63] 
入夜,兩軍收兵回營。子反命令軍官視察傷情,補充缺員,修理甲兵,陳列車馬,雞鳴而食,聽從命令,準備第二天繼續作戰。晉國聽説後,就故意放走楚國的俘虜,擾亂楚軍軍心。楚共王聽到這些情況,召子反一起商量對策。子反貪酒,恰逢侍從谷陽(一作陽穀 [65]  )捧上酒來,子反喝得大醉,無法進見。楚共王説:“這是上天要讓楚國失敗啊!我不能等待了。”於是就在夜裏率軍逃走了。晉軍進入楚國軍營,吃了三天楚軍留下的糧食。 [64] 
楚共王害怕子反畏罪自殺,還師到了瑕地,派人對子反説:“城濮之戰時令尹子玉因為先王不在軍中,打了敗仗,自殺謝罪,尚在情理之中。現在我親自率軍打仗,子反只為副將,如有失誤,全因寡人的過失。”子反對使者拜了兩次説:“君主賜臣子死,死了也會不朽。我的士兵的確是奔逃了,這是我的罪過。” [4] 
子重與子反不和,便也派人對子反説:“當初損失軍隊的人,你也聽説過他了。你為何不想該怎麼辦?”子反回答説:“縱然是沒有先大夫子玉自殺的事,大夫你命令我死,我敢不聽從嗎?我損失了君王的軍隊,哪裏敢忘記去死呢?”楚共王聽説後,派人來阻止子反自殺,使者沒有趕到子反就死去了。 [5] 
鄢陵之戰的直接影響是有限的。鄢陵之戰前,楚國就已經處於劣勢,齊、宋、魯等國皆從晉國;而戰中,楚軍順利撤退,損失不大,戰後,鄭國也並未就此背叛楚國,這兩點使得楚國的直接損失相對有限。但從其歷史意義來看,鄢陵之戰作為晉楚少數正面對抗的大型會戰,其結果標誌着楚國失霸、晉國復霸。 [153] 

楚共王圖謀復霸

楚國在戰敗後,並未放棄與晉國的競爭。在接下來的十餘年,楚晉為鄭、宋、陳等國,征戰不斷。
救鄭卻晉
楚共王十六年(前575年)七月,晉、齊、宋等六國聯軍伐鄭 [66]  ,戰敗而還。 [67] 
楚共王十七年(前574年)五月,鄭國太子髡頑和侯卻獳到楚國做人質,楚國公子成、公子寅戍守在鄭國。同年夏季和冬季,晉、齊、宋等六國聯軍兩次伐鄭 [69]  ,都因楚國救鄭而退兵。 [68]  在南方,舒庸趁着楚國的鄢陵之敗,引導吳國人進攻楚國。十二月,楚公子槖師就率軍滅亡了舒庸。 [70]  同月,欒書派鄢陵之戰中被俘的楚公子筏向晉厲公進讒言,説郤至通楚,故意在戰鬥中放走楚共王。 [143]  晉厲公聽信了他的話,殺害三郤,將郤氏滅族(見車轅之役)。 [71]  次年正月,欒書、中行偃(即荀偃)又殺害晉厲公,迎立晉悼公繼位。 [72]  晉國內亂給了楚國短暫的進兵機遇。
聯鄭伐宋
主詞條:彭城之役
楚共王十八年(前573年)六月,鄭成公入侵宋國,到達宋國曹門外。接着,楚鄭聯軍伐宋,先後入侵城郜,攻佔朝郟、幽丘、彭城然後用三百輛戰車留守彭城,其餘軍隊回國。宋國大夫西鉏吾安撫眾人説只要侍奉晉國就不用擔心楚國進攻。 [73]  七月,宋將老佐、華喜包圍彭城。 [74]  十一月,楚將子重救援彭城,進攻宋國。宋國大夫華元去到晉國告急。晉悼公領兵救宋,在靡角之谷和楚軍相遇。 [75]  晉軍本要遁逃,從前自楚奔晉的雍子對軍隊發佈命令説:“年紀老的和年紀小的都回去,孤兒和有病的也都回去,兄弟兩個服役的回去一個。精選徒兵,檢閲車兵,餵飽馬匹,讓兵士吃飽,軍隊擺開陣勢,焚燒帳篷,明天將要決戰。”晉軍讓該回國的回國,並且故意放走楚國俘虜擾亂楚軍。楚軍在夜裏遁逃回國。 [161]  十二月,晉、宋、齊等六國在虛朾會盟 [76]  ,策劃救援宋國。宋人辭謝,請求諸侯出兵包圍彭城。 [77] 
楚共王十九年(前572年)正月,諸侯軍隊包圍楚鄭聯軍新佔的彭城。彭城投降晉國。 [78]  五月,晉將韓厥、荀偃率聯軍入侵擊敗鄭國,然後率領等候在地的諸侯聯軍入侵楚國的焦地、夷地和陳國,是為焦夷之戰 [79]  秋季,楚將子辛救援鄭國,入侵宋國的呂地和留地。鄭將子然入侵宋國,佔取了犬丘 [80] 
楚共王二十年(前571年)春,鄭國奉楚國的命令進攻宋國。 [81] 
楚國失鄭
楚共王二十年(前571年)夏,鄭成公病重,臨死前囑咐子駟不能忘了楚共王為了救鄭被射瞎一隻眼睛的恩情。七月,鄭成公去世,晉國再次征討鄭國,子駟奉先君遺命,拒不叛楚投晉。 [82]  冬,晉、齊、宋等九國經過兩次會盟商討後 [83]  ,在虎牢關築城來威脅鄭國西部。鄭國這才不得已向晉國投誠求和。 [84]  至此,楚國又失去了鄭國這位重要盟友,楚共王離霸業愈來愈遠了。同季,楚公子申做右司馬時,收受了小國很多財禮,以奪取子重、子辛的權勢。楚國人殺了他。 [85] 
楚晉爭陳
楚共王二十一年(前570年)春,子重率楚軍進攻吳國,攻克鳩茲,到達衡山,但在吳國反擊中楚將鄧廖被俘,又丟失了駕地。國人責備子重,子重鬱悶之下心臟病發作去世。 [86]  子重去世後,子辛繼任令尹,向小國索賄無度,來謀取私利。陳國因此在六月叛楚附晉。 [87]  秋,楚共王就派司馬公子何忌入侵陳國,來懲罰陳國的背叛。 [88]  冬,晉國因許國忠於楚國、沒有參加六月晉國主持的雞澤之會,而舉兵攻打許國。 [89] 
楚共王二十二年(前569年)春,楚軍由於陳國叛楚的緣故,仍舊駐紮在繁陽。三月,陳成公去世,楚國遵守周禮,暫停了攻打陳國的計劃。但陳國並不領情,並沒有因此降服楚國。四月,楚將彭名就攻打陳國。 [90]  冬,楚國讓頓國乘陳國的空子而進攻陳國,所以陳軍包圍了頓國。 [91] 
楚共王二十三年(前568年),秋,楚人質問陳國背叛的原因,陳人説:“由於令尹子辛侵害小國以滿足他個人慾望。”於是楚共王就誅殺了子辛。 [92]  九月,晉、陳、齊、鄭、宋、吳等十四國在戚地會盟 [93]  ,決議派兵戍守陳國。楚共王任子囊為令尹。秋,諸侯聯軍戍守陳國,子囊率楚軍攻打陳國。十一月,諸侯聯軍救陳。這次楚軍無功而返。 [94] 
楚共王二十四年(前567年)十二月,子囊率楚軍包圍陳國,晉、陳、宋等七國在鄬地會見商量救援陳國的事情。 [96]  結果陳侯害怕楚國討伐,竟逃了回去。 [95]  至此,陳國又重新回到楚國陣營,楚共王在這一階段的楚晉爭陳中取得勝利。
再度爭鄭
楚共王二十五年(前566年)四月,鄭國入侵楚國盟國蔡國,得勝。 [97]  冬,子囊以鄭國入侵蔡國為由攻打鄭國。鄭國為了避免戰禍,叛晉從楚。於是晉國就準備攻打鄭國。 [98] 
楚共王二十六年(前565年)夏,秦景公向楚國請求出兵,準備進攻晉國,楚共王答應了。子囊認為現在楚國還不能與晉國抗衡,表示反對。楚共王説:“我已經答應他們了。就算打不過,也一定要出兵。”秋季,楚共王駐軍在武城,作為秦軍的後援。秦國人入侵晉國。晉國正遭受饑荒,不能反擊。 [99] 
十月,晉國因前一年鄭國叛晉,率晉、齊、宋等十二國聯軍攻打鄭國,鄭國又降晉叛楚。 [100]  但由於這時楚晉實力相差不大,鄭國常常朝晉暮楚,即使一時降晉也不能保證以後不會背叛。為了解決這一問題,荀罃在這次的作戰會議上提出了著名的“三駕疲楚”戰略——晉國把四軍分為三部分,加上諸侯的精鋭部隊,以迎擊伐鄭或救鄭的楚軍;這對晉國來説並不睏乏,而楚軍就不能持久了。等到楚國無力再爭鄭的時候,鄭國就能徹底歸附晉國了。這一戰略在不久後得到了貫徹。 [136] 
十二月,晉國因鄭國投降盟誓時沒有保證以後忠於晉國,再次伐鄭。 [100]  同月,楚國又因鄭國叛楚而伐鄭。於是鄭國又叛晉降楚。適逢楚莊王夫人去世,楚共王沒有能安定鄭國就回國了。楚公子罷戎到鄭國完成了結盟儀式。 [101]  雖然楚國暫時爭得了鄭國,但由於晉國“三駕疲楚”戰略的執行,楚國在往後時常出兵應付晉國襲擾,士卒疲憊不堪,國力也被消耗了。 [137] 
楚共王二十七年(前564年)春,晉、齊、宋等十二國與吳國會盟。 [102]  六月,楚鄭聯軍進攻宋國,軍隊駐紮在訾毋。十四日,包圍宋國,攻打桐門。 [103]  七月,楚鄭聯軍入侵魯國西部邊境,回國路上攻克了宋國的蕭地。九月,鄭國入侵宋國北部邊境。 [104]  同月,晉、齊、宋等十二國聯軍伐鄭。 [105]  鄭國要與晉國講和,子囊率楚軍救鄭。十一月,諸侯聯軍環繞鄭國然後往南,到達陽陵,楚軍不退。晉人為了臉面,也率聯軍往前推進。十六日,和楚軍隔着潁水相對而駐紮下來。這時,鄭人認識到諸侯聯軍想要回國,軍心已散,不能與楚國抗衡,就在夜裏渡過潁水,和楚人結盟。晉卿荀罃也認識到了這點,不願與楚開戰。二十四日,諸侯聯軍就撤退,攻打了鄭國的北部邊境然後回國。楚軍也退兵回國。 [106] 
楚共王二十八年(前563年)春,鄭國憂慮被晉楚交相攻打。鄭大夫在一起商議,決定伐宋來激怒晉國,這樣讓晉軍出全力攻打鄭國,楚國就不敢抵擋,然後鄭國才能堅決依附晉國。夏,子展率鄭軍入侵宋國。 [107]  四月,晉、齊、宋等十二國聯軍就攻打鄭國。 [108]  鄭國順勢請和,叛楚降晉。 [109]  七月,子囊請求秦國一起出兵伐鄭,於是楚共王率領楚、秦聯軍進攻鄭國。鄭國假意歸順,然後和楚軍一起攻打宋國。九月,晉、齊、宋等十二國聯軍發動全部兵力再次攻打鄭國。於是鄭國再次歸順晉國,並通知楚共王説,現在晉強楚弱,鄭國只能選擇投靠晉國,無法再侍奉楚國了。楚共王氣急之下,把來通知此事的鄭國使者抓了起來。 [110]  十二月,楚國的盟國秦國進攻晉國來救援鄭國,在櫟地大敗晉軍。 [111]  這時,儘管楚秦陣營還在努力爭取鄭國,但已經無力迴天了。這一階段的楚晉爭鄭以晉國勝利告終,標誌着晉悼公霸業達到全盛。 [159] 
楚共王二十九年(前562年)冬,楚秦聯軍進攻宋國,來報復晉國得到鄭國的歸附。司馬子庚(共王弟公子午)到秦國聘問,來護送楚共王夫人秦贏回秦國歸寧。 [112] 

楚共王自責去世

楚共王三十年(前560年)夏,楚共王病重,自責丟失了楚莊王的霸業,對大夫説:“寡人沒有德行,年幼的時候就做了一國之主,生下來十年先君就去世,沒有來得及學習師保的教訓而蒙受了許多福祿,因此缺乏德行而在鄢陵損失了軍隊,讓國家蒙受恥辱,讓大夫擔心,這都夠嚴重的了。如果由於大夫的保佑,我得以保全首領而善終,在這些祭祀安葬的事情上,得以在禰廟中追隨先君,我就只能請求諡作‘靈’或者‘厲’了,請大夫選擇吧。”沒有人敢回答。等到五次命令以後大夫才答應了。 [113] 
同年秋,楚共王去世,享年四十歲。其子熊招繼位,是為楚康王 [6]  子囊和眾人商量諡號。大夫説:“國君已經有過命令了。”子囊説:“國君是用‘恭’來命令的,怎麼能不用這個字呢?聲威赫赫的楚國,國君在上邊統治,治理着蠻夷,大徵南海,讓他們從屬於中原諸國,而國君又知道自己的過錯,可以不説是恭嗎?請諡作‘共’。”大夫們都聽從了他的意見。 [114-115] 

楚共王為政舉措

楚共王政治

楚共王在位時期,延續了楚莊王後期公子執政的格局,先後有子重子辛子囊三位公子擔任令尹。公子執政,初衷是為了防止氏族篡奪王權,避免若敖氏之亂重演,卻使得人才的選拔範圍受限;而公子們位高權重、彼此爭權,共王也不能有效約束。子重、子反一意孤行誅巫臣之族,釀成大患;子重、子反、公子申爭權奪利,兩次釀成悲劇;共王身後,”國多寵而王弱“,又有子南之亂,及共王五子先後爭立的兩次政變。 [152]  儘管這一時期楚共王仍然對令尹有生殺予奪的大權,但朝野的明爭暗鬥畢竟損耗了楚國的國力。 [92] 

楚共王軍事

楚共王時期,楚晉爭霸是時代的主旋律。在博弈中,楚國失去了霸主地位,變為僅次於晉國的第二強國。其中,鄢陵之戰作為晉楚僅有的三大會戰之一,具有標誌性的意義。 [153]  現列舉該時期楚國各戰役如下 [116] 
交戰對象
戰役統計
楚國勝負統計
晉國
繞角之役,汜之役,晉伐蔡攻楚破沈之戰鄢陵之戰彭城之役焦夷之戰,晉救陳之役,助秦侵晉之役,潁水之役
一勝兩平六負
汜之役,暴隧、新石之役,三次服鄭之役
三勝一平一負
朝郟、幽丘、彭城之役,彭城之役,圍宋克蕭之役,兩次侵宋之役
四勝一負
州來之役,鳩茲、衡山、駕之役
兩平
陽橋之役,侵魯之役
兩勝
三次侵陳之役,服陳之役
三勝一平
服莒之戰
一勝
舒庸
楚滅舒庸之戰
一勝
由上述統計可知,當時楚國在面對晉國時明顯處於劣勢,但仍能壓制鄭、宋、魯等中等國家,並迫使陳國、莒國等小國臣服。但新興的吳國已成為楚國又一勁敵。
除了戰事本身,在戰略方面,楚共王也不敵晉國。其在位時期,晉國先後開始實施“聯吳制楚”和“三駕疲楚”兩大戰略,但楚共王都沒有采取有效的應對措施。這就為後來楚國的衰落埋下了隱患。 [153] 

楚共王外交

楚共王時期,楚國外交的核心也是楚晉爭霸。雖有弭兵之會,但楚晉不久就相繼撕毀了和約。楚晉爭霸的要義,一是要以會盟、聯軍行動等形式取得絕大部分諸侯的歸附,從而成為公認的霸主 [157] 二是要控制戰略樞紐,也即贏得列強爭鄭的勝利。 [12]  下就這兩點分而論之。
諸侯從屬
在楚共王在位前五年,楚國便先後失魯、失齊、失鄭、失宋,曹、邾兩國見狀也投靠了晉國。面對這一形勢,楚共王與秦國聯姻,鞏固了楚秦同盟。以楚共王七年(前584年)為節點,除鄭國外,當時晉國陣營還有齊、魯、宋、衞、莒、曹、邾、杞、滕、吳,楚國陣營有秦、陳、蔡、許、沈、頓、薛、鄫。楚共王九年(前582年),楚軍破莒,從此莒國臣服楚國,不再參加晉國會盟。楚共王十六年(前575年)鄢陵之戰後,薛、鄫、小邾投晉,開始參加晉國會盟。到楚共王去世時,除鄭國外,晉國陣營有十二國,楚國陣營有七國,晉悼公復霸。 [116] 
楚晉爭鄭
鄭國隔在楚晉中間,臨近方城隘口,楚國得之則能將其作為北部的屏障,失之則會被切斷向東北的宋、衞進軍的通道。所謂“鄭之要害,尤在其先,中國得鄭則可以拒楚,楚得鄭則可以窺中國”,此之謂也。正因為鄭國對楚晉至關重要,楚晉爭霸往往是圍繞爭鄭展開的,邲之戰、鄢陵之戰,皆是如此。 [12] 
楚晉爭鄭、保鄭的基本手段是,出師伐鄭,迫使它結盟降服後就撤兵回國。敵國若來爭鄭,盟主須派兵救援。但由於援軍並非朝發夕至,鄭國往往朝晉暮楚、首鼠兩端。為此,楚共王時期,晉國又先後採用扣押鄭國人質、佔據鄭國邊境要衝並築城戍守、分兵輪番伐鄭來疲憊楚軍的方式,來與楚國爭鄭。 [12]  而楚共王面臨晉國的這些手段,除了用財物乃至土地賄賂鄭國外,未能採取任何其他反制措施,因此在楚晉爭鄭中落敗。 [53] 

楚共王民族

楚共王“撫有蠻夷,以屬諸夏”的路線,意為治理蠻夷,讓他們從屬於華夏文明。這顯示了楚人貫通南北、融合夷夏的恢弘氣度,也滿足了楚國向南方開疆拓土的需求,對社會發展、民族融合都具有重要意義。 [119] 

楚共王歷史評價

子囊:君命以共,若之何毀之?赫赫楚國,而君臨之,撫有蠻夷,奄徵南海,以屬諸夏,而知其過,可不謂共乎? [114] 
張正明:①父王和師、保對他的教育,只是細心地把他培養成為一個仁厚賢明的國君,沒有大膽地使他鍛鍊成為一個英勇果敢的統帥。②在立嗣問題上,共王也顯得優柔寡斷。③國君的優柔寡斷,在用兵和立嗣這樣的重要關頭是一種劣性,在平時卻可能是一種美德,因為優柔寡斷常常是同寬厚仁慈聯繫在一起的。 [119] 

楚共王軼事典故

楚共王太傅教誨

楚莊王委派士亹教導太子葴(即楚共王),士亹辭謝説:“我沒有才能,不能對太子有所幫助。”莊王説:“靠您的才德可以使他變好。”士亹回答説:“變好的關鍵在太子,太子想好,有才德的人就會來了;如果太子不想好,有才德的人教導他也不會聽。”楚莊王最終還是讓士亹教導太子。
士亹詢問申叔時,叔時説:“用歷史、先王的世系、詩歌、禮儀、音樂、法令、治國的嘉言、古書載記、先王的訓典來教育他。如果這樣教導還不聽從,舉動失當而不改正,那就用文辭託物諷諫來勸導他,尋求賢良之士來輔佐他。改正了還不穩固,那就身體力行來帶動他,經常用常規來教導他讓他接受,努力審慎地用篤厚的品德來鞏固他。穩固了卻不通達,那就闡明道理,引導他講忠恕、講誠信、處事得宜、遵循禮法、孝敬親人、辦事成功、實行仁德、具有文德、樹立武德、慎加懲罰、正確賞賜、明於處事。如果這樣教導還不成功,那就不能做他的老師了。”
“吟誦詩歌來輔佐他,用禮儀來幫助他,以禮相待來影響他,身體力行來輔助他,制訂節義來約束他,端莊恭敬地監督他,殷勤懇切地勸勉他,以孝順之心對待他,用忠誠信義來啓發他,用好的聲譽來激揚他,如此全面教導還不聽從的話,那就不是一個可以教育好的人了。那還可以教養成人嗎?那太子即位您就引退,自己引退就顯示出自重,否則就會時常感到慚愧。” [155] 

楚共王敬慎修身

楚共王做太子的時候,有一天去雲夢澤出遊,路上遇到了工尹,工尹就快步避讓到家人的門內。楚共王便下車走到工尹面前,對他説:“大夫為何要這麼做呢?我聽説,敬愛做父親的不需要一併敬愛他的兒子,兼敬他的兒子是不祥的。”工尹説:“從前我只認識太子您的容貌,從今往後我記住了您的德行。” [131] 

楚共王楚弓楚得

楚弓楚得的故事應流傳於春秋戰國時期,現存最早的文獻記載見於《公孫龍子·跡府》,該書提到楚國的一位君主帶着“繁弱之弓”和“忘歸之矢”到雲夢澤打獵,卻把弓遺失,他的侍臣都要去找,楚王卻阻止他們,説道:“楚人遺弓,楚人得之,又何求乎?”這則故事想表達出楚王胸襟廣大,但後來演變成為成語“楚弓楚得”。故事雖提及楚王,但並未説明是哪一位楚王 [121] 呂氏春秋·孟春紀·貴公》甚至連楚王都未提及,只説是一個楚國人 [122] 劉向在《説苑·至公》一書中説楚王指楚共王 [123] 後來的《藝文類聚·卷六十·軍器部》中又説弓是“烏號之弓” [124] 至遲至明朝時,這個故事已經被概括為“楚弓楚得”。 [125] 

楚共王巫臣叛楚

楚共王即位後不久,申公巫臣利用出使齊國的機會帶美女夏姬私奔到楚之敵國晉國之處,此事在楚國引起軒然大波。原來,當初楚莊王滅掉陳國時,面對夏姬的美貌很動心,想把她納入後宮,就是被申公巫臣所勸阻。楚國司馬公子側(子反)也想娶她為妻,也被申公巫臣的一席話嚇得打消念頭。 [126]  後來楚莊王把夏姬賜給連尹襄老,連尹襄老在邲之戰陣亡後,夏姬又嫁給了襄老的兒子黑要。 [127]  誰料申公巫臣這幾年間,一直對夏姬念念不忘,處心積慮要娶夏姬為妻,最終趁着出使的機會帶夏姬私奔。 [18]  這自然引得公子側暴怒。
公子側對年幼的楚共王説:“申公巫臣讓先王遠離夏姬,可現在他自己卻拋棄使命帶夏姬私奔,這是犯了欺君和叛國之罪。”於是請求用重幣把申公巫臣從晉國引渡回國,並把申公巫臣的族人流放。楚共王卻認為,申公巫臣為楚莊王謀劃則忠,但謀劃個人私利時則不忠,有功有過,沒有同意公子側的請求。 [2]  [127] 
楚共王當時的決策,可以説是深謀遠慮。如果按照公子側泄私憤的做法,等於把申公巫臣推到絕路上,使他一心事晉。後來公子側與公子嬰齊(子重)滅申公巫臣之族,使申公巫臣親赴吳國,為晉國開展“聯吳制楚”的戰略,幫助吳國訓練軍隊、進攻楚國。楚國由此開始中衰,幾至亡國之患。 [128] 

楚共王送別荀罃

荀罃是晉國大臣荀首之子。邲之戰時,晉國戰敗,荀罃被楚軍俘虜。荀首愛子心切,得知後便回師反攻楚軍,射殺了連尹襄老,俘虜了楚公子谷臣,將二人帶回晉國,為的就是將來有朝一日能贖回荀罃。 [138]  楚共王三年(前588年),荀首終於等到了機會,向楚國歸還公子谷臣和連尹襄老的屍首,來贖回自己的兒子。 [21] 
楚共王送別荀罃,説:“您恐怕怨恨我吧!”
荀罃回答説:“兩國交戰,下臣沒有才能,不能勝任所當職務,所以做了俘虜。君王的左右的人沒有用我的血來祭鼓,而讓我回國去接受殺戮,這是君王的恩惠啊。下臣實在沒有才能,又敢怨恨誰?”
楚共王説:“那麼感激我嗎?”
荀罃回答説:“兩國為自己的國家打算,希望讓百姓得到安寧,各自抑止自己的憤怒,求得互相原諒,兩邊都釋放被俘的囚犯,以結成友好。兩國友好,下臣不曾與謀,又敢感激誰?”
楚共王説:“您回去,用什麼報答我?”
荀罃回答説:“下臣既不怨恨,君王也不值得感恩,沒有怨恨,沒有恩德,就不知道該報答什麼。”
楚共王説:“儘管這樣,也一定把您的想法告訴我。”
荀罃回答説:“承君王的福佑,被囚的下臣能夠帶着這把骨頭回晉國,如果寡君加以誅戮,下臣死得幸運。如果由於君王的恩惠而赦免下臣,把下臣賜給家父,家父向我君請求,而把下臣殺戮在自己的宗廟中,下臣也死得幸運。如果得不到寡君誅戮的命令,而家父讓下臣繼承宗子的地位,按次序承擔晉國的大事,率領一部分軍隊以保衞邊疆,雖然碰到君王您的左右,我也不敢違背禮義迴避,要竭盡全力以至於死,沒有二心,以盡到為臣的職責,這就是所報答於君王的。”
楚共王説:“晉國是不可以和它相爭的。”於是就對荀罃重加禮遇而放他回晉國去。 [21] 
荀罃回國後,果然兑現了自己所説的話。他謀劃的“三駕疲楚”戰略,成為了楚國的又一大患。 [136] 

楚共王止驕良將

養由基是楚莊王至楚康王時期的神箭手,能百步穿楊、百發百中。相傳楚人養了一隻白猿,楚王親自射他,它就在箭矢旁邊嬉戲;楚王讓養由基射它,養由基剛搭弓調正箭矢的位置,白猿就抱着樹號啕起來。 [132] 
鄢陵之戰的前一天,潘黨和養由基在演習時將疊堆的披甲射穿七層,拿去給楚共王看,説:“君王有這樣兩個臣子在這裏,還有什麼可怕的?”楚共王發怒説:“真丟人!如此賣弄技法,明早作戰,你們肯定會死在這射技之上。”晉將魏錡夢見自己射月亮,射中,自己卻退進了泥塘裏。占卜,説:“姬姓,是太陽;異姓,是月亮,這一定是楚共王了。射中了他,自己又退進泥裏,就一定會戰死。”等到作戰時,魏錡射中了楚共王的眼睛。楚王召喚養由基,給他兩支箭,讓他射魏錡。結果射中魏錡的脖子,魏錡伏在弓套上死了。養由基便拿了剩下的一支向楚共王覆命。 [59] 

楚共王諸子爭位

楚共王沒有嫡子,但有五個寵愛的庶子,公子昭(楚康王)、公子圍(楚靈王)、公子比(字子幹,楚初王)、公子黑肱(字子皙)和公子棄疾(楚平王)。楚共王優柔寡斷,無法決定誰繼任王位,便派祭師手擎玉璧,遍祭楚之名山大川,祈禱神靈從五子之中挑選一位主持社稷。然後楚共王和巴姬將這塊玉璧埋在祖廟的院子裏,讓五位公子齋戒,按長幼順序依次下拜;偷看誰能接觸玉璧,誰便可以繼承王位。公子昭兩腳跨在玉璧上,公子圍的胳臂放在玉璧上,公子比、公子黑肱都離璧很遠。公子棄疾還小,由別人抱了進來,兩次下拜都壓在璧紐上。從後續事件來看,玉璧的結果正暗示着宿命。 [129] 
因為不止一個公子碰到了玉璧,楚共王還是不能決斷。屈建議論説:“楚國將要有動亂了。太子之位,就像街上奔跑的兔子,有上萬的人追逐他;一個人得到了,其他人就不再追逐。名分不確定,那麼一隻兔子奔跑,能使上萬人蠢蠢欲動;名分確定了,那麼即使是貪婪的人,知道後也會停止。現在楚王有很多寵愛的兒子而太子之位不定,禍亂就從此產生了。”楚共王聽説他的話以後,就立五人中最年長的公子昭為太子,是為楚康王。 [130] 
前560年,楚共王去世,楚康王即位。前544年,楚康王去世,其子楚郟敖即位。前541年,公子圍就弒殺侄子楚郟敖篡位,是為楚靈王。前529年,子比、子皙、公子棄疾一起作亂,篡奪了王位,子比立為王,是為楚初王,迫使靈王自縊。不久,公子棄疾又詐稱靈王未死、將要回京,逼迫子比、子皙自殺,自己立為楚王,是為楚平王。直到這時,這場諸子爭位的悲劇才落幕。 [116] 

楚共王人際關係

輩分
關係
姓名
簡介
祖輩
祖父
熊商臣
父輩
父親
熊侶
叔父
熊嬰齊
子重,官至令尹
熊側
字子反,官至司馬
熊壬夫
子辛,官至令尹
熊申
公子申 [151] 
姑姑
曾侯寶夫人 [158] 
平輩
哥哥
熊谷臣
即公子谷臣,邲之戰時被俘
弟弟
熊貞
子囊,官至令尹
熊午
子庚,官至令尹
熊追舒
子南,官至令尹
妻子
秦嬴
秦景公之妹,秦桓公之女 [112] 
妾室
巴姬
巴國女子
兒輩
兒子
熊昭
熊圍
熊比
楚初王,字子幹
熊黑肱
公子黑肱,字子皙
熊棄疾
孫輩
孫子
熊員
楚郟敖,楚康王之子
熊壬
楚昭王,楚平王之子
(表格參考資料: [7]  [117] 
除了以上輩分明確的人物外,楚共王年間出現的楚國公子還有公子成、公子寅、公子辰、公子罷、公子茷(一作公子發鈎 [62]  )、公子橐師、公子何忌、公子罷戎,與共王輩分關係不詳。 [116] 

楚共王人物爭議

楚共王二名關係

楚共王一生有“葴”“審”二名。對於二名關係,徐元誥洪亮吉、竹添光鴻認為兩字讀音相近,實為一名之通假。李世佳則根據楚王即位後改名的傳統,推測楚共王在即位前名“葴”,即位後改名為“審”。 [156] 

楚共王鄢戰部署

關於鄢陵之戰中晉軍的部署,史料記載在細節上有出入。按《左傳·成公十六年》記載,這時晉國有中、上、下、新四軍,計劃是分“良”(即中軍)擊敗楚國的左右兩軍。 [58]  按《左傳·襄公二十六年》記載,則是欒書士燮率中軍佯敗引誘楚國中軍,然後荀偃郤錡郤至率上軍、新軍擊敗子重子辛所率的楚國左軍、右軍。 [139] 
而《國語·楚語·蔡聲子論楚才晉用》卻只提到晉國有中、上、下三軍,計劃是令中軍、下軍佯敗(一作交換位置),讓楚國中軍陷入晉國陣型中,然後用上軍、下軍擊敗楚國的左軍、右軍。 [145]  《國語·晉語·範文子論勝楚必有內憂》則稱晉國有上、下兩軍,欒書率上軍,士燮率下軍,與其他史料不符。 [146] 
另外,本戰中晉軍的謀士也有不同版本。《左傳》記載是苗賁皇作出了這一部署 [58]  [139] 《國語》則稱是雍子作出了這一部署。 [145] 

楚共王子反死因

《左傳·成公十六年》記載,鄢陵之戰戰敗後,楚共王不忍心子反自殺謝罪,但子重最終逼迫子反自殺。 [5] 史記·晉世家》作楚共王逼殺子反 [147] 《史記·楚世家》作楚共王一怒之下射殺子反 [148] 韓非子·十過》《韓非子·飾邪》《呂氏春秋·權勳》《淮南子·人間訓》則稱楚共王將子反斬首。 [149]  [162] 

楚共王史料索引

史記·卷四十·楚世家第十》 [7] 
春秋左氏傳》成公元年至襄公十三年、襄公二十六年、昭公十三年 [116] 
國語·楚語·申叔時論傅太子之道》 [155]  《國語·楚語·蔡聲子楚才晉用 [145] 
清華簡系年》第十五章至第十六章 [48]  [128] 

楚共王藝術形象

東周列國志》第五十六回至第六十一回有楚共王的事蹟。 [150] 
參考資料
  • 1.    《史記·卷四十·楚世家第十》:二十三年,莊王卒,子共王審立。
  • 2.    《左傳·成公二年》:晉人使為邢大夫。子反請以重幣錮之,王曰:“止!其自為謀也,則過矣。其為吾先君謀也,則忠。忠,社稷之固也,所蓋多矣。且彼若能利國家,雖重幣,晉將可乎?若無益於晉,晉將棄之,何勞錮焉。”[疏]注“禁錮勿令仕”。○正義曰:《説文》雲:“錮,鑄塞也。”鐵器穿穴者,鑄鐵以塞之,使不漏。禁人使不得仕官者,其事亦似之,故謂之禁錮。今世猶然。
  • 3.    《左傳·成公七年》:巫臣請使於吳,晉侯許之。吳子壽夢説之。乃通吳於晉。以兩之一卒適吳,舍偏兩之一焉。與其射御,教吳乘車,教之戰陳,教之叛楚。寘其子狐庸焉,使為行人於吳。吳始伐楚,伐巢,伐徐。子重奔命。馬陵之會,吳入州來。子重自鄭奔命。子重、子反於是乎一歲七奔命。蠻夷屬於楚者,吳盡取之。是以始大,通吳於上國。
  • 4.    《左傳·成公十六年》:楚師還及瑕,王使謂子反曰:“先大夫之覆師徒者,君不在。子無以為過,不穀之罪也。”子反再拜稽首曰:“君賜臣死,死且不朽。臣之卒實奔,臣之罪也。”
  • 5.    《左傳·成公十六年》:子重使謂子反曰:"初隕師徒者,而亦聞之矣。盍圖之"?對曰:"雖徵先大夫有之,大夫命側,側敢不義?側亡君師,敢忘其死"?王使止之,弗及而卒。
  • 6.    《史記·卷四十·楚世家第十》:三十一年,共王卒,子康王招立。
  • 7.    史記·卷四十·楚世家第十  .國學網[引用日期2019-03-28]
  • 8.    《左傳·襄公十三年》:楚子疾,告大夫曰:“不穀不德,少主社稷,生十年而喪先君,未及習師保之教訓,而應受多福。”
  • 9.    《左傳·成公九年》:其為大子(太子)也,師、保奉之,以朝於嬰齊而夕於側也。
  • 10.    《左傳·成公元年》:冬,臧宣叔令修賦,繕完,具守備,曰:“齊、楚結好,我新與晉盟,晉、楚爭盟,齊師必至。雖晉人伐齊,楚必救之,是齊、楚同我也。知難而有備,乃可以逞。”
  • 11.    《春秋·成公二年》:六月癸酉,季孫行父、臧孫許、叔孫僑如、公孫嬰齊帥師會晉郤克、衞孫良夫、曹公子首及齊侯戰於鞌,齊師敗績。秋七月,齊侯使國佐如師。己酉,及國佐盟於袁婁。八月……取汶陽田。
  • 12.    宋傑.中國古代戰爭的地理樞紐.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9:49-52, 54-58, 101
  • 13.    《左傳·成公二年》:宣公使求好於楚。莊王卒,宣公薨,不克作好。公即位,受盟於晉。會晉伐齊。衞人不行使於楚,而亦受盟於晉,從於伐齊。故楚令尹子重為陽橋之役以救齊。將起師,子重曰:“君弱,羣臣不如先大夫,師眾而後可。《詩》曰:‘濟濟多士,文王以寧。’夫文王猶用眾,況吾儕乎?且先君莊王屬之曰:‘無德以及遠方,莫如惠恤其民而善用之。’”乃大户,已責,逮鰥,救乏,赦罪,悉師。王卒盡行,彭名御戎,蔡景公為左,許靈公為右。二君弱,皆強冠之。 冬,楚師侵衞,遂侵我,師於蜀。使臧孫往,辭曰:“楚遠而久,固將退矣。無功而受名,臣不敢。”楚侵及陽橋,孟孫請往賂之。以執斫、執針、織紝,皆百人,公衡為質,以請盟。楚人許平。
  • 14.    《左傳·成公二年》:是行也,晉闢楚,畏其眾也。君子曰:“眾之不可以已也。大夫為政,猶以眾克,況明君而善用其眾乎?《大誓》所謂‘商兆民離,周十人同’者,眾也。”
  • 15.    《春秋·成公二年》:丙申,公及楚人、秦人、宋人、陳人、衞人、鄭人、齊人、曹人、邾人、薛人、鄫人盟於蜀。
  • 16.    《左傳·成公二年》:楚師及宋,公衡逃歸。臧宣叔曰:“衡父不忍數年之不宴,以棄魯國,國將若之何?誰居?後之人必有任是夫!國棄矣。”
  • 17.    《左傳·成公七年》:楚圍宋之役,師還。子重請取於申、呂以為賞田,王許之。申公巫臣曰:“不可。此申、呂所以邑也,是以為賦,以御北方。若取之,是無申、呂也。晉、鄭必至於漢。”王乃止。子重是以怨巫臣。子反欲取夏姬,巫臣止之,遂取以行。子反亦怨之。及共王即位,子重、子反殺巫臣之族子閻、子蕩及清尹弗忌及襄老之子黑要,而分其室。子重取子閻之室,使沈尹與王子罷分子蕩之室,子反取黑要與清尹之室。巫臣自晉遺二子書曰:“爾以讒慝貪惏事君,而多殺不辜。餘必使爾罷於奔命以死。”
  • 18.    《左傳·成公二年》:及共王即位,將為陽橋之役,使屈巫聘於齊,且告師期,巫臣盡室以行。申叔跪從其父將適郢,遇之,曰:“異哉!夫子有三軍之懼,而又有《桑中》之喜,宜將竊妻以逃者也。”及鄭,使介反幣,而以夏姬行。將奔齊,齊師新敗,曰:“吾不處不勝之國。”遂奔晉,而因郤至以臣於晉。晉人使為邢大夫。
  • 19.    《左傳·成公七年》:子反欲取夏姬,巫臣止之,遂取以行,子反亦怨之。及共王即位,子重、子反殺巫臣之族子閻、子蕩及清尹弗忌及襄老之子黑要,而分其室。子重取子閻之室,使沈尹與王子罷分子蕩之室,子反取黑要與清尹之室。
  • 20.    《左傳·成公三年》:(夏)許恃楚而不事鄭,鄭子良伐許。
  • 21.    《左傳·成公三年》:晉人歸公子穀臣與連尹襄老之屍於楚以求知罃。於是荀首佐中軍矣,故楚人許之。王送知罃曰:“子其怨我乎?”對曰:“二國治戎,臣不才,不勝其任,以為俘馘。執事不以釁鼓,使歸即戮,君之惠也。臣實不才,又誰敢怨?”王曰:“然則德我乎?”對曰:“二國圖其社稷,而求紓其民,各懲其忿以相宥也,兩釋累囚以成其好。二國有好,臣不與及,其誰敢德?”王曰:“子歸,何以報我?”對曰:“臣不任受怨,君亦不任受德,無怨無德,不知所報。”王曰:“雖然,必告不穀。”對曰:“以君之靈,累臣得歸骨於晉,寡君之以為戮,死且不朽。若從君之惠而免之,以賜君之外臣首;首其請於寡君而以戮於宗,亦死且不朽。若不獲命,而使嗣宗職,次及於事,而帥偏師以修封疆,雖遇執事,其弗敢違。其竭力致死,無有二心,以盡臣禮,所以報也。”王曰:“晉未可與爭。”重為之禮而歸之。
  • 22.    《左傳·成公四年》:冬十一月,鄭公孫申帥師疆許田,許人敗諸展陂。鄭伯伐許,取鉏任泠敦之田。晉欒書將中軍,荀首佐之。士燮佐上軍,以救許伐鄭,取氾、祭。楚子反救鄭,鄭伯與許男訟焉。皇戌攝鄭伯之辭,子反不能決也,曰:“君若辱在寡君,寡君與其二三臣,共聽兩君之所欲,成其可知也。不然,側不足以知二國之成。”
  • 23.    《左傳·成公五年》:(夏)許靈公愬鄭伯於楚。六月,鄭悼公如楚,訟不勝。楚人執皇戌及子國。故鄭伯歸,使公子偃請成於晉。秋八月,鄭伯及晉趙同盟於垂棘。宋公子圍龜為質於楚而還。
  • 24.    《左傳·成公六年》:秋,孟獻子、叔孫宣伯侵宋,晉命也。楚子重伐鄭,鄭從晉故也。
  • 25.    《左傳·成公六年》:冬,季文子如晉,賀遷也。晉欒書救鄭,與楚師遇於繞角。楚師還,晉師遂侵蔡。楚公子申、公子成以申、息之師救蔡,御諸桑隧。趙同、趙括欲戰,請於武子,武子將許之。知莊子、範文子、韓獻子諫曰:“不可。吾來救鄭,楚師去我,吾遂至於此,是遷戮也。戮而不已,又怒楚師,戰必不克。雖克,不令。成師以出,而敗楚之二縣,何榮之有焉?若不能敗,為辱已甚,不如還也。”乃遂還。
  • 26.    《春秋·成公七年》:秋,楚公子嬰齊帥師伐鄭。公會晉侯、齊侯、宋公、衞侯、曹伯、莒子、邾子、杞伯救鄭。八月戊辰,同盟於馬陵。
  • 27.    《左傳·成公七年》:秋,楚子重伐鄭,師於氾。諸侯救鄭。鄭共仲、侯羽軍楚師,囚鄖公鍾儀,獻諸晉。八月,同盟於馬陵,尋蟲牢之盟,且莒服故也。晉人以鍾儀歸,囚諸軍府。
  • 28.    《左傳·成公八年》:八年春,晉侯使韓穿來言汶陽之田,歸之於齊。
  • 29.    《左傳·成公八年》:晉欒書侵蔡,遂侵楚,獲申驪。楚師之還也,晉侵沈,獲沈子揖,初從知、範、韓也。君子曰:“從善如流,宜哉!《詩》曰:‘愷悌君子,遐不作人。’求善也夫!作人斯有功績矣。”是行也,鄭伯將會晉師,門於許東門,大獲焉。
  • 30.    《左傳·成公八年》:晉趙莊姬為趙嬰之亡故,譖之於晉侯曰:“原、屏將為亂。”欒、郤為徵。六月,晉討趙同、趙括。武從姬氏畜於公宮。以其田與祁奚。韓厥言於晉侯曰:“成季之勳,宣孟之忠,而無後,為善者其懼矣。三代之令王,皆數百年保天之祿。夫豈無闢王,賴前哲以免也。《周書》曰:‘不敢侮鰥寡。’所以明德也。”及立武而反其田焉。
  • 31.    《春秋·成公九年》:(春)公會晉侯、齊侯、宋公、衞侯、鄭伯、曹伯、莒子、杞伯同盟於蒲。
  • 32.    《左傳·成公九年》:(春)為歸汶陽之田故,諸侯貳於晉。晉人懼,會於蒲,以尋馬陵之盟。季文子謂範文子曰:“德則不競,尋盟何為?”範文子曰:“勤以撫之,寬以待之,堅強以御之,明神以要之,柔服而伐貳,德之次也。”是行也,將始會吳,吳人不至。
  • 33.    《左傳·成公九年》:(二月)楚人以重賂求鄭,鄭伯會楚公子成於鄧。
  • 34.    《左傳·成公九年》:秋,鄭伯如晉。晉人討其貳於楚也,執諸銅鞮。欒書伐鄭,鄭人使伯蠲行成,晉人殺之,非禮也。兵交,使在其間可也。楚子重侵陳以救鄭。
  • 35.    《左傳·成公九年》:冬十一月,楚子重自陳伐莒,圍渠丘。渠丘城惡,眾潰,奔莒。戊申,楚入渠丘。莒人囚楚公子平,楚人曰:“勿殺!吾歸而俘。”莒人殺之,楚師圍莒。莒城亦惡,庚申,莒潰。楚遂入鄆。莒無備故也。
  • 36.    《左傳·成公九年》:秦人、白狄伐晉,諸侯貳故也。鄭人圍許,示晉不急君也。是則公孫申謀之曰:“我出師以圍許,為將改立君者,而紓晉使,晉必歸君。”
  • 37.    《左傳·成公九年》:晉侯觀于軍府,見鍾儀,問之曰:“南冠而縶者,誰也?”有司對曰:“鄭人所獻楚囚也。”使税之,召而吊之。再拜稽首。問其族,對曰:“泠人也。”公曰:“能樂乎?”對曰:“先人之職官也,敢有二事?”使與之琴。操南音。公曰:“君王何如?”對曰:“非小人之所得知也。”固問之,對曰:“其為大子也,師、保奉之,以朝於嬰齊而夕於側也。不知其他。”公語範文子,文子曰:“楚囚,君子也。言稱先職,不背本也。樂操土風,不忘舊也。稱大子,抑無私也。名其二卿,尊君也。不背本,仁也。不忘舊,信也。無私,忠也。尊君,敏也。仁以接事,信以守之,忠以成之,敏以行之,事雖大,必濟。君盍歸之?使合晉、楚之成。”公從之,重為之禮,使歸求成。
  • 38.    《左傳·成公九年》:十二月,楚子使公子辰如晉,報鍾儀之使,請修好結成。
  • 39.    《左傳·成公十年》:十年春,晉侯使糴茷如楚,報大宰子商之使也。【疏:楚公子辰。】
  • 40.    《左傳·成公十一年》:十一年春,王三月,公至自晉。晉人以公為貳於楚,故止公。公請受盟,而後使歸。郤犫來聘,且涖盟。
  • 41.    《左傳·成公十一年》:(秋)宋華元善於令尹子重,又善於欒武子。聞楚人既許晉糴茷成,而使歸覆命矣。冬,華元如楚,遂如晉,合晉、楚之成。
  • 42.    《左傳·成公十二年》:(春)宋華元克合晉、楚之成。夏五月,晉士燮會楚公子罷、許偃。癸亥,盟於宋西門之外,曰:“凡晉、楚無相加戎,好惡同之,同恤菑危,備救兇患。若有害楚,則晉伐之。在晉,楚亦如之。交贄往來,道路無壅,謀其不協,而討不庭。有渝此盟,明神殛之,俾隊其師,無克胙國。”鄭伯如晉聽成,會於瑣澤,成故也。
  • 43.    《左傳·成公十二年》:(秋)晉郤至如楚聘,且涖盟。楚子享之,子反相,為地室而縣焉。郤至將登,金奏作於下,驚而走出。子反曰:“日雲莫矣,寡君須矣,吾子其入也!”賓曰:“君不忘先君之好,施及下臣,貺之以大禮,重之以備樂。如天之福,兩君相見,何以代此?下臣不敢。”子反曰:“如天之福,兩君相見,無亦唯是一矢以相加遺,焉用樂?寡君須矣,吾子其入也!”賓曰:“若讓之以一矢,禍之大者,其何福之為?世之治也,諸侯閒於天子之事,則相朝也,於是乎有享宴之禮。享以訓共儉,宴以示慈惠,共儉以行禮,而慈惠以佈政,政以禮成,民是以息,百官承事,朝而不夕,此公侯之所以扞城其民也。故《詩》曰:‘赳赳武夫,公侯干城。’及其亂也,諸侯貪冒,侵欲不忌,爭尋常以盡其民,略其武夫,以為己腹心股肱爪牙。故《詩》曰:‘赳赳武夫,公侯腹心。’天下有道,則公侯能為民干城,而制其腹心。亂則反之。今吾子之言,亂之道也,不可以為法。然吾子,主也,至敢不從?”遂入,卒事。歸以語範文子。文子曰:“無禮必食言,吾死無日矣夫!”
  • 44.    《左傳·成公十二年》:冬,楚公子罷如晉聘,且涖盟。十二月,晉侯及楚公子罷盟於赤棘。
  • 45.    《左傳·成公十三年》:夏四月戊午,晉侯使呂相絕秦,曰:“昔逮我獻公,及穆公相好,戮力同心,申之以盟誓,重之以昏姻。……楚人惡君之二三其德也,亦來告我曰:‘秦背令狐之盟,而來求盟於我:“昭告昊天上帝、秦三公、楚三王曰:‘餘雖與晉出入,餘唯利是視。’”不榖惡其無成德,是用宣之,以懲不壹。’諸侯備聞此言,斯是用痛心疾首,暱就寡人。……”秦桓公既與晉厲公為令狐之盟,而又召狄與楚,欲道以伐晉,諸侯是以睦於晉。晉欒書將中軍,荀庚佐之。士燮將上軍,郤錡佐之。韓厥將下軍,荀罃佐之。趙旃將新軍,郤至佐之。郤毅御戎,欒針為右。孟獻子曰:“晉帥乘和,師必有大功。”五月丁亥,晉師以諸侯之師及秦師戰於麻隧。秦師敗績,獲秦成差及不更女父。曹宣公卒於師。師遂濟涇,及侯麗而還。迓晉侯於新楚。
  • 46.    《春秋·成公十三年》:夏五月,公自京師,遂會晉侯、齊侯、宋公、衞侯、鄭伯、曹伯、邾人、滕人伐秦。
  • 47.    《左傳·成公十五年》:夏六月,宋共公卒。楚將北師。子囊曰:“新與晉盟而背之,無乃不可乎?”子反曰:“敵利則進,何盟之有?”申叔時老矣,在申,聞之,曰:“子反必不免。信以守禮,禮以庇身,信禮之亡,欲免得乎?”楚子侵鄭,及暴隧,遂侵衞,及首止。鄭子罕侵楚,取新石。欒武子欲報楚,韓獻子曰:“無庸。使重其罪,民將叛之。無民孰戰?”
  • 48.    清華簡《系年·第十六章》:楚共王立七年,令尹子重伐鄭,為氵禾(氾?)之師。晉景公會諸侯以救鄭,鄭人止鄖公儀,獻諸景公,景公以歸。一年,景公欲與楚人為好,乃脱鄖公,使歸求成,共王使鄖公聘於晉,且許成。景公使糴之茷聘於楚,且修成,未還,景公卒,厲公即位。共王使王子辰聘於晉,又修成,王又使宋右師華孫元行晉楚之成。明歲,楚王子罷會晉公子燮及諸侯之大夫,盟於宋,曰:“爾(弭)天下之甲兵。”明歲,厲公先起兵,率師會諸侯以伐秦,至於涇。共王亦率師圍鄭,厲公救鄭,敗楚師於鄢。厲公亦見禍以死,亡(無)後。
  • 49.    《左傳·成公十四年》:八月,鄭子罕伐許,敗焉。戊戌,鄭伯復伐許。庚子,入其郛。許人平以叔申之封。
  • 50.    《左傳·成公十五年》:夏六月,宋共公卒。楚將北師。子囊曰:“新與晉盟而背之,無乃不可乎?”子反曰:“敵利則進,何盟之有?”申叔時老矣,在申,聞之,曰:“子反必不免。信以守禮,禮以庇身,信禮之亡,欲免得乎?”楚子侵鄭,及暴隧,遂侵衞,及首止。鄭子罕侵楚,取新石。欒武子欲報楚,韓獻子曰:“無庸。使重其罪,民將叛之。無民孰戰?”
  • 51.    《左傳·成公十五年》:(十月)晉三郤害伯宗,譖而殺之,及欒弗忌。伯州犁奔楚。韓獻子曰:“郤氏其不免乎!善人,天地之紀也,而驟絕之,不亡何待!”初,伯宗每朝,其妻必戒之曰:“盜憎主人,民惡其上。子好直言,必及於難。”
  • 52.    《左傳·成公十五年》:十一月,會吳於鍾離,始通吳也。許靈公畏偪於鄭,請遷於楚。辛丑,楚公子申遷許於葉。
  • 53.    《左傳·成公十六年》:十六年春,楚子自武城使公子成以汝陰之田求成於鄭。鄭叛晉,子駟從楚子盟於武城。
  • 54.    《左傳·成公十六年》:(夏四月)衞侯伐鄭,至於鳴雁,為晉故也。晉侯將伐鄭,範文子曰:“若逞吾願,諸侯皆叛,晉可以逞。若唯鄭叛,晉國之憂,可立俟也。”欒武子曰:“不可以當吾世而失諸侯,必伐鄭。”乃興師。欒書將中軍,士燮佐之。郤錡將上軍,荀偃佐之。韓厥將下軍,郤至佐新軍,荀罃居守。郤犫如衞,遂如齊,皆乞師焉。欒黶來乞師,孟獻子曰:“有勝矣。”戊寅,晉師起。
  • 55.    《左傳·成公十六年》:鄭人聞有晉師,使告於楚,姚句耳與往。楚子救鄭,司馬將中軍,令尹將左,右尹子辛將右。過申,子反入見申叔時,曰:“師其何如?”對曰:“德、刑、詳、義、禮、信,戰之器也。德以施惠,刑以正邪,詳以事神,義以建利,禮以順時,信以守物。民生厚而德正,用利而事節,時順而物成。上下和睦,周旋不逆,求無不具,各知其極。故《詩》曰:‘立我烝民,莫匪爾極。’是以神降之福,時無災害,民生敦厖,和同以聽,莫不盡力以從上命,致死以補其闕。此戰之所由克也。今楚內棄其民,而外絕其好,瀆齊盟,而食話言,奸時以動,而疲民以逞。民不知信,進退罪也。人恤所厎,其誰致死?子其勉之!吾不復見子矣。”姚句耳先歸,子駟問焉,對曰:“其行速,過險而不整。速則失志,不整喪列。志失列喪,將何以戰?楚懼不可用也。”
  • 56.    《左傳·成公十六年》:五月,晉師濟河。聞楚師將至,範文子欲反,曰:“我偽逃楚,可以紓憂。夫合諸侯,非吾所能也,以遺能者。我若羣臣輯睦以事君,多矣。”武子曰:“不可。”六月,晉、楚遇於鄢陵。
  • 57.    《左傳·成公十六年》:甲午晦,楚晨壓晉軍而陳。軍吏患之。範匄趨進,曰:“塞井夷灶,陳于軍中,而疏行首。晉、楚唯天所授,何患焉?”
  • 58.    《左傳·成公十六年》:楚子登巢車以望晉軍,子重使大宰伯州犁侍於王后。王曰:“騁而左右,何也?”曰:“召軍吏也。”“皆聚於中軍矣!”曰:“合謀也。”“張幕矣!”曰:“虔卜於先君也。”“徹幕矣!”曰:“將發命也。”“甚囂,且塵上矣!”曰:“將塞井夷灶而為行也。”“皆乘矣,左右執兵而下矣!”曰:“聽誓也。”“戰乎?”曰:“未可知也。”“乘而左右皆下矣!”曰:“戰禱也。”伯州犁以公卒告王。苗賁皇在晉侯之側,亦以王卒告。皆曰:“國士在,且厚,不可當也。”苗賁皇言於晉侯曰:“楚之良,在其中軍王族而已。請分良以擊其左右,而三軍萃於王卒,必大敗之。”
  • 59.    《左傳·成公十六年》:癸巳,潘尪之黨與養由基蹲甲而射之,徹七札焉。以示王,曰:“君有二臣如此,何憂於戰?”王怒曰:“大辱國。詰朝,爾射,死藝。”呂錡夢射月,中之,退入於泥。佔之,曰:“姬姓,日也。異姓,月也。必楚王也。射而中之,退入於泥,亦必死矣。”及戰,射共王中目。王召養由基,與之兩矢,使射呂錡,中項,伏[插圖]。以一矢覆命。
  • 60.    《左傳·成公十六年》:郤至三遇楚子之卒,見楚子必下,免冑而趨風。楚子使工尹襄問之以弓,曰:“方事之殷也,有[插圖]韋之跗注,君子也。識見不穀而趨,無乃傷乎?”郤至見客,免冑承命,曰:“君之外臣至,從寡君之戎事,以君之靈,間蒙甲冑,不敢拜命。敢告不寧君命之辱,為事之故,敢肅使者。”三肅使者而退。
  • 61.    《左傳·成公十六年》:晉韓厥從鄭伯,其御杜溷羅曰:“速從之!其御屢顧,不在馬,可及也。”韓厥曰:“不可以再辱國君。”乃止。郤至從鄭伯,其右茀翰胡曰:“諜輅之,餘從之乘而俘以下。”郤至曰:“傷國君有刑。亦止。”石首曰:“衞懿公唯不去其旗,是以敗於熒。”乃內旌於[插圖]中。唐苟謂石首曰:“子在君側,敗者壹大。我不如子,子以君免,我請止。”乃死。
  • 62.    《左傳·成公十六年》:楚師薄於險,叔山冉謂養由基曰:“雖君有命,為國敵,子必射!”乃射。再發,盡殪。叔山冉搏人以投,中車折軾。晉師乃止。囚楚公子茷。[疏]“囚楚公子茷”。○正義曰:《晉語》謂之王子發鈎,蓋一名一字也。
  • 63.    《左傳·成公十六年》:欒針見子重之旌,請曰:“楚人謂:‘夫旌,子重之麾也。’彼其子重也。日臣之使於楚也,子重問晉國之勇。臣對曰:‘好以眾整。’曰:‘又何如?’臣對曰:‘好以暇。’今兩國治戎,行人不使,不可謂整。臨事而食言,不可謂暇。請攝飲焉。”公許之。使行人執榼承飲,造於子重,曰:“寡君乏使,使針御持矛。是以不得犒從者,使某攝飲。”子重曰:“夫子嘗與吾言於楚,必是故也,不亦識乎!”受而飲之。免使者而復鼓。
  • 64.    《左傳·成公十六年》:旦而戰,見星未已。子反命軍吏察夷傷,補卒乘,繕甲兵,展車馬,雞鳴而食,唯命是聽。晉人患之。苗賁皇徇曰:“蒐乘補卒,秣馬利兵,修陳固列,蓐食申禱,明日復戰。”乃逸楚囚。王聞之,召子反謀。穀陽豎獻飲於子反,子反醉而不能見。王曰:“天敗楚也夫!餘不可以待。”乃宵遁。晉入楚軍,三日穀。
  • 65.    《史記·楚世家》:子反嗜酒,從者豎陽榖進酒,醉。
  • 66.    《春秋·成公十六年》:(秋)公會尹子、晉侯、齊國佐、邾人伐鄭。
  • 67.    《左傳·成公十六年》:七月,公會尹武公及諸侯伐鄭。將行,姜又命公如初。公又申守而行。諸侯之師次於鄭西。我師次於督揚,不敢過鄭。子叔聲伯使叔孫豹請逆於晉師,為食於鄭郊。師逆以至,聲伯四日不食以待之。食使者而後食。諸侯遷於制田。知武子佐下軍,以諸侯之師侵陳,至於鳴鹿。遂侵蔡,未反。諸侯遷於潁上。戊午,鄭子罕宵軍之,宋、齊、衞皆失軍。
  • 68.    《左傳·成公十七年》:夏五月,鄭大子髠頑、侯獳為質於楚,楚公子成、公子寅戍鄭。公會尹武公、單襄公及諸侯伐鄭,自戲童至於曲洧。……乙酉,同盟於柯陵,尋戚之盟也。楚子重救鄭,師於首止。諸侯還。
  • 69.    《春秋·成公十七年》:夏,公會尹子、單子、晉侯、齊侯、宋公、衞侯、曹伯、邾人伐鄭。……冬,公會單子、晉侯、宋公、衞侯、曹伯、齊人、邾人伐鄭。
  • 70.    《左傳·成公十七年》:(十二月)舒庸人以楚師之敗也,道吳人圍巢,伐駕,圍釐、虺,遂恃吳而不設備。楚公子橐師襲舒庸,滅之。
  • 71.    《春秋·成公十七年》:(十有二月)晉殺其大夫郤錡、郤犫、郤至。
  • 72.    《左傳·成公十七年》:十八年春,王正月庚申,晉欒書、中行偃使程滑弒厲公,葬之於翼東門之外,以車一乘。
  • 73.    《左傳·成公十八年》:夏六月,鄭伯侵宋,及曹門外。遂會楚子伐宋,取朝郟。楚子辛、鄭皇辰侵城郜,取幽丘,同伐彭城,納宋魚石、向為人、鱗朱、向帶、魚府焉。以三百乘戍之而還。書曰:“復入。”凡去其國,國逆而立之曰入。復其位曰復歸。諸侯納之曰歸。以惡曰復入。宋人患之,西鉏吾曰:“何也?若楚人與吾同惡,以德於我,吾固事之也,不敢貳矣。大國無厭,鄙我猶憾。不然,而收吾憎,使贊其政,以間吾釁,亦吾患也。今將崇諸侯之奸,而披其地,以塞夷庚。逞奸而攜服,毒諸侯而懼吳、晉。吾庸多矣,非吾憂也。且事晉何為?晉必恤之。”
  • 74.    《左傳·成公十八年》:七月,宋老佐、華喜圍彭城,老佐卒焉。
  • 75.    《左傳·成公十八年》:冬十一月,楚子重救彭城,伐宋,宋華元如晉告急。韓獻子為政,曰:“欲求得人,必先勤之,成霸安疆,自宋始矣。”晉侯師於台穀以救宋,遇楚師於靡角之穀。楚師還。
  • 76.    《春秋·成公十八年》:十有二月,仲孫蔑會晉侯、宋公、衞侯、邾子、齊崔杼同盟於虛朾。
  • 77.    《左傳·成公十八年》:十二月,孟獻子會於虛朾,謀救宋也。宋人辭諸侯,而請師以圍彭城。
  • 78.    《左傳·襄公元年》:元年春己亥,圍宋彭城。非宋地,追書也。於是為宋討魚石,故稱宋,且不登叛人也。謂之宋志。彭城降晉,晉人以宋五大夫在彭城者歸,寘諸瓠丘。齊人不會彭城,晉人以為討。二月,齊大子光為質於晉。
  • 79.    《左傳·襄公元年》:夏五月,晉韓厥、荀偃帥諸侯之師伐鄭,入其郛,敗其徒兵於洧上。於是東諸侯之師次於鄫,以待晉師。晉師自鄭以鄫之師侵楚焦夷及陳,晉侯、衞侯次於戚,以為之援。
  • 80.    《左傳·襄公元年》:秋,楚子辛救鄭,侵宋呂、留。鄭子然侵宋,取犬丘。
  • 81.    《左傳·襄公二年》:二年春,鄭師侵宋,楚令也。
  • 82.    《左傳·襄公二年》:鄭成公疾,子駟請息肩於晉。公曰:“楚君以鄭故,親集矢於其目,非異人任,寡人也。若背之,是棄力與言,其誰暱我?免寡人,唯二三子!”秋七月庚辰,鄭伯睔卒。於是子罕當國,子駟為政,子國為司馬。晉師侵鄭,諸大夫欲從晉,子駟曰:“官命未改。”
  • 83.    《春秋·襄公二年》:冬,仲孫蔑會晉荀罃、齊崔杼、宋華元、衞孫林父、曹人、邾人、滕人、薛人、小邾人於戚,遂城虎牢。
  • 84.    《左傳·襄公二年》:(七月)會於戚,謀鄭故也。孟獻子曰:“請城虎牢以偪鄭。”知武子曰:“善。鄫之會,吾子聞崔子之言,今不來矣。滕、薛、小邾之不至,皆齊故也。寡君之憂不唯鄭。罃將復於寡君,而請於齊。得請而告,吾子之功也。若不得請,事將在齊。吾子之請,諸侯之福也,豈唯寡君賴之。”穆叔聘於宋,通嗣君也。冬,復會於戚,齊崔武子及滕、薛、小邾之大夫皆會,知武子之言故也。遂城虎牢,鄭人乃成。
  • 85.    《春秋左傳正義·襄公二年》:楚公子申為右司馬,多受小國之賂,以逼子重、子辛【逼奪其權勢】,楚人殺之。故書曰:“楚殺其大夫公子申。”【言所以致國討之文。】
  • 86.    《左傳·襄公三年》:三年春,楚子重伐吳,為簡之師,克鳩茲,至於衡山。使鄧廖帥組甲三百、被練三千以侵吳。吳人要而擊之,獲鄧廖。其能免者,組甲八十、被練三百而已。子重歸,既飲至。三日,吳人伐楚,取駕。駕,良邑也。鄧廖,亦楚之良也。君子謂:“子重於是役也,所獲不如所亡。”楚人以是咎子重。子重病之,遂遇心疾而卒。
  • 87.    《春秋左傳正義·襄公三年》:(六月)楚子辛為令尹,侵欲於小國。陳成公使袁僑如會求成,晉侯使和組父告於諸侯。秋,叔孫豹及諸侯之大夫及陳袁僑盟,陳請服也。[疏]“侵欲於小國”。○正義曰:多有所欲,求索無厭,侵害小國,故小國怨也。
  • 88.    《左傳·襄公三年》:楚司馬公子何忌侵陳,陳叛故也。
  • 89.    《左傳·襄公三年》:六月,公會單頃公及諸侯。己未,同盟於雞澤。……許靈公事楚,不會於雞澤。冬,晉知武子帥師伐許。
  • 90.    《左傳·襄公四年》:四年春,楚師為陳叛故,猶在繁陽。三月,陳成公卒。楚人將伐陳,聞喪乃止。陳人不聽命。臧武仲聞之,曰:“陳不服於楚,必亡。大國行禮焉而不服,在大猶有咎,而況小乎?”夏,楚彭名侵陳,陳無禮故也。
  • 91.    《左傳·襄公四年》:(冬)楚人使頓間陳而侵伐之,故陳人圍頓。
  • 92.    《左傳·襄公五年》:(秋)楚人討陳叛故,曰:“由令尹子辛實侵欲焉。”乃殺之。書曰:“楚殺其大夫公子壬夫。”貪也。君子謂:“楚共王於是不刑。《詩》曰:‘周道挺挺,我心扃扃,講事不令,集人來定。’己則無信。而殺人以逞,不亦難乎?《夏書》曰:‘成允成功。’”
  • 93.    《春秋·襄公五年》:秋,大雩。楚殺其大夫。公會晉侯、宋公、陳侯、衞侯、鄭伯、曹伯、莒子、邾子、滕子、薛伯、齊世子光、吳人、鄫人於戚。公至自會。冬,戍陳。楚公子貞帥師伐陳。公會晉侯、宋公、衞侯、鄭伯、曹伯、齊世子光救陳。
  • 94.    《左傳·襄公五年》:九月丙午,盟於戚,會吳,且命戍陳也。楚子囊為令尹。範宣子曰:“我喪陳矣!楚人討貳而立子囊,必改行而疾討陳。陳近於楚,民朝夕急,能無往乎?有陳,非吾事也,無之而後可。”冬,諸侯戍陳。子囊伐陳。十一月甲午,會於城棣以救之。
  • 95.    《春秋左傳正義·襄公七年》:十有二月,公會晉侯、宋公、陳侯、衞侯、曹伯、莒子、邾子於鄬。……陳侯逃歸。【畏楚,逃晉而歸。】
  • 96.    《左傳·襄公七年》:楚子囊圍陳,會於鄬以救之。
  • 97.    《左傳·襄公八年》:(夏四月)庚寅,鄭子國、子耳侵蔡,獲蔡司馬公子燮。鄭人皆喜,唯子產不順,曰:“小國無文德,而有武功,禍莫大焉。楚人來討,能勿從乎?從之,晉師必至。晉、楚伐鄭,自今鄭國,不四五年,弗得寧矣。”子國怒之曰:“爾何知!國有大命,而有正卿。童子言焉,將為戮矣。”
  • 98.    《左傳·襄公八年》:冬,楚子囊伐鄭,討其侵蔡也。子駟、子國、子耳欲從楚,子孔、子蟜、子展欲待晉。……乃及楚平。……晉範宣子來聘,且拜公之辱,告將用師於鄭。
  • 99.    《左傳·襄公九年》:(夏)秦景公使士雃乞師於楚,將以伐晉,楚子許之。子囊曰:“不可。當今吾不能與晉爭……”王曰:“吾既許之矣。雖不及晉,必將出師。”秋,楚子師於武城以為秦援。秦人侵晉,晉饑,弗能報也。
  • 100.    《左傳·襄公九年》:冬,公會晉侯、宋公、衞侯、曹伯、莒子、邾子、滕子、薛伯、杞伯、小邾子、齊世子光伐鄭。……冬十月,諸侯伐鄭。……十一月己亥,同盟於戲,鄭服也。……晉士莊子為載書,曰:“自今日既盟之後,鄭國而不唯晉命是聽,而或有異志者,有如此盟。”公子騑趨進曰:“天禍鄭國,使介居二大國之間。大國不加德音而亂以要之,使其鬼神不獲歆其禋祀,其民人不獲享其土利,夫婦辛苦墊隘,無所厎告。自今日既盟之後,鄭國而不唯有禮與強可以庇民者是從,而敢有異志者,亦如之。”荀偃曰:“改載書。”……乃盟而還。晉人不得志於鄭,以諸侯復伐之。十二月癸亥,門其三門。閏月戊寅,濟於陰阪,侵鄭。次於陰口而還。
  • 101.    《左傳·襄公九年》:楚子伐鄭,子駟將及楚平。……乃及楚平。公子罷戎入盟,同盟於中分。楚莊夫人卒,王未能定鄭而歸。
  • 102.    《春秋·襄公十年》:十年春,公會晉侯、宋公、衞侯、曹伯、莒子、邾子、滕子、薛伯、杞伯、小邾子、齊世子光會吳於柤。
  • 103.    《左傳·襄公十年》:六月,楚子囊、鄭子耳伐宋,師於訾毋。庚午,圍宋,門於桐門。
  • 104.    《春秋左傳正義·襄公十年》:秋七月,楚子囊、鄭子耳伐我西鄙。還,圍蕭,八月丙寅,克之。【蕭,宋邑。】九月,子耳侵宋北鄙。
  • 105.    《春秋·襄公十年》:秋,莒人伐我東鄙。公會晉侯、宋公、衞侯、曹伯、莒子、邾子、齊世子光、滕子、薛伯、杞伯、小邾子伐鄭。
  • 106.    《左傳·襄公十年》:(七月)諸侯伐鄭。……鄭及晉平。楚子囊救鄭。十一月,諸侯之師還鄭而南,至於陽陵,楚師不退。知武子欲退,曰:“今我逃楚,楚必驕,驕則可與戰矣。”欒黶曰:“逃楚,晉之恥也。合諸侯以益恥,不如死!我將獨進。”師遂進。己亥,與楚師夾潁而軍。子[插圖]曰:“諸侯既有成行,必不戰矣。從之將退,不從亦退。退,楚必圍我。猶將退也。不如從楚,亦以退之。”宵涉潁,與楚人盟。欒黶欲伐鄭師,荀罃不可,曰:“我實不能御楚,又不能庇鄭,鄭何罪?不如致怨焉而還。今伐其師,楚必救之,戰而不克,為諸侯笑。克不可命,不如還也!”丁未,諸侯之師還,侵鄭北鄙而歸。楚人亦還。
  • 107.    《左傳·襄公十一年》:春,鄭人患晉、楚之故。諸大夫曰:“不從晉,國幾亡。楚弱於晉,晉不吾疾也。晉疾,楚將闢之。何為而使晉師致死於我,楚弗敢敵,而後可固與也。”子展曰:“與宋為惡,諸侯必至,吾從之盟。楚師至,吾又從之,則晉怒甚矣。晉能驟來,楚將不能,吾乃固與晉。”大夫説之,使疆埸之司惡於宋。宋向戌侵鄭,大獲。子展曰:“師而伐宋可矣。若我伐宋,諸侯之伐我必疾,吾乃聽命焉,且告於楚。楚師至,吾又與之盟,而重賂晉師,乃免矣。”夏,鄭子展侵宋。
  • 108.    《春秋·襄公十一年》:(四月)公會晉侯、宋公、衞侯、曹伯、齊世子光、莒子、邾子、滕子、薛伯、杞伯、小邾子伐鄭。
  • 109.    《左傳·襄公十一年》:四月,諸侯伐鄭。己亥,齊大子光、宋向戌先至於鄭,門於東門。其莫,晉荀罃至於西郊,東侵舊許。衞孫林父侵其北鄙。六月,諸侯會於北林,師於向,右還次於瑣,圍鄭。觀兵於南門,西濟於濟隧。鄭人懼,乃行成。秋七月,同盟於亳。
  • 110.    《左傳·襄公十一年》:(七月)楚子囊乞旅於秦,秦右大夫詹帥師從楚子,將以伐鄭。鄭伯逆之。丙子,伐宋。九月,諸侯悉師以復伐鄭。鄭人使良霄、大宰石毚如楚,告將服於晉,曰:“孤以社稷之故,不能懷君。君若能以玉帛綏晉,不然則武震以攝威之,孤之願也。”楚人執之。書曰“行人”,言使人也。諸侯之師觀兵於鄭東門,鄭人使王子伯駢行成。甲戌,晉趙武入盟鄭伯。
  • 111.    《左傳·襄公十一年》:秦庶長鮑、庶長武帥師伐晉以救鄭。鮑先入晉地,士魴御之,少秦師而弗設備。壬午,武濟自輔氏,與鮑交伐晉師。己丑,秦、晉戰於櫟,晉師敗績,易秦故也。
  • 112.    《左傳正義·襄公十二年》:冬,楚子囊、秦庶長無地伐宋,師於揚梁,以報晉之取鄭也。……秦嬴歸於楚。【秦景公妹,為楚共王夫人。】楚司馬子庚聘於秦,為夫人寧,禮也。【子庚,莊王子午也。諸侯夫人,父母既沒,歸寧使卿,故曰“禮”。】○正義曰:此事不見於經,而傳自廣記備言,以明禮之事耳。楚共王以成元年即位,秦嬴歸楚,蓋應多年。傳因子庚之聘,發其歸楚,非此年歸,而即使歸寧。案昭元年,秦針奔晉,傳雲其母曰“弗去懼選”。針則景公之弟,昭元年,其母猶在。此注云“父母既沒,歸寧使卿”者,父母並在,則身自歸寧。若父沒母存,身不自歸,則亦使卿寧也。杜雲“父母既沒”,連言之耳。
  • 113.    《左傳·襄公十三年》:(夏)楚子疾,告大夫曰:“不穀不德,少主社稷,生十年而喪先君,未及習師保之教訓,而應受多福。是以不德,而亡師於鄢,以辱社稷,為大夫憂,其弘多矣。若以大夫之靈,獲保首領以歿於地,唯是春秋窀穸之事,所以從先君於禰廟者,請為‘靈’若‘厲’。大夫擇焉!”莫對。及五命乃許。
  • 114.    《左傳·襄公十三年》:秋,楚共王卒。子囊謀諡。大夫曰:“君有命矣。”子囊曰:“君命以共,若之何毀之?赫赫楚國,而君臨之,撫有蠻夷,奄徵南海,以屬諸夏,而知其過,可不謂共乎?請諡之‘共’。”大夫從之。
  • 115.    《諡法解》:“過而能改曰恭”,“共”通“恭”。——張麗麗. 先秦時期帝王、諸侯諡號詞彙—語義系統研究[D].山西師範大學,2014,29.
  • 116.    左傳(春秋魯)左丘明撰  .國學導航網[引用日期2023-02-09]
  • 117.    春秋左傳正義-春秋左傳正義  .國學導航網[引用日期2023-02-09]
  • 118.    《左傳·成公十五年》:冬十月,華元自止之,不可。乃反。魚府曰:“今不從,不得入矣。右師視速而言疾,有異志焉。若不我納,今將馳矣。”登丘而望之,則馳。騁而從之,則決睢澨,閉門登陴矣。左師、二司寇、二宰遂出奔楚。華元使向戌為左師,老佐為司馬,樂裔為司寇,以靖國人。
  • 119.    張正明.楚史.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1995:161-178
  • 120.    清華簡《楚居》:至莊王徙襲樊郢,樊郢徙居同宮之北。若敖起禍,焉徙居烝之野,烝之野[□□,□□徙]襲為郢。至恭王、康王、嗣子王皆居為郢。
  • 121.    《公孫龍子·跡府》:“且白馬非馬,乃仲尼之所取。龍聞楚王張繁弱之弓,載亡歸之矢,以射蛟 口於雲夢之圃,而喪其弓。左右請求之。王曰:‘止。楚人遺弓,楚人得之,又 何求乎?’仲尼聞之曰:‘楚王仁義而未遂也。亦曰人亡弓,人得之而已,何必楚?’若此,仲尼異‘楚人’與所謂‘人’。夫是仲尼異‘楚人’與所謂‘人’, 而非龍‘白馬’於所謂‘馬’,悖。”
  • 122.    《呂氏春秋·孟春紀·貴公》:荊人有遺弓者,而不肯索,曰:“荊人遺之,荊人得之,又何索焉?”孔子聞之曰:“去其‘荊’而可矣。”老聃聞之曰:“去其 ‘人’而可矣。”故老聃則至公矣。
  • 123.    《説苑·卷十四·至公》:楚共王出獵而遺其弓,左右請求之,共王曰:“止,楚人遺弓,楚人得之,又何求焉?”仲尼聞之,曰:“惜乎其不大,亦曰:‘人遺弓,人得之而已,何必楚也!’”仲尼所謂大公也。
  • 124.    《藝文類聚·卷六十·軍器部》:《家語》曰:楚共王出遊,亡其烏號之弓,烏號,良弓名也。左右請求之,王曰:楚人失弓,楚人得之。又何求焉。
  • 125.    《容台集·卷九》:或謂公曰:“如楚弓楚得何?”
  • 126.    《左傳·成公二年》:(九月)楚之討陳夏氏也,莊王欲納夏姬,申公巫臣曰:“不可。君召諸侯,以討罪也。今納夏姬,貪其色也。貪色為淫,淫為大罰。《周書》曰:‘明德慎罰。’文王所以造周也。明德,務崇之之謂也。慎罰,務去之之謂也。若興諸侯,以取大罰,非慎之也。君其圖之!”王乃止。子反欲取之,巫臣曰:“是不祥人也!是夭子蠻,殺御叔,殺靈侯,戮夏南,出孔、儀,喪陳國,何不祥如是!人生實難,其有不獲死乎?天下多美婦人,何必是?”子反乃止。
  • 127.    《左傳·成公二年》:王以予連尹襄老。襄老死於邲,不獲其屍,其子黑要烝焉。巫臣使道焉,曰:“歸!吾聘女。”又使自鄭召之,曰:“屍可得也,必來逆之。”姬以告王,王問諸屈巫。對曰:“其信!知罃之父,成公之嬖也,而中行伯之季弟也,新佐中軍,而善鄭皇戌,甚愛此子。其必因鄭而歸王子與襄老之屍以求之。鄭人懼於邲之役而欲求媚於晉,其必許之。”王遣夏姬歸。將行,謂送者曰:“不得屍,吾不反矣。”巫臣聘諸鄭,鄭伯許之。
  • 128.    清華簡《系年·第十五章》:楚莊王立,吳人服於楚。陳公子徵舒取妻於鄭穆公,是少[孔皿]。莊王立十又五年,陳公子徵舒殺其君靈公,莊王率師圍陳。王命申公屈巫蹠(適)秦求師,得師以來。王入陳,殺徵舒,取其室以予申公。連尹襄老與之爭,拕(奪)之少[孔皿]。連尹止於河灉,其子黑要也或(又)室少[孔皿]。莊王即世,共王即位。黑要也死,司馬子反與申公爭少[孔皿],申公曰:“是餘受妻也。”取以為妻。司馬不順申公。王命申公聘於齊,申公竊載少[孔皿]以行,自齊遂逃蹠(適)晉,自晉蹠(適)吳,焉始通吳晉之路,教吳人反楚。以至靈王,靈王伐吳,為南懷之行,執吳王子蹶由,吳人焉或(又)服於楚。靈王即世,景平王即位。少師無極讒連尹奢而殺之,其子伍員與伍之雞逃歸吳。伍雞將吳人以圍州來,為長壑而洍之,以敗楚師,是雞父之洍。景平王即世,昭王即位。伍員為吳太宰,是教吳人反楚邦之諸侯,以敗楚師於柏舉,遂入郢。昭王歸隨,與吳人戰於析。吳王子晨將起禍於吳,吳王闔廬乃歸,昭王焉復邦。
  • 129.    《左傳·昭公十三年》:初,共王無冢適,有寵子五人,無適立焉。乃大有事於羣望,而祈曰:“請神擇於五人者,使主社稷。”乃徧以璧見於羣望曰:“當璧而拜者,神所立也,誰敢違之?”既乃與巴姬密埋璧於大室之庭,使五人齊,而長入拜。康王跨之。靈王肘加焉。子幹、子晳皆遠之。平王弱,抱而入,再拜,皆厭紐。鬥韋龜屬成然焉,且曰:“棄禮違命,楚其危哉。”
  • 130.    《説苑·卷三·建本》:楚恭王多寵子,而世子之位不定。屈建曰:“楚必多亂。夫一兔走於街,萬人追之;一人得之,萬人不復走。分未定,則一兔走,使萬人擾;分已定,則雖貪夫知止。今楚多寵子而嫡位無主,亂自是生矣。夫世子者,國之基也,而百姓之望也;國既無基,又使百姓失望,絕其本矣。本絕則撓亂,猶兔走也。”恭王聞之,立康王為太子,其後猶有令尹圍,公子棄疾之亂也。
  • 131.    《説苑·卷十·敬慎》:田子方侍魏文侯坐,太子擊趨而入見,賓客羣臣皆起,田子方獨不起,文侯有不説之色,太子亦然,田子方稱曰:“為子起歟?無如禮何!不為子起歟?無如罪何!請為子誦楚恭王之為太子也,將出之雲夢,遇大夫工尹,工尹遂趨避家人之門中,太子下車從之家人之門中曰:‘子大夫何為其若是?吾聞之,敬其父者不兼其子,兼其子者不祥莫大焉,子大夫何為其若是?’工尹曰:‘向吾望見子之面,今而後記子之心,審如此,汝將何之?’”文侯曰:“善。”太子擊前誦恭王之言,誦三遍而請習之。
  • 132.    《太平御覽·卷三百五十·兵部八十一·箭下》:又曰:楚人有白猿,王自射之,則摶矢而熙。(熙,戲也。)使養由基射之,始調弓矯矢,未發而猿擁樹號矣。(由基,楚共王之臣養叔也。調,調張也。矯,直也。擁,抱也。)
  • 133.    《左傳·宣公十八年》:夏,公使如楚乞師,欲以伐齊。
  • 134.    《左傳·宣公十八年》:(秋)楚莊王卒。楚師不出。既而用晉師,楚於是乎有蜀之役。
  • 135.    陳昭永,鍾吉昌.論·晉·楚·三·次·決·戰[J].荊州師專學報,1995(06):43-46.
  • 136.    《左傳·襄公九年》:冬十月,諸侯伐鄭。庚午,季武子、齊崔杼、宋皇鄖從荀罃、士匄門於鄟門。衞北宮括、曹人、邾人從荀偃、韓起門於師之梁。滕人、薛人從欒黶、士魴門於北門。杞人、郳人從趙武、魏絳斬行慄。甲戌,師於氾,令於諸侯曰:“修器備,盛餱糧,歸老幼,居疾於虎牢,肆眚,圍鄭。”鄭人恐,乃行成。中行獻子曰:“遂圍之,以待楚人之救也而與之戰。不然,無成。”知武子曰:“許之盟而還師,以敝楚人。吾三分四軍,與諸侯之鋭以逆來者。於我未病,楚不能矣,猶愈於戰。暴骨以逞,不可以爭。大勞未艾,君子勞心,小人勞力,先王之制也。”諸侯皆不欲戰,乃許鄭成。
  • 137.    《左傳·襄公九年》:(十二月)三駕而楚不能與爭。
  • 138.    《左傳·宣公十二年》:楚熊負羈囚知罃。知莊子以其族反之,廚武子御,下軍之士多從之。每射,抽矢菆,納諸廚子之房。廚子怒曰:“非子之求而蒲之愛,董澤之蒲,可勝既乎?”知季曰:“不以人子,吾子其可得乎?吾不可以苟射故也。”射連尹襄老,獲之,遂載其屍。射公子穀臣,囚之。以二者還。及昏,楚師軍於邲,晉之餘師不能軍,宵濟,亦終夜有聲。
  • 139.    《左傳·襄公二十六年》:若敖之亂,伯賁之子賁皇奔晉。晉人與之苗,以為謀主。鄢陵之役,楚晨壓晉軍而陳,晉將遁矣。苗賁皇曰: ‘楚師之良,在其中軍王族而已。若塞井夷灶,成陳以當之,欒、範易行以誘之,中行、二郤必克二穆。吾乃四萃於其王族,必大敗之。’晉人從之,楚師大敗,王夷師熸,子反死之。鄭叛吳興,楚失諸侯,則苗賁皇之為也。
  • 140.    楊伯峻.春秋左傳注.北京:中華書局,2017:754
  • 141.    台灣三軍大學.中國曆代戰爭史第一冊.台灣:軍事譯文出版社,1983:246
  • 142.    《國語·晉語·晉敗楚於鄢陵》:厲公六年,伐鄭,且使苦成叔及欒黶興齊、魯之師。楚恭王帥東夷救鄭。楚半陣,公使擊之。欒書曰:“君使黶也興齊、魯之師,請俟之。”郤至曰:“不可。楚師將退,我擊之,必以勝歸。夫陣不違忌,一間也;夫南夷與楚來而不與陣,二間也;夫楚與鄭陣而不與整,三間也;且其士卒在陣而譁,四間也;夫眾聞譁則必懼,五間也。鄭將顧楚,楚將顧夷,莫有鬥心,不可失也。”公説。於是敗楚師於鄢陵,欒書是以怨郤至。
  • 143.    《國語·晉語·欒書發郤至之罪》:既戰,獲王子發鈎。欒書謂王子發鈎曰:“子告君曰:‘郤至使人勸王戰,及齊、魯之未至也。且夫戰也,微郤至王必不克。’吾歸子。”發鈎告君,君告欒書,欒書曰:“臣固聞之,郤至欲為難,使苦成叔緩齊、魯之師,己勸君戰,戰敗,將納孫周,事不成,故免楚王。然戰而擅舍國君,而受其問,不亦大罪乎?且今君若使之於周,必見孫周。”君曰:“諾。”欒書使人謂孫周曰:“郤至將往,必見之!”郤至聘於周,公使覘之,見孫周。是故使胥之昧與夷羊五刺郤至、苦成叔及郤錡,郤錡謂郤至曰:“君不道於我,我欲以吾宗與吾黨夾而攻之,雖死必敗,君必危,其可乎?”郤至曰:“不可。至聞之,武人不亂,智人不詐,仁人不黨。夫利君之富,富以聚黨,利黨以危君,君之殺我也後矣。且眾何罪,鈎之死也,不若聽君之命。”是故皆自殺。既刺三郤,欒書弒厲公,乃納孫周而立之,實為悼公。 左傳[疏]“囚楚公子茷”。○正義曰:《晉語》謂之王子發鈎,蓋一名一字也。
  • 144.    應永深.論鄢陵之戰晉軍取勝的原因——兼述法家軍事思想產生的歷史背景[J].晉陽學刊,1985(06):32-34.
  • 145.    《國語·楚語·蔡聲子論楚才晉用》:昔雍子之父兄譖雍子於恭王,王弗是,雍子奔晉,晉人用之。及鄢之役,晉將遁矣,雍子與于軍事,謂欒書曰:‘楚師可料也,在中軍王族而已。若易中下,楚必歆之。若合而臽吾中,吾上下必敗其左右,則三萃以攻其王族,必大敗之。’欒書從之,大敗楚師,王親面傷,則雍子之為也。
  • 146.    《國語·晉語·範文子論勝楚必有內憂》:鄢之役,晉伐鄭,荊救之。欒武子將上軍,範文子將下軍。欒武子欲戰,範文子不欲。
  • 147.    《史記·卷三十九·晉世家第九》:王怒,讓子反,子反死。
  • 148.    《史記·卷四十·楚世家第十》:王怒,射殺子反,遂罷兵歸。
  • 149.    《淮南子·卷十八·人間訓》:何謂欲利之而反害之?楚恭王與晉人戰於鄢陵,恭王傷而未休。司馬子反渴而求飲,豎陽穀奉酒而進之。子反之為人也,嗜酒而甘之,不能絕於口,遂醉而卧。恭王欲復戰,使人召司馬子反。辭以心痛。王駕而往視之,入幄中而聞酒臭。恭王大怒,曰:今日之戰,不穀親傷。所恃者,司馬也。而司馬又若此,是亡楚國之社稷,而不率吾眾也。不穀無與復戰矣。於是罷師而去之,斬司馬子反為僇。故豎陽穀之進酒也,非欲禍子反也,誠愛而欲快之也,而適足以殺之。此所謂欲利之而反害之者也。
  • 150.    東周列國志(明)餘邵魚 馮夢龍(清)蔡元放等  .國學導航網[引用日期2023-02-13]
  • 151.    吳毅強,張卉.王子申盞盂的器主身份及時代[J].考古與文物,2021(05):113-117.
  • 152.    陳穎飛.楚官制與世族探研:中西書局,2016:216-219,222-224
  • 153.    黃樸民,姬麗君.論晉楚爭霸主線下的春秋結盟之道[J].山西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1,44(06):69-77.
  • 154.    《春秋·成公十五年》:冬十有一月,叔孫僑如會晉士燮、齊高無咎、宋華元、衞孫林父、鄭公子酉、邾人會吳於鍾離。
  • 155.    《國語·楚語·申叔時論傅太子之道》:莊王使士亹傅太子箴,辭曰:“臣不才,無能益焉。”王曰:“賴子之善善之也。”對曰:“夫善在太子,太子欲善,善人將至;若不欲善,善則不用。故堯有丹朱,舜有商均,啓有五觀,湯有太甲,文王有管、蔡。是五王者,皆有元德也,而有奸子。夫豈不欲其善,不能故也。若民煩,可教訓。蠻、夷、戎、狄,其不賓也久矣,中國所不能用也。”王卒使傅之。   問於申叔時,叔時曰:“教之春秋,而為之聳善而抑惡焉,以戒勸其心;教之世,而為之昭明德而廢幽昏焉,以休懼其動;教之詩,而為之導廣顯德,以耀明其志;教之禮,使知上下之則;教之樂,以疏其穢而鎮其浮;教之令,使訪物官;教之語,使明其德,而知先王之務用明德於民也;教之故志,使知廢興者而戒懼焉;教之訓典,使知族類,行比義焉。    “若是而不從,動而不悛,則文詠物以行之,求賢良以翼之。悛而不攝,則身勤之,多訓典刑以納之,務慎惇篤以固之。攝而不徹,則明施捨以導之忠,明久長以導之信,明度量以導之義,明等級以導之禮,明恭儉以導之孝,明敬戒以導之事,明慈愛以導之仁,明昭利以導之文,明除害以導之武,明精意以導之罰,明正德以導之賞,明齊肅以耀之臨。若是而不濟,不可為也。    “且夫誦詩以輔相之,威儀以先後之,體貌以左右之,明行以宣翼之,制節義以動行之,恭敬以臨監之,勤勉以勸之,孝順以納之,忠信以發之,德音以揚之,教備而不從者,非人也。其可興乎!夫子踐位則退,自退則敬,否則赧。”
  • 156.    李世佳.楚共王“葴”“審”二名關係辨正[J].四川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01):159-160.
  • 157.    陳筱芳.“春秋五霸”質疑與四霸之成功[J].西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2(05):83-88+92.
  • 158.    王暉.加嬭編鐘銘文研究——兼論曾國從周之方伯到楚之附庸的轉變[J].中國史研究,2022(01):5-20.
  • 159.    童書業.春秋史:江西教育出版社,2021:180-184
  • 160.    《左傳·襄公二十六年》:子儀之亂,析公奔晉。晉人置諸戎車之殿,以為謀主。繞角之役,晉將遁矣,析公曰: ‘楚師輕窕,易震盪也。若多鼓鈞聲,以夜軍之,楚師必遁。’晉人從之,楚師宵潰。晉遂侵蔡,襲沈,獲其君;敗申、息之師於桑隧,獲申麗而還。鄭於是不敢南面。楚失華夏,則析公之為也。
  • 161.    《左傳·襄公二十六年》:雍子之父兄譖雍子,君與大夫不善是也。雍子奔晉。晉人與之鄐,以為謀主。彭城之役,晉、楚遇於靡角之穀。晉將遁矣。雍子發命于軍曰: ‘歸老幼,反孤疾,二人役,歸一人,簡兵蒐乘,秣馬蓐食,師陳焚次,明日將戰。’行歸者而逸楚囚,楚師宵潰。晉降彭城而歸諸宋,以魚石歸。楚失東夷,子辛死之,則雍子之為也。
  • 162.    《韓非子·十過》:奚謂小忠?昔者楚共王與晉厲公戰於鄢陵,楚師敗,而共王傷其目。酣戰之時,司馬之反渴而求飲,豎谷陽操觴酒而進之。子反曰:“嘻!,退,酒也。“陽曰:“非酒也。“子反受而飲之。子反之為人也,嗜酒,而甘之,弗能絕於口,而醉。戰既罷,共王欲戰,令人召司馬子反,司馬子反辭以心疾。共王駕而自往,入其幄中,聞酒臭而還,曰:“今日之戰,不穀親傷。所恃者,司馬也,而司馬又醉如此,是亡楚國之社稷而不恤吾眾也。不穀無復戰矣。“於是還師而去,斬司馬子反以為大戮。故豎陽之進酒,不以仇子反也,其心忠愛之而適足以殺之。故曰:行小忠,則大忠之賊也。(《韓非子·飾邪》《呂氏春秋·權勳》大體相同)
展開全部 收起